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此篇“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教案为大观区2014年优质课评比教案。

一、教学设想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1、指名朗读;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阅读铺叙: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一、抽背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峥嵘岁月图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作用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万”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透”写出了江水之清备课札记“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2、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立—看—怅—问—忆—记4、立意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五、作业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导入新课“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十六岁,风华正茂时,毛泽东立下这般豪言壮语。

如果说年轻时代是时势造就这个英雄,那么接着就是英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面对秋景,伟人博大的胸怀已初露端倪,这节课让我更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那雄浑的心跳二.探究研讨㈠诵读感知师: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词的下阕?㈡内容探究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师:“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师:“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生:“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生:“独立”。

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五、练
(1)请用自己话描绘这三句诗句。
(2)这三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何理解写景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三、议
讨论第六、七问
四、展
“万”、“遍”与“层”写出山之多,红之广,层层叠叠的林木随山势起伏。而“层染”以拟人的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漫”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碧透”写出水的碧绿、澄澈。“百”与“争”体现船之多,表现出昂扬奋进的热闹场面。“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的特点,“翔”翱翔,突出鱼儿轻盈畅快、欢愉自在的特点。
二、思
1.根据提示,找出意象前后表现力强的修饰词,思考这些词的作用。
2.排列本词中景物的描写顺序,并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3.作者提取了大量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思绪?
4.自古古人多悲秋,而毛泽东却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为什么?(提示诗歌赏析的方法:知人论事)
5.品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析句意、析手法、析作用)
2.作者所写之景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相近的描写手法,使景物对比鲜明。
4.把江山写得如此壮美,就越加突出了我们主宰大地的需要,也就是革命的需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强烈作者的革命精神。
5.(2)这几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与情境。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掌握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并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导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并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歌的方法。

2.赏析诗词的写作手法3.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重点难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还记得昨天我们学习的那几幅画面吗明确: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

2.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

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是激活新知,但“激活”不是简单的“回忆”,学生概括不全面时,教师应及时提示引导,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重点突破,赏析意象1.背诵“湘江秋景图2.思考:(1)湘江秋景是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自然图景。

一般自然图景都由很多意象合成。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2)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3)找出关键词,品味景物特点,总结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思路。

明确:(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入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2)山、林、江、舸、鹰、空、鱼、水。

(3)作者通过俯仰远近多角度观察,抓住山、林、江、舸、鹰、空、鱼、水等意象,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图。

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①抓住意象仔细分析:“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船只的昂扬奋进的,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 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彖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1、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觉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一一串解一一赏析一一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笫二课时六、下阕导读:第一层(第五、六两个整句)【读释】O1携來百侣曾游:携,同;來,助词,无意,又如:“归去来兮辞”;侣,革命战友,百侣,很多伴侣。

02峥蝶:原指山势高峻,词屮指不平凡。

【串解】回忆过去,曾经与许多战友在这里浏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

“峥嵯岁月”引起下文的忆述。

第二层(第七、八句)【读释】O1恰:正当。

02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03书生:同学。

04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0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天下大事;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06粪土: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粪土,视……为粪土。

万户侯,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赏析】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教学设计2: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

教学设计2: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

第4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

“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高中必修一教案: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语文

高中必修一教案: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语文
1、巡视学生做答。
2、公布答案。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7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全体学生背诵全词。(随堂检查、早读默写)(组长检查)
2、学优生仿写《沁园春渤海》。
3、查找戴望舒和《雨巷》相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训练学生整合分析文本的能力。
(以“同学少年”为核心来解读本文)
8分钟
4
课堂
总结提升环节
1总结本课知识。
2毛泽东的生平和诗歌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1、总结毛泽东文学常识中的重点内容。
2、展示高考叙事抒情的运用。
回忆、
背诵、
巩固本课所学,完成学习目标
3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课外拓展学习
1、代表上台展示,课代表协助老师检查完成情况。
2、在书上做好重点知识的的标记和补充。
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加强记忆
5分钟
2
做议讲评
环节
读课文,抓准意象
1、播放录音
2、巡视学生课本,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跟读课文,记牢重点字词读音
读准字音,为朗读课文做准备
5分钟
回顾重点
1、上阕借景抒情
2、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否有答案?
1、自由朗读。
2、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钟
3
做议讲评
环节
研究学习下阕
读懂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怀
1、提问: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形象?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步骤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正确理解本文的内容和主旨;2)准确把握本文的文学特点和风格;3)掌握适当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正确理解本文的内容和主旨;2)准确把握本文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3. 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1)掌握适当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2)应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4. 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为:1)讲授法;2)讲解阅读技巧和方法;3)提问答疑法;4)阅读指导。

5. 教学过程5.1 阅读指导通过提供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本文。

5.1.1 预测让学生通过标题、目录和文章结构等,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预测。

5.1.2 分段阅读将整篇文章分成若干段落,每次只阅读一段,并做好文章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联系。

5.1.3 照应在阅读过程中,尽量将文章中的每个细节和语句都与主题和内容相联系。

5.1.4 总结阅读完成后,对文章的主旨和细节进行总结,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5.2 文学特点和风格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探讨本文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5.2.1 音乐性和节奏感课文的语言流畅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如“绿肥红瘦”、“碧玉妆成一树高”等,使读者产生美感和心情舒畅。

5.2.2 意象和比喻作者运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和神秘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5.2.3 思想深刻课文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反映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爱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让读者思考和感受。

5.3 课文解读通过阅读和听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语言表达。

5.3.1 词语疑难解析结合语境,解释和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难懂的词语,如“听风舞雪楼外楼”、“融雪千滴坠珠帘”等。

5.3.2 句子成分解析通过解析句子成分和形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和语境,如“见愁弥漫芳草地,雄鸡一声时边愁”等。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突破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1.“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2.“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教法
学法
语言品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预习任务
(课前)
布置预习任务(见《新学案》)7.8.题
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预习任务
检测
展示预习题目答案。
学生对照答案题目,各组员互评,组长统计错误之处。
自主学习
展示
老师提前把任务分配下去。
上课前将原生态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并解释答案。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合作
探究
(探究题目见《新学案》)7.8题)
1.学生对照修改自己的答案。
2.展示的学生总结自己答案的得失。
课题
第一单元
课程章节
课时安排
第1课沁园春.长沙
3课时
使用班级
高一班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备课组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教师
审核人
教学
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难点
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2.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板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抓关键词,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思路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思路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思路教学思路: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优美的诗歌,了解其背景和主题,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诗歌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主题2. 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3. 掌握诗歌分析方法三、教学难点1. 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深刻意义2. 领会毛泽东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四、教学方法1. 讲授、解读2. 课堂讨论、互动3. 学生个人阅读、写作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介绍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纪录片,向学生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沁园春·长沙》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讲解以下内容:(1)学习诗词的方法(2)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分析方法,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义(3)历史和文化背景(4)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5)掌握如何理解和欣赏诗歌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彼此交流。

组内提出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讨解决。

4. 个人写作:学生个人动手写作,完成一篇对《沁园春·长沙》的分析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教学效果评估1. 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分2. 在课堂上进行口头测验,检验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程度3. 通过讨论和提问,检测学生掌握的修辞方法和分析方法是否到位。

七、教学资源1. 电子版《毛泽东选集》2. 电子版《中国诗词大辞典》3. 电子版《古代和近代文学分析》4. 电子版《中国文学大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新学生教育版沙(二班)必修1一学习目标: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诗的创作背景,联想诗中宽广、生动、雄浑的意境,感受诗人壮丽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预览案例【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教学重点和难点①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能够理解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方法:①. 背诵法②. 合作查询法③. 提问法ⅰ。

教材助读:读下面的单词,感受意境之美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ⅱ。

预览自检2课前熟读《沁园春长沙》3、抄写一遍《沁园春长沙》【信息链接】:建议大家阅读《毛泽东文选》和《毛主席诗集》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学习始于怀疑——我想,我得到了[学习建议]1。

整体朗读。

2.合作探索I提问与探索——提问与解惑与合作探索的一点【问题1】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问题2]第二次阅读课文(阅读上半部分):划分单词的层次。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课题沁园春・长沙第 2 课时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中心发言人王智斌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具多媒体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法启发引导学法合作探究个人主页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二、学习下阕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三、诗句鉴赏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对于“雪涨莲韵清芬净,梅含烟态细香浓”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

大约需要30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述,其中建议使用多媒体辅助讲解,包括音频和视频。

教学目标•理解“雪涨莲韵清芬净,梅含烟态细香浓”的表述方式•掌握以形容词为主的写作技巧•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以及其表现方式教学重点•用形容词来描述意象•理解意象所表现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表现方式”和“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法,逐句讲解文章,并结合多媒体辅助讲解。

•听、看后理解法,请学生听、看后简要概述文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PPT•可以放音频和视频片段的设备教学流程1.教师简单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并以“雪涨莲韵清芬净,梅含烟态细香浓”作为引子发起讨论。

2.教师用PPT放映,黑板板书逐句分析这段诗句。

3.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放音频、视频片段,并指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意象表现的方式,例如运用形容词和修辞的技巧来表达,这些技巧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5.结束时,教师向学生补充其他知识点和更多的阅读方法。

教学评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询问学生的理解,并在坚定考核中对学生的学习给出抽屉性的评估。

课后作业1.学生将学习到的内容编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文,对其中的意象表现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2.进行阅读练习,阅读大量具有意象的作品,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将掌握一个或者多个新的阅读技巧,特别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意象和表现方式的技巧,这将增加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同时,通过阅读Newman的创作,他们将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这对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赛课教案《沁园春长沙》 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

赛课教案《沁园春长沙》 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

《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沁园春·长沙》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 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拔串联法重点、难点1.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赏析课文课堂教学环节一、赏析课文上阕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概述。

答: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2.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①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有些成分省略,那位同学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把词的大意说一下?答:在深秋时节,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③独立能否改为直立、站立?答: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联系当时背景,诗人正遭军阀通缉,身处险镜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的《江雪》中“独钓寒江雪”。

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 ,表露了他绝不妥协的心志。

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第一篇:《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题解与背景):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长征)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创作于1925年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朗读,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思路理清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基调。

2、齐读(模仿、评价)3、说出大意。

指名①通过读,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②词作一般分为上、下阙,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各写什么?③找出思路关键词。

明确:①②上阙:写景,橘子洲头的秋景下阙:抒情,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③(二)品析上阙1.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阙所绘之景。

2024年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实用(优秀5篇)

2024年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实用(优秀5篇)

2024年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实用(优秀5篇)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1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

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

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学内容

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导入新课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展示重点难点学生阅读明确要点一、实践提升1、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二、能力提升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一个“忆”字,写出了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

回忆中有风华正茂的革命青年;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视“万户侯”为粪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点拨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2019年——192019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 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

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
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

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主观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
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
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课外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