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二课时)此篇“沁园春长沙”高一语文教案为大观区2014年优质课评比教案。

一、教学设想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1、指名朗读;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四、阅读铺叙: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一、抽背二、继续分析图画,抓住意象,把握内容大意。

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峥嵘岁月图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作用2、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四)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明确:形象地表明,我们年青一代有能力掌控中国的命运。

三、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万”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染”拟人手法,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美女妙手染成一样,十分壮美;生动地展现了枫叶重叠、满山皆红的自然景色,并且渲染出一种火红的热烈气氛;化静为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漫”写出了江水之盛“透”写出了江水之清备课札记“争”写活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突出鹰“飞”得猛、劲以及搏击长空的矫健英姿“翔”突出鱼“游”轻、快、悠然自得的情态2、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事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

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3、思路立—看—怅—问—忆—记4、立意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四、比较阅读参看课本第5页附录的三首毛主席诗词。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七律·长征》、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五、作业试比较毛泽东的《虞美人·枕上》与《沁园春·长沙》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⒉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⒊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⒈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

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导入新课“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十六岁,风华正茂时,毛泽东立下这般豪言壮语。

如果说年轻时代是时势造就这个英雄,那么接着就是英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面对秋景,伟人博大的胸怀已初露端倪,这节课让我更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那雄浑的心跳二.探究研讨㈠诵读感知师:谁来为大家诵读一下词的下阕?㈡内容探究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师:“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师:“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

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生:“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生:“独立”。

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五、练
(1)请用自己话描绘这三句诗句。
(2)这三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何理解写景诗句和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三、议
讨论第六、七问
四、展
“万”、“遍”与“层”写出山之多,红之广,层层叠叠的林木随山势起伏。而“层染”以拟人的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漫”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碧透”写出水的碧绿、澄澈。“百”与“争”体现船之多,表现出昂扬奋进的热闹场面。“击”表现出鹰飞矫健,强劲、有力的特点,“翔”翱翔,突出鱼儿轻盈畅快、欢愉自在的特点。
二、思
1.根据提示,找出意象前后表现力强的修饰词,思考这些词的作用。
2.排列本词中景物的描写顺序,并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3.作者提取了大量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与思绪?
4.自古古人多悲秋,而毛泽东却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为什么?(提示诗歌赏析的方法:知人论事)
5.品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析句意、析手法、析作用)
2.作者所写之景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相近的描写手法,使景物对比鲜明。
4.把江山写得如此壮美,就越加突出了我们主宰大地的需要,也就是革命的需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强烈作者的革命精神。
5.(2)这几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与情境。描摹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
掌握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并掌握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一、导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2(第2课时)

《沁园春·长沙》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并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歌的方法。

2.赏析诗词的写作手法3.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重点难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还记得昨天我们学习的那几幅画面吗明确: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

2.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

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是激活新知,但“激活”不是简单的“回忆”,学生概括不全面时,教师应及时提示引导,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重点突破,赏析意象1.背诵“湘江秋景图2.思考:(1)湘江秋景是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自然图景。

一般自然图景都由很多意象合成。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2)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3)找出关键词,品味景物特点,总结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思路。

明确:(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入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2)山、林、江、舸、鹰、空、鱼、水。

(3)作者通过俯仰远近多角度观察,抓住山、林、江、舸、鹰、空、鱼、水等意象,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图。

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①抓住意象仔细分析:“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船只的昂扬奋进的,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 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彖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1、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觉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一一串解一一赏析一一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笫二课时六、下阕导读:第一层(第五、六两个整句)【读释】O1携來百侣曾游:携,同;來,助词,无意,又如:“归去来兮辞”;侣,革命战友,百侣,很多伴侣。

02峥蝶:原指山势高峻,词屮指不平凡。

【串解】回忆过去,曾经与许多战友在这里浏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

“峥嵯岁月”引起下文的忆述。

第二层(第七、八句)【读释】O1恰:正当。

02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03书生:同学。

04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0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天下大事;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06粪土: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粪土,视……为粪土。

万户侯,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赏析】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教学设计2: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

教学设计2: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

第4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

“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高中必修一教案: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语文

高中必修一教案: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语文
1、巡视学生做答。
2、公布答案。
3、展示优等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作答结果。
1、小考本上作答。
2、同桌互批。
3、订正答案。
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掌握情况
7分钟
6布置下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1、全体学生背诵全词。(随堂检查、早读默写)(组长检查)
2、学优生仿写《沁园春渤海》。
3、查找戴望舒和《雨巷》相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训练学生整合分析文本的能力。
(以“同学少年”为核心来解读本文)
8分钟
4
课堂
总结提升环节
1总结本课知识。
2毛泽东的生平和诗歌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1、总结毛泽东文学常识中的重点内容。
2、展示高考叙事抒情的运用。
回忆、
背诵、
巩固本课所学,完成学习目标
3分钟
5
目标
检测
环节
课外拓展学习
1、代表上台展示,课代表协助老师检查完成情况。
2、在书上做好重点知识的的标记和补充。
3、小组或同桌间检查。
验收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并加强记忆
5分钟
2
做议讲评
环节
读课文,抓准意象
1、播放录音
2、巡视学生课本,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跟读课文,记牢重点字词读音
读准字音,为朗读课文做准备
5分钟
回顾重点
1、上阕借景抒情
2、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否有答案?
1、自由朗读。
2、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钟
3
做议讲评
环节
研究学习下阕
读懂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怀
1、提问: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突出了同学少年怎样的形象?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2019年——192019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 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

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
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

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

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主观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
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
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四、作业:课外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