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
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措施

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措施随着地球上地震频发的程度与规模的扩大,地震灾害防范与减轻成为了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讨论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措施,以提供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所了解的读者一些有用的见解。
1. 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并发出预警的技术手段。
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来临前几十秒到几分钟内为民众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从而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国应加大对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投入,提高预测准确度和响应速度。
2. 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与改造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倒塌,导致严重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与改造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关键措施。
在建筑规划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并采取合适的结构设计和建材选择,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对于已建成的老旧建筑,应进行抗震改造,提升其抗震能力。
3. 加强公众地震教育与意识普及公众地震教育与意识普及是提高民众地震应对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宣传教育活动和媒体报道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增强其自救互救能力。
政府、学校和社区应共同努力,将地震教育纳入正式课程和日常生活中,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4. 加强地震监测与科学研究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是制定有效防范和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基础。
通过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网络和数据分析系统,及时了解地震活动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预警提供可靠依据。
同时,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灾害的认识和理解,为防范和减轻地震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地震是跨国界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地震防范和减轻至关重要。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地震监测数据、预警技术和防灾经验,共同面对地震灾害带来的挑战。
国际组织和论坛可以举办地震防灾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促进各国在地震灾害防范与减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结语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建筑行业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城市减轻震灾规划对策

城市减轻震灾规划对策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突发性,破坏力大,次生灾害多,对城市生命财产会造成很大损失。
地震可以预测、预报、但难预防。
可以通过制定减震灾规划,使一旦发生地震,尽量减少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城市抗震及减灾应从规划方面采取以下对策:
(1)在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用地应避开滑坡、塌陷、断裂带地区,避开软土及液化土层地带。
(2)城市布局采用组团式,组织楔形绿地插入城中,可以提供避震疏散之用。
(3)安排疏散路线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
(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物倒塌,也不至于阻断通行。
(5)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抗震结构标准要高一些,一些重点防护单位要标明,如变电所、易燃易爆仓库、煤气以及燃气罐储藏地等。
(6)烈度在8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宜低于20%,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
1。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一、地震防治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重大威胁。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地震防治措施来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首先,应加强地震防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采用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其次,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出地震警报,提醒居民采取安全措施。
此外,应加强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预测和评估地震风险,避免建设在地震活跃区域。
二、洪水防治措施洪水是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防止洪水对城市造成严重的水浸和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洪水防治措施。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防洪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确保排水通畅。
其次,应加强河道的治理和护岸工程,保持河道的通畅和稳定。
此外,还应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预测和发出洪水警报,提醒居民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另外,也要加强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洪水易发区域建设重要基础设施或居民聚集区。
三、台风防治措施台风是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经常给沿海城市带来巨大的风暴潮和风力。
为了减少台风对城市的破坏和居民的伤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台风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测体系,及时发布台风预警,提醒居民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采用抗风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台风的袭击。
此外,也要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潮堤和防浪堤的建设,减少台风风暴潮对城市的侵袭。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除了地震外,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城市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城市的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地震、气象、洪水、海啸等多种预警系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在灾害发生前提前预警,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和防护机会。
2.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抢险救援等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和装备配备工作,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救援,减轻灾害损失。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灾害隐患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堤坝、排水系统等,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和稳定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4.推进征地安置和基础设施转移:对居住在灾害隐患区的居民进行征地安置,对重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迁移,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5.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加强灾害防护科普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素养,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6.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协力合作,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共同应对灾害。
7.加强灾后重建: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引导和规划,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秩序。
8.推进科技创新和应用:借助科技手段,开展自然灾害预测、监测、预警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的技术水平,为灾害防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考虑灾害风险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将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在灾害高发区。
2.做好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及时掌握灾害隐患的变化情况,做好灾害预警和预防工作。
3.优化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防震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公众等各方面共同参与。
只有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破裂造成的地震波的传播现象,是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可能引发多种次生灾害,例如地震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防止次生灾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地震时,建筑物的稳固程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建造住宅和公共建筑时,应合理设计、选用抗震材料和加固结构。
在地震多发地区,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抗震建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的抗震标准。
此外,对于老旧建筑物也应进行改造,提升其抗震能力。
其次,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关键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秒到数十秒发出地震警报,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通过地震预警系统,人们可以在地震来临之前采取行动,例如躲避物品可能掉落的地方、逃离高楼建筑等。
政府应加大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投入,并向公众普及地震警报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此外,做好地震防灾救援工作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地震防灾救援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提高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水平。
公众也应积极参与防灾救援工作,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自救能力和互救意识。
此外,应加强对地震受灾区的救援物资和医疗设施的储备,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向灾区提供支援。
另外,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也是减少次生灾害的有效途径。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预测仍是科学难题,但通过不断的研究,可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地震科学的研究力度,提高地震预测的精确度。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的地震防灾意识,培养应对地震的正确态度和行动。
总之,地震来袭时,除了应对地震本身的破坏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做好地震防灾救援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地震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增加灾民的安全保障。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除了直接的破坏和威胁,还常常伴随着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出现。
次生灾害指的是原灾害造成的连锁反应,在原灾害之后产生的一系列灾害,如引发的火灾、泥石流等。
衍生灾害则是灾后出现的由原灾害未解决问题引发的次生问题,如防洪设施破坏导致的洪水延续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发生。
1. 加强灾前预防在灾害发生之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减少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风险。
首先,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自然灾害的迹象,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加强对潜在灾害点的排查和修复,确保灾害源头得到有效的控制。
1.1 强化监测系统建立高效的监测系统对于减少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地震监测、气象预报等手段,及时掌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破坏。
1.2 排查和修复潜在灾害点对于潜在灾害点,如山体滑坡、河道堵塞等,应加强排查工作,并及时进行修复和加固。
通过加强工程建设,提前消除隐患,可以减少灾害发生后的连锁反应。
2. 加强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灾后的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也是减少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关键。
只有在有效的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才能够避免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进一步发展。
2.1 快速启动救援行动灾后的救援行动必须迅速启动,及时救治因原灾害造成的伤病员,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同时,救援人员也要警惕次生灾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因救援行动带来的次生灾害。
2.2 加强恢复重建工作恢复重建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合理使用资源,确保灾后地区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问题,如防洪设施的修复,需要优先解决,以防止灾后产生新的灾害。
3. 加强社会的灾害应对意识除了政府的责任和行动,社会大众的灾害应对意识也是减少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重要因素。
只有灾难来临时,人们才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减少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来袭 如何避免次生灾害

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来袭如何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不仅可以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并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次生灾害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滑坡滑坡是地震灾害中最常见和破坏力最大的次生灾害之一。
地震发生后,地表的岩土层受到破坏,地下水位变化,地面容易发生滑动。
为了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确定安全区域:在地震频发地区,应尽量避开地势较陡峭、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寻找相对安全的低山丘陵或平缓地形。
2. 技术加固:对于容易滑坡的地区,可以采取土木工程的方法,如挡土墙、加固地基和植被保护等,增加地表的稳定性。
3. 远离河流和山谷:这些地区地质构造较为松散,地震发生后滑坡的可能性较高,因此需远离河流和山谷。
二、地裂缝地震引发的地裂缝是指在地震中,地壳因应力超过破坏强度造成的断裂带。
地裂缝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了降低地裂缝引发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规划建筑物: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应采取抗震措施,在建筑物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影响,以提高抗震能力。
2. 加固土地:对于已存在地裂缝的地区,可以采用灌浆、固结等技术来加固土地,减少地裂缝带来的破坏。
3. 提高警觉:在地震发生后,人们应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避免靠近地裂缝区域。
三、火灾地震引发的火灾是由于破坏性地震破坏了电力线路、燃气管道等设施,造成漏电和泄漏,进而引发火灾。
为了减少地震火灾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断开电源:发生地震后,应立即切断电源,避免电线短路或电火花引发火灾。
2. 检查燃气管道:地震可能导致燃气泄漏,造成爆炸和火灾。
应在地震后及时检查燃气管道,关掉燃气阀门,确保安全。
3. 防火教育:加强居民和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电器设备和避免使用明火等。
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

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面对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且尽力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呢?本文将从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预防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应对地震及避免次生灾害。
一、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地震应对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群众自救、科学救援”。
这些基本原则提供了一个指导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地震,并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1. 预防为主:预防地震的最佳方式是提前采取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等。
2. 综合防治:地震应对需要综合考虑,包括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地质灾害的防治、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确保地震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 群众自救:在地震发生后,群众自救是最重要的一环。
人们应该了解如何正确行动,避免躲避在危险的地方,知道如何迅速组织自救和互救,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
4. 科学救援:地震发生后,需要有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和抢险工作。
政府和社会应尽力提供必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确保救援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二、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抗震建筑设计:建筑物是地震发生时最容易受损的地方。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非常重要。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的力量和震动频率,选择合适的结构和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固。
2. 地质灾害防治:地震往往会引发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为了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需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固体加固、植被恢复等。
3. 地震疏散预案:人们应制定地震疏散预案,包括确定安全的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提前演练并熟悉逃生方法。
在地震发生时,遵循预案,有序、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地带,降低伤亡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对策与解析摘要:地震发生时会产生许多的地震次生灾害,如楼房倒塌、火灾、水灾、危险物品及有害气体的泄漏等,尤其是在城市,学校、医院、机关、商场、企业等重要场所人口密集,如不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引起的次生灾害会更多,危险性会更强。
本文就如何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预防和策略做了探讨和研究,努力推进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灾害事业。
关键词:地震灾害;次生灾害;预防措施;对策
abstract: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ed will produce a lot of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fire, building collapses, hazardous and harmful gas leakage, especially in the city, the school, hospital, office, shopping malls, business and other important places with dense population, if not timely preventive measures, induced secondary disasters will be more, danger will be stronger. this article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ed,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reducing city secondary disaster of earthquake.
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u457+.5文献标识码:a
1.防止地震火灾。
1.1使用火具设施、器械等的安全化。
现代大城市内使用着大量的火具设施设备,从国内外历史地震灾害状况分析,地震时火具设施设备起火的危险性是极高的,为此,在城市应基于防火的有关条例与规定,大力普及带有抗震安全装置的石油天然气燃烧机、火具设施设备周围留有标准安全距离、消防用灭火装置的成品油天然气等各种配置安全措施。
同时,为保证火具的使用功能,要建立完善的火具设施设备使用的检查、维修、鉴定等安检制度。
防止电气器具等起火。
作为地震时住宅等电气器具及配线的安全对策,应开发研制应用带有感震机能的分电盘和带有感震机能的万能插口。
1.2危险物品设施等的安全对策
1.2.1液化石油天然气消防设施。
首先对经营销售者进行必要的科学指导,并制定相关制度,以确保其安全;其次,根据有关规定,加强对液化石油天然气设施设备的抗震维修加固,如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地阻止容器转倒和配管破损,防止液化石油气泄漏引发二次灾害。
1.2.2火药类储存。
火药类危险物品在地震时由于受冲击摇晃和地震等引发灾害的危险性是极高的。
因此,负有贮藏火药危险物品义务的部门,应严格按照危险物品条例或有关规定,在技术上严加管理;火药类危险
物品的所有者、管理者应定期对其贮存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做好对物品的检验及现场安全检查。
1.2.3石油等危险物。
地震发生时不仅仅易起火成为火源,而且还是引起火灾蔓延扩大的主要因素。
对此贮存设施设备要加强其构造的抗震设防,完善各项检查制度。
1.2.4化学药品。
在阪神等大地震灾害中出现过化学药品等转倒、倾翻泄出造成火灾的事例。
对生产、存放、使用化学药品的部门,如学校、医院、科研所,对其贮藏设备和化学药品要进行定期检查,采取防止倾倒漏出的具体措施,制定具体的不同药品类的安全防护措施。
1.3加强指导居民的防火对策
为彻底防止地震时家庭火灾的发生,要加强对城市每一个居民的防火知识和防火技术方法教育,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让居民学会使用各种消防器具。
做好自防自救。
1.4建设和完善消防水利工程,防止火灾蔓延扩大
目前,为防止地震发生时火灾蔓延,必须加强消防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应分等级分区域建设消防水利工程。
对原有的水利工程机能进行维修加固,同时对重要地区建设防火水槽,对社区、街道和居民集中区也设地下水槽、抽水机井等,尤其是消防水力不足地区、人口密集的住宅地区应加强防火水槽、雨水贮藏和水上公园等水源建设,以便应急情况下备用。
对于沿海、沿河沿江等城市具有巨大水利资源的区域,应大力建设引入城市内或周围的净水场、供水场、贮水池、上下水处理等设施,确保消防用水安全。
2、防止悬崖、峭壁、组合墙体等发生破坏的安全化措施
2.1陡倾斜地的安全化。
陡倾斜地在地震发生时最易发生崩塌、下滑等破坏现象,而且对人和物造成的伤害也极其严重。
因此,对陡峭倾斜地区的防止崩塌对策中最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危险性分析、评估鉴定,视其危险性和紧迫性,决定移民或进行有效的加固措施。
2.2悬崖、峭壁的安全化。
一般地讲,在悬崖峭壁附近建设建筑物都是比较危险的,尤其是处在地震危险性评估情况高的地区内更为危险。
最佳对策是远离悬崖峭壁。
如原因特殊,应请有关灾害预防专家进行指导,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建设安全。
2.3组合墙体的安全化。
城市市区重要街道,尤其是作避难通道和学生上学路两边的组合墙体、护墙,应在抗震评估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维修加固措施;新建的墙体,应在基础、配筋、柱桩等方面严格按照建筑物抗震设防有关规定进行设计和施工。
3、防止窗玻璃和广告物等落下物伤人的安全对策。
在国内外的地震灾害实例中已经证明,有许多窗玻璃、户外广告物、屋上突出物等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而被动摇晃落下伤人的情
况。
因此,在地震危险区内的城乡建筑物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对窗玻璃、屋内外广告物的设置、稳定性、牢固性、安全性进行评估分析,并加强维护管理。
4、防止危险物灾害对策。
4.1对高压气体设施等的安全对策。
大城市内为数众多的高压气体经营者和高压气体设施分布在城市各个街道、社区。
高压气体一方面具有城市生活的方便性;另一方面,具有潜在的有毒性、可燃性、爆炸性等危险,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更易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
因此,对于城市内的高压气体设施要给予合理安全的规划和布置,以便满足市民的需要,方便市民;对其设施要依法按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防、抗震设计、抗震鉴定及抗震维修加固。
对高压气体设施所需的防火应急物资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备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应急抢险使用或调用。
对其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要加强培养、教育和训练等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其应急管护能力。
4.2对剧毒物品及其储藏保管设施的安全对策。
对剧毒物品及其储藏保管设施除进行抗震鉴定、抗震维修加固外,为防患于未然,还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培训和事故发生时应急措施、定期举办防火演练等活动。
对使用剧毒物品的部门如教育部门、科研部门、化学实验室等药品保管部门及其场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保证地震时容器、棚架等不翻倒、不散落,减少事故的隐患。
4.3水源设施的维修加固。
水源设施一定要进行抗震维修加固,以免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水源设施被破坏而造成水患和水灾。
同时,消毒用的液化盐素(ci)要加强管理,避免洩漏引发的二次灾害,最好用其它安全性高、易处理的消毒剂及其设备代替它。
4.4放射性作用设施的安全对策。
放射性同位素(ri)的使用、销售、废弃处理的部门如城市医院、卫生等部门要对所属ri保管容器可能出现破损事故的处理、测定可能泄露的放射性、设定危险性、进入管道等进行强化管理体制,并有相应的应急措施。
4.5危险物品等运送的安全对策。
2000年新疆乌鲁木齐从市区运送危险物品到郊区处理,运送过程中由于颠簸摇晃而起火泄漏,引发一场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运送石油类、高压气体多是应用罐车、卡车、铁道、轮船海上运输,应特别注意安全,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防止转倒、翻落;要有明显的警示标识,要备齐备足消防器材器具等防灾物资。
同时,还应完善危险物品在运输过程中装卸及地震时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和
应急机制等。
5结语:
总之,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对策还有很多,如加强灾害预测、为城市建设选好场址、提高建筑物的建设质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等等,在今后工作学习中,我们将不断加强研究与探讨,
努力为城市减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