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易错点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错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

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余粮不能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错误。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村在缴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4.新经济政策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自产生之日起,就阻碍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进行工业化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

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是这两国都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

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易混点
1、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及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1)内涵: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运社会主义。

②罗斯福新政“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2)新特点: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3)启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发展经济应注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从内容上看是对立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从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看,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实事求是地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范例。

3.余粮收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遗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不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4.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斯大林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展挥过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它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经济管理过死过严;它造成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渐突出,成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4.以苏联的经济改革为鉴,我国经济改革应吸取的教训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1)教训:
①处理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②处理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③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④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关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2)注意问题:
改革目标要明确。

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进;改革信念要坚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方向,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改革步子要稳妥,改革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