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三节 城市化 第1课时)
城市化教案第一课时
(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
4.城市化的意义(学生读书归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教材图表P33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该图的纵坐标是城市人口比重,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读图思考归纳)
P31读图思考
图2。17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
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4.城市化的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教学后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教案标题: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背后的原因;2. 掌握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3. 分析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原因;2.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3. 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4. 城市化的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所在的城市是否经历了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对你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知识讲解:2. 解释城市化的概念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等。
3. 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如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服务需求增加等。
4. 探讨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如就业机会增加、经济发展机会等。
5. 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如资源消耗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等。
案例分析:6.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城市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中国的深圳、印度的孟买等。
7. 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分析该城市化案例中的挑战和机遇,并准备汇报。
讨论和总结:8. 学生汇报各自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9.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城市化的挑战和机遇,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作业:10.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城市化的短文,包括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等。
教学评估:1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12. 评估学生的作业,包括短文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2. 城市化案例研究材料;3. 学生调查和研究报告模板。
教学延伸:1. 邀请城市规划师或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城市化的经验和案例;2. 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城市,加深对城市化的理解和认识。
教案撰写者:教案专家。
《城市化》教学设计1.doc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2011年10月29日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材简析】人教版教材对本条课标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
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提供了有关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再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所以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枣庄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的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化的动力。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指导学生初步体验区域调查的主要方法。
5、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课前将全班分为三组,设定每组的活动主题,并给以一定的提示。
每组的活动主题和提示如下:◆课前活动一活动主题:班级调查——城市人口的变化活动提示: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
◆课前活动二活动主题:社会调查——城市用地的变迁活动提示:搜集我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文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
《第三节 城市化》优秀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一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就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本课时前后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内涵的明确是学习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基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学习又反过来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
学生分析:城市化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
所谓熟悉是城市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对城市化的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全面的。
所谓陌生是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一专用名词,从而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感到茫然,而这些基本上又是一个全新的知识。
因此教学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入手,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去分析和认识有关城市化的问题;发达国家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自主学习,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指标。
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及其进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运用有关资料, 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教学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 从中找出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课型及课时】新授课(共1课时)【教学方法】1.运用启发、分析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 将课本图、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 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 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的外部形态及城市的内部结构, 那么, 在它们的变化过程中, 城市的人口、用地、数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读第31页图2.16, 看长江三角洲1985年与2000年城市数量、城市规模有哪些变化。
[板书] 一、城市化1)学生阅读思考, 教师总结。
2)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 城镇数量增加;3)城镇等级升级。
[过渡] 从上图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 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 1.城市化的定义[过渡] 根据城市化的含义, 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 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点拨]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在三个标志中,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板书] 2.城市化的标志[过渡] 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 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学生] 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 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公开课教案-《城市化》
环境,保护地
球生态环境正
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
观。
教学反思:
城市化是对前面章节的一个升华和总结,在第二章的内容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左右,所以对于刚接触新知识的高一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板块知识,它要求学生既要承接“城市等级”的知识点,又要由此与后面知识进行有效衔接,既要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又要明白“城市化的发生势必引发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造成环境方面的不同程度影响”。
所以,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步步深入,理解知识规律的由来。
通过各方面的准备,本节课的试题讲评形式在某个程度上是一次新的尝试,其中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的优点。
1、本节课重难点突出,课程思路清晰,并能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较好的融合和相互联系,拓展学生知识涉及面和思维视野。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地理 城市化教案1
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
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
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
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
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
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
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
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
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
康地发展。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
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
“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
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
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
2,就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中选择某个问题集中探讨,并因地制宜的提出你的见解及措施。
3,就南京的城市规划布局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分析。
准备以“在绿色的南京生活”为主题的班会课。
《第三节 城市化》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
《城市化》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正确认识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原因。
理解城市化利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七个情景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通过曲线图能够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能够根据情景内容归纳出城市化利弊及对弊提出合理的建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为不合理的城市化出谋划策;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树立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观念。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Ⅱ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由于面向的学生是高三学生,所以我进行了教材的整合,将两个课时融合为一个课时进行复习。
四、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大部分以单招和专科为升学目标仅有少部分同学参加高考。
但是,他们对城市化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为它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本节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去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城市化的利弊这几个方面。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及世界城市化进程扶沟县县直高中李永华【学习目标】1、理解城化的概念、市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学习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学习方法】分组讨论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展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学习过程】导入:城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大批乡村人口涌向城镇,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通过县改市、乡改镇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我国城市的这种变化过程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城市化过程:(展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分组讨论学习以下问题:(15分钟)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帮助同学们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
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及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2、城市化的动力?意义?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P31图2.16)4、世界城市化发生的时间?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时间?5、读课本P33图2.19,讨论以下问题:(1)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什么图形?(2)世界城市化进程分哪三个阶段?(3)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大约是?(4)观察曲线的倾斜度,那个阶段城市化进程推进最快?6、结合教材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完成下表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中期后期7、阅读课本P33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讨论以下问题:(1)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2)英国城市化开始的时间?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3)英国出现郊区城市化和出现逆城市化的时期?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4)英国对于逆城市化怎么改进的?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哪个阶段?9、19世纪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世纪初,世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是?原因?10、读课本P35图2.23,讨论一下问题:(1)城市化开始的时间有什么不同?(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阶段?中国处于哪个阶段?(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4)各国城市化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11、读课本P32图2.18,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而后:由各组派代表分别讲解以上问题把题分成六组:1、2题3、4题5、6题7、8题9、11题10题各组代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
《第三节 城市化》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施教内容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内容点多面广,地理原理规律隐蔽性强,理解难度大,故拟设计两课时完成,本课时作为第一课时就选取前两个标题施教。
本课施教内容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即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选取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15年的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接着又以教材以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提供了图2.19、图2.20、图2.21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从时间这个维度重点探讨了目前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这等问题。
最后,依伦敦为案例,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把握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 明确城市化的动力因素,真切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的基本原理。
3. 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及不同类型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依据相关资料进行地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材对于本内容安排合乎认知与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教学中宜按照城市化概念、标志——动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依次施教。
2. 充分运用教材图表、资料配合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示引导分析归纳、列表对比、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等方法施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推动城市化动力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相关探索性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普遍联系和唯物辨证的哲学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城镇化相关政策,并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建设的有用之才。
《城市化》教案(1)(1)
城市化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并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以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因此我以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式主若是读图分析法,如此能够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能够通过读图分析把握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转变来讲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把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把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的插图要紧有两种:一是抽象的转变示用意——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刻的转变进程。
读这种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专门提示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尽管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种图的分析来讲明一些现象产生的缘故。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超级紧密,即城市化确实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进程,也是城市品级的提升进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品级体系的形成进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进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进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紧密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那么为逆城市化)。
[预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人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进展转变和要紧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明白得城市化的含义和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熟悉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展的踊跃作用3.把握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明白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二)进程与方式1. 通过度析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城市进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明白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 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动身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不同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旁的农人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南京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南京市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而产生的要紧问题6.小组讨论:给南京市政府提出建设南京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人工的调查,培育学生对农人工的正确熟悉,成立他们之间的阶级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育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进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育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切和爱惜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慢慢形成可持续进展观四、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和重要标志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五、教学难点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2.培育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六、教学方式: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进程,也能够说是读图析图的进程,专门是曲线图的读法。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docx
第三节:城市化一、课标要求与课标分解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插”和“解释”, 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
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
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和意义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该条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本章在第一章人口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从城市的外部轮廓到城市内部空I'可结构, 遵循的是从内到外的逻辑顺序;第二节又从多个城市的角度,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比较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本节内容则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静态到动态研究城市的发展变化过程,即城市化。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内涵及其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本节课为城市化的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城市化的内涵及其进程,为下节课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运用情景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观察,提高学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3.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温故知新,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4.通过学生讨论、读图分析和图文转换,既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又锻炼了图文转换的能力;5.弓|导学生学会使用图表、数字等资料,从吋间尺度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
2.3城市化第一课时
学习课题:2.3城市化第1课时日期:2014-02-04第三节城市化【导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2.了解哪些因素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3.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4.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5.针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自主预习】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和城市不断扩大、变为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那些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那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
城市机会多;城市社会程度高;文化齐全;城市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重难剖析】1.城市化的动力【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P31图2.16)学习课题:2.3城市化第1课时日期:2014-02-04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1985年到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总数的增加和各等级城市数量的增加。
【典例一】(2008·四川文综)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回答(1)~(3)题。
(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B.20%C.30%D.40%(2) 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自主预习】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表现: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和曲形。
第3节城市化教案
第3节城市化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都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说明都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二、学习目标1、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进展图(图2.17)或案例4(英国的都市化进程),说出都市化的表现、概念和衡量标准。
2、读世界都市化水平提高图(图2.19),说出不同类型国家都市快速进展的时刻差异、都市化进展水平的差异,简要说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历史背景。
3、读都市化进程示意图(图2.20),结合案例4(英国的都市化进程),归纳并列表比较都市化标准曲线在不同时期上的特点。
比较中国都市化曲线图(图2.27),指出我国都市化所在时期、进展特点,推测以后我国都市化进展趋势。
4、读都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图(图2.25),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出都市化对都市土地、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造成的阻碍。
5、读都市环境污染问题图(图2.26),结合自己北京都市化过程中显现的环境问题的感受,举例并归纳出都市的要紧环境问题。
结合北京都市规划和都市环境整治的举措,讨论归纳解决都市环境的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都市化的过程和特点,都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二)教学难点都市化进程的时期曲线特点及其成因,发达国家逆都市化四、教学内容安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思路都市化和世界都市化的进程一学时都市化对地理环境的阻碍一学时五、教学资源建议依照教材配套光盘猎取相关图片和资料自编课件,尽量搜集整理和利用北京都市地图与相关资料说明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一)教学方法本节设计的内容容易和学生都市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案例尽量选择北京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现象和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比较和讨论探究缘故,总结规律。
(二)学法指导本节应提供通过优化的材料,引导学生有效提取图文信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从列举现象开始,逐步归纳成规律性认识。
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过程曲线的分析方法,观注曲线斜率和曲线转折点的具体地理含义,学会对过程曲线进行时期划分,并概括各时期的地理特点。
《第三节 城市化》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学情分析“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
设计理念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2、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城市化从容说课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及案例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认识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环境污染,鼓励学生讨论、探究其原因。
教师也可利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l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
从我们学校放眼四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象。
可是八年前我们学校刚刚搬迁到这里时,周围是一片农田,夏天晚自修的时候,还能“听取蛙声一片”。
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究的——城市化。
(课件展示课题:城市化)师: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板书)一、什么是城市化?师:究竟什么是城市化呢?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
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
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师:为什么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这么迅速呢?生:因为在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城市化的进程。
师:对!由此可见,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反过来,合理的城市化也有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
(引导学生阅读图2.18,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家舒适;文化设施齐全;社会地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师:对!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生: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师: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
那么如何来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呢?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许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时也只有33%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很大。
为什么呢?这得从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说起。
(板书)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师:城市化实际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请同学们先阅读图2.20。
(本部分整体思路:先进行图2.20内容的教学,同时结合P34案例4完成P35活动题。
然后依据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师:在图2.20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为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请同学们读取图2.20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各段曲线表明了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某些阶段城市化进程可能产生什么问题?生: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30%.力Ⅱ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什么阶段?我国2002年城市人口比重为39.10%,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生:加速阶段。
师:对!根据以上的讨论,在城市化进程的这一阶段,我们要特别注意什么?生:要加强引导城市化的合理发展,防止各种城市化问题的产生。
师:说得不错!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活动”,思考下列问题)l.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显现出怎样的特点?2.英格兰城市带是怎样形成的?3.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伦敦城市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生l:在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个鲜明的变化: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生2: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一些原先位于伦敦城周围的小城镇逐渐被伦敦“吞并”,成为大伦敦的一部分,如图 2.23。
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的城市规模都在迅速扩大,而且相互越来越近,城市与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这就是英格兰城市带。
生3: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减少趋势,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这时,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所以人们纷纷迁往城市以外的乡村或小城镇。
师: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另外两个原因是: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便捷。
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生:伴随着逆城市化过程,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等现象。
师:案例4是图2.20的具体实例。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划分,英国的城市化过程体现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点。
下面我们结合图2.20和案例4,归纳、概括不同城市化阶段的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和出现的常见问题。
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结合读图分析,完成表格内容填空)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师:现在,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处于哪一个阶段?生: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请同学们对图2.19和图2.21进行分析,思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水平存在的差异。
(引导学生读图2.19和图2.21,思考图后的三个思考题) 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差异?(提示学生读取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回答该题) 生:在2000年,发达国家平均城市人口比重已经高达75%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却只有40%左右。
显然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高发展中国家。
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生: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约为20世纪中叶之后。
师: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提示学生比较1950年前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增长曲线斜率变化,回答该题)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一些。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提示学生结合P33阅读内容,完成该题)生: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并进一步向全球扩散,使人类聚落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整个19世纪,欧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涌现出一批规模巨大、职能广泛的多样化城市。
20世纪初,北美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获得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其中后者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对此结合教材P33图2.20加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