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面食文化
中国面点和小吃文化
中国的面点和小吃文化面点分为中点和西点,从广义上讲,泛指用各类粮食、豆类、果品、鱼虾、及根茎菜类为坯皮原料,配以各种馅心(有的不配馅心)的各种主食及小吃和点心。
从狭义上讲,特指利用面粉、米粉及其它杂粮粉料调成面团制成的面食小吃、各式点心。
一、中式面点小吃中国的面点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
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
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
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小吃。
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圆宵、油条等。
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加上大量的少数民族特色风味食品,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式面点分类中式面点因地区差异较大,品种繁多,花色复杂,分类方法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1.按面团性质分类按面点所采用的面团性质来分类,一般可以将面点制品分为水调面团(冷水面团、温水面团、开水面团)、膨松面团(生物膨松面团、化学膨松面团、物理膨松面团)、油酥面团(层酥面团、松酥面团)、米粉面团(糕类面团、团类面团)和其它面团。
这种分类法对学习和研究面点皮坯形成原理有帮助,在专业教学上常运用此分类方法。
2.按原料类别分类按面点所采用的主要原料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麦类面粉制品,如包子、馒头、面包等;米类及米粉制品,如八宝饭、汤圆、年糕等;豆类及豆粉制品,如绿豆糕、豌豆黄等;杂粮和淀粉类制品,如小窝头、黄米炸糕、玉米煎饼等;其它原料制品,如荔芋角、薯茸饼、南瓜饼等。
由于制作面点的原料十分广泛,原辅料相互搭配,所以按原料分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按成熟方法分类按面点所采用的成熟方法来分类,一般可以分为煮、蒸、煎、炸、烤、烙、炒等。
这种分类方法常用于教学及面点实例的归纳,与面团性质的分类相结合,能比较系统地对面点进行分类。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面食文化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面食文化中国是一个面食大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面食文化。
从北方的饺子、面条,到南方的馄饨、汤圆,每一道面食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和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华文化中一些重要的传统面食,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制作技巧。
一、饺子饺子是中国传统面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的角子,形状象征着财富。
在中国的春节期间,包饺子已经成为了传统的习俗之一。
饺子的制作有着严格的技巧要求,需要将面粉搅拌成饺子皮,再将馅料包裹在饺子皮中,并通过捏合的方式将其密封。
饺子有很多不同的馅料选择,包括猪肉、牛肉、鸡肉、虾仁等,因此能满足各种口味需求。
二、面条面条在中国的面食文化中地位举足轻重。
面条有着丰富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可以分为油面、刀削面、烩面等等。
面条的制作有着讲究的技巧,需要将面粉和水搅拌成面团,再通过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最后将其切成细长的条状。
面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吃法,如重庆的小面、北京的炸酱面等。
面条的烹饪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煮、炒、炖等,可以搭配各种不同的配料和调味汁,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三、馄饨馄饨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面食。
它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将面粉搅拌成面团,再将其擀成薄片,切成小块,然后用馅料包裹起来,最后在汤中煮熟。
馄饨通常搭配花生酱、香菜和葱段等配料,味道鲜美。
馄饨在中国南方的春节期间是一道重要的传统美食,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包馄饨,围坐在餐桌前欢聚享用,这也成为了一种亲情的象征。
四、汤圆汤圆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必备食品。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糕点,可以搭配红豆沙、花生、黑芝麻等馅料。
元宵节的晚上,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此外,汤圆在中国南方的冬至节也是一道重要的传统美食,人们认为吃了汤圆可以驱寒保暖。
总结: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面食文化丰富多样,每一种面食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
中国五大面食
中国五⼤⾯⾷中国的⾯⾷⽂化博⼤精深,种类繁多。
数千年来,我国在⾯⾷⽅⾯积累了丰富的技艺,仅制作⽅法就有:烧、炸、烤、焖、烙、煎、蒸、煮、拌等近百种,仅煮⼀项还就有削、剔、拨、擦、抿、压、搓等⽅法,从⽽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品种。
⾯条,古叫汤饼、煮饼、⽔溲饼、⽔引、不饪、不托、汤⾯等,和端午吃粽⼦,中秋吃⽉饼⼀样是节令⾷品——伏⽇吃⾯。
据《史记·秦纪》记载,伏⽇之说,源于公元前677年春秋时代的秦德公年间,“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条早在东汉称之为“煮饼”及“⽔溲饼”,即是最早的⽔煮⽆馅⾯⾷,亦即便⾯条的先驱。
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时出现“⽔引⾯”;⽽唐代叫“冷淘”;到了北宋,⾯条的花样增多,且有了地⽅风味之别。
那你知道中国五⼤⾯⾷吗?它们分别是⼭西⼑削⾯,四川担担⾯,北京炸酱⾯,湖北热⼲⾯,⼭东伊府⾯。
⼀、北京炸酱⾯ 炸酱⾯是北京极具特⾊的传统⾯⾷。
尤其到了夏天,⼀碗炸酱⾯,搭配各式菜码,营养丰富,美味⼗⾜。
炸酱⾯的关键就在这炸酱上,⽤料和制作都很讲究。
⼀定要⽤六必居的⼲黄酱和天园酱园的甜⾯酱⼩⽕慢熬,⾁要选肥瘦相间的五花⾁。
菜码⾮常丰富,必不可少的有黄⽠、⼼⾥美萝⼘、黄⾖、⾖芽、⽩菜丝等。
当然菜码不局限于这些,完全可以依照⾃⼰的喜好或⼿头的材料来搭配。
吃炸酱⾯的时候⼤蒜也是不能少的,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
关于吃⾯,⽼北京话有个词--“锅挑⼉”,意思是指⾯条煮熟后直接捞到碗⾥吃。
与之相对的是“过⽔⼉”,是指⾯条出锅过冷⽔后再吃。
通常炎热的夏天⼤家都爱吃“过⽔⼉”⾯。
下⾯就来说说⽼北京炸酱⾯的做法。
⼆、⼭西⼑削⾯⼭西是⾯⾷之乡,⾯⾷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就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其中,尤以⼑削⾯最为有名,它起源于12世纪的⼭西太原,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真可谓“⾯⾷之王”。
据《晋⾷纵横·名⾷掌故》记载:“⼑削⾯最早出⾃⼭西,是流⾏于民间的⼀种⽔煮⾯⾷,为⾯⾷中的佼佼者。
探索生活中不同地区的面食文化——《面食哪里来》教案
面食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也是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面食的类型和制作方法因地域、历史和风俗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本文将探索生活中不同地区的面食文化,从而深入了解这一健康、营养丰富的食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
开篇引出话题,引出文章主题:探索生活中不同地区的面食文化。
一、东北:粗糙而有味道的大锅面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人们以高热量的食物为主。
东北大锅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由高筋面粉和大骨熬制的高汤制成。
在做面皮时,加入切碎的肥肉和葱爆炒,使得面条充满了浓郁的肉香味。
大锅面煮熟后独具特色,口感柔软、劲道,带有韧性。
二、华北:薄而酥脆的煎饼华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其中煎饼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煎饼是一种薄而酥脆的面饼,通常用高筋面粉制成。
在制作时,将面团不断拉扯,使之变得又薄又大,将煎饼放到铁板上煎烤。
煎饼可以用各种食材填制,如豆沙、牛肉等。
因为口感酥脆,热量低,而且易于携带,煎饼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三、西北:香而脆的饸饹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而饸饹是一种特色面食。
它由高筋面粉、盐和水组成,制作时把面团擀成薄片,切成长条或者菱形。
在烤制时,用桐油将饸饹刷上,在烤箱中烘烤15分钟,直到表面变得酥脆。
热腾腾的饸饹,香气四溢,口感脆嫩。
四、江南:软糯而香甜的汤圆江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口感清淡、精致著称。
汤圆是这一地区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是用糯米粉和水制成的团状食品,可以加入豆沙、红枣、芝麻、桂花等馅料。
在煮熟后,加入浓郁的冰糖汁,汤圆咬下去既软糯又细腻,甜味独特,是冬季小吃的代表。
五、西南:多样而丰富的米线西南地区的米线是特色面食之一,它是用米粉制成,在高汤中煮熟。
米线的种类繁多,可以搭配不同的调料、食材。
例如,酸汤米线、鸡汤米线、火锅米线等等。
在食用时,可以加入葱花、香菜等配菜,更加美味。
结尾,总结探究的结果:面食哪里来,春蕾面向未来,寻找生活不同地区面食文化,美食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艺术,让我们一起来品尝面食的独特魅力。
传承面食文化的作文
传承面食文化的作文
咱中国人对面食那可是爱得深沉,这面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传承面食文化的事儿。
你想想,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一根一根,爽滑劲道,配上鲜美的汤汁和丰富的浇头,吃进嘴里,那满足感,简直绝了!还有那白白胖胖的大馒头,咬上一口,松软香甜,越嚼越有味道。
再说说饺子,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那场面多温馨啊!
面食文化可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和情感。
过去,面食是人们填饱肚子的重要食物,勤劳的人们用双手把面粉变成了各种各样的美味,这是生活的技艺,也是生存的本领。
如今,时代在发展,美食越来越多,但面食在咱们心中的地位那是丝毫不动摇。
可这传承面食文化可不是光嘴上说说,得行动起来。
咱得把做面食的手艺学好,不能让那些传统的做法失传了。
比如说拉面,那可是技术活,师傅们一拉一甩,面条就变得又细又匀,这功夫没个几年练不出来。
咱们要是能学会这一手,不也是为传承出了份力嘛。
还有啊,得把面食文化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
让孩子们知道面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传承面食文化,就是传承那份浓浓的家乡味,那份深深的人情味。
让咱们一起努力,让这美味的面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中国面食的魅力!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传承面食文化责任重大,咱可得好好干!。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面食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山西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省份之一,以其丰富的面食文化而闻名。
为进一步了解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本次调研对山西地区的面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共访谈了10位面食制作工匠和20位消费者,并收集了150份问卷回收。
三、面食文化特点1. 面点制作工艺精湛: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讲究,面点制作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工匠们在熟练掌握面团发酵、擀面皮等技术的同时,还能将面点搭配出多种花样,给人以美食艺术的享受。
2. 品类繁多,种类丰富:山西面食品类繁多,有刀削面、擀面皮、拌面、山西挂面等等。
而在这些品类之内,各式各样的口味和搭配也让山西面食丰富多样,无论是酱油炒面,还是陕西葱油拌面,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风味。
3. 健康营养,口感独特:山西面食以小麦粉为主料,搭配各种素食和佐料,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面食中不含胆固醇和脂肪,经过精心制作,面食的口感独特和香味浓郁,非常适合当地人的饮食需求。
四、面食文化的现状1. 面食受欢迎程度高:在问卷调查中,近90%的受访者表示面食是他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山西面食比其他地区的面食更加美味。
2. 面食店的类型多样化:面食店在山西地区非常常见,无论是餐馆、小吃摊还是快餐店,都可以找到各种面食的销售。
3. 面食创新不足:尽管山西的面食文化丰富多样,但近年来,面食创新不足成为一个问题。
大部分面食店只提供传统的面食品种,对面食的创新和改进相对较少。
五、面食文化的未来发展1. 加强市场推广:山西面食的独特性和特色品种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山西面食的美味。
2. 提升面食创新能力:面食店应该注重面食研发和创新,开发出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面食产品。
3. 发扬传统工艺: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应该继续加强对面点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培养,保护和传承山西面食文化。
中国面食的文化及发展起源
中国面食的文化及发展起源中国面条文化具有自身的范畴和内涵,它又与人类出色纷呈的不同文明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面条文化又是一门综合科学,它反映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前提下的食用消费行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饮食文明和食品综合。
面条文化属于消费文化,不属于天然文化,它和贸易文化,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密不可分。
中国面条文化的两个最基本内容为:一是面条的制作工艺和技术;二是消费行为的方式方法。
前者特别对于中国传统面条的制作,例如手工拉面和刀削面的制作,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或者是技术和艺术的圆满结合,是文化艺术的生动表演和痛快享受。
后者为面条的消费(食用)方式方法,直接反映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经济层次的人们对面条及其消费的不同需求,它跟着社会出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糊口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还受到多种天然环境前提,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面条文化内涵的其他成分均以食用方式方法的差异和变化而形成和发展,始终保持与之适应。
先秦时期是中国面条和面条文化的萌芽时期,汉代开始进入了中国面条及其文化发展的昌盛时期。
因此,汉代在中国面条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并进入繁荣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国面条及其文化的发展到汉代进入了一个高峰,它对汉代以后人们的饮食糊口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奠定了我们今天的面条食物乃至整个饮食习惯的基础。
中国的面条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面条作为“饼”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同时,中国面条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面条文化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棵大树上繁衍出来的繁盛枝叶,中国传统文化思惟是它的根基,给予中国面条文化丰硕的养分和魅力。
中国面文化的发源和历史地位:面条的故乡在中国,面条和饺子都是中国人的“国食”,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
中国的面条文化,犹如茶文化、酒文化和豆腐文化一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积厚流光。
浅谈中国的面食文化
附表4:文科论文封面第九届大学生科技活动周文科论文大赛题目:浅谈中国的面食文化二级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2009级1班姓名:曹慧珍熊云芬学号:004 029联系电话:二〇一一年四月浅谈中国的面食文化摘要:现代化的洪流冲走了华夏大地古老的文明,现代化的到来驱赶着默默为华夏民族贡献的璀璨文化,面食文化就是其中不幸患难的一员。
它,养育了万年华夏人;它创造了丰富多姿独特的中国文化;它,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
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它?在如此难以维生的现代化潮流中它又该何去何从?关键字:面食文化种类山西面食特点饮食习俗国际面食节发展方向文化内涵2008中国·山西国际面食文化节9月在太原市盛大开幕。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大饱口福的盛宴,而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次绝好的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机会,更是展现中国历经万年的面食文化的最佳平台。
那么,中国的面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中国的面食文化。
1.中国的面食文化概况面食是指主要以面粉制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种类的面食,中国主要有:面条、馒头、拉条子、麻什、烧饼、饺子、包子等,西方有面包、各种烤饼等,种类繁多。
面食,用面制作的食品的总称。
面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呢,是经常会吃到的食品。
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几乎不可一日无面食,像面条、饼、馒头之类的是北方日常的主食。
而在中国的南方,面食主要是作为小吃存在,像月饼之类的。
面食从熟制方法上可以分为蒸、煮、煎、烤、炸、焖等几大类。
面食的制作技术一般有三步:一是搅拌混合。
二是发酵与整形。
三是焙烤。
面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呢,是经常会吃到的食品。
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几乎不可一日无面食,像面条、饼、馒头之类的是北方日常的主食。
而在中国的南方,面食主要是作为小吃存在,像月饼之类的。
2.中国面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浩瀚宇宙一个蓝色星球上,古老黄河于北经34度转向南流,经地千里纳川十九。
面文化
面之路面条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世界。
中国人吃面的习惯由来已久,甚至将面条叫“饭”,而大米、小米做的饭则叫做“米饭”以区之。
吃面不仅用于困腹,也有民俗礼仪的意义,例如常用来祝福新生婴儿长命百岁,中国人过生日往往也少不了吃面条,因此面条又称长寿面,因为面条又长又薄(薄的意思是瘦,而瘦则与寿同音),故生日吃长寿面成为习俗,而长寿面就是我们俗称的面条或寿面。
一、古老食物的诞生通过的史料记载,我国面条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所有的面食皆称之为“饼”,在汤中煮称为“汤饼”。
早期的汤饼呈片状,以后逐渐由片状演变成条状,这种古老的食物,一直延续至今。
0二、西域仙境—新疆(楼兰古国,天池)新疆面条文化大约在5000年前,高加索的游牧民从西方迁居到中亚地区,随后在新疆大面积种植小麦,这些小麦都来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伊朗和伊拉克)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面条”新疆民间俗称拉条子,维吾尔语叫“兰格曼”,我们如今叫做“拌面”的食物,是新疆各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美食。
其起源有众种版本,一说来源于山西,是由当年山西骆驼客带到新疆的;一说是维吾尔族同胞发明的;一说是由回族同胞发明的。
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展,通过各民族相互接纳、相互学习和相互间的交融,拌面其实早已深深扎根于新疆这片沃土,成为了在国内名气很大的一种新疆特色美食。
说到新疆出名的特色拌面,最出名的当属奇台、托克逊、伊犁拌面. 新疆拉条子,除了双手,不需要任何工具,将和好的面用双手搓成细长的圆柱状既可,但新疆拉条子的制作手法也非常讲究,首先和面最好用加了盐的水,盐要适量,盐少了容易断,多了拉不开面不能硬也不能太软,面和好后要在表面摸上清油,盖上湿布或盖子至少放半小时以上,2-3小时更佳,拌面菜一定要以青椒炒肉或芹菜炒肉或菠菜炒肉等,否则就不好吃。
三,面食王国—山西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面食历史文化
面食历史文化
面食是世界各地最普遍的食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食物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利用野生谷物制作面食了。
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面食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形成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独特的面食文化。
在中国,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7000多年前。
最早的面食是由人们用石器将谷物磨碎,制成粉状,再加水和揉成面团后,在火上烤制而成。
后来,人们开始用木制的磨盘来制作面粉,用擀面杖将面团食材硬磕成国字形,称为馍。
在汉朝时期,面食的制作方法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出现了面条、饺子等多种不同形状的面点。
在意大利,面食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人就已经开始享用面食了。
最早的意大利面食是用水和小麦制成的,称为拉麵,后来,人们开始加入蛋黄等材料,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
至今,意大利被誉为是世界面食之都,其传统的意大利面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美食。
总的来说,世界各地的面食历史文化非常丰富,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面点制作方法。
从粗糙地磨出的早期面点到今天制作工艺愈加精细的现代面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面食不断创新、提升,成为了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传承面食文化的意义
传承面食文化的意义面食作为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在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传承面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保留美食的味道,更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传承面食文化的意义。
传承面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面食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观。
无论是北方的饺子、面条,还是南方的馄饨、汤圆,这些面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传承和发扬面食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传承面食文化有助于维护饮食传统的多样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喜欢外来的饮食文化,导致传统的面食文化逐渐被遗忘。
然而,传承面食文化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品味传统的味道,从而保护和传承饮食传统的多样性。
保持和发扬面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能够丰富人们的饮食选择,使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多样化的文化魅力。
传承面食文化有助于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面食特色,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面食制作工艺和口味偏好。
通过传承面食文化,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食旅游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山西的刀削面、陕西的油泼面、四川的担担面等都因其独特的味道和制作工艺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旅游业的繁荣。
传承面食文化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
面食制作需要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技巧,其繁琐的制作过程和精美的摆盘方式都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
而品尝美味的面食也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提升生活的品质。
传承面食文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领略到美食的魅力,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传承面食文化还有助于传递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中国的面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和亲情,无论是过年还是过节,家人们都会一起围坐在一起,共同制作和品尝美味的面食。
这种传统的面食制作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谐、亲情和团结的价值观。
山西面食文化简介
山西面食文化简介
山西面食文化是山西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山西人的独特饮食品位。
山西面食是以小麦面条为主料,薏米、豆米、玉米粉、燕麦等多种混合配料,加入料酒、葱油、蒜蓉、酱油、香油、花椒等,形成的口味非常丰富的面食文化。
肥肠面、大锅面、肉豆粉、花肉粉芝麻棍、芝麻花等是山西最著名的面食特色。
山西面食特色菜肴均以面条、汤汁、小菜为主,以烹饪出具有地方风味的独特美食。
常见的面食特色菜肴有肥肠面:肥肠面又称“担担面”,是传统面食之一。
它由肥肠、熬煮的肉丸、熬煮的鸡蛋、青菜搀杂而成,以米面为主料,调料、汤汁配搭精致,清淡可口。
大锅面:以清淡面条,搭制高汤,加入肉串、黄瓜、辣椒片等搭料,将各种材料层层放入锅中高汤,以多种调料调和烹饪而成,发挥出各种口味和风味。
肉豆粉:以豆粉为主料,搭配适量的肉末、鸡蛋和蔬菜,加入料酒和酱油等调料,烹饪成切块的粉丝,既美观又可口,以豆粉以绵粉的形象出现,口感柔滑有嚼劲。
面条的起源与传承
面条的起源与传承面条作为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
它的独特口感和丰富的品种使得人们对面条情有独钟。
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面条的起源和传承,本文将从历史、制作工艺、地域特色以及面条的现代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面条的起源面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中国,古人们将面粉加水搓揉成团,再通过滚动和擀平的方式制作面饼。
据史书记载,“淮太傅龚子兴窦修于相之宅,因研汤饼四号,晓梅花饼,益好而乡闻”。
可见,早在唐宋时期,面饼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面饼逐渐演变为面条,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二、面条的制作工艺面条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历面粉选择、和面、揉面等多个环节。
首先,选择优质的小麦面粉是制作美味面条的关键。
其次,在和面过程中,需要掌握适度的水粉比例,以及合适的面粉搅拌时间,这样才能制作出富有弹性和韧性的面团。
接着,将面团揉匀,通过多次的揉面和反复搓揉,使面团中的面筋得到充分的伸展,从而使得面条吃起来更加劲道。
最后,将揉好的面团进行切割、擀平,就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面条了。
三、面条的地域特色中国各地的面条具有各自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例如,山东的刀削面以其宽阔、厚实的形状和咬劲十足的口感而闻名。
四川的担担面以其麻辣的特色调料和丰富的配料吸引了无数食客。
北京的炸酱面则以其独特的豆酱和香菜配料使得人们回味无穷。
每种地方特色的面条都代表了当地人们独有的风味和文化,丰富着中华美食的瑰宝。
四、面条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传统食品,面条的传承十分重要。
许多家族面馆将秘制的面条配方代代相传,让面条的味道一脉相承。
同时,现代社会对于健康和多样化的需求也使得面条在制作工艺和配料上有了新的突破。
例如,绿色面条采用了天然植物色素,增加了面条的营养价值,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此外,特殊口味的面条,如草莓面、紫薯面、海藻面等,也为面条赋予了新的时尚元素。
结语:面条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面条知识介绍
面条知识介绍面条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食品,各国有着不同的名称和制作方式。
在亚洲,面条是一种传统的主食,其种类繁多,种类有着不同的形状、面粉的用途和有效期等等。
面条从制作到消费都有着充分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依托于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流而得到了普及和改良。
以下是关于面条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渊源面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西汉时期就有记载了民间制作的面条。
这些面条是由小麦粉和水混合成的,然后搓成细长的条状。
当时的面条主要是作为旅行的干粮,以及冬季的备用粮食。
由于制作简单,携带方便,营养丰富,面条很快便成为了流行的食品。
在唐代,面条制作更加精细化和多样化。
当时已有“面权”这一行业概念,且面条成为了食客和文化名流中的重要食品。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下了许多关于面条的诗句。
由于唐代的繁荣和长安的国际化,面条的制作方法开始在亚洲传播,并形成了各国不同的面食文化。
在明、清时期,面条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良。
明代将制作面条的技巧和工艺记录了下来,清朝的很多著作中也描述了各个地区的面食。
面条已经成为了中国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面条的种类和类别面条的种类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方面来分类:形状、面粉的用途和风味。
1、形状面条的形状可以被归类为宽面和细面。
千丝、乌冬、意大利意面、意大利扁形面(宽面)、意式鱼形面、意式筒形面、意大利板面等西式面条属于宽面制品;拉面(松茸拉面、猪骨拉面等)、牛肉面、玉米面、米线、乌鱼面、烩面、汤面、水饺面等属于细面制品。
此外,面条的形状还可以根据长度和宽度来区分,如长寿面、米粉、面条等。
2、面粉的用途面条的制作材料有小麦面粉、臭豆腐面、玉米面、粉皮、地瓜粉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小麦粉,按照小麦粉的细粗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很多品种形成了不同的类型。
较常见的小麦面粉制品有:荞麦面、味噌面、拉面、意大利面、通心粉、意大利肉酱面、烤面、炒面等。
3、风味按照面条的风味分类,有鲜汤面条、干捞面、炒面、水饺面、寿司面、泡菜面等。
面食文化资料
面食文化面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瑰宝,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之中。
面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北方的面食还是南方的面食,都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北方面食北方的面食种类繁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饺子、面条和包子。
饺子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包子作为一种富有营养的早餐食品,更是深受人们喜爱。
面条更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味道鲜美。
南方面食相比北方,南方的面食种类更加多样化。
广东的米粉、福建的刀削面、江浙的小笼包等各具特色,口感鲜美。
南方人喜欢用米粉或者稀饭来搭配各种小菜,酸辣、咸鲜、甜香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面食与文化面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中国人民饮食文化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面食相关的风俗习惯,如冬至吃饺子、灶王爷过年回家,吃元宵等等。
面食的制作方法也是源远流长,传统手工制作的面食更是味道独特,令人难忘。
面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食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机器生产,面食的加工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使得面食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面食的配菜和口味也在不断创新,适应了现代人的口味需求。
结语面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情感和习俗。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面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面食不仅滋养了身体,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愿面食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绽放光彩,传承千年。
中国人吃饺子的传统文化
中国人吃饺子的传统文化有以下几点:
1.饺子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之一,源于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
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2.饺子深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元旦
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
3.饺子一般在除夕夜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
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4.饺子在包的时候,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
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中国面食的千变万化:一碗面,一种乡愁
中国面食的千变万化:一碗面,一种乡愁
面食,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从北京的炸酱面到兰州的牛肉面,从河南的烩面到四川的甜水面,每一碗面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故事。
炸酱面以其醇厚的酱香和筋道的面条赢得了北京人的喜爱,而油泼面则以其香辣和豪迈的口味成为了陕西人的骄傲。
在甘肃,兰州牛肉面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配料成为了城市的名片。
河南的烩面则以其丰富的食材和浓郁的汤底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此外,还有浙江的片儿川、四川的甜水面、洛阳的浆面条、武汉的热干面以及延吉的冷面等,这些面食不仅各具特色,而且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乡愁和情感的寄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往往能够带给人家的温暖和慰藉。
这些面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中国的面食文化丰富多彩,每一碗面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它们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
让我们在品尝这些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国的面条文化
中国的面条文化①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
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
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
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
③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
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
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báshè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
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
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
④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
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
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
⑤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
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約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⑥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
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
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
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
⑦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
中式面点饮食文化及中华名点
中国面点及风味小吃一、概况中国的面点及风味小吃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是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一般来说,面食可分为南味、北味两大风味,京式、广式、苏式三大流派。
首都北京是京式面点及风味小吃的主要代表,擅长制作面粉类点心,并且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广式面点及风味小吃以广州为代表,最早以民间的米制品为主,后又吸取北方和西点的制作特点,具有独特的南国风味。
苏式面点及风味小吃起源于扬州、苏州,发展于江苏、上海等地,以江苏为代表。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由此苏式面点也形成了品种繁多、花色美观、制作精细的特色,特别是“今古繁华地”的苏州。
二、我国风味名点简介(一)北京风味都一处烧卖“都一处”是北京具有250多年历史的老店,以经营三鲜烧麦著称。
它因乾隆皇帝品尝而出名。
艾窝窝北京的一种传统回民小吃,历史悠久。
元朝称它为’‘不落夹”,清代开始称“艾窝窝”。
北京流传着“白黏江米人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置,清真唤作艾窝窝”的诗句。
艾窝窝属夏季凉食之一,形状如球,色白似雪。
小窝头本是民间一种极平常的小食品,因慈禧爱吃这种小点心而出名。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北京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以江米面、豆馅、黄豆面、白糖为原料制成。
豌豆黄原为北京著名的宫廷风味小吃,清代乾隆年间传人民间。
北京有农历三月初三“居民多食豌豆黄”的习俗。
现在制作豌豆黄最出名的是北京仿膳饭庄。
(二)天津风味狗不理包子天津名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据传清代末年,天津人高贵友开设包子铺,其独特风味的包子与其乳名“狗不理”一起流传天下。
桂发祥什锦麻花因店铺原设在东楼十八街,又称“十八街麻花”,其特点是香甜酥脆,久存不绵。
耳朵眼炸糕有80多年历史,以创制店所在街巷“耳朵眼胡同”而得名,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一起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三)山东风味山东煎饼品种繁多,历史悠久,是鲁中、鲁西地区的主要大众食品,有小米煎饼、菜煎饼等。
中式面心得体会
中式面心得体会中式面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历史悠久,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面食文化,每种面食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式面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中式面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精心的筛面、和面、揉面、擀面等多个步骤。
其中,和面的过程尤为重要,需要掌握好水面的比例和揉面的力度,才能做出劲道十足的面条。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耐心和技巧,才能做出口感好的面条。
其次,中式面的口味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面食文化。
比如,北方的刀削面、拉面、炸酱面等,口味重油重辣;而南方的米粉、米线、河粉等,口味清淡爽口。
不同的面食搭配上不同的配料和调料,味道也会大不相同。
无论是酸辣的汤面,还是清淡的拌面,都能满足人们不同的口味需求。
再者,中式面的文化内涵丰富,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密不可分。
比如,春节期间吃面条象征着长寿和团圆,所以人们在春节期间都会吃“长寿面”;在重阳节,人们吃的是菊花面,象征着吉祥如意。
面食也是中国人家庭聚会的必备美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其乐融融。
最后,中式面的营养价值也非常丰富,面食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一些特色的面食,比如牛肉面、鸡蛋面等,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中式面不仅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更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口味和营养价值,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品尝中式面,感受其中的美味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表4:文科论文封面第九届大学生科技活动周文科论文大赛题目:浅谈中国的面食文化二级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2009级1班姓名:曹慧珍熊云芬学号:004 029联系电话:二〇一一年四月浅谈中国的面食文化摘要:现代化的洪流冲走了华夏大地古老的文明,现代化的到来驱赶着默默为华夏民族贡献的璀璨文化,面食文化就是其中不幸患难的一员。
它,养育了万年华夏人;它创造了丰富多姿独特的中国文化;它,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
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它?在如此难以维生的现代化潮流中它又该何去何从?关键字:面食文化种类山西面食特点饮食习俗国际面食节发展方向文化内涵2008中国·山西国际面食文化节9月在太原市盛大开幕。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大饱口福的盛宴,而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次绝好的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机会,更是展现中国历经万年的面食文化的最佳平台。
那么,中国的面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中国的面食文化。
1.中国的面食文化概况面食是指主要以面粉制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种类的面食,中国主要有:面条、馒头、拉条子、麻什、烧饼、饺子、包子等,西方有面包、各种烤饼等,种类繁多。
面食,用面制作的食品的总称。
面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呢,是经常会吃到的食品。
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几乎不可一日无面食,像面条、饼、馒头之类的是北方日常的主食。
而在中国的南方,面食主要是作为小吃存在,像月饼之类的。
面食从熟制方法上可以分为蒸、煮、煎、烤、炸、焖等几大类。
面食的制作技术一般有三步:一是搅拌混合。
二是发酵与整形。
三是焙烤。
面食,对于中国人来说呢,是经常会吃到的食品。
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几乎不可一日无面食,像面条、饼、馒头之类的是北方日常的主食。
而在中国的南方,面食主要是作为小吃存在,像月饼之类的。
2.中国面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浩瀚宇宙一个蓝色星球上,古老黄河于北经34度转向南流,经地千里纳川十九。
万年前中华民族和世界面食的文明在这儿拉开了帷幕。
一位叫神晨氏的原始人类部落首领为了整个部落的在存,辗转到这里,在今山西高平的羊顶山上开始了当百草定五谷,终于出麻、黍、稷、豆可食,第一次把人类从“畎为肉,草木为食”转向粮谷。
后来,羊顶山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黍定黄金的地方。
斗转星移,人类进入后器时代,周王朝的先祖从稷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诞生了。
稷现四季变换,察五谷生长,发现了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种植规律,担任氏族长官,教民稼种,把人类从捕获与采集时代带入晨耕文明。
史称后稷“功崇平地,德大配天”,被帝王奉祀为五谷之神。
帝尧时,五谷与树乐同煮而食,著名的黎霍之美,记禄着这一古代帝王的勤勉。
五谷遭顶墙倒至而碎,遇雨成水。
尧不忍弃,捧谷将于青后,日丽干后收藏。
雨后太阳如火,青石板上的谷将变干变黄,并散发出奇异的香味。
尧嚼之好。
遂令百姓石碎五谷,以水、树和成将,铺于青石板上,燃柴木,以石板之热烤熟谷将后食用,这就是华夏第一饼的产生。
自此石烹时代从尧开始了,终于拉开人类面食的开端。
唐朝时期,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将山西面食带回意大利,此后山西面食开始远播世界各国,而意大利人引以为傲的意大利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中国面食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自古以来就不断学习中国的各种文化,日本现在丰富的面食文化当然也离不开中国这位老师的影响。
面食发展至今,种类特别繁多,在山西,一般家庭主妇能做几十种,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3.面食文化的一般分类1.1按照地域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山西面食:种类有刀削面、拔鱼儿、蘸尖、荞麦面、莜麦面、纥烙面、抿曲、杂粮窝头、猫耳朵、炒饼。
陕西面食:种类有油泼面、陕西扯面、杂酱面、手擀面、捞面、肉夹馍、硬面馒头。
江苏面食:种类有无锡排骨面、苏州爆鳝面、双茹面筋盖浇面、无锡小笼包、酒酿丸子。
四川面食:种类有担担面、宋嫂面、红烧牛肉面、臊子面、锅盔。
东北面食:种类有朝鲜凉面、阳春面、手工饺子、豆沙饼、玉米饼、韭菜盒子、馅饼。
河南面食:种类有刀削面、沙锅烩面、杂烩面、切面。
广东面食:种类有广东云吞面、伊面、煎堆。
1.2根据各个地方的特色食物的特征,有可以分为: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左面和右面。
它们分别对应的招牌面分别是:兰州拉面、农家风味山东面、福建炒面、云南乌冬饵丝、潮州糖醋面和山西刀削面。
1.3根据制作方法可以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和烹制面食。
4.中国的面食之乡--山西4.1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
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
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为山西的面食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西以谷类粮食品种制成的面食之多、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也是独树一帜的。
,细粮精作山西百姓制作饭菜较为讲究,花样多,品种全,饮食丰富多样。
即使家常便饭,也非常讲究烹饪技术,善于粗粮细做,细粮精做。
民间经常食用的面食就有五六十种,令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杂粮面食品,堪称山西面食一绝。
山西面食结构非常独特。
长期以来,山西面食无明显主副食区分,重数量,轻质量,地区经济基础是这一事实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山西多旱少雨,气温低,不适合种植蔬菜。
除极少数几个品种外,吃菜成为一种奢侈。
因此,在普通人家的食俗中,菜饭合一或汤饭合一的品种成为百姓的主要选择。
如晋北的“谷垒”、晋中“拨烂子”、晋东南的“和子饭”都是这种品种。
当今,百姓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因受传统食俗观念的影响,一些地区的百姓仍然难免吃些传统的食品。
山西面食的品种,就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蔚为大观,已经达到一千多种(郭起云2003)。
蒸、炸、煮、煎、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以此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
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煎烤类面食、炸制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样样俱全。
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
那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浇头,使之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条来。
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
浇头有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
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
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
4.2山西人独特的饮食习俗,兼喜汤食山西人嗜好面食,尤其喜食汤食,这种习惯由来已久。
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
山西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
”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
,又喜辛辣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
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以杂粮为主,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
醋的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大。
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
”人们对盐的重视由此可知。
山西民间百姓喜食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
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
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
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
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
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
除了盐醋之外,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
,风俗独特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餔(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的。
山西不少地区仍保持着这种习惯。
不过,由于地区不一,季节不同,亦有差别。
山西北部居民一向遵循“夏秋日食三餐,冬春日食两餐”的传统习惯。
《山西通志》有“天镇诸地,冬春坐食,一日两餐”的记载,讲的就是这种习惯。
只有夏秋两季,因忙于农事,才改为三餐。
农忙季节,许多农村都习惯往地头送饭,或带干粮在地头休息时进食,民间俗称“打尖”或者“打饥儿”。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
人们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
天寒季节,农家老小盘腿上炕就餐,长辈居中央,子女坐两旁,媳妇边上坐,方便盛饭、添菜。
一家老小,热闹红火。
书香门第之家,就餐另是一番情景:无论春夏秋冬,常年日食三餐,吃饭不得上街,合家围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各就各位,不得违例。
就餐时严守“食不语”的古训,餐桌上不得抛米撒面。
巨商大贾主仆界限极严,就餐另是一番规矩。
男女主人分别进食,一般不与他人共餐。
男仆端盘、端碗,女仆一旁服侍。
先酒后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先饭后汤,先上什么后上什么,乃至饭菜放的位置都有规定。
佣人、仆人另设锅灶,多食粗茶淡饭,或下蹲而食,或席地就餐。
4.3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
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
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
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因此也成了山西的代称。
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
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
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
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
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
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