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全
复习重点--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
![复习重点--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20769a9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2.png)
宏观经济学-考研必备一、名词解释1.GDP:或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GNP:或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IS曲线:一条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即在IS 曲线上的各点),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5.LM曲线:一条反映货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与收入正比例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
6.流动性陷阱:也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低,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下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有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7.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政策和支出政策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8.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9.凯恩斯极端: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财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的情况。
10.古典主义极端: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
1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12.相机抉择: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时,根据经济状况和各项政策的特点,主动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保持经济在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点上平稳运行。
一般来说,经济衰退时采用扩张性政策,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性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是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14.货币创造乘数:是货币总量与高能货币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1cd e crkr r r+=++15.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25d4b86bec0975f465e290.png)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2.资本的边际效率3.公开市场业务4.潜在国内生产总值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6.LM曲线7.自动稳定器8.税收乘数9.流动偏好陷阱10.通货膨胀11、棘轮效应12、示范效应二.选择题1.下列那些项目应计入GDP?()。
A.政府转移支付B.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C.购买普通股票D.购买一块地产2.已知某一经济中的消费额为6亿元,投资额为1亿元,间接税为1亿元,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支出额为1.5亿元,出口额为2亿元,进口额为1.8亿元,则()。
A.NDP=8.7亿元B.GDP=7.7亿元C.GDP=8.7亿元D.NDP=5亿元3.所谓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进口减出口C.出口加进口D.GNP减出口4.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DP等于()。
A.消费+投资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D.消费+投资+进出口5.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直接税B.折旧C.间接税D.净出口6.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起来核算GDP的方法是()。
A.支出法B.收入法C.生产法D.增加价值法7.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有影响?A.GDP B.NDP C.NI D.PI8.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9.在产品市场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8,那么自主消费乘数值为()。
A.1.6;B.2.5;C.5;D.410.存在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那么GDP将()。
A.减少,但其减少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B.减少,但其减少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C.增加,其增加量小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D.增加,其增加量多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
11.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税收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88ca4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5.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更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加qq1175 2525 75《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选择题:1、宏观经济学的中⼼论题是(C)A 价格决定理论B ⼯资决定理论C 国民收⼊决定理论D 汇率决定理论2、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疾病”(D)A ⾼失业B 滞胀C 通货膨胀D 价格稳定3、宏观经济学的创始⼈是(D)A 亚当.斯密B 马歇尔C 马克思D 凯恩斯4、政府⽀出的增加使IS曲线(B)A 左移B 右移C 不动D 斜率增⼤5、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A)A 同⼀利息率⽔平下的收⼊增加B 利息率不变收⼊减少C 同⼀收⼊⽔平下的利息率提⾼D 收⼊不变利息率下降6、价格⽔平上升时,会(B)A 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B 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C 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D 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7、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由于(D)A 价格⽔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 价格⽔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 价格⽔平上升时,净出⼝会减少D 以上结论均正确8、若价格⽔平下降,则总需求(A)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难以确定9、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A)A 同⼀价格⽔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B 同⼀总需求⽔平对应的价格提⾼C 价格⽔平下降,总需求增加D 价格⽔平提⾼,总需求减少10、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A ⼈⼈都有⼯作,没有失业者B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C 消灭了⾃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D 消灭了⾃愿失业时的就业状态11、⼀般⽤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D)A 消费者物价指数B GDP平减指数C ⽣产物价指数D 以上均正确12、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A)A 债务⼈B 债权⼈C 在职⼯⼈D 离退休⼈员13、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A 减少货币供给量B 降低失业率C 提⾼失业率D 增加财政⾚字14、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产品市场(D)A 均衡⽽货币市场⾮均衡B ⾮均衡⽽货币市场均衡C 和货币市场均处于⾮均衡D 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15、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的均衡国民收⼊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62877c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d.png)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节国内⽣产总值(GDP)⼀、GDP的含义GDP是指⼀定时期内在⼀国(或地区)境内⽣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GDP。
第三,GDP是⼀国(或地区)范围内⽣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法、⽀出法增值法:从⽣产⾓度衡量GDP的⼀种⽅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法:⽤要素收⼊即企业⽣产成本核算GDP的⼀种⽅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的收⼊。
包括:汽车零售商⽀付给销售⼈员和技⼯的⼯资、租⾦、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资、租⾦、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流中。
GDP =⼯资+利息+利润+租⾦+间接税和企业转移⽀付+折旧⽀出法:通过衡量在⼀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出来核算GDP的⼀种⽅法。
GDP =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GDP=C+I+G+NX⼀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出被称为消费⽀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部分:耐⽤品消费⽀出:购买⼩汽车、电视机等⾮耐⽤品消费⽀出:购买⾷品、服装等劳务消费⽀出:医疗、教育、旅游等⽀出企业部门的⽀出称为投资⽀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定时期(如⼀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849e2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2.png)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
4.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不断波动和循环;-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5.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6.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存储和价值尺度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7.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量;-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总量;-结构政策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8.宏观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9.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通过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来提供政策建议;-经济政策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群体和宏观经济目标的权衡。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总复习要点,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供给与需求、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货币和金融、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评估等内容。
通过熟悉这些要点,可以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对相关的考试或研究。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4e224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4.png)
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d27821793c1ec5da50e270a4.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获得收入计算在内的。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GD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GDP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GD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
2.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往年生产当年销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计入)3.最终产品: 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4.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或劳务。
5.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主要指标。
6.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的局限性:1.他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2.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3.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4.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者获得的福利状况。
5.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7.GDP增长率:指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8 GDP紧缩指数:是给定时期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有商品在基期与当期之间的价格变化情况。
9.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支出法计算GDP公式:GDP=C+I+G+(X-M) 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企业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性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caf9ded15abe23482f4d55.png)
宏观考试重点一、 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个流量概念;GDP 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U u 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53fe5ee2bd960591c67736.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1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项目中,()不是收入法核算GDP的一部分。
A.租金B.工资C.利润D.净出口2. 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3.LM曲线表示()。
A.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B.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C.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D.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4.如果政府增加一笔购买性支出,则()。
A.IS曲线向右移动B.LM曲线向右移动C.IS曲线向左移动D.LM曲线向左移动5.根据凯恩斯理论,利率水平取决于()。
A.货币需求B.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C.储蓄D.储蓄与投资二、名词解释1.GDP2.均衡产出3.挤出效应三、简答题1.简述功能财政的思想。
2.简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3.哪些经济政策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左移?4.请基于增长核算方程说明经济增长的源泉。
四、计算题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已知人均生产函数为y=2k-0.5k2,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储蓄率s=0.1,人口增长率n=0.05,资本折旧率δ=0.05。
求:(1)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DDDAB二、名词解释1.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均衡产出指的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3.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三、简答题1.简述功能财政的思想。
答: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
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59d6c8bf12d2af90242e6ec.png)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一、GDP的含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
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GDP=C+I+G+NX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大部分: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3d2e2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2.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资本的形成,所以今年购买的二手车也应该计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错3.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答案:错4.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5.政府公债利息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6.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总需求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7.政府购买性支出减少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减少。
答案:对8.政府购买增加时,资本存量就一定增加。
答案:错9.由于对外贸易的存在,四部门的平衡预算乘数一定大于三部门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错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
答案:错二、单选题1.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答案:A3.内在稳定器的功能是()。
A.减少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B.阻止经济衰退C.实现充分就业D.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答案:A4.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答案:D5.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萨缪尔森答案:C6.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6d0ab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2.png)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1.国民经济总体规律: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存在一些规律性行为,例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
了解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预测经济走势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可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计算。
GDP的增长率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好坏。
4.失业: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种类包括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失业率是衡量一国劳动市场状况的指标,政府经常采取措施来减少失业率。
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过度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有很大影响,如降低购买力、扰乱资源配置等。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率。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运用税收和支出来调控经济发展的手段。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过热经济。
7.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央行运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手段。
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8.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也关注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汇率、国际金融市场等都对宏观经济有重要影响。
9.经济政策制定: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学理论和统计数据进行决策,以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胀等。
10.期望管理:宏观经济学研究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期望和预测。
期望管理能够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从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的复习知识要点
![宏观经济学的复习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c2fc804763231126edb11e8.png)
准备金(R)下降 货币总量(M)下降 利率(i)上升 投资、消费、净出口(I,C,X)下降 总需求(AD)下降 实际GDP下降且通货膨胀下降。
总结——货币政策的运用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
扩张性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降低再贴现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
业
增加 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第四章
1
A.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 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 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 经济学”的概念。 • 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 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之间的 关系作为研究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政府支出(G)是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净出口(X)等于出口值减去进口值。
练习5
在下列情况中,预期哪一种会使总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政府支出增加。 b.净出口减少。 c.劳动力参与减少。 d.采用改进的生产技术。 e.美元价值减少。
第八章
25
1 乘数的含义
26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乘数定义为支出的 自发变化所引起的国民产出变化的倍数。 由于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产出, 乘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紧缩性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 减少 总需求
第十五章
42
2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潜在产出
投入成本
43
表15-1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变量 潜在产出 投入 对总供给的影响
当潜在产出处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 水平之时。投入的增长会带来潜在产 出和总供给的上升。 技术进步的提高会增加潜在产出水 平和总供给。 工资降低导致成本降低, 产出的数 量会增加。 进口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生产成 本的下降和总供给的增加。 较低的石油价格或不太严厉的环境 管制会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d6a9dcf58f5f61fb736668d.png)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
宏观经济学重点试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重点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79ba8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9.png)
.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指的是一国X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的概念。
〔2分〕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拥有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与之联系的是国民的概念。
〔2分〕2.怎样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利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用货币来计算的,因此分为民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和效劳的当年价格计算,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前某一年份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且国内生产总值测度的是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
3.什么是“挤出效应〞?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4.为什么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人们宁愿坐出租车而不愿坐公交车?一般说来,坐公交车比拟费时间,坐出租车比拟省时。
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时,相对价格变得极为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极大地加快。
〔2分〕人们手中的货币就好似烫手的山芋必须越快越好地把它使用出去,否那么很快会贬值。
人们坐公交车所省的钱,也许远远比因坐公共汽车所消耗的时间里所发生的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要少得多,而坐出租车虽然多费钱,但可以少受自己所拥有的货币贬值的损失。
〔2分〕这样,从时机本钱的角度考虑,人们宁愿坐出租车而不愿费时坐公交车。
5.松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与紧财政政策、松货币政策两种不同组合产生的政策效果有什么不同?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缺乏时,财政、货币选择双松政策。
财政增支减税,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给量,两者配合对经济产生扩X效应。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b3388b569eae009591bec34.png)
1.国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总收入GNI,指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国境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
国家统计局定义: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3.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4.支出法(最终产品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C+I+G+X-MC:消费,居民支出,占GDP一半以上。
购买消费品和劳务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
I: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
G: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不是等价交换,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体现的是再分配职能救济金,失业保障金。
X:出口M:进口X-M: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的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和使用的净支出。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总投资:是一定时期内的全部投资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6.国民收入(NI):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8.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人均NI、尤其是DPI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切实的富裕程度9.两部门经济假设:I=S 三部门经济假设:I=S+(T-G) 四部门经济假设:I=S+(T-G)+(M-X+Kr)*T=政府净收入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S=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10.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a72739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d.png)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重要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①使收入增加;·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②使收入减少·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①浮动汇率优点·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失衡,货币就会自动贬值或升值,从而对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节,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或者强制措施;·可以防止国际游资的冲击,减少国际储备需求;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承诺维持某一汇率水平,因此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的机会,政府也不需要为了保持固定汇率而保存大量的国际储备;·使得一国内外均衡易于协调;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自发调节实现外部均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专注于内部均衡,从而可以独立制定本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②固定汇率优点·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固定汇率制下不存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各国不易进行汇率的竞相贬值;和浮动汇率相反,由于国家间的汇率制度固定,不会造成竞争性贬值行为;·政府不能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固定汇率制总是对货币政策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描述不可能三角不可能三角是指一国不可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一国必须选择这个三角形的一边,放弃对角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如果一个国家向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当一国地区将其通货对近些年的美国而言,钉住另一国地区的通货时 汇率必须浮动以 它就是在采用平衡外汇市场; 他国地区的货币政策;汇率不再由世界汇率水平所固定,而是由国内力量所固定,与完全封闭经济的情况相似菲利普斯曲线:表示货币工资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它表明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书上定义: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取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合理预期>:人们可以最优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当前政府政策的信息来预测未来;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别;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上涨;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地上涨工资推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2在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1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自由的资本流动 固定汇率 独立的货币政策 中国香港 中国 美国2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的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②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的膨胀产生的,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因此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造成,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在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低的产出水平,即滞涨;内在时滞:经济冲击与应对该冲击的政策行动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制定者首先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和随后实施适当的政策都需要时间;外在时滞:政策行动与其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支出、收入和就业;叙述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顾及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来改变他们的行为;即人们要顾及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这就是说,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你认为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还是李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更可信为什么我认为李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更可信;消费者具有前瞻性,他们的支出决策不仅基于其现期的收入,而且还基于其预期的未来收入;今天的借贷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负担将落在他们或者下一代身上;因此,债务筹资只能给消费者暂时的收入,最终还是要通过税收取回的;结果,消费者把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带来的未来税收负担;边际消费倾向: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MPC=△C/△Y 0<MPC<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即随着收入的上升,在增加的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储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大;>平均消费倾向: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APC=C/Y 0<APC<1;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短期APC>MPC 长期APC=MPC; >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个猜测是什么①0<MPC<1一个人收入增加一单位时,消费和储蓄都会增加;②APC随着收入的↑而↓穷人的APC比富人高,当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单位时,富人比穷人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③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认为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不大生命周期和永久收入假说如何解释有关消费行为看似相互矛盾的证据①生命周期假说:收入在人的一生中总是在变化,储蓄可以使消费者把收入从一生中收入高的时期转移到收入低的时期;总消费取决于财富又取决于收入,这些决定了人一生所有的资源;在全齐,财富固定不变,在长期内,财富增加,所以短期消费函数上移;②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假设人们想使一生中的消费平滑,它强调人们在年与年之间会经历随机的和持久的收入变化;持久收入假说将当前的收入看成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之和,并且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假说说明标准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使用了错误的收入变量,揭开了消费之谜;<Eg,一个家庭拥有较高的暂时性收入,它不会进行高消费;如果收入中大部分变量都是暂时性的,那么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比低收入家庭低;>如果年份之间变量也主要暂时性的,那么这也适用于短期分析;但是,在长期来说,收入的变量大多都是持久性的,因此,消费者不会将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而是用于消费;什么是托宾q值它与投资有什么关系托宾q值: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q=现有资本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托宾q值用于研究企业投资决策和衡量企业投资效果;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即其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即其股票所代表的资产在当前生产或重新购置的成本,也就是企业追加资本的成本;q值就是企业追加单位资本在股票市场上所预期的、未来边际收益的贴现值;若q>1,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则追加资本的成本<资本收益现值的市场评价,因而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而增加投资;若q<1,则→投资↓;<1是q值的均衡值,投资是q值的增函数;>。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cb3c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5.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和指标二、需求与供给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宏观经济平衡和市场均衡的关系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调节机制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测算方法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3.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4.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和调控方法四、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和类型3.失业的定义和测算方法4.失业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五、国际贸易与汇率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贸易的利益和限制因素3.汇率的概念和变动原因4.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六、货币与金融1.货币的职能和货币供求的决定因素2.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机制与政策3.银行与央行的职能与作用4.股票、债券市场与金融创新七、政府与经济1.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3.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八、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2.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经济组织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实践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理解和记忆重点概念和理论,例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和调控手段等。
2.研究并理解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经济情况和事件,例如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等。
4.细化学习内容,建立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制作总结表格来整理复习材料。
5.进行真题练习和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成果,找到巩固和提高的重点。
通过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未来的经济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142c7beaf1ffc4fff47ac55.png)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复习范围】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 GDP(或GNP)的含义;】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境原则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原则【2.GDP(或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
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
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GDP=C+I+G+NX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折算系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名义GD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 实际GDP:按基年价格核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总消费+(净投资+重置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NDP) ------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 = GDP-折旧额(3)国民收入(NI)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268a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9.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方面。
其关注的是总体经济现象,而非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通货膨胀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这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 GDP 的定义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避免重复计算;其次,GDP 是市场价值的总和,需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最后,GDP 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非销售的。
2、其他相关指标除了 GDP,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指标。
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与 GDP 的区别在于计算的是本国国民的生产,而不管生产活动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
NDP 是从 GDP 中扣除折旧后的净值。
N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个人收入。
DPI 则是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3、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即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之和来计算 GDP。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计算 GDP,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主要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重要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
<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IS代表“投资”和“储蓄”。
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
<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
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
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
<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
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
<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
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
<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
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
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
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
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 ,r 会↑→抑制投资→IS 曲线左移→收入↓。
❉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围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①浮动汇率优点·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失衡,货币就会自动贬值或升值,从而对国际收支与整个经济进行自发调节,不需要任何专门的政策或者强制措施。
·可以防止国际游资的冲击,减少国际储备需求。
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承诺维持某一汇率水平,因此投机性资金不易找到汇率明显高估或低估的机会,政府也不需要为了保持固定汇率而保存大量的国际储备。
·使得一国外均衡易于协调。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自发调节实现外部均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专注于部均衡,从而可以独立制定本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
②固定汇率优点·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固定汇率制下不存在汇率波动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各国不易进行汇率的竞相贬值。
和浮动汇率相反,由于国家间的汇率制度固定,不会造成竞争性贬值行为。
·政府不能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就以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量。
固定汇率制总是对货币政策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制约。
♨描述不可能三角不可能三角是指一国不可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一国必须选择这个三角形的一边,放弃对角的制度。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拥有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拥有三项。
如果一个国家向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
如果要求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
当一国(地区)将其通货对近些年的美国而言, 钉住另一国(地区)的通货时汇率必须浮动以 它就是在采用平衡外汇市场。
他国(地区)的货币政策。
汇率不再由世界汇率水平所固定,而是由国力量所固定,与完全封闭经济的情况相似❉菲利普斯曲线:表示货币工资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它表明当失业率自由的资本流动固定汇率 独立的货币政策 (中国香港) (中国) (美国)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书上定义: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取舍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合理预期>:人们可以最优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当前政府政策的信息)来预测未来。
♨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之间的差别。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工资推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①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总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
2)在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时,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1)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由于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2)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的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②对经济的影响效果不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需求的膨胀产生的,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因此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高的产出水平。
·供给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增加造成,在总供给---总需求分析中,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在新的均衡点具有更高的物价水平和更低的产出水平,即滞涨。
❉在时滞:经济冲击与应对该冲击的政策行动之间的时间。
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制定者首先认识到冲击已经发生和随后实施适当的政策都需要时间。
❉外在时滞:政策行动与其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
这种时滞的产生是因为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支出、收入和就业。
♨叙述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顾及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即人们要顾及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
这就是说,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你认为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还是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更可信?为什么?我认为嘉图学派政府债务观点更可信。
消费者具有前瞻性,他们的支出决策不仅基于其现期的收入,而且还基于其预期的未来收入。
今天的借贷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负担将落在他们或者下一代身上。
因此,债务筹资只能给消费者暂时的收入,最终还是要通过税收取回的。
结果,消费者把可支配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减税所带来的未来税收负担。
❉边际消费倾向: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的变化。
<MPC=△C/△Y 0<MPC<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
即随着收入的上升,在增加的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储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大。
>❉平均消费倾向: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APC=C/Y 0<APC<1。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短期APC>MPC 长期APC=MPC。
>♨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个猜测是什么?①0<MPC<1一个人收入增加一单位时,消费和储蓄都会增加。
②APC随着收入的↑而↓穷人的APC比富人高,当穷人和富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单位时,富人比穷人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
③收入是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认为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不大♨生命周期和永久收入假说如何解释有关消费行为看似相互矛盾的证据?①生命周期假说:收入在人的一生中总是在变化,储蓄可以使消费者把收入从一生中收入高的时期转移到收入低的时期。
总消费取决于财富又取决于收入,这些决定了人一生所有的资源。
在全齐,财富固定不变,在长期,财富增加,所以短期消费函数上移。
②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假设人们想使一生中的消费平滑,它强调人们在年与年之间会经历随机的和持久的收入变化。
持久收入假说将当前的收入看成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之和,并且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
·持久收入假说说明标准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使用了错误的收入变量,揭开了消费之谜。
<Eg,一个家庭拥有较高的暂时性收入,它不会进行高消费;如果收入部分变量都是暂时性的,那么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比低收入家庭低。
>如果年份之间变量也主要暂时性的,那么这也适用于短期分析。
但是,在长期来说,收入的变量大多都是持久性的,因此,消费者不会将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而是用于消费。
♨什么是托宾q值?它与投资有什么关系?托宾q值: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的比率。
q=现有资本的市场价值/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托宾q值用于研究企业投资决策和衡量企业投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