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中众针灸歌赋辨证取穴总结简要表格
针灸总表(最新整理)
操作;张口,直刺 1-1.5 寸。留针时要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养老<郄穴>定位;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主治; 1>.目视不明;2>.肩 背 肘 臂酸痛
手
一 太阴肺经
中府 肺募穴【定位】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 6 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 ①咳嗽,气喘,胸满痛;
②肩背痛。【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 0.5~0.8 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起气胸.
尺泽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 ②肘臂挛痛;
舌强不语; ③腕臂痛【操作】 直刺 0.3~0.5 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阴郗 郗穴【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 0.5 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 ①心痛,惊悸; ②骨蒸盗汗; ③吐血,衄血
【操作】 直刺 0.3~0.5 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神门 输穴;原穴【定位】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 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
手三里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处.【主治】 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 ②腹痛,
腹泻; ③齿痛,颊肿.【操作】 直刺 1~1.5 寸
曲池 合穴【定位】 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 ②热病; 高血压病; ③癫狂; 腹痛吐泻; ④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
【操作】 浅刺 0.1 寸或点刺出血 六.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井穴> 定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旁开 0.1 寸主治; 1>.乳痈,乳汁少;2>.昏迷,热病;3>.头痛,目翳,咽喉肿 痛
针灸歌赋辨证取穴综合析要
牙痛多為腸胃陽明之火及腎火所致,二間為治牙痛最常用之穴位,此穴為大腸經滎水穴,善清陽明之火。呂細即太溪,為腎經原穴,也常用治牙痛。上述二穴亦常相互配用。內庭為胃經滎水穴,亦善清陽明之火。此外,有取承漿穴者,則為局部取穴。
手病(指痛、手痠、腕痛)
手指痛可針中渚或少商或四關(合谷、太沖),四關穴還治手指連肩之大面積部位痛。手腕痛可取腕骨;手痛、手麻可取曲池、合谷。滿手生瘡針勞宮,或係取之於「諸瘡痛癢,皆屬於心」而勞宮又屬滎穴,滎穴能清火之故。
舌疾
舌病多取內關、中沖,此與心開竅於舌有關。舌出血加取太沖則與肝藏血有關。不語及失音取啞門為前後對應。取間使穴(為心包經穴)一則心開竅於舌,二則「病變於音取之經」,經穴能治聲音改變之病。暴暗取通里,亦與心主神有關。
耳疾
治療耳聾,毫無疑問「聽會」絕對是首取穴及必取穴。所有的歌訣均指向體會,其餘穴則為聽會之配穴。兼氣閉加翳風,兼外感配金門,其它配穴尚有陽池及迎香。聽會亦為治耳嗚要穴,另外足三里及地五會亦可治耳嗚。
腳痛
腳腕痛以崑崙穴為主,可配丘墟;腳背痛以商丘穴為主,也可配丘墟及解溪;踝根痛針崑崙、丘墟、解溪。丘墟及解溪為腳痛(腳腕、腳背、腳踝)常用之配穴,但丘墟單獨亦可治髀樞痛。腳根痛則取僕參為主穴。
行步困難
行步艱難太多醫家皆以太沖為主,其它配穴可選五行屬土,可肝脾並治。進時貼骨進針,穴下有太沖脈,針太沖可說筋肉骨脈皆治,療效自是非同小可。
腰連背痛、閃腰
腰連背痛常針委中,亦可針崑崙。閃腰岔氣,首針人中,也可配委中。此外復溜、大都、曲池也能治閃腰疼痛。
腰連腿痛
腰連腿痛或腳痛,最常見於現今之坐骨神經痛,最常取委中穴治療,其次可取足三里,遠取可針大都或腕骨、行間。也有取環跳、風市等近處者。
现代针灸大成——穴三针
现代针灸大成——穴三针现代针灸大成——穴三针智力低下,神庭+本神*2,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常规手法。
智力低下,精神障碍,头疼,四神针,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针尖向外刺。
脑三针:运动共济失调,脑瘫,弱智,视力障碍。
脑户+脑空*2,脑户: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脑空: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向下刺。
运动障碍,偏瘫,弱智.颞三针,耳类直上2寸,其前后各1寸向下刺.晕痛针: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 四神针+印堂+太阳穴*2 .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太阳穴直刺.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视网膜脱落等.眼ⅠⅡⅢ针.Ⅰ:睛明穴上2分,向眼底进针1.2—1.5寸.Ⅱ:眶下缘中点,向眼底进针1.2—1.5寸,将眼球向上推.Ⅲ:眶上缘中点,向眼底进针1.2—1.5寸,将眼球向下推,要深刺达眼底,不提插,不旋转,不加电针!只向上刮针.定神针:多动症,眩晕,注意力不集中,弱智儿童.定神针Ⅰ:印堂穴上5分.Ⅱ:阳白穴上5分,左右各一.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向下刺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病等.迎香,上迎香,印堂,加攒竹.上迎香: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迎香病情早期对刺,病久向内上斜刺。
上迎香向内下斜刺。
慢性鼻炎:用攒竹穴.面肌针,面肌痉挛.四白,颊车,地仓,迎香,禾廖.面肌痉挛:地仓透颊车,迎香或和廖,加电用连续密波,时间大约45分钟,叉三针: 三叉神经痛.太阳,下关,阿是穴.上支:太阳,下关,阿是穴(阳白)中支:太阳,下关,阿是穴(四白).下支:太阳,下关,阿是穴(大迎)加电可以长时间.面三针:面神经麻痹.翳风,颊车,地仓.可以配用合谷,人中.眼睑不合可以用阳白,四白耳三针:各种耳聋。
针灸歌赋按病情汇总
针灸歌赋按病情汇总本课题共收集到从宋至明清时期的治疗性针灸歌赋24首,包括针灸神书、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玉龙歌、天星十一穴歌诀、针灸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灵光赋、千金十一穴歌、四总穴歌、席弘赋、天元太乙歌、孙思邈十三鬼穴歌、治病十一证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百症赋、拦江赋、肘后歌、行针指要歌、玉龙赋、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杂病穴法歌、胜玉歌、症治要穴歌等。
首先将所有歌赋汇总到一处,进行文字校对等工作。
然后进行两方面的汇总工作。
一方面是针对穴位的汇总,即是将所有歌赋按照穴位的不同进行归类。
包括300多个正经穴位和10余个经外奇穴。
另一方面是根据歌赋描述的病症,按病症进行分类,形成以病症为主体的汇总,病症的汇总一共汇总了70多个病症。
1.1 头疾1.2 耳疾1.3 面疾1.4 目疾1.5 项疾1.6 口舌牙疾1.7 鼻疾1.8 产科病1.9 咽喉疾1.10 转筋(筋痛)1.11 血证,口干燥1.12 臂疾上肢疾病1.13 半身不遂,中风1.14 心胸膈病症1.15 胁肋病症1.16 吞酸1.17 肠鸣腹疾1.18 背腰痛1.19 腋1.20 腿、足疾1.21 膝1.22 疮1.23 0癫狂痫1.24 梦多1.25 怔忡1.26 恶寒1.27 伤寒1.28 发热1.29 呕吐1.30 水肿1.31 气症1.32 消渴1.33 痨瘵1.34 霍乱1.35 黄疸1.36 嗜卧1.37 咳嗽、喘症1.38 小便1.39 肠风(痔疮)肛门病症1.40 大便1.41 遗精1.42 淋症1.43 盗汗汗症1.44 脾胃病症1.45 肝病1.46 虚损1.47 鼻痔1.48 瘿气,瘰疬1.49 寒症1.50 痒症、皮肤病1.51 月经不调1.52 崩漏1.53 带下1.54 乳疾1.55 无子1.56 痢疾1.57 疟疾1.58 脐风1.59 厥1.60 坠1.61 疝气1.62 下胎1.63 膀胱气未散1.64 噎不住1.65 痴呆1.66 惊风1.67 痹痿痉1.68 破伤风1.69 绝子1.70 催孕妊1.71 惊慉1.72 坚痃庙气1.73 六脉沉匿1.74 肾败头疾囱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学中医针灸必背,十四经络穴位分寸歌
学中医针灸必背,十四经络穴位分寸歌1、督脉经穴分寸歌(28穴)督脉二八行脊梁,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为腰俞,十六阳关细推详,十四命门与脐对,十三悬枢在其间,十一椎下寻脊中,十椎之下中枢藏,九椎之下筋缩取,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骨上,入发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直上发中央,前庭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会,入发五分神庭当,鼻尖准头素髎穴,两眉中间穿印堂,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间端上取,龈交齿上龈缝间。
2、任脉经穴分寸歌(24穴)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石门是,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即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名建里,脐上四寸中脘接,脐上五寸上脘在,脐上六寸巨阙穴,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四八华盖举,膻上璇玑六寸四,玑上一寸天突取,廉泉颔下结上已,承浆颐前下唇中。
3、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11穴)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4、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20穴)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交叉中指端,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寻,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髎大骨外廉近,若问五里何处寻,肘上三寸向里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髎水沟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鼻翼中点外迎香)大肠经穴是分明。
5、足阳明胃经穴分寸歌(45穴)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一寸取,巨髎鼻孔旁八分,地仓挟吻四分近,大迎颔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动脉行,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乘,缺盆舍外横骨内,相去中行四寸明,气户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库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却去中行须四寸,以前穴道为君陈,不容巨阙旁二寸,却近幽门寸五新,其下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即外陵,枢下二寸大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在,水下一寸归来好,距离中行二寸边,气冲鼠蹊上一寸,又距曲骨二寸间,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记,膝膑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穴,膝下六寸名上廉,膝下八寸条口位,膝下九寸下廉看,踝上八寸丰隆量,解溪跗上系鞋处,就在踝横纹中央,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庭后二寸间,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
针灸特定穴歌诀及穴意总表
原穴歌歌诀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
(选自《针灸聚英》)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肺络列缺偏大肠,脾络公孙胃丰隆,小肠支正心通里,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三焦外,肝络蠢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
(选自《针灸聚英》 )义,本是气血聚,疾病反应点,临床能救急,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居,阳跷走附阳,阴跷交信毕,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心郄阴郄小养老,膀胱金门肾水泉,心包郄门焦会宗,胆郄外丘肝中都。
(选自《针灸经》)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
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循。
(选自《针灸集锦》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擅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厥阴心包络。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旁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选自《针灸集锦》 )腑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
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选自《针灸聚英》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项,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选自《医经小学》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是委阳。
(选自《针灸经》 )“合治内腑”;”治腑者治其合“五腧穴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针灸学特定穴总结
三、郄穴
十六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郄,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 心须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金门求,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胆经是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维取阳交,阴维筑宾取,阳蹻系跗阳,阴蹻交信毕。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 5 寸。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 2 寸。
二
足临泣:在足背外侧,当足四趾本节(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 陷。
(原)丘墟: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阳辅: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 4 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二、络穴
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足 肾 包 焦 胆 肝 任督络 列 偏 丰 公 通 支 飞 大 内 外 光 蠡 鸠长大 缺 历 隆 孙 里 正 扬 钟 关 关 明 沟 尾强包
七、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八卦 穴位 经属
乾 公孙 脾
艮 内关 心包
巽 足临泣 胆
震 外关 三焦
兑 后溪 小肠
坎 申脉 膀胱
离 列缺 肺
坤 照海 肾
八、下合穴
六腑 穴位 经属
三
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 3 寸。 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0.5 寸。 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金门: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水泉: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 1 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 5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 腱之间。 会宗:在前臂背侧,当腕骨横纹上 3 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外丘: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 7 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中都:在小腿外侧,当足踝尖上 7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阳交(胆经):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 7 寸,腓骨后缘。 筑宾(肾经):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 5 寸,腓肠肌肌腹的下方。 跗阳(膀胱):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 3 寸。 交信(肾经):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 2 寸,复溜前 0.5 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针炙处方歌诀
针炙处方歌诀针炙处方歌诀骨度分寸用针取穴必重的,全身骨度君宜记。
全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
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
脊柱俞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
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十二经连接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中风半身不遂取阳明,太阳少阳辅助行。
肩髃曲池外关谷,环跳三里解阳陵。
口角歪斜取阳明,地仓頬车合内庭。
(太)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隆劳宫。
脱证关元神阙灸。
眩晕气血不足眩晕记,百会脾俞气三里。
肝阳上亢头晕眩,风池肝肾俞行间。
痰湿中阻需运脾,丰隆中脘关解溪。
高血压(1)曲尺、足三里。
(2)风池、太冲。
头痛配印堂、太阳。
失眠配安眠、神门。
心悸配郄门、内关。
头痛风邪袭络头痛癫,通天百会与行间,率谷太阳侠溪侧,上星头维合谷前,后顶天柱昆仑穴,阿是均用要记全。
肝阳头痛取肝胆,风百悬颅侠行间。
气血不足头痛补,任督背俞穴为主,百会气海足三里,肝脾肾俞与合谷。
三叉神经痛第一支取攒竹、阳白、鱼腰;第二支近取四白、巨髎、颧髎;第三支取承浆、颊车、下关;三支端均可取合谷、三间、内庭。
面瘫面瘫阳明辅少阳,风合太翳颊地仓。
痹证行痹膈海痛肾关,臂臑肩髃髎在肩,着痹商丘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连。
肘曲天合外尺泽,阳池溪外腕骨腕,腰身水沟夹脊背,髀部环跳居髎悬,承风秩边阳陵股,膝部犊梁阳陵关,申照昆仑丘踝部,辩证选穴病可安。
腰痛太阳督脉治腰痛,肾俞夹脊是委中。
胁痛实证胁痛足厥阴,少阳期门支沟进,太冲阳陵足三里,肝胆胸胁病是因。
虚证肝肾期门寻,行间三里三阴交。
痿证治痿独取阳明经,上支髃池谷溪行。
下支梁丘足三里,髀关解溪刺可轻。
痫证百会人中发作痫,醒脑熄风后涌泉,间歇鸠尾及大椎,腰奇间使丰隆间。
癫狂开郁化痰癫安神,心肝脾俞隆神门。
针灸歌赋汇总
杂病穴法歌杂病随症撰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四日太阴之井,五日少阴之俞,六日厥阴之经。
在表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三里,古法也。
惟阴症灸关元穴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
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九阳数,调匀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出针,急扪穴;吐不止,补足三里。
下,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泄,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泄;如泄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
凡汗、吐、下,仍分阴阳补泻,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偏正头疼左右针,(左痛疼针右),列缺、太渊不用补,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眼肿血烂,泻足临泣)耳聋临泣(补足)与金门,合谷(俱泻)针后听人语。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俱泻)随手取。
口噤喎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下两边紫筋)。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舌上生胎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泻)(足)临泣泻不数。
二陵、二蹻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
两井、两商、二三閒,手上诸风得其所,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间心后称中渚。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
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心痛番胃刺劳宫(热),寒者少泽细手指(补)。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针灸学各论歌诀
针灸学各论歌诀
针灸学各论歌诀是一本介绍针灸学基础知识的经典著作,该书依据经脉、穴位、针灸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下面就来重新整理一下《针灸学各论歌诀》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经脉部分:
1. 人体十四经,脏腑六腑明。
2. 经脉有主次,阳经为手足。
3. 阳经出手,阴经出足,交会百会救危急。
4. 经气贯四肢,真阴真阳特。
5. 凡穴各五十,五十阳,五十阴。
6. 经气病变脉,取穴得法宜。
7. 阴阳相合为调和,人体经脉共一百一。
二、穴位部分:
1. 穴气随季更,春濡泉夏海。
2. 穴位有主次,上下环环在。
3. 处头中血海,阴跷陵泉开。
4. 阳陵泉肝俞,胆经三阳合。
5. 腿太阳命门,胃肠合三阴。
6. 经气通则壮,气滞则病来。
7. 八法灸、刺、扎,各适应门律。
三、针灸法部分:
1. 针三之法改经火,四针定胜血气星。
2. 初学宜从浅,深厚待熟练。
3. 针灸须缜密,量取宜精微。
4. 刺与向之法,顺逆随时移。
5. 朝阳夕阴顺不忘,盛虚不同灸。
6. 寒热交疏勿迎,损益相情任去。
7. 无灸针用少,有灸针用多。
以上就是对《针灸学各论歌诀》进行重新整理后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了解针灸学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如下:1. 肚腹三里留,小腹三阴谋,心胸取内关,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外伤阳陵泉,腿痛阳陵透。
这个歌诀描述了针灸治疗常见疾病和症状的取穴方法。
其中,“肚腹三里留”指的是在肚腹部疾病的治疗中,足三里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小腹三阴谋”则指的是在小腹部的疾病治疗中,可以选用三阴交这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指的是在治疗心胸疾病时,内关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腰背委中求”则指的是在治疗腰背部疾病时,委中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头项寻列缺”指的是在治疗头颈部疾病时,列缺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面口合谷收”指的是在治疗面部和口腔疾病时,合谷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外伤阳陵泉”指的是在治疗外伤性疾病时,阳陵泉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腿痛阳陵透”则指的是在治疗腿部疼痛时,可以选用阳陵泉透刺的方法。
2.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这个歌诀描述了回阳九针的取穴方法。
其中,“哑门劳宫三阴交”指的是在哑门、劳宫、三阴交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涌泉太溪中脘接”指的是在涌泉、太溪、中脘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环跳三里合谷并”指的是在环跳、足三里、合谷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这九个穴位合称为“回阳九针”,主要用于治疗阳气虚脱、寒凝气滞等病症。
3.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这个歌诀描述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取穴方法及其主治病症。
这十二个穴位包括: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昆仑、飞扬、承山、承筋、足临泣、丘墟、太溪。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主治病症,如申脉主治目疾、金门主治胁痛、足通谷主治头痛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治疗各种杂病。
针灸要穴-表格版
患(热病)利等面口病证病流汗,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等目疾冒等外风病;头痛,眩晕,癫痫,中风,耳鸣耳聋等内风病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咽痛及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等肝经风热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闭癃,遗尿齿痛等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妇科病关元小肠的募穴前正中线,脐下 3 寸特殊治疗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少腹疼痛,疝气;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症。
(保健要穴)直刺 1~1.5 寸。
多用灸法。
孕妇慎用气海盲之原穴前正中线,脐下 1.5 寸特殊治疗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遗精,阳痿,疝气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
(保健要穴)直刺 1~1.5 寸。
孕妇慎用神阙-- 脐的中间特殊治疗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因消毒不便,一般不用针刺,多用艾条或艾柱隔盐灸中脘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脘前正中线,脐上 4 寸特殊治疗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纳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直刺 1~1.5 寸夹脊华佗夹脊背腰部,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 0.5寸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直刺 0.3~0.5 寸,或用梅花针叩刺胃脘下俞背部,第 8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消渴;胃痛,腹痛,胸胁痛斜刺 0.3~0.5 寸腰眼腰部,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3.5 寸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直刺 1~1.5 寸十宣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0.1 寸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手指麻木浅刺 0.1~0.2 寸,或点刺出血八邪手背,微握拳,第 1 至第 5 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斜刺 0.5~0.8 寸,或点刺出血外劳宫左手背侧,第 2 与第 3 掌骨间,指关节后约 0.5 寸处落枕,手臂肿痛;脐风直刺 0.5~0.8 寸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凹陷中,内侧称内膝眼,外称外膝眼膝痛,腿脚重痛;脚气向膝中斜刺 0.5~1 寸,或透刺对侧膝眼胆囊穴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 2 寸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下肢痿痹直刺 1~2 寸阑尾穴小腿外侧上部,当犊鼻 7.5 寸,胫骨前缘旁开 1 横指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瘫痪直刺 1.5~2 寸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十六郄穴背俞穴-募穴交会穴胃-足三里脏会章门公孙-冲脉肺-孔最大肠-温溜肺俞-中府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阴经大肠-上巨虚腑会中脘足临泣-带脉胃-梁丘脾-地机胃俞-中脘脾俞-章门关元、中极-足三阴与任脉。
《针灸大成》针灸杂病穴法歌新释
《针灸大成》针灸杂病穴法歌新释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脉,经络原会别论详,藏府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
原,为五脏之腧及六府之原。
合,即十二经之合穴。
八脉,即奇经八脉之主穴。
经,直行曰经,此指十二经。
络,横行曰络,此指十五络。
会,指八会,即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脉会太渊、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俞,穴也。
穴之在于背者曰俞,如心俞、肝俞之类。
募者,五脏之募穴,肺之募为中府穴,肝之募为期门,心之募为巨阙,脾之募为章门,肾之募为京门。
此言经气之结聚处谓之募,俞亦同;惟募在胸腹,俞在背部。
《难经·六十七难》曰:“五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
”俞穴可常针,能散其风寒,能补其脏气。
募则宜少针,以能泄其脏气也。
根、结、标、本者,经脉在下端一穴为根,在上端一穴为结,经脉起处为本,行处为标。
上下循行,理似玄微。
四关者,指四大关节肘、肩、碑枢、膝。
三部者,指上、中、下三部也。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见太阳证,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先刺风府,继刺他穴。
二日见阳明证,头痛发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先刺阳明之荥穴内庭,再刺他穴。
三日见少阳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痛,寒热往来,先刺少阳之输穴足临泣,再刺他穴。
四日见太阴证,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不渴,先刺太阴之井隐白穴。
五日见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身重恶寒,先刺少阴之输太溪穴,再刺他穴。
六日见厥阴证,腹中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甚则吐蛔,先刺厥阴之经中封穴,再针他穴。
一日、二日、三日者,计数也。
非一日必见太阳证,二日必见阳明证也。
惟伤寒见太阳证,不拘其日数之多寡,病尚未传,则刺其风府可也。
证见阳明,则刺其荣穴,不必问其日数,余皆同。
在表之病则刺阳经之穴,在里之病则刺阴经之穴。
所谓:“在表刺三阳经,在里刺三阴经。
”病经六日未汗,当刺期门、三里。
惟阴经之病久,宜灸关元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中医入门│针灸必背歌诀(最全收藏版)│《中综知要》
中医入门│针灸必背歌诀(最全收藏版)│《中综知要》不会背不是中医人!手太阴肺经循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1】,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2】,此为臂厥【3】。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注】:【1】是动则病:1.本经脉气异常变动引致所联络脏腑的病症。
2.经脉循行径路上所发生的病症。
【2】瞀[mào]:形容剧烈咳嗽时两手护胸,视物模糊。
【3】臂厥[病名]:上述诸证均由臂气厥逆所致。
循经穴位肺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接孔最,四总通任为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少商拇指桡侧取。
手阳明大肠经循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1】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2】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注】:【1】髃骨:肩胛骨与锁骨相连接处[肩髃穴处]。
【2】柱骨之会:即大椎穴;诸阳经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循经穴位手阳明经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随,臂臑肩髃巨骨催;天鼎扶突口禾髎,止于迎香胃经会。
足阳明胃经循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1】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2】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3】,循发际,至额颅。
针灸四总穴歌解析
针灸内容--“四总穴歌”针灸内容--“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针灸歌诀,叫四穴总歌!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所谓“求”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加一些针灸穴位的内容,这四个穴位比较简单,作用也很强大,先开一个头。
以下根据要求更新:别名:虎口《甲已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一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①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②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
功能: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经止痛。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机理分析:治疗头面五官病:因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循行头面,入下齿中,在鼻旁与足阳明经相衔接;足阳明经和眼相联系,其经别系目系;手阳明之络入于耳中,其经别“上循喉咙”,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痛, 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等症.正如《玉龙经》载合谷“治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因合谷穴为临床治疗头面的常用穴,故《四总穴歌》中有“头面合谷收”之说。
热病无汗,多汗: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故为治疗表症的主穴.取之可疏风解表,调和营卫,对热病无汗者可发,多汗者可敛.《针灸大成》指出:“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拦江赋》:“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腹痛,便秘:手阳明经属大肠,合谷又为其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疾也。
”故取合谷调理肠腑而治疗腹痛,便秘.闭经,滞产:妇女以血为用,气行则血行,由于气滞血瘀,或由于血瘀闭阻,气不能行,均可导致妇科病如经闭,痛经,滞产等。
每日背记针灸歌诀完整版汇总
每日背记针灸歌诀完整版汇总针灸歌诀是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记忆针灸的原理和穴位,便于学习和记忆。
下面是每日背记针灸歌诀完整版,供参考:第一天:针灸起源有中医,知脉络,祖师针谱传古今。
百病诸凡皆能愈,良医针法得工夫。
第二天:经络与穴位十二经络共脉络,通血气之万川河。
千百穴位疗万病,选得对应得万寿。
第三天:经络与腧穴要知所行所从,阴阳经络分最明。
腧穴聪明依经络,气血畅通治疾病。
第四天:气血与经络阴阳调养气血和,经络畅通有健康。
轻灸温经活脉络,推气行气万病愈。
第五天:针刺深浅痛痒酸胀实是穴,有气随针而入流。
避神经突起浅刺,一指以深不后悔。
第六天:得气与取气得气取气功夫多,得气取之要按法。
得气数字是重要,取气深浅有差别。
第七天:顺逆与气滞气滞失调须要顺,观察顺逆寻奇穴。
顺与逆法功效待,气滞疗法奇效见。
第八天:寒热与针灸阳虚则寒寒格,寒者热则热祛火。
阳热寒者宜降火,热则寒寒气温热。
第九天:气血虚实气虚则声微促气弱,血虚则菲沛面色东。
气虚血虚气血亏,益气养血针灸好。
第十天:气化与活血气化运调疏经络,活血仿佛流江河。
气滞气痛联络通,血瘀血痛流行波。
第十一天:泻法与补法泻法疏通助顺畅,补法滋养助生津。
进补虚者用补法,滋阴壮阳治真人。
第十二天:病机与定位寒湿缠绕识病机,阳虚阳亢看形神。
气血滞络辨适宜,针灸调理选择明。
第十三天:常见疾病与穴位头痛人多用合谷,目疾百会曾治愈。
口干鼻燥用涌泉,腰疼膝软用肾俞。
以上是每日背记针灸歌诀的完整版汇总,共13首歌诀。
每天背记一首,循序渐进,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记忆针灸的原理和穴位。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经穴主治《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人心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
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与命门输泻而出,故号此府为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和髎耳门听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经起于关冲,终于耳门,取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雜;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至目锐眦。
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受手厥阴之交,中清之府,引道阴阳,开通闭塞,用药动似盘珠,毋使刻舟求剑,聊著述于前篇,俟同志之再辨。
手少阳三焦经考正穴法关冲:手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
《铜人》针一分,留三呼,灸一壮。
《素注》灸三壮。
主喉痹喉闭,舌卷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手小次指歧骨间陷中,握拳取之。
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
《素注铜人》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主惊悸妄言,咽外肿,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疟寒热,目赤涩,头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
在液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
三焦虚补之。
《素注》针二分,留三呼。
《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明堂》灸二壮。
主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
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
三焦虚、实皆拔之。
《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
《铜人》禁灸。
针灸大成重要穴位简表整理
十二经井荥输经合十五络穴背俞穴和募穴八会穴郄穴奇经八脉各经主要交会穴:一、肺经:中府:手、足太阴之会二、大肠经肩髃:手阳明、阳蹻之会迎香:手、足阳明之会臂臑: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巨骨:手阳明阳跷之会禾髎:手阳明脉气所发三、胃经承泣:足阳明、阳蹻、任脉之会地仓:阳蹻、手足阳明之会下关:足少阳、阳明之会头维: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巨髎:手足阳明、阳跷之会人迎:足阳明少阳之会伏兔:脉络所会四、脾经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大横:足太阴、阴维之会腹哀:足太阴、阴维之会府舍: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络脾肝、结心肺、太阴郄、三阴、阳明之别五、小肠经颧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臑俞:手太阳、阳维、阳跷三脉之会秉风: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四脉之会六、膀胱经睛明:手足太阳、阴阳蹻、足阳明五脉之会大杼: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督脉别络风门:督脉、足太阳之会上髎:足太阳少阳之络中髎: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委阳:足太阳之别络仆参:阳跷之本金门:足太阳郄、阳维别属至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七、肾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冲脉之会。
八、心包经天池:手厥阴、足少阳之会九、三焦经翳风:手、足少阳之会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臑会:手少阳、阳维之会天髎: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丝竹空:手足少阳、脉气所发耳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十、胆经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阳白:手足阳明、手足少阳、阳维五脉之会头临泣: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肩井: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日月: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胆募带脉五枢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环跳:足少阳、太阳之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曲鬓率谷天冲浮白:足少阳太阳之会头窍阴: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完骨:足少阳、太阳之会本神:足少阳、阳维之会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居髎:足少阳阳跷之会中渎: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外丘:少阳所生悬钟:足三阳之大络、髓会十一、肝经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脾募期门: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肝募十二、任脉承浆:大肠脉、足阳明胃、任脉之会廉泉:阴维、任脉之会天突:阴维、任脉之会上脘: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下脘:足太阴、任脉之会阴交:任脉、冲脉、少阴之会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中极:足三阴、任脉之会会阴:任、督、冲三脉之会曲骨:任足厥阴之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鳩尾:任脉之别十三:督脉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水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百会: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风府:督脉、阳维、足太阳之会哑门:督脉、阳维之会大椎:督脉、手足三阳之会陶道:督脉、足太阳之会龈交:任督足阳明之会水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太冲进针时贴骨进针, 穴下有太冲脉,针太冲可谓 筋肉骨脉皆治
阴市
注:阴市为治腿脚膝要穴
远取支沟 (上治下效)
脚气
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复溜, 治则:健脾胃补土祛湿 承山,丰隆
转筋(小腿) 筋拘挛 筋挛痛 冷风湿痹
1 承山 2 昆仑 3 金门 丘墟 然 骨
尺泽
魂门
环跳 足三里 阳陵泉
肺经水穴,泻之则使金不克 木,即松弛 (因在肝俞旁,肝藏魂亦主 筋) 三穴可独用,相配更佳
难产
催产 胎衣不下及死胎
产后头晕,甚则不省人事
乳痈 通乳,乳肿 女子夜梦鬼交
小儿惊风
瘰疬 瘿气(甲状腺肿大)
痔疮
气海 关元 地机 血海 天枢 水泉 冲门 气冲 中级
赤泻白补
乳根
至阴配足三里 1 三阴交或阴交穴 2 照海配 外关 阴交,三阴交,阳池
或嘱其按摩乳头,刺激子宫收 缩
并用
肩井 少泽 心俞并白环俞
小便短赤 膀胱气滞,小便不通 小便频 遗精 梦遗
兑端 足三里并阴陵泉 命门 肾俞 1 心俞配肾俞(心肾不交) 2 三阴交,气海
(上下对应) 补命火肾阳
疝气 脱肛
1 大敦 2 照海
百会,鸠尾
灸
杂病 尸厥(休克昏迷) 卒暴(突然而来)之中风 中风后遗症
1 百会 2 配隐白或维会 1 百会,人中 2 配中冲刺血 环跳,曲池,阳陵泉
气喘
1 足三里(治喘要穴)配列缺 2 天突(亦治喘要穴)配膻 中 3 丰隆(痰之会)
翻胃吐
翻胃心痛 噎气
1 中魁 2 风府(前后对应) 3 上脘 劳宫 阴交
不消化 胃痛冷痛
1 足三里配璇玑穴 2 腰俞胃俞 1 公孙 2 足三里,下脘
腰痛 腹中痛及肚痛 腹胀
痞气多 腹中气块 腹痛腹坚 肠鸣 脐下之病 腹泻 痢疾 便秘
胸腹部 乳痛 (非妇科,多属肝)
心胸之病 心胸闷痛 胸中病 心胸胀满
太渊配列缺
1 大陵 2 少府,劳宫 内关 (四总) 太冲
心胸否满痛 胸胁支满
承山配阴陵泉 章门
心口痛 (胃痛) 心痛
上脘,中脘 少海 少泽 劳宫
咳嗽: 痰咳 风寒咳 遇冷易法之咳
列缺太渊并用 肺俞配丰隆 风门 合谷,三阴交
肝之俞及原穴,手足厥阴同名 经 特殊经验
1 内关配公孙 大陵 外关 1 内庭 (上下腹皆可) 2 足三 里 支沟 1 内关 2 手足三里 中脘 1 下脘,陷谷 2 合谷,内庭 公孙 1 天枢 2 足三里 中脘 内庭 足三里配合谷,中膂 1 支沟配照海,配足三里 2 灸大敦
(灵龟八法之上下配)
五淋(小便不利)(热血气砂 1 气海配血海或配足三里 膏)
环跳 髋骨 足三里(阳明) 太溪 (太阴) 肩井(少阳) 阴市 风市 太冲
足三里
局部: 1 阳陵泉 2 透阴陵泉或 配膝眼
远端:1 行间 曲池 尺泽
昆仑配丘墟 1 商丘 2 加 丘墟配解溪
仆参
注:丘墟配解溪为脚痛(腕, 背,踝)常用配穴
行走困难
腿脚无力 两足拘挛 两足难伸
1 太冲 2 配中风,足三里,丘墟 风市 阴市
髋,肘,膝关节处
惊悸怔忡 心虚热壅或胆寒 噩梦不安
癫痫 风痫 癫狂 痴呆
通里 阳交 解溪 少冲 历兑 隐白
(1 胃不合则卧不安,2 井穴 主神志病)
后溪并鸠尾
(以督脉为主)
心俞,神道
手心劳宫,脚心涌泉也可治痫
1 间使,2 配人中 3 后溪 4 身 柱,本神 1 神门 2 大钟
各种水肿(包括腹水) 黄疸
荥穴既可以清热,也可以温热
疟疾 寒虐(寒多热少之疟)
1 间使 2 后溪 其他:金门 灵道 百劳 合谷配内庭
疟母(疟病所致的脾肿大) 章门
脾之募
虚劳/五劳(多指肺劳,其他 1 足三里 膏肓 2 魄户 3 天
也包括)
枢
虚汗 盗汗
百劳(颈百劳) 阴郄
疲劳倦怠 倦言嗜卧 数欠
劳宫 通里 大钟 内庭源自月经不调 经事改常 月经失调 赤白带下
头痛 外感头痛 疼痛难忍
头风 头晕
列缺 太渊 + 外关 + 丝竹空
风池 神庭 上星 风池 百会
头面部 目疾 目痛 目赤 目昏/视物模糊 落泪 口部 口臭 口噤(牙关紧
闭) 口喎
鼻渊/鼻塞/鼻痔 鼻衄 鼻窒/不识香臭 舌病
出血 不语/失音 爆音 耳聋
耳鸣 项强
喉痛
牙痛
合谷 列缺
攒竹 睛明 临泣 行间
攒竹 合谷
腰脊背肋 脊背强痛 脊间后心痛(即胸椎一带)
1,人中 2,水道,筋缩 中渚
注:整个脊柱都可以针后溪, 八会穴,通督脉
腰痛 腰连背痛 闪腰岔气
腰连腿痛或脚痛(常见于坐 骨神经痛)
胁(肋)痛
1 委中 2 肾俞 远端:中渚 1 委中 2 昆仑 1 人中或委中 复溜,大都,曲池----闪腰痛 1 委中 2 足三里 远取:大都或腕骨及行间,环 跳,风市 1 阳陵泉 2 配支沟
伤寒(外感风寒) 无汗 多汗
1 水分配复溜 2 水分配足三 里 3 水分配阴陵泉及三阴交 1 腕骨 2 至阳 3 后溪,中脘, 涌泉,劳宫
风池,风府 复溜 或期门 合谷
泻法 补法
脉沉四肢厥逆 伤寒未解/过经
复溜 绝谷(即悬钟) 期门
发热 岁热时行 三焦壅热 寒栗恶寒
曲池 肺俞 陶道 关冲刺血 二间 阴郄
攒竹 睛明 (太阳,内迎香放血)
肝俞 二三间 太冲 攒竹 睛明
重在补肝
头临泣 + 头维,攒竹
合谷 列缺
大陵 人中
合谷 列缺
地仓 颊车 太冲 迎香 上星 合谷 太冲 合谷 禾髎 迎香 内关 太冲
太冲 哑门 间使 通里 间使 听会
听会 足三里 地五会 承浆 后溪 配风府治强痛
太冲 照海 (液门,鱼际)少商刺 血 二间配太溪 内庭
1 人中,印堂 2 少商,关冲, 涌泉
1 天井 2 翳风 ,少海,臂臑 浮白及百会
承山,长强,二白(均可独用), 二白:腕横纹之上 4 寸 商丘
风疹块 疮痍
1 天井 内庭 曲池 2 至阴, 屋翳 劳宫,大陵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气闭:翳风 外感: 金门
兼外感:列缺,温 溜,束骨,天柱
四肢部
四肢部 手痛麻木 五指不伸 手指痛 手指连肩痛(大面积) 手腕痛 满手生疮
手臂肿或痛 手臂拘挛 肩臂痛
曲池配合谷 中渚 中渚 少商 四关 四关 腕骨 劳宫 肩井 中渚 手三里 尺泽 曲池 手三里 中渚
腿股痛 膝股痛 膝脚痛 膝痛
脚腕痛 脚背痛 脚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