中日建交的原因和经过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之中日交往

中日关系之中日交往

抗日张战争之胜利

在经历了八年 的艰苦奋斗和 巨大的民族牺 牲中国人民终 于赢得了抗日 战争的伟大胜 利!
中日建交Biblioteka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正 式建交。周恩来总理和日本 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 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 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 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 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思日 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 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 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 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的战 争赔偿要求”。
友谊的桥梁——遣唐使

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 极影响。据日本史书记载,自630年至894年的二 百余年间,共任命遣唐使达19次,其中一次是为 了迎接日本遣唐使回国,称“迎入唐使”,3次是 为了送还唐朝赴日的使臣,称“送唐客使”,另 有两次任命后终止,正式派遣而到达唐朝的共有 13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好友阿倍仲麻 吕,鉴真东渡,传播中国茶文化的日本茶祖荣西 !
中日关系之中日交往
中国和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 国,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有着历史悠久 的交往,也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伤痕!
中日交流始于汉朝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 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 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据《后汉书》记载,公 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 往,光武帝赐以印绶。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 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 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 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抗日战争之日本在中国的暴行

“九· 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 下的滔天罪行,包括对沦陷区的疯狂“扫 荡”、细菌战实验、迫害广大劳工等;详 细列举了日军推行“三光政策”、“制造 万人坑”、强奸妇女、做活人解剖等具体 罪证,对日本的侵华暴行做了有力的控诉! 特别是南京大屠30万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 和平民杀更是震惊全世界!也给中日两个民 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民族伤痕!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中国与日本的历史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秦朝和日本的弥生时代都有往来。

自那时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对中日历史交流的概述。

一、古代至中世的初步接触在古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

据《山海经》记载,大约在公元前210年,中国的徐福率领5000名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这可以视为中日历史交流的起点。

自汉代以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到洛阳,向中国东汉王朝献上贡品。

自此,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多。

在隋唐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高潮。

隋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大和政权多次派遣使臣到中国,向隋朝皇帝献上贡品。

唐朝时期,日本使臣的规模更大,次数也更频繁。

这些使臣中有一些是来学习的,包括学问、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这些交流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深入交流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也影响了中日之间的交流。

在宋代,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逐渐增多。

据《宋史》记载,宋代时期,日本使臣向宋朝皇帝献上贡品,宋朝皇帝也回赠了礼物。

此外,宋代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代,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密切。

元朝时期,中国的商人前往日本进行贸易,日本的商人也在中国开设了商行。

此外,元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更加深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和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明朝时期,中国的书籍、文化和艺术再次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中国的商品在日本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三、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交流近现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

中日关系PPT

中日关系PPT

• 无论小泉首相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能够改变他参拜的实质, 中方理所当然地要做出强烈的反应。小泉首相执意参拜供 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他的这种做法非但达不到 他所说的反省历史的目的,反而为日本右翼极端势力歪曲 历史和否定历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政府重视中日关系,并且为发展中日关系做出了
巨大努力。近代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伤害
四、日本地震带来的
1、天灾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 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且引发海啸,造 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震中位于宫城 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 烈震感。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 部分地区。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 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 定将此次的证成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 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 经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踪。
12
3、扣押我国船长
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的久场岛西北偏北方 面约12公里处作业,被日方的海上保安厅 的巡视船与那国号发现后离开,随后两船 发生碰撞。日方称中国渔船并未听从停船 命令,继续航行。与尾随追行的另一艘端 木号巡视船相撞。
海上安保厅7日夜间决定,计划以涉嫌妨 碍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中国渔船船长,还 以涉嫌违反《渔业法》为由展开调查。日 本政府7日晚间表示,将把中方船长带到最 近的检查机关或是警察机构,按照日本的 程序加以处理。
2、前奏
中广网北京2月6日消息 上世纪90年代开 始,日本海上保安厅一直派遣船只到 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所谓的警戒和安 全巡视。去年12月8日,中国海洋调查 船出现在钓鱼岛海域,对自己领海展 开正常科学考查,不料此举却刺激了 日本的神经,日本随即加大巡视力度, 将2艘巡视船增加到3艘。2月1号,日 本继续加大巡视力度,将巡视能力提 高一倍。最近一段时间,日本在钓鱼 岛等敏感领土问题上动作不断。

中日建交

中日建交

中日建交
(1)原因:
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争取中日建交,为日本取得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及田中角荣首相的积极推动。

(2)概况:
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大损失表示反省,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随后,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②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并陆续签订贸易、航空、海运、渔业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协定。

使这些方面的交往得到很快的发展。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4)影响
①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促使了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局面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2)历史问题产生的积极作用:
当时日本政界大多数对侵华战争抱有很强的负 罪感,这对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有利。当时对推 动中日关系发展持积极态度的力量,无论在日 本政界,还是学界、财经界,都绝对居于主流。 由此也可看出,在相关历史问题的态度,对于 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很大.
3)贸易支柱:
日本属于外向型,开拓海外市场对它的生存发 展很重要,而当时中国这一有待开发的市场显 然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当时白 费待兴,需要日本的官方援助、直接投资、技 术转让等。中日建交后,贸易额迅猛增长。

二、建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 1、1972-80年代初:蜜月期 奠基这种密切关系基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 1) 战略合作: 70年代,国际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霸权 主义随其1979年入侵阿富汗发展到了恶性膨胀的 程度,进而成为当时国际和平的重大威胁。作为 同与苏联存在领土问题的中国和日本,共同反对 苏联霸权主义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因而很自然 地成为双方合作的战略基础。当时,不仅限于中 日关系,中美关系也是,共同防苏和联手反苏都 是促进相互合作的一个重要战略条件。
三、其它问题
台湾问题
经济贸易摩擦 反恐怖主义 全球气候问题 政策上表现得亲中的首相执政时间都不长:
田中角荣、福田康夫、安倍晋三等都因丑闻 或其他而黯然下台。
四、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政治: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右翼
势力在日本政界的抬头,中日关系一波 三折,非常敏感。 经济:彼此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 的规模很大、领域很广,同时贸易摩擦。 文化:交流在不断发展,其中包括学术 方面,尤其是对于二战历史的认识上, 民间的学术交流在发展,这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中日建交的原因和经过

中日建交的原因和经过

中日建交的原因和经过“尼克松旋风”刮向日本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

而震惊力度最大的,当属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由于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又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环,日本政府一直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而与台湾方面签有《日台条约》,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本质改变,日本也必须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

因此,改善对华关系,就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

当时,担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的桥本恕,奉命开始进行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准备工作。

中日高层接触的前奏1971年8月,一直致力于中日民间交流和贸易的松村谦三先生去世。

周恩来派资深外交官王国权赴日,参加松村谦三的葬礼。

王国权时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兼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

周总理给王国权的指示是:此番赴日,实际上是在没有外交关系状态下开展的吊唁外交,要利用特使的身份,与日本各界广泛接触。

鉴于佐藤首相执行支持台湾的政策,王国权不主动接触佐藤。

第二天下午1时,松村谦三的葬礼在东京一寺院举行。

王国权在松村先生遗像前就坐。

不一会儿,佐藤首相进来,他走向左边隔着两个座位的王国权先生,同他握手并寒暄:“远道而来,辛苦您了,谢谢。

”这是日本总理大臣第一次同没有外交关系的中国要人握手。

散场时,佐藤又一次走过来说:“请您向周恩来总理问候。

”王国权答:“谢谢。

”佐藤首相正式宣布辞职后,田中内阁成立。

不久,田中首相做了如下表态:“当务之急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邦交正常化谈判,我们要在激烈动荡的世界形势下,积极推行和平外交……要一口气解决日中关系。

”对田中的表态,周总理迅速做出反映。

在欢迎也门共和国代表团的宴会上,周总理说: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敌视中国政策的佐藤政府,不到期就下台了。

田中内阁组成后,表明在外交上尽早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值得欢迎的。

然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其中战争赔偿就是敏感问题之一。

中日正式建交

中日正式建交
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建交条约。 原因 : 1. 日本正致力于维新,国内派系斗争激烈,国力有限,尚不 足以迫使中国按照自己的意愿签约 。 2. 中国当时并不惧怕羽翼未丰的日本,甚至还存在着优越 感,故而能在签约过程中坚持对等原则,拒绝日方的不平 等要求。 3. 日本通过与中国订约,可以在同当时与清朝有宗藩关系 的朝鲜交往时取得优势地位,从而达到打开进入朝鲜方 便之门的目的。
谢 谢!
关键词:1871年 《中日修好条约》 中日关系 平等条约 和平诚信
一 《中日修好条规》的诞生
二《中日修好条规》的内容 三《中日修好条规》的性质
四 《中日修好条规》的启示
《中日修好条规》的诞生
1868年, 日本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政府成立,开始维新。
1870年9月, 日本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等一行抵达天津 。
条约规定: “两国既经通好,自必互相关切。” “所有沿海各通商口岸,彼此应指定处所, 准听商民来往贸易。” “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 “两国政事禁令,各有异同,其政事应听己国自主, 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强请开办。” “两国均可派秉权大臣,并携带眷属随员,驻扎京师。”等。
《中日修好条规》的性质
第一 打开国门,对外平等交往,是历史的必然和 发展的前提。 第二 强权和武力解决不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 民族之间的问题,坦诚相见,平等交流,和平 共处,共同发展才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第三 条约的平等性固然重要,然而强大的国力与 和平诚信的理念更重要。
参考文献:
[ 1 ]张振鹃. 论不平等条约[ J ]. 近代史研究, 1993, (2) . [ 2 ]信夫清三郎. 日本外交史:上册[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 3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第77卷[M ].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 4 ]江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M ]. 北京:三联书店, 1979 [ 5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第78卷[M ].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 6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第81卷[M ].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 7 ]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 Z]. 北京:三联书店, 1957 [ 8]王晓秋.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9 ]井上清,宿久高译.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 10 ]刘世华. 李鸿章与《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 J ].社会科学战线,1997, (1) . [ 11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卷七十七) [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2 ]李鸿章. 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M ].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 [ 13]李鸿章. 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M ].海南:海南出版社,1999.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评价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轨迹(一)中日关系隔绝时期(1949—195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日本,日本的外交深受美国的影响。

这一时期,由于冷战政策,美国加紧对日本的控制。

美国通过停止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操纵签署《旧金山和约》、《日美安保条约》和《日台和约》使得日本不能和中国正常邦交,两国几乎没有交往。

停止对军国主义势力的打击使得日本右翼日后重返政坛,给中日关系添加阴影:《旧金山和约》使得中日和谈迟迟不能进行:《日美安保条约》使得日本不迫切恢复与华邦交;《日台和约》使得中日建交多了一个障碍。

这些因素最终使日本和中国没有邦交往来。

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内部出现渴求交往的声音。

1949年日本民间建立了“中日贸易促进会”、“促进中日贸易议员联盟”、“中日贸易会”,之后在1950年10月1日成“立日中友好协会”。

这四个组织合称“中日关系四团体”。

而中国政府和人民不计前嫌,积极回应。

这一切为将来的友好交往打下基础。

(二)民间交往时期(50年代)这一时期中日交往只局限于民间交往,而官方的活动仅仅是表示肯定,并没有介入民间交往。

上述的活动尽管是民间行为,却引起很大反响。

考虑到美国的冷战政策和日本右翼内阁的阻挠,两国邦交正常化还不能一下子完成,所以周恩来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路线,即先通过民间交往过渡到半官半民交往,最后通过官方谈判建立政府间的外交关系。

日后中日邦交恢复的发展就是按这一外交思路进行的。

1952年5月,日本参议院议员高良富、前参议院议员帆足计和众议院议员宫腰喜助访问中国。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参加促进中日贸易的谈判。

同年6月双方签订第一个民间《中日贸易协定》。

该协议打破了中日之间的坚冰,开始了中日交往。

三位议员回到日本后,通过做访华报告的形式传达渴望中日友好交往的愿望,这事件开始了中日民间交往。

之后官方也表示肯定,1959年石桥湛山首相访华这一事件可以说明官方对中日友好交往表示肯定。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1. 引言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交流往来,但是关系的演变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历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近代关系、二战后到现代关系等多个层面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过程。

2. 历史背景2.1 古代交流•中日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当时中国西汉使节开辟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商业和政治交流不断增加,互为邻邦的地理位置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

2.2 近代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中日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导致两国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3. 二战后关系3.1 战争遗留的恩怨•二战结束后,日本对战败国的敌视态度导致其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中国国内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感愤怒,两国之间的恩怨难以化解,中日关系一度陷入低谷。

3.2 外交努力的展开•然而,随着中国和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两国之间逐渐开展了对话和交流,试图改善关系。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

4. 现代关系4.1 经济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中国和日本的贸易额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双方在贸易、投资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4.2 政治争议的持续存在•尽管经济交流有所增加,但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争议仍然存在,如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等。

•这些争议时常引发两国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使关系的改善进程受到了阻碍。

5. 结论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历程。

从古代的交流到近代的冲突,再到现代的合作,两国间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尽管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中国和日本政府和民众都亟需更多的合作和互信,以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邻国关系。

中日建交的地点和人物

中日建交的地点和人物

中日建交的地点和人物
一、建交时间为1972年9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同田中角荣举行多次会谈。

2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田中角荣。

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日语:日本国政府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の共同声明),简称中日联合声明(日语:日中共同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签署的一份联合声明。

二、原因:
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

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

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2、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

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的影响

八年级下册历史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的影响

中美建交和中日建交历史意义1.中美建交过程及历史意义建交过程:中美建交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历程。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出现了断裂。

直到1971年,中美两国通过“乒乓外交”开始接触,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初步接触。

随后,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这次访问奠定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同年10月,中国首相周恩来也访问了美国,正式宣布建立中美外交关系。

历史意义:1.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中美建交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为两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条件。

这也为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打开了大门。

2.推动了国际形势的转变:中美建交打破了冷战格局,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格局。

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机遇:中美建交后,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中日建交过程及历史意义:建交过程:中日建交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的历程。

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尤其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而引发的历史问题。

直到1972年,通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历史意义:1.推动了地区稳定与繁荣:中日建交结束了长期的对抗与敌对状态,为两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促进了经贸合作:建交后,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逐渐增加,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为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促进了文化交流:中日两国建交后,文化交流逐渐增加,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增多,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4.推动了地区合作与和平:中日关系的改善对于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地区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上。

然而,这段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友好交流的起源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学者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政治体制,这种交流为中日两国建立起了友好的基础。

此后,许多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将其传回日本,使佛教成为了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这一时期的友好交流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关系的转折点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陷入了动荡和落后的局面。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加剧,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

三、和平友好的重建与发展二战后,中日两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建设。

1952年,中日两国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后,双方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日两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例如,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痛点。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对话和合作的原则,努力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四、新时代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合作与发展成为了关系的主旋律。

2018年,中日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进一步加强,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揭秘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内幕

揭秘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内幕

揭秘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内幕2013年,中国东海的一座小岛,屡屡牵动人们的神经。

从去年的“购岛”,到前不久提出与中国在钓鱼岛的对立将长期化,日本政府在其右翼势力的怂恿下,一再作出伤害两国关系的事,引发国人之怒。

和平不易,友谊难得。

在岁末之时,《解放周末》专访80岁高龄的林丽韫,请她讲述1972年作为周恩来总理翻译全程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往事。

忆昔抚今,林丽韫语气沉重:“日本应该正视历史,不能开倒车!”在林丽韫平缓的讲述中,听得到历史涛涛,更有那期许切切——田中角荣主动帮周总理脱风衣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便开始为毛主席、周总理担任日文翻译。

1972年,我全程参与了中日建交的谈判,亲历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全过程。

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投降,蒋介石逃往台湾,国际社会处于冷战对立的态势。

就在1972年2月,中美关系打破坚冰,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

战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是紧跟着美国的,美国的外交政策怎么样,日本就跟着怎么样,不敢超越一步。

所以,尼克松同中国进行秘密外交的消息一传出,日本就紧跟着开展行动。

对于中日建交,他们外交界有一种“越顶外交”的说法,说的是日本越过美国抢先和中国建交。

1972年9月25日,时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到中国。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北京的天气特别好,天湛蓝,晴空万里。

当田中角荣走下飞机舷梯的那一刻,中日双方的朋友们都很高兴,感觉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周总理先向田中表示欢迎,田中回应:“很高兴能来到中国。

”两个人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周总理后来一直把田中送到钓鱼台国宾馆条件最好的18号楼。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

到宾馆后,周总理要脱掉自己的风衣。

总理因为战争时期胳膊受了伤,脱风衣的时候有些不太方便。

这个时候,田中角荣就抢在我们工作人员前面,主动过去帮周总理脱风衣。

总理当时就说:“不行,不行,怎么能让你来替我脱风衣呢?”田中角荣讲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话,他说,“你把我安排在国宾馆18号楼,这几天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你就是我最尊贵的客人,我应该为你服务。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关系历史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中日关系史热点聚焦日本是一个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日本发展史及中日关系是中考命题的又一个热点,须重点掌握。

课本链接一、日本国别史(一)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日本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建交的原因和经过“尼克松旋风”刮向日本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刮向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

而震惊力度最大的,当属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由于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又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环,日本政府一直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而与台湾方面签有《日台条约》,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本质改变,日本也必须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

因此,改善对华关系,就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

当时,担任日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的桥本恕,奉命开始进行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准备工作。

中日高层接触的前奏1971年8月,一直致力于中日民间交流和贸易的松村谦三先生去世。

周恩来派资深外交官王国权赴日,参加松村谦三的葬礼。

王国权时任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兼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

周总理给王国权的指示是:此番赴日,实际上是在没有外交关系状态下开展的吊唁外交,要利用特使的身份,与日本各界广泛接触。

鉴于佐藤首相执行支持台湾的政策,王国权不主动接触佐藤。

第二天下午1时,松村谦三的葬礼在东京一寺院举行。

王国权在松村先生遗像前就坐。

不一会儿,佐藤首相进来,他走向左边隔着两个座位的王国权先生,同他握手并寒暄:“远道而来,辛苦您了,谢谢。

”这是日本总理大臣第一次同没有外交关系的中国要人握手。

散场时,佐藤又一次走过来说:“请您向周恩来总理问候。

”王国权答:“谢谢。

”佐藤首相正式宣布辞职后,田中内阁成立。

不久,田中首相做了如下表态:“当务之急是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邦交正常化谈判,我们要在激烈动荡的世界形势下,积极推行和平外交……要一口气解决日中关系。

”对田中的表态,周总理迅速做出反映。

在欢迎也门共和国代表团的宴会上,周总理说: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敌视中国政策的佐藤政府,不到期就下台了。

田中内阁组成后,表明在外交上尽早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值得欢迎的。

然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其中战争赔偿就是敏感问题之一。

中国高层决定“放弃战争赔款要求”,这是为什么呢?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做了三点说明。

这三点是:1.在中日邦交恢复之前,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就已经在我们之前放弃赔款要求了,共产党的度量应该比蒋介石大。

2.日本既然要求同我们恢复邦交正常化,就必须与台湾断交。

中央关心的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在赔偿问题上,采取宽容的态度,有利于把日本拉向我们这一边。

3.如果要求日本就战争进行赔偿,这一负担最终必然落到日本人民头上,迫使他们处于困苦之中。

这同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愿望是不相符的。

竹入义胜——“日本的基辛格”中日之间高层领导人的最初接触,需要有个能起沟通作用的桥梁。

谁能担当起这项特殊使命呢?他必须是一位热心于中日友好、能够为双方首脑所信任,而且能够做到绝对保密的中间人。

周总理的眼光投向了日本公明党。

因为1971年8月初王国权访日后,在给周总理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公明党,认为它在日本是个很有民望的政党。

周总理对公明党十分关注。

其次是当公明党第一次访华时,在周总理与竹入义胜委员长的会谈中,竹入能坦率地、毫无保留地就中日关系陈述自己的意见。

对此,周总理印象深刻。

再其次,就是据东京的信息,竹入委员长与田中首相交往甚密。

此外,从保密上考虑,他也是可以信赖的。

不谋而合,田中首相也选中了竹入委员长做“日本的基辛格”,让他与中国接触,传递双方的意图。

7月25日,负有特殊使命的竹入委员长率公明党代表团一行三人,由东京羽田机场起飞,取道香港、深圳、广州,于晚上10时许,抵达下榻的北京饭店,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已经等在那儿了。

27日起,周总理与竹入举行了三轮会谈。

第一、二轮会谈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战争赔偿、和平友好条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尖阁岛(即钓鱼岛)等问题。

第二、第三轮会谈开始,周总理开门见山地对竹入先生说:“今天说一说我们中国的想法。

然后郑重地拿出《中日联合声明草案》手稿。

该草案共八大项,重点是:1.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

2.日本政府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3.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为了照顾日本政府的具体情况,在台湾这一棘手问题上,周总理提出三点默契事项:1.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中日联合声明》发表后,日本政府从台湾撤走驻台湾的大使馆和领事馆,并采取有效措施让蒋介石集团的大使馆和领事馆撤出日本。

3.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团体和个人在台湾的投资和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台湾时,会给予适当的关照。

竹入先生等三个日本使者拼命记录周总理宣读的《中日联合声明草案》和“三点默契”,生怕有所差错和遗漏,又与中方翻译一起逐字逐句地进行核对,当他们听到“放弃战争赔偿要求”和“关照日本在台湾企业”时,感到兴奋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们没想到中国政府如此宽容和大度 其实日本方面哪里知道,《中日联合声明草案》和“三点默契”都是周总理亲自起草,报毛泽东批准的。

8月5日,竹入委员长将记录稿交给田中角荣首相。

田中仔仔细细地看了两个多小时,才抬起头来,赞赏地说:“竹入君,你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日本使者啊 ”尔后田中立即表态说:“好,我去北京!”第二天,日本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中国大型访日代表团延期访日。

”谁也没有想到,这是田中传递决定访华的秘密信号。

而这正是周总理的巧妙安排。

在竹入离开北京前,周总理交待说:“如果田中明确表示来华,请你们发一条廖承志访日代表团访日延期的消息。

”紧接着,周总理派孙平化为团长,率领由203人组成的庞大的上海芭蕾舞团,到日本访问演出。

极有意思的是,在日本投降的8月15日这一天,孙平化和肖向前在东京帝国饭店与田中会谈,正式向田中首相传达了中国政府的邀请。

田中说:“已经决定访华了。

”1972年9月25日11时30分,田中首相乘坐的专机飞抵北京机场。

田中首相走下扶梯,与周总理紧紧握手。

坚持原则立场达成双方满意当天晚上,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盛大宴会,招待田中角荣首相。

周总理首先致词,后田中首相接着致词:此次访问,从东京直航北京,我感受到日中间一衣带水的关系。

很遗憾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过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表示深深的反省。

田中的“给中国国民添了麻烦”的话,立即引起了在座的所有中国人的反感和气愤,会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人们在议论:“这是什么话 ”“太避重就轻了,中国牺牲了那么多人,难道用‘麻烦’两个字就能解释那段历史了吗?”“对中国人民一点歉意和愧疚都没有 ”田中的致词使中国方面大失所望,也给以后的谈判投下了阴影。

26日上午,姬鹏飞外长和大平外相进行首轮会谈。

日方由条约局长高岛就几个关键性问题解释了日本方面的立场:1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日本政府表示没有任何异议。

2 关于“台湾领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声明,日本政府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立场,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承认。

3 日本要维护曾与台湾签定的《日台条约》在法律上的一致性,所以认为这个条约应该是自然消亡,而不是废除它。

4 关于“中日结束战争状态”和“中国要求战争赔偿的权利”问题,原来已经在《日台条约》中解决了,此次没有必要写入《中日联合声明》中。

高岛所作说明的第2、3、4条,遭到中方代表的严厉拒绝,并立即汇报到周总理那里。

下午2时,第二轮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周总理非常严肃地走进来,会场气氛极为紧张。

周总理单刀直入地说:“我听了高岛局长对‘条约说明’的汇报,真是奇怪。

高岛说明的后三条究竟要说明什么?台湾问题是政治问题,你们想用法律来处理它,难道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吗?”没等日方人员回过神来,周总理再次逼向对方:田中首相昨晚在致词中说“添了麻烦”,这只是一句表示轻微过失的道歉话,你们用这样的措词来解决那段不幸的历史,难道不觉得太轻描淡写了吗?田中解释说:从日文来说,“添麻烦”是诚心诚意表示谢罪之意,并且包含以后不重犯、请求原谅的意思。

有关其他问题,日方仍然固执己见,多方辩解。

中方坚持自己的立场,丝毫不在原则问题上让步,谈判陷入僵局。

当天晚上,田中召集桥本恕等外务省的人,连夜就如何打开谈判僵局,仔细研究那份“说明”,终于拟定出一个妥协方案。

第二天上午,中方领导人陪同田中首相一行游览万里长城。

这样做是为了向外界表明中日会谈的友好气氛。

姬鹏飞和大平乘坐一辆车。

途中,两人继续商谈着。

而此时,那份昨夜修改了的记录稿正在大平的口袋里。

大平正是根据这份记录稿的精神,和姬外长交谈的。

游览一结束,姬外长就向周总理做了汇报。

下午4时,第三轮首脑会谈开始。

关于第2条台湾问题,双方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方面仍然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立场。

日本政府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立场,并坚持这是基于《波茨坦宣言》第八条的立场。

所谓《波茨坦宣言》第八条,是指1943年《开罗宣言》中的规定,日本将满洲、澎湖和台湾等归还给中国。

日本接受了这个宣言,所以说日本早在1943年就已放弃了对台湾的领土权。

日方假借《波茨坦宣言》第八条立场的文字,避开直接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的提法。

关于第4条“结束中日间战争状态”问题,日方的桥本恕提出是否用“结束中日间不自然状态”的措词。

按桥本的想法,中方可能不会有什么异议。

可是中方还是认为不够准确和贴切。

最后周总理提出用“结束中日间不正常状态”或“将今天不正常的关系正常化”。

这种提法上的微妙改变,更符合《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也预示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开始。

至此,谈判越过了最大障碍。

第四轮首脑会谈是解决第3条,废除《日台条约》和日本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问题。

由于前两个争议最大的问题已经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大平外相明确承诺:我们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尽快宣布废除《日台条约》和撤销台湾驻日本大使馆。

周总理表示满意。

最后,周总理对田中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未能及时译出,总理把这六个字写在纸上,递给田中首相看,田中点头赞同说:啊,我知道,日本也有相同意思的话,叫做“信为万事之本”。

中日双方表明了互相信任的态度。

周恩来审定《中日联合声明》27日晚8时,毛泽东在书房约见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

这表明谈判双方已达成共识。

会见时气氛融洽,日方人员也很放松,无拘无束地与毛泽东交谈。

毛泽东指着周恩来,突然对田中说,已经吵完了吗?不打不成交嘛。

在座的人都领悟了毛泽东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在隐喻对立已经完全消除了。

毛泽东又问到“添麻烦”的问题,田中表示,日方准备按中国的习惯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