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出示古诗)

生:自由读、互读、指名读

师:诗有诗的节奏,(注上节奏)再读

师:纠正音、注意节奏。指名读。

师:我们已经通过读文的办法,理解了其中一句。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其他三句吗?

生1:(诗文对照找到相应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

师:少一人,少了谁?

生:少了王维。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就是

师:王维在异乡,异乡是哪呢?(读第一自然段,画简图理解山东)

师: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呀,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

生:齐读。

师:范读。

(体悟情感)

生:大家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然后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师:有没有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我在这里读书,爸爸妈妈在老家,他们回家三、四个星期了,我很想他们快点回来。

生2:我的爷爷不在我身边,我很想他

师:17岁的王维,比你们稍大一点儿,他离家已经两年了,重阳那天,他看到(引读)而自己却

师:又到了,为什么用个又字。

生:因为他十五岁

师:哦,离家两年了,想家思亲,想起以前的重阳节(引读)而现在呢(天各一方)

生:在异乡为异客。

师:是啊,孤独一人在他乡,想着以前看着眼前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思念亲人的感觉是很难受的。人虽然离家了,但割不掉的是浓浓的乡情,舍不掉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

(熟读成诵)

生:集体诵读古诗。

下课。

评议:

佩服教者的真实。上课铃响学生还不知道上什么课,没有预习,只是通过聊了2分钟就开始上课了。

喜欢简单的课堂。似乎到了一公开课就做课件的时代,可这堂课教者没有费时去做课件,但学生依然从读准字音到读通课文,从流利读诗到感情诵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很清晰,从课题到诗文,到诗背后的感情,一一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着,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

欣赏课堂的细节。为什么倍思亲?孩子是谈不出感受的,于是教者寻找身边的资源,让个别孩子谈亲人离别的感伤,这些有现实经历的孩子情动而辞发,轻易就感染了周围的孩子。同伴是现实的,感情沟通比较容易,有了这情感积淀,再把以前和兄弟登高和现在孤独一人,眼前人们扶老携幼的兴高采烈与自己孤独的思绪万千进行对比,孩子们的就很容易地走进了王维的内心世界。读诗也自然有了感情。

一点困惑:遍插茱萸,是兄弟们全都头插茱萸,对吗?所以遍的全是兄弟所有人,而不是全身,茱萸是插在头上的。

一点建议:精彩的流程设计,展现了师傅的大气,但课堂毕竟是艺术,是需要精致的。评价语应起到总结、提升、过渡等作用,要想让学生在场,我们首先要投入,同意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