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借鉴材料)

合集下载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生物安全等级规范及病原体微生物危险性等级分类

生物安全等级规范及病原体微生物危险性等级分类

special waste disposal Class III BSC, or positive
pressure suits in
conjunction with Class II
BSCs, double-ended
autoclave (through the
wall), filtered air
Primary health 害標誌
全櫃
services; diagnostic GMT plus protective Open bench plus BSC for
services, research clothing, biohazard sign potential aerosols
第三級 第三等級 特殊診斷服務、 同第二等級加上特 生物安全櫃及(或)其
access, directional
airflow
第四級 第四等級 具危險性之病原 同第三等級加上氣 三級生物安全櫃或二
4 Biosafety Level 體
4
Dangerous
pathogen units
密門、出口淋浴及廢 級生物安全櫃並穿著 棄物之特殊處理 正壓防護衣、雙門高壓 As Level 3 plus airlock 蒸氣滅菌器(穿牆式) entry, shower exit, 及經l 研究
殊防護衣、進入管制 他所有實驗室工作所
3
Special diagnostic 及定向氣流
需要之基本裝置
services, research As Level 2 plus special BSC and/or other primary
clothing, controlled devices for all activities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

B
UN 3373
B
B
UN 3373
.
22. Aeromonas hydrophila
嗜水气单胞菌 / 杜氏气 第三类 单胞菌 /嗜水变形菌
23. Aeromonas punctata
斑点气单胞菌
第三类
24. Afipia spp
阿菲波菌属
第三类
25. Amycolata autotrophica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A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2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BSL-1
3 / 15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B
UN 3373
鼻疽伯克菌 伯氏考克斯体 土拉热弗朗西丝菌 牛型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立克次体属
第二类 第二类 第二类 第二类 第二类 第二类
BSL-3 BSL-3 BSL-3 BSL-3 BSL-3 BSL-3
ABSL-3 ABSL-3 ABSL-3 ABSL-3 ABSL-3 ABSL-3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

表 2.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
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
1.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
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4.。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菌种安全分级目录

菌种安全分级目录

A.1.1 根瘤菌类Azorhizobium caulinodans 茎瘤固氮根瘤菌(田菁(茎瘤)根瘤菌)Bradyrhizobium elkanii 埃氏慢生根瘤菌(慢生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 日本慢生根瘤菌(慢生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liaoningense 辽宁慢生根瘤菌(慢生大豆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 华癸中生根瘤菌(紫云英)Mesorhizobium loti 百脉根中生根瘤菌Rhizobium etli 埃特里根瘤菌(菜豆)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iovar phaseoli 豌豆根瘤菌(菜豆生物型)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iovar trifolii 豌豆根瘤菌(三叶草生物型)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iovar viceae 豌豆根瘤菌(蚕豆生物型)Sinorhizobium fredii 费氏中华根瘤菌(快生大豆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苜蓿中华根瘤菌还包括尚未确定种名的,从一些豆科植物根瘤内分离、纯化、鉴定、回接、筛选后在原宿主植物结瘤、固氮良好的根瘤菌,如花生、绿豆、沙打旺根瘤菌等。

A.1.2 自生及联合固氮微生物类Azospirillum lipoferum 生脂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 巴西固氮螺菌Azotobacter beijgerinckii 拜氏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 褐球(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vinelandii 棕色固氮菌Azotobacter paspali 雀稗固氮菌Beijerinckia indica 印度贝氏固氮菌A.1.3 光合细菌类Rhodobacter capsulatus 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类球红细菌(球形红杆菌) Rhodopseudomonas acidophila 嗜酸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gelatinosa 胶质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globiformis 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rutila 血色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ulfidophila 嗜硫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viridis 绿色红假单胞菌Rhodospirillum fulvum 黄褐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 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salinarium 盐场红螺菌Rubrivivax gelatinosus 胶状红环菌(胶状红长命菌)A.1.4 分解磷钾化合物细菌类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液化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laterosporus 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 胶胨样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苏云金芽孢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氧化硫硫杆菌A.1.5 促生细菌类Paenibacillus azotofixans 固氮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多粘类芽孢杆菌A.1.6 酵母菌类Candida guillermondii 季也蒙假丝酵母Candida membranaefaciens 膜醭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 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产朊假丝酵母Endomycopsis fibuliger 扣囊拟内孢霉Pichia farinosa 粉状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 膜醭毕赤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酿酒酵母Rhodotorula rubra 深红酵母A.1.7 放线菌类Frankia sp. 弗兰氏克菌(固氮放线菌)Streptomyces chingyangensis 泾阳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 细黄链霉菌A.1.8 AM真菌类Glomus mosseae 摩西球囊霉A.1.9 其它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 类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 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lactis 乳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植物乳杆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 戊糖片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 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嗜热链球菌。

菌种危险性分类

菌种危险性分类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如:鼠疫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包括EL-tor弧菌)等。

二类实验室感染机会较多、感染后的症状较重及危及生命,发病后不易治疗及对人群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菌种。

如:布氏菌、炭疽芽胞菌、肉毒梭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三类仅具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较少,一般的微生物学实验室采用一般实验技术能控制感染或有对之有效的免疫预防方法的菌种。

如:葡萄状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李斯特氏菌和铜绿色假单孢菌等;
四类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一、二、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

第三类: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白色念珠菌
第四类: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2022版)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2022版)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含样本的病原菌别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治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别离培养的操作,应强化个体防护和环境爱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别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方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微生物安全分类清单

微生物安全分类清单
2. BSL-2(生物安全级别 2): • 特点: 有潜在致病性,但通常在适当的实验室条件下可 以有效控制。 • 示例: 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等。可能引起严重疾病,具有潜在的空气传播能力, 但在合适的实验室条件下可以有效控制。 • 示例: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等。
4. BSL-4(生物安全级别 4):
• 特点: 极具致病性,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疾病。 通常需要高度封闭和高度控制的实验室条件。
• 示例: 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等。
这个分类系统是为了确保在进行微生物研究和实验时采取适当的生物 安全措施。在研究实验室中,科研人员需要遵循适当的实验室规程, 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级别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微生物安全分类清单
微生物根据生物安全风险被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级别。国际上通常采用 生物安全级别(BioSafety Level,简称 BSL)分类系统。以下是根据 BSL 系统的微生物安全级别分类清单:
1. BSL-1(生物安全级别 1): • 特点: 对人类和动物一般无害,通常是不致病的微生 物。 • 示例: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酵母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1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23456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7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菌种生物安全等级

菌种生物安全等级

菌种生物安全等级菌种生物安全等级是对菌种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一种制度,旨在确定菌种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菌种生物安全等级通常分为四个级别,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下面将对这四个等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级菌种生物安全等级是指对人类和动植物没有或极低的危害,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安全防护措施。

这类菌种通常是常见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

它们在工业生产、食品加工和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的风险。

二级菌种生物安全等级是指对人类和动植物有一定的危害,但在正常操作条件下,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这类菌种可能引起一些疾病或感染,但通常不具备传播性和致命性。

常见的二级菌种包括霉菌、链球菌等。

在进行实验室工作或生产操作时,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

三级菌种生物安全等级是指对人类和动植物具有较高的危害,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或感染。

这类菌种通常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和致命性,可能对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例如,肺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就属于三级菌种。

在处理这类菌种时,需要在高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中进行,并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四级菌种生物安全等级是指对人类和动植物具有极高的危害,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或死亡。

这类菌种通常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致命性,可能对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例如,埃博拉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等就属于四级菌种。

在处理这类菌种时,需要在高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4)中进行,并采取最严格的防护措施,如密封实验室、穿戴压缩防护服等。

菌种生物安全等级的确定是根据菌种的特性、致病性、传播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估标准可能有所差异,但都遵循科学、严谨和公正的原则。

菌种的生物安全等级评估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安全。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为了保障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国际上对病原微生物进行了生物安全分类。

这种分类体系主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能力、致病性和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BSL-1级BSL-1级是指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风险极低的微生物,常见的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在BSL-1实验室中,它们的操作要求相对较低,只需基本的实验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实验台面消毒等。

二、BSL-2级BSL-2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一定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常见的细菌和病毒,如大肠杆菌O157:H7、乙型流感病毒等。

在BSL-2实验室中,需要采取更高级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如穿戴实验服、戴面罩、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三、BSL-3级BSL-3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较高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丙型肝炎病毒等。

在BSL-3实验室中,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空气过滤、负压操作、密封容器等,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

四、BSL-4级BSL-4级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高风险的微生物,包括一些高度致病性的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

在BSL-4实验室中,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全封闭操作、密闭系统、高效过滤等,以确保病原微生物的绝对安全。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实验人员、动物和公众的安全,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以避免疾病的扩散和爆发。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需要实验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

除了实验室级别的分类,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根据其致病性和传播途径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可分为四类:A类、B类、C 类和D类。

A类病原微生物指的是高度致病、易传播的微生物,如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等。

这类微生物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

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

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

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

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

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等级的划分(精)

国内外关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等级的划分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3、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中的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和安全级别

表1. 菌种按危险性分类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表2。

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注:BSL—n/ABSL-n:代表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动物实验室a大量活菌操作:实验操作涉及“大量”病原菌的制备,或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冻干等)。

b动物感染实验:特指以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

c样本检测:包括样本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

d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如不含致病性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e运输包装分类:按国际民航组织文件Doc9284《危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的分类包装要求,将相关病原和标本分为A、B 两类,对应的联合国编号分别为UN2814和UN3373;A类中传染性物质特指菌株或活菌培养物,应按UN2814的要求包装和空运,其他相关样本和B类的病原和相关样本均按UN3373的要求包装和空运;通过其他交通工具运输的可参照以上标准包装。

f因属甲类传染病,流行株按第二类管理,涉及大量活菌培养等工作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非流行株归第三类。

说明:1。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对临床和现场的未知样本的检测可在生物安全二级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涉及病原菌分离培养的操作,应加强个体防护和环境保护。

但此项工作仅限于对样本中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

一旦病原菌初步明确,应按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类别将其转移至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开展工作.2. “大量”的病原菌制备,是指病原菌的体积或浓度,大大超过了常规检测所需要的量。

比如在大规模发酵、抗原和疫苗生产,病原菌进一步鉴定以及科研活动中,病原菌增殖和浓缩所需要处理的剂量.3。

本表未列之病原微生物和实验活动,由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危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如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实验的,应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Rhodococcus equi
马红球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28
Salmonella arizonae
亚利桑那沙门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29
Salmonella paratyphiA,B,C
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30
Salmonella typhi
伤寒沙门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31
Salmonella typhimurium
鼠伤寒沙门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32
四类
生物制品、菌苗、疫苗生产用各种减毒、弱毒菌种及不属于上述一、二、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的微生物菌种。
表2.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分类名录
序号
病原菌名称
危害程度分类
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
运输包装分类e
备注
学名
中文名
大量活菌操作a
动物感染实验b
样本检测c
非感染性材料的实验d
BSL-2
BSL-1
B
UN 3373
22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2814
23
肺炎克雷伯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24
Listeria monocytogenes
二类
实验室感染机会较多、感染后的症状较重及危及生命,发病后不易治疗及对人群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菌种。如:布氏菌、炭疽芽胞菌、肉毒梭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三类
仅具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较少,一般的微生物学实验室采用一般实验技术能控制感染或有对之有效的免疫预防方法的菌种。如:葡萄状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李斯特氏菌和铜绿色假单孢菌等;
产气荚膜梭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20
Enterobacter aerogenes / cloacae
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21
Enterobacter spp
肠杆菌属
第三类
BSL-2
ABSL-2
A/B
UN编号
1
霍乱弧菌f
第二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A
UN 2814
2
Shigella.flexneri
褔氏志贺氏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3
Shigella.sonnei
宋内志贺氏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Serratia marcescens
粘质沙雷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33
Shigella spp
志贺菌属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34
Streptococcus spp
链球菌属
第三类
BSL-2
ABSL-2
表1.菌种按危险性分类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类别
危险性
一类
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如:鼠疫耶尔森氏菌、霍乱弧菌(包括EL-tor弧菌)等。
B
UN 2814
14
Citrobacter freundii
弗氏柠檬酸杆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15
Bacillus cereus
蜡样芽孢杆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2814
16
副溶血性弧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4
Shigella.dysenteriae
痢疾志贺氏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5
Enterobacter sakazakii
阪崎肠杆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6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球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7
Micrococcus luteus
藤黄微球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8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表皮葡萄球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铜绿假单胞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12
Escherichia coli
大肠埃希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13
Escherichia coliO157:H7
大肠埃希菌O157:H7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9
Enterococcus faecalis
粪肠链球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10
Beta hemolytic streptococcus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11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25
Proteus mirabilis
奇异变形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26
Proteus vulgaris
普通变形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BSL-1
B
UN 3373
17
Yersinia pestis
鼠疫耶尔森菌
第二类
BSL-3
ABSL-3
BSL-2
BSL-1
A
UN 2814
18
Campylobacter jejuni
空肠弯曲菌
第三类
BSL-2
ABSL-2
BSL-2
BSL-1
B
UN 3373
19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