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红与黑论文2000字word版
红与黑论文读后感2000字
![红与黑论文读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b8e8f9c31126edb6e1a1030.png)
红与黑论文读后感2000字篇一:《红与黑》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作者司汤达赋予了主人公于连十分丰富的性情,他是一个自尊、自爱、英勇、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豪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他的性情,他所生活的时期,注定了他势必是一个悲剧。
所谓悲剧,就是将美的事物打碎了给他人看。
于连不是一个巨人,但确切那个时期一类人的代表,他仁慈、英勇、真诚,他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跻身于上层社会,摆脱贫困。
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冀完成自己的雄伟志向。
但这类超出是非历史的,必将被时存秩序抹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此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他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王权贵族压抑之下的小资产阶级反抗者的典型。
他凭仗不屈的意志,采取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表现出使人叹服的超出现实的精神。
于连其实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突破社会对人的束缚和限制,寻求个体思想的真正实现,显现出对现实时期的超前性。
他的行动方式是不择手段的,结局是可悲的,但是把这一形象升华到超出伦理道德、社会政治以外的美学范畴,他就不是一个平常的奋斗者、野心家,而是一个具有充分审美价值的对象,由于他有超越常人之上的特殊品格和顽强的精神生命,所以,于连的悲剧具有深入的审美价值。
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倒退的时期,于连生活的维立叶尔小城在资本人侵的冲击下,充满了庸庸碌碌的浮躁与不安。
他的家庭中有精于揣摩、善于钻营的父亲和两个行如伟人、只会宣泄蛮力的哥哥。
与之不同,造物主赏给于连的是聪明的天资和动人的神采。
压抑的环境,独特的外貌,构成了他独特的性情。
沉郁、孤独、倔强压抑住了他的理性思想而使他耽于不现实的空想和企图实现这些空想。
于连以拿破仑和卢梭为偶像,希望自己摆脱窘境,在法国的上流社会谋得一席之地,能够卓然不群、傲视天下。
红与黑论文
![红与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7c9f3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1.png)
红与黑论文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斯坦达尔的一部名著,该小说于1830年出版,被视为19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初的法国,主要讲述了一个年
轻贫穷的农家子弟朱利安·索列尔(Julien Sorel)的冒险和爱
情故事。
在小说中,朱利安是一个聪明而有野心的年轻人,他渴望脱离农村的贫困生活,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地位和社会地位。
他通过用功学习,自学成才,最终进入了巴黎的一个贵族府邸,成为府邸主人的私人秘书。
然而,朱利安在府邸中经历了一系列的爱情事件和政治斗争。
他与府邸主人的妻子玛丽安(Mme de Rênal)展开了一段禁忌的恋情,但最终被揭发,并被迫离开巴黎。
朱利安后来参与了一次政治阴谋,试图谋杀一个政治敌人,但最终失败,被判处死刑。
红与黑这部小说以其深刻而精辟的心理描写而著称。
斯坦达尔通过描绘朱利安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困境中求生存和争权力的艰辛过程。
小说中还涉及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和权力斗
争的丑陋面貌。
红与黑也被视为对当时法国社会的一种批判,揭示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且鲜明,语言精准而生动,展示了斯坦达尔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才华。
总的来说,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洞察力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
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的冒险故事,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艰难处境,为读者思考和探讨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红与黑》读书笔记2000字
![《红与黑》读书笔记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5f4250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b.png)
《红与黑》读书笔记2000字《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朱利安的生平经历,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权力斗争和个人命运的残酷现实。
本文将就小说的主要主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了解并展示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首先,小说中最主要的主题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无法逾越的现实。
朱利安是一个年轻的农村青年,他一心想要摆脱贫困和低下的出身,追求上升到社会高层的梦想。
然而,他所在的社会充满了偏见与不公,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他都面临着来自上层社会的嘲笑和压迫。
这种社会现实使得朱利安感到无限忧虑和无奈,随着故事的推进,他为了成功和地位,不惜毁灭他人的生活和破坏自己的道德底线,最终也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
其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利安是一个不择手段追求成功的人,他聪明而有才华,但也冷酷无情,对他人的利用和背叛毫不犹豫。
而公爵夫人则是一个聪明、机智且具有野心的女性,她冷静地利用自己的魅力和地位,掌握和操纵朱利安的命运。
作者通过这些强烈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恶,引发了对道德与利益之间的冲突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是其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的叙事手法独特,通过交替呈现朱利安在军队和巴黎两个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以及他与公爵夫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引发了读者情绪的变化和紧张感的升华。
故事情节中蕴含了许多悬念和意外,不断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思绪,使人陷入故事的深渊,无法自拔。
综上所述,《红与黑》以其深刻的社会思考、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朱利安的命运,揭示了社会无情与人性复杂的真相,对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提出了深入的思考。
同时,小说也引发了许多对于社会不公与个人尊严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读完这部作品,不禁使人深思,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处境,同时也反思了我们对待权力和成功的态度。
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
![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d430381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2.png)
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优秀10篇)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优秀10篇)】,供你选择借鉴。
红与黑2000字读书心得篇1《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透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联,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
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透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
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仅有透过教会一途他才有期望跻身上流社会。
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
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所以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到达发达的目的。
他最终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私人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女玛特儿。
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我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
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我短暂的一生。
一心期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
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
读红与黑有感2000字左右范文
![读红与黑有感2000字左右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65503e49649b6649d747ca.png)
读红与黑有感2000字左右范文《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红与黑》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红与黑的读后感(一)读过,爱过,活过-如果我可以为于连写一幅墓志铭的话。
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暴,在法兰西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雷雷作势。
拿破仑率领的铁蹄踏过大半片欧洲疆域,其英武的身姿,雷厉风行的铁血手腕触击着无数热血青年的不甘平庸的灵魂。
那是贵族俯首称臣的时代,那是有志青年成就英雄梦的时代。
当一代帝王的陨殁,贵族卷土重来,王政复辟的强压下,多少人心中熊熊燃烧的热火好似就被突然冰冻住了般,就此浇灭,只剩下余烬还温热着。
沉醉于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少年只能从书中窥见其的无限辉煌了,即使这样,也淹没不了少年的向往之心。
木匠的儿子,这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这是他极力想擦去的灰尘般的渺小。
清秀的面庞,俊朗的身姿,第一眼相见便注定了往后的坎坷经历,或许是与丈夫那截然不同的善良的气质,于连就这样为瑞纳夫人所吸引。
尽管十岁的差距,尽管身份地位的悬殊,瑞纳夫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得爱上了。
而对于连来说,恋爱的欢愉起初只不过是对权贵的蔑视,对不可一世的瑞那先生的不屑嘲讽和报复。
孩子的高烧不退,加重了瑞那夫人心中的内疚,使她开始对这段不忠的恋情开始了悔恨的审视,可最后于连的欲擒故纵又使瑞那夫人欲罢不能。
满城的流言蜚语迫使于连远走他乡,神学院的修习让他再次感受到了身份等级的悲哀。
拉穆尔府的金碧辉煌,高贵华丽向于连敞开了怀抱,秘书的小小职责又仿佛昭示着他不会安于现状。
冷淡的神情,不屑的态度这一孤傲清冷的形象就这样猝不及防的收获了拉穆尔小姐的芳心。
欲擒故纵的伎俩再次上演,两人就这样相爱了。
身份地位的悬殊却痛击着拉穆尔小姐的神经,她对这样的恋情表示厌恶,转而之化为对于连的蔑视淡漠。
这样一次次的反反复复折磨着于连,仿佛这次是真正的爱情降临,考验着这位木匠儿子的耐心。
为了挽回这段本就不平等的恋情,于连转而向菲华格夫人求爱,那一封封誊抄的情书是他努力的不懈。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Word版
![《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分析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9adbeb580216fc700afde8.png)
摘要:《红与黑》是19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为背景,以平民知识分子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他的个人奋斗历程和悲剧命运。
在于连身上充满着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让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更耐人寻味。
于连讨厌不学无术、腐朽堕落的贵族社会,却又羡慕他们优越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千方百计要挤进去。
为了实现自己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于连甚至牺牲自己圣洁的爱情。
本文主要从于连言行上的矛盾以及处理“心坎里的爱情”和“头脑里的爱情”的矛盾和他的社会意义来探讨于连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形象;爱情引言小说原取名《于连》,出版时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
一般认为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从整体构思上看,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作者旨在“细心的描绘”“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给法国人带来的社风气”①。
可以说,“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黑”意味着复辟时期的王朝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第二,从于连的生活道路来看。
实际上于连一生走过了“之”字形的道路:作为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贫民青年,他曾想过通过“红”走上社会;但是正如法国作家阿拉贡所说,在复辟时期,贫民子弟三十而立功于战场,跃升将军的梦想已无法实现。
而同时于连又目睹了圣职人员的荣耀,萌发了披上道袍跻身上层社会的念头,并身体力行地为之奋斗。
但于连的本质是纯真、善良的,所以他没有一直堕落下去,而是在经过了风雨之后,悬崖勒马,回到了最初的“红”上来。
如果说,于连最初“红”的理想还带有青年人的浪漫色彩的话,那么在他短暂人生的最后时刻对“红”的认识有了升华。
第三,也可以从小说的“预言性”场景来看。
于连到德·雷纳尔家当家庭教师前在教堂里看到了溅在地上圣水的颜色,以及后来在他之前坐过的地方枪杀夫人;小姐在每年4月30日披黑;于连在监狱里关于猎人的黑靴子踢翻蚂蚁窝是发出的“火光”思考等,都带有“红”与“黑”的描写,并富于寓意和哲理。
精选3篇最新《红与黑》关于读后感的论文
![精选3篇最新《红与黑》关于读后感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8b8ff7cfc789eb162dc86d.png)
精选3篇最新《红与黑》关于读后感的论文自己整理的精选3篇最新《红与黑》关于读后感的论文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01连和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我就不想说了,虽然这是这本书里最清晰的脉络。
要评论这样的爱情,我别无选择,只能从伦理的角度出发。
因为即使是出于爱情的自由选择也是有道德气度的,用道德伦理去判断情感的复杂程度真的是令人恐惧的:个体生命中爱的感觉被限制成为整体社会判断的一部分,成为可怜的平面切割。
莲的爱情的复杂性在于他试图征服德莱尼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最后,在监狱里对德莱尼夫人是莲对世界爱情的真正理解。
我不想用一个不可言说的标准来定位这种内心有着许多不可言说的起伏的隐藏情感。
我只能寻找更纯粹的入口。
信仰是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会坚定纯洁的东西。
毫无疑问,连在小说一开始就透露了自己的信仰:拿破仑(宗教对于连来说不在信仰范围之内,只是他实现野心的跳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复杂而界限分明的社会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似乎这种信仰已经到了可以忠诚一辈子的地步。
对连来说,拿破仑从平民到国王的传奇经历是他心中的一个梦想,他希望通过这种信念,他能找到一个比现实生活允许的更高、更自由、更平等的生活环境和形式。
事实上,信仰和生命一样,有其表征层次和内在层次。
莲莲对拿破仑的信仰只存在于它的表象中,他要过一种被人们肯定和尊重的生活。
然而现实的冷漠和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使他的信仰坚持失去了基本的支撑力,导致他的野心膨胀,失去了理性的极限。
在坚守信仰的过程中,他开始有意无意地与现实妥协,甚至自私虚伪。
但他有着大川社会格格不入的特点,虚假的结果只能引起他内心的极度厌恶和压抑。
在这种信念下,连自己都痛苦。
他不断地与自己作对。
首先,他强烈的自尊心往往让他在不恰当的时候说出激动人心的、不恰当的话,这种自我反抗来自于他的本质;此外,随着连对上层社会的逐渐深入,他也学会了克制和世故,但这恰恰与他的本性相反。
这就形成了连内心不同层次的自我挣扎。
毕业论文--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
![毕业论文--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4867b0c458f5f61fb7366695.png)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红与黑》(1830)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于连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他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
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作品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平民青年于连的奋斗和悲剧,透过这个典型人物,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整整一代青年的苦闷、追求和厄运。
于连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作为个人奋斗者的局限性。
下面笔者试分析其悲剧的成因。
一、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家庭关系是于连悲剧的诱因之一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利埃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在这个家庭中,于连没有地位、没有尊严、也没有自由。
父亲对于连的态度一直都不怎么好,这个可怜的主人公一出场就遭到父亲挥来的一拳一掌,分别打掉了于连的书,打得于连流鼻血,谈吐中于连的父亲用的是这样的句子:“下来,畜生……”。
而两个哥哥也经常欺侮于连,“礼拜天,在公共场所嬉闹,他只有挨揍的份”。
(1)于连只有唯一的爱好,那就是看书。
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
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生活是一个人的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最初来源,处在难以承受的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往往最容易产生超越这种生活的妄想。
红与黑哲学论文
![红与黑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2bc895f524ccbff1218462.png)
红与黑哲学论文《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汤达的作品, 只要是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不可能把小说中人物的个性, 言谈举止从自己的脑海中赶出去。
这一切都不停的萦绕在他们的脑际, 让他们去思索, 让他们浮想联翩。
所有的评论家一致肯定斯汤达深刻的反映了他的时代。
只要看看小说的副标题“** 年记事”就可以体会到斯汤达和巴尔扎克一样, 只是在自觉地为现代社会谱写历史。
可是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 显然不是因为关心一百多年前的政治才喜欢《红与黑》的。
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雷尔。
于连和整个社会的环境的冲突, 他的野心, 抱负与孤军奋斗, 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报复性的反抗。
这才是小说扣人心弦的地方。
离开了于连的悲剧, 其他的一切对读者便毫无意义。
在体味着小说引人的情节, 在对主人公的命运经过迭荡的推进而突然戛然而止于死亡而悲叹时, 人们不能不一再问到: “红”与“黑”究竟是什么?它的真正喻意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一百年来文艺研究家进行无休止的争论, 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或者认为“红”指红色的军装, 代表军队; “黑”指教士的黑袍, 代表教会。
或者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复辟王朝的反动统治。
或者认为“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 “黑”指包揽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有人以“人性的深度”的角度认为红与黑是以“红”为象征的一种感情力量和以“黑”为象征的另一种感情力量的拼搏。
还有人利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欲望主体和叙述结构的关系进行剖析, 认为小说的主人公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
因此对小说书名的解释为“红”是想象界, 是缺失的母亲、血、生命律动之源, 是欲望本身的形象;“黑”是象征界, 是父亲、法律制度、现实原则, 阉割、修道院、宗教之权威。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义者见义”, 当然无可非议,这是所有可以被称作伟大小说的共同品格。
2024年关于《红与黑》读后感范文(2篇)
![2024年关于《红与黑》读后感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5ba7b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f.png)
2024年关于《红与黑》读后感范文《红与黑》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19岁的于连,在一个唯利是图,崇尚暴力的家庭中成长。
他疯狂崇拜着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
但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身为平民而拥有野心的他只能追寻他心目中的幸福,于是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于连命令自己去扮演那些不一样的主角。
他学会伪装,学会虚伪。
于是他能够混迹于上流社会,能够得到贵族的头衔,能够拥有金钱与他认为的爱情,只是,这样的他在前进的道路上,遗失的是生命力,迷失的是最初的梦想。
作为拿破仑的热情拥护者,英雄业绩、伟大事业和自由的向往者,他从充溢的感情出发寻找一种比现实生活所允许的更高,更明智,更轻松的生存形态。
而这个虚假、世故和冷冰冰的世界却满怀敌意地始终站在他的对立面。
他曾经有意或无意向现实妥协,变得自私、虚伪、狡诈了,原来的理想主义观念被所谓“清醒”的光焰渐渐燃烧,然而他毕竟不属于那个统治阶级,当被那个阶段当作卑贱的敌人彻底地抛弃时,他才猛然从梦境中情醒过来,绝望地与那个阶级彻底决裂,在痛苦中回归自己真正的灵魂王国。
但这时他的生命也行将结束,一个桀骜的灵魂在命运的尘标上简短而崎岖的轨迹终于不再延续,红色的鲜话的光点最终为周遭的浓黑所吞没。
渴望飞翔的少年在失去曾经的完美的同时终究没有战胜命运,入狱的于连明白了自己此生追求的幸福多么虚无,应对死亡的来临最后卸下一切面具,那个最真实完美的于连对着初恋情人说:“你要知道,我一向爱着你,我只爱你一个。
”于连的不幸在于怀着炽热的观念走进一个感情日渐冷漠的世纪。
这是对那个社会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年轻有力的青年于连表面上看是被毁于病态的感情,实际上是被毁于当时病态的法国社会。
这正是很好地揭露了当时法国旧社会的黑暗。
作为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
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的表述[权威资料]
![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的表述[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d9d847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b.png)
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的表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司汤达是现实主义的开拓者,其中《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红与黑》在十九世纪被传为“镜子说”,其深刻而形象的刻画,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革命前夕面目的真实写照。
《红与黑》经过典型的社会真实环境再现出典型人物,将于连这个角色加以塑造来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对封建贵族和教会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物描写刻画得栩栩如生,进一步去揭露和批判他们。
从而使作品达到现实主义文学登峰造极的地步!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一、首先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个集矛盾于一身的人物于连。
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里,比较贫穷。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于连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的人物。
看着别人美丽的城堡而自己却家徒四壁,赤裸裸的对比在作品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让他明白利益分配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他喜欢阅读、看一些历史和哲学。
正是因为他骨子里都存在着敏感的细胞,所以,他注定是痛苦的,但是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迫于生计只得恪守规范的他立场却是非常坚定!他不得不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因为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生存条件必须要抢先一步,所以他努力追求事业。
但是出身低下的人不得不面临着窘迫的情形。
纵使这样他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信心,从不妥协。
他的爱情有时候就像一场博弈让他无章可循,但是他仍然征服着这样的爱情。
于连总是可以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他的这种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原因是和他的生活存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作为形式上的逼迫他不得不把《圣经》等一些宗教书籍读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其实他本人却并不喜欢宗教信仰!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没有办法,为了想要得到的,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二、于连最先接触到的女性代表是德瑞那夫人,德瑞那知道于连和自己妻子的丑事时、出于对利益的考虑,他只能先赶走于连。
当然,不能说德瑞那夫人是正确的,毕竟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追求爱情的勇气却是不争的事实。
精选最新《红与黑》读后感论文3篇【精品】
![精选最新《红与黑》读后感论文3篇【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f9c25660740be1e640e9a04.png)
精选最新《红与黑》读后感论文3篇《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 3- 2)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既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下面是职场网给大家带来的精选最新《红与黑》读后感论文3篇。
希望大家喜欢!我不想说于连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虽然这是本书中最为清晰的脉络。
要评说这样的爱情,我没选择地肯定会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开头。
因为即便是出于爱的自由选择一样是有道德承负的,但用道德伦理来判定情感的复杂性实在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个体生命的情爱感觉被限定成为整体社会评判的一部分,变成一种贫乏的平面切割。
于连爱情的复杂性在于,不论是对德莱纳夫人还是玛蒂尔德小姐,他的爱情都有征服的企图存在,而最后在监狱里面对德莱纳夫人,才是于连对世间情爱的真正理解。
我不想用一种可以言说的标准来定位这段暗藏许多不可言说的心里起伏的情感,我只能寻找更加纯粹的入口深入。
信仰,这是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会坚定并纯粹存在的东西。
毫无疑问,于连在小说开始就透露了他的信仰:拿破仑(宗教对于于连来说并不在信仰的范畴之内,而仅仅是其实现野心的跳板)。
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在复杂和阶层分明的社会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且这种信仰看似已经到达一种可以为之效忠一生的地步。
对于于连来说,拿破仑从平民到君王的传奇经历是他心中的一个梦,他希望借由这个信仰他能够寻找到一种比现实生活所允许的更高更自由更平等的生存环境和形态。
其实信仰和生活一样,有其表征层面和内在层面。
于连的“拿破仑”信仰只是存在于其表征,他想要一种受人肯定和尊重的生活,但是现实的情感淡漠和无法跨越的阶级鸿沟使他的信仰坚持失去了基本的支撑力量,从而导致他的野心膨胀,失去了理性的限定。
在他的信仰坚持过程中,他开始有意或者无意地向现实妥协,甚至自私和虚伪。
然而,他有太多和社会格格不入的特质,虚伪的结果只能是激起他内在的极端厌恶和沮丧的心情。
在这样的信仰坚持中,于连自己甚至也饱受煎熬。
红与黑 外国文学选修课论文
![红与黑 外国文学选修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5329611ed9ad51f01df268.png)
大学外国名著与名片欣赏课程论文题目:分析《红与黑》学院:班级:05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分析《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矛盾分析及评价摘要:《红与黑》中的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妥协-反抗的曲线。
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
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
关键词:奋斗;矛盾;虚伪;反抗《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以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
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
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
《红与黑》深刻地反映了法国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展示了一幅贵族上流社会的腐朽和教会内幕黑暗的广阔画面。
其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
[1]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
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同时,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
红与黑论文
![红与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ebf466011ca300a6c390ed.png)
试论《红与黑》的现实主义风格曾海达摘要:作品《红与黑》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都体现了主义风格。
主人公于连从幼年到青年,经历的许多人和事,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个人的成长经历,还是与德·瑞那夫人、玛特儿小姐的恋爱关系等,都与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
于连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
作家斯丹达尔通过于连的形象,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对当时社会讽刺和揭露,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紧密相连。
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所以作品流传至今,魅力长存。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艺术正文:首先说《红与黑》的作者,其原名为亨利·贝尔。
这位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为避开当时政治黑暗下的反动统治者的耳目,先后在作品和书信中用过一百多个笔名(假名),(像鲁迅先生先后用过三十多个笔名一样)。
因其最后选定的是斯丹达尔,故大部分译者都称之为斯丹达尔。
《红与黑》创作于一八二九年,出版于一八三一年。
这部作品为什么能打动那么多不同时代、不同意识形态国度的读者的心灵,而流传至今,并成为世界经典名著之一,那是因为作者斯丹达尔一反风行一时以中世纪冒险传奇为题材的创作风格,也摆脱了当时为波旁王朝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流行的束缚,而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朽的人羡人慕人人惋惜的艺术形象——男主人公于连。
他把当时社会性、政治性和人物的心理分析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典型形象。
1、“红”与“黑”的寓意展示现实性。
《红与黑》问世以来,直到今天,这个书名究竟象征着什么,研究者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本书书名,首先给人以鲜明、清晰、明朗的印象,同时又给耐人寻味、深思探究的感召力量。
不难理解是一本政治性极强的作品。
何为红?何为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级,有截然不同的范围区分和界定。
一八三一年,作品出版时的副标题是“十九世纪记事”,后改为“一八三零年纪事”。
而作者在《论〈红与黑〉》时明确指出:“这部作品是描写1814-1830 年的波旁王朝所留给我们这个严肃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脸的法国”,“认真描写十九世纪最初30 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
参考最新的名著《读红与黑》心得样文五篇
![参考最新的名著《读红与黑》心得样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16d46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6a.png)
参考最新的名著《读红与黑》心得样文五篇《红与黑》心得(一)《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
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
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
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
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
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
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红与黑》心得(二)万物的第一原则,乃是保存自己,乃是生活下去。
您播种的是毒芹,却指望看见麦穗成熟!——马基雅维利之所以选择司汤达的《红与黑》作为我研究的内容,源于最近在阅读着名企业家万科地产老总王石先生的传记《道路与梦想》过程中,读到了王石先生早年在兰州读大学的经历,那时的他因为倔强和骄傲的性格始终不能融入学校的环境,一心向往着于连式的光荣,憧憬着野性和自由的生活。
2020年红与黑论文2000字word版
![2020年红与黑论文2000字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147ab73169a4517723a3e2.png)
2020年红与黑论文2000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年红与黑读后感范文2000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
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
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
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
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
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
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
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
红与黑 论文
![红与黑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8cf103581b6bd97f19ea75.png)
对《红与黑》的解剖摘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高尔基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美国教授费迪曼关键词:“于连式英雄”;社会黑暗;暴露社会矛盾一、为什么要选择《红与黑》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高尔基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
--美国教授费迪曼《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可以说,没有作品《红与黑》,现实主义的批判在法国就要推迟几十年。
正是因为《红与黑》的发表,才使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得到发展,就像沙漠中的胡杨,给我们希望;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引导我们向前进步;就像坚忍不拔的精神,给我们胜利的源泉。
首先,从作品的取材上看,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反应当代社会风貌。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
在拿破仑帝国时期,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其次,作品最大限度地暴露社会矛盾,深入揭示了阶级斗争(以新贵族与封建贵族为主线、与资产阶级与平民和资产阶与教会的斗争为副线)。
在贝尚松神学院,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宗教领域的矛盾斗争;在木尔侯爵,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决战前夕的政治态度。
各种不同阶级的斗争贯穿整部作品小说。
再次,在开创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典型形象。
以于连最为突出。
《红与黑》的发表,产生了风靡一时的“于连式英雄”形象(“于连式英雄”是指他们出生于中小资产阶级,有才华有抱负,但受到压抑无法发挥,于是起来反抗,他们目空一切,孤军奋战,但若能取得金钱、名誉、地位,就可能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与黑》读后感(10) 初中精选作文【20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0) 初中精选作文【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4823e654a7302768e9939d8.png)
《红与黑》读后感(10)初中精选作文【2000字】《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
司汤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之后,立刻就开端敏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特征的第一个作家”,也是在法国美学领域里,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实践的第一个作家。
小说主人公于连身世猥贱,却有幸遭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出色的智慧。
在于连十九岁那年被市长聘为家庭老师,不久,和市长夫人爱情,事情败事后被迫到神学院投靠神父。
后来在教派斗争中神父失败,于连也不克不及继续留在那里,于连又被介绍给宫廷大臣当秘书。
从此,于连翻开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大门。
于连非常能干,遭到侯爵的赏识,为他发了勋章,于连因而加入了贵族们的反动会议,甘愿为贵族服务。
与此同时,于连也得到了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的恋爱,并迫使侯爵承认他们的联合。
正在这时侯爵的政敌想方法让市长夫人写了一封告发信,侯爵接到信后断然否认了自己女儿和于连的关系。
于连愤慨之极,枪击了市长夫人。
虽然玛蒂尔德等人极力营救,于连任被判处极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验及最终的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恋爱的描写,宽泛地展示了“19世纪初近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尚”,小说强烈地鞭挞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鄙俚庸俗、唯利是图。
全书最耀眼、也在文学史上着名的人物天然是于连·索雷尔,“布衣身世,较高文化,任家庭老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对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感人的血肉。
作者着笔于人物心灵的跟踪的手法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正是突出了于连处在激动下追求“英雄的幻想”心理历程,这是对那个社会状态的对抗,也是对无所作为、虚度青春的对抗。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
所以他日后能跻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
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习题,也同样困惑着于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年红与黑论文2000 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0 年红与黑读后感范文2000 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
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
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
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
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辨证法” ;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 、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
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
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
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虚伪的言行作为手段,但仍然需要对生活的热情来反抗空虚的度日。
这样,于连悲剧性的结局除了昭示“个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对当今社会更实际的意义。
写至此,不得不引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 相映成趣。
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烈的爱情的表情。
”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
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当我将落笔时,发现用意识写出感想的时间已可与用精神阅读原著的时间相比较了。
我兴奋于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启示,感动于那些尽管扭曲而依然壮烈的爱情片段。
当有人提及《红与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读过”后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过”。
于连。
索莱尔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我。
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
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
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
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
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
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
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
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
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实施当中。
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
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
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
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 ,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他毕竟是个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
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我们不难发现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
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
这些所谓的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
当他以为德。
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
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
他卸下
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
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对于于连的爱情,我们同样怀着强烈的兴趣。
因为于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与他的爱情紧密联系着的。
他的两个恋人一一德。
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奋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
于连和德。
莱纳夫人的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
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
但是德。
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了于连。
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
莱纳夫人。
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