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模块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模块

高中物理模块

高中物理模块
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分别为必修1、必修2,以及选修1-1、选修1-2、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和选修3-5。

其中,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并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而选修系列——选修1-1、选修1-2,则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高中物理教材了解更多有关高中物理模块的细节。

高中物理12个模块

高中物理12个模块

高中物理12个模块高中物理12个模块:1. 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模块之一,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它包括了质点力学、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力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以及相关的运动规律。

2. 热学:热学是研究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的模块。

它包括了热传递、热膨胀、热力学定律等内容。

通过学习热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热传导、热平衡以及相关的热力学定律。

3.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现象和光学规律的模块。

它包括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内容。

通过学习光学,我们可以了解光的特性、光的传播方式以及相关的光学定律。

4. 电学:电学是研究电现象和电学规律的模块。

它包括了电荷、电场、电势、电流和电路等内容。

通过学习电学,我们可以了解电的基本性质、电的传导方式以及相关的电学定律。

5. 磁学:磁学是研究磁现象和磁学规律的模块。

它包括了磁场、磁感应强度、磁力和电磁感应等内容。

通过学习磁学,我们可以了解磁的基本性质、磁的作用方式以及相关的磁学定律。

6. 声学:声学是研究声现象和声学规律的模块。

它包括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和吸收等内容。

通过学习声学,我们可以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传播方式以及相关的声学定律。

7. 相对论:相对论是研究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规律的模块。

它包括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两个部分。

通过学习相对论,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特殊规律以及相关的相对论定律。

8.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模块。

它包括了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力学方程等内容。

通过学习量子力学,我们可以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规律以及相关的量子力学定律。

9. 核物理: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核反应的模块。

它包括了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衰变、核反应等内容。

通过学习核物理,我们可以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核反应的规律以及相关的核物理定律。

10. 电磁波:电磁波是研究电磁辐射和电磁波现象的模块。

它包括了电磁辐射的产生、传播和吸收等内容。

高中物理最难模块知识点

高中物理最难模块知识点

高中物理最难模块知识点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有一些模块被普遍认为是最难的。

这些模块涵盖了许多关键概念和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以下是我认为高中物理最难模块的几个知识点。

1.电磁感应:电磁感应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也是高中物理中最难的模块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能够应用它解决相关问题。

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电磁感应的应用,例如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原理。

解决电磁感应问题的步骤如下:•阅读问题并理解所给条件。

•确定所需求解的未知数。

•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

•解方程,求解未知数。

•检查答案是否合理。

2.光学:光学是另一个被认为是高中物理最难模块之一的领域。

学生需要掌握光的传播规律、折射和反射定律等基本概念。

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干涉和衍射现象,并能够解释它们的原理。

解决光学问题的步骤如下:•阅读问题并理解所给条件。

•确定所需求解的未知数。

•应用光的传播规律、折射和反射定律等,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

•解方程,求解未知数。

•检查答案是否合理。

3.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物理学分支,也是高中物理中最难的模块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内能、热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概念。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热力学循环和热机的原理。

解决热力学问题的步骤如下:•阅读问题并理解所给条件。

•确定所需求解的未知数。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

•解方程,求解未知数。

•检查答案是否合理。

通过以上的步骤,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高中物理中最难的模块。

此外,学生还应该加强自己的数学基础,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总结起来,高中物理中最难的模块包括电磁感应、光学和热力学。

学生需要通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深入的思考能力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通过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加强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难题。

高中物理每一章总结知识点

高中物理每一章总结知识点

高中物理每一章总结知识点第一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理学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研究对象。

物理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内容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联系、规律以及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国防服务的学科,方法是实验和理论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多数物理学家进行的是抽象、理论性研究。

当然,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性工作可以使具体的、实验性工作取得更明显的成就。

第二章:国际制度和环境问题国际物理学联合会总部设在巴黎,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非政府组织。

旨在提倡物理学的发展,缔造和维护国际人才和物质交流团结的机制。

加强学术交流,为物理学教师和科学家提供信息,改进实验室设备,导入新理念。

他们发起并组织国际和地区性的物理学会议,论坛和研讨会,并向培训和交流人员提供资深物理研究论题与前沿课题的长短期培训,并且借助互联网资源,开展在线交流。

在应对环境问题方面,国际物理联合会提出氢能提供的储存、传输和使用在碳排放方面几乎是零,属于清洁能源,但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污染和影响。

进行充分的研究,环保氢能技术实现碳排放减少和循环利用。

第三章:运动的描述力是物理量,运动学方法可描述物体在空间位置和速度的变化。

质点的运动可描述为空间保存的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研究质点的运动规律是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有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第四章:一维运动一维运动是指物体运动在一条直线上。

当需要考虑空间的多个方向时,可以使用矢量进行表示。

质点的位矢用于描述质点在空间中的位置。

当有时间延迟的时候,需要考虑矢量的导数。

使用矢量和微分算子的组合可以描述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五章: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可以使用位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进行描述。

当考虑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利用代数的方法完成数学求解。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规律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 - 时间关系、速度 - 时间关系和加速度 - 时间关系。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sn–sn-1= at2hn–hn-1= gt2
注意:vs/2>vt/2
二、比例公式:设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1、2、3……n秒末瞬时速度之比(v t= at):vt:v2:v3:……vn=1:2:3: ……n
2、1、2、3……n秒内位移之比(s = 1/2 at2):st:s2:s3:……sn=12:22:32: ……n2
v2=v船2+v水2
tgθ= v船/v水
t=L/ v船
v船2=v2+v水2
sinθ= v水/v船
t=L/ v
平抛运动的分解: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x = v0t vx=v0ax=0 tgθ= vy/vx=gt /v0
y=1/2 gt2vy= gt ay=g v2=vx2+vy2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 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一、运动:
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2、质点:研究物体比周围空间小得多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质点。只有质量,没有形状与大小。
能不守恒。系统机械能损失最大。
五、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第六章、机械能
一、功与功率:
1、物理量:
物理量
功(W)
功率(P)
定义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
也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上有力的作用。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表示做功的快慢。
公式
W=Fs·cosa
式中,F可以是单个力,也可以是合力。
平均功率:P=W/t,P=Fv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考必考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必修+选修)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速度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2、从V—t图象中可求: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轴上方.........,在t.轴下方...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正表示物体运动方向为负......。

⑵、图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⑴、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0V)...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t=0⑵、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

在t.轴上方的位移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比较图线的斜率大小) 种类 区别(特点) 联系匀直线运动V=恒量1、匀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a=0 x = vt匀变速直线 运动 v =v 0+ata=恒量x =v 0t +at 2/2 =t V V t )(210+ =aV V t 2202- a 与V 0同向为加速a 与V 0反向为减速 补充二: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整理(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质点、参考系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二、位移和速度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2.速度(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x值,即v =,是矢量.t(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三、加速度1.定义式:a Δv 2=;单位是 m/s .Δt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 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1.速v t at 0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 (1)当 a 与 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加速. (2)当 a 与 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 a 与 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减速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1. 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 的情况.2. 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Δx(1) 公式 v = 中当Δt →0 时 v 是瞬时速度.Δt Δv(2) 公式 a = 中当Δt →0 时 a 是瞬时加速度.Δt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 =v 0+at .2.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 = 1 2.+2 3. 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 2-v 2=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 v =v t =v 0+v2 22.位移差公式: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可 以 推 广到 x m -x n =(m -n )aT 2.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22∶32∶…∶n 2. (3)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位移之比为: 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 速度公式:v =gt ..选用公式列方程 选取正方向 判断运动性质 v t gt 0 v 0(2) 位移公式:h 1 2 = gt . 2(3) 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 =v 0-gt . (2)位移公式:h = 1 2.-2 (3) 速度—位移关系式:v 2-v 2=-2gh .2 (4) 上升的最大高度:h = . 2gv 0(5) 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 = g.考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1. 速度时间公式 v =v +at 、位移时间公式 x =v t1at 2、位移速度公式 v 2-v 2=2ax ,0 0 + 02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 v 0=0 时,一般以 a 的方向为正方向.3. 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 → → →4. 应注意的问题①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速度往往是联系各段的纽带.②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③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 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考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1. 推论公式主要是指:① v = t v 0+v t= x =aT 2,①②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 v 2 要注意 v 0 与 v t 、Δx 与 a 的方向关系.2 ,②Δ2. ①式常与 x = v ·t 结合使用,而②式中 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时间. 考点三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1. 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 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1)对称性 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 A →C 所用时间 t AC 和下降过程中从 C →A 所用时间 t CA 相等,同理 t AB =t BA .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 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 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双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3. 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 =-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解方程并讨论画过程分析图全程法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v0 向上,加速度g 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v=v -gt,h=v t-gt2(向上为正)0 0 2若v>0,物体上升,若v<0,物体下落若h>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h<0,物体在抛点下方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所经历的时间.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1.直线运动的x-t 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直线运动的v-t 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方向.(4).相同的图线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图象中含义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做一全面比较(见下表).1.两类追及问题追及和相遇问题二、(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 (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2.两类相遇问题找两物体位移关系 画运动示意图 (1)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2) 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考点一 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 (1)无论是 x -t 图象还是 v -t 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 -t 图象和 v -t 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x -t 图象和 v -t 图象的形状由 x 与 t 、v 与 t 的函数关系决1. 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 (1) 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 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 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1)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B 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A :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 x 0.若 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能追上;若 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恰好不相撞; 若 v A =v B 时,x A +x 0>x B ,则不能追上.(2) 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 t ,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 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3. 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 (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后被追上. (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 程中追上.(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是比较减速到 0 时的位置关系.4. 解题思路- → →(2)解题技巧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1) 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程不够直观,若应用 v -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2) 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列位移方程分析物体运动过程巧解直线运动六法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n +1 n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法.一、平均速度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 v 0x v 0+v t与末速度 v 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 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 = = t 2 如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 二、逐差法=v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x =aT 2, 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Δx =aT 2求解.三、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四、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 六、图象法 应用 v -t 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第二章 相互作用一、重力第一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1.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 大小:G =mg .3.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 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二、弹力1.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2. 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 (2)发生弹性形变.3. 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三、胡克定律 1. 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 F 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x 成正比.2. 表达式:F =kx . (1)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 N/m ;k 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2)x 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四、摩擦力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大小:滑动摩擦力F f=μF N,静摩擦力:0≤F f≤F f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 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种方法(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1.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的思维程序如下:(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 确定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 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 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 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方法技巧:(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 (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的. (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考点三 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1. 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 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力的突变而突变. (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三种模型 轻杆 轻绳 轻弹簧模型图示形变特点 只能发生微小形变 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 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变,各处张力大小相等 处弹力大小相等 模 方向特点 不一定沿杆,可以是 只能沿绳,指向绳收缩的 一定沿弹簧轴线,与形变 型 任意方向 方向 方向相反 特 作用效果 可提供拉力、推力 只能提供拉力 可以提供拉力、推力 点 特点大小突变 可以发生突变 可以发生突变 一般不能发生突变 特点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 F =kx . (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3) 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4) 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第二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 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 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 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3.力的运算法则(1) 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2) 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 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2. 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 分解的方法(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2)正交分解.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考 点 一 共 点 力 的 合 成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1) 作图法(2) 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2.重要结论(1) 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2) 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 (1) 两分力 F 、F 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 F 2+F 2,tan θ F 2 F 1甲 乙 (2) 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 F 1=F 2=F 时(如图乙所示):θF 合=2F cos 2 .(3) 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 120°时,可得 F 合=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1) 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2) 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差.考点二 力的两种分解方法1.力的效果分解法(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 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 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3) 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 F 1、F 2、F 3…,求合力 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 x 轴、y 轴分解.1 2 合 1 2 .x y x 轴上的合力: F x =F x 1+F x 2+F x 3+… y轴上的合力: F y =F y 1+F y 2+F y 3+…合力大小:F = F 2+F 2合力方向:与 x 轴夹角为θ,则 F y tan θ= . F x一般情况下,应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时,应尽量使所求量(或未知量)“落”在坐标轴上,这样解方程较简单,但在本题中,由于两个未知量 F AC 和 F BC 与竖直方向夹角已知,所以坐标轴选取了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对力分解的唯一性判断、分力最小值的计算以及合力与分力夹角最大值的计算,当力的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时,通常采取作图法,优点是直观、简捷.第三节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一、受力分析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已知力.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Fx 合=0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 或者⎨⎪⎩Fy 合=0三、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1. 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 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 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考点一 物体的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1) 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2) 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哪些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3) 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标明各力的符号.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1)整体法和隔离法①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②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假设,然后再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方法内容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效果分解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则其分力和其他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力的三角形法对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将力的矢量图平移使三力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未知力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 (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系列状态的平行四边形;(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考点四隔离法和整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解决动态平衡、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常用方法:方法步骤解析法①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②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况。

高中物理知识点板块

高中物理知识点板块

高中物理知识点板块关键信息项:1、力学板块运动学动力学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2、热学板块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电磁学板块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4、光学板块几何光学物理光学5、近代物理板块原子结构原子核11 力学板块111 运动学涉及质点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知识点。

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相关公式,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等。

同时,对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常见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和相关计算方法也需掌握。

112 动力学主要研究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核心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这些定律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并解决相关的力学问题。

113 机械能守恒定律此定律表明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学生需要理解其适用条件,并能够运用该定律解决相关的能量问题。

114 动量守恒定律当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该定律在解决碰撞、爆炸等问题中具有重要应用。

12 热学板块121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了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之和。

122 热力学第二定律反映了宏观自然过程的方向性,常见的表述有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

学生需要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该定律分析相关的热现象。

1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即PV = nRT。

通过该方程可以解决与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相关的问题。

13 电磁学板块131 电场包括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概念,以及库仑定律、电场线、匀强电场等知识点。

同时,还需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规律和相关计算。

132 磁场学习磁场的基本性质、磁感应强度、磁感线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模板(6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模板(6篇)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模板一、分子动理论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分子模型:主要有两种模型,固体与液体分子通常用球体模型,气体分子通常用立方体模型.(2)分子的大小①分子直径:数量级是10-10m;②分子质量:数量级是10-26kg;(3)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NA=6.02____1023mol-1____分子热运动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____分子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总是斥力变化得较快.二、内能____分子平均动能(1)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____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相对位置决定的能,在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有关,在微观上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3.物体的内能(1)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2)决定因素: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三、温度1.意义: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标志物体中分子平均动能的大小).2.两种温标(1)摄氏温标t:单位℃,在____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作为0℃,沸点作为100℃,在0℃-100℃之间等分____份,每一份表示1℃.(2)热力学温标T:单位K,把-273.15℃作为0K.(3)就每一度表示的冷热差别来说,两种温度是相同的,即ΔT=Δt.只是零值的起点不同,所以二者关系式为T=t+273.15.(4)绝对零度(0K),是低温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所以热力学温度无负值.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模板(二)运动的描述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Δv 与t比。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G=mg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F=k×Δx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F合2=F12+F22+ 2F1F2cosQ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x合力=0Fy合力=0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

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 合力矩=FL 合力矩=0 或 M 正力矩= M 负力矩第二章、直线运动一、运动:1、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力 学.1 第一章 力 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1.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注意]:①受力物和施力物同时存在,受力物同时也是施力物,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②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产生力,例如:重力等.2.[注意]: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而是改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②物体的受力(不)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合力改变,运动状态才跟随改变,如一运动物体只摩擦力至静止]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叫做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注意]: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能相同.4.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受到力叫做重力.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重力简称物重.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为9.8N/kg.含义:质量每千克受到重力9.8N.[注意]:①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物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②重力不一定严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近似相等.③重力大小:称量法(条件: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④重力不一定过地心.5.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注意]:①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形规则的重心,在它们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分布有关.②采用二次悬挂法可以确定任意薄板的重心.③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质心也是一样).④物体的重心和质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物体远离地球而不受重力作用时,重心这个概念就失去意义,但质心依然存在,对于地球上体积不大的物体,重心与质心的位置是重合的. ⑤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重心不一定改变.6.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注意]:①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的物体之间.(两物体必须接触,与重力不同)②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③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力的作用效果力积④两物之间一定有弹力,若无弹力,绝无摩擦力.若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⑤杆对球的弹力方向:方向不沿杆的方向方向与杆同方向图B 方向与杆反方向⑥胡克定律F=kx -,负号表示回复力的方向跟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 ⑦弹簧的弹力总是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应在弹性限度内]7.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接触面上是粗糙的;接触面上要有挤压的力(压力);接触面上的两物体之间要有滑动或滑动的趋势.F =μ(动摩擦因数)F N (压力大小)[注意]:①摩擦力方向始终接触面切线,与压力正交,跟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不是阻碍物体运动)②相对运动趋势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互为参照物时所具有的一种运动趋势.③动摩擦因数是反映接触面的物理性质,它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料有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和接触面上的受力无关.此外,动摩擦因数无单位,而且永远小于1.④增大/减小有益/有害摩擦的方法:增大/减小压力;用滑动/滚动代替滚动/滑动;增大/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⑤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能相反,但与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⑥皮带传动原理:主动轮受到皮带的摩擦力是阻力,但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8. 静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间的滑动产生.[注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趋势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②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例:匀速圆周运动)③运动物体所受摩擦力也可能是静摩擦力.(例:相对运动的物体)④一般说来,F MAX 静>F 滑.⑤当静摩擦力未达到最大值时,静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9.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合成要遵守平形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10. 物体的平衡的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状态;匀速转动状态.1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一是合外力为零;二是所受外力是共点力.[注意]:①几个共点力在某一条直线的同一侧合外力不可能为零,物体受这样几个力的作用不可能平衡.②三个等大而互成120°的合力为0. ③两个共点力F 1 和F 2的合力计算公式:F 1 和F 2的夹角为θ,则: F = F 和F 1的夹角α=arctan )sin arcsin(cos sin 2211θθθF F F F F =+;θθαθαcos sin tan ;)180sin(sin 2122F F F ACOA BC OC BC F F +=+==-=θcos 221222F F F F ++C④在F 1、F 2大小一定时,合力F 随θ角的增大而减小,随θ角的减小而增大.(θ= 0,F Max = F 1+F 2;θ= 180,F =F F F ∆=-21; F 的范围F ∆≤F ≤F 1+F 2⇒力的矢量三角形)合力F 一定,随夹角θ减小而减小;随夹角θ增大而增大.若分力F 1一定,则F 2随夹角θ减小(增大)而减小(增大),合力F 随θ角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⑤F 有可能大于任一个合力,也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还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的大小(共点力最小合力为零,最大合力同向,即所有力之和).12. 一个力有确定的两个分力的条件:两个分力的方向一定(两个分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一定(两个分力一定要互成一定角度,即两个分力不能共线).[注意]:①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没能唯一解(立体).②已知合力F 和分力F 1的大小及F 2的方向,设F 2与F 的交角为θ,则当F 1<F sin θ时无解;当F 1=F sin θ时有一组解;当F sin θ<F 1<F 时有二组解;当F 1≥F 时有一组解.13.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⑴正弦定理: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三力首尾顺次相连,成为一个封闭的三角形,且每个力与所对角的正弦成正比. 即:332211sin sin sin θθθF F F ==即:332211sin sin sin αααF F F == [注意]:静止的物体速度一定为零,但速度为零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即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2 第二章 直线运动1. 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注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 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3.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4. 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是路程(标量).如果质点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如果是曲线,就叫做曲线运动.[注意]:①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平行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平行时,物体作曲线运动.②直线运动的条件:加速度与初速度的方向共线.5. 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是位移(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注意]:①在一直线上运动的物体,路程就等于位移大小.(×)[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路程才等于位移大小]②物体的位移可能为正值,可能为负值,且可以描述任何运动轨迹.6. 速度的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公式:t s v =[注意]:①平均速度用v 表示.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之比值;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值.(速率定义:物体的运动路程(轨迹长度)与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值)对运动的物体,平均速率不可能为零.瞬时速度与时刻(位置)对应;平均速度与时间(位移)对应.113②速率是标量.③速度方向是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是位移方向.④瞬时速度是描述物体通过某位置或者某时刻物体运动的快慢.7. 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的快慢与改变方向的物理量.加速度公式:tv a ∆∆=,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或速度的变化方向),加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m/s 2.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注意]:①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运动在变化,无论速度的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大、小或零,物体的加速度大.②速度的变化就是指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③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方向一致,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物体做加速度运动;方向相反,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减小,物体做减速度运动;加速度等于零时,速度随时间增大不变化,物体做匀速运动.④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各点斜率 ,表示物体在这一时刻的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应为倾斜直线]). ⑤速度为负方向时位移也为负.(×)[竖直上抛运动]8. 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 =v 0+at[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①连续相等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之差相等.△s =at 2②初速度为零,从运动开始的连续相等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或平均速度)之比为1:3:5…..③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一段时间t 内发生的位移为s ,那么 2t v )2(0t v v +<2s v )2(220t v v +④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v 1:v2=t1:t2(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⑤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 1:s 2=t12:t22(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⑥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经历连续相同位移所需时间之比1:)12(-: )23(-…)1(--n n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⑦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连续相等时间内末速度之比为=n v v v v ...::3211:2:3…(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反之) ⑧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212n N S S n N -=(N S 表示第N 秒位移,n S 表示前n 秒位移)⑵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20)(21t t v v v t s v =+== tv k ∆∆=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0t+1/2at2[注意]:v t2 -v02=2as9.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匀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用g表示.在地球两极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大,赤道附近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小.[注意]: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不同轻重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10. 竖直上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注意]:①运动到最高点v= 0,a = -g(取竖直向下方向为正方向)②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 max=v02 /2g,所需时间t =v0/g.③质点在通过同一高度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相等;物体在通过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相等(t =2v0/g).§.3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力不是产生物体速度的原因,也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或者方向的原因.③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速度方向的改变,只要其中一种发生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方向在变,有加速度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2. 一切物体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注意]:①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②惯性不是力,而是一种性质.因此“惯性力”或“惯性作用”的提法是不妥的.③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④物体越重,物体的惯性越大.(×)[同一物体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其重力是不同的,而质量是不变的,且物体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受力、速度大小等因素无关]⑤物体的惯性大小是描述物体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强弱,物体的惯性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强,物体的运动状态难改变.反之,亦然.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注意]: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②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 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 N.(kg·m/s2=N;kg·m/s2·m=J;1 N=105达因,1达因=1g·cm/s2)③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即只有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④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4.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合= ma[注意]:①a与F同向;且a与F有瞬时对应关系,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②当F=0时,a=0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③若一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倾角为θ的斜角滑下,那加速度a=g(sinθ-μcosθ).(斜面光滑,a=g sinθ)④一个水平恒力使质量m1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产生a1的加速度,也能使质量为m2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产生a 2的加速度,则此力能使m 1 + m 2的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产生加速度a 等于a 1a 2 / a 1+a 2或m 1a 1/(m 1+m 2)、m 2a 2/(m 1+m 2).⑤惯性参考系:以加速度为零的物体为参考物.非惯性参考系:以具有加速度的物体为参考物.5.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注意]: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同之处: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同大小,同性质;不同之处:方向相反,作用的物体不同.②二力平衡两个力的性质可相同,可不同;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直观区别:看它们是否因相互作用而产生.(例:重力和支持力,由于重力不是由支持力产生,因此这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6.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同性质.7. ⑴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即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即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这种状态,叫做完全失重状态. 即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 = g 时称物体完全失重,处于完全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例:处于完全失重的液体不产生压强,也不产生浮力.对P=ρgh 和F 浮=ρ液V 排g 只有在液体无加速度时才成立.若当液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g 的取值是9.8+a 当液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g 的取值是9.8-a 当液体处于完全失重,g 等于9.8-9.8=0)[注意]:①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②匀减速下降、匀加速上升⇒F N -G =ma F N =m (g +a );匀加速下降、匀减速上升⇒G -F N =ma F N =m (g-a )③一只有孔且装满水的水桶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水由于完全失重而不会从桶中流出. §. 4 第五章 曲线运动1. ⑴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⑵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或所受合外力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⑷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质点的路程总大于位移大小;质点作曲线运动时,受到合外力和相应的速度一定不为零,并总指向曲线内侧.[注意]:①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是变化的.(×)[此力不一定变化]②两个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③已知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互成一定角度,不共线)则合运动是:1合合与v a 共线是匀加直线运动;2合合与v a 不共线是匀变曲线运动.④一个分运动是匀速,另一个是匀加(初速度为零),则合运动:1合合与v a 共线⎪⎩⎪⎨⎧-=+=atv v at v v 00合合反向,同向, 2合合与v a 不共线:匀变速曲线运动.2.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注意]:平抛运动性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 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结论一:y x tan tan 2=结论二:B 点坐标)0,21(x . 3. 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的长度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①匀速圆周运动(性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是瞬时加速度、速度矢量方向不断改变的变速运动.(“匀速”指速率不变)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 (v 为线速度大小,s 为弧长)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该点的切线方向(不断变化).③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角速度来描述.(国际制单位:弧度每秒,符号是rad/s )tϕω=(ω为角速度符号,ϕ为半径转过角度)④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周期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周期性的运动)符号:T (N tT =,t 为时间,N 为圈数).周期长说明物体运动的慢,周期短说明物体运动的快.周期的倒数是频率,符号f .频率高说明物体运动的快,频率低说明物体运动的慢.⑤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转速来描述.转速是指每秒转过的圈数,用符号n 表示.单位转每秒,符号..r/s ...(n 换成这个单位才等于f ). ⑥T f 1= n f T πππω222=== r rf Tr v ωππ===22 ⑦固定在同一根转轴上的转动物体,其角速度大小、周期、转速相等.............(共轴转动);用皮带传动、铰链转动、齿轮咬合都满足边缘线速度大小相等.⑧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周期、转速不变的运动,物体满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有向心力、初速度不为零.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方向,不改变大小(向心加速度的作用: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4. 向心力定义:使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合外力.[注意]:①向心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线速度方向垂直),方向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力.②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的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③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F 向心= 5. 向心加速度方向总是指向圆心.r n r Tr f r v r m F a 22222)2()2()2(πππω====== [注意]:①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②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但时刻在变化,是一个变加速度.v =s t r n m r f m r T m r v m r m 22222)2()2()2(πππω====③作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速度方向是轨迹的切线方向,加速度方向是合外力方向)6. 匀速圆周运动实例分析:⑴火车转弯情况: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以减少火车轮缘对外轨的压力.①当火车行使速率v 等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内、外轨道对轮缘都没有侧压力.②当火车行使速率v 大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外轨道对轮缘都有侧压力.③当火车行使速率v 小于v 规定时,F 合>F 向心,内轨道对轮缘都有侧压力.⑵没有支承物的物体(如水流星)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①当2R v m mg =,即Rg v =,水恰能过最高点不洒出,这就是水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②当2R v m mg ,即Rg v ,水不能过最高点而洒出; ③当2R v m mg ,即Rg v ,水能过最高点不洒出,这时水的重力和杯对水的压力提供向心力. ⑶有支承物的物体(如汽车过拱桥)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①当v =0时,02=R vm ,支承物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mg ,这就是物体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②当Rg v 时,2R vm mg ,支承物对物体产生支持力,且支持力随v 的减小而增大,范围(0~mg ) ③当Rg v =时,2Rv m mg =,支承物对物体既没有拉力,也没有支持力. ④当Rg v 时,2Rv m mg ,支承物对物体产生拉力,且拉力随v 的增大而增大.(如果支承物对物体无拉力,物体将脱离支承物)7. 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离心运动.反之,为向心运动.§.5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1.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要互相吸引,引力大小与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注意]:①万有引力定律公式:221rm m G F =(G 为引力常数,其值为6.67×10-11N ·m 2/kg 2) ②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的测出了引力常量.③天体间的作用力主要是万有引力.④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壳对壳一质点的万有引力合力为零.⑤天体球体积:V =334R π;天体密度:3233r GT R πρ=(由R m R GMm 22ω= T πω2= ρπ234r M =,r 指球体半径,R 指轨道半径,当R =r 时,23GT πρ=) ⑥从牛顿做的“月—地”实验得出:地面上的重力与地球的吸引月球、太阳吸引行星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2. 重力和万有引力:物体重力是地球引力的一个分力.如图,万有引力F 的另一个分力F 1是使物体随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越靠近赤道(纬度越低),物体绕地轴运动的向心力F 1就越大,重力就越小;反之,纬度越高(靠近地球两极)力F 1就 越小,重力就越大.在两极,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在赤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加上向心力.⑴物体的重力随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 物体的重力近似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即近似等于2)(h R Mm G +,可见物体的重力随h 的增大而减小,由G=mg 得g 随h 的增大而减小.⑵在地球表面(忽略地球自转影响):22gr GM rMm G mg =⇒= (g 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r 为地球半径)⑶当物体位于地面以下时,所受重力也比地面要小,物体越接近地心,重力越小,物体在地心时,其重力为零.3. 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做宇宙第一速度.(7.9km/s )⑴当物体速度大于或等于11.2km/s 时,卫星或脱离地球引力,不绕地球运行,称这个速度为宇宙第二速度.宇宙第三速度:大于或等于16.7km/s.⑵卫星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关系:r GM v r v m r Mm G ==,22;322,r GM r m r Mm G ==ωω;GM r T r T m rMm G 32224,)2(ππ==;开普勒第三定律:32/r T =k=⇒24π中心天体GM k 由中心天体的质量决定. ⑶地球的同步卫星轨道只有一条,它到地球的高度是一定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速度r gR v /20=(R 0为地球半径,r 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 m in 85,km /s 9.7min max ==T v ⇒即轨地r R =时);人造卫星周期GMr T 32π=(M 为中心天体,r 为轨道半径),可见人造卫星的周期和自身质量无关,只和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圆周轨道半径有关.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等于重力,重力加速度等于向心加速度,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密度计、电子称、摆钟等. ⑷“双星”问题:角速度相等.2221ωR Gm r =、22121ωR Gm r =;212211R m Gm r m =ω…①;212222R m Gm r m =ω…②;R r r =+21…③;由①②③解得.§.6 第七章 机械能1. ⑴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⑵功(符号w )是一个标量,W=Fs cos α(α是力和位移的夹角,F 应是恒力)①如果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则s 为物体的位移.②如果力是间接作用在物体上,则s 为作用点的位移.[注意]:①1J 等于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 的位移时所做的功.m 2。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中物理各年级几大知识模块总结

高中物理各年级几大知识模块总结

高中物理各年级几大知识模块总结
高中物理的知识模块可以根据年级进行划分,以下是每个年级的主要知识模块:
高一:
1. 静力学:主要研究力的平衡和力的作用效果,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分析。

2. 运动学: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分析和计算。

3. 运动定律:主要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包括惯性、动量、冲量等概念。

4. 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主要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5. 机械能:主要研究势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等。

6. 动量:主要介绍动量定理及其应用,包括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7. 振动和波:主要研究振动的规律和波的传播,包括简谐振动、机械波等。

高二:
1. 电磁学:主要研究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物理现象及其规律。

2. 热学:主要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包括温度、热量、物态变化等。

3. 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干涉、衍射、折射等光学现象及其规律。

4. 原子物理:主要介绍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特性,包括能级跃迁、原子光谱等。

5. 物理实验:主要进行物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

高三:
1. 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物理综合应用:主要综合运用各年级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

3. 物理与生活:主要介绍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物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全部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力学1.1 运动的描述1.1.1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1.2 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的计算公式1.1.3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1.4 直线运动图像的绘制1.1.5 二维运动的描述和计算1.2 牛顿运动定律1.2.1 牛顿第一定律1.2.2 牛顿第二定律1.2.3 牛顿第三定律1.2.4 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1.2.5 弹力、摩擦力、重力的性质和计算1.3 动能和动能定理1.3.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3.2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3.3 动能定理的应用1.4 势能和势能定理1.4.1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4.2 势能定理的概念和计算1.4.3 势能定理的应用1.4.4 弹簧弹力的势能和应用1.5 力的做功和功1.5.1 力的做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1.5.2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1.5.3 功的计算和应用1.5.4 功的加减法第二章:热学与物态变化2.1 物态变化和热量2.1.1 基本概念:凝固、熔化、气化、凝华2.1.2 物态变化的热量计算2.1.3 变态物质的能量转化2.1.4 水的异常膨胀2.2 热力学定律2.2.1 热平衡和热传导2.2.2 火焰的构成和燃烧过程2.2.3 热的传播和传热的应用2.2.4 热功当量和物质内能的计算第三章:波动3.1 机械波3.1.1 波的概念3.1.2 机械波的特点和参数3.1.3 立体波和平面波的传播3.1.4 波的叠加和干涉3.1.5 波的频率和波长的计算3.2 声波3.2.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3.2.2 声波和噪声的特点3.2.3 声速的测量和计算3.2.4 声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2.5 声的共振和声音的应用3.3 光波3.3.1 光的特点:直线传播、波粒二象性3.3.2 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波动模型3.3.3 光的反射、折射和衍射3.3.4 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第四章:电学4.1 电荷和电场4.1.1 电荷的带电特点4.1.2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4.1.3 电场的产生和描述4.1.4 电场的强度和公式计算4.1.5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和计算4.2 电流和电路4.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4.2.2 电阻和电阻率4.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4.2.4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4.2.5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4.2.6 电源和电路的能量转化4.3 磁场和电磁感应4.3.1 磁场的产生和描述4.3.2 磁感线和磁场的强度计算4.3.3 洛伦兹力和安培环路定理4.3.4 电流产生磁场和磁能4.3.5 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4.4 电磁波和电磁谱4.4.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4.4.2 电磁谱的组成和特点4.4.3 电磁波的应用和危害第五章:光学5.1 光的传播和折射5.1.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速5.1.2 折射定律和绝对折射定律5.1.3 透镜的成像和应用5.2 光的成像和透镜5.2.1 成像规律和公式计算5.2.2 成像的特点和应用5.2.3 透镜的种类和功能5.3 光的干涉和衍射5.3.1 光的干涉现象5.3.2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5.3.3 光的衍射现象5.3.4 衍射格的规律和应用5.4 光的偏振和波粒二象性5.4.1 光的偏振现象5.4.2 光的波粒二象性5.4.3 光的量子论和光的粒子性第六章:原子与分子6.1 原子结构和粒子模型6.1.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6.1.2 原子的构建和粒子模型6.1.3 原子的尺度和电子云6.1.4 原子的质谱和元素周期表6.2 电子和核的结构6.2.1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6.2.2 原子核的结构和尺度6.2.3 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6.2.4 放射性的装置和应用6.3 分子结构和化学键6.3.1 分子的结构和形状6.3.2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6.3.3 成键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6.3.4 分子的种类和性质第七章:一维运动7.1 平抛运动7.1.1 平抛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1.2 平抛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1.3 平抛运动的应用7.2 圆周运动7.2.1 圆周运动的概念和参数7.2.2 圆周运动的计算和规律7.2.3 圆周运动的应用7.3 万有引力7.3.1 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公式7.3.2 行星运动和人造卫星的动力学7.3.3 引力场和引力的关系第八章:流体力学8.1 流体的性质和参数8.1.1 流体的密度、压强、密度和速度的关系8.1.2 流体的连贯和牛顿流体力学定律8.2 流体的运动和压强计算8.2.1 流体的运动和速度计算8.2.2 流体的压强和流速计算8.3 流体的压力和浮力8.3.1 流体的压力和压力计算8.3.2 流体的浮力和浮力计算8.3.3 流体的应用和压力控制总结:以上就是高中物理的全部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波动、电学、光学、原子与分子、一维运动和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力和运动:主要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运动学的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2. 能量与动量:主要涉及功、功率、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概念,以及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守恒定律。

3. 电磁学:主要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电流、电阻、电容器、电感器等方面的概念。

4. 光学:主要涉及光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光的色散、光谱分析等概念。

5. 原子和量子物理:主要涉及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原子能级、光子等概念。

6. 相对论:主要涉及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特殊相对论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物理实验也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物理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物理打下基础。

高中物理12个模块

高中物理12个模块

高中物理12个模块一、力与运动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将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规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以及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运动的描述方法和运动的规律。

二、机械振动与波动机械振动与波动是物体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性的来回运动,以及这种运动所传递的能量在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我们将学习机械振动的基本特征、简谐振动、波的传播与反射、波的干涉和波的衍射等内容,揭开振动与波动的奥秘。

三、力学性质物质力学性质物质是物质在受力作用下的性质变化。

我们将学习弹性力学、变形与恢复、剪切变形、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等内容,了解物质的力学性质与力的作用关系。

四、热与能热与能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

我们将学习热的传递方式、热量的计量单位、物体的热平衡、热膨胀、物体的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内容,深入探究热与能的本质。

五、电电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将学习电荷的基本性质、电流与电压、电阻与电路等内容,揭示电的本质、电的规律和电的应用。

六、磁与电磁磁与电磁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们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电磁场的产生与变化。

我们将学习磁场的基本特征、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电磁感应等内容,深入探索磁与电磁的奥秘。

七、光学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我们将学习光的特性、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干涉与衍射等内容,揭示光的本质和光的规律。

八、原子与核原子与核是物理学的基础内容,它们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我们将学习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核反应与放射性等内容,深入了解原子与核的奥秘。

九、半导体物理与技术半导体物理与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基石,它涉及电子学、光电子学等领域。

我们将学习半导体的基本特性、半导体器件的原理与应用、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等内容,揭示半导体物理与技术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知识模块

高中物理知识模块
1、什么是抛体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3、竖直方向的抛体
4、平抛物体的运动5、斜抛物体的运动
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用的类型、规律,几种经典题型解题方法的掌握(本章难度很大)
期中:50-60
期末:15-20
高考:5-10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二章 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2、向心力
3、离心现象及其应
向心力往往被学生误理解为分力,找不到向心力的来历,不会分析临界状态,重点题型很难理解
8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电场这章概念很多,错综复杂,很容易混淆,学生很难清晰地分辨知识点间的区别
期中:40-50
期末:15-25
高考:10-1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二章电路
1、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
2、对电阻的进一步研究
3、研究闭合电路
4、认识多用电表
5、电功率
6、走进门电路
7、了解集成电路
(后两节高考不做要求)
期中:30-40
期末:10-15
高考:5-10
选择题
计算题
实验题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从自由落体到匀变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
公式的理解深度
公式的灵活运用
其中:60-70
期末:20-30
高考:10-15
选择题
计算题
实验题
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探究形变与弹力的
第四章 机械能和能源
1、功2、动能势能3、探究外力做功与4、机械能守恒定律5、验证机械能守恒6、能量能量转化7、功率8、能源的开发与利
本章是这册课本的重难点。做功的理解,动能、势能的特征、动能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贯彻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定律,在电学、磁学、原子物理等等内容都有运用,是高考的必考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研究摩擦力
3、力的等效和替换
4、力的合成与分解
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6、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弹力方向的判断,摩擦力计算问题,方向问题都是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技巧的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动态平衡是本章难点。
期末:20-30
高考:10-1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四章 力与运动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2、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2、认识磁场
3、探究安培力
4、安培力的应用
5、研究洛伦兹力
6、洛伦兹力与现代技术
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学习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很多学生由于空间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这部分内容理解不了,同时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以及混合场中的运动情况在考试中是重点
期末:45-75
高考(压轴题):
10-20
选择题
计算题
高三物理(选修3-5)
第一章碰撞与动量守恒
1、物体的碰撞
2、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3、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中的应用
4、反冲运动
5、自然界中的守恒定律
动量和冲量的理解很难,这里是与动能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动量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高中阶段相当重要的定律之一,高考的要求要能灵活运用,在解题中,很多学生很难真正将这两个定律用活来。
2、测量分子的大小3、分子的热运动
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物体的内能
6、气体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实验原理较难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与运用,物体的内能的计算问题,这些在微观世界里的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构建起自己的想象,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
期末:10-15
高考:5-10
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题
3、探究物体运动与受
4、牛顿第二定律
5、牛顿第二定律的应
6、超重和失重
7力学单位
惯性理解深度不够;牛二律的灵活运用,解题技巧的不熟练;三定律间的关系不明朗等造成学生不能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失重、超重运动特征的混淆
期末55-70
高考(运动与力学综合):45-60
选择题
计算题
高一下物理(必修二)
第一章 抛体运动
2、原子的结构
3、氢原子光谱
4、原子的能级结构
原子的光谱是这章的难点,在计算中不会分析光谱体现出来的问题,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跃迁是计算的重点
期末:15-20
高考:5-10
选择题
计算题
第四章原子核
1、走进原子核
2、核衰变与核反应方程
3、放射性同位素
4、核力与结合能
5、裂变和聚变
6、核能利用
7、小粒子与大宇宙
期末:35-40
高考:15-2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二章交变电流
1、认识交变电流
2、交变电流的描述
3、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4、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5、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6、变压器
7、远距离输电
本章节与数学的三角函数联系很紧密,如果数学薄弱的话,对这章节的学习影响很大,同时,电感器、电容器对电流的影响题目的灵活性较大,学生较难把控
高中物理知识框架
高一上物理(必修一)
专题
考点
存在主要问题
分值比例
常见题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认识运动
2、时间位移
3、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4、物体运动的速度
5、速度变化的快慢
6、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
随着高中知识层次的加深,概念的抽象性,对学生物理感知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对学生思维力度的高要求,使得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期末:25-35
高考:20-2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二章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
光子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光的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波
这章实验及内容相当抽象,特别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的理解,很多学生无法能够将自己置身在微观世界里
期末:20-30
高考:8-1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三章原子结构之谜
1、敲开原子的大门
1、什么是抛体运动2、运动的合成与分3、竖直方向的抛体
4、平抛物体的运动5、斜抛物体的运动
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用的类型、规律,几种经典题型解题方法的掌握(本章难度很大)
期中:50-60
期末:15-20
高考:5-10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二章 圆周运动
1、匀速圆周运动2、向心力
3、离心现象及其应
向心力往往被学生误理解为分力,找不到向心力的来历,不会分析临界状态,重点题型很难理解
高二物理(选修3-2)
第一章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一)
6、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二)
7、自感现象及其应用
8、涡流现象及其应用
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同时很容易错误理解,导致在这一章节上的学习问题很严重
期中:40-50
期末:10-15
高考:0-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三章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1、万有引力定律
2、万有引力定律的运用
3、飞向太空
天体运动的理解,开普勒三大定律一头雾水,万有引力与圆周运动的综合问题,定律的灵活运用问题都是难度很大的知识点
期末(综合圆周运动):20-25
高考:5-10
选择题
计算题
期中:30-40
期末:10-15
高考:5-10
选择题
计算题
实验题
第二章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从自由落体到匀变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与
公式的理解深度高考:10-15
选择题
计算题
实验题
第三章 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探究形变与弹力的
期末:40-55
高考:20-30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五章 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革命
1、经典力学的成就2、经典时空观与相3、量子化现象
4、物理学——人类
国际单位制的问题
期末:3
高考:0-3
选择题
高二物理(选修3-1)
第一章电场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库仑定律
3电场强度
4电势能和电势
5电势差
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
7电容器与电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复杂电路的认识,电表的改装、电流表的内外接法,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分压接法,多用电表的使用等在理解的时候,就有很高的难度,同时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要求是灵活运用,所以学生在这一块的学习上问题很大
期中:50-60
期末:20-30
高考:30-40
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题
第三章磁场
1、我们周围的磁现象
8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电场这章概念很多,错综复杂,很容易混淆,学生很难清晰地分辨知识点间的区别
期中:40-50
期末:15-25
高考:10-1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二章电路
1、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
2、对电阻的进一步研究
3、研究闭合电路
4、认识多用电表
5、电功率
6、走进门电路
7、了解集成电路
(后两节高考不做要求)
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
1、晶体的宏观特征2、晶体的微观结构3、固体新材料
4、液体的性质液晶
5、液体的表面张力6、气体状态参量
7、气体实验定律(一)
8、气体实验定律(二)
9、饱和蒸汽空气的湿度
这章内容和化学联系得比较紧密,由于化学研究的角度和物理的不同,所以在某些概念上不一样,这时,会令学生感到矛盾
期末:10-20
核力与结合能、裂变与聚变是这章的重难点,半衰期比较难以理解,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学生没有对微观的世界有足够的想象能力
期末:5-10
高考:0-6
选择题
计算题
高考:5-10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三章热力学基础
1、内能功热量
2、热力学第一定律3、能量守恒定律
4、热力学第二定律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6、研究性学习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能量的观点在这章体现的相当明显,同时第一、二定律以及对应的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理解是比较难的
期末:10-20
高考:0-6
选择题
计算题
高二物理(选修3-4)(2010年高考不做要求)
期中:35-45
期末:10-15
选择题
计算题
第三章传感器
1、认识传感器
2、探究传感器的原理
3、传感器的应用
4、用传感器制作自控装置
5、用传感器测磁感应强度
本章节,内容较为简单,高考不做很高要求,可能会出选择题
期末:0-3
高考:0-3
选择题
计算题
高二物理(选修3-3)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第四章 机械能和能源
1、功2、动能势能3、探究外力做功与4、机械能守恒定律5、验证机械能守恒6、能量能量转化7、功率8、能源的开发与利
本章是这册课本的重难点。做功的理解,动能、势能的特征、动能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贯彻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定律,在电学、磁学、原子物理等等内容都有运用,是高考的必考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