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的形成

合集下载

雨雪雾霜云露冰雹成因

雨雪雾霜云露冰雹成因

雨、雪、雾、霜、云、露、冰雹成因(一)雨的形成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

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

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凝结增长;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

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并合增长的机会,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二)雪的形成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

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成为雨滴的。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

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

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

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三)云的形成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

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

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

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

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

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四)雾的形成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

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

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

雨夹雪的形成

雨夹雪的形成

雨夹雪的形成
天空中的云遇到冷空气,温度下降,水汽在低温和微小尘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冰晶。

其体积不断增大,密度超过了空气就掉下来了,也就是下雪了。

晴朗的天空一般是不会下雪的。

然而由于云层的不同,一层降下的是雪,另一层则是雨,所以会形成雨夹雪。

雪和雨都是由空气中的云,或者说是小水滴遇冷后凝结而成的。

但是它形成的初期都需要一个核。

这个核一般来说是由空气中的尘埃充当的。

当气温变冷后,尘埃的温度比水滴的温度下降得更快,这时小水滴就会聚集并依附在小尘埃上,形成更大的水滴,当它大到比空气重时,它就会降落下来,它越降就会越大,这样就形成了雨。

而当高空温度非常冷时,它就不是成雨,而是形成雪花或者冰雹了。

扩展资料
与雨夹雪相关的其他术语:
1、Vintry Shower:一种非正式的气象术语,最先使用于英国,用于指代各种雨、霰和雪的混合物。

虽然这个术语没有官方性质的标准,但是在英国,这个术语不会被用于地面积雪明显的情况,其一般会被用于地面温度高于0℃,大气温度低于0℃,地面温度阻止积雪并会在地面产生其他物质的现象。

2、阵雪:指降雪时间短促、强度变化很大、开始和终止都较突然的雪。

雪主要产生于温度在0℃以下的云中,其形成过程与雨相似。

但是,自云底至地面的空气温度需在0℃或以下。

雪是如何形成的

雪是如何形成的

雪是如何形成的
雪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 大气中需含有冰晶核,这是水汽依附的凝结核。

2. 充分的水汽供应,大气中水汽的含量要达到每立方米1-2克,才能形成雨夹雪或雪。

3. 气温在0℃(冰点)以下。

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当气温下降到冰点以下时,水汽在冰晶核上凝华,或者水滴在云中直接凝华成冰晶,或者水滴和冰晶同时增长,这个过程叫做“凝华”。

4. 由于凝华增长非常快,在气流的扰动下就会形成降雪。

需要注意的是,雪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并且这些条件在各地以及各年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很高,如果没有足够的冰晶核或者气温没有降到冰点以下,也可能只会出现下雨而不会下雪。

初中物理兴趣入门第5讲云雨雪霜的形成_物态变化导学案

初中物理兴趣入门第5讲云雨雪霜的形成_物态变化导学案

第5讲云、雨、雪、霜的形成缘由—物态的改变温故知新问:大家想一想上述每个窗户都对应什么物态呢?趣味引入问:云,雨,雪,霜是哪种物态?学生回答:问:云,雨,雪,霜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学问梳理一、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1一般状况下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比如石头、铅球等就是以固态存在的,我们称它们为固体;像常温下的水、酒精这类物质,就是以液态存在的,叫做液体;像空气、水蒸气等是以气态存在的,叫做气体。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特点。

2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比较状态形态(固定/不固定)体积(肯定/不肯定)固态固定肯定液态不固定肯定气态不固定不肯定二、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3、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改变过程;4、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分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接着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上升,接着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5、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接着汲取热量;6、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接着放热;7、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8、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上升;(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起先熔化;(3)BC 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 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上升;(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kb 1.c(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起先凝固;(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10)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留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肯定相同,这与详细条件有关;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三、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淌的快慢有关,空气流淌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肯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接着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分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汲取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猛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四、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干脆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干脆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改变;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五、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典题探究学问点一: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例1.固体、液体和气体是自然界中的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如图所示是这三种状态物质的分子结构排列模型.其中甲是 ______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是 ______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是 ______体分子的排列模型.学问点二:熔化和凝固例 2.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时会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

研究雨雪形成实验报告

研究雨雪形成实验报告

一、摘要本研究通过模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过程,观察和记录雨雪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分析雨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旨在深入了解雨雪形成机制及其与人类生活、生态环境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雨雪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

二、引言雨雪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固态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雨雪形成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天气变化,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本研究通过模拟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过程,观察和记录雨雪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分析雨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冰块、水、酒精、玻璃瓶、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显微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2. 实验仪器:实验台、加热器、搅拌器、电吹风、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冰块、水、酒精等实验材料准备好。

2. 模拟大气条件:在实验室内设置模拟大气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

3. 观察水汽凝结过程:将冰块放入玻璃瓶中,加入适量水,用酒精加热至一定温度。

观察水汽凝结过程,记录现象。

4. 观察雨雪形成过程:用显微镜观察水汽凝结形成的雨雪颗粒,记录颗粒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观察结果,分析雨雪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水汽逐渐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雨滴。

当温度继续降低时,雨滴逐渐凝固成雪花。

2. 雨雪形成原因分析:(1)温度:温度是影响雨雪形成的关键因素。

当温度低于冰点时,水汽凝结成雪花;当温度高于冰点时,水汽凝结成雨滴。

(2)湿度:湿度越高,水汽凝结越容易发生。

当湿度达到饱和时,水汽凝结速度加快,有利于雨雪形成。

(3)气压:气压越高,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越容易。

气压变化会影响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进而影响雨雪形成。

3. 雨雪形成条件分析:(1)大气层结:大气层结稳定时,水汽凝结过程缓慢,有利于雨雪形成。

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水汽凝结过程迅速,不利于雨雪形成。

【雪形成的过程】雪的形成过程动画

【雪形成的过程】雪的形成过程动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雪形成的过程】雪的形成过程动画雪(snow)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那么你知道雪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小编在此整理了雪形成的过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雪形成的过程介绍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雪的作用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雪是具有很好保温效果的物质,可以在寒冬保护植物不被冻伤,来年开春雪水融化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供水,大自然的力量绝对不是巧合,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

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

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

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

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雨和雪教案及反思

雨和雪教案及反思

2.2、《雨和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雨的形成: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

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知道雪的形成: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

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

2.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测,探究雨的形成。

在对雨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能够类推雪的形成。

3.科学态度、STSE对于雨雪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

能完成雨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

通过人工降雨,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水、金属圆盘、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呈现教材P19上方两幅图。

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了什么自然现象?(下雨和下雪)(2)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雨和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

想一想,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雨和云有关系吗?雪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1. 探究雨的形成(1)描述雨。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雨和云。

例如:有云不一定就有雨;乌云一般压得比较低。

一般天空有乌云,就快要下雨了……(2)推测雨的形成。

雨是怎样形成的?(3)班级交流,形成假设:雨的形成与云有关系。

(4)介绍器材,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装有少量水的烧杯、盛有冰块的金属圆盘、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怎样用模拟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5)提示:圆盘的作用,相当于让水蒸气在空中遇冷。

(6)交流汇报,形成众人认可的实验方案:在装有少量水的烧杯底部加热,在烧杯顶部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金属圆盘,观察现象并记录。

关于雨雪的实验报告

关于雨雪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雨雪的形成过程。

2. 掌握雨雪形成的关键条件。

3. 通过实验验证雨雪形成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雨雪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现象。

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在适当的条件下,水汽会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降水。

雨雪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水汽凝结:空气中的水汽在冷却过程中达到露点温度,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

2. 集合:凝结后的水滴或冰晶在空中碰撞、合并,形成较大的水滴或冰晶。

3. 降落:较大的水滴或冰晶克服空气阻力,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形成雨或雪。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水、冰块、酒精、温度计、玻璃杯、铁架台、烧杯、镊子、塑料薄膜等。

2. 实验仪器:加热器、搅拌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加热器加热,使冰块融化成水。

2. 将酒精倒入烧杯中,搅拌均匀,观察水汽凝结现象。

3. 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记录数据。

4. 观察水汽凝结后的形态,用显微镜观察冰晶或水滴的形态。

5. 在塑料薄膜上放置冰块,用镊子将冰块夹起,观察冰块在空中运动的状态。

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雨雪形成的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水汽在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状现象。

2. 随着温度的降低,水滴逐渐增大,形成较大的水滴。

3. 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水滴和冰晶的形态相似,都是球状。

4. 实验结果表明,雨雪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水汽凝结、集合和降落三个阶段。

六、实验结论1. 雨雪的形成过程是大气中水汽凝结、集合和降落的结果。

2. 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对雨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 本实验验证了雨雪形成的原理,为今后研究雨雪天气提供了参考。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由于酒精挥发,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酒精的用量。

2. 实验过程中,观察冰晶和水滴形态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较小,导致观察效果不佳。

雨雪的形成——精选推荐

雨雪的形成——精选推荐

雨的形成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

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

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水滴半径增大到2—3mm时,水分子间的引力难以维持这样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冲击而分裂,通过“连锁反应”。

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继续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

这是上升气流较强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雪的形成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成为雪花。

当云下气温低于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而形成降雪。

如果云下气温高于O℃时,则可能出现雨夹雪。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角形。

雾的形成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一般来说,秋冬早晨雾特别多,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

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

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

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

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精品文档5页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精品文档5页

初中物理中考中的物态变化与天气云、雨、雾、露、霜、雪、雾凇、冰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是水的不同物态,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物态变化吗?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物态变化与天气吧!一、雨、雪和冰雹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气成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温度下降,又有凝结核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而为雨。

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

如果温度低于0℃,水蒸气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雨。

雪是结晶的水。

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冰晶。

当冰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凝集起来变得足够大的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

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则形状的。

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

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所以雪片呈白色。

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雨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就是雹。

二、雾和云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地表面或表面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也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就形成雾。

形成雾的基本条件是:近地面空气中水蒸气充沛,有凝结核存在,有使水蒸气发生凝结的冷却过程。

大量的细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

云和雾的本质上的一回事,只是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而雾却是接触地面的。

可以说,云是高空的雾,雾是地面的云,形成云的基本条件与雾相同,所不同的是,形成云要有空气的上升运动以及上升运动而引起的绝热冷却。

三、露和霜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可以发生在空中,形成云和雾;也可以发生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形成露和霜。

夜晚,地表明因向外辐射而冷却,温度迅速降低,与地表明接触的空气,温度也逐渐降低;当空气的温度降低到露点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地表明或地表明的物体上。

引起雨雪的常见原因是啥

引起雨雪的常见原因是啥

引起雨雪的常见原因是啥引起雨雪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水汽凝结、冷空气抬升和地理环境等因素。

首先,水汽凝结是引起雨雪的基本原因之一。

当水面或湿润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加热时,水分蒸发形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到低温的空气层,会发生凝结。

凝结是指水汽转化为液态或固态水的过程。

当水汽凝结为液态水滴时,就形成了雨。

当水汽凝结为固态水晶时,就形成了雪。

其次,冷空气抬升是引起雨雪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冷空气抬升通常由于地壳运动、地理地形差异或气旋等天气系统引起。

当冷空气遇到温暖的空气,由于密度较大,会向上抬升。

随着抬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凝结成云,最终形成降水。

当冷空气抬升到一定高度时,温度会更低,水汽会凝结成雪花。

地理环境也对降水形式产生影响。

例如,高海拔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雪,所以雪是高山地区常见的降水形式。

而对于一般地区而言,雨比雪更常见,因为气温较高,水汽很少凝结为冰晶体。

此外,大气湿度也是引起雨雪的重要因素。

高湿度环境中,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凝结的条件更容易出现,从而有利于形成雨雪。

相反,干燥的环境中,水汽容易蒸发,凝结条件就相对较差,产生雨雪的机会较少。

风向和风速变化也会对降水形式产生影响。

风是水汽运动的推动力,当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时,会形成较为稳定的抬升气流。

如果这种抬升气流稳定而持续,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如大雨或暴雨。

而如果风速较大,会加快水汽与空气的混合,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

总之,引起雨雪的常见原因包括水汽凝结、冷空气抬升、地理环境、大气湿度以及风向和风速变化等因素。

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降水的形成机制,并为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现象的形成

自然现象的形成

自然现象的形成
自然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地质、生命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1. 闪电:是由云层中累积的静电荷引起的放电,通过空气产生高温高压的电弧,形成闪电现象。

2. 雨雪:是由于大气中水蒸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凝结成水或冰晶,并滴落到地面上而形成的。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蒸散等。

3.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地壳板块运动、岩石变形等因素引起的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

地震的强度和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有关。

4. 火山爆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中积聚并膨胀,最终爆发输出岩浆、气体和火山灰等物质,形成的火山现象。

5. 彩虹:是太阳光照射雨水落下的水滴时,光线的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导致的色彩奇异的大气现象。

总之,自然现象的形成是由于大自然中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具体因素与产生方式因不同的自然现象而有所区别。

雨和雪的形成

雨和雪的形成

雨和雪的形成
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是特别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过程。

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为水汽,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汽便凝聚成小水滴,形成云。

当温度下降,而又有凝聚核心的时候,就会凝聚成大水滴下降而为雨。

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小水滴一定要在它的体积增加到特别大时才会变成雨落下来。

假如温度低于0℃,水汽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雪。

雪是结晶的水。

水汽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冰晶。

当冰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聚集起来变得足够大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

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那么形状的。

某些雪花的直径可大于2.5cm。

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

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因此雪片呈白色。

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那么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与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与不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确实是雹。

超强雨雪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分析

超强雨雪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分析

超强雨雪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分析超强雨雪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其带来的降水量和降雪量远超正常水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了解超强雨雪的形成机制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超强雨雪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一、超强雨雪的形成机制超强雨雪的形成机制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大气环境条件:超强雨雪通常发生在气压场和温度场的锋面交汇区。

当冷空气和暖湿空气相遇时,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湿空气会被迫上升,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从而促使云团的发展和降水的增加。

2. 水汽供应:水汽是降水的基本来源,对于超强雨雪来说,水汽供应的充足程度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水汽通过蒸发和蒸发凝结的方式进入大气层,当水汽充足时,将有利于超强雨雪的形成。

3. 动力因子:超强雨雪的形成还与动力因子密切相关。

如冷空气的不稳定性以及风场的扰动等,都会加剧云团的发展和降水的增加。

二、超强雨雪的影响超强雨雪所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降水本身,还包括对环境和社会的多个方面:1. 灾害性降水:超强雨雪往往伴随着强劲的降水和降雪量,使得河流水位迅速上涨,容易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沿岸地区带来严重威胁。

2. 农业影响:超强雨雪会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强降水可能会冲刷农田土壤,破坏种植结构,导致庄稼减产甚至歉收。

同时,大雪也可能损坏农业设施,如温室大棚和牲畜养殖场。

3. 交通阻断:超强雨雪会导致道路结冰、道路被淹以及能见度降低等情况,给交通运输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山区或临海地区。

这可能导致道路交通瘫痪,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困扰。

4. 经济损失:超强雨雪会给经济产生巨大的损失。

例如,由于交通中断和农田损坏,可能导致粮食和生产原材料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物价上涨。

此外,减少了游客和消费者的到访也会对当地经济造成冲击。

5. 环境影响:超强雨雪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洪水和泥石流可能破坏河流和湖泊的健康,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自然景象科普总结范文

自然景象科普总结范文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与美妙,它孕育了世间万物,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惊喜。

在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对自然景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以下是对自然景象科普的总结。

一、气象现象1. 云:云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形成于大气中。

云的种类繁多,如卷云、层云、积云等。

云的形成、变化与分布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2. 雨雪:雨雪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在地面或物体上形成的降水现象。

雨雪的形成与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3. 风暴:风暴是一种强风现象,分为台风、龙卷风、雷暴等。

风暴的形成与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有关。

4. 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线折射和反射形成的自然幻象。

当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会发生折射,从而产生远处物体被抬高的错觉。

二、地理现象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地壳断裂引起。

地震的成因、震级、烈度等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 火山: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的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深远影响。

3. 沙漠:沙漠是一种干燥、缺水、植被稀少的地区。

沙漠的形成与气候、地形等因素有关。

4. 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流动的水体,对地球的水循环、地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物现象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变化。

4. 植被分布:植被分布是指不同类型的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植被分布受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影响。

总之,自然景象科普揭示了大自然中各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

在今后的探索中,科学家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自然现象,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雨雪的形成

雨雪的形成

雪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饱和水汽以及温度2、凝结核(就是你说的尘土之类的东西)在天空中运动的水汽怎样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温度低于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当然有啦凝结核嘛雪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饱和水汽以及温度2、凝结核(就是你说的尘土之类的东西)雨的形成: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

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

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雨夹雪形成原理

雨夹雪形成原理

雨夹雪形成原理
雨夹雪是指雨水和雪花混合的降水形式,通常出现在气温接近0℃左右的天气条件下。

但是,形成雨夹雪的原因并不只是气温接近0℃这么简单。

当空气温度不断下降时,由于水分的特性,水分会先从空气中凝结成冰晶,形成雪花。

当这些雪花落到一定高度时,会遇到温度较高的空气层,于是雪花会融化成雨水。

但当雨
水下降到海拔较低的地方时,又遇到了气温很低的地面温度,此时雨水又会再次凝结为小
冰粒子,形成雨夹雪。

除了温度因素之外,湿度、输送过程和上升气流对雨夹雪的形成也有影响。

当湿度较
高时,空气中的水分就会相对较多,从而容易形成雨夹雪。

此外,输送过程中携带的水汽
和空气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雨夹雪的形成。

上升气流也是影响雨夹雪的重要参考因素。

气流的上升会使温度下降,从而促使水分
凝结成雪花、雨滴等。

此外,上升气流还会将空气中的雨水或雪花带入更高的空气层,使
它们经历更多次的融化和凝结过程,从而形成雨夹雪。

最后,地形对雨夹雪的形成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气流通过山脉、丘陵或其它地形障
碍时,会出现气流阻力、气流加速或上升,这将进一步影响雨夹雪的形成。

一般而言,在
山脉和丘陵地区降雪概率较高,同时也容易出现雨夹雪和冻雨等形式的降水。

总的来说,雨夹雪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与气温、湿度、输送过程、上
升气流以及地形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气象预报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
预测雨夹雪的出现以及降水强度。

冰霜雨雪天气总结

冰霜雨雪天气总结

冰霜雨雪天气总结
冰霜、雨、雪是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它们在气象条件和对环境的影响上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以下是对这三种天气的总结:
1.冰霜:
•形成原因:冰霜通常在夜间或清晨的低温条件下形成,当地表和物体表面的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水蒸气凝
结成霜。

•影响:冰霜对植物和车辆表面可能产生冻结的影响,使它们变得滑腻,对农业和庭园活动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雨:
•形成原因:雨是由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液态水滴而形成的。

这通常发生在云层内部的水滴合并成足够大的滴
子时。

•影响:雨对土壤、植物和水资源有益,但过量的雨水可能导致洪水,对交通和生活造成一些困扰。

3.雪:
•形成原因:雪是由大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冰晶而形成的。

这通常发生在云层内部的水蒸气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
态。

•影响:雪对环境和生活有深远影响。

它可能覆盖大地,影响交通、学校和生活。

积雪可以保护植物和土壤,
并影响地表温度。

4.雨雪交加:
•形成原因: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雨水可能在空中冻结成雪。

这种情况通常在较暖和的气层上层有雨而地面
温度较低时发生。

•影响:雨雪交加可能导致道路结冰,交通不便,对植物和动物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冰霜、雨、雪都是与气温和水分状态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

对这些天气的适应和应对措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不同季节和气象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饱和水汽以及温度
2、凝结核(就是你说的尘土之类的东西)在天空中运动的水汽怎样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温度低于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
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
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当然有啦凝结核嘛雪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饱和水汽以及温度2、凝结核(就是你说的尘土之类的东西)
雨的形成:
由液态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所组成的云体称为水成云。

水成云内如果具备了云滴增大为雨滴的条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这时降落下来的就是雨或毛毛雨。

由冰晶组成的云体称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过冷却水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

从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气层内,融化以后也成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过程中,大水滴起着重要
的作用。

当水滴半径增大到2—3mm 时,水分子间的引力难以维持这样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冲击而分裂,通过“连锁反应”。

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继续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

这是上升气流较强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