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
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
• •
•
1982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 》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条例》等行政法规,要求加强矿山及锅 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生产工作。 198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亍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决定》,迚一 步强调了生产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治理 尘毒危害和改善劳劢条件的经费开支渠道,对亍严禁企业、事业部门 戒主管部门转嫁尘毒危害问题,以及关亍加强防尘防毒的监督检查和 领导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 1987年1月,卫生部、劳劢人事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 《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规范了对职业病的管 理,并将99种职业病列为法定职业病。这一时期,地方立法也有较大 发展。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戒人民政府颁布了地方性劳 劢保护法规戒规章。
结束语: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历叱演变和发展记录了我国安全法规从无到 有,从有到全的起伏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国家及政府对安全的日 渐重视以及我国安全事业的发展迅速。
谢谢观赏!
• •
(三)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开始建立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包括《国家生 产安全事敀灾难应急预案》在内的25个与项预案、以及81个部门预案 ,其中安全生产占31%。各省区市都制定发布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基本编制完成。矿山、消防、道路 交通、水上、铁路等应急救援力量已初具规模。以国家、省、市三级 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和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为核心的安 全生产应急体系框架正在成。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
• 经过三年调整,刚刚好转的局面由亍十年劢乱的开始被破坏。 在“文革”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被讣为是“活命哲学”而受到 批判,安全生产立法停滞,工业生产秩序混乱,劳劢纨律涣散, 安全生产工作倒退,伤亡事敀急升,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二个 事敀高峰,这是安全生产立法遭受破坏和倒退的阶段。
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 •
(三)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开始建立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包括《国家生 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在内的25个专项预案、以及81个部门预案 ,其中安全生产占31%。各省区市都制定发布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基本编制完成。矿山、消防、道路 交通、水上、铁路等应急救援力量已初具规模。以国家、省、市三级 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和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为核心的安 全生产应急体系框架正在成。
• •
(二 )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 目前国家层面上的安全管理职责格局是:安全监管总局对全国安全 生产实施综合监管,并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 、烟花爆竹等无主管部门的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质检总局负 责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检查;卫生部负责职业病诊 治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工伤保险管理,同时保留了儿童、 妇女的劳动保护工作职能;国防科工委、公安部、农业部、建设部 、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国资委和电监会等分别负责本系统 、本领域的安全工作。目前各省(区、市)以及市(州、盟)、 92%的县(市、旗)建立了安全监管机构,全国共有监管人员约3.5 万人,初步形成了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互动的管理体制和“政府统 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群众监督参与,社会广泛 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发出了中央7876号文件和国务院79100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批准国家劳动总局卫生部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报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厂矿企业必须加强劳动保护工作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1979年4月国务院重申认真贯彻执行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规程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
安全生产法规发展历程安全生产法规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其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出台的有关劳动法规中就包含一定的安全生产内容。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安全生产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
于是,1972年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开展的“安全生产运动”成为安全生产法规发展的重要契机。
随后,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劳动保护监察总局,开始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进行管理,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等。
这些法规为促进安全生产确立了基本原则、规范劳动管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对安全生产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高危行业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事故频发。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2002年国务院副总理曾庆红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从‘要做到’变为‘必须做到’”的口号。
为此,200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这部法律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等。
此外,为了增强安全生产法律的可操作性,各地也陆续制定了许多配套法规,使法律具体化、细化。
近年来,我国对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逐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
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决定和文件,强调了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和重要部署。
2014年,印发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总结》的文件,明确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总之,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通过逐步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我们为促进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然而,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安全生产法规,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安全生产法的变迁历史
安全生产法的变迁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安全生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法规。
本文将以安全生产法的变迁历史为主题,介绍安全生产法的发展和变化。
一、安全生产法的起源安全生产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护工人的权益和安全,英国在1833年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
这部法律规定了工厂的劳动时间、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安全。
二、安全生产法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法。
这些法律规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安全标准和要求,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例如,美国通过了《安全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加强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
英国也通过了《安全与健康法》、《工厂法》等法律,保障了工人的生产安全。
三、安全生产法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安全生产法也在不断变迁和完善。
首先,安全生产法的范围不断扩大。
过去,安全生产法主要关注工业领域,而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建筑、交通、矿业等各个领域。
其次,安全生产法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除了规定企业的安全责任和安全标准之外,还涉及到对事故的调查处理、事故救援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安全生产法的执行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政府加大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以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四、中国安全生产法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安全生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安全生产法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的第一部安全生产法是在1950年颁布的《劳动保护法》,这部法律主要关注工人的劳动权益和工作环境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建筑法》等一系列法律,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五、安全生产法的意义和挑战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
(四)、行业管理弱化,生产经营单位管理滞后,安 )、行业管理弱化,生产经营单位管理滞后, 行业管理弱化 全生产主体责任不位 有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强调经济效益,疏于安全管理、 违章违规作业、不按程序作业、采取措施不果断等表 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忽视劳动者的 生命安全,主观臆断,违反客观规律。其典型的表现 有,安全保障程度严重不足的矿山超能力开采,关键 设备超负荷运转,采用人海战术,劳动者超强度作业 等,这些都是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归根到底是内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方面无人管理活、 不会管理,无力进行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 员安全素质差,违法生产、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 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屡禁不止。
我们用2000亿元事故损失的水平进行类比可以发 现:每年事故损失相当于毁掉两个三峡工程 两个三峡工程(工 两个三峡工程 程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相当于每年毁掉10 个中国最大的机场-广州白云山机场(工程实际投 个中国最大的机场 资额200亿元左右);每年事故损失足够全国居 全国居 民消费20天 民消费 天(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107.9亿元/ 天);事故损失相当于2000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 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 亿元) 值(1665亿元)化为乌有 亿元 化为乌有;事故损失相当于北京 (298.9亿元)、上海(327.9亿元)三年的国有 企业职工收入化为乌有;事故损失相当于1000万 万 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人均劳动生产 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 率为2万元);事故损失相当于近亿农民一年颗粒 亿农民一年颗粒 无收(我国2000年农业总产14106.22亿元)。从 无收 这组数据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出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4、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民经济运行中潜在巨大事故风险 )、国民经济运行中潜在巨大事故风险 经济快速发展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我国用 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 的水泥,创造了4%的GDP。依靠高能耗,高污染,高 排放,低回报,低收益的传统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 济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8%。在高速发展中,具备安 全保障能力的设备、设施却大大不足,造成了很多重 大事故隐患,例如:200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9.5亿 吨,具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能够开采的煤炭产量12 亿吨,也就是,有7亿吨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能力的 情况开采。
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一我国安全生产的三个时期和1978年以来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时期 1949-1965 。
1949 年 11 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
1952 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1954 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把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
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等行政法规建立了由劳动部门综合监管、行业部门具体管理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劳动者的安全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
但"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导致事故上升。
1958 -1961 年期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比"一五"时期增长了近 4 倍 1960 年 5 月 8 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 人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1963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恢复重建安全生产秩序事故明显下降。
------ 受"文革"冲击时期1966-1977。
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规章制度被视为"管卡压",企业管理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事故频发。
1970 年劳动部并入国家计委其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也相应转移。
这一阶段政府和企业安全管理一度失控1971-1973 年工矿企业年平均事故死亡16119 人较1962-1967年增长2.7倍。
1975年9月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内设劳动保护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等安全工作机构。
------ 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1978 年至今。
又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恢复和整顿提高阶段 1978-1991 。
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五、逐步完善时期(1991年以后)
• 进入“八五”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也加快了进程。
• 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第75号令),严格规范了对各类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 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八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劳动法》,它的颁 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劳动保护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时期。《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 宗旨,不仅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同时规定了用人 单位的义务和对劳动者保护的相应措施,为保护劳动者 安全健康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加强事 故多发行业的管理方面,国家还陆续制定了《矿山安全 法》、《煤炭法》、《乡镇企业法》、《消防法》等法 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推动我国 的安全生产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四、恢复发展时期(1978—1990年)
•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
方针。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生产秩序的逐步恢复,安全生产立法
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Βιβλιοθήκη 产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发出了中
央[78]76号文件和国务院[79]100
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
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和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为核心的安
全生产应急体系框架正在成。
• (三)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开始建立
•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包括《国家生
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在内的25个专项预案、以及81个部门预案 ,其中安全生产占31%。各省区市都制定发布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应急预案基本编制完成。矿山、消防、道路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由来
一、引言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我国,安全生产制度由来已久,从古代的“安全生产”观念到现代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再到今天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我国安全生产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从安全生产制度的历史演变、法律依据、制度内容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安全生产制度的历史演变1. 古代“安全生产”观念我国古代就有“安全生产”的观念,如《礼记》中提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必使安居乐业,以成其功。
”这体现了古代对安全生产的重视。
在古代,工匠们对安全生产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 近现代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制定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安全生产理念和技术。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工厂法》,对工厂的安全生产提出了基本要求。
此后,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如《矿山安全条例》、《安全生产法》等,逐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
3.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需求,我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以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等为主要内容。
三、安全生产制度的法律依据1. 《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法律,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该法明确了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规定。
2. 相关法律法规除《安全生产法》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矿山安全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内容1. 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
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安全管理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按照安全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目标的总称。
安全生产总是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的。
这一点,在历史上有着记载。
而有组织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沿革1802 年,英国议会通过《学徒的健康及道德法》,开创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立法等安全法制管理的先河。
但是,直到19 世纪60 年代,安全管理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
20 世纪20-50 年代,美、英、法、日、荷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纷纷开始安全立法并建立了旨在预防伤亡事故及职业病的安全管理科研机构。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洲际导弹,发展了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研究如何把事故隐患消灭在产品的设计和研究之中,把安全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而日本在借鉴美国安全管理经验的同时,根据本国特点进行创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比如提倡“无灾运动”,“安全卫生周”,实行“确认制”、“标准化作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小组活动等,把日本的安全管理推进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安全管理起点较低。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颁布过一些安全法规,但当时局势动荡,这些法规形同虚设,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安全管理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经历了四年初创阶段(1949-1952 年)、五年发展阶段(1953-1957 年)、受挫与探索阶段(1958-1965 年)、动荡与徘徊阶段(1966-1978年)、恢复和发展阶段(1979-1992 年)和高速发展与市场经济阶段(1993 年至今)这六个阶段。
1993 年之后,中国出台了较多综合的、全面的、适用范围广泛的基本法,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
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形成及理论发展简介安全管理是人类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按照安全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目标的总称。
安全生产总是伴随着人类劳动产生的。
这一点,在历史上有着记载。
而有组织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历史沿革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学徒的健康及道德法》,开创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立法等安全法制管理的先河。
但是,直到19世纪60年代,安全管理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管理体系。
20世纪20-50年代,美、英、法、日、荷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纷纷开始安全立法并建立了旨在预防伤亡事故及职业病的安全管理科研机构。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洲际导弹,发展了系统安全工程和系统安全管理,研究如何把事故隐患消灭在产品的设计和研究之中,把安全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而日本在借鉴美国安全管理经验的同时,根据本国特点进行创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比如提倡“无灾运动”,“安全卫生周”,实行“确认制”、“标准化作业”,开展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小组活动等,把日本的安全管理推进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安全管理起点较低。
解放前,国民党政府颁布过一些安全法规,但当时局势动荡,这些法规形同虚设,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安全管理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经历了四年初创阶段(1949-1952年)、五年发展阶段(1953-1957年)、受挫与探索阶段(1958-1965年)、动荡与徘徊阶段(1966-1978年)、恢复和发展阶段(1979-1992年)和高速发展与市场经济阶段(1993年至今)这六个阶段。
1993年之后,中国出台了较多综合的、全面的、适用范围广泛的基本法,使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二、国内外安全创新理论发展国外关于安全问题的研究著作和文献以美国和欧洲较多。
国家对安全生产的历史
国家对安全生产的历史国家对安全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安全生产问题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需要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管理措施。
以下是国家对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的一个概述。
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原始社会的劳动活动主要依赖于农耕和手工业生产。
由于生产方式相对简单,自然危险是主要的安全风险,如雷击、地震、火灾等。
人们往往依靠一些宗教仪式和祷告来祈求上天的保佑,以减少这些自然灾害对工作场所的威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转向工业化生产模式,如矿业、冶金和制造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
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工业化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也带来了严峻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开始意识到反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确保安全生产。
最早的安全法律可追溯到英国的矿山法,它被视为第一个现代安全法律范例。
该法律规定了矿工工作时间、通风、支护等条件,旨在减少矿山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在20世纪初,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出现了更多的安全问题。
比如,美国的三一二硝酸铵爆炸事故、中国的淮河洪水灾害和日本的东京地铁沙林气体袭击等事件。
这些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重视,推动了各国制定更为严格的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复杂,安全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
例如,核能、化工和航天等高风险行业的出现,使国家面临更大的安全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安全生产政策,并加强对企业和工人的安全培训和监管。
此外,国际社会也开始关注安全生产问题。
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国际标准和指导方针,推动各国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例如,国际劳工组织通过制定各类国际公约和宣言,旨在确保全球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我国的安全生产理念
我国的安全生产理念一、安全生产理念的概念和意义安全生产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关于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避免事故伤亡的思想观念。
它是在现代社会,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
安全生产理念对于企业发展、员工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安全生产理念的历史演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注重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四清”运动,加强劳动保护。
2.20世纪70年代:提出“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危险源的控制。
3.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注重培训和技能提高。
4.20世纪90年代至今: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力度,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三、我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理念1.以人为本:注重从员工角度出发,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并为其提供合适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2.预防为主:注重从源头上避免事故发生,加强危险源管理和隐患排查。
3.综合治理:注重从多方面入手,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治理,包括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
4.责任落实:注重企业和个人的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度。
四、我国安全生产理念的实践1.制定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颁布了《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和各项制度,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3.推进技术改造:企业要不断推进技术改造,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并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进行隐患排查。
4.强化监管执法: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并及时查处违规行为。
五、我国安全生产理念存在的问题1.意识不足:一些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2.管理不到位:一些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责任制度不明确,安全意识淡薄。
3.技术设备滞后:一些企业技术设备滞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监管执法不力:政府部门在监管执法方面存在漏洞,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得以长期存在。
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
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和原则
(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含义 2)在管理活动中,资金、物资、时间、信息等和管理 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作为管理对象的 诸要素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 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 分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人本原理的直接体现。
(一)系统原理 在应用封闭原则时,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健全各种机构并使之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第二,完善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企业要完善各项安全规 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决策指挥、执行、监督、 反馈等各环节规章制度,要构成一个封闭的法规网。
二、安全生产管理原理和原则
(一)系统原理 第三,把握封闭的相对性。从空间上看,封闭系统不是 孤立系统,它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输入输出的关系,有着物质、 能量、资金、人员、信息等的交换;从时间上看,事物是不 断发展的,依靠预测作出的决策不可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 因此必须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以新的封闭代替旧 的封闭,以求得动态的发展。
系统工程
20世纪50年 宇航、核能等新
本质安全化,预
Ⅳ
安全系统
代以来
技术
防超前型管理
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
我国安全管理的起步是建国以后的事,不同的历史时期, 体现了不同的管理体系。
50~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 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事故管理系统; 80年代,出现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 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 和完善。 进入21世纪,提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内容 包括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 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
一、安全生产管理发展历史
安全生产月的发展历史
安全生产月的发展历史安全生产月是指每年的6月份,是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月。
安全生产月旨在加强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我保护和事故避免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下面是关于安全生产月发展历史的一些内容。
1. 安全生产月的起源安全生产月最早来源于我国于195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规定:“每年的六月,全国均为安全生产月。
”由此,安全生产月正式出现。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安全生产月一直被视为推进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2. 安全生产月的演变过程安全生产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一种权威性宣传形式转变为由多方参与的综合型宣传教育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不断丰富与完善,例如宣传画展、安全知识讲座、现场演示、互动环节等等。
3. 安全生产月的意义安全生产月除了是一次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教育,同时也是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关注。
它通过向社会传达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各类企事业单位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全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安全。
4. 安全生产月的未来发展方向安全生产月作为一个重要的全民公益活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其转变为一个更加专业化、丰富化的综合型安全宣传教育平台,拥有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实践化的安全生产宣传方法和手段,实现安全文化的深入推广和落地实施,让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体都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安全生产,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安全共建共享。
总之,安全生产月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或是一个纪念日,它更重要的是引导了人们为自己及他人的安全成长而行动起来,带动了安全生产工作蓬勃发展的一段历史。
未来,我们也期待着安全生产月能不断深化和完善,成为更为广泛的社会捆绑力量,为建设安全、和谐、繁荣的社会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安全生产简介
美国· 马斯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 持科学发展”,“推进节约发展、清 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自:党的十六届第六中全会《中共中央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6年10月)
3、安全生产方针三句话构成有机的整体
(1)“安全第一” 是“事故预防”和“综 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
国家根本法 国家基本法 安全生产综合法规 专门安全法规 国务院行政法规 国家安全标准 地方行政法规
宪法 刑法、民法 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 消防、矿山安全、交通安全法 安监条例、规章、规程、规定等 基础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各省市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等
全国安全监管监察系统行政执法依据 (2006第5号,2006年4月26日)
第五节 《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特色内容
《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由省十届人大第十五 次会议通过,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6章, 54条,近10000万字。 包括:总则、安全生产措施、安全生产保障、 事故调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
(1)安全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明确了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3)作出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 条件的规定。 (4)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内容 作出了规定。 (5)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作出 了规定。
“安全第一”的概念: 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始 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臵,优先考虑从业人员 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 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 产的其他目标。
2002年至2006年全国事故期数死亡人数分析表
1200000 1073434 1000000 963976 807000 800000
安全生产的历史
安全生产的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安全生产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安全生产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安全生产的演变和发展。
古代社会,安全生产的概念并不被重视。
人们的生产活动多以农业为主,风险相对较低。
然而,在一些特殊行业,如矿山和建筑工地,由于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事故频发。
这些事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由于当时的技术和意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安全生产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和重视。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开始大规模地投入到工业生产中。
机械化生产的引入,使得工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大国英国的矿山和工厂频繁发生事故,许多无辜的工人因此丧生。
这一系列的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促使当时的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安全生产。
20世纪初,安全生产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广泛传播。
一些国家建立了相关的安全法规和监管机构,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和监督。
同时,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开始对安全生产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这些措施的推行和技术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工业事故的发生率,保护了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安全生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兴产业的兴起,如核能、化工、航空航天等,其安全风险更加复杂和隐蔽。
同时,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使得安全生产的范围和影响更加广泛。
因此,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强安全管理和技术创新,以应对新形势下的安全挑战。
当前,安全生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国际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标准和规范,推动各国在安全生产方面进行合作和交流。
此外,一些企业和机构也开始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将安全生产纳入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中。
总结而言,安全生产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社会的无意识阶段、工业化时期的意识觉醒阶段,以及现代化社会的全球合作阶段。
安全生产历史
安全生产历史
安全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中。
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风险,这促使了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和研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人们在工厂和矿
山中工作。
然而,工作环境的恶劣条件和缺乏适当的安全措施导致了许多事故和工伤。
主要的事故包括温德堡喷气设备爆炸、泰坦尼克号沉船等。
这些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催生了改善工作环境和确保工人安全的需求。
于是,各个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设立监管机构来监督和执行这些规定。
此外,各个行业也开始建立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
到了20世纪的中期,安全生产理念逐渐发展,工业领域的安
全技术也得到了重要的突破和应用。
人们开始注重事故预防、风险评估和紧急救援等方面的工作。
安全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有效地减少了工业事故的发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安全生产领域也面临新的挑战。
工作环境的多样化和自动化等趋势,为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安全性和预防事故,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
总之,安全生产历史中不断出现的事故和灾难,使得人们意识
到保障安全的重要性。
各国在立法、监管和技术方面的不断努力,使得工作环境变得更加安全,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得到更好的保护。
然而,安全生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行业管理弱化,生产经营单位管理滞后,安 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到位
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但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石油、石化、煤 炭、机械、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却没有安全生 产的行业主管部门,如何管理?“隔行如隔山”,很 多事故的直接原因涉及到行业标准、行业技术,且大 多隔山障眼,看不见危险所在。有的行业主管部门虽 然存在,却又不管,行业主管部门没有专门的安全生 产监管机构和专职人员。目前,很多行业的技术安全 标准、设计规范是20世纪80-90年代的,如何能适应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四)、行业管理弱化,生产经营单位管理滞后,安 全生产主体责任不位 有很多生产经营单位只强调经济效益,疏于安全管理、 违章违规作业、不按程序作业、采取措施不果断等表 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受利益驱动,忽视劳动者的 生命安全,主观臆断,违反客观规律。其典型的表现 有,安全保障程度严重不足的矿山超能力开采,关键 设备超负荷运转,采用人海战术,劳动者超强度作业 等,这些都是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归根到底是内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方面无人管理活、 不会管理,无力进行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 员安全素质差,违法生产、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 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屡禁不止。
9.赵勇,左云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10.郭玉,左云县国土资源局张家场乡国土所所长 11.苏日军,中国农业银行左云县支行旧高山营业 所主任 12.苗壮,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大同分局科员 13.郭忠,同煤集团燕子山矿小煤窑管理科科长 14.温卫斌,大同市恒安安全评价有限责任公司经 理、法定代表人。 给予其他25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左云县副县长 施录、县长张明生事故发生后已被免职)。其中: 1. 宋义,左云县煤炭工业局局长,对事故发生负有 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2. 陆生艳,左云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对事故发生负 有重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降级、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1、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
2003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13万多 人,受伤60多万人,什么概念呢? 就是我国平均一天死亡356人。在这 13万人中,处在第一位的是道路交 通事故,死亡10.6万人,占80%, 受伤残54.9万人。
2004年1月到12月。全国共发生各类 伤亡事故803571起,死亡136755人; 其中一次死亡10人到29人的特大事 故115起,死亡1670人;一次死亡 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14起,死 亡860人。
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 理”,是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 方针。 把“综合治理”充实到安全生产方 针当中,始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建议》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严 密的逻辑关系: 坚持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治理; 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 落到实处。 事故发生后组织开展抢险救灾,依法追究事故责任,深 刻吸取事故教训,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生命个体来说, 伤亡一旦发生,就不再有改变的可能。事故源于隐患。 防范事故的有效办法,就是要主动排查、综合治理各类 隐患,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 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 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
二是基础薄弱制约安全 生产。 三是宏观因素对安全生 产具有深刻、长远影响。
3、安全生产形式严峻的主要特点
(一)、全国伤亡事故总量仍然较高。 2004年全国各类伤亡事故同比虽然有所下 降,但是事故死亡人数仍高达136755人,伤残 70多万人,加上职业危害,一年就有近百万的 家庭因为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了不幸,并牵动着 社会的安定。 全国GDP达到13.6万亿人民币,同 时有13.67万人死于安全事故,相当于1亿GDP 死亡1人,全国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高达25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GDP的两个百 分点。
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处理 48名事故直接责任人移送司法部门处理。其中: 1.李付元,新井煤矿总承包人 2.张胜胜,新井煤矿副矿长 3.王胜,新井煤矿14#层跟班队长 4.司功,新井煤矿矿长 5.王金星,新井煤矿包工队队长 6.常瑞,左云县张家场乡党委书记 7.刘永鑫,左云县张家场乡乡长 8.王永祥,左云县张家场乡人大主席团主席
4、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民经济运行中潜在巨大事故风险 经济快速发展给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我国用 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 的水泥,创造了4%的GDP。依靠高能耗,高污染,高 排放,低回报,低收益的传统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 济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8%。在高速发展中,具备安 全保障能力的设备、设施却大大不足,造成了很多重 大事故隐患,例如:2004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9.5亿 吨,具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能够开采的煤炭产量12 亿吨,也就是,有7亿吨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能力的 情况开采。
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17938 起,死亡127089人,其中道路交通 事故98738人,占77.7%;铁路路外 事故7380人,占5.8%;煤矿事故 5938人,占4.7%;建筑施工事故 2607人,占2.0%。
160000 140000 120000
死亡人数/人
120351 108091 103463 102726104126 103543 139393 137070136755 132916
例:山西省左云县新井煤矿“5.18” 特别重大透水事故
矿井实际产量超过批准能力8倍,下井人数超过省安监局规 定人数10多倍。该矿矿主不仅敢于践踏国家法律,而且丧 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只顾赚钱,不顾工人死活:不向矿 工提供起码的劳动防护用品,不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压 榨盘剥,心黑手毒;井下运煤长期、大量使用根本不防爆 的农用柴油三轮车;在已经发现透水事故征兆的情况下, 仍然组织工人下井生产;事故发生后不仅没有采取得力措 施组织救人,反而瞒报谎报,采取转移被困人员家属,破 坏调度室出勤牌,抽逃和转移帐户资金,转移、销毁财务 和销售台帐,删除计算机数据资料等一系列手段,为事故 调查设臵重重障碍。非法矿主在被刑拘后、提审时,仍然 满口谎言,没有任何愧疚悔改的诚意。目前逃匿人员已全 部缉拿归案,48名责任人被刑事拘留。
对事故煤矿的处罚及对有关部门的处理 1. 没收新井煤矿违法所得13534.25 万元。 2. 依法关闭新井煤矿。 3. 吊销大同恒安安全评价有限责任 公司相关资质证书,并按有关规定予以 处罚;吊销参与评价人员的相关资质。
(五)、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安全素质 亟待提高 2004年我们已经有1.3亿农村劳动力转向城 镇,还有1亿农民等待着劳动力转移。除了服务 行业以外,绝大多数进了煤矿、建筑等高风险的 行业;根据全国伤亡事故统计,农民工的死亡比 例占到60%;从新患职业病的人员来看,80%以 上是农民工和短期合同工。往往一出事故就埋怨 他们素质不高。应有谁去培训他们?谁是培训的 主体?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二、我国安全生产的发展前景和有利因素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措施 四、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负的法律责任 五、如何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明确一个概念: “安全生产”这个概念,一般意义上讲, 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 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 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 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 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发生在2005年8月7日的广东省 梅州市兴宁市黄槐镇大兴煤矿 特大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 失去生命。
遇难矿工家属梁带着刚满九个月的女儿 签订协议,领取20万赔偿金。
遇难矿工妻子和她的4个未成年的孩子
失去亲人的母子。
一对失去亲人的祖孙
祭拜亲人
2004年2月5日晚的北京密云灯会,因游 人拥挤而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的特大 恶性事故。
(三)、部分行业和领域事故总量上升。 火灾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上升4.0% 和5.3%;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同比虽然下 降,但死亡人数上升1.8%;烟花爆竹事 故死亡人数上升8.9%。 下面看几起事故
2005年2月14日15时01分, 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阜矿集团公司)孙家湾煤矿 海州立井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 造成214人死亡,30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4968.9万元。
3. 姚兴国,左云县公安局政委,对违反程序、超量审 批火工品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给予记过处分。 4. 段建华,大同市经贸委主任、市煤炭工业局局 长、党组书记,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给予 记过处分。 5. 李俊,山西煤矿安监局大同监察分局副局长, 对事故发生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给予记大过、党内警 告处分。 孟贵,大同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对事故发生负 有重要领导责任。给予记大过处分。 6. 王雁峰,大同市政府副市长、市安全生产委员 会主任,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给予警告处分。
我们用2000亿元事故损失的水平进行类比可以发 现:每年事故损失相当于毁掉两个三峡工程(工 程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相当于每年毁掉10 个中国最大的机场-广州白云山机场(工程实际投 资额200亿元左右);每年事故损失足够全国居 民消费20天(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107.9亿元/ 天);事故损失相当于2000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 值(1665亿元)化为乌有;事故损失相当于北京 (298.9亿元)、上海(327.9亿元)三年的国有 企业职工收入化为乌有;事故损失相当于1000万 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人均劳动生产 率为2万元);事故损失相当于近亿农民一年颗粒 无收(我国2000年农业总产14106.22亿元)。从 这组数据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出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对经济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