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步骤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审题步骤及方法
一、复旧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文训练一般包括五种能力的训练,看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
对。有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能力、表现能力、修辞能力。(ppt展示)
今天我们主要是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
作文审题分标题式命题作文审题、情景式命题作文审题、话题式作文审题、材料式命题作文命题、综合式作文审题。(课件展示)
今天,我们就进行标题式命题作文审题能力的训练。(出示课件)。
标题式作文的审题,看似容易,其实要真正正确、准确、明确地弄清题意,并非易事。因为文章的命题越具体,限制就必然越多越死。题中无闲字。如果一个字,一个词忽略了,弄错了,势必造成不同程度的文不对题,“偏离题意”,甚至“严重偏离题意”。那要怎样才能正确、准确、明确地分析题意呢?
二、展示本节课的任务和目的
通过教学,了解命题式作文的审题方法,会审题,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三、授课过程
(一)知识汇集。
审题定义:审,审查,了解,斟酌,审题即写文章前仔细了解题目的含义、要求。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
(二)、审题方法知识解析
第一步:审命题的标题。
1、单词类。
相对说,这类命题比较好审,只要咬文嚼字弄清词语的含义就可以了。
例如:98年全国高考作文《习惯》,什么是“习惯”,词典的释义说:“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根据这一解释考虑,无论写一个人的某种爱好、习性,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名族、一个国家的某种传统作法、认识、习俗,都符合题意。
应该注意的是,除了词的本义,还要想到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弦外之意。
例如:《绿叶》《桥》《春风》等一些题目的比喻义远远大于词义的本身,以《春风》为例,它就是借用“春风送暖”的特性,给处于困难、危难之中的人或事送去的关爱、呵护、帮助。不能单纯地谈自然界之风,就偏离了题意。
2、短语类。
这类命题大致有偏正、动宾、并列几种。
①偏正结构,关键词多在偏的部分。如:《绿色的童年》,“童年”是思考的关键,
选取事件一定得是童年,然后再考虑事件的性质必须是“绿色”的,也就是说必
须是具有生命力旺盛、健康、纯净等特点。
②动宾结构。其关键词多是动词。如《改造我们的学习》,题旨就是“改造”,而“学
习”是改造的对象,。
③并列结构。如:《索取与奉献》,重点在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
取,绝不能单纯的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奉献”。再如,《勤奋和成功》
是因果关系,《知识与能力》是相关关系,《欢乐与痛苦》是相反关系,《自尊与
自强》是递进关系,只要抓住了这种关系及转化,就是抓住了主题。
3、句子类,这类题目一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审题时要抓住主谓部分的中心词或者
字。如《我看**现象》,首先是抓住主语“我”,不能一味地写别人;再抓住谓语“看”,即谈我对一种现象的看法。
第二步、审写作的内容、范围、人称。
(1)明确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写什么。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2)明确内容的范围:
数量类别范围
举例:《他》& 《父子俩》
《一件小事》& 《小学二三事》
时间空间范围
举例:《我的中学老师》
《暑假里的一天》
(3)审写作的人称。
例如:《我的爸爸》《这件事激励着我》《老师,我要告诉您》
《奶奶的微笑》
第三步:该题所表达的情理和意境。
1、情。只有了解了命题的的情感,才能决定自己用什么腔调说话,该爱就得爱,该恨
就得恨,该激昂就得激昂,该柔声细语就得柔声细语,这样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
举例(见课件)
2、理。就是命题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只要找对了,文章的条理就出
来了,时代感也就出来了。
举例(见课件)
3、意境。只有感受到了题目的意境,才能有感可发,有理可讲,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
贴切、自然、流畅。
举例(见课件)
(三)课堂练习:找出一组标题的关键字举例(见课件)
(四)经典命题例析。
例一:以“机遇”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作文。
分析:“机遇”的本义是“机会”和“境遇”。但在更多的场合中,运用是是它的引申义,是指有利的并带有偶然性的机会,而种机会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成为进退、得失、成败的重要条件。面对这样一个比较宽泛的题目,可写成的内容非常多,关键是如何确定写作重点,从纷繁复杂的思想和材料中走出来。
方法:把空泛的题目落实到小处,实处。如果写记叙文,就可记叙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自己有所得或成功的事,并且这个事自己以前多次努力过,但没有成功。如果写议论文,则可以从什么是机遇,怎样看待机遇,机遇是纯偶然,还是必然的,以及面对机遇应该怎样把握等等角度来立论。
例二;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分析:什么是尝试呢?按词解释:“尝”就是试,“试”就是尝,可见“尝试”是一个联合词组,其抽象意义带有“探索性试验的经历”这样一个意思。根据这意思,我们明确:一是必须是一种事情的经历,不是单纯的思想活动;二是有目的的试验,不是偶尔碰上的;三是必须是第一次探索,不是已经多次干过的事情。
尝试
——叶老师下海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第一个做生意的老师又是什么呢?"叶老师苦笑着问自己。的确,在这样一个传统、保守而又平静的小镇上,老师想做生意真是天方夜谭。但如果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难道就眼看着那群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吗?难道就眼看着学生们买不起文具课本而误课吗?"不,不能,决不能。" 叶老师毅然地甩了一下头,低低地但有力地说了一句,“我必须在这个假期把下个学期的书款和学生们的书费凑齐,现在手头有点钱,再做几天生意,赚几个钱,大概就够了。
于是,几天后,小镇的街上出现了一个卖馄饨和茶叶蛋的小摊。冷清惯了的人们纷纷走向这个顿时使幽深的小巷子热闹起来的摊子。然而,当发现摊子的主人竟是镇上小学的那位以清贫、敬业着称的叶老师时,人们不禁呆了。于是各种各样的议论便在人们中传开来:“看不出叶老师竟是这样的人。毕竟是耐不住清贫了。
“老师做生意?这还叫老师吗?真是不像话。
“叶老师家的确挺困难,听说他爱人一直有病,经常吃药打针。他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的。
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嘀咕着,有的转身走了,有的禁不住那摊子上发出的香味的诱惑,坐下来美美地吃了起来。
“嗯,不错,味道的确不错。"人们满意地说。
于是,慕名而来的人们又挤满了那和张矮小的长凳,品尝着味美而又价廉的馄饨。当然,人们的议论还在继续,其中也不乏鄙视叶老师的话。渐渐地,叶老师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再是那个有口皆碑的、受人尊敬的叶老师了。
又一个学期来临了,街上的那个飘着香气的小摊也不见了。多了几个哭哭啼啼地闹着要上学的娃子。
“唉,这两年日子越来越紧,实在供不起这几个娃上学了,就让老大退学帮我干活吧。" 一个神情沮丧的男人无可奈何地对叶老师说。旁边几个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也抽泣着向叶老师告别。
“没关系,今年这几个孩子的学费免了,书费也不用交了。" 叶老师微笑着说,又给那几个孩子一人发了一支铅笔,一个作业本。
那个沮丧的父亲瞪大了眼睛,吃惊地望着叶老师,随即,他深深地向叶老师鞠了一个躬,紧紧抓住叶老师的手,使劲地摇着,几滴泪滴在叶老师沾满粉笔灰的手上。
星期六的晚上,那飘香的小摊又摆了出来。
这次,人们依旧聚集在摊前,依旧品尝着那美味的馄饨。只不过,那递过的钞票仿佛厚了一些,人们的眼光中,又恢复了原来的,甚至更多的尊敬与理解。旁边,好几个娃子欢笑着帮叶老师刷用过的碗……
“看来螃蟹的确吃得……" 叶老师欣慰地笑了,镜片后的眼睛那么亮。
评价:本文是1994年高考中的优秀作文,原题为《尝试》。本文以第三人称写作,写了一名以清贫、敬业精神着称的叶老师卖起了馄饨。我们着重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这篇作文。首先,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叶老师“下海"前的心理活动。这里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从第三者角度的介绍(这样写心理,第三人称优于第一人称),原来,为了学生们不失学,叶老师才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接着,作者描写了从小摊上的人们的议论。其中贬多于褒,人们的议论--人物的语言,表达了人们的不理解,这是为后文人们态度的转变作铺垫。当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