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事先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有一位同学阅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为什么会有三种?先请大家找一找看看是哪三种。

生:“我的保姆”“长妈妈”,还有直接称呼“阿长”。

师:很好。先让我们来休会一下叫“阿长”时的情形。谁来说说称阿长为“我的保姆”时,文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

生:主人,或者说是一位少爷。

师:不错,在儿时的“我”的最初印象中看待的时候,“我”对她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那时“我”对阿长的情感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还有些讨厌她。

师:能说说原因吗?

生:书中说她喜欢切切察察,就是搬弄是非,睡相也不好,还要讲许多的规矩。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阿长呢?

生:我觉得她没有文化。

生:我觉得她粗俗,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

师:面对这样一个粗俗、无文化的阿长,“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是对阿长的情感一直是这样吗?有没有发生改变?请大家谈一谈。

生:“我”对她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之后,“我”对阿长有了“敬意”。

生: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阿长也产生了“敬意”。

师:这两处所表达的敬意一样吗?

生:应该是一样的,以前不佩服她,在听到阿长讲长毛故事后,看到阿长买来《山海经》后,就佩服阿长了。

生:不一样。在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文中说“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这里的“新”字说明和听长毛故事后的敬意是不一样的。这个“新”字可以理解为更深刻的意思,就是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出根据,而且还细心地找出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咱们先不下结论,再体会一下“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一句话的意思。大家看,这个“敬意”前面有什么修饰词语呢?这些修饰词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前面有“有一时”,还有“空前”。“空前”说明这种敬意“我”以前从未有过,而“有一时”是指这种敬意是一个阶段的,是暂时的。

师:分析得太好了,文中有一处交代了这“一时敬意”的结局,谁能找出来?

生:“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这种“敬意”与阿长买《山海经》所产生的“敬意”是不一样的,因为前面的那种“敬意”已经消失了,后面产生的“敬意”肯定是另外一层意思。

师:你的思维很敏捷。在阿长讲了长毛的故事后,作为小孩的“我”惊异于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敬意”是因为小孩无知好奇而产生的惊讶,因此,作者说这种“敬意”是“特别”的。在后来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后,“我”产生了“新的敬意”,这种“敬意”才是一种真正的敬佩之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买一本书就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大家会不会觉得有些夸张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在“我”的眼里《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吧。《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小孩子肯定喜欢看。

生:《山海经》不但有趣,给“我”买来的《山海经》尤其珍贵。

师:请大家根据课文再想象—下。

生:阿长走了许多路,跑了几家店都没有结果,最后她来到一家店,问:“店家,有‘三哼经’卖吗?”店家一听莫名其妙,“‘三哼经’?没听说过。”阿长恳求道:“再看看,有许多画儿的。”店家找了一通,“给,只有《山海经》,没有你说的‘三哼经’,买不买?”阿长想了想,先买来再说吧。于是,阿长买下了《山海经》。

师:老师为你丰富的想象所折服。我想你确实体会到了阿长买《山海经》时所经历的艰辛。她的确有别人做不到她却能做到的神力。这种神力的产生只可能

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哥儿的——

(学生异口同声:爱!)

师:是的,这就是爱的力量,只有如此体会,我们才能明白面对《山海经》“我”会有如此的震撼——“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才会知道“我”为什么会全身震惊,那是因高兴而颤抖。文中的“我”深刻感受到了阿长对自己的爱,到此“我”对阿长的情感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很显然,阿长买回《山海经》是使“我”情感发生变化的关键。那本文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呢?

生:在这件辜之前还写了阿长的许多事情,这样拟题概括不了文章的内容。

师:不错,但理由还不充分。请注意,把这个“与”字放在“阿长”和“《山海经》”间作者有什么用意呢?

(学生思考,稍后,有人回答。)

生:好,你说阿长和《山海经》有些相同的地方。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请继续思考:阿长和《山海经》对“我”来讲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对“我”来说阿长和《山海经》在“我”人生路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作用相同吗?

生:应该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把题目直接叫《阿长》或者叫《山海经》了。

师:确实,《山海经》对“我”的帮助大家一目了然,但是要想知道阿长在“我”人生中的影响,我们先要来看看阿长的真正为人。大家能不能根据她所做的其他事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她做个评价呢?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生:吃福橘这个片段中写阿长神情很郑重,还有“惶急”,实际上表现了阿长为我们大家祝福的真诚,体现了阿长对“我”的爱。

生:阿长教“我”一些规矩,好像是在教育“我”吧。

师:那阿长给“我”讲荒诞的长毛故事也是在教育“我”吗?(停顿)她为什么不给“我”讲一讲太平天国的历史呢?如果这样那该多好啊!

生:阿长没有文化,她不懂这些。

师:是啊,她见识有限,头脑中只有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不用多说,叫“我”吃福橘、守规矩,不正像一位爱子之深的慈母的唠叨吗?讲长毛的故事和儿时听妈妈讲“狼外婆”的故事有什么两样呢?看来阿长不但照顾“我”,还自动承担了一份教育“我”的职责,虽然她做得不太好,但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再看看“睡相不好”个片段仅是为了表现阿长的粗俗吗?(稍停顿)请大家看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当“我”的母亲委婉地指出阿长睡相不好,影响了“我”的睡眠时,阿长的反应是“她不开口”。大家想过没有,她为什么不开口?

(学生没想到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部沉默了。)

师:想想可以有哪些回答?

生:可以这样说:太太,我没有影响哥儿的睡觉。也可以这样说:太太,我一定记住您的话,下次不敢了。

师:分析一下这样说话的人可能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种在狡辩,很无赖;第二种显得很世故、圆滑。

师:是呀,可是阿长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她不开口。她为什么不说这些话呢?

生:因为她知道自己改不掉这个毛病。这是一个很实在、很朴实的阿长。

师:是的,就是这样一位实在、毫不做作的阿长给了“我”最真挚的爱。当“我”感受到这份爱的时候,是以怎样的身份称阿长为“长妈妈”的?这个称呼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是以儿子的身份这样称呼,包含了对长妈妈的敬爱之情。

师:可见阿长以她的纯朴、善良、真诚的爱影响着“我”,也可以说教育着“我”,所以说她在“我”的人生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位多么纯朴、善良的阿长啊!当然结尾处还写到她的孤寡穷苦。一生穷苦、善良淳朴,这实在是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带着这种理解,哪位同学说说结尾处作者为什么直呼长妈妈为“阿长”?

生:这是把长妈妈当作普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师:不错,作者看到了阿长身上所具有的劳动人民最本质的品质:纯朴、善良,并且对她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怀念来吟咏文章的最后两段吧。

(学生深情地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