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功致富创业的故事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
在这个创业社会中,很多成功的故事在激励着我们。
那么下面是分享的艰苦创业成功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艰苦创业成功故事一:李一航电子垃圾创业: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到年赚400万他的父亲在深圳街头卖甘蔗,母亲沿街乞讨。
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他却偏偏不去,后来流落街头,靠捡垃圾为生。
从捡垃圾到收破烂,最后他竟年赚400万,他是怎么做到的?讲述李一航电子垃圾废品收购的励志创业故事:3元闯深圳,从捡垃圾为生到年赚400万!1、母亲寄来学费,他却放弃读大学1984年6月1日,李一航出身在河南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以苦力养家,母亲早年残废不能行走。
2003年的一天,父母托堂叔捎来了学费。
打开沉甸甸的包裹,全部是新旧不一的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
堂叔告诉他父母在深圳乞讨赚钱,他一听就哭了。
高考发榜,李一航被河南一所高校录取。
但想到辛苦赚钱的父母,他决定,不读大学,到深圳赚钱。
2、3元闯深圳,连吃面都不够还完学校同学的302元债务,加上160元的车票钱,李一航将仅有的3元积蓄藏在了底裤里,就这样出发了。
初到深圳,川流不息的人群、奔驰而过的车子、生硬难懂的粤语,让他感到窒息,路在何方?好不容易凭口音找到一家老乡的面馆,叫了一碗面狼吞虎咽地吃完。
才发现自己吃了人生中最贵的一碗面:5元钱。
吃完面后,他等了很久,主动帮老板收碗。
老板看他提着一个袋子,应该是刚从农村出来,就没有收钱。
倔强的李一航把3元钱压在碗底,说声谢谢后离开了。
走出面馆的李一航,身无分文,反而让他释然了。
于是,他开始睡大街,宝安区的流塘天桥成了他第一个“正式”住所。
3、捡垃圾为生,碰到母亲在乞讨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白天捡垃圾,晚上在天桥上的修表摊成为他的第一个职业,一天20多元的收入解决了饭票的问题,却因交不起管理费又被城管赶跑了。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侯大伟肖勇杨龙凤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
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
”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
”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
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农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篇一:农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农村创业典型事迹材料xxxx,xx镇xx村人,原来是县医药公司的董事长。
因多种原因,离开了医药公司,返乡创业。
四处考察项目未果,村支部书记xxxx建议其找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唐善利主任,探讨创业项目。
xx在唐善利主任的建议下,带领人员参加了泗阳县农干校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学习,明确了自己的创业方向和项目。
根据所学的生猪养殖技术以及和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联系,xx投资3500多万元成立了苏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苏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两个子公司:宿迁市银农苏钟猪养殖有限公司和宿迁市圣农苏钟猪养殖有限公司,分别坐落在xx镇xx村、沈圩村。
这是继宿迁市广源种猪养殖有限公司建成后,又一大型养猪场落户xx镇,加上50多户小规模养殖户和洽谈之中的养殖项目,使得xx镇的养殖产业已初具雏形。
苏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xx、张雪冰、唐善曙、薛家虎等四位外地客商申报注册。
两个公司第一期占地面积150余亩,投资350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流动资金XX万元,总建筑面积2.5万平米,存栏苏钟能繁母猪2500头,年出栏商品猪3万头,还可为入股农户及周边养殖户提供猪苗0.5万头。
苏钟猪因产仔率高,育肥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而成为江苏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xx镇苏钟猪扩繁基地的建成将成为江苏省目前最大的苏钟猪扩繁基地,每年可带动入股的500名养殖户走上致富之路。
不久的将来,养殖业将会成为xx镇木材加工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篇二:返乡创业典型材料今日返乡创业——大木厂镇马进洞村吕昌军养羊典型材料( 发布时间: XX-3-25 14:44:06 浏览量:348 ) 我叫吕昌军,家住大木厂镇马进洞村三组,现年28岁,初中文化程度,全家5口人。
我的童年和其他同龄人并无两样,在无忧无虑中成长,在活泼顽皮中长大。
步入初中后我渐渐感觉到自己和其他同学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带的粮食少,穿的衣服单,没有零花钱,放学、上学靠步行,看到骑车的同学除了羡慕外,更多的是嫉妒。
牛根生创业故事
牛根生创业故事牛根生,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的记忆里,家乡的人们大多过着朴素的生活,生活贫困,机会有限。
但牛根生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创业的决心。
牛根生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头脑和勤劳的个性。
他在家乡的小卖部帮忙,学会了做生意的技巧和原则。
他善于观察市场,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因此小卖部生意越做越红火。
这段经历让牛根生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心经营,就一定能够成功。
在牛根生的心中,创业一直是他的梦想。
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于是,他毅然决定外出闯荡,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外打拼的过程中,牛根生历经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
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态度。
他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业理念和方法论。
终于,牛根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一个市场的空白。
他发现,当地的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民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消费者也无法获得优质的农产品。
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搭建一个农产品直供平台,让农民和消费者直接对接,打破中间环节,实现双赢。
牛根生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他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重重困难。
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创业理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经营模式,最终取得了成功。
如今,牛根生的创业故事已经传遍了整个乡村。
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建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企业。
他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
他的创业故事鼓舞了无数的年轻人,激励他们勇敢追逐梦想,勇敢创业。
牛根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敢于追梦,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愿更多的人能够像牛根生一样,勇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4年女性创业成功真实故事
她拿出一套校庆纪念品,里面有徽章、保温杯、U盘等。徽章上有学校的logo,不锈钢压铸制造,表面采用珐琅工艺,背面采用蝴蝶帽的设计。去年正逢宁波大学校庆,她抓住了商机,在两个月内售出了三万多件纪念品,实现了60万元的营业额,利润是30万元,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业绩不俗
一年就挣了30多万元
去年3月18日,尚晓英和男友注册了公司开始创业。“最初的业务就是整合之前涉足的一系列工作。为大学生做好服务,是我们的初衷。”
去年3月底,尚晓英的团队接到了一份英语课程软件推广工作,通过这次合作,又接触到了郑州另外两家做金融类和服务类软件的公司,帮助他们做软件推广。
怎么调动各高校的学生资源?尚晓英有曾经做社团工作的经验,决定联合各高校社团合作。“很多高校社团的经费都比较紧张,我就与他们联合做推广,给他们提供赞助。这也为我们将来在各个高校设立代理点奠定了基础。”
她和团队做的一套徽章共4个色系,学校选中了其中一个用于校庆晚会。“学校向我们采购了25000个纪念品,剩下的,我们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平台零售。”李颖说。
大量的订单接了下来,大笔的制作资金去哪里找?
“一开始,有一个学院向我订购1000个U盘,每个成本要30元,我得先付钱给厂商,厂商再根据我们的设计去做。”李颖就东借西凑,终于在制作前凑齐了本钱,最后产品顺利地出现在顾客手中。
来看这位史宗玮的励志创业故事:
史宗玮的创业经历:
毕业后,史宗玮先后在微软、谷歌公司工作,2006年加入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负责公司与脸谱网的合作。渐渐地,史宗玮意识到,如今,很多人在家里工作,同时照看个人生意,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玩。这改变了史宗玮对网络应用的思考方式。了解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价值后,史宗玮想把这一价值植入社交媒体。不久,她碰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同窗、在脸谱网担任软件工程师的托德·佩里,两人合作开发了脸谱网第一个商务程序faceconnector,希望借此程序看到更多、更好、更持久的商业关系。2007年,faceconnector发布后,美国教育出版商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找到史宗玮,约她写一本关于脸谱和推特的书。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是万把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这正没出路的东西咱把它卖出去了,当时村里边人对咱评价相当不错。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2013年8月15日筹建,它联合全市村官及农村创业项目产品,利用网络营销为平台,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产品展示、创业策划、网络宣传及销售,并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在挖掘、整理、包装之后,面向全国推介。联盟以集团公司化运营模式运营,已辐射带动了16个镇办900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这人,真的是来借东风、筹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大学生村官。有创业者的激情,又有大学生的质朴,才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
农村养鸡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村养鸡创业成功案例3个养鸡能打开致富之门,创业成功吗?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农村养鸡创业成功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农村养鸡创业成功案例篇1:小成本农村创业成功从放弃2000元的月收入成为一个自主创业的“鸡司令”,是因为他怀揣着一个梦想,而且面临着一个好的创业环境。
如今,不到一年的时间,恩施市小渡船办事处旗峰社区的韩俊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除已经出栏了一批肉鸡外,目前他的鸡舍里还存栏8000多只蛋鸡,每天可收获6000多只蛋,每月收入可达10几万元,资产已达40多万元。
当初,韩俊和许多城边村的小伙子一样,考了驾驶执照,给一个私营业主开起了农用车,每月2000的收入,让他很满足。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韩俊发现,农用车的生意大不如前,常常好长时间无事可做。
不能就这样玩下去,必须另谋出路。
偶然一次,他听说一个要好的朋友,在重庆长寿县的一个养鸡专业村打工,学会了科学养鸡技术。
养鸡,合作养鸡! 这想法在他的头脑中灵光一闪,当他对朋友提及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朋友的响应。
就这样,2009年初,韩俊开始了养鸡场的筹划。
回想创业历程,韩俊对市里、办事处对创业者的支持感激不尽。
当初虽说满怀创业激情,可资金、场地、政策这些硬件要求,让他创业的梦想步履艰难。
在他最为苦难最为困惑的时候,办事处全民创业办公室的同志及时上门为他送上了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帮他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在他为资金缺乏而焦头烂额的时侯,旗峰社区居委会及时“雪中送炭”,为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争取到15万元的小额贷款。
他看中了大龙潭村公路旁一个闲置的打石场,村委会干部立马帮他协调各方关系迅速办好了手续。
最让他最为感动的是,办事处还为他创业提供了创业学习机会。
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创业培训活动,办事处为他争取到机会让他去学习。
“如果不是办事处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优惠的政策,没有办事处和村里周到、便捷、热情的服务,他不可能顺利起步,也不会有养鸡场今天的发展势头”。
农业创业人物代表故事
农业创业人物代表故事很多年轻人对自主创业很神往,那意味着挑战、智慧、财富、价值。
看看那些农业创业人物代表的故事,学习他们,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农业创业人物代表故事一:湖南湘乡90后大学生的农村养猪致富最初的梦想——回乡创业,带乡亲们致富开大奔2009年高考后,李锡武第一次坐火车去到了上海打工。
餐厅服务生、销售员、搬运工……这些他都做过,他说:那时的他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看不到一丝成功突围的希望,是的,水泥钢铁筑成的大墙,却无法融入他的梦想。
而一次中国大事件却让他困扰的心豁然开朗——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李锡武说:在上海世博会上,让他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想想这个发达繁华的大都市,再想想自己贫困的家乡,也许通过自己的力量也能改变家乡的风貌呢?就这样,李锡武足足思考了一个星期后,踏上了返乡路。
回到家乡后,问题来了:他该选择什么创业呢?李锡武告诉我:回到家乡后,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跟爸爸去锰矿开矿,要么跟妈妈一样在家养猪,权衡了一下,最后李锡武选择了养猪来发家致富,发展绿色农业,带动家乡人。
他更跟乡亲们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能让家乡的面貌有所改变。
”从城里人变身猪倌,村里人能不笑话吗?村里一下炸开了锅。
乡亲们纷纷质疑:他疯了吗?在城里干啥不好,非得回农村养猪,这让家人的脸往哪搁?更有人说:要是赔了钱,你李锡武以后讨米都没人给。
一句句风凉话让李锡武有点心寒,可是梦想的温度足以温暖自己的心,他选择无视这些闲言碎语,而是开始筹集资金,设计图纸,规划猪场,资金不够,他就自己建猪场。
那年夏天,他与父亲上山砍树,运砖瓦、砂石,父亲当泥工,他当副工,汗流浃背,身上也晒得黝黑。
3个月的时间,一砖一瓦砌成了1200多平方米的猪舍,也砌好了他生态养殖的蓝图,让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要做就要认真做,李锡武成为了一个好猪倌李锡武从2011年3月开始养猪,白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扫粪,喂料,观察猪的饮食起居,向有经验的饲养员请教。
河南李喜梅的创业故事
河南李喜梅的创业故事
李喜梅是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从小家境贫寒,因此上学的机会很少。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更好生活的梦想。
李喜梅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创业精神,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初学创业时,李喜梅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路径——养殖业。
她利用家里的一些闲置土地和空闲时间,开始养殖一些家禽和家畜。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和技术,她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挫折,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帮助和学习。
通过参加培训班和请教行业内的专家,她逐渐掌握了养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李喜梅的养殖业开始获得了一定的规模和盈利。
她逐渐发展壮大,增加了养殖的品种和数量。
同时,她还与周边村民合作,成立了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业生产和销售,并采取了一些创新的经营模式,比如直接面向城市市场销售,农产品深加工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收入。
李喜梅的创业故事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肯定。
她多次被评为河南省的优秀农民和创业示范者,还被邀请参加各种创业论坛和培训活动,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成功之道。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业,李喜梅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她雇用了一些农村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李喜梅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贫寒还是缺乏机会,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创业需要勇气和决心,同时也需要学习和积累经验。
只有不断进取和创新,才能取得成功。
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范文七篇
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范文七篇第1篇: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开网店不是闹着玩的,这里面学问大着呢!”面对种种质疑和不理解,方正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下决心要做出一番成就给周围的人看看。
“第五天的晚上,我清楚的记得大概是七八点钟,突然一个顾客跟我交谈起来。
”说起第一笔生意,方正突然兴奋了起来,声音也提高了不少。
“那名顾客很爽快,简单问了几句尺码大小之类的问题,就提交订单付款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莫大的鼓舞!”第2篇: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在方正看来,自己经营网店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做成这样,最大的秘诀就是口碑。
除了衣服质量以外,服务也是关键。
如今网上的商家良莠不齐,消费者经常会购买到一些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这也让消费者对网购心存芥蒂,而方正则尤其重视产品质量的问题。
一旦有买家反映质量问题,他都是第一时间去解释道歉并检查自己的产品,服装产品他是严格把关滴!第3篇: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禹化普来自山东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学时便跟随父母放羊,种花生、地瓜……他说,小时候的自己还不敢有梦想,只盼望能快点走出山村,减轻家庭负担。
如今的禹化普早已实现了这个愿望,不过,在他看来,一切才刚刚开始,他渴望的是,不断颠覆。
第4篇: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不到一年的时间,方正的网店收益在逐渐增加,最高记录是时候他是月赚近2万元,而且收入还在持续增长中。
第5篇: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2023年3月初,方正注册了网店。
一个跟时尚完全不太搭边的男孩,开始把握女装的市场定位和潮流趋势。
方正说,网店筹备初期,他会时刻关注一些风向标似的杂志和网站。
“看看流行的服装款式,以及畅销的款式,在货源寻找的时候有独特眼光。
”第6篇:90后草根创业成功的故事大三时,一次偶然的机会,禹化普接触到负责推广“台湾手抓饼”的许少波,于是两人合作在沙坪坝陈家桥开了第一家店。
“当时我找同学借了三四万,进货卖货全部自己来,虽然身体劳累却干劲很足。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
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
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
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
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
“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
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
农村带头人创业致富故事
农村带头人创业致富故事创业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标,脑海要想得到策略,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找到自己的创业之路。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农村带头人创业致富故事,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带头人创业致富故事一:用核桃壳种香菇成本低好赚钱香菇大户帅胜杭采了山核桃种香菇,割了水稻栽大球盖菇,废弃的桑枝、桃条、玉米芯、茭白叶收了来培育黑木耳、金针菇、秀珍菇……同样的土地、同样的资源,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开始新循环。
这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梦想,亦是一个发展新型农业的梦想,两个梦想借助科技力量变成生动的现实。
进入6月,帅胜杭的手机就“热”起来了,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大大小小的货车从上海、江苏、杭州市区开到他位于临安岛石镇山川村的种植基地前,等待收购今年的新品。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说的是每年白露节气,临安山农开始采摘山核桃的丰收场面。
眼下刚进入夏季,这位山农却已经靠着山核桃迎来“满地金”。
这是怎么回事?“山核桃的废弃物,最外层的蒲壳和做手拨核桃剩下的硬壳,晒干、粉碎后做成菌棒,用核桃壳种香菇,就是我的方法。
”帅胜杭说,家里有600多棵山核桃树,靠卖山核桃每年有10多万的收入。
如今,利用山核桃壳种香菇,去年60亩地产值超过400万元。
杭州农科院的专家说,利用农业废弃物种植食用菌的案例,还有水稻、桑枝、桃条、玉米芯、茭白叶等多个有意思的版本。
今年,它们将“组团”代表杭州冲击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一个变废为宝的梦想核桃壳可以种香菇临安岛石镇,约有核桃林8.5万亩,是杭州山核桃主产区之一。
这里的祖祖辈辈靠山吃饭,凭辛苦赚钱。
老帅说,如今的收获,源于当初的一个变废为宝的梦想。
“有一年,说好到我家帮忙摘山核桃的安徽工人不来了,一打听,说去种香菇去了。
采山核桃收入不低,难道种香菇会有更好的收益?”帅胜杭很好奇,跑到安徽去取经。
地里转一转,心里就有了底。
他发现,香菇的行情挺不错,临安的核桃每年就采一个多月,可以考虑发展副业。
致富能手事迹范文
致富能手事迹范文在当今社会,致富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然而,只有那些具备创业精神、勤劳奋斗并具备明确目标的人才能够实现财富增长。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个成功致富的人的事迹。
这个人叫李明,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从小,李明就有着极强的创业意识。
他热爱学习,也对商业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著名大学,而且再次凭借聪慧与勤奋,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毕业后,李明选择了在一家知名企业工作,从基层开始做起。
从一开始,李明就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的工作进展迅速,取得了高级经理的职位。
然而,与此同时,他仍然对自己在企业里的边界感到不满足。
他认为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有着创业家的灵魂。
于是,李明决定辞职,自己创办一家公司。
李明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成就,他意识到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他利用公司的盈余资金投入研发,推出了一款颠覆性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这款产品的创新和性能在业界内获得了高度认可,带来了更多的客户和利润。
李明的公司如雪球般扩大,迅速成长为一家全球知名的IT巨头。
他通过收购和兼并,在行业内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李明也注重回报社会。
他成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用公司的一部分盈余资金支持弱势群体和教育事业。
今天,李明已经成为国际商业圈中的一个传奇。
他的故事鼓舞着无数创业者和个人努力追求成功。
他通过勇气、智慧和毅力,从一个无名小卒发展成世界级企业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致富,首先要具备创业意识和勤奋工作的品质。
其次,我们要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并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创新,不断寻找机会和突破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
2024年创业_农村创业故事_3
2024年农村创业故事2024年农村创业故事(一)《谢开举:贫困户种甘蔗葡萄,养猪走上脱贫致富路》__导读: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隆昌县龙市镇点灯村4组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丈夫致残妻子患病,全家失去经济________近日,记者来到谢开举的家。
站在院坝边,放眼望去,谢开举家的田地里青绿色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精神”,院子边一群土鸡正在觅食,猪圈内的几头生猪即将出栏……当天,室外温度有28摄氏度,谢开举刚刚从田地里回来,立马又给猪喂食,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
虽然年纪较大,手还有残疾,但凭借多年的养殖技术,谢开举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这是谢开举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今年68岁的他,瘦弱的身体里藏着坚韧的气质,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硬老汉”。
曾经,谢开举和妻子一个打工一个务农,经营着小家庭,日子虽不富裕,也算衣食无忧,有滋有味。
但在,因为不小心,谢开举把自己的`右手掰伤,落下了终生残疾,不能再使力干重活。
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62岁的妻子张古琴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东拼西凑凑够了动手术的3万元。
目前,手术后的张古琴仍然无法务农,每月看病也要花销1000元左右,全家仅靠谢开举的儿子在外打零工谋生,原本幸福的一家陷入了贫困中。
但是,遭遇的困苦并没有磨灭谢开举对生活的希望。
“我是个农民,知道不耕作就没收成,要把生活过下去,就要加倍勤奋。
”谢开举告诉记者。
虽然右手因为致残无法劳作,但他坚决不放弃,学会用左手干活、种地、喂猪……由于缺乏发展资金以及种植技术,只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玉米、水稻,勉强能够自给自足解决温饱。
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例
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例对于创业来说,新的路可能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别人不愿走的地方,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事例,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创业道路。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例一返乡大学生种植姬松茸远俏日韩乡情档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200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到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乡领头创办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7月7日,天刚蒙蒙亮,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的菌农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点,菌农们将刚采的满筐菌子,陆续背到加工基地。
“别看这菌子小,都已销到韩国、日本去了呢!”农户杨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过磅称上,“52.5斤!今天还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一旁记账的小会计赵廷艳说:“自6月中旬开采菌子以来,目前已收鲜菌50多吨了。
”不远处,一台崭新的食用菌清洗机正在流水作业。
值班村民谭志先喜笑颜开:“每天上午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没两样了!”农户们所从事的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黎富平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回归故里发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从贫困村迈步小康村,带动全县龙广、洒雨、平乐、普坪等乡镇180余户农户,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发展大棚615个,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领头羊】带着乡亲奔小康12年前,黎富平从贵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了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当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属企业生产技术部副经理、研发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胆承包了食用菌厂。
“没想到,第二年除了还清赊欠租金,居然还赚了二三十万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乡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让出门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做事,还可以照顾家人。
农村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 重视农村创业活动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开展农村创业活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下是店铺为⼤家带来的关于农村创业故事案例,希望⼤家喜欢! 农村创业故事案例篇1: ——在赊销成风的海南⽂昌,胡志平全现⾦养鱼的底⽓来⾃哪⾥? ⼆次标粗缩短养殖周期 “从当年26万元起家,到现在我200亩⽔⾯全部吃现⾦!”中午刚喂完鱼的胡志平,⼀脸⾃豪地告诉记者,在赊销盛⾏的海南⽂昌,全现⾦经营者可谓屈指可数。
据介绍,当年胡志平跟⽗亲来到这⾥,以60元/亩低价租来这⽚基地,开挖鱼塘养鱼次年就赚了50万元,经营多年基本每年赚钱,逐渐从⽼家吸引了不少同学过来养鱼。
现在,当初跟着他过来的⼏位同学,也已经发展成当地的养殖⼤户。
⽬前,胡志平共有两个基地,除了湖⼭⽔库区的80亩养殖⽔⾯外,在翁⽥还有120亩左右鱼塘,⽇常管理⼯作交由⼯⼈打理,胡⾃⼰负责监督指导;⽽湖⼭⽔库这边的鱼塘则常年主要由妻⼦打理。
⽂昌不少地区由于⽔源不⾜,养殖过程中取⽔较难,⽽胡志平的基地刚好处于⽂昌市最⼤的⽔库——湖⼭⽔库边上,充⾜的⽔源和良好的⽔质,成了他养鱼的⼀个先天优势。
除了可以加深鱼塘⽔深,夏天降低鱼塘⽔温,冬天保持⽔体温度外,平时也为鱼塘加⽔换⽔提供了便利。
胡志平将湖⼭⽔库养殖基地的80亩养殖⽔⾯分为4⼝塘,其中⼀⼝⼩塘,只有1亩左右⾯积,⽤于标粗,从苗场拿6-7朝的苗回来,⼀次放15万尾左右,⼤概标粗⼀个⽉时间过塘。
此外,除了正常⼀次标粗⼀个⽉,然后以3000尾/亩的密度投放⾄其他三⼝养殖塘⾥外,如果有鱼塘还有存塘⼤鱼没出,则会将这些⼩池标粗过⼀次的苗先过塘到养殖塘继续标粗,待到其他养殖鱼塘规格鱼出完后,此时⼆次标粗后的鱼⼤概长到3两左右规格,就将全部鱼同样按照接近3000尾/亩的密度再次进⾏分塘养殖。
标粗过塘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缩短养殖周期,“我这边⼀年最多可以养2造鱼,慢⼀点也可以做到两年出3批鱼。
” 勤增氧重调⽔善控料 即使鱼塘占有⽔源这⼀先天优势,胡志平夫妻对于鱼塘的⽔质管理⼯作仍然不马虎。
成功创业者事迹
成功创业者事迹想要做成功的创业者,就要多看看那些创业者成功的事迹,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创业者事迹,欢迎大家阅读!被人看不起的“乡下人”,如今创办3家上市公司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出生是无法改变的。
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
被誉为“创业教父”的季琦,曾经经常被别人嘲笑是“乡下人”。
但是,他却通过自己的打拼,连续创办3家百亿级别公司,从而收获了无数的赞誉。
季琦出生于南通市如东县,管辖下的一个农村家庭。
出身穷苦的季琦,在念书之余,还会帮助家里干农活。
不过,他的学业极为优秀。
通过辛苦的学习,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进入大学后,季琦一度感到无所适从。
同学讨论的话题,他根本不了解。
在物质上,他和同学也无法相比。
因此,他经常被调侃是“乡下人”。
面对先天的差异性,季琦选择坦然面对。
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他却能够拼搏一下。
于是,季琦开始扎堆于书本中,阅读了400余本文史哲书籍。
大量的阅读,不仅充实了他的学识,还培养了他的价值观。
在1994年,季琦前往美国打拼。
这个时候的季琦,只能找到涮盘子、洗厕所等基础性的工作。
虽然工作内容很简单,但是,在工作之余,季琦却在寻找着市场机会。
直至接触到互联网行业,厚积薄发的他,终于找到了改变的契机。
在1999年,季琦回国创业,做起了互联网业务。
一开始的时候,他从事的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成业务。
此时恰逢我国互联网崛起阶段,在市场的趋势下,季琦赚到了数百万的财富。
有了资本后,他转变了思路,准备做平台业务。
季琦和梁建章是好友,两人商议了创业项目后,找到了沈南鹏,一起创办了携程网。
为了让企业稳定发展,他们又挖来了懂行的范敏。
自此之后,携程四君子的模式,正式起航。
值得一提的是,在携程的起步阶段。
由于企业规格较小,一直是季琦全职运用。
至于其他三人,则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和季琦一起探讨企业发展。
靠着这样的运营模式,携程网逐渐走上了正轨。
农业创业成功的实例
农业创业成功的实例创业要想成功,除了有了点子以及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无所不用其极的接近真实。
看看那些在农业创业成功的实例,学习他们的创业方法,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农业创业成功的实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农业创业成功的实例一: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创业致富在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金紫村绿色生态养兔场里,有三样东西特别惹眼:一是兔舍专用空调;二是南方人不敢引种的国际优质草料“紫花苜蓿”;三是特意囤积的1000公斤兔毛。
这三样东西体现了一位投资高效农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同于普通养殖户的思路。
这位投资者名叫张浩,是出身农门的大学毕业生,学的是机械维修专业。
凭此技术特长,他在创业中积累了几十万元资金。
张浩于2004年投资办生态养兔场,发展高效农业,目前长毛兔存栏量达2000多头。
别以为张浩是半路出家的外行,到他的养兔场看看,母仔同室、自助式饮水器、兔舍专用空调……很多设施都是小打小闹的养兔户没见过的。
张浩肯学技术,从不困在老经验上睡大觉,时不时要搞个发明创新。
夏季给兔舍降温是养兔最大的难题,用传统风机降温,效果不好;用普通空调,造成空气混浊害处更大。
张浩便利用曾经参与开发北方加湿型空调的技术经验,开发出了这一兔舍空调设备,不但让兔舍达到最佳温度,还能保持空气通畅。
前几天,一位溧阳的养兔能手还赶来订购了一套兔舍空调设备。
张浩的养兔场四面环水、碧草如茵,边上还种了果树、吊瓜,今年夏天还要在兔舍间搭上丝瓜架,这种立体化布局透露出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思路。
张浩大胆引种了一般只能在干旱地带生长的印度“紫花苜蓿草”,这种草蛋白质含量非常高,是国际公认最具养兔价值的生态饲料,不仅降低了20%的成本,还提高了兔子的出毛量。
今春,很多养殖户都来跟他要草籽种草,改善小兔子的“伙食”。
普通的养殖户只晓得埋头养兔,剪兔毛给贩子,却不晓得抬头看“天”。
而张浩善于捕捉和利用信息。
宜兴的长毛兔行业一直缺乏经纪人,兔毛都由安徽人收购,有时价格压得太低,气得养兔户杀兔子。
致富故事成功案例
致富故事成功案例以下是一则致富故事成功案例。
从前有一个名叫李华的年轻人,他在农村生活,生活艰苦。
他很努力地工作,但是收入却很微薄。
于是,李华决定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
在城市,李华从一家小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但他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赢得了老板的赏识。
他很快升职了,工资也提高了。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
李华意识到要想真正致富,只有依靠自己。
于是,他决定创业。
他思考了一段时间,最终决定开设一家餐厅。
李华积攒了一些钱作为启动资金,他找到一个好位置,租下了一间小店面。
他精心布置了餐厅,采购了高品质的食材,并亲自下厨做菜。
一开始,餐厅并没有多少顾客。
李华感到很沮丧,但他没有放弃。
他开始在周围分发宣传单,打折促销,甚至亲自上街向路人推销。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顾客逐渐增多。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李华不断改进餐厅的菜单,并加入了一些特色菜。
他也雇佣了一些服务员,以提高服务质量。
他通过上网、留言板等渠道与顾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做出相应调整。
随着口碑的传播,李华的餐厅逐渐走红。
顾客络绎不绝,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他开始考虑扩大生意规模,于是他用赚到的钱开设了第二家分店。
随着分店的开设,李华的餐厅连锁店逐渐形成。
多年后,李华成为了一名富有的餐饮企业家。
他的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一家知名的品牌。
他还创办了一家慈善基金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致富,关键在于勇于创业和不断努力。
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我们有梦想,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个农民创业故事
三 个 农 民 创 业故 事
姚 国 正 : 托农 机 富 了家 依
张中林 : 自留山上养土鸡
东流镇城东村张中林养殖土鸡纯属 来到葛公镇 同春村农 民姚国正家 , 巧 合 。他 中学毕 业后 以瓦 匠手 艺谋_ 生 但见偌大的庭院里停放着农用车、挖掘 机、 制砖机 , 父子竺入正进行 出发前的例 20 04年 3 张 中株在 自家 6 月 亩杉树林 行检查 慢滗 者来访 ,姚国正一脸 的灿 里散养 60 00只土鸡, 这种林地散养育出 烂 :这都是国家好政策为我谋的福呀l 的鸡和蛋很抢手。 “ ” 如今鸡场总投资逾 2 5 如今他家农机资产达 2 万余元 , 5 年收入 万元 , 鸡舍苗积达 j0 平方米, 0 6 年生产 1 万余元 0 土 鸡 2 00 , 鸡 60 ; 00 只 野 0 只 拥有 一套破 今年 4 3岁的姚国正烧过砖窑、 种过 碎搅拌一体化饲料拌和机和 一辆运 货 田。 “99年新 婚不 久 我便从 父 母身 边 车。今年他在县城梅林菜市场新上一个 18 独 立 门户 。 当时的家 当就 是一套 锅碗 瓢 土鸡 蛋专 卖店 。 盆餐具, 那年 ‘ 双抢 ’ 别人用牛耕 田, 而我 谈起未来的打算. 张中林神采飞扬: 只能用锄头挖 田。” 说起过去的苦 , “ 姚国 前段 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小 岗村考察 正面 色凝重 。 十多年来 , 一千 多元 的 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改革成果 , 他从 这 犁田机起步,通过发展小四轮拖拉机和 让老 百姓看 到了投 资土地 的希 望。 他 激 ” 农用车跑运输,凭着诚实的优 良品德和 动地 说 , 民再不 思谋发 展 , 么对得起 农 怎 合理 的运费以及优质服务.姚国正提前 国家的好政策呀! 他计划明年再上 4 0 00 过上 了小康生活。 只种鸡 ,走 自繁 自养滚雪球壮大之路 。 20 年 , 05 国家 出 台农 民购 买大 型 农 “ 虽然家里有 5亩田地 , 但是很散, 也不 机具 享受补贴 政策 .精 明的姚 国正再次 能用 于经营性 开发 。 若是 能流 转 5 亩地 O 捕捉到新的商机。20 06年初 , 他果断投 块该多好啊, 我可以开挖一个大水塘, 实 资 1 万元购回挖掘机 。如今 , 5 他的两个 现塘里养鱼、 塘面养鸭、 塘坝种果 的综合 儿子 驾驶着挖掘机征战在东至各建设 性养殖场的理想,推动本地循环经济发 点. 很少歇息, 收入相 当可观。针对农村 展 , 为新 农村建 设尽 点义 务 。” 说话 时张 建房热现象, 姚国正又投资 3 万余元, 从 中林 无限 憧憬 。 湖南买回制砖机成套设备。产品源源不 杨卓青 : 流转土地栽 苗木 断销往周边乡镇。去年他家在村 口建造 顺着一条村村通水泥路,在一栋乳 幢4 4 层 开问的大楼房, 依山傍水 , 环 白色外 墙 的欧式别 墅 门前 ,笔者 看见 一 境雅致,成为同春人民富裕生活的标志 片辽阔的花木苗圃。 苗圃对面的河堤上, 性建筑。 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 姚国正兴 工人们正在为香樟树刷石灰水,穿上薄 奋地 说 :要说 我们 农 民的要 求和 希 望 , “ 保暖外套” “ 。 只有掌握了苗木花卉的 就是快点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咱农村 膜“ 生长 习性和 种植 技术 , 能有 高产 出。” 才 规划 的好 图景。 会上说 的和做 的决定 . 想 东 流镇 回民村 老 闸组 3 8岁 的杨 卓 青边 到咱老 百姓 的心坎 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成功致富创业的故事退休老人三冲茶叶创业年入1200万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纪,家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退休老人陶德武却因为对家乡茶叶的一片深情,将一家濒临倒闭的茶叶公司接手过来。
四年来,陶德武四处奔走,找政府帮忙、到银行借贷,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地把公司盘活了。
如今,陶德武的三冲茶叶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户晓,因为该公司已拥有5000多亩的高山生态茶园,年产干茶100多吨,年收益1200多万元,成为了该县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退休老人不清闲痴情茶叶首创业开车从德峨镇政府出发,绕着盘山公路向三冲村方向行驶,十几分钟后,在山腰的一处,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
记者本以为是一处旅游景点,没想到,这栋气派的建筑竟是隆林三冲茶叶公司的办公楼。
在办公楼左前方,是生产加工车间,著名的三冲茶叶便是在这里加工的。
说起当初退休后为何还要创业,陶德武告诉记者,是一份牵挂。
原来,陶德武在退休之前是一名乡镇干部,主抓当地的茶叶生产工作。
“干了几十年,对原来主抓的隆林三冲茶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冲村海拔1680米,地势高峻,山岭连绵,峰峦起伏,溪流纵横,土壤肥沃,常年云雾缭绕,“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素有“云雾三冲”之称。
在这里,种植的茶叶因得益于地形和气候的优势,成为当地的一大农业特色。
1996年,由于市场的原因,原来经营三冲茶叶的那家企业业绩下滑,产品卖不出去,资金短缺,一些农户也申请退出。
当时主抓三冲茶叶的陶德武忧心忡忡。
通过听取专家意见和自己反复思考,他建议企业采取统一收购农户茶叶、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先囤货等方式,使得企业渡过难关。
2021年7月,陶德武退休。
当乡镇领导询问他今后的打算时,他跟领导说,他想把那家三冲茶叶公司盘下来自己做。
“很多人都私下议论开了,反对的声音很多,说我年纪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尽瞎折腾。
”盘下三冲茶叶公司后,陶德武每天都很忙:走基地、进车间、跑市场,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
“每次碰到熟人,他们都说,看你在公司忙里忙外,跑不停,哪里像退休的人哦!”两起两落不灰心力挽狂澜救公司2021年,茶叶市场出现波动,普洱茶被炒得虚高,其他品牌的茶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冲茶叶也不例外。
“茶叶卖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
”虽然自己也很着急,但看着大家低落的心情,陶德武还是咬牙坚持,并逐一找员工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为了带动员工和农户的积极性,陶德武创新了企业发展模式,成立茶叶合作社,将肥料免费供应给农户,待到茶叶收成时,按市场价收购。
经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几乎濒临倒闭的三冲茶叶公司死而复生。
2021年,陶德武的三冲茶叶再次面临危机:市场上疯狂抢购茶叶,提高茶叶价格,导致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
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公司又一次面临倒闭的危险,陶德武这次是铁了心也要挽救。
“不贷就死,贷了还有机会挽救,赌一把!”陶德武称那次的路走得特别艰辛,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拿出来补进去,还找银行贷了20万元。
“真的是把老本都赌上了,当时我的行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对,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几个月后,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转起来,陶德武心中那沉重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还好挺了过来。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德武仍感慨不已。
两次的坚持,让陶德武对三冲茶叶的感情更加深厚。
他也特别感激曾经帮助过他的人。
为此,他在做强做大公司的同时,也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带动三冲村的村民种植茶叶走上致富路。
“我们跟农户签合同,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放肥料,收购农户茶叶,请农户帮忙采摘茶叶,工钱一天100元。
”陶德武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有30多户加入,后来随着公司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信誉度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户加入到种茶行业。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00多户加入。
”“现公司拥有5000多亩高山生态茶园,有524户农户种植茶叶,形成红、绿茶一系列产品的生产线,年产干茶100多万吨。
去年,公司的总收入有1200多万元,今年的收入会更高些。
”陶德武说,隆林三冲茶叶现已经走出隆林,走出广西,卖到了广东、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业挑大梁希望走出新天地公司做大做强了,陶德武开始思考今后公司的发展。
“我现在年纪也大了,跑不动了,想找个接班人来替我管理公司。
”陶德武膝下一儿一女,本来他打算让儿子接班,但是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的儿子对此不感兴趣,于是他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女儿身上。
“我女儿陶思艺刚好是学商务的,算是专业对口。
”陶德武告诉记者,他女儿2021年毕业,毕业后就跟着他在公司学习。
“她学得很快,两年的时间就懂了很多,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包装。
”2021年,陶思艺成为了公司的法人,对外营销全部由她负责。
也就是在这一年,三冲茶叶“翅东”牌金毫红茶获得了第三届广西名优特“中心产品”金奖。
在记者采访当天,陶思艺正从南宁准备上北京参加茶叶展销会。
之后,记者电话采访了陶思艺。
她告诉记者,她学的商务专业知识对她的帮助很大,此外,由于到各地进行营销,也使得她视野开阔了很多。
“我想在父亲制定的公司发展模式上进行新的尝试和发展,走出新特色,让公司能够更好地发展。
”土豪老板种水稻建酒窖酿酒也赚钱周平每天最高兴的事不是呆在豪宅的地面楼上温馨的房间里,而是每天带着孙儿们到地下酒窖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他舀出一勺酒对记者说:“这每一滴酒都有米香味,搞水稻种植我更有劲头!”正值春播时节,湖南省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的农民周平越来越焦急,他赶忙跑到黄花镇永吉种植专业合作社谈成了初步协议,要求合作社今年代种水稻,专供20万斤优质稻谷。
这样迫切的“订单农业”源于周平自家地下酒窖酿制的美酒销售一空,导致原材料大米供不应求。
十年前一个奇妙的想法,让当时50岁的周平在新建的毫宅下“挖地三尺”?建酒窖酿美酒。
发展到今天,一个小酒窖如今已注册成了大酒厂,更重要的是,随着对原材料大米的种植带动,让一个昔日的长沙工业大村重新找回了种粮产粮的动力。
毫宅下挖酒窖,酿美酒带动农户水稻种植身披一件旧夹克,脚穿一双土布鞋,挥起锄头挖酒窖,记者眼前的周平似乎与拥有富丽堂皇的毫宅主人不相关,更与网上报道的“土毫”标签一点也不贴,俨然一幅典型农民的形象。
聊起他自挖酒窖的故事,他平实地说:“我是农民,干活有倔劲,所以在自家屋下挖起酒窖才不愁辛苦;以前做水泥生意有了点资金的想法,认为建酒窖,酿出来的酒大家放心,邻舍们可以买到便宜的酒;而且酒卖得越好,米就要得更多,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愿意种粮,并且让农民卖粮不再难。
”周平家里有五兄妹,家境贫穷,自幼懂事的周平只在学堂学习了一年半时间,便辍学在家,帮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
穷苦的孩子早当家,19岁那年,周平开始学做泥工,,随着所在村开始兴建水泥厂,周平开始创业,正式成立个体户,专营水泥制品,也因此挣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生意越来越好,赚钱也越来越多。
有了钱,该干什么最有前景?按照大多数农村人的想法当然就是盖个新房,可是不甘心的周平总想要干件不一样的事。
2021年,正值他所在的印山村“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期”,做水泥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相反种地种粮的人日趋减少。
“干同一起事,别人快起来了,我就要慢下来。
”凭着这种最质朴也最灵光的认识,经过到浙江等地的实地取经,他放弃了干水泥行当,而萌生了种粮酿酒的想法。
当年,他自家只有5亩地,于是还承包了别人10亩地,种起了糯米水稻。
然后,周平利用建新房的契机,在地下自挖酒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个几百平方米的酒窖竣工了。
随之,他用自种的糯米、当地香甜的清泉,专业酿造纯糯米酒、高粱白酒、稻谷酒、杨梅酒、草莓酒等黄酒。
由于周平酿成的酒口感香醇、价格优惠,黄酒近销乡邻,远销湖南各地。
随着酒的需求量增大,原材料优质糯米的供应量短缺。
2021年,他又承包了30几亩田,带了一家人自己种糯米水稻,并依托当地农户,定做、定收、定价的方法来获取优质糯米,这样不仅确保了高质量的糯米源源不断地供应,又帮助当地农户种植水稻来增收。
酿酒如同种粮,让每一滴酒都是“放心”酿制随着酿酒的名气日渐提升,周平开始兴办麻姑井黄酒酿造厂。
到2021年,周平的酒窖已经扩大到1200平方米,里面设有很多小储酒室,储酒量达150吨,并设有专业的化验室等,周平告诉记者,这些藏酒一般都酿造几年了,时间最长的有七年,但由于大部分买酒人是农民兄弟,所以即使到今年春节,他都以每斤酒10元的优惠价格来销售。
与对酿酒的每一个环节精细把关一样,对原材料糯米的选取非常“苛刻”,种植出的大米无零污染是首要要求。
但由于所在的印山村长期以来依靠水泥发展壮大,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和大部分村民们一样,周平担心,水泥及其杂质的长期沉淀会侵袭、毒害土壤,从而影响水稻的品质。
为了让这个担忧不成现实,从2021年起,周平主动减少了在本村的糯米水稻种植面积。
但口啤越来越好的酒窖还要扩建升级,怎么办?周平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是与土质好的其它地方水稻种植合作社联营,同种植大户签订“代种合同”,合同中列明了严苛的标准:如不喷农药、不施化肥,种出来的糯米不仅要零污染,而且是原生态;二是要在今年带头成立糯米水稻种植合作社,自己出些资金,政府给予扶持,下大力气治理村里土壤污染问题,种出优质放心的米。
如此严苛的种植要求自然让产粮成本成倍上升,周平计算了一下,与自己在本村种相比,“外地代种”20万斤稻谷,则成本要高出46万元。
但算算长远帐,多出一些钱,多产优质粮,酿造放心酒,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兄弟多种田,多增收,让赖以生存生活的乡村更添一分水稻之美,更增一份田园之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