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课程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结构,意在连通课内外阅读,整合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深入融会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构建阅读教学内在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带星号的自读课文,同时它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

所以教授此文必然要在课堂上体现出“自读”而非“教读”的独立课型,凸显它自读的活动,使学生在自读后能获得更多的阅读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学习者,并且又要兼顾散文的“本体”教学特征,不仅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要通过品味它们进而去触摸写作者,触摸作者的情怀,体察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与感悟。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自读学习的过程。

【学习目标】1.通过略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真切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1.通过略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与昆明雨季有关的景、物、事。

2. 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教师引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昆明的雨》。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堂课的自读学习任务单。

【屏显】“走进汪曾祺”自读学习任务单【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学习任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标题,捕捉感觉,说说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明确:依据学生对标题的初步感知,谈出感觉即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7课《昆明的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7课《昆明的雨》教案
(3)文本结构与写作技巧的掌握
-学生在分析课文结构、写作技巧时可能感到困惑;
-教师应通过图示、示例等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
举例: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昆明雨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最后抒发感情。这种结构有助于突出主题,使文章层次分明。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雨给予你们特殊情感体验的情况?”(如:在雨中玩耍、听雨声入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作者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故乡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乡或大自然的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写作练习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需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上得到更多指导。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7课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 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以及文中所展现的风土人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确定依据:1.教学内容分析:《昆明的雨》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昆明的雨》写于 1984年 5月 19日,首次发表于 1984年第 10期的《滇池》。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 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节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昆明的雨》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思念。

2.学生情况分析:新课标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品读2:昆明雨季的缅桂花(男生读)
院里有一颗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她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明确:作者陶醉于缅桂花的丰满、馨香中,又被房东因惜花而送花的淳朴行为感动。
过渡语:王安忆说: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汪老先生淡而有味的语言。
七、活动三:品浸润于语言的淡而有味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六、活动二:寻镌刻于记忆的凡人小事
1、默读课文,找找围绕着“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与事?
用以下句式说话:“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___________。”
例: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雨中极肥大的仙人掌。(第6段)
明确: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丑陋却味美的牛肝菌。(第7段)
我思念昆明的雨,思念那乒乓球大黑红黑红的杨梅。(第8段)
汪曾祺( 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

作者的想念饱满而绵长,作者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往昔的宁静岁月,这想念串联起了林林总总的景、事、物、人,串联起了这凡人小事之美,这也体现了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神聚。

汪曾祺笔下的昆明雨季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字字句句流露出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堪称美文的代表。

教学时应带动学生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主动去思索、去探究,去寻觅课文的美点,去感受生活的美。

在寻美的享受中,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老家常自然,淡而有味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赏析文中景、事、物,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在景物中寄寓的深情,培养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感知汪曾祺散文选材上小而平凡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难点:体会作者在景物中寄寓的深情,培养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探究法、点拨法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飞花令”赛,导入新课《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环节叫“飞花令”,两个选手轮流说出含有某个主题字的诗句。

如果一方在规定时间内说不出来,则另一方获胜。

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做个“飞花令”游戏。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古诗词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也来比拼一下。

今天的主题字是“雨”。

两位同学古诗词基础确实很不错,都背诵了不少含有“雨”的诗句,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一篇跟“雨”有关的散文,齐读课题!作者是谁?——汪曾祺。

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汪曾祺作为江苏高邮人,为何要写昆明的雨?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

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生活七年。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汪曾祺先生在这篇散文中,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倾诉了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没有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娓娓道来,看起来有些“散”,但是他用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这一条线索将他们串联起来,把昆明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写了出来。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生活感悟有限,理解能力不强,要学生真正深入领悟散文魅力还任重道远。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淡而有味”的语言作为其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获得一些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感知昆明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重难点1、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感知昆明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激情导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学生齐读)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跟雨有关,这是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

二、寻找感情线索、明确写作载体1、汪曾祺如何表达对雨的独特体验的,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表达出来了,是哪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更多地让学生来主导,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对雨的描绘、修辞手法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语文素养。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昆明的雨》中作者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昆明雨季的描绘。
举例:课文中“昆明的雨,是那种细细的、柔柔的,如同少女的秀发,轻轻地拂过脸颊。”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昆明雨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这种美的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技巧、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举例:课文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反映出昆明当地的风土人情,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技巧,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课文背景:学生对课文背景的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教师引导深入挖掘,理解昆明雨季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举例:课文中的向往。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背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第2课时)教案

17昆明的雨(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含蓄、空灵、优美、淡远,这是雨中的昆明,这是汪曾祺心底的昆明。

雨中赏花的往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更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二、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赏析。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可以用以下句式:我认为最精彩传神,它妙在。

(可以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作者表达的情感等角度来赏析。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揣摩作者平实、优美的语言风格,并做好批注。

2.代表展示,教师指导。

学生组内交流,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全班展示,教师即时点评。

交流点拨示例:(1)这种菌子(青头菌)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明确:“格调”原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人的风格或品格”,此指炒熟后的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明确:“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干巴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明确: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明确:“爬”“遮”,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5)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明确:写房东送给“我”的缅桂花让“我”心有感动,表现出房东的热情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昆明人和昆明雨季的怀念。

(学生自主赏析,合作交流展示。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这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三、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字语;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平淡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平淡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的琐事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往昔怀念的感情。

六、教学准备:自主制作PPT,汪曾祺的背景资料,汪曾祺的作品集《人间草木》七、教学过程:(一)诗词比赛,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好!)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很火的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看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同学们看过吗?(看过。

)《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环节叫“飞花令”,今天上课之前,我们也来做个“飞花令”游戏。

这几天我们怀化是“冬雨绵绵”,今天的主题字是“雨”,现在开始。

(学生比赛互答)好,看来同学们古诗词基础都很不错,都背诵了不少含有“雨”的诗句,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中华民族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和“雨”有关的散文,齐读课题!(昆明的雨)(教师板书:昆明的雨汪曾祺)(二)检查生字鲜腴釉黄焖密匝匝炽红择净(学生齐读,老师适时纠正)(三)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领悟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
4.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进行写作练习。
5.结合课文,了解并讨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6.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进行朗诵和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使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并欣赏作品中的美词佳句,提升文学素养。
-文章结构与主题: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围绕昆明雨季组织材料,表达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喜爱。这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关键。
-修辞手法: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文化背景感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感知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昆明的雨》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通过分析课文,大家能够主动发现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细腻之处,这表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理解修辞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对于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分享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在介绍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昆明和其他地区雨季的图片和描述,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第17课《昆明的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7昆明的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情感,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诵读品析文中所写事物的“滋味”,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由“味”入“情”,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与怀念。

三、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昆明雨的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作者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

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

”鉴于此,本设计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我研读——生成新知;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等散文阅读策略,让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鲜腴(yú)篱笆(lí bā)鸡(zōng)枞黄焖鸡(mēn)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绿釉(yòu) 密匝匝(zā)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昆明的雨》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美篇。

学习本篇文章,应着重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把握作者抒发的浓浓的情感。

尽管这是一篇自读篇目,但汪老的散文是独具韵味,与众不同的,因此经由语言的品味,领悟作者的情思应为学习的重点,进而完成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同时,汪老的散文充满诗意与美感,《昆明的雨》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以及氛围的美,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符合诵读性文本定位;其次,《昆明的雨》其表情达意、谋篇布局的技巧十分精妙,开篇异化入境,写雨而又不写雨,而是以雨为载体,贯穿汪老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习本篇文章,有利于拓展语言知识,符合语用型文本定位。

综上,我将本篇文章定义为诵读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

(二)学情分析《昆明的雨》学习主体为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特别是本单元为散文单元,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多篇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把握。

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且生活经验不足,很难从生活实际出发,汪老平淡的语言中品味出其别具一格的诗韵之美。

王君老师说过,教法即活法,活法即学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散发的生活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分点诵读破思路——破解汪老的以画入境,以情结境的行文思路;2.品味言语探风格——探究汪老“凡人小事,淡而有味”的散文特点;3.细品深思品情思——品味汪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品深思品情思——品味汪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教学难点:品味言语探风格——探究汪老“凡人小事,淡而有味”的散文特点。

(五)教学过程1.以歌会友,以音入境在本节课开始之前,播放周深的《微风细雨》音频。

教师:“孩子们,听一曲周深的《微风细雨》,你有何感受?”预设:(1)我从歌曲的旋律中听出了淡淡的忧伤。

17 昆明的雨(教案)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17 昆明的雨(教案)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17* 昆明的雨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学习多种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

《昆明的雨》是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一幅画写起,将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信笔写来,"形"看起来很散,但“神”——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贯穿其中。

文章语言平淡而颇有情味,值得细细品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它之前有三篇教读课文,重在教学生学“法”而这一篇重在引导学生用“法”,如何从学“法”顺利过度到用“法”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是重点。

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刚进初中时就接触了散文,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加上平时的阅读积累,他们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已有了一定把握,对语言也有一定感受力,所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难度不大,而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感知其丰富的精神世界,是重难点。

教学目标1.自主阅读,通过“形散神不散”整体把握文章。

2.细读课文,品味平淡的语言传递出来的情味。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文章,品味平淡的语言传递出来情味;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汪曾祺这该是一个内心多么温暖而真性情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温润入心的文字!一个对生活投入真情的人,当他回首过往,阔别40年,记忆中的雨开始停停下下,散散淡淡的笔尖又会流下怎样的情味。

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昆明的雨》。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一)自主阅读课文和课后的“阅读提示”(5分钟)圈画出一个字或词,你认为它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并说明理由。

预设:昆明、雨、美、趣味、想念、情味……总结:雨是写作对象(形);想念是情感(神);趣味、诗意、美感是文章个性特点。

第17课《昆明的雨》课堂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课堂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课堂“微镜头”【设计说明】《昆明的雨》结构清晰,内容不难读懂,但作者的情感却不易体会,这源于文章语言看似平淡却笔法灵活、意蕴丰厚。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悟作者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情感。

课堂微镜头“微镜头”之一“初读,感知内容”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故事:有一天秦观去巴掌大的园子里散步,看到了春天的美景,那里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黄色的菜花,他一时兴起多走了几步,走过东岗,听到黄莺在歌唱,看到燕子在飞舞,蝴蝶忙着采蜜。

于是他随即赋诗一首:“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没想到信手拈来的一首小词竟流传到近一千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故事给了大家什么启发?生:这首词述平常事、绘平常景,但却质朴生动。

生:这首词如一阵清风拂面,让人心清气爽。

师:对,今天我们走近另一位文学大家汪曾祺,他的文章如秦观的词一样平淡、家常、自然,读来却意味无穷,而且巧的是汪曾祺和秦观是老乡——都是高邮人。

有人说:“高邮第一出名的是秦观,第二出名的是汪曾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他的回忆性散文《昆明的雨》。

生充满期待。

师:谁来完善一下汪曾祺的个人名片?生: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生: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生:汪曾祺代表作品:小说有《受戒》、《大淖纪事》等;散文有《人间草木》、《逝水》、《蒲桥集》等。

师:我们今天学的是《昆明的雨》,这个题目,很明显,题眼是什么?生:雨。

师:我们知道昆明被誉为春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有许多代表性的景点,像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滇池,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等,可写可回忆的很多,可是作者画昆明,写昆明,却没有立足于昆明的标志性景点,为何他偏偏独爱昆明的雨呢?生:因为昆明的雨很独特。

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体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独特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反复品味、欣赏语言。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作者通过昆明的雨,把昆明的人、事、物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平淡自然、饶有趣味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散文创作的追求。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已经接触了写景抒情散文,对抒情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等不同类型的散文。

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散文,品味不同散文风格的能力。

汪曾祺汪的散文语言平淡自然、饶有趣味,在描写生活琐事中,体现自己生活的感受。

因此,需要老师设置恰当的学习活动,结合有关材料,走进文本,感受其散文的风格特征。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作者笔下昆明的雨、人、物、事的特点,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结合背景,品析关键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朗读并鉴赏分析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汪曾祺被评论界和媒体反复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文字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体会其散文风格。

任务一:初读文本,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1.快速阅读文本,圈点勾画,说一说昆明的雨有何特点?明确: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浓绿的。

2.这些四十年前的人、事、物,作者对它们的情感和态度又是怎样的?明确:文中作者直接抒发了对昆明“雨”怀念之情,第二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

3.还写了哪些人、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明确:作者主要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房东和她的养女等人物,除此之外,还写了雨中和好友在莲花池边的酒店小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笔下昆明的雨的特点。

2.领会本文直接间接描写结合、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

(重点)3.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特殊情感。

(难点)教学流程(课前将汪曾祺简介及汪曾祺的昆明经历等资料,印发给学生预习。

)一、情境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下,咱们深圳下雨的时候多吗?那咱们深圳的雨下起来是什么样子呢?深圳的雨在大家眼中是这样的,大家有没有去过昆明?去过的同学,回想一下你经历过昆明的雨是什么样子?相信不同人的眼中,雨会有不同的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作家汪曾祺的文字,一起去感受他眼中《昆明的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雨中情结合课前预习,再次速读课文,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纵观全文,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有哪些特点?明确:久长、明亮、丰满、浓绿、使人动情、柔和、充满情味……2.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描写了哪些人、事、物?这些人事物和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明确: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仙人掌、菌子、果子(卖杨梅的女孩子)、缅桂花(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它们都是雨季中的事物和雨季时的故事。

作者写昆明的雨,不单单写雨景,还写花景、人景,这样使昆明雨季之景丰富立体起来,让文字充满生活的味道和诗情画意。

3.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原文语句)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再读研讨,挖掘雨中情1.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有如此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文中对其他人事物的描写有何作用?明确:通过直接描写雨的特点表现,以及通过写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果子、缅桂花及卖杨梅、缅桂花的姑娘等人事物间接表现出。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对其他人事物的描写是为了突出昆明的雨的特点,起到了衬托作用,这种描写手法叫做——烘云托月。

[资料补充]烘云托月:原指一种画月亮的手法,后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

烘云托月法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点染、描绘来烘托物象,不仅使物象鲜明突出,有层次感,而且还可以借“不写之写”创造出一种“韵外之音”,从而激发读者的艺术想象,给人以内涵深邃,回味无穷的感觉。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八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3.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核心任务】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设计一幅或多幅插画,并解说你的设计。

温馨提示:根据课文内容,说设计构思。

考虑图画的色调、构图、画面的核心形象、形象的细节部分等。

【课时目标】1.通过梳理文章所写的景、物、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品味语言,感悟汪曾祺文字“淡而有味”的特点。

3.通过创作小诗,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感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1.梳理文章所写的景、物、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创作小诗,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感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点)3.品味语言,感悟汪曾祺文字“淡而有味”的特点。

(难点)【学习策略】1.任务驱动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

2.探究学习策略:圈点批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感受文章思辨之美。

【学习过程】情境任务: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高邮汪曾祺纪念馆联手推出“听一场雨,品一座城"纪念汪曾祺先生的主题活动。

为更好地传承汪曾祺文化,立足汪曾祺的作品,开发“汪曾祺˙文创产品”,请你阅读本文,与你的同伴参与“昆明的雨˙诗情画意"的创意书签创作活动。

一、导入新课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潇潇暮雨洒江天”、“寒雨连江夜入吴”,那是雨的悲情与愁苦;“润物细无声”、“空山新雨后”,那是雨的喜悦和希望。

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八上《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的写法。

2.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二、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的写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画批法第四单元解析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这 4 篇不同类型的散文组成单元。

通过学习,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昆明的雨》解析人文主题:体会昆明雨季寻常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感情。

语文要素: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中相关景、事、物的特点,把握文章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昆明被称作春城,这里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一到雨季,绵绵细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明亮、丰满,让人舒服,使人动情,1939 年开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七年,走遍了昆明的大街小巷、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后,汪曾祺还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于1984 年写下了这篇散文《昆明的雨》,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共同赏读这篇美文。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体验,导入新课。

概括凡人小事教师语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 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示例1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作者没有写女孩子的容貌,但我们从她的小花帽子,绣了满帮花的鞋,还有娇娇的吆喝声中,已不难想像她留在作家心中的美好形象,娇娇的一声吆喝,仿佛要滴下水来。

示例2 :吃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都是作者的真实感受,读到“滑,嫩,鲜,香”,我们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口水也止不住要流下来。

教师语言: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

”《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

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

2. 教师提问: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首先,虽然作者没有将过多的笔墨用在直接写雨上,可是所写的景、事、物、人,都和昆明的雨季息息相关,没有雨季,也就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景、事、物、人;其次,昆明的雨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以来对昆明岁月的念念不忘,雨的特点和人的情思,书写对象和表达的情感之间有很多共性,所以作者选择用昆明的雨来表达怀念之情。

正因为如此,文章虽然看似琐碎零散,但由于有雨这个意象贯穿其中,所以零散的事物被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表达了自己对昆明的想念。

【设计意图】初读文章,概括凡人小事,体会其寄寓的深情。

雨的特点教师提问: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教师小结:“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呢?除了“昆明”是作家的“第二故乡”,那里有自己青春的脚步和梦想,还因为昆明的雨季里有一段诗意的人生。

昆明的雨季虽然相当长,“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并不使人气闷”,因为“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是全文的核心句,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达。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雨中景物的特点教师语言:请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的情思。

学生活动:圈画描写性语句,分析景物特点。

明确:示例1 :“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示例2 :写雨是“明亮的、丰满的、动情的”。

“丰满”“动情”用以形容雨,实在是太别致了!写木香花:“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湿了。

”“饱胀”两字写尽了雨水的丰沛。

写卖杨梅的小姑娘的叫声“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昆明的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最绝的是写雨中的鸡。

“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

”采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雨中的鸡的这种姿态。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体会景物特点。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尝试将本文改写成一首小诗。

示例: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我想念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各种菌子我想念那空气中娇娇的吆喝声我想念带着雨珠、暖暖的缅桂花我想念雨中与友小酌的闲适、恬静……【设计意图】文本改造,体会散文的诗情画意。

品读文本,体悟情味教师语言:“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学生活动:品味语句,朗读句子,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

示例1 :卖杨梅的小姑娘部分:“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

”明确: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

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示例2 :《送缅桂花的母女》明确: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从树上摘了盛开的缅桂花,用七寸盘子送来给房客,带着雨珠散发香气的缅桂花,让人感动于房东母女的温情,也让人更喜爱昆明的雨。

教师小结: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沉浸于课本,好好地“读”,个性地“读”。

【设计意图】品读词语,感受文本的美,感悟作者的情。

以朗读者身份读喜欢的语句【我是朗读者】教师语言:(课件)请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的意韵。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滑,嫩,鲜,香。

”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明确: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

“?”“!”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

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语表达作者的感情,你会加什么?明确:(咦)这种东西也能吃?!(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设计意图】任务驱动,体验式完成课内外迁移。

给视频配画外音【视频欣赏:过桥米线—汽锅鸡】教师语言:(课件)请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给视频配画外音。

明确:示例: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汤好,汤面一层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

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

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成无残缺,推人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体验式完成课内外迁移。

选取家乡特色食物完成练笔【小试牛刀:舌尖上的中国】教师语言:(课件)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

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模仿作者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选取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示例:家乡的小笼包十分出名,每天的吃客都络绎不绝。

小笼包的面皮很白,做包子的师傅手艺都很高超,包子上的褶子像小姑娘的辫子绕了一圈一样,而且花纹也很好看。

面皮是甲精制面粉做成的,包子馅儿一般有猪肉白菜的,有鸡蛋的,韭菜的,还有好多我也叫不出名字。

可能你会说,品种多又怎样,关键是看口味好不好。

口味是不用说的用四个字形容“油而不腻”,让你吃了回味无穷,我们四川人简直就是百吃不厌哩!【设计意图】任务驱动,体验式完成课内外迁移。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 字左右。

【设计意图】选取细节,言语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