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聚落的发展变化相关图片、实例;3.地图:各地聚落分布图;4.视频: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地聚落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地聚落的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聚落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回答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问题。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聚落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聚落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认知和感悟。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聚落的发展变化》相关章节,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
2. 观察记录:学生需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聚落(如家乡或学校所在地),观察其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建筑风格等,并记录下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
3. 案例分析:学生需收集至少两个聚落发展变化的案例,可以是历史上的聚落变迁,也可以是近现代的城乡发展案例,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 制作地图:学生需根据自己观察的聚落,绘制一幅聚落发展变化的时间轴地图,标注出重要的发展阶段和事件。
5. 写作报告:学生需撰写一篇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报告,总结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学习心得。
三、作业要求本课时的作业要求如下:1. 理论学习部分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2. 观察记录部分需真实、详细地记录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变化。
3. 案例分析部分需收集真实的案例,分析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4. 制作地图部分需使用地图绘制工具(如ArcGIS、百度地图API等)进行绘制,时间轴要清晰,标注要准确。
5. 写作报告部分需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四、作业评价本课时的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记录部分评价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以及是否真实地记录了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
3.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聚落发展变化原因的理解程度。
4. 制作地图部分评价学生的地图绘制技能和时间轴的绘制质量。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学习目标
1、说出聚落的含义、基本类型及发展演变 过程。 2、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
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87-P92内容
观察以上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聚落?
人们聚居的地方
2、说出聚落的基本类型?
乡村和城市
观察图片,说说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有什么区别?
聚落的发展一般会 经历乡村、集镇、小 城镇、城市等阶段。
2、说说乡村和城市的关系?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 后有城市,城市是在乡 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观察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思考早期聚 落的位置、分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气候温 暖湿润
自然资 源丰富
地形 平坦
聚落
交通 便利
土壤 肥沃
水源 充足
目前,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 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 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 少有或没有聚落。
活动三: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89活动题
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乡村
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
人口 交通 建筑 生产活动
少、稀疏 多、稠密 道路稀疏 道路密集
稀疏、低矮 密集、高 农业活动 非农业活动
活动一:
观察以下两幅图片,说说图中的A、B、C、D四个 区域分别是乡村还是城市,并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A、乡村 B、城市 C、乡村 D、乡村
活动二:
观察图5.16,思考:
1、你认为聚落发展一般会 经历哪些阶段?
《第5章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聚落的发展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聚落发展变化的相关任务,理解聚落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加深对地理空间认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水平。
二、作业内容1. 自主学习:学生需自学《聚落的发展变化》课程中关于聚落基本概念、类型和形成条件的内容,并思考当地聚落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可能性。
2. 观察调研: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学校周边或家乡的聚落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包括了解聚落的规模、分布、历史沿革、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3. 制作地图:绘制一份简要的聚落地图,标注出主要建筑、交通线路、自然环境等要素,并标注出聚落发展变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4. 撰写报告:根据自学和调研的结果,撰写一份关于“聚落发展变化”的报告,包括聚落的现状描述、历史变迁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5. 互动交流:学生可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发展变化的看法和见解,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自主学习、观察调研、地图制作和报告撰写等环节,积极思考,努力挖掘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报告要求条理清晰,语言通顺,重点突出,同时要有适当的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支撑分析结果。
3. 制作的地图要尽量做到比例合适、标记准确,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4. 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和看法,注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内容、格式、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将根据学生制作的地图的准确性、美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发言积极性、互动合作能力等。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在批改完作业后,将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包括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在课堂上,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汇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3.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掌握聚落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了解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3.理解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聚落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
1.3 教学方法讲授、问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1.4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整理教学材料,准备PPT课件。
2.确定实地考察的聚落。
3.将PPT课件及课堂讨论问题上传至虚拟教室。
导入1.展示聚落发展的历史演变图片,导入本节课内容。
2.引导学生回忆在社区、村庄、小镇等场所的观察所得,介绍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讲授与讨论1.讲授聚落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聚落的种类特征。
2.分组讨论聚落的历史变迁,对聚落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3.讲授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引导学生观察有关资料和案例。
实地考察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地区聚落的特点,并对比学习教材中涉及到的聚落实际情况。
2.指导学生根据考察情况,反思聚落的功能和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总结1.学生逐个介绍自己所调研的聚落的情况和总结所得。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着重再次总结聚落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1.5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
在课程中注重实践考察与理论联系,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讨论,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衔接和整合。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摒弃了传统的单向讲授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目力和观察能力,直观感受到聚落的特点,并进一步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从而自主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情。
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
〖课堂作业〗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1,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图1
(2)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设计并画出2050年你心目中“中国的城市和乡村”的样貌,撰写200-400字的设计思路说明。
2、评价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小组内成员给出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评价依据,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知识的一个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的课件,包含图片、案例、问题等教学资源。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聚落的图片、案例等资料。
3.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广东的客家围屋、潮汕地区的骑楼等,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历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形成聚落?它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3.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3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对聚落发展变化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对其他地区聚落特点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地区聚落的特点;学会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聚落的特点。
2.难点: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课件等教学资源。
2.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聚落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特点。
通过实例讲解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5章第3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聚落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 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 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P81 活动1
1观察图片,说说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
乡村与城市
乡村的 房屋大多低 矮,散落分 布,周围是 大片农田。 城市里 高楼林立, 大街小巷纵 横交错,到 处是来来往 往的行人和 车辆。
聚落与环境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各种不同聚落景 聚落与环境 观,它们既反映了各自的自然环境特点,又体现 了不同时期居民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 水平。 早期的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丰富、交通 便利的地区。如四大文明发祥地,中国黄河中下 游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巴伦两河流域和印 度恒河流域等地区是早期聚落的集中地。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或沿海平原,工农业 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集中;在高山、荒 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总结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 出现。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城市具有乡村不具有的一些职能,例 如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业区和金融区。 城市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牧村
渔村
农村
林场
攀枝花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新兴的钢铁工 业城市。以资源开发累累硕果闻名世界。 是我国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基地。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宏村
知识巩固 一、乡村与城市
1.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_____ 农业 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可以 有林场 ____、牧场、 ____等不同的村落类型。 渔村
非农业生产 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 2.城市是主要从事___________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优质课件 (共52张PPT)
4、北非民居
北非传统民居窗户
较小,房屋多采 用石材和泥土等 材料修建,墙体 较厚实。
这与北非气候干 旱,光照强,气 温高有关。屋顶 建成平顶还可晾 晒农产品。
课堂练习
1.江南民居的屋顶比新疆民居的要尖一些,这是因为
( B)
A.气温高 B.降水多 C.风沙大 D.昼夜温差大
2.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D)
居民以农业为经济 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 聚落的总称,又称农 村。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 点叫做村庄,规模比 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 镇。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
人口 分布
密集
建筑 生产 特点 活动
密集 非农业产 多高层 业为主
分散 农业产 稀疏 低层建筑 业为主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 B.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 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 D.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
3.下列描述的区域中,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
①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②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③空 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④交通不便的高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3、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 化建筑物。 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
活动:
下面的做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有人在古代建筑上刻写“χχχ到此一游”
练习: 请你在下列不同的环境中,
建造出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房 屋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五章第3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优质课件 (共78张PPT)
新课学习
聚落的保护 原因
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 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 回的损失。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2012年1月27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故居拆得 只剩下门框。该故居具有重要的的历史、人文价值。
A
B
C D
新课学习
措施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比较乡村和城市,完成下表:
建筑 高度 密度
交通 道路 车辆
人口 密度
教育 条件
有无 农田 鱼塘 果园
自然 景观 改变 大小
生产 活动
乡 稀疏 少 小 差 有
村矮
城 密集 多 大 好 无
市高
耕作
小
放牧
捕鱼
伐木
大 工业 服务业
我喜欢住在乡村, 理由是......
状分布的聚落 分布的聚落
河流、湖泊附近
沿河流两岸和湖泊 四周分布,
条带状或环状
沙漠地区:分布在绿洲上,点状或带状
3.民居建筑与环境
东南亚的高脚屋
西亚沙漠地区的村庄
探究下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建筑外貌等)
云南傣族竹楼
黄土高原窑洞
因纽特人的冰屋
蒙古包
3.民居建筑与环境
傣族竹楼 建筑特点: 建筑材料是 竹,子
内蒙古草原
环境特点: 气候比较干燥 草场广布,风 大 (大、小)
西亚沙漠地区的村庄
厚墙加小窗, 防晒又凉快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 炎热,昼夜温差大 厚墙可以减少白天进入 的热量; 窗小可以减少白天吹来 的热风。
建筑特点: 建筑材料是 砖木,屋顶坡度较 大 (大、小)。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ppt(共37张PPT,无法打开)
骑楼是广州最有特色的传统民居之一
特点? 优点?
避风雨、防日晒 与我们广州热、降水多的气候 环境相适应。
荔湾区恩宁路
然而永庆坊曾是全市 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 之一。
在旧城改造中面临着 被拆的风险。
活动四: 走进文明,保护文化遗产
完成学案第4题
为了发展经济和城市规划,一些传 统聚落需要拆迁,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请欣赏特色聚落
北京四合院、威尼斯城、 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 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
““浪山云四合大漫安西南把融””三水徽经合平丽指指巴城西济一遥“四江澳牌威和起递东面古门坊战,尼村南的城历争其西房斯史重建多北屋保城白被地筑”是围存有河区墙誉与历四起棕最2多黑为崎经个7来褐完0桥瓦中岖无方,0色好年的国多的数向形屋的古画多地朝。成顶民里古势代年“的居的巧的城历口,乡矮妙洗之”史村地礼楼字一。。。
聚落房屋的 外貌、结构 不相同 可能是受什么影响? 气候
近看聚落, 你发现……
P83 活动
气候
1、分析两处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西亚民居的特点?
墙厚、窗小
好处?
减少热量的传递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P83 活动
气候
1、分析两处民居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热带季风
全年高温, 分雨季和旱季
东南亚民居的特点?
是拆了、建新的建筑? 还是保留、原样重修?
学案第4题
传统建筑,是拆了,建新的建筑? 还是保留、原样重修?请说明理由
拆了,建新的建筑
①
第 1
②
至 3
③
组 完
④成
保留、原样重修
①第
②
4 至
③
粤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共46张PPT)
3 欣赏聚落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聚落也经历了 巨大的变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 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 区的文化特色,反映了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 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俗、宗教习惯,成为人类 发展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 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 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保护家乡的文化古迹”调查活动。 (1)调查家乡或周边地区的文化古迹,完成下列表格。
(2)根据考察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并在班上宣读。
(2)为什么要保护丽江古城?
长城
秦兵马俑
科 隆 大 教 堂
比 萨 大 教 堂
金字塔
雅典卫城
埃及卢克索神庙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 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 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 技的发展水平。
思考
读以下图片,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城市是主要从事 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 民聚居的地方,它的 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
看下面的两幅图,分析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交通发达,而乡村的相对比较落后)
看上面两幅图,分析城市与乡村的生产活动各有什么 特点?
(城市居民一般都从事非农业,如工业,商业,服务 业,金融业等,而乡村居民一般从事农业)
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3.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C)
A.在一些河流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 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 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C.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D.在一些矿产地,由于开矿占有大量土地,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过程,掌握聚落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和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原因和规律的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掌握聚落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聚落发展的基本规律。
2.教学难点:聚落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的分析,学生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设计,生动形象地展示聚落的发展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和形成条件。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发展的规律。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聚落发展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家乡聚落的变化,并提出问题。
6.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聚落变化的认识和体会。
7.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材,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发展变化。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的发展变化这一主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掌握影响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具体案例,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尊重文化差异,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2.难点: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以及对聚落发展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培养合作意识。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教学案例。
2.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的氛围营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好奇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案例,分析其聚落发展的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巩固,让学生深刻理解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2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学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培养对地理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难点:对于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展示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地图和图表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聚落的发展变化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讲解:通过讲解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聚落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问题。
聚落的发展变化-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聚落的发展变化-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功能;2.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3.理解聚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定义、功能和分类;2.聚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城市化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1. 聚落的概念及其功能•聚落的定义:指一定区域内规模较小的人口聚集,有明显的居住、工作、组织生活等社会功能的地方。
•聚落的功能:提供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文化活动的场所,为区域内农村和城市的联系提供了桥梁,是社会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
2. 聚落的分类•按规模划分:大城市、小城市、城镇、乡村等;•按活动内容划分:工业、商业、交通、旅游等。
3. 聚落的发展变化•在城市化初期,聚落规模较小,集中在各自的地方活动;•在城市化的加速期,聚落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日益多样化;•在城市化的成熟期,聚落数量下降,规模不断增大,集聚功能逐渐凸显。
4. 聚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聚落是城市化的产物,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农村对城市的联系,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聚落繁荣起来,则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也会提升。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图表、案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聚落的概念、功能和分类;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城市聚落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聚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3.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提出聚落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发展变化等问题,促进学生情感认识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完成课后习题;2.开展实地调查或项目研究,对不同聚落的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和总结;3.设计小组讨论题或辩论赛活动,检验学生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的程度。
六、教学扩展1.探索聚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了解各地聚落分布情况及其历史演变;3.研究聚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七、教学笔记1. 聚落的定义聚落是一定区域内规模较小的人口聚集,有明显的居住、工作、组织生活等社会功能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杨清雁
目录
CONTENTS
01 聚落与环境 02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鸟瞰新重庆》
聚落的定义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 高度
道路 密 集度
商店 学校 医院 农田 果园 鱼塘 数量 数量 数量 面积 面积 面积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地形 ②资源 ③土壤 ④水源 ⑤气候 ⑥植被 ⑦地质 ⑧交通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校 杨清雁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C )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聚落 设计
分析环境条件
讨论合理方案
设计完成聚落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西亚的民居
热带沙漠地区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东南亚的民居
东南亚热带地区, 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
自然景观改 变的程度
乡村 小 矮 小 少 少 少 大 大 大
低
城市 大 高 大 多 多 多 小 小 小
高
乡村——规模较小
农村
生产活动——耕地
牧村
生产活动——放牧
渔村
生产活动——捕鱼
城市——规模较大
交通拥挤
工业污染
水体污染
生活垃圾
住房紧张
大气污染
生活噪音
就业困难
小组活动——聚落设计
01 02 03
重庆特色民居——吊脚楼
《世界遗产名录》
《到此一游!》
2013年,据《新闻晚报》 消息,中国网友在埃及卢克索 神庙旅游的时候惊讶的发现, 在埃及神庙的浮雕上有人用中 文写上了“丁锦昊到此一游”的 话语。
保护文化遗产, 我们一起行动!
课堂总结
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的统称,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 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