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第二课时)说课
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4.2农业第二课时教案
4.2 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结合图文资料,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难点:我国农业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谈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农业选择的智慧,请同学们观看的同时,思考不同区域农业类型、作物种类的差异,和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农业第二课时。
新课讲授: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因地制宜的重要含义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找出因地制宜的内含。
因地制宜: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或生长的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了解农业和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构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活动: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初步了解在不同的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地形陡峭处“宜林”;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处“宜粮”;降水较少处“宜牧”;河湖众多处“宜渔”。
4.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活动: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需求、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表现。
练一练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理由。
A处距离城市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B处距离城市远,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C处是山地,坡度较陡,可发展林业。
D处是水域,可发展渔业。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农业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念。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发展面临的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提出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分布特点。
2.影响中国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数据等。
3.案例资料、调查报告。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中国农业的总体情况。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农业分布图,总结分布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农业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农产品的图片,如粮食、水果、蔬菜等。
2.提问: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
3.引出课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2.新课教学1.农业的概念和分类1.讲解农业的概念,强调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分类:1.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
2.林业: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3.畜牧业:饲养牲畜和家禽。
4.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水生生物。
2.中国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分布特点1.种植业: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进行分析,说明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甘蔗等)。
2.林业:1.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精品PPT课件11
四、走科技强农之路
近年来,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 断推广。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业。
科技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 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
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 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
林业
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 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的农业生 产部门。
连线
谷物、蔬菜 肉、蛋、奶 鱼、虾等
水果
畜牧业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以畜牧业为主的省区 以种植业为主的省区
北方
秦岭—淮河
南方
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南北 差异明显,北方多为旱地,南方多 为水田。
别的最主要原因是( A)
A 气候条件 B 地形条件
C 土壤条件
D 水源条件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 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农业: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 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主要农业部门
种植业
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 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渔业
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 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畜牧业
在牧区,牧民靠放牲畜取得产品;在农 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农 业生产部门。
长江中下游 平原
东南丘陵
水田 水田
一年二熟 水稻、棉花、
油菜、甘蔗
水稻、甘蔗、
一年三熟 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来自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农业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当时的自然环境(地 形、气候等)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 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的有利的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课件
1.从上面的对话中,你可以看出农业的地位是:农
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产业。
2.对比记忆: 交通运输业 工业的地位
①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农 业 的 作 用
酿酒
施肥
②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 和消费市场。
下面是一些同学对农业与我们生活的体会, 你能再补充一些吗?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探究对策: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 应布局哪类农业,为什么?
A、高产高效农产品基地
中部
稳定、保障国内需求
B、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西部
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C、出口创汇农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东部
优越的自然条件、先进的技术、便利的交通
二、走科技强农之路
(一)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 优良品种不断涌现
课堂小结
发 展 农
在适宜的地方发展适宜的农业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业
宜林则林
要
宜粮则粮
因
宜牧则牧
地 制
宜
宜渔则渔 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因素
随堂演练
1.关于我国农业作物说法错误的是 ( B ) A.长江沿江平原的油菜和黄淮平原的花生 B.南麦北稻、南甜北甘 C.东北平原以种植业为主,内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D.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三大棉区之一
2.下列有关我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正
确的是
(A)
A.我国已经由农业大国走向了农业强国
B.我国虽然科技发展很快,但同发达国家仍存
在着很大的差距
C.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同时,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出农业包括哪些部门,说说农业的重要作用.2.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农业类型分布的差异.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图文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2.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东西分布差异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重点:农业的主要部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难点:形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二、说课程标准《4.2农业》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指出农业的主要部门,说明农业的重要作用,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
从水平考试能力要求来看均属于a层次。
三、说学情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
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法: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越性,营造情境,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来进行教学。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
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分组竞赛法,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导学案备课人:周晖时间:审核人:知识目标:1、我国农业分布概况,明确我国农业东西和南北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重难点:我国农业分布概况,明确我国农业东西和南北差异的原因,懂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农业主要包括、、、等部门。
2、农业地区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为主,林业分布在。
渔业分布在地区和地区。
粮食作物分布格局是,油料两大产区。
糖料作物分布的特点,三大棉区是、、。
3、牧业主要分布在地区,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4、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形陡峭的发展,地形平坦的发展,降水少的发展,河湖多的发展。
二、学习探究。
(1)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谈谈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2) 我国农业面临怎样的挑战及采取的对策?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四幅图是我国冬小麦、油菜、水稻和甜菜的集中产区分布,图序与排序一致的是( )。
A.甲油菜乙冬小麦丙水稻丁甜菜B.甲水稻乙甜菜丙油菜丁冬小麦C.甲甜菜乙冬小麦丙水稻丁油菜D.甲冬小麦乙水稻丙甜菜丁油菜2、秦岭~淮河一线大体是我国( )。
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界线D.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3、河南、河北等北方省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花生 C.小麦 D.甜菜读图,完成4—6题。
4、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的高原、盆地 B.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C.南方的山地、丘陵 D.北方的高原、山地5、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②西南③东南④西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我国西北、北部草地广布,适宜放牧。
我国四大牧区是指( )。
①青海②山东③西藏④内蒙古⑤海南⑥新疆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二)、读图填空。
第四章第二节农业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生展示:我们的吃、喝、穿、用都离不开农业。
➢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们具体了解农业与生活、生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密 切联系,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探究分布
➢ 教师活动: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 植业区》,请同学找出最明显的界限。 了解农业中主要的农业部门及其分布。
➢ 学生活动:
➢ 学生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东北、华 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 的农业特点。
➢ 设计意图:
以分组协作的方式探索影响农 业分布的特点,既锻炼学生的团队 合作的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
北部地区
南部地区
探究原因
探究活动
1.分析我国东西部农作物的差异,并尝试分析形成差异 的原因, 2.了解南北方的农业差异及原。分析原因:气候(气温、 降水)、地形。
农业及其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教材处理
教材内容:
农业及其重要性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01 内容整合
教内容紧凑,结构合理,所以课程设计时我才教材知识 点的分布顺序进行授课。
02 热点引入
引入现今的时代热点丰富教材内容,从生活事例来诠释 农业的相关知识,更容易学生理解其知识的内涵。
➢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设计环环相扣,学习了本节课的 难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实践活动
实践原则:
宜林则林、宜粮则粮 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 实践内容:
依据教材中农业因地制宜的原则的要求,放学观 察我校附近从事的农业的合不合理,有没有改进措施, 书写地理实践报告。
➢ 设计意图:
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教案【篇一: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教师教案)】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考纲要求]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商品粮理方法。
基地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地第二节《农业》优质PPT课件
农业发展方向
•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本节课结束 同学们再见来自第二节农业温馨提示:视频播放、动画、声音,请 在幻灯片放映模式下点击播放,如不能 观看,请更换设备或电脑观看。
学习目标:
1、简述农业有哪些部门? 各自的生产内容是什么? 2、据图4.10说出我国农业各部门的分布规律。 3、据图4.11比较秦岭淮河南北种植业的差异。 (耕作制度、耕地类型、主要的农作物) 4、据图4.13-4.14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和社会经济条件。 5、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及 我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
北
耕地 类型
旱地
熟制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
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油
料作物、糖料作物等)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花生、
秦岭—淮河
南方
水田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水稻、油菜 甘蔗、
活动:
图4.15中的A、
B 、C 、 D三地,
A为城市郊区, B
为远离城市的平原 地区, C山地,D为
C
海洋。
1、这四地应布置
农业分类?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连线
谷物、蔬菜
畜牧业
肉、蛋、奶 鱼、虾等
种植业 林业
大农业 (广义)
水果
小农业(狭义)
渔业
种植业(什么是种植业?)
小试身手
•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蔬菜、棉花、油 料等作物来源于( D ) A、林业 B、牧业 C、渔业 D、种植业
• 2、下列生产活动不属于农业生产的是(C ) A、养殖珍珠 B、饲养牲畜 C、制作沙发 D、采伐林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_农业(第一教时共22张PPT)
知识梳理 质疑解惑
主要农业部门 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的东西差异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的南北差异
反馈练习
1.采购员要去采购甜菜和马铃薯,应该去( A松嫩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D 成都平原
2.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来源于( A种植业 B林业 C 牧业 D 渔业 3.下列地区中不利于种植业发展的是( A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4我国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 A一年三熟 B一年两熟 C 一年一熟 D 两年三熟
情 系 三 农
胡锦涛主席在河南考 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
温家宝总理在针对三 农问题讲话
中国政府多次提到“三农”问题,并指出解决 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很迫切很重要。解决三农 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 定。这是一个关系13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 民生的大问题。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西部地区农产品的产 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 带的平原。这些地区 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 自然条件是夏季光照 强烈、水热充足、昼 夜温差大。
3. 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 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依据的自然条件。
北方主要农产品是小麦、 玉米、大豆, 南方主要农产品是水稻、 油菜、甘蔗、水产。 水稻、甘蔗的生长喜高 温、需水量大,南方纬 度低,气温高,降水丰 富水源充足,所以南方 生产水稻、甘蔗。南方 河湖多,所以水产品产 量大。而小麦、玉米、 大豆的生长对温度的要 求不是很高,需水量也 不是很多,所以主要分 布在北方。
你认为他俩的对话有理吗?说明理由。
连 线
谷物、蔬菜 肉、蛋、奶
畜牧业 种植业
鱼、虾等 水 果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名师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名师教案1人教新课标版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教学设想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教材在这个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填表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各部门合理布局的关键,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钥匙.所以,教材将其作为专题讲述.多种经营既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故教材也进行了重点论述.教法建议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观念教育上来,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1、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图像,在“导”字上下功夫,循循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图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依据数据地理事实得出应有的结论.2、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少讲道理,多用实例.利用“种植业景观素描图”及“想一想”,从身边看得见的生活事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出现不同风貌的原因,并借助于“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其它的投影或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之后,在教材安排的“活动”表格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栏目进行比较,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3、在指导学生阅读农作物分布图时应抓全局,看总体的分布状况,而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某一点.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教学媒体计算机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然后又反过来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让学生看课本99页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展示】农机作业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引导学生读课本100页图4.13,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完成课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总结】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小结】(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板书设计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2、农业的概念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2、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典型例题1、建国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B.自然灾害频繁C.人口增长过快D.粮食浪费严重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答案为C.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件不好的需要改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答案为C.扩展资料粗放农业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山区均为粗放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粗放农业将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沼泽、洼地,都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一般以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明显.(1)高度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减少(迎风坡除外),地面辐射增加,温差大,日照强而长,还能使气团变形,改变风的性质,影响降水,因此出现农业生产垂直布局的现象,平地布局中的用地矛盾有时可以从垂直布局中得以解决.如果绝对高度太大,终年积雪就难以利用.此外,相对高度对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都有影响.(2)坡度坡度在15°以上的地区难于使用大型机械;在30°以上地区,小型机械及大役畜难以使用;在45°以上地区,人畜难以活动.根据概略的统计:坡度为8°时,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率比理想平原时的生产率降低13~15%,而燃料费增加12%;坡度为6°时,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生产率要降低一半,而燃料费亦增加一倍.可见,坡度影响着耕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虽一定的坡度有利于自流灌溉和排水,但对水土流失、梯田设置、太阳的入射角有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坡向影响到接受日照、辐射,进而影响水分状况.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时间长,作物生长好,产量高;北坡则相反;东、西坡则处于居中地位. (4)地面切割程度影响着机械化和水利化.田面展宽不超过15米时,拖拉机很难迂回.如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机械化的程度就不易提高.此外,小地区的农业布局还受微地貌的影响.花生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45.6%.花生原产热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除盐碱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宜.我国花生产地分布很广,北起松嫩平原南至海南岛,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沿海,除青、藏、宁、内蒙古省区外均有种植,但以东部辽宁以南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其中山东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全国有两大花生集中产区:一是沿渤海周围的丘陵地和沿河沙土地区,包括辽东半岛、辽西走廊、冀东滦河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面积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的1/2,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闽、粤、桂、台等省区的丘陵及沿海地区.集约农业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衡量集约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两类:①单项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有的农具和机器的价值(或机器台数、机械马力数)、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肥量)、种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施药量)及人工费(或劳动量)等;②综合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用生产资金额、生产成本费、生产资料费等.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区均属集约农业.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概念是在粮食供给出现严重问题、粮食最不安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一般由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品种结构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给系统安全等方面组成.在通常情况下,粮食总量安全是最重要的,并由此而产生了另一概念即粮食安全警戒线.粮食安全警戒线因区域而异,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食物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安全警戒线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国,比较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其二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320公斤.结合目前全国实际占有量不足400公斤的情况,认为以320公斤似更妥.粮食商品率出售的粮食(商品粮)数量与粮食总产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高低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也是反映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法国等.中国因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现粮食生产仍以自给性为主,粮食商品率普遍较低.除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关中平原等15片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商品率为20~35%外,大部省(区)内商品粮基地商品率多在10%以下.故应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制度、广辟肥源、改良盐碱等低产田等多种措施,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的单产水平,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各类商品粮基地的同时,加速建设新商品粮基地.粮食作物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农业的涵义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这里所谓“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包括农产品的简单加工业,以及其他农村副业等.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一生物一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完整网络,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通常所说的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体确定农业的范围时,不仅以上述产品再生产的特点为依据,同时也考虑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各类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我国农业划分为农业(农作物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畜牧业(畜禽饲养)、渔业(水产捕养)和副业.其中的副业并不具有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但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于农村的依附性生产活动,因此也列入农业的范围.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采集野生果实和渔猎等觅取食物的生产活动开始的.后来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原始种植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除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劳动,从而才有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也才能相继出现.但是,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要得到发展,仍然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农业能够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生活资料、原料、劳动力愈多、市场愈广,这些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也就愈快.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各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其中农业集约化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主要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提高农产品的总量.而农业区域化是指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的优势条件,逐步形成一些比较集中的特定的农业部门,以便于最充分地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它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和现代化的技术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前者包括经济形式结构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结构;后者包括农业部门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农业区域结构等.此外,农业经济结构按集约化程度划分为粗放型结构与密集型结构等;按照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型、半自给型、商品型经济结构等.上述各种农业经济结构内部还可细分,如农业区域结构既可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牧业区、渔业区等经济结构,又可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立的条件所谓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指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蔬菜、木材、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其形成条件是:(1)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2)资源丰富,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量大,商品率高,交通运输较方便;(4)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精品教学课件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种植业 林业 渔业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以及东南 部(人工林区)
沿海地区(我国海洋渔业基地)、 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
界限: 年400mm 等降水量线
地区
主要耕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地类型
秦岭—淮 河以北
旱地 旱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 大豆、甜菜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服务业
2.(辽宁鞍山中考)很多城市郊区的农民积极发展蔬菜、肉、蛋、奶等的生
产,其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D )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C.晴天多,光照充足
D.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3. (贵州黔东南期末)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遗传工程技术选育出耐盐碱
图1
(2)据图1中的信息可分析出我国春耕春播有什么规律?影响我国春
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读图可知,我国最早进入春 耕春播的是海南省,最晚进入春 耕春播的是东北地区,由南向北, 我国春耕春播时间逐渐推迟。影 响我国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 自然因素是纬度位置(或气温)。
(3)图1中甲省区3月下旬—4月上
因为A地距离城市近,市场对花卉、蔬菜、肉、乳、禽、 蛋的需求量大,而且价格比水稻高,所以由水稻改种花卉、
禽、蛋生产,你 认为可行吗?请
蔬菜,发展肉、乳、禽、蛋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说明你的理由。
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 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
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 不断提高;
劳动地点:水域 劳动产品:水产品
收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农业第2课时课件16-18
当堂达标
(1)A与BCD的分界线是 400mm等降水量线 。
(2)B与CD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水稻、小麦 ,BD 的糖料作物分别 是 甘蔗 ,B地熟制 次数是 一年两熟 。
A
D C
B
瞎子忽然顿脚说:“哦,我明白了,那一定是听起来很响很响的!”
一个人想学打猎,找到一个打猎的人,拜他做老师。它想起了青蛙王子的故事,那只青蛙被公主亲了以后就变成了人,可自己却是只纯种的青蛙,就算有10个公主亲,也还只是青蛙。 大象生病时,常常从地上拔下一些花草向高处抛,好像这样做就可以取得灵丹妙药似的。 成人用品商城 https:// 正等在河里的鳄鱼,见此即张开了血盆大口,把他吞进了肚里。夏禹的时代,十年里有九年的大水,海里的水也没有增多少;商汤的时候,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没减多少。,看到这情况以后,阇罗钵多就说 道:“亲爱的曼陀毗呀!你为什么今天不像以前那样驮得带劲了呢?”曼陀毗沙说道:“陛下呀!今天我没有吃东西,驮不动了
初中地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 教案
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
3.培养识图能力。
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2.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
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二、讲授新课: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性吗?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吃: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三、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1.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2.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人教2011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农业》_0
《第二节农业》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概念,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
2.认识我国农业地区的分布差异。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成就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在地区上的差异。
2.农业生产的各种部门。
教学难点:1.气候对农业分布的影响。
2.影响农业的发展因素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件]“情系‘三农’谋发展”[教师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资料展示]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生小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设计意图: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承转]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学生讨论]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农业概念。
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个部门。
[出示板书]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补充解释]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分。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学生活动]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资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的有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第二课时)说课
1.
教材分析:
《农业》所属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前面三章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和
环境的基础上,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如何利用自然,促进人类社会
的发展。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本节是农业的第二课时,在“农业及其重要性”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这两个框题的基础上,突出因地制宜和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
农业中的重要性。
”
教材通过图片和阅读材料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条件,再通过活动设计加强学生对因地制宜的理解。
又通过图文资料介绍了科学
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和趋势。
故而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了我国农业分布的学科基
础知识。
我校学生大部分在城市长大,对农业部分非常感兴趣,但整体感知较差。
基于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较强,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利用思维工具,以小组
合作的方式设计活动,增强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农业因地制宜的合理化布局。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具体内容,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归纳影响农业发展与布局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学
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
法目标,进一步掌握用思维导图理清知识结构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资料
搜集整理,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现
代农业发展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基于本节课特点,我
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思维导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
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采用多媒体导入,情境创设,首先请同学们观看美国纪录片《食
品技术》中的果汁产地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中东北的水稻种植布局及《大连
海参养殖》的截取片段,设计意图为从国外、国内、大连三个区域出发,诠释农
业因地制宜的理念,打开学生的视野,用欣赏的眼光了解世界,用分析的态度了
解中国,用发现的视角了解大连。
设计活动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首先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和已有经验,画农业因地制宜的影响因素的思维导图
并举例。
要求5人一组,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思维导图。
具体要求:
阅读教材中图4.13、阅读材料和图4.14,
分析因地制宜的影响因素,画出思维架构图。
尝试举出农业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的例子。
设计意图:
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知识建模和拓展。
学生归纳、分析、总结,锻炼逻辑思维,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同时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举例,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的要素,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首先给学生示例,学生按此框架发散思维。
教师总结提升:对各小组的思维导图结构予以指导和修正,并对学生的典型案例予以强调和解释。
如探讨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
•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通过活动一的理论模型构建,学生已经对影响因地制宜的因素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深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也要把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并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合理布局、决策能力是我们必须着重培养的。
下面进入活动二
设计活动二:教材中97页的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
教材P97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1 是农业部门选择,主要考虑自然条件;
2 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设计意图:
应用自己归纳的思维模型,在了解因地制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自模拟农业布局,从农业生产实践中感悟“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学习用事实说明的方法,增长合理布局和决策技能。
教师拓展:
现大连开发区有一项兴农项目,计划种植果树,你认为种植什么好,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
通过以上的两个活动,同学们对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科学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进入活动三
针对“走科技强农之路”框题,设计活动三:展示“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小组一:科学技术如何突破传统农业局限
小组二:生物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组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物联网在农产品产业链中的应用
说明:课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主题,查找前沿的农业创新科技资讯,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找搜集资料理解科技创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其形成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通过3个活动贯穿整节内容,从构建理论模型,整体感知。
到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决策能力,再到科技的引入,现代农业理念的形成,逐层推进,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跟大家分享?”
教师总结提升,高位引领,贯彻因地制宜学科思想,巩固思维方法。
课堂上的内容完成后,把拓展生成性问题抛给学生:
1、选取大连因地制宜的案例,并加以分析说明。
(农业部门、农作物、特色果树可任选一项)
2、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科学界尚无定论,通过查找资料,说出你的观点。
意义:将课堂生成性问题作为课后研讨内容,利用课程的生成性资源,充分体现高品质课堂的创新,将课堂延伸拓展,帮助学生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