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产生的条件》+胡海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AD )。
A.客观条件 B.收入水平 C.其他因素 D.主观条件
3.我们无法逃避的社交活动花费的时间叫( C )。
A 工作时间 B生活时间 C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 D余暇时间
4.促使人们参加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又称为什么?( B )
A 旅游想法 B旅游动机 C 旅游活动 D旅游意识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提问、讨论法
课后反映及分析:本课旨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因此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时因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还有待巩固,对内容知识点应适当引导和点拨、总结。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
“我想去桂林” 旅游动机(分析)
↓ ↓
旅游者客观条件 旅游者主观条件
(二者结合)
↓(产生)
旅游者
(二)作业:
1、详见PPT课堂实战练习抢答题。(当堂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度。
(1)、不定项选择题。
1.余暇时间分为哪几种?(ABCD )
A每周余暇 B每日余暇 C公共假日 D 带薪假期
重点及措施:(重点)学习并掌握旅游者产生所需具备的客观条件。结合歌曲,通过教师讲解、举例、提问等方法,将难点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加深对旅游者产生所需具备的客观条件的理解。
难点及措施:(难点)理解旅游者产生所需具备的主观条件。通过对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旅游动动的定义,通过教师讲解、提问、讨论等方法,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分析能力的剖析,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来解决本堂课的难点。
公共假日(节假日):家庭外出旅游
带薪假期:外出旅游的最佳时机
(3)其他因素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A、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
B、可ຫໍສະໝຸດ Baidu入性
C、旅游者个人因素
(三)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
旅游愿望=旅游动机
PS:旅游动机的定义
(旅游动机分解图) 需要→动机→行为
环节三:布置作业、课堂小结(7分钟)
(一)本节知识盘点:(板书或详见PPT)
5.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中,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ABC )
A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 B可进入性 C旅游者个人因素 D可自由支配收入
2、网络搜寻相关案例,分组论论是否构成旅游者产生的条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后拓展思考题)
→导入歌曲《我想去桂林》,让学生在感知美妙的音乐的同时,认识到成为旅游者所需具务的客观条件。
→回归课本,在书中找出答案。
→提问贴近生活,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提问分析法
→采用诊断、讨论的手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哪种时间适合外出旅游的和外出旅游的最佳时机。
→小结回顾本堂课的重点。
→巩固知识点和测试学生对本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2:将所学内容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是学以致用的实用法。
《旅游概论》
教学方案
《旅游概论》 课 程 教 案
授课教师
胡海燕
课 时
1课时
授课学期
2016-2017
教材名称:
旅游概论
教材版本:
2009年2月第1版
授课日期
2017.1.13
授课班级
考试方式
课 题: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掌握旅游者产生的须具备的条件,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感,激发学生作为准旅游工作者的兴趣和向往。
归纳总结(旅游的收入水平): 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一种较高的消费
(2)余假时间→ 分析人生时间构成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①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
②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
③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
④余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时间
PS:什么是可自由支配时间?
每日余暇(每日工作和生活必须时间之外的部分):一般的娱乐休息
每周余暇(周末公休):短途旅游度假
教师: 胡海燕
2017年 1 月 13 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从身边亲身经历的事件或现象作为讨论热点,拉近知识和书本的距离,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性。
(二)分解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的关键词:
(1)收入水平
运用提问法(问学生):1、 如果你积攒了50元,你会选择去哪里旅游?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2、如果你积攒了500元呢?
3、如果你积攒了5000元?你对旅游的选择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 案 附 页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方法及手段
环节一:导入歌曲和提问(3分钟)
一、导入歌曲——《我想去桂林》,在歌词里描述到:“在校园的时候曾梦想去桂林,丽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思考:1、从歌曲中我们觉得成为一名旅游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设计意图:从音乐《我想去桂林》入题,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要做到灵活多变,引“生”入胜。】
环节二:(正课讲解)(30分钟)
二、进入正课:
提问: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旅游者?
(一) 1、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
2、实现旅游者的主观条件
【教师活动】:结合歌曲的歌词,找出学习内容的重点词,加强学生对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的理解和识记。(详见PPT)
过 渡: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出去旅游或自己认外出旅游需要什么条件?
A.客观条件 B.收入水平 C.其他因素 D.主观条件
3.我们无法逃避的社交活动花费的时间叫( C )。
A 工作时间 B生活时间 C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 D余暇时间
4.促使人们参加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又称为什么?( B )
A 旅游想法 B旅游动机 C 旅游活动 D旅游意识
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讲授、提问、讨论法
课后反映及分析:本课旨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印象会更加深刻,因此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时因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还有待巩固,对内容知识点应适当引导和点拨、总结。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
“我想去桂林” 旅游动机(分析)
↓ ↓
旅游者客观条件 旅游者主观条件
(二者结合)
↓(产生)
旅游者
(二)作业:
1、详见PPT课堂实战练习抢答题。(当堂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度。
(1)、不定项选择题。
1.余暇时间分为哪几种?(ABCD )
A每周余暇 B每日余暇 C公共假日 D 带薪假期
重点及措施:(重点)学习并掌握旅游者产生所需具备的客观条件。结合歌曲,通过教师讲解、举例、提问等方法,将难点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加深对旅游者产生所需具备的客观条件的理解。
难点及措施:(难点)理解旅游者产生所需具备的主观条件。通过对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旅游动动的定义,通过教师讲解、提问、讨论等方法,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分析能力的剖析,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来解决本堂课的难点。
公共假日(节假日):家庭外出旅游
带薪假期:外出旅游的最佳时机
(3)其他因素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A、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
B、可ຫໍສະໝຸດ Baidu入性
C、旅游者个人因素
(三)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
旅游愿望=旅游动机
PS:旅游动机的定义
(旅游动机分解图) 需要→动机→行为
环节三:布置作业、课堂小结(7分钟)
(一)本节知识盘点:(板书或详见PPT)
5.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中,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ABC )
A旅游目的地国的社会条件 B可进入性 C旅游者个人因素 D可自由支配收入
2、网络搜寻相关案例,分组论论是否构成旅游者产生的条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后拓展思考题)
→导入歌曲《我想去桂林》,让学生在感知美妙的音乐的同时,认识到成为旅游者所需具务的客观条件。
→回归课本,在书中找出答案。
→提问贴近生活,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提问分析法
→采用诊断、讨论的手法,让学生自行判断哪种时间适合外出旅游的和外出旅游的最佳时机。
→小结回顾本堂课的重点。
→巩固知识点和测试学生对本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2:将所学内容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是学以致用的实用法。
《旅游概论》
教学方案
《旅游概论》 课 程 教 案
授课教师
胡海燕
课 时
1课时
授课学期
2016-2017
教材名称:
旅游概论
教材版本:
2009年2月第1版
授课日期
2017.1.13
授课班级
考试方式
课 题: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掌握旅游者产生的须具备的条件,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感,激发学生作为准旅游工作者的兴趣和向往。
归纳总结(旅游的收入水平): 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一种较高的消费
(2)余假时间→ 分析人生时间构成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①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
②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
③必须的社会活动时间
④余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时间
PS:什么是可自由支配时间?
每日余暇(每日工作和生活必须时间之外的部分):一般的娱乐休息
每周余暇(周末公休):短途旅游度假
教师: 胡海燕
2017年 1 月 13 日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从身边亲身经历的事件或现象作为讨论热点,拉近知识和书本的距离,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性。
(二)分解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的关键词:
(1)收入水平
运用提问法(问学生):1、 如果你积攒了50元,你会选择去哪里旅游?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2、如果你积攒了500元呢?
3、如果你积攒了5000元?你对旅游的选择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 案 附 页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方法及手段
环节一:导入歌曲和提问(3分钟)
一、导入歌曲——《我想去桂林》,在歌词里描述到:“在校园的时候曾梦想去桂林,丽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思考:1、从歌曲中我们觉得成为一名旅游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设计意图:从音乐《我想去桂林》入题,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要做到灵活多变,引“生”入胜。】
环节二:(正课讲解)(30分钟)
二、进入正课:
提问: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旅游者?
(一) 1、实现旅游活动的客观条件
2、实现旅游者的主观条件
【教师活动】:结合歌曲的歌词,找出学习内容的重点词,加强学生对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的理解和识记。(详见PPT)
过 渡: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出去旅游或自己认外出旅游需要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