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工程技术与摩擦学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总结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摩擦学原理包括摩擦的定义、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类型、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通过了解摩擦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在工程、物理学和机械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
一、摩擦的定义摩擦,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在它们接触表面上由于微观不平整而发生的阻力,这种阻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是一种非常微小的力,通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忽略它的存在。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因素。
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规则微观结构,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这些微不足道的不规则结构会相互干涩地牵引、压迫、撞击对方而产生的一种相对运动阻力。
三、摩擦力的类型1、静摩擦力当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阻碍相对滑动的摩擦力,这就是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一旦施加的力达到或超过了静摩擦力,物体就会开始发生相对滑动。
2、动摩擦力当物体产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会产生一个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即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静摩擦力相关,通常小于静摩擦力,通常F_k = μ_kN。
其中F_k为动摩擦力大小,μ_k为动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动摩擦力通常比静摩擦力小,所以一旦物体开始运动,需要施加的力就变小了。
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1、静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即F_s = μ_sN。
其中F_s为静摩擦力大小,μ_s为静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的大小。
静摩擦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常数,它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
静摩擦系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查找资料获得。
2、动摩擦力的计算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F_k = μ_kN。
张冬-极端环境下的摩擦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极端环境下的摩擦学问题及解决方法0引言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间的摩擦、润滑和磨损,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1/3〜1/2消耗于摩擦。
如果能够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
另外,机械产品的易损零件大部分是由于磨损超过限度而报废和更换的,如果能控制和减少磨损,则既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费用,又能节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
人类对摩擦现象早有认识,并能用来为自己服务,如史前人类已知钻木取火。
《诗经•邶风•泉水》已有“载脂载辇,还车言迈”的诗句,表明中国在春秋时期已较普遍地应用动物脂肪来润滑车轴。
应用矿物油作润滑剂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
书中提到酒泉延寿和高奴有石油,并且用于“膏车及水碓甚佳”。
但长久以来摩擦学的研究进展缓慢。
直到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才开始把摩擦学引入理论研究的途径。
1785年,法国C.库仑继前人的研究,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提出摩擦理论。
摩擦学研究的对象很广泛,其中极端环境下的摩擦学在近20年来发展迅速。
极端工况条件下的摩擦学问题包括宇宙探索中遇到的高真空、低温和离子辐射等,深海作业的高压、腐蚀、润滑剂稀释和防漏密封等。
1极端环境下的摩擦学概况随着航天、航空、信息等高技术和海洋开发、先进制造技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极端条件如高承载、高速度、高真空、高低温、强辐射及各种外场作用下的摩擦学问题。
极端条件下的摩擦学与常规系统中摩擦、磨损和润滑相比,主要有如下特点:①高真空下(如10-11 Pa)缺少氧化膜的润滑作用,易发生冷焊;②高速(如40 000 r/min)、重载(如数GPa)、宽温度范围(如- 269℃〜2000℃ );③强辐射、空间低轨道(10-5〜10-7 Pa)下原子氧的侵蚀;④低摩擦和摩擦噪声(如摩擦系数0.01)、长寿命(数十年)、高可靠性;⑤高PV 值、强氧化(如液氧)和强还原(如液氢)介质;⑥模拟试验异常困难。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一、本文概述摩擦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间接触表面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摩擦、磨损和润滑现象的学科,自其诞生以来就在工业、交通、能源、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摩擦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新的理论、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摩擦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回顾摩擦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经典摩擦理论到现代的纳米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等新兴分支。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摩擦学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最新应用,如高性能涂层材料、纳米摩擦调控技术、智能润滑系统等。
我们还将讨论摩擦学在能源转换与存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在展望未来部分,我们将分析摩擦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如跨学科融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
我们还将探讨摩擦学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工程师和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摩擦学的基础理论摩擦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表面间相互作用和摩擦现象的科学,其基础理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力学等。
这些基础理论为摩擦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也为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接触力学理论:接触力学是摩擦学的基础,主要研究物体表面的接触行为和接触应力分布。
该理论通过研究接触表面的形貌、材料属性和载荷等因素,揭示了接触界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为摩擦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弹塑性理论:弹塑性理论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该理论为摩擦学提供了关于材料表面在摩擦过程中变形和损伤机制的重要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摩擦现象的本质。
摩擦热学:摩擦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物体表面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摩擦热学主要研究摩擦过程中的热量产生、传递和消散等问题。
摩擦学与表面技术研究
摩擦学与表面技术研究第一章概论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摩擦学研究了物体间的摩擦、磨损及润滑等现象,而表面技术则探讨了如何通过表面工艺的改变来提高材料的性能。
在机械制造中,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对于提高机件效率、延长机器寿命、节约能源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介绍摩擦学和表面技术的相关知识。
第二章摩擦学摩擦学是研究两个物体接触后互相阻碍相对运动,并伴随着能量的损失的现象及其机制。
摩擦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验摩擦学、理论摩擦学和应用摩擦学。
实验摩擦学是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摩擦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实验摩擦学经常需要进行的试验包括摩擦系数测定、磨损实验、润滑实验等。
在试验摩擦学中,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现象,如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表面形貌的影响、润滑膜的形成及断裂等。
这些实验研究为发展理论摩擦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摩擦学是指通过数学和物理方法来研究摩擦学现象的一门学科。
理论摩擦学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理论摩擦学主要研究物体表面的原子层级接触和摩擦机理,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质、表面电荷的分布、几何形态等。
而宏观理论摩擦学则侧重于宏观力学现象的研究,如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现象、低温下的摩擦等。
应用摩擦学是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研究。
应用摩擦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机械制造、摩擦密封、磨料磨损、润滑和摩擦材料等。
应用摩擦学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章表面技术表面技术是指通过表面工艺对材料表面进行改进的一门学科。
表面技术的目的是改善材料表面功能,提高其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满足不同的工程需求。
表面技术包括表面涂层、表面改性和表面管理。
表面涂层是指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功能涂层,以提高材料的性能。
表面涂层可以是金属涂层、陶瓷涂层或者有机涂层等。
例如,通过表面涂层可以增加零件的抗磨损性、耐腐蚀性和防护性等。
表面改性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改变材料表面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以提高材料的性能。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
摩擦学是研究物体在接触状态下相对运动行为的科学,而表面工程技术是对材料表面和界面进行改良和优化的技术。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摩擦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人们在自行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上对摩擦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摩擦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目前,摩擦学的应用已经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重要的机械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特别是在机械工业中,摩擦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发动机、汽车零件、轮轴、轴承等部件都需要进行摩擦学的研究和设计。
另外,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也是当今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表面工程技术,一般包括表面改性、表面涂覆、表面加工和表面结构设计等方面。
表面改性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手段,改变材料表面的结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和机械性能等方面的技术。
表面涂覆技术则是将具有某种性能的涂料或材料涂在其它基材表面上的技术,常用于防腐、防磨、耐高温和防粘附等方面。
表面加工技术主要涉及到材料表面的高效纳米加工和表面改性,可以大大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强度、密度和耐蚀性。
表面结构设计技术则是通过调整材料表面的形状、大小、分布和排列等方面的结构,来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
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也有相互交叉和依存的关系。
比如,在机械工业中,材料表面的涂覆和改性可以显著提高零部件的摩擦磨损性能,并能够减少摩擦噪声。
同时,表面加工也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亲疏水性和润滑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零部件的性能。
因此,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对于生产和工程领域均有着重要意义。
在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中,我国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例如,在机械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中对于气、液、固三相界面复杂作用的研究,以及对于含异物的氧化铜表面摩擦性能的研究等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的力学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机械结构中的摩擦学则是将其应用在机械系统中,以提高运动性能与寿命。
而表面工程技术则是为了改善材料表面的性能而进行的一系列工艺技术和处理方法。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在现代工程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摩擦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1.1 摩擦力与摩擦系数摩擦力是物体在相对运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摩擦系数则是描述物体之间摩擦力大小的参量。
摩擦力对机械系统的性能和寿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减小摩擦力是提高机械系统效率的关键。
为了有效地减小摩擦力,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并通过表面工程技术对材料进行改良。
1.2 润滑与磨损润滑是减小摩擦力的常用方法,通过在物体之间形成润滑膜,可以减少摩擦力和磨损。
在机械结构中,常用的润滑方式包括干摩擦、润滑油膜、固体润滑材料等。
此外,针对高温和高速运动的机械系统,还可以采用液体金属润滑等先进的润滑方式。
1.3 动摩擦学与静摩擦学动摩擦学和静摩擦学是摩擦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动摩擦学研究物体在相对运动时的摩擦现象和规律,而静摩擦学研究物体在静止时的摩擦现象和规律。
了解动摩擦学和静摩擦学的原理与特点,对于优化机械结构和提高机械性能非常重要。
二、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1 表面硬化技术表面硬化技术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使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磨损性能。
常用的表面硬化技术包括淬火、渗碳、涂层等。
表面硬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还可以延长材料的寿命。
2.2 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是一种通过将特定材料涂覆在基材表面,以改善材料性能的方法。
常见的表面涂层技术包括电镀、喷涂、镀层等。
通过表面涂层技术,可以增强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从而提高机械结构的寿命和性能。
2.3 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处理技术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形貌和结构,以提高其摩擦学性能的方法。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从摩擦现象到创新解决方案摩擦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走在地面上,开车,还是使用机械设备,都离不开摩擦力的影响。
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正是探究摩擦现象、解决摩擦问题的重要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要理解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的重要性,首先需要了解摩擦的基本概念。
摩擦力是由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众所周知,摩擦力会导致能量损耗和磨损,从而降低机械系统的效率和寿命。
机械摩擦学的主要目标是理解并减少摩擦力,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通过对材料表面的调控和改善,研究人员能够减少摩擦力并延长机械系统的使用寿命。
这些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汽车工程、航空航天领域等。
例如,通过在机械零件表面引入润滑剂或涂层,可以有效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程度,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也积极探索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在摩擦学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探索微观尺度上摩擦现象的新方法。
通过控制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纳米颗粒的尺寸等因素,研究人员能够精确调控材料的摩擦性能。
这些研究不仅为材料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开发高效能耗低的摩擦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除了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也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降低车辆的摩擦阻力,提高燃油效率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低摩擦材料和优化机械设计,有效降低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从而减少了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
尽管机械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材料和涂层也会出现新的摩擦和磨损问题。
因此,需要持续投入研究,寻找解决方案。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摩擦学是一门学科,研究物体在接触面摩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探究这些现象对材料的磨损、润滑等性能的影响。
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涉及材料科学、力学、化学、电子学等多个领域。
表面工程则是一门应用科学,主要研究表面处理技术,改变材料表面结构和性质,以解决摩擦、磨损等工程问题。
摩擦学的基础为磨损学,它研究物体在接触面摩擦、磨擦、割伤等过程中发生的磨损现象。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磨损机理、磨损率、材料磨损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针对这些问题,摩擦学还衍生出了许多学科分支,如固体摩擦学、润滑学、减摩学、粘结学、热力学等。
摩擦学不仅关注材料的磨损现象和性能,也涉及到材料的摩擦性能和摩擦力学。
材料的摩擦性能与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表面粗糙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工业生产中,我们需要对材料的摩擦性能进行优化,减少磨损,提高效率。
此时,表面工程技术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面工程技术分为物理表面处理和化学表面处理两种形式。
其中,物理表面处理包括喷砂、抛光、机加工等技术,通过加工手段改善材料表面粗糙度,降低摩擦系数,防止磨损。
化学表面处理则是通过溶液腐蚀、镀层等方法将一层特殊的金属或材料涂在表面,形成一种保护层,防止氧化、腐蚀或者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材料表面性能。
表面工程技术对于提高机器设备的效率、降低磨损、延长机器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物材料摩擦性能优化的研究,表面工程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对于人工关节材料的研究,通过表面工程技术的手段,可以改善材料表面组织,提高摩擦性能和抗磨损性能,从而提高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和舒适度。
在未来,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表面性能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相关学科的交叉也会更为广泛。
通过对摩擦学和表面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和材料表面特性,探究如何改进材料摩擦性能和降低磨损的方法,为材料学科的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3-材料表面耐磨与减摩处理
③电镀和气相沉积方法形成固体 润滑膜
• 电镀包括槽镀和刷镀; • 气相沉积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气相沉 积。
自润滑复合材料
• • • • 包括: ①金属基复合材料 ②塑料基复合材料 ③碳基复合材料
• ①金属基复合材料:
• 将固体润滑剂粉末与金属粉相混合,经压 制、烧结而成。
• ②塑料基复合材料:
流体润滑和边界润滑
• 如果从微凸体群中抽出单个微凸体, 同时 将对摩材料表面微凸体简化为平面。 • 则根据材料磨损体系的特征和式 F A b b F A N b b 对可能发生粘着磨损的典型情况作如下分 析:
(1) 硬金属和软金属摩擦副
• 硬金属表面的微凸体将压人软金属表面, 剪切断裂发生在软金属一侧。 • 虽然焊合点的平均抗剪强度较低,但由于 压入后接触面积较大,摩擦力亦较大,如 图所示。
粘着磨损、润滑和固体润滑
• 粘着磨损的发生与发展十分迅速,容易使 零件或机器发生突然事故,造成巨大的损 失。 • 磨损失效的各类零件中起因于粘着磨损的 大约占15%。 • 生产过程中刀具、模具、量具、齿轮、蜗 轮、凸轮、各种轴承、铁轨等材料磨损都 与粘着磨损有关。
摩擦面的名义接触面积与实际接触 面积
(2) 边界润滑摩擦
• 两接触表面被一层很薄的油膜隔开(厚度可 从一个分子层到0.1微米)。 • 该边界层或边界膜可使摩擦力降低2~10倍, 并使表面磨损显著减少。 • 几乎所有的润滑油都能在金属表面形成小 于0.1微米厚、与表面有一定结合强度的准 晶态边界膜,但吸附膜的强度决定于其中 是否存在活性分子及其数量和特性。
固体润滑
• 是利用剪切力低的固体材料来减少接触表 面之间摩擦与磨损的一种润滑方式。 • 据报道,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研究过程 中,参加超高真空0.67X10-9~0.67X10-12 kPa条件下固体粘着、摩擦和润滑的应用基 础研究单位就有22个之多。 • 现在,固体润滑技术已进入民用工业领域, 甚至可应用于有油润滑的场合,即形成流 体与固体的混合润滑。
第一章 摩擦学基础知识(摩擦表面)解读
(3)描述参数(GB3505-83): 相对支承长度率:
支承面积: Ax离峰顶h处面积 Ao离峰顶最大高度面积
(4)按支承面积的大小将轮廓图形分三个高度层:支承面积小 于25%的部分称为波峰,为最高层;在25%~75%之间部分称 为波中,为中间层;大于75%部分为波谷,最低层。
塑性接触状态:
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为线性关系,而与高度分布函 数ψ(z)无关。 结论: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的关系取决于表面轮廓 曲线和接触状态。当为塑性接触时,无论高度分布 曲线如何,实际接触面积都与载荷成线性关系。在 弹性接触状态下,大多数表面的轮廓高度接近于正 态分布,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也具有线性关系。
第一章 摩擦学基础知识
1 摩擦表面
1.表面形貌组成:
固体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即形状公差、波 纹度和表面粗糙度统称为表面形貌。
(1)表面形状误差:
实际表面形状与理想表面形状的宏观 偏差,是一种连续而不重复的形状偏差。 它是机床- 工件- 刀具系统的误差和弹 性变形等造成,如机床和刀具精度不够、 不正确的加工规范或温度应力等。表面 形状误差的数值由最大偏差表示,国家 标准 GB1182~1184-80 规定了形状和 位置公差。
(4)四次矩-峰态K:分布曲线的陡峭度。正态K =3,K<3概率分散,表面凸峰较平缓。K >3概 率集中,凸峰较尖锐。
(3). 自相关函数R(l):
反映了相邻轮廓的关系和轮廓曲线的变化趋势。 对于任一条轮廓曲线,自相关函数是各点的轮廓 高度与该点相距一定间隔处的轮廓高度乘积的数 学期望,即
离散函数:测量长度内测量点n,高度值xi,则
表面科学和工程技术介绍
考试
表面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性
1. 表面科学的进步是国家繁荣的象征 2. 表面工程的发展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3. 表面技术是高附加值的技术,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4. 表面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3
第一章 表面科学与工程概论
§1.1 表面科学与工程的涵义 §1.2 表面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1.3 表面工程迅速发展的原因 §1.4 表面工程技术的分类与简介 §1.5 表面工程的应用领域 §1.6 表面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动向
15
16
表面工程的技术特点
▪ 表面工程技术既可对材料表面改性,制备多功能的涂、镀、渗、覆 层,成倍延长机件的寿命:
▪ 又可对产品进行装饰; ▪ 还可对废旧机件进行修复, ▪ 归纳起来,表面工程技术具有如下的技术特点:
17
特点一:
▪ 在廉价的基体材料上,对表面施以各种处理,使其获得多功能性(防腐、 耐磨、耐热、耐高温、耐疲劳、耐辐射、抗氧化以及光、热、磁、电等特 殊功能)、装饰性表面。
▪ 作为机件、构件的预保护,使之能承受腐蚀与磨损;并使高温机件、 构件的耐热性大大提高,延长了使用寿命;
▪ 作为废旧机件的修复,可使机件的寿命成倍延长。例如电站的空气 预热钢管不经处理,寿命仅有数月,经渗铝处理后寿命至少达10年, 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20
总之,表面工程技术是一种内涵深、外延广、渗 透力强、影响面宽的综合而通用性的工程技术,
▪ 现代表面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是表面科学, ▪ 它包括:
表面分析技术、 表面物理、 表面化学三个分支。
6
表面分析
▪ 基础方面有: 1. 表面的原子排列结构、 2. 原子类型、 3. 电子能态结构等,
表面分析是揭示表面现象的微观实质 和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的研究进展
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摩擦学和表面工程一直是热门的研究领域。
摩擦学和表面工程的研究对于提高材料的抗磨性、减少材料的摩擦系数以及改善材料表面的反射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摩擦学和表面工程的研究进展。
一、摩擦学的研究进展摩擦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学、化学、物理等学科,针对摩擦与磨损现象进行研究。
当前,摩擦学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摩擦学机理研究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一些材料的摩擦学机理并不十分清楚。
因此,摩擦学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究各种材料的摩擦学机理。
例如,对于复杂制造材料的摩擦学研究,研究人员首先需要了解该材料的结构特征,以确定摩擦起因,并寻找有效的摩擦降低方法。
2. 摩擦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摩擦学在生物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何降低人体植入物与人体组织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提高其使用寿命,是摩擦学在生物医学中研究的重点。
另外,利用微机电系统等技术,可以研究组织细胞移动等现象,并应用于神经细胞的定向生长等方面的研究。
3. 摩擦学在能源领域中的研究摩擦学在能源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发动机、风力涡轮机等设备的摩擦学研究,可以帮助优化设备的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基于微纳尺度的表面结构研究,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循环寿命。
二、表面工程的研究进展表面工程是比较新的交叉学科,其应用领域与摩擦学相似,也是注重材料表面结构的调控和研究。
当前,表面工程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面工程的材料特性研究对于不同材料表面的特性研究,是表面工程研究的基础。
例如,基于光学原理的表面光谱学研究,在显示器、LED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此外,表面电化学性质研究、表面微纳制造和表面涂覆等方面的研究,也是表面工程研究的热点。
2. 表面工程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表面工程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植入材料、医疗器械表面等方面。
例如,纳米表面结构研究可以帮助控制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方向,从而用于控制组织生长和重建。
摩擦学基本知识
摩擦学基本知识目录1. 摩擦学简介 (3)1.1 摩擦学的定义和学科范围 (4)1.2 摩擦学的重要性与应用领域 (5)2. 摩擦的分类与机制 (6)2.1 摩擦的分量和类型 (7)2.2 摩擦机理的基本概念 (8)2.3 不同表面相互作用的摩擦特性 (9)3. 摩擦因数的测定与预测 (10)3.1 摩擦因数的测定方法 (13)3.2 摩擦因数的预测模型 (14)3.3 摩擦因数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16)4. 接触力与接触压力 (17)4.1 接触力产生的基本原理 (18)4.2 接触压力分布分析 (19)4.3 表面纹理与非线性接触压力 (21)5. 摩擦系数与磨损 (22)5.1 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 (23)5.2 磨损理论与磨损机制 (25)5.3 表面损伤与摩擦副寿命 (26)6. 润滑理论与技术 (27)6.1 润滑的基本原理 (29)6.2 润滑剂的种类与性能 (29)6.3 润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0)7. 润滑与摩擦学研究进展 (32)7.1 高温润滑与表面化学 (33)7.2 纳米润滑与摩擦纳米技术 (34)7.3 非传统润滑方法 (36)8. 摩擦与润滑系统分析 (37)8.1 摩擦与润滑系统的建模 (38)8.2 系统分析和仿真方法 (39)8.3 设计原则与优化方法 (42)9. 摩擦与润滑材料 (43)9.1 摩擦与润滑基体材料 (44)9.2 摩擦系数与材料特性 (46)9.3 摩擦与磨损材料的研究 (47)10. 表面工程与表面特征对摩擦的影响 (48)10.1 表面工程技术 (50)10.2 表面特征与摩擦性质 (51)10.3 表面处理与润滑原理 (52)11. 摩擦与润滑的可持续性与环境考量 (54)11.1 环境保护与绿色润滑 (55)11.2 可持续设计与材料选择 (56)11.3 摩擦与润滑的节能减排 (57)12. 摩擦与润滑的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 (58)12.1 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 (59)12.2 技术创新与科技伦理 (61)12.3 摩擦与润滑的社会责任 (62)13. 摩擦与润滑的未来趋势 (63)13.1 新兴技术的应用前景 (64)13.2 智能化与信息化在摩擦学中的应用 (65)13.3 摩擦学与当代科技发展的交融 (66)1. 摩擦学简介摩擦学是一门研究涉及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
机械结构的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技术摩擦学是研究有关物体相对运动时表面接触与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机械结构中,摩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与能量损失、磨损、噪音和失效等相关。
为了减少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研发并应用了各种表面工程技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械结构的摩擦学及其与表面工程技术的关系。
一、摩擦学的基本原理摩擦是由于两个物体表面间的相互接触引起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在微观层面上,摩擦力是由于表面不完全光滑,而导致表面间的接触和分离产生的。
表面粗糙度、压力、相对运动速度和接触材料的性质等都对摩擦力产生影响。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在物体尚未开始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而动摩擦力是物体开始相对运动后产生的阻力。
静摩擦力通常比动摩擦力大,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将首先克服静摩擦力才能开始运动。
摩擦力可以通过使用润滑剂来减小。
润滑剂通常是液体或固体,用于填充表面间的凹坑或提供一个滑动的界面。
润滑剂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例如液体润滑剂常用于高速运动系统中,而固体润滑剂则更适用于高温环境。
二、表面工程技术在摩擦学中的应用表面工程技术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特性来改善摩擦性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面工程技术:1. 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包括在材料表面涂上一层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这些涂层可以减小摩擦系数、增加润滑性以及提供保护层。
例如,钢件表面可以镀上一层具有低摩擦系数的金属,如镍或铜,以减小摩擦力并降低磨损。
2. 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改性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改变材料表面的性质。
蚀刻、沉积和离子注入等方法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善摩擦性能。
例如,在钢件表面进行离子注入,可以形成一个硬度更高、耐磨性更好的表面层。
3. 表面磨削技术:表面磨削技术是通过切削或研磨材料表面来改变其形状和粗糙度。
通过磨削可以减小材料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减小接触面积和摩擦力。
此外,磨削过程还可以产生一个更加光滑的表面,降低与其他物体的摩擦。
表面工程技术的物理化学基础
2. 摩擦、磨损分类 按照工作条件的差别,摩擦可以分为4类: (1)干摩擦:就是无润滑摩擦。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是最高的。 (2)边界润滑摩擦:对偶件的表面被一薄层油膜隔开,可使摩擦力减小2-10倍,并使表面磨损减少。但是在载荷一大的情况下,油膜就会被偶件上的微凸体穿破,摩擦系数通常在0.1左右。 (3)流体润滑摩擦:对摩表面完全被油膜隔开,靠油膜的压力平衡外载荷,具有最小的摩擦系数。这时的摩擦阻力取决于润滑油的内摩擦系数(粘度)。因此,从节能、延长使用寿命和减少磨损的角度看,都是最理想的摩擦条件。摩擦系数通常在左右。 (4)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形式和机理都不同,滚动摩擦系数比滑动小的多。 按照磨损的机理,磨损可分为7大类: 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微动磨损、冲蚀磨损和高 温磨损。 二、粘着磨损、润滑和固体润滑
第二章 表面工程技术的物理、化学基础
机械加工表面 粗糙度: 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Ra) F1+F3+ ….+Fn-1=F2+F4+…+Fn 抛光: Ra 0.4um 热喷涂:Ra 3.2-12.5um.
一般材料表面往往吸附一层外来原子,如果是金属,表面还会存在氧化皮。 界面
4.一般表面
涂层材料熔化,基体表面半熔化,凝固结晶以后形成的界面.实质是金属健结 合.激光熔覆、堆焊、喷焊。
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吸附的基本特性 物体表面上的分子或原子力场不饱和,有吸引周围其它物质(气体、液体)的分子的能力,就是吸附作用。是表面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固体表面的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 吸附的力是范德华力。化学吸附中力是化学键。 化学吸附的结合力比物理吸附大多了。 固体对气体、液体、固体的吸附
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
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
从纳米表面工程的角度来看,研究人员通过纳米加工、纳米涂层、纳米结构表面等手段,可以在材料表面精确地控制微观结构和
化学成分,从而改变材料的摩擦性能。
例如,通过纳米加工技术可
以在材料表面制造纳米级的凹凸结构,从而减少实际接触面积,降
低摩擦系数;通过纳米涂层技术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高硬度、低摩
擦系数的纳米涂层,改善材料的耐磨性能;通过纳米结构表面技术
可以制备具有特殊化学成分和表面能的纳米结构表面,实现自润滑
和抗粘附等特殊摩擦性能。
从摩擦学的角度来看,纳米表面工程对摩擦学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纳米表面工程可以改变材料的摩擦特性,
如降低摩擦系数、提高耐磨性等,从而改善材料的摩擦性能;其次,纳米表面工程可以实现对摩擦过程的精细调控,例如通过设计特定
的纳米结构表面可以实现对摩擦界面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调控,从
而影响摩擦性能;最后,纳米表面工程还可以为摩擦学的研究提供
新的实验手段和技术支持,例如通过纳米力学测试仪器可以实现对
纳米尺度下摩擦性能的测试和研究。
总的来说,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手段来改善材料的摩擦性能,同时也为摩擦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验手段。
这一交叉领域的发展将对材料科学、摩擦学和纳米科技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工程技术与摩擦学
摘要:利用表面工程技术解决摩擦磨损问题具有高效、实用等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表面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摩擦学领域,以解决和提高材料、机件的抗磨减摩性能。
本文对几种具有摩擦学应用价值的表面工程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在液体润滑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表面工程技术;摩擦;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能源的1/3~1/2消耗于摩擦,机械零件80%失效原因是磨损[1]。
机械设备零部件的摩擦磨损过程只发生在表面。
从这一现象出发,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来解决机件的摩擦磨损问题:一是采取外加润滑材料的方式,实现抗磨减摩的目的;二是改善和提高机件材料本身表面的抗磨减摩性能。
显然,表面工程技术作为“为满足特定的工程需求,使材料或零部件表面具有特殊的成分、结构和性能(或功能)的化学、物理方法与工艺[2]”,可以实现对固体表面进行强化、改性、超精细加工或赋予表面新功能,从而有效解决摩擦磨损问题。
1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
表面淬火技术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不需要外加其它材料,主要依靠材料自身组织与结构转变来进行表面改性,实现表面强化和硬度提高,从而改善机件的耐磨性能。
表面淬火技术是采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对亚共析钢或对
过共析钢之上,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生马氏体相变,从而形成表面强化层,根据淬火热源不同,可以分为感应加热淬火、火焰淬火、激光淬火、电子束淬火等。
表面淬火技术主要用于高碳钢和中碳钢,低碳钢由于强化效果不显著,较少采用该工艺。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如万向节、十字轴、曲轴、齿轮、发动机缸体和气缸套内壁等部件的表面强化处理,以提高机件的耐磨性能。
表面形变强化技术是指通过滚压或者高速喷丸冲击,使得工件表层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下产生弹、塑性变形,并呈现较大的残余压应力,从而提高工件表面强度和抗疲劳强度,以改善零部件的耐磨和抗腐蚀性能。
该技术常用于齿轮和轴类工件的表面强化硬化处理。
2 热扩渗
将工件置于特殊介质中加热,使介质中某一种或几种元素(通常选择能提高材料硬度和耐磨性能的C、B、N、Zn、Cr等元素)渗入工件表面,形成合金层的工艺,称之为热扩渗技术,或化学热处理技术。
根据渗剂物质状态不同,通常分为气体热扩渗、液体热扩渗、固体热扩渗、等离子热扩渗和复合热扩渗。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或化学反应,产生渗剂元素的活性原子,活性原子在基体表面吸附,随后被基体吸收,并在基体金属内部发生扩散,形成具有高硬度、韧性良好、耐磨性高的特殊功能层,从而提高机件的抗磨耐磨性能。
3 热喷涂
热喷涂技术是采用各种热源使涂层材料加热熔化或半熔化,然后用高速气体使涂层材料分散细化并高速撞击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工艺过程,根据热源、
喷涂材料的形式和喷涂时的气氛环境的不同,一般分为火焰喷涂、爆炸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等。
热喷涂技术被成功地应用于喷涂机械零件表面的耐磨涂层,改善零件的摩擦学性能,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或修复磨损失效的机械零件,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为“再制造技术”和“在线修复技术”。
喷涂耐磨涂层通常用于如汽轮机转子、密封轴颈、活塞环、主动齿轮轴颈等滑动磨损部位,喷涂材料一般选择各种铁基或镍基耐磨合金涂层、或氧化铝、氧化铬等耐磨陶瓷涂层和镍基或钴基碳化钨涂层。
目前,还发展了具有良好抗磨减摩特性的纳米硫化物自润滑材料涂层、Al2O3聚合物纳米复合涂层、氧化铝和氧化钛纳米结构耐磨涂层等[3]。
4 电镀
电镀是指在含有欲镀金属的盐类溶液中,在直流电作用下,以被镀基体金属为阴极,以欲镀金属或其它惰性导体为阳极,通过电解作用,在基体表面获得结合牢固的金属膜的表面工程技术。
通过镀硬铬,可以获得耐磨镀层,通过镀铅-锡合金、锡、钴-锡合金、银-锡合金等,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减摩性能的镀层。
在电镀液中加入具有良好摩擦学特性的不溶性纳米颗粒,使其与金属离子共沉积,可以形成硬度高、摩擦系数低、磨损率低的镀层,使镀层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以镍镀层作基体,使用硬度较高的氧化铝、碳化硅、氮化硼等作为弥散粒子,可以获得高硬度、耐磨性好的复合镀层;以镍或铜镀层作基体,使用二硫化钼、石墨、氟化石墨、聚四氟乙烯等作为弥散粒子,可以获得摩擦系数很低的复合镀层,在轴承、轴、气缸、齿轮等部件上被广泛应用[4]。
5 转化膜
转化膜技术是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方法,使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膜层而不改变金属外观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化学或电化学反应,使得被处理金属表面发生溶解,并与溶液反应生成一层难溶的化合物膜层。
通常使用稀磷酸或磷酸盐溶液,对金属进行磷化处理,可以形成具有良好减摩作用的磷化膜,既降低摩擦系数,又可以在摩擦副之间形成缓冲层,可以有效减小摩擦副之间的摩擦阻力和磨损;通过铝阳极氧化,生成高硬度的氧化膜,可以有效提高材料表面硬度,使零件表面耐磨性能大为改善,从而延长机件使用寿命。
6 气相沉积
气相沉积技术是指在真空条件下,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产生原子或分子,使其在基材上沉积,形成薄膜或涂层的工艺。
目前,气相沉积技术不仅可以沉积金属膜、合金膜,还可以沉积各种各样的化合物、非金属、陶瓷等。
通过气相沉积技术,不仅可以制备具有超高硬度的薄膜涂层,还可以制备具有良好抗磨减摩性能的功能涂层。
目前常选择二硫化钼、铅-锡合金、聚四氟乙烯等许多摩擦学特性良好的材料在零件表面进行沉积,从而提高机件抗磨减摩性能,该技术在宇航设备制造上应用广泛。
7 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是将从离子源中引出的低能离子束加速成具有几万到几十万电子伏特的高能离子束后注入到固体材料表面,形成特殊物理、化学或力学性能表面改性层的过程。
离子注入技术通过固溶强化效应、晶粒细化效应、晶格损伤效应、弥散强化效应、晶格变化效应和压应力效应作用,使得基材表面性质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材料硬度和强度的升高,以及耐磨性和抗疲劳强
度增加。
离子注入提高零件耐磨性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降低摩擦系数,如在Ti-6Al-4V合金表面注入C、N离子,可以使表面摩擦系数降低50%;二是提高注入零件表面硬度,如在304不锈钢表面注入高浓度N或大量其它元素,在润滑条件下,可以使304不锈钢摩擦副中滑动磨损减少90%以上[5]。
综上所述,表面工程技术在摩擦学上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本身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硬度,达到减磨的效果;二是通过在材料表面形成具有抗磨减摩作用的特殊功能涂层或在材料表层形成具有抗磨作用的结构层,来实现抗磨减摩的目标。
因此,可以设想,在液体润滑材料的制备中,通过分散含特定元素的化合物,使其在摩擦副表面沉积,或者通过其在摩擦副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同样可以形成具有类似特性的结构层,实现抗磨减摩作用,从而获得更加优异的润滑性能,并拓展液体润滑材料的功能(如自修复润滑材料[6])。
表面工程技术和润滑材料研究的交叉,必将推动摩擦磨损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田伟,王铀,王典亮. 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润滑与密封, 2006(7): 182-183.
[2] 曾晓雁,吴懿平. 表面工程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2.
[3]田伟,王铀,王典亮. 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润滑与密封, 2006(7): 182-183.
[4] 曾晓雁,吴懿平. 表面工程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49-150.
[5] 曾晓雁,吴懿平. 表面工程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67-268.
[6] 董凌,陈国需,方建华. 抗磨自修复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合成润滑材料,2003(1):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