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3)区域发展阶段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最新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2

稀土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稀土: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镧系元素 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 自然界中有250种稀土矿。因为18世 纪发现的稀土矿物较少,当时只能 用化学法制得少量不溶于水的氧化 物,历史上习惯地把这种氧化物称 为“土”,因而得名稀土。
工业味精
全球稀土资源储量占比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出产国
第二部分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一)种类多,储量丰富
(1)种类:截至 2017 年底,我国 已发现矿产种类 173 种, (2)储量: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 约占世界的 12%,是世界上矿产资 源总量丰富、种类比较齐全的少数 几个资源大国之一。在我国已探明 储量的矿产资源中,但我国人口众 多,人均矿产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 均水平的 58%。 (3)地位:钨、锡、锑、稀土等矿 产居世界第一位,煤、钒、钼、锂 等矿产居世界第二位。人均矿产探 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素养目标
区域 认知
综合 思维
地理实 践力
人地协 调观
能够借助图表归纳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分析矿产开发对区 域目前、未来发展的影响,能够阐述不同区域面临的矿产资源安全问 题并提出对策。 能够从多角度分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多层次分析矿产资源与国家安 全的关联性,能够从不同时空认识矿产资源的安全问题,能够多层次 多角度阐述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对策。
以上的矿产以共生的形式赋存。
( 5 3 页 ) 我国部分矿产资源的品位
我国铁矿资源平均品位为 31.3%,较世界平均水 平低 10 多个百分点,其中绝大部分为贫矿,富铁矿 数量甚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背记知识点


河流 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 植被稀疏,大面积的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植被保护以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社会 经济 因素
人口 不合理的 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 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3
2. 南水北调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 西互济。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
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
山东半岛和天津
三、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 人口分布特点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3)影响: 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
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
趋向紧张。
6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控制人口数量2、退耕还林还草3、营造防护林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5、合理用水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补充内容:草格沙障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二、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控制人口数量2、退耕还林还草3、营造防护林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5、合理用水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补充内容:草格沙障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流域概况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52030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52030

地理必修Ⅲ笔录1.1 地区的基本含义1地区的观点: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别的基础上,按必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出来的。

2地区的基本特点:拥有必定的界限、地区内部的相像性和连续性、地区之间的差别性、区域拥有必定的优势、特点和功能。

地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有关的地区。

3地区的空间构造:地区中各因素的相对地点关系和空间散布形式。

农业往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地区空间构造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地区的家产构造:传统的农业地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家产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地区或加快推动工业化的地区,第二家产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家产的产值比重体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地区的发展阶段1、权衡地区发展水平的标记: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公民收入、三次家产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地区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地区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家产构造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城市化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水平低,人均公民生产总值少传统农业据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点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少水平低,缺少大型中心城市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加水平高,人均公民生产速推动总值高第二家产比重快速第三家产发展超出第二上涨,第三家产加家产,以资本密集型和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高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明显加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快步完美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水平高,地区内部差别小于地区不均衡增加高水平的均衡状态1.3 地区发展差别1我国东、中、西部差别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分:东部:沿海 12省区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 <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别: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地理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课标导引
课程标准 — 1.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综合思维)
目标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综合思维)
导引
3.运用资料,说明跨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4题,我国农业是用水大户,多年来农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 60%以上,可推测A表示农业用水。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表示我国的 农业用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测B表示工业用水,C表示生活用水,D表示 生态用水。①②是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③④是缓解我 国工业用水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
(综合思维)
知识建构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水资源
可再生资源
1.广义的水资源: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天然水。
2.狭义的水资源: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二、我国水资源概况
1.总量:我国水资源丰富,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居世界第六位。 2.人均拥有量:我国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人均水资源较为 贫乏。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解析 第(1)题,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地夏季降水较多,12、1、2月份(冬季)
降水较少。因此,该地水资源具有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第(2)题,改进耕
作和灌溉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改善水资源短缺现状。
思路点拨 (1)该地夏季降水量相对较大,冬季降水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水 资源季节分配不均。(2)该地总体降水量小→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农 业生产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一、区域的基本含义1、区域的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划分的,是农业、工业、交通业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的综合体。

2、区域的特点:⑴区域有一定的界限(如国界、气候区等)⑵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⑶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⑷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主要由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常见的空间分布形态:城市与工业—点状;交通运输业—线状、网状;农业—面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岛状4、区域的产业结构:至三次产业及内部的比例关系。

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牧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了一、二产业的其他各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一> 三> 二农业文明前期一> 二> 三农业文明后期二> 一> 三工业文明前期二> 三> 一工业文明中期三> 二> 一工业文明后期5、区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比值、人文指数(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区域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二、区域发展差异1、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2、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问题和发展方向东部:⑴优势:主要农业基地(黄淮平原、珠三角、长三角,水产丰富);主要工业基地(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交通便利;国际化程度高;对外贸易发达;高科技文化水品(45%的大学、60%的科学家、工程师)⑵问题:能源原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长江下游防洪问题严重⑶发展方向:发挥沿海优势,成为对外贸易、金融、海洋开发基地,增强竞争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优势,开拓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中西部:⑴优势:能源矿产丰富,煤、石油等储量居全国首位;农业较发达,天然林场牧场;有色金属工业、重工业发达;对外贸易优势(国境线长)⑵问题:运输能力不足,煤炭外运压力大;生态问题突出,水土流失、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洪涝、土地沙漠化……⑶发展方向: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能源原料生产基地;改善生态,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草原;加强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商品粮基地,发展林业等农业生产差异: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生产作物、种植制度南北方气候差异:角度: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季节降水变化量,水热组合南北方气候差异:同: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异:南方气温年较差小,目的:缩小地区差异,加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范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优势:政策支持、市场广阔……(同西部优势)劣势:人才技术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意义:⑴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⑵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⑶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大意义三、区域经济联系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向保护性、外向竞争性)、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具体表现:亚太经济组织、欧盟、东亚经济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三是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互相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新版].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新版].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 1 -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6 - 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 10 - 第一节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 10 - 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 14 - 第三节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 19 - 第四节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 23 - 第五节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 27 -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 30 -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 30 -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33 - 第三节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 37 - 第四节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 - 40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doc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1.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定义和功能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1.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的阅读技巧地图的分析和应用第二章气候与天气2.1 气候系统气候的定义和分类全球气候系统:热带、温带、寒带2.2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2.3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4 极端天气现象飓风、台风寒潮、热浪洪水、干旱第三章陆地与海洋3.1 陆地地形五大陆地地形:高原、山地、平原、盆地、丘陵地形的形成:构造运动、侵蚀作用3.2 海洋地理海洋的定义和分类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洋资源的利用3.3 海陆相互作用海陆风和海陆温差海岸线的变化海洋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4.2 主要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4.3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矿产资源枯竭、水资源短缺4.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化5.1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5.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的问题:城市扩张、城市贫困5.3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城市管理:交通、卫生、公共安全5.4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建设生态城市第六章经济地理6.1 农业地理农业的定义和分类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土壤、水源6.2 工业地理工业的定义和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原材料、劳动力、市场6.3 服务业地理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区位因素:信息、人才、交通6.4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七章人文地理7.1 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7.2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地理影响7.3 城市地理城市的地理特征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7.4 文化地理文化的定义和分类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
1、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概况
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

二、田纳西和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
①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
②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
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
④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三、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经验:
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
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
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
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农业产值位居世界首位。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其目的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1、解决措施:
①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
②颁布限耕、休耕、补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③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区的兴起
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鲁尔河等);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⑤劳动力充足
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石油);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酸雨、水质);④工业结构单一。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

一、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
1、自然区位:①地势低平,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区位: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对外开放政策支持;④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⑤劳动力丰富。

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
①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③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④社会治安问题。

2、对策:
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地域分工;
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
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
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