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大纲
2.2.1 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0
2.2.1 无脊椎动物1.生命观念:通过观察、比较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代表动物,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科学思维:(1)通过观察、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对无脊椎动物各主要类群的主要特征的比较,认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演变,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思想。
3.态度责任:(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总结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趋势并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动物的类群繁多,根据其身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一重要特征,可以将无脊椎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教材首先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无脊椎动物是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然后,分别详细阐述了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几大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代表动物、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典型实例,并让学生进行补充。
在实例的选取上,教材既选取了无脊椎动物对人类有益的案例,也选取了对人类有害的案例,让学生明白无脊椎动物对人类生活会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同时,告诉学生,每种动物在生物圈中都有它的位置,任何一种动物的消失都可能会影响生物圈的稳定,因此,不管是防治有害动物,还是保护和利用有益动物,我们都要秉持科学的态度。
本节内容,首先通过PPT展示鱿鱼、鲍鱼以及章鱼的图片,设疑:“想一想:图中三种生物的俗名中都有“鱼”,为什么说它们不是鱼呢?”,然后请同学起来分享吃鱼和吃鱿鱼、鲍鱼以及章鱼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从而引入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概念的学习。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无脊椎动物》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位于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学的基础知识之后。
本章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还为后续学习脊椎动物和生物进化等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从而对生物界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节与后续的生态学、遗传学等章节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列举常见的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和作用。
3.学生能够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活动,提高生物分类的实践能力。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无脊椎动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学生能够体会到生物分类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激发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2.无脊椎动物在生物多样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无脊椎动物的复杂分类体系和多样化的生理结构。
2.无脊椎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分类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
学生对生物的观察和分类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
1. 实验法:通过观察无脊椎动物的标本或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其结构特征。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无脊椎动物的认识,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深化。
生物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上册2.2.1 无脊椎动物 教学教案03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在老版教材中安排3个课时教学,在2024版教材缩减为1课时,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有所降低。
教材中举例的动物多为生产生活常见的动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动物类群与代表动物结合起来记忆,效果会更好。
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求答案,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了解、掌握几种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
3.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是共同体的关系。
树立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代表动物有哪些。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课前尽量多的找一些无脊椎动物到课堂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鲍鱼和鱿鱼的名称中都有“鱼”,那么它们是鱼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二、出示教学目的1.无脊椎动物的类群有哪些?每个类群的代表动物主要有哪几种?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新课教学1.概念。
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椎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比脊椎动物的多。
2.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
根据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你能不能举例说出你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蟋蟀、知了、田螺、蝗虫、蚯蚓、蜗牛…)大家认识那么多的无脊椎动物,它们主要分属于哪个类群,同学们能够分辨吗?(1)刺胞动物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蜇、海葵等)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涡虫是扁形动物,涡虫的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身体长1—1.5厘米,背腹扁平,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腹面有口,无肛门,能够自由生活)。
大多数扁形动物都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如血吸虫、猪肉绦虫,它们的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非常发达。
无脊椎动物教学大纲
以下部份为理论课部份的教学大纲*表示重点,△表示难点。
第1章引言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第二节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三节动物学发展史第四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与分类的基本知识*第2章原生动物门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一、身体多为单个细胞,少数群体原生动物,也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
个体很小。
二、具有最复杂的细胞结构及动物的各种生活机能。
1个细胞即是1个生命。
细胞器的概念。
第二节分纲及代表种分纲的依据:运动胞器及营养方式。
一、鞭毛纲1、*纲的简要特征:鞭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分三种。
2、代表种类:自由生活的:绿眼虫,群体种类;寄生生活的:锥虫及其危害;自由生活的动鞭亚纲的种类:领鞭毛虫。
二、肉足纲1、纲的简要特征:伪足为运动胞器。
△细胞质分为内外质(并讲解变形运动的机制)。
吞噬营养、胞饮。
2、代表种类:大变形虫、表壳虫(有外壳)、放射虫(骨骼);痢疾内变形虫(寄生)。
三、*孢子纲1、纲的简要特征:较简单的细胞结构及特有的△顶复合结构。
寄生性营养及复杂的生活史。
2、代表种类:球虫(兔球虫)、血孢子虫。
△主要讲疟原虫的生活史及危害。
四、纤毛纲1、*纲的简要特征:纤毛为运动胞器。
细胞结构最复杂。
一般为动物性营养。
2、代表种类:草履虫、钟虫、车轮虫第三节:原生动物和人生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水质;病害;基础研究)第四节: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非细胞形态的生活物质→有细胞结构的原始生物→原生动物第3章多细胞动物导论第一节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一、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二、起源于何种单细胞动物的学说第二节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
着重原肠形成、中胚层的形成。
第三节生物发生律:定义及其意义第4章多孔动物门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一、体形多不对称二、体壁有两层细胞构成,有一中央腔三、细胞进一步分化,但尚未形成组织四、具水沟系五、胚胎发育的逆转△第二节海绵动物的系统发育:胚胎发育的逆转及水沟系等特殊性,说明它是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枝(盲枝),又称侧生动物。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4.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3. 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技巧;2.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显微镜及显微镜片;2. 无脊椎动物标本或图片;3. 实验操作工具(如镊子、刀片等);4. 实验记录表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无脊椎动物的图片或实物标本,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主要特点,重点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为学生实验观察打下基础。
3. 实验操作(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
4. 结果分析(20分钟)学生将实验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的收获。
教师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2. 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 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4. 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实验一:观察蚯蚓【教学目标】1. 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海洋生物学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目录《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4)《海洋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6)《海洋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2)《海洋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5)《海洋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2)《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37)《海洋浮游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2)《海洋法》课程教学大纲 (44)《海洋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54)《海水养殖》课程教学大纲 (60)《海水养殖》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65)《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7)《海洋微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73)《海洋防污染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76)《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83)《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89)《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91)《海洋天然产物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96)《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98)《海洋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104)《海洋资源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111)《海洋功能区划与海域使用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17)《海洋科学技术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121)《海洋药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126)《大气-海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32)教学实习大纲 (138)教学实习大纲 (139)专业实践大纲 (140)专业大实验大纲 (141)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142)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143)《海洋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Marine Science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1017290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总学分:2学分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各种水文要素(如温度、盐度、密度等)的分布变化特征以及海洋中各种运动(如海流、波浪、潮汐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学习利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海洋学问题,并为今后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Key)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1.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任务无脊椎动物门类庞杂,结构各异,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常感到困难,做好实验对理解课程内容是十分必要。
然而,印证课堂讲授的内容只是实验目的的一个方面,实验课还有使同学掌握基本技术、科学方法和培育实验能力的任务;通过实验还可以体高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因此,实验课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做到实验课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1、本课程要求学生已经修完显微镜技术、生物绘画、植物性等先行课程。
2、本课程要求从动物的整体水平、组织水平及细胞水平上,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本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同时使他们认识到动物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形式的多样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实验课的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较正确地分析和总结,以及完成一个完整科学的实验报告的能力。
4、着重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掌握操作技术的要领。
5、培养学生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生物绘画能力。
6、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做好课前预习,认真阅读实验指导和有关资料,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操作,细心观察,详细记录。
7、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执行仪器使用规则和试剂使用规则。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和结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特色:实施本课程的实验,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机能的培养。
基本实验:为配合课堂讲授而安排的实验内容。
使学生通过门或纲代表动物的观察和解剖,了解该门或纲的特征;观察门或纲的常见种类,并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基于各实验的共性,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改变千篇一律的写法,而是提出各实验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增加实验技术及在能力培养上的要求。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课件
利用图表制作软件,将整理后的实验 数据绘制成图表,使数据可视化,更 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总结
结论概述
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表,对实验结果进 行总结,概述实验的主要发现和意义 。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实验 结果与理论预期的差异及其原因,提 出对无脊椎动物学的贡献和未来研究 方向。
利用显微镜等实验工具对无脊 椎动物进行观察和实验操作, 探究其生命活动规律和机制。
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 物,理解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 原理。
02
CATALOGUE
无脊椎动物学基础知识
无脊椎动物分类
01
02
03
分类原则
基于形态学、遗传学、生 态学等多方面信息,将无 脊椎动物分为多个门和纲 。
主要门类
废弃物处理
实验结束后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实验室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仪器清洁和维护
使用过的仪器应及时清洁和维护,确保其性能和精度。对 于有特殊要求的仪器,应按照规定进行保养和存放。
数据整理与报告撰写
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整理成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数据 记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报告应清晰、准确、完整 地反映实验过程和结果。
《无脊椎动物学实 验》ppt课件
目录
• 实验概述 • 无脊椎动物学基础知识 • 实验操作流程 • 实验结果展示 • 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须知
01
CATALOGUE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基 本特征和分类。
培养学生对无脊椎动 物学的兴趣和科学素 养。
学习无脊椎动物的采 集、观察和实验操作 方法。
实验背景
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 、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类群, 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381058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数:32 学分:1开课学期:3实验室名称:动物学实验室先修课程:植物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生命科学学院大学二年级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实验课巩固和扩展课堂讲授的知识,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是更能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正确使用常规仪器,学会正确记录,分析讨论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包括动物显微结构观察、形态解剖、系统分类等。
二、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理解和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提高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风。
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绘图、典型动物解剖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装片的染色方法、动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使学生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有机体等不同层次认识动物,并掌握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不同类群的结构、功能、演化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为了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得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的选题与设计,尽量开设设计性实验,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让学生完成从实验设计到亲自动手操作全过程。
三、考核办法1.实验前教师检查预习报告,符合要求方可进行实验。
2.实验后学生操作及数据经过指导教师签字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
3.指导教师应该对每个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并将成绩登记在册。
4.成绩应包括实验操作评分、实验报告评分和实验考试评分三部分,分别按50%、30%和20%分配,并换算成五级评分。
四、主要仪器设备1.显微镜2.解剖镜3.多媒体4.装片5.动物的骨骼标本6.动物的浸制标本五、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序号实验名称主要内容小组人数实验时数实验类别1草履虫的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运动;草履虫临时装片的制备;内部构造;食物泡的形成及变化;设计并开展实验,观察草履虫有性和无性繁殖的过程13设计性2原生动物的采集和观察定性和定量取样;镜检分类;分析不同类群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水生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水生生物学实验/Hydrobiology experiment 课程编号:2401010 课程类别:水生生物实验指导书(自编)教材名称:水生生物学学时学分:学时:27;学分1;实验学时:27应开实验学期:第4-5学期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适用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水产养殖专业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而水生生物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水生生物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水生生物类群的形态结构、主要特征、分类等基本知识,学会各类水生生物标本的固定、储存和观察方法,掌握生物图的绘制以及CCD图像拍摄技巧,掌握水生生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和编制方法。
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识别常见和经济水生生物种类并掌握分类地位,具备独立进行水生生物种类的鉴别能力,为以后的水生生物教学实习及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形态和分类学基础。
二、课程简介本实验课程主要通过观察各类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维管束代表种类的形态结构,掌握不同类群水生生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解剖或直接观察主要特征,借助检索表,对常见水生生物种类进行鉴别分类。
根据实验观察的实物标本绘制生物图制作实验报告,应用CCD成像系统拍摄观察的实物标本图像,并训练测量标本大小和处理图像的技巧。
旨在通过实验,使学生具备水生生物标本的鉴别能力以及生物图像的采集和处理能力。
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实习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CCD成像系统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教师在实验课开始的15分钟讲授实验课的内容,演示实验操作方法和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碰到问题随时要求教师解答。
对课堂中学生碰到的共性问题,教师运用示教镜通过投影大屏幕进行集中讲解。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2.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代表物种3. 学会观察和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特点和生活习性2. 实验法:观察、解剖和分类无脊椎动物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点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代表物种3. 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4. 无脊椎动物的观察与分析5. 无脊椎动物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解剖器具、标本等2.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3. 学生分组:每组4-5人二、第一章:无脊椎动物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2.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体系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教学活动:1. 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分类体系2.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3. 引导学生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验活动:1. 观察无脊椎动物标本2.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特点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分类2. 总结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三、第二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代表物种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代表物种2. 掌握这些物种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教学内容:1. 腔肠动物:水母、海葵等2. 扁形动物:绦虫、血吸虫等3. 线形动物:蛔虫、丝虫等4. 环节动物:蚯蚓、水蛭等5. 软体动物:蜗牛、章鱼等6. 节肢动物:昆虫、蜘蛛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纲动物的代表物种2. 分析这些物种的特点和生活习性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种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验活动:1. 观察各纲动物的标本2. 分析这些物种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的主要代表物种2. 总结这些物种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四、第三章: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2.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2. 无脊椎动物的摄食方式3. 无脊椎动物的繁殖策略4. 无脊椎动物的防御机制5. 无脊椎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活动:1. 讲解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2.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生态适应机制3. 引导学生思考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验活动:1. 观察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2.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生态适应机制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2. 总结无脊椎动物的生态适应机制五、第四章:无脊椎动物的观察与分析教学目标:1. 学会观察无脊椎动物的方法2. 掌握分析无脊椎动物特征的技巧教学内容:1. 观察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和技巧2. 分析无脊椎动物形态特征的重要性3. 分析无脊椎动物生活习性的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观察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和技巧2. 分析无脊椎动物形态特征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实践观察和分析无脊椎动物实验活动:1. 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2.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生活习性作业:1. 复习观察无脊椎动物的方法和技巧2. 总结分析无六、第五章:无脊椎动物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目标:1. 学会无脊椎动物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2. 能够独立完成无脊椎动物的观察与解剖实验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2. 观察无脊椎动物标本的技巧3. 无脊椎动物解剖操作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1. 讲解无脊椎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2. 演示观察与解剖无脊椎动物的技巧3.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活动:1. 观察无脊椎动物标本2. 解剖无脊椎动物,观察其内部结构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2. 总结观察与解剖无脊椎动物的技巧七、第六章: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2. 认识到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无脊椎动物在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3. 无脊椎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分析无脊椎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实验活动:1. 观察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调查无脊椎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总结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八、第七章:无脊椎动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保护的重要性2. 学会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无脊椎动物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原因和意义2. 无脊椎动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 可持续发展与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关系教学活动:1. 讲解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原因和意义2. 分析无脊椎动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与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关系实验活动:1. 调查当地无脊椎动物的生存状况2. 探讨无脊椎动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原因和意义2. 总结无脊椎动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九、第八章:综合实践活动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1. 设计与无脊椎动物相关的主题活动2. 参与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1. 设计与无脊椎动物相关的主题活动2. 参与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实践活动实验活动:1. 调查与无脊椎动物相关的实际问题2. 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业:1. 复习设计与无脊椎动物相关的主题活动2. 总结参与无脊椎动物保护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十、第九章:课程总结与评价教学目标:1. 回顾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不足之处教学内容:1. 回顾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的主要内容2. 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学习收获1. 讲解课程总结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实验活动:1. 完成课程评价问卷调查作业:1. 复习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的主要内容2. 完成课程评价问卷调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分类体系,以及主要特点环节重点: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掌握其分类体系,并了解其主要特点。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69学时学分:4学分使用专业:生物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纲)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部和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能力、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动物学的概念,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2 动物学及其分科3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4 动物学发展简史4.1 西方动物学的发展4.2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5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5.1 描述法5.2 比较法5.3 实验法6 动物分类的知识6.1 分类依据6.2 分类等级6.3 物种的概念6.4 动物的命名6.5 动物的分门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动物体的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重点掌握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明确动物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教学重点难点: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
1 细胞1.1 细胞的一般特征1.2 细胞的化学组成1.2.1 蛋白质1.2.2 核酸1.2.3 糖类1.3 细胞的结构1.3.1 细胞膜或质膜1.3.2 细胞质1.3.3 细胞核1.4 细胞周期1.5 细胞分裂1.5.1 无丝分裂1.5.2 有丝分裂1.5.3 减数分裂2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2.1 组织2.1.1 上皮组织2.1.2 结缔组织2.1.3 肌肉组织2.1.4 神经组织2.2 器官和系统第二章原生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巩宁).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巩宁2011.10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
共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二个教学环节,通过实验环节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分析相关问题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相关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海洋生物学基础。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位课——“海洋生物学”的实验环节。
与理论课内容同时或在其后开设。
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独立地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实验掌握海洋生物活体标本和固定标本的制作和观察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海洋生物并对其生态适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
目录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附显微镜基本知识 (4)实验二海洋浮游植物形态观察 (10)实验三海洋浮游动物形态观察 (15)实验四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19)实验五潮间带实习及底栖海藻采集 (23)实验六底栖海藻标本制作与保存 (25)实验七底栖海藻形态观察 (27)实验八海洋底栖动物形态观察 (33)实验九海洋游泳动物形态观察 (36)实验十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 (39)附录大连沿海常见底栖海藻蜡叶标本图片 (42)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实验目的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2、学习显微镜的正确使用维护。
3、学习海洋生物形态的观察方法。
材料和器具1、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香柏油、二甲苯、吸水纸、吸管。
2、生物标本制片、海水水样实验内容(一)显微镜使用1、取镜打开镜箱、右手握住镜臂,取出显微镜,用左手托住镜座放于平稳的实验台上。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结构;(3)掌握无脊椎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究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1)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体系;(2)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昆虫等。
2. 显微镜的使用(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2)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结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2)显微镜观察无脊椎动物器官和结构的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各类无脊椎动物标本、显微镜、实验用具等;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3. 实验场地: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2)展示无脊椎动物标本,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结构;(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结果与讨论:(1)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关系。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1)复习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六、实验一:软体动物的特征观察1. 目的:通过观察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
三、腔肠动物(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和图片,让学生掌握腔肠动物的特征和代表动物。)
1. 观察实物标本
教师展示珊瑚、水螅等腔肠动物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提问学生:“腔肠动物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捕食和消化食物的?”
学生观察实物标本,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发现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生态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小组合作和实地观察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无脊椎动物的复杂分类上仍然感到困惑,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分类学的教学,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界的尊重。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四、扁形动物(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让学生掌握扁形动物的特点和代表动物。)
1. 比较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提问学生:“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2. 观察实物标本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一些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无脊椎动物的具体分类和特征还比较模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探索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和实验等方式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Marine Biology)
课程编号:170608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名称:《海洋生物学实验》
学时学分:学时70 学分2 实验学时66
应开实验学期:二年级第四学期
先修课程: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
适用专业:海洋生物
一、课程性质及要求
《海洋生物学实验》是为配合海洋生物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是海洋生物专业学生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
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作风。
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可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提高学习兴趣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对海洋生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内容简介
实验内容涉及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海洋贝类、海洋甲壳动物、海洋高等无脊椎动物、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各种不同海洋无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固定标本、以及活体生物等的解剖学习,了解和掌握代表性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主要构造;通过对制片标本和示教标本的观察学习,了解其主要分类特征;通过对海洋底泥中海洋生物的分析鉴定,初步掌握分选小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参观海洋水族馆、海螺馆等,直接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热情。
三、主要仪器设备
普通离心机、比重计、1 mm 和0.1 mm孔径的筛网、滤膜、白色搪瓷盘、游标卡尺、解剖工具、暂养容器、显微镜、解剖镜等。
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为单独设课,所以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 本课程以解剖、观察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实验分小组进行,由学生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老师不得包办。
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再由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
4. 要求学生在实验室现场绘制各种外形图和内部解剖结构示意图,经老师认可并当场考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
5. 实验报告必须在下次实验前上交。
6. 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
五、考核方法
根据实验课的认真程度、实验报告完成质量和当场考核的成绩,对学生的实验成绩作全面评定。
每个实验的实验认真程度占30%,实际操作水平30%,实验报告质量40%。
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六、实验项目设置
序号实验项目名
称
内容提要学时实验类
型
实验要求每组人数
1 显微镜及解剖
镜的使用及人
口腔上皮细胞
的观察观察显微镜及解剖镜各部分
的结构,理解其功能;通过
人口腔上皮细胞的观察,学
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验证型必选 2
2 原生动物的形
态观察与分类通过对夜光虫、有孔虫、沙
壳纤毛虫的形态观察,掌握
浮游原生动物的一般形态特
征及其分类特征,认识各类
群的常见代表动物
3 验证型必选4~6
3 腔肠动物和栉
水母的形态观
察及分类通过对水螅水母、钵水母、
以及栉水母的形态观察,了
解其一般结构,熟悉腔肠动
物及栉水母的分类特征和代
表动物
3 验证型必选4~6
4 多毛类动物的
形态观察了解并掌握沙蚕科典型代表
的形态鉴别特征,认识东海
习见游走亚纲主要科的代表
动物,初步掌握主要科的特
征
3 验证型必选4~6
5 贝类各纲外形
比较、定位、
数据测量及贝
类与人类的关
系了解软体动物门中主要五个
纲贝类的形态结构和重要特
征。
掌握贝类定位方法和生
物学数据(壳长、壳宽、壳
高)测量方法。
了解贝类与
人类的关系。
3 验证型必选4~6
6 双壳纲贝类通过对缢蛏的解剖,掌握双 2 验证型必选 1
(缢蛏)的形态解剖壳类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
构。
7 腹足纲贝类
(田螺)的形
态解剖通过对田螺外形观察和内部
结构解剖,了解腹足纲的形
态与构造特征,如器官的单
一性;掌握贝类卵胎生的特
殊生殖方式。
2 验证型必选 1
8 瓣鳃纲的分类
(一)掌握五个亚纲常见种类的主
要特征、经济意义和鉴别方
法。
熟记分类术语和重要经
济种类的主要特征。
3 验证型必选4~6
9 瓣鳃纲的分类
(二)掌握五个亚纲常见种类的主
要特征、经济意义和鉴别方
法。
熟记分类术语和重要经
济种类的主要特征。
3 验证型必选4~6
10 腹足纲分类
(一)通过实验认识和掌握三个亚
纲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经
济意义和鉴别方法。
3 验证型必选4~6
11 腹足纲分类
(二)通过实验认识和掌握三个亚
纲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经
济意义和鉴别方法。
3 验证型必选4~6
12 贝类对单细胞
藻类的滤食、
消化及生态修
复作用观察贝类的生态习性,测定
滤食效果、同化率及生物沉
积效果
(5)综合性修选4~6
13 校内外参观展
示贝类通过参观贝壳馆或自然博物
馆,感受贝类那奇特无比的
造型,赏心悦目的色彩,绝
妙精美的花纹。
了解各纲贝
类中主要的名贵收藏贝类,
使学生亲身感受贝类的绚丽
多彩及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综合性必选 1
14 鳃足亚纲动物
形态观察与解
剖通过鳃足亚纲两类代表动物
---无甲目和枝角目动物的形
态观察,熟悉并掌握此亚纲
的一般特征;学习小型甲壳
类的解剖技术
3 验证型必选4~6
15 桡足亚纲动物
的解剖与分类通过桡足亚纲代表动物---中
华哲水蚤的形态观察与解
剖,熟悉并掌握该亚纲动物
的一般特征;学习桡足类的
解剖方法,巩固小型甲壳类
的解剖技术;鉴认桡足亚纲
的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
3 验证型必选4~6
16 软甲亚纲动物
的形态观察与
分类通过软甲亚纲中糠虾目、端
足目、磷虾目、十足目代表
动物的形态观察,加深对浮
游软甲亚类主要形态特征的
理解,并将各类群加以区分,
认识各类群的常见代表动物
3 验证型必选4~6
17 经济虾类形态
识别掌握对虾形态分类特征(头
胸甲、鳃和附肢),利用检
索表识别主要的属和种
4 验证型必选4~6
18 毛颚动物、浮
游被囊动物及
浮游幼虫的形
态观察与分类通过对强壮箭虫、异体住囊
虫、小齿海樽等的形态观察,
熟悉并掌握毛颚动物、浮游
被囊动物的一般特征,认识
两类群中的常见代表种
3 验证型必选4~6
19 棘皮动物分类
实验了解并初步掌握棘皮动物海
星纲的形态分类特征,利用
检索表识别东海及黄渤海习
见棘皮动物
3 验证型必选4~6
20 小型底栖动物
分选及优势类
群形态观察学习分选小型底栖动物的基
本方法;观察小型底栖动物
优势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和底栖桡足类的主要形态特
征
5 综合型必选4~6
21 海洋底栖生物
调查方法了解并初步海洋底栖生物的
调查方法
6 综合型必选4~6
22 校外参观海洋
水族馆通过参观海洋水族馆,实地
观察海洋生物的各类栖息环
境及其生物的形态特征;感
受变换多姿的海洋生物的申
请魅力,了解对海洋资源保
护及合理利用的必要性
3 综合型必选4~6
七、说明
1.《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实验》的先修或同时选修的课程是《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后已初步掌握了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更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实验教学在先更利于理论的学习。
2.在《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中,在实验室全面开放的条件下,提供了供学生选做的课题或实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