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为进一步深入文化研究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掌握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究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

5、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文化的起源和演变3、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4、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理解5、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的处理6、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将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

评估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学术表现、分析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同时,还将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七、教师团队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文化学专家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传播学概论是一门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程目标1、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播效果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意义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历程,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课程定位本课程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选修课,旨在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2.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2.1.1 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1.2 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2.2 中国古代文化2.2.1 先秦文化2.2.2 儒家文化2.2.3 道家文化2.2.4 儒家与道家的并称2.2.5 唐宋文化2.3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2.3.1 中华礼仪之美2.3.2 传统节庆文化2.4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2.4.1 中国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2.4.2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2.5 中国传统文学2.5.1 古代诗词及其韵律美2.5.2 传统戏曲艺术2.6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2.6.1 儒家思想2.6.2 道家思想2.6.3 佛家思想2.7 中国现代文化2.7.1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变革2.7.2 当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三、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3.1.1 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3.1.2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3.1.3 熟悉中国传统礼仪、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基本特点3.1.4 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3.2 情感态度价值观3.2.1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3.2.2 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3.2.3 培育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情感态度3.3 实践能力3.3.1 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觉3.3.2 培养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能力四、教学安排4.1 教学方式4.1.1 理论教学4.1.2 实践教学4.1.3 讨论交流4.1.4 多媒体辅助教学4.2 课程设计4.2.1 开设讲座、展览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4.2.2 安排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实践环节4.3 评价方式4.3.1 平时表现4.3.2 期中考试4.3.3 作业4.3.4 期末考试五、教材及参考书目5.1 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5.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人民出版社六、其他事项6.1 注意事项6.1.1 强调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6.1.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际视野6.2 教学团队6.2.1 本课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6.2.2 配备专门的助教和实验助理,提供学生必要的学习帮助6.3 课程更新6.3.1 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6.3.2 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和改进教学计划和内容以上即为《中国文化概论》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对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编号:0111013课程学时:34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议教材: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有所思考。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结构与传承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1.文化的概念2.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二、文化的结构1.显型结构与隐型结构2.文化的主要子系统三、文化的传承1.文化进化论2.文化传播论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和发展历程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二、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三、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文化的起源2.中国文化的孕育3.中国文化的萌动4.中国文化的定型5.中国文化的发展6.中国文化的隆盛7.中国文化的强化8.中国文化的转型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天人合一,物我相通2.自强不息,兼容并包3.以人为本,崇尚道德4.和而不同,中行无咎二、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1.延续性2.伦理性3.政治性4.世俗性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1.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3.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4.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课程的重点、难点: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 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 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1876一1960)。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英文名称:The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编号:F121740008032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英语听力(1)、英语阅读(1)参考文献:《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廖华英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英语畅谈中国》,王志茹,陆小丽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二、课程目标《中国文化概论》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系统介绍中国几千年的璀璨文明以及近年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突飞猛进,充分展现中国丰富绚丽的文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1.系统介绍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概况。

支撑培养要求1,2。

2.重点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支撑培养要求1,2。

3.提高独立获取英文知识的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5。

4.培养英文交际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4。

5.培养编译和创作的能力。

支撑培养要求3。

6.培养务实精神、创新意识、美感和情怀。

支撑培养要求6,7。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知识单元一:国家概况支撑学习目标1,2(建议4学时)教与学要求: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掌握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中国政治体制、地理概况与历史脉络。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知识点1:国家政治体制主要内容:国庆节;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知识点2:地理概况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湖泊;气候知识点3:历史脉络主要内容: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行政区域;人口;民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发展和改革知识单元二:文学宗教艺术支撑学习目标1,2,5(建议8学时)教与学要求:了解中国的文学宗教艺术,掌握介绍哲学和宗教、文学和艺术英语表达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译能力。

教与学方法:互动交际法,师生、生生互动。

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文化概论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和探讨文化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并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在个体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能够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培养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欣赏和尊重。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

3. 分析不同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欣赏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单元:文化的概念与重要性- 介绍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探讨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分析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 第二单元:文化形成与传承- 研究文化形成的因素与过程- 探讨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意义- 分析文化传承中的挑战与变革3. 第三单元: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研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挑战- 分析跨文化误解与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 第四单元:多样文化的欣赏与尊重- 介绍不同文化形式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对多样文化的欣赏能力- 强调跨文化尊重与合作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 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演示等方式传达相关知识和理论。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交流。

- 互动: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回答问题和分享观点。

- 实践:组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力。

2. 评估方法-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参与度。

- 作业:布置书面作业,检验学生对文化概念和理论的掌握。

- 项目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报告。

- 期末考试:组织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主要教材:- 《文化概论导论》作者:XX2. 参考资料:- 《文化理论与实践》作者:XX- 《文化人类学导论》作者:XX-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作者:XX六、教学进度安排(以每周一节课为例)第一周:课程介绍与概念解析第二周:文化与身份认同第三周:文化与社会发展第四周:文化形成的因素与过程第五周: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意义第六周:文化传承中的挑战与变革第七周: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重要性第八周:跨文化误解与解决方法第九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十周:不同文化形式的特点与表现形式第十一周:多样文化的欣赏与尊重第十二周:课程总结与回顾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专业教师授课,辅助教师协助组织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015年江苏自考大纲《文化学概论》

2015年江苏自考大纲《文化学概论》

⽂化学概论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化学概论”是⾼等教育⾃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的是使考⽣通过系统学习对⽂化的界定、⽂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的了解,熟悉⽂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化现象、⽂化类型、⽂化模式、⽂化传统、⽂化传播、⽂化变迁,以及中西⽅古代⽂化流派和近现代⽂化思潮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对⽂化的界定及⽂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化学作为⼀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化学的研究⽅法。

3.掌握与⽂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古代⽂化流派和近现代⽂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所学的知识分析⼀些具体的⽂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性质的⼀门基础课程,它为考⽣提供了必要的⽂化学知识。

考⽣可以了解⽂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化相关的⼀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标第⼀章概述⼀、课程内容本章简要⽽全⾯地介绍了⼈与⽂化以及⽂化的起源问题。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与⽂化、民族与⽂化、⼈类与⽂化的关系问题,把握⽂化的起源、⽂化的内涵,从⽽对于⽂化问题的产⽣和发展有⼀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与⽂化的关系、⽂化与本能以及⽂化与⽣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化与劳动、⽂化与语⾔、⽂化与思维的关系、⽂化起源于⼈类劳动。

第⼆章⽂化与⽂化学⼀、课程内容本章简要⽽全⾯地介绍了⽂化的定义、特征以及⽂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化学的基本⽅法等基本内容。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化的定义、⽂化的特征以及⽂化学的倡导和建⽴,从⽽更系统宏观地把握⽂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化”的词源、⽂化的结构、学习⽂化的基本⽅法。

文化学概论新讲义

文化学概论新讲义

文化学概论(课件)前言一、教学内容(一)文化学相关基本概念(二)文化学理论及其发展概述(三)文化学研究方法(四)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二、教学方法(一)理论分析(二)案例分析(三)启发式教学(四)课堂和课后思考与练习(五)专题讲授三、教学目的(一)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二)了解文化学理论与方法(三)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四)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历史现实问题四、学习方法与要求(一)课前预习(二)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三)勤于思考;加强练习(四)教学相长,积极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五、先修课程(前期知识储备)(一)中国通史(二)中国文化史(三)世界通史(四)中国地理(五)世界地理第一章文化与文明第一节文化的内涵一、“文化”词源解析(一)“文”、“化”二字在甲骨文中早已出现(二)“文”的本义及引申义1、“文”之字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本义为花纹或纹理。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2、引申义: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等。

案例:(1)非洲部族人的纹身(2)宗教图腾——“龙”、“狼”等(3)中国远古墓葬中的“红方格”(三)“化”的本义及引申义1、“化”之字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生化”。

2、引申为变化、教化。

主要指人的精神品质向好的方面转化,即“教化迁善”。

反例:顽固不化,朽木不可雕也。

(四)“文化”一词的产生1、“文”、“化”并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文”、“化”合为一词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的“文化”,指与野蛮相对的教化,即“以文教化”。

3、在西方,“文化”一词也带有“以文教化”的含义。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文化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2、人是环境的动物,正是环境塑造了人类3、传统决定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4、人类是历史演化的产物,几百万年的发展进程,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5、文化就是创造6、人类拥有主宰地球的能力和实力,就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拥有文化的高级动物二、文化的几种定义第一,现象描述性的定义第二,社会反推性的定义第三,价值认定性定义第四,结构分析性定义第五,行为取义性定义第六,历史探源性定义第七,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第一,文化是由人类这一主体创造关享用的第二,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这是最为重要的第三,文化所牵涉到的面相对来说非常宽广第四,我们强调的是文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学是一门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2、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3、文化学也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4、文化学也不同于哲学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文化学业来自于人类学,是对人类学的进一步细化3、对于文化学研究范围作出非常详细描述的当推乔治·彼德·马德克4、相对而言,博厄兹对文化的分类是物质文化社会关系艺术、宗教、伦理三、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文化学发展简史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第二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第三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第一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第二节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的功能二、认知的功能三、规范的功能四、凝聚的功能五、调控的功能第四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调查法1、做好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2、进行实地田野调查3、编写出田野调查报告第二节文献法1、做好选题工作2、做好文献材料收集的技术性工作3、做到收集材料的科学性4、撰写研究论文第三节比较法1、历史比较法2、类型比较法3、深度的区域比较法4、控制比较法5、交参文化比较法第五章文化与具体存在的关系第一节文化与语言1、语言的创造使人开始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区别开来2、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由蒙昧进入文明阶段3、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第二节文化与制度1、人类文化发展促成了制是的出现2、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或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3、制度影响文化的发展第三节文化与民俗1、民俗的产生是为了生存(生活)2、民俗在重复进行(传承)时也是以生活方式进行的3、民俗即使在传承中忘却原初的含义,却仍能保持独有的生活方式4、民俗以群体认同、个体实行,并以强烈的独立性的生活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5、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还表现在它时常显示出文化意识的积淀第四节文化与宗教1、宗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五节文化与艺术1、作为特殊文化符号的艺术具有象征性2、艺术的存在具有超越时空性3、文化的不同存在对艺术创造产生直接的影响第六节文化与经济1、文化与经济共生、同构与互动2、经济的增长决定文化总量的增长3、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衡的规律第六章文化的起源和创造第一节文化起源的不同界说一、文化创造的驱动力1、文化是基于什么原因被人类所创造二、关于文化起源的种种界说1、中国古代先哲的界说2、西方先哲的界说3、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4、关于人和文化起源的几种现代假说第二节文化的起源、累积和创新一、文化起源二、文化累积1、文化累积不是同项文化内容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2、文化累积有两种形态3、文化累积和文化发展之间有一个加速度比三、文化创新1、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边续的,继承和累积具有潜在意义,它是文化创新的前提2、文化创新需要吸纳不同文化内容,在对待不同质的文化上,须有宽容精神3、文化创新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化基础第二,文化创新须具有一定的社会需要第三,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从事文化创新的特殊社会实践4、文化创新的实现途径5、文化创新的内容第七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第一节文化的是时间一、文化的时间观二、文化层第二节文化的空间一、文化圈1、文化圈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2、文化圈可大可小3、文化圈的时间存在是扩散的二、文化区1、秦文化区2、三晋文化区3、齐鲁文化区4、吴越文化区5、荆楚文化区6、巴蜀文化区7、岭南文化区第三节文化生态第八章文化符号与象征第一节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指人类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来表达文化内容的一种方式一、符号与文化与文化人类学二、文化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系统2、非语言符号系统(1)体势符号(2)实物符号(3)艺术符号3、综合符号系统(1)电影符号(2)电视符号(3)多媒体和网络符号第二节文化象征第九章文化继承与教育第一节文化继承1、文化继承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学的遗传特征,即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接受文化的遗传功能2、文化继承是一个由低向高级发展的过程3、文化继承是由被继承的文化决定的4、文化继承与文化淘汰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关系第二节文化教育1、教育的起源2、文化习得3、文化教育的功能(1)选择功能(2)认知功能(3)塑造功能(4)保存功能(5)创造功能4、文化与教育的关系(1)文化决定教育的方针、政策、本质特征(2)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3)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4)文化与教育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益处,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第十章文化变迁与冲突第一节文化传播1、链式传播模式2、相互传播模式3、根式传播模式4、波式传播模式5、复合传播模式第二节文化变迁1、文化变迁的概念2、文化变迁的成因(1)生物因素决定文化变迁(2)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变迁(3)心理因素决定文化变迁(4)文化传播因素决定文化变迁(5)工艺发展因素决定文化变迁第三节文化冲突一、文化冲突的多样性1、区域性文化冲突2、集团性文化冲突3、阶级性文化冲突4、民族性文化冲突5、时代性文化冲突二、文化的分化与整合1、文化的分化2、文化的整合第十一章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第一节文化的民族性1、自强不息的精神2、爱国主义精神3、宽容和谐精神4、崇尚道德精神第二节文化的时代性1、文化的具体存在是时代性的2、文化的创造是时代性的3、文化的传承和淘汰也取决于时代4、时代性的文化具有可比性第十二章文化的主流与支流第一节文化主流1、主导性2、前沿性3、普遍性4、制度性第二节文化支流一、文化支流的概念和意义二、文化支流的特点1、附属性2、民间性3、特殊性4、生活性三、文化的雅俗观第三节文化的中心与边缘一、文化中心1、区域文化中心——城市2、国家文化中心——都城3、世界文化的中心——发达国家二、文化边缘1、区域文化边缘——乡村2、国家文化的边缘——外邑3、世界文化边缘——不发达国家第十三章文化与现代化第一节文化与文明一、文化二、文明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第二节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一、文化传统1、稳定性2、延续性3、潜在性二、文化传统与现代化1、现代化2、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第三节文化产业化与文化发展趋势1、文化产业化2、文化发展趋势。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异同、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3、张中利,《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本章思考题:1、从汉字词源解析文化的本义与引申义;2、什么是广义文化?什么是狭义文化?3、分析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4、分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内在关系;5、文明与文化的异同。

第一节文化界说1、“文化”词源解析2、文化的定义3、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4、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5、中国文化圈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文化的基本特征2、文化的基本结构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明界定1、“文明”词源解析2、文明的含义3、文明时代的基本标志4、文明与文化的异同第二章文化学理论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主要理论,并能合理地运用文化学理论知分析相关专业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类型理论、文化模式理论、文化变迁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文化类型理论,难点是文化模式理论。

本章参考文献: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60962B/06131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一、课程的教学目标1、中国文化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旨在系统、简明地介绍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传播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自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学习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地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程将分成若干专题,重点讲授中国文化的产生土壤,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宗教及其特点,中国的礼乐文化及其意义,中国的史学传统及其意义,中国的哲学及其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如中国古代科技、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均作为选学内容,由学生自学。

2、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取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交换意见。

本课程将指定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的经典和相关参考书,课上进行讨论。

本课程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最鲜活的资料。

3、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笔试。

平时成绩由两篇作业组成。

一篇是经典读书笔记,要求从《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周易》中任选一本,认真阅读,写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论文。

另一篇作业是从指定的5部作品中挑选一部,认真阅读,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化精神或中国思维方式的论述。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讲中国文化概说一、“文化”的涵义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三、文化的功能四、中国文化的简要历程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本讲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基本分层、中国文化的基本分期,理解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法。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演变过程以及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视野,并为后续的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2、文化的分类与演变3、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4、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部分(1-3周):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定义与内涵2、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3、文化的基本要素与表现形式第二部分(4-6周):文化的分类与演变1、文化的分类方法2、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3、文化的传播与交流4、文化的演变过程与规律第三部分(7-9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1、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2、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第四部分(10-12周):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文化分析的技巧与工具3、文化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4、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与要求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经典著作,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化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环节。

2、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情况,作业主要是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报告,小组讨论以分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考查学生对前半学期和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4、考核标准参照以下几点:(1)理解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2)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3)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现象;(5)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该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和本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

能力和技能方面:学生应具有分析和判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讲绪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界定(一)文化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文化的定义(三)文化内涵的界定第2节文化学释义(一)文化学的定义(二)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三)中国学者对文化学的研究第3节文化学研究(一)研究对象(二)研究范围(三)研究目的(四)研究方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问题的提出背景、人类对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关于文化定义的不同方法及其主要观点,掌握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了解文化学的定义、中西方学者对文化学的构建与研究以及文化学研究的对象、范围、目的与方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3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文化定义进行剖析,进而理解和掌握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其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五、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六、思考题1.人类关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的思考,主要问题有哪些?2.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是什么?你能否将这些定义方式精简为3-5种?关于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分别有哪些?3.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的理解是什么?4.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5.文化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6.文化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第2讲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学的特性(一)整体性(二)跨越性(三)典型性(四)通约性第2节文化学的形成(一)人类学的兴起(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三)文化学的产生第3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二)传播学派(三)美国历史学派(四)法国社会学派(五)功能学派(六)文化心理学派(七)新进化学派(八)结构主义学派(九)认知人类学派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学的整体性、跨越性、典型性和通约性特征,以及文化学是如何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中产生和形成的,掌握判断人类学以及文化学产生的条件;了解各个文化学流派的形成时间、理论核心、创始人与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贡献,掌握各个流派之间的联系及其发展。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类学与文化学产生的条件,各个文化学流派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学会判断人类学与文化学产生的条件,学会如何分析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哪些?2.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诞生,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形成后文化学得到迅猛发展且学派林立,请从系统角度分析其原因是什么?3.文化学研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各自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是谁?主要观点或学术贡献是什么?并对相关学派的相互影响及其发展进行分析。

第3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一)人类起源假说到科学(二)文化起源假说到科学(三)人类起源与文化产生(四)文化起源的内外原因(五)文化起源的错误批判第2节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一)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二)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三)农耕社会与文化(四)工业社会与文化(五)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第3节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一)文化累积(二)文化创新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与文化起源的关系,掌握文化起源的内外因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了解社会类型划分的标准以及五种文化社会类型,掌握各种社会类型的文化特点;了解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及其条件,掌握文化累积与创新的关系。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起源的内外因关系,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化起源的内外因关系,以及怎样把握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文化起源主要的内外因是什么?2.社会类型的划分有哪些标准?根据生产方式和生计模式,文化发展阶段可分为哪几种社会类型?每种社会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的内涵、路径分别是什么?需要什么条件?二者的关系怎样?第4讲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层次(二)文化的形态第2节文化的特征(一)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二)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三)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四)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五)累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六)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第3节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二)认知功能(三)引领功能(四)规范功能(五)凝聚功能(六)调节功能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的三个层次与四种形态,文化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个体性与超个体性、普遍性与民族性、阶级性与时代性、累积性与变异性、差异性与一致性等的统一;了解文化所具有的满足需要、认知、引领、规范、凝聚、调节等功能。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特征与文化的功能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文化所具有的满足需要、引领、凝聚等功能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文化的形态是如何划分的?2.如何理解文化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3.为什么说文化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4.如何理解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差异性与一致性?5.文化的阶级性与时代性是怎样统一的?6.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7.文化具有哪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8.如何理解文化的凝聚功能以及文化调控的内涵与范围?第5讲文化与存在的关系(一)(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与民俗(一)社会文化的两个层次(二)民俗的内涵(三)民俗的分类(四)民俗的特征(五)民俗的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六)中国的岁时民俗(七)各地民俗第2节文化与宗教(一)宗教的形式(二)宗教对文化的影响第3节文化与艺术(一)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二)艺术的范畴(三)艺术的文化功能第4节文化与经济(一)经济与文化是一种同生同构关系(二)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文化一体性第5节文化与政治(一)政治与文化的联系是历史的、必然的(二)政治生活与宗教文化经常是一体的(三)政治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影响政治的进程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与民俗、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民俗的内涵、分类、特征及其功能;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在推动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的岁时民俗,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化与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与艺术的关系?2.分别阐述民俗的内涵、分类、特征与功能是什么?3.如何理解艺术的文化功能?4.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推进经济、政治的发展?第6讲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关于文化符号(一)文化符号的内涵(二)文化的符号性第2节文化符号系统(一)语言符号系统(二)非语言符号系统(三)综合符号系统第3节关于文化象征(一)象征的内涵(二)象征的特性(三)象征的分类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符号的内涵,正确理解人类文化的符号性,掌握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的关系,以及文化象征符号的基本特性与分类。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符号系统,文化象征的分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与特点,学会分类的方法与原则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文化符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类文化的符号性?2.文化符号系统主要有哪些类别?非语言文化符号系统的类别及其特点是什么?3.文化符号与文化象征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文化象征符号有哪些基本特性?第7讲文化的时间观与空间观(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时间观第2节文化的空间观(一)文化生态(二)文化圈(三)文化层(四)文化区第3节文化与教育(一)社会化(二)文化与教育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的时间观及其多元性,理解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文化空间观的内涵及其关系;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等观点。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的内涵及其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如何理解文化范畴中时间观的多元性?2.如何理解文化生态、文化圈、文化层、文化区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3.如何理解“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和“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第8讲文化的传播、变迁与冲突(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的内涵(二)文化传播的模式(三)文化传播的意义第2节文化变迁(一)文化变迁的内涵(二)文化变迁的原因及类别(三)文化变迁的模式与规律第3节文化冲突(一)文化冲突的内含与特征(二)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三)文化冲突的结果与意义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的模式、文化传播的选择性、文化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了解文化冲突的形式、原因和结果的相关性,正确理解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安排教师讲授2.5学时,与学生研讨0.5学时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老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六、思考题1.文化传播主要有哪些模式?文化传播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何意义?2.文化传播是如何体现其选择性的?3.文化变迁的模式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4.请分别从文化自身出发和引起变化的力量出发,分析文化变迁的原因有何异同?5.请对文化冲突的形式、原因和结果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6.请分析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第9讲文化的主流支流与传统现代(3学时)一、教学内容第1节文化的主流与支流(一)文化主流(二)文化支流(三)文化中心与边缘第2节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一)传统与文化(二)现代化与文化发展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主流与文化支流、文化中心与文化边缘的内涵,学会如何判断文化主流与文化支流,正确理解文化中心与文化边缘实现转化的条件;正确理解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异同之处,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掌握文化在现代化与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的约束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