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鉴赏论文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
活着电影分析小点(五篇材料)第一篇:活着电影分析小点视听语言分析视觉:1,在电影《活着》之中,中国的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
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高亢苍凉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视觉美感。
2,光色搭配上,色调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整个影片都呈现稳定的色彩基调。
张艺谋特别注重的色彩美学的表现,当然在《活着》里也不例外。
同时在光线变幻上极具戏剧的表现力,游刃有余又不动声色的穿插了时空的转换。
比如说福贵回家的那一段,他在光线变换中就那样走过了漫漫长途,走到了想念的妻子和儿女身边。
3,景别选择上,战争场面使用的大全景镜头,展示了场景史诗般的气魄,表达了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而使用最多的应是人物脸部的特写,刻画强调人物细腻心理,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4,造型构图上,很多地方都做的很好,比如巩俐回娘家时渐渐远去的车和那个孤零零的月亮构成的哀伤而凄美的景象。
这点不用多说,看看他刚出道时为陈凯歌的《黄土地》担任摄影师时的一些惊为天作的黄土地的构图(比如“祈雨”,“腰鼓舞”片段中的很多场景的绝美构图),就知道追求造型之美对张大导演的一大喜好,也是他的一大法宝。
5,在美工、道具上,影片跨度时间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涉及的场景和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但是在影片中都处理的很好,无论是40年代的赌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处,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贴满大字报的医院,都做到了妥贴与自然,无造作虚假的痕迹。
听觉:1,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乐的运用。
无论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伤绵延的笛音,还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达到了渲染气氛和反映环境,刻画人物心理,照应影片主题的作用。
使整部影片既具有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又具有其特定的情感基调和艺术触感2,在配乐(背景音乐)方面,赵季平那具备典型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浑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饱含感情,顺应情节的发展,也调动观众的情绪。
经典电影赏析---《活着》影评论文
《活着》观后感姓名:张季学号:201002007014 班级:10制药班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
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
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
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
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
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另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
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
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凤霞的死对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漫天的批斗竟然成为杀害无辜孕妇的凶手!在故事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活着电影赏析
《活着》电影赏析——悲喜人生当耳边响起悠长悲怆的二胡弦音,眼前黑幕上映出两个鲜红如血般的两个大字——“活着”。
触目惊心的红,让人感到沉重无比。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在小说以文字的表现基础上,增加了电影独有的画面感、音乐感,从一开始就让人卷入时代的漩涡之中,并且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令人深陷难以自拔。
之前就听人推荐过这本书,但因了解到书中的结局很令读者受折磨,就不忍心去品读。
所以对于电影,我一开始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试着用心去欣赏完《活着》。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人生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何生活让无数人受尽折磨?我们究竟是在为什么而活着?我想每个观众,都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主题对于这部电影,我感触最深的三点: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失去1)(的过程,活着即是承受着所有的一切。
生活也是个不断获得的过程,活着就是积累教训,不断反省,终方能领悟人生之真谛;电影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有钱地主人家的长子,却因为嗜赌,最后把自己的祖传家宅输给了皮影戏班子的班主龙二。
在失去了财产的同时,他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对他失望了,未出世的孩子离开了他,然他最后只能带着生病的老母亲和大包小包的行李搬后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去了贫民房。
而他自己只能靠在街上摆摊维持生计。
在他越来越落魄的时候,家珍却带着两个孩子回来了,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福贵在尝到了妻离子散的痛苦之后,终于反省,发誓再也不赌,只想带明白了家人的重要。
着家人一起过安生日子,在失去了之他还是获得了教训,解放后,幸好输掉了那座宅子,不然被枪决的那个人就不是龙二,而是他了。
他失去了房子,却捡回了条命,同时也获得了自己讨生活的能力,获得了想活下去的意志。
在之后的生活中,他的人生历经波折,至亲一个个的离开自己,但他却在苦难中坚持着希望,失去了至亲但他却有了活着的坦然。
)一个家庭的悲剧,反映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家2(庭的变故,无数个变故凋零的家庭代表着这个时代;电影是沿着时间顺序叙述的,从四十年代开始到以后,福贵一家的变化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
电影《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
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
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
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
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被他气死。
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
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
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
后来,福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
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
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
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
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
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
葛优演得棒极了。
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
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
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
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
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
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
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
《活着》学术论文【范本模板】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论文写作院系: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级别: 2 0 1 2 级课程:现代文学三十年姓名: *********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赏析论文提要:长篇小说《活着》以解放前到文革后这一段时间为时代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人物形象富有张力且个性丰满。
这部小说是余华由先锋作家向写实主义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者用冷眼旁观式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叙述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其中所透露出来的生存哲学不由的让人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活着》,余华,人物形象塑造.“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作者余华写在《活着》序言里的话。
这令我想起电影《返老还童》里说道:“你可以肆无忌惮的生活,发毒誓诅咒命运,可是到头来,你还是得坦然接受。
"一个人活在世上,开心也好,悲惨也罢,都仅仅只是活着,不是什么别的状态。
就像有人天生爱音乐,有人生来就是艺术家,有人总是倒霉运一样。
人世间可能真的有一种叫做宿命的东西吧,总有些事情我们无法反抗,只能接受。
一、活着的意义去年的冬天我看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版《活着》,那时已经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经历过这么多亲人的死亡,怎么还会还有勇气继续生存下去?那电影让我耿耿于怀了好久,直到今年看了原著我才又重新认识到,“活着”竟是可以如此震撼,且不说原著较电影更为悲惨,单是作者余华那冰冷的笔调,不加一丝气氛渲染的死亡通过一个个陈述句传达过来,就让我背后直冒冷汗,这不是任何视听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小说。
看完之后愣了好久,我开始思考我活着的意义,思考做什么事情才能让我活得更有价值。
直到今天,“活着”这两个大字时常在我脑海突然闪现,影响着我。
我想文字的力量终究是胜过影像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
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无尽的死亡,主人公福贵一共经历了七次亲人的死亡:父亲因其输光家产被气死,母亲因无钱看病而死,儿子为抢救县长的妻子而被抽血致死,女儿因难产而死,妻子因劳累过度患上软骨病而死,女婿在工作中被石板压死,外孙因发高烧后吃了太多豆子而胀死。
电影《活着》影评
电影《活着》影评第一篇:电影《活着》影评《活着》影评电影《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是张艺谋导演1994年作品。
故事发生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
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到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哑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惨死。
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富贵重复着曾经对有庆说过的话“鸡长大了变羊,羊长大了变牛,牛长大了到共产主义了……”一、片中对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深刻反映,描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祖孙三代在社会风雨中飘荡的辛酸故事。
主题沉重的设置是影片出彩的关键。
这便使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诞生的《活着》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厚重,这种厚重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一部张艺谋的老电影,《活着》几乎具有那个时代好片的所有特征。
那个时间,或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年代,第五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作品蔚然成风,具有深刻的反思与人道主义精神。
就是在今天来看,《活着》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
三、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
四、《活着》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鲜明地记述,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所经历的一系列可悲荒唐的事实。
电影《活着》赏析
苦也好,乐也好,活着就好——观《活着》有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活着的确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为生命里总会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残酷,会有令人欲哭无泪的人生况味。
尽管一切都会与善良人们的愿望相反,但却能提醒人们从绵延不绝的苦难中懂得珍视生命,懂得坚强地活下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该影片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活着》改编的,主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中一个家庭的生活经历。
影片主角是没落地主徐福贵和他坚毅的妻子陈家珍。
30年的历史进程——国内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政治运动——每一次历史事件都直接撞击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神经。
余华在小说中曾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年轻是靠着祖上留下来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破落了,这样反倒好。
看着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得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性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可我还活着。
福贵在经历了家道败落、女儿变哑、儿子被车撞死、妻子去世、女儿难产而死……一系列生命的陨落之后,我想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懂得活着的意义。
电影《活着》里面许多细节都能传达出“苦也好,乐也好,活着就好”这种思想。
福贵被国民党抓壮丁逃回来再之后,看着女儿凤霞对他笑,只是笑,没有说话。
当他得知凤霞因病变哑之后,这时候来了一个特写镜头,福贵也只是咧开嘴,对着女儿貌似十分轻松的笑了一下,然后赶紧避开她的目光,低下头去,就像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躲避威严的法官的目光一样。
表面上看福贵的一笑一低头十分简单,但他的内心深处情感的波涛是怎样的汹涌澎湃啊!孩子的目光是纯洁无知的,她不知道自己以后将会受到怎样的歧视,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而此时福贵也许在想作为一个父亲,由于命运捉弄人,他无法听到这么可爱的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无法听见她银铃般的笑声,她无法放声歌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但是还好,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妻子儿女都还好好的活着,他们的家还在,这多多少少给了他一点安慰。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活着影评(一)文/陈穗筠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不能预知生死,但我们可以笑着活下去。
活着,本是一种希望,上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就得坚强地活下去。
至于活着的价值,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福贵,本是一个有钱人,家庭条件非常好,但他却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浸在赌场里。
赌场,会让人丧失理智,在那里,人们是麻木的。
谁也抵御不了赌的诱惑,包括福贵。
他把自己的房子都赌没了,最后还想赌上自己的生命。
被迫使得他的妻子和孩子离他而去,更可气的是,他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害得母亲重病。
好在他觉悟得早,当朋友提起“赌”字时,他非常敏感,并再三强调,再也不赌了。
直到福贵一贫如洗,整个家都已是七零八落。
春夏秋冬,那一幅幅在街头饱经风霜的画面,使人看了不禁为之同情。
也许有人说,像他这种人,不需要别人去同情他,这是他的报应。
而我是希望,福贵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关爱母子,脚踏实地地养家糊口。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一切即将从新开始的时候,福贵被抓走了。
显然,上天一点都不眷顾他。
但福贵明白,自己必须得活着回去。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的事情,让人觉得越来越不幸——有庆被车撞死了。
而撞死他的人,是春生。
这对于大家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打击,可是家珍却能不计前嫌,让春生好好活下去。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吧。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幸福还是没有光临福贵家,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死亡的噩耗。
但是,福贵他们能够不屈不挠,坚强乐观的活下去,这又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们,不能预知下一个死亡的会是谁,也许,就是自己,但他们还是抱着生的希望,活下去。
生死离别,事事难料,唯有活着,最好!活着影评(二)“有一种伟大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但也有一种伟大叫作活着,受辱地活着,无论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歇斯底里,都忍受一切地活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样的无奈与孤独就是生活,并且世上没有比这更真的生活。
《活着》,这部安静朴实的影片,就是简单的叙述了这样一个长达四十年的故事,一个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发生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故事。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摘要:电影《活着》通过对深刻的思想意蕴、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对张艺谋影视作品《活着》从审美内容和电影画面、色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活着电影画面电影色彩引言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
《活着》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理接受,这无疑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有关,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深沉凝重的画面、与思想意蕴相配合的色彩以及低沉悲凉的音乐都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强烈的艺术力量。
审美属于人类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
审美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的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视觉形式,是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
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画面、声音等等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处理后最后重新表现出来。
动画画面与音乐作为一种模拟自然的工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和自然界相同的视觉属性,同样使用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在电影视觉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是完全相同的。
而不同的是它本身的产生已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总结上升后的产物,但在电影画面的制作中人们更加渴望得到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
所谓艺术加工的真实就是要完全符合人类审美经验并且在人类已有的视觉经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真实,基于这样的状态之下,动画画面与音乐对电影视觉审美方面的指导暂时只能到达一定程度,但是即使这样的状态也已经制造了无数的视觉神话。
电影画面的逼真性张艺谋对于影片的画面和色彩特别重视。
中国电影审美观念根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批判,美来自生活的观念造就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坚实传统电影在其艺术形象的直观下,之所以能使受众获得深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满足,正是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
电影活着论文
姓名:班级:学号:电影《活着》观后感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
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从而在哲学上也告诉了大家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活着》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时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部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至少在那个特殊年代下是普通的——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我们抛开小说反映的政治因素,单从文学角度说,《活着》绝对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在我眼中,一部好的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那还不如去写诗歌来得更直接。
它必须能够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自己所传递的情感。
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这也是我欣赏这部电影的原因。
电影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
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使晚年的他能够平静地讲述这一切。
电影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更能体现出人生的哲理所在。
电影《活着》评析
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及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一)对小人物的塑造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一)幽默稀释悲剧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电影活着鉴赏心得5篇
电影活着鉴赏心得5篇电影活着鉴赏心得(篇1)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找来阅读。
近几天又经常听到读书会的会员们在讨论余华的《活着》,便到阅览室借来并急迫的读完。
《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冷静的、平常的笔调,用至真至诚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叫富贵的老人极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爷。
年少无知的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
终于在一夜之后将庞大的家业全部输光。
从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沦落的靠租地为生的佃户。
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
他开始孝敬母亲、关怀妻子、怜爱孩子。
然而,上天似乎注定要他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
他去为母亲请郎中,却在路上被残兵抓了壮丁,被抓后母亲病死。
以后他的儿子有庆在为学校的校长献血时,却被不负责任的医生酬谢过量致死。
他的女儿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
他的妻子家珍在两个孩子去后也撒手人寰。
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运事故中惨死。
剩下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因贫穷,吃豆子被撑死。
亲人相继的离开了富贵,孤独的富贵买了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为伴,继续活着。
富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
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
作者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忍受,成为生命给予生活的一种状态,是活着的一个必须条件。
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撑,爱的牵引。
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实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电影活着鉴赏心得(篇2)“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是来自《活着》这本经典作品里的话。
从这简单的两句话里,我似乎读到了一个有着倔强、麻木性格的人内心的无奈。
活着----影视欣赏论文。终于写完了喵~
活着,就要好好活——《活着》电影简评一、影片概况《活着》这部电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社会20世纪40年代及以后的生活状况。
它以一个徐福贵的典型家庭为例,展示了中国旧社会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带着些许的讽刺意味。
本片是以徐福贵因为赌钱由少爷的身份沦落到倾家荡产的地步开头的,继而讲述了他们一家人作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二、人物性格徐福贵原本出生富贵,年轻的他却是个败家子,整天赌博,输光了所有的家产,变成了一个穷光蛋。
失去了一切的徐福贵接收了自己的新身份,开始有所改变。
他不再赌博,一点一点赚钱好好活着。
知道了他已经改过,他的妻子家珍也回来了,似乎幸福又在向他招手。
他一生命途多舛,却一直对命运的波折逆来顺受,相比很多其他的人,他有更多的理由死去,但是他没有,他的生活目标就是活下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坚持下去。
正如福贵在被抓去充军打仗的时候说过:“我可得活着回去,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
他变得热爱生活,疼爱自己的家人,为了家人而活着。
而福贵的妻子家珍是旧社会妇女的典范,她有着中国女性的优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家庭观念特别强,心中只想和丈夫福贵过个安生日子,对生活的艰辛没有任何的怨言,包容了丈夫,与他共度苦难。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家珍依然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压迫下的以为女性的代表,在她身上体现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在她的内心中,男人永远是女人的天,即使福贵已经不再是阔少爷,但是,在听说他不再赌博以后,毅然地回来了。
往后的日子里,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她都安安分分过日子,跟着福贵度过了波折的一生。
三、主线分析本片主要有三条主线。
一是徐福贵一家人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二是本片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是一个比较隐藏的主线,就是龙二借给徐福贵的皮影箱。
这三个主线是相互关联的。
徐福贵一家人的变化是与时代的变化有关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徐福贵一家人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电影活着鉴赏论文
电影活着鉴赏论文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影视鉴赏论文电影《活着》活着有的时候人生在徘徊中度过,有的人在挫折的失意中度过,有的人在伤痛的打击中度过,有的人。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韩信强忍胯下之辱,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司马迁百忍宫刑之痛,激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传说。
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了。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电影《活着》就很生动的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不去品味生活的痛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又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管怎样,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面前就显得有些脆弱了。
但是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家庭富有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
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沉迷赌博而被气死。
从此之后,家破人亡。
佛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果必有因”。
富贵家境衰落,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堕落而离家出走。
难道是他们不关心富贵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的本性。
他对他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忽视不听,仍然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的房子被迫卖掉,在外漂泊,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在别人盛气凌人的语调中领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开始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
先给她作个分析。
影片中描绘她的镜头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得出她是个通情达理而且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那个哑巴女儿回娘家。
电影《活着》评析
苦也要活下去——电影《活着》评析摘要:电影《活着》通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电影虽是悲剧却没有给观众压抑,体现了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整个电影用幽默稀释悲剧,加上演员的精湛的表演和皮影道具与音乐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浑然一体,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福贵这个小人物,反映了旧中国时代与家庭的变迁,有很深的寓意。
关键字:电影《活着》;小人物;幽默;皮影;表演;音乐;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执导,葛优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影片,获第四十七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葛优)、人道精神奖,第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英国全国“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活着》的主旨思想的表达(一)对小人物的塑造电影《活着》鞭鞑了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所走的弯路,《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等等。
同时活着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
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活着》几近真实地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苦难,由四十年代始,经过提炼精简后,将三十余年浓缩到了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集中体现了福贵这个小人物悲欢离合的人生。
二、《活着》的艺术特色(一)幽默稀释悲剧电影《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张艺谋把小说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小说中的队长)提到的发炮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以达到丑化那个时代的目的,这都是值得观众留意并深入分析的作为导演的张艺谋有何目的的细节。
从影片《活着》探讨艺术的特征_2150字
从影片《活着》探讨艺术的特征_2150字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借此认识世界。
余华名著《活着》改编的同名影片,以中国乡村为地理坐标、以福贵这个人物为观察点,横跨数个时代,传递给观众全面、深刻的人生感悟——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甚至有人将影片传达的人生哲学上升为我们民族心理认知层面好死不如赖活的理念。
它的立意争论并不妨碍观众对其高超艺术性的肯定。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艺术作品,《活着》有着比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艺术的特征为切入点,从《活着》中寻求实证。
引子。
表现说在《活着》中的体现影片所表现的二十世纪中国,是一个急剧转型、政治运动频繁的社会。
没落地主、基层军人还是一般农民的身份变迁,福贵所代表的总是草根阶层的生活实况。
影片在塑造的过程中,体现了艺术本质表现说的内容。
我们在观赏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往往也正是影片制作者内心波澜的传递。
壮实的女佣俯下身担当乘骑,特意在后背垫上棉布仿佛担心弄脏了这个没落的少爷,观众在心生对女佣身上奴性的叹息的同时,看着福贵那经历一夜麻将桌上鏖战后心满意足的疲惫,自然而然悲悯其精神世界的寡淡、可怜那个时代丧失活力、醉生梦死的颓势;缓慢挑入幕布的刺刀、满脸横肉与凶相的国民党军士将福贵揪去当壮丁,我们看到在强权与暴力面前,个人尊严与意志的无言;拉着全是疲惫、“生下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的儿子,塞给他书包、嚷着要“先进”、不能延误炼钢的福贵,给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不懂得体贴子女、在高尚的口号下摒弃亲情关怀的盲从者,对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苛求年幼孩子作法厌恶。
在影片的行进中,各种感情得以传达与表现。
中国由精英时代向大众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一批艺术家本能地贴近草根阶层。
较之五四精英盛行国民性批判、将国家混乱与落后归结于草根的所谓愚昧,当下精英——无论作家余华,还是导演张艺谋,都更多地倾向于写实、为草根鸣不平、用真实的表现传递自己对草根的同情、理解、维护与申辩。
或许这与二人乡镇出生背景有关,自然而然生发出对草根的亲近之感。
活着编导影评范文(5篇)
活着编导影评范文第1篇电影活着观后感800字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_”中失去了儿子,在“_”中死了女儿。
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说,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实现所谓的生命的意义。
人一旦被上帝关注,那么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遗弃。
那一抹悲伤的气氛还未退却,又增加了一份妻离之痛,家珍之父罗鼓声张的接走了女儿,带着福贵未出生的孩子。
福贵木讷了,哑然了,没有说一句话。
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时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难以活下去的时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我一直认为:亲情是人内心中无形的线,看着亲人为自己所累时,人的自责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贵也如此。
福贵的人生轨迹从圆滑优美的弧线变的曲曲折折、颠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
此时的福贵叫“富贵”,带有点讽刺性的悲凉,但此时的福贵很真实,很认真的在活着。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
简析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推荐5篇)
简析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推荐5篇)第一篇:简析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简析小说《活着》的电影改编摘要:同样是关于死亡和活着的主题,电影改编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话语结构各有其独特之处,改编在叙事结构和具体操作方式上都不同于小说。
张艺谋对《活着》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他在基本保留了原著的主旨的同时,也以电影的展现方式赋予了《活着》更多层的意蕴,虽然在表现深层次的东西上没有达到文本的效果,但也可称为成功的改编。
关键词:《活着》改编对比《活着》是余华写的一部关于死亡的小说,余华的作品往往充盈着阴郁的气氛,暴力和死亡在他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活着》虽然也是在写死亡,但是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含而不露的温情和幽默。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根据该小说改编而成,在主题的选择上变动不大,都是通过主人公福贵经历的半生浮沉表现人对生存的坚持。
电影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话语结构,虽然它们在终极目的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叙事节奏上有很大的差别。
小说通过文本与读者交流,旨在关注实物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而电影就要丰富些,通过光影声色与观众直接接触。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早期的作品,虽然后来因某些原因被禁播,但作为一个电影艺术作品还是受到很多的肯定和褒奖。
作为小说的《活着》和作为电影的《活着》,孰好孰坏,我们是无从定论的,因为我们至今还不能为这两种不同的话语找到一个课供衡量比较的标准。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要分析一下电影改编的得失之处,既是改编难免在某些方面与原著进行对比。
首先,从故事的讲述方式来看。
原著中的讲述方式明显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我”作为一个民间歌谣的采集者在乡间遇到“名叫福贵的老人”,通过交谈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题是通过福贵的自述来讲的,表现福贵对生活和命运的理解和近乎达观的超脱,故事在第一人称“我”的主观性表达下显得更加的感人和充满温情。
小说以福贵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他从父母、妻子、儿女齐全的地主家少爷到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的死去,临老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凄凉悲苦而又充满温情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活着鉴赏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影视鉴赏论文
电影《活着》
活着
有的时候人生在徘徊中度过,有的人在挫折的失意中度过,有的人在伤痛的打击中度过,有的人。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韩信强忍胯下之辱,最终成为一代名将;司马迁百忍宫刑之痛,激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传说。
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了。
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电影《活着》就很生动的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奈,不去品味生活的痛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从古至今,又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管怎样,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面前就显得有些脆弱了。
但是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家庭富有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
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沉迷赌博而被气死。
从此之后,家破人亡。
佛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果必有因”。
富贵家境衰落,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堕落而离家出走。
难道是他们不关心富贵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的本性。
他对他父亲
和妻子的多次规劝,忽视不听,仍然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的房子被迫卖掉,在外漂泊,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
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在别人盛气凌人的语调中领悟。
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开始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
先给她作个分析。
影片中描绘她的镜头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得出她是个通情达理而且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那个哑巴女儿回娘家。
可是家珍的心已经完全在富贵身上。
离家出走只是盼望着他能迷途知返。
如果家珍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
她的生命很苦,但是她很坚强。
只能说富贵这个家伙不懂得珍惜。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
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
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观看暴风雨及预后的彩虹。
富贵和家珍故事的发展伴着时间的推移,走到中国建国初期。
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开车时,把墙撞到了,刚好他们的孩子在哪里睡觉,悲剧发生,被压死了。
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后来富贵到那的时候那盒饺子依然没动。
这是导演编着的令人心酸德一幕,加剧电影的吸引力和观众情感的投入。
还有一个更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
她的死就是由于当时的文革那些迂腐的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
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这种情节真令人悲痛愤怒。
家珍和富贵亲
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那种痛是不可比拟的!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
而消沉的活下去,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承受痛苦,坚强的活下去!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
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
人只有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这个问题。
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着,为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进而一步步去解决它,体会生活的味道。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说的就是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要秉直心态去面对一切。
在困难及各方面压力面前要有坚忍的心态而更好的活着。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千万别为自己的错误而找借口,因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关心你的人而活。
活着并不是只为自己一个人活着,而是为关心你,在意你的人活着。
在这影片中最能体现则点了。
《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之一,虽说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
小说感觉有点抹杀生存的希望。
看了这部电影,感触颇为深刻的就是在任何苦难,挫折面前要坚强的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是希望。
我们会明白自己是多么幸福,我们不再需要太多,我们活着不仅为自己,还为了爱着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着的人!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只要有一颗坚强的心,大事会化小,小事化了。
正如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
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
的却如此,生活不能达到人们所想的尽如人意,但是只要我们拥有信心,肯付出努力,肯去拼搏,明天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