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地理条件的阻隔,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生存和延续的。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人类历史发生了一个转折,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P114)。
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渗透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中,人类才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谋求共同发展。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4](P88)列宁曾用一个著名的公式说明世界交往的重要意义。
他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分析印度的历史时曾指出:“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5](P768-769)毫无疑问,中国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3](P78)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互联网的出现,人类交往更加密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更呈现为世界历史的最重要趋势。
经济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在当代世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的国际化。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现代产品的成本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交往程度。
正是在世界经济的普遍交往中,才会使产品的成本效用降低。
二是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资本已成了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基本走向。
资本在国际交往中得以优化集中,将大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的国际化。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最新】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从历史发展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用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
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意义,揭示了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对历史进程的加速作用,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来,人类历史有可能跳跃性发展的历史趋势。
这就为分析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动力、机制和最终的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实际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己联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所发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类的问题。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问题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理论思维,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代的全球化虽然在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它依然没有超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域。
当代中国发展同样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它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一样也面临着现代化与西方化的二难选择。
这种历史性选择的启示是我们既要向西方学习,又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对二者的结合做与时俱进的理解。
关键词: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基本概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国思想家赫德尔、康德、歌德、黑格尔等“世界历史”观点基础之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做了深入、科学的分析,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较为系统地加以展开。
他以唯物史观为根源,在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
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
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
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
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
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当今全球化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及其对当今全球化的启示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孕育于时代土壤之中。
15世纪,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和美洲相继建立了民族国家,从此,资本主义的战车奔跑于世界各地,在不公正、不平等的“血与火”的交往中,把亚洲和非洲的落后国家纳入了世界体系。
而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民族是它的‘器官’。
”[1]于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主客观条件都成熟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条件世界一体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能否洞察这种大势并科学的加以阐述,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
可以说,世界历史理论的诞生是其主客观条件共同发展成熟的产物。
客观条件表现在: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力量;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中介;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资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
当然,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探索也不能离开文明发展的大道,还有其思想来源。
在黑格尔之前,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还处于萌芽状态。
而黑格尔则将世界历史理论发展到最高峰,他运用自己的辩证方法,对世界历史作了总体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思想:(l)第一个自觉地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来把握。
(2)既然作为“自由概念”的世界历史要扬弃偶然性,那么各民族不论现状如何,都必然要走上世界历史的共同道路。
(3)深刻地指出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
二、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变革在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中,他突破了以往历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民族地域性,深刻地洞察近代以来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他的哲学到处贯穿着一种宏观历史感,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前提。
而他在“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则从反面启发了善于思考的马克思,使之能够成功地绕过理论探索中的暗礁和旋涡,创立唯物史观。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试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
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
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
它是我们认识全球化和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把钥匙,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标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解释历史的结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1845-1846年所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提出的。
此后,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阐述,一直到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趋势、发展动力、发展道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衡量世界历史发展的价值尺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思想(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由神或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物质的事实所决定的。
它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
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广泛的分工使得人与人的交往联系具有了普遍性,从而使民族的、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成为可能。
尤其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飞速发展,自然状态下的小生产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在生产方面的相互依赖和联系,这就使得原来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打上了世界的烙印,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其他论文文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启发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启发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世界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对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 主要内容。
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形态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发展共存。
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人化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存的,离开了自然,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世界历史的形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纪科学家的地理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提。
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
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东方社会发展。
东方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而被迫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
( 二) 基本特征。
一是实践视野。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采取实践的视野,要求理论知识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无论是经济生产理论还是历史发展理论都要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二是人文关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将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世界理论历史的中心,围绕人以及人的社会活动来探究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认识——兼议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
江 旋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
〔 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摘 我们必须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 角度揭 示全球化的根源和发展规律, 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 甘界历 史” 中关于全球化的思想, 并结合 实践确立符合 中国国情的理论和路线, 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 出发点, 优先发展生产力, 自身有意识的活动克服经济全 用 球化进程 中的负面影响, 实现全球更大范围的互利互惠性和公正性, 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一体化。 〔 关链词〕 经济全球化; 发展动力; 利弊分析; 对策措施 r 中圈分类号I F1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一2323(2006)03一0051一02
有制关系却不能与之相适应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 太狭窄了, 也就是说现代资产阶级分配制 已 度, 经和这种生产方 式本身
发生激烈的矛盾 , 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 以致于如果要 避免整个现代社会灭亡, 资产阶级必须想办法来克服这种 危机 , 一方面是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改变交 往方式, 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 行崩溃, 反而是表现为夺取新的市场。无止境的扩张和增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已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共识, 但对 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经济 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 , 既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 间的竞争, 也包括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发展 中国家之 间的竞争 , 各国能否从竞争中获利并不取决于经济发达与 否, 而是取决于政策应对是否得当。另一种观点认为 , 经济 全球化即是全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体化, 是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全球扩张的一种产物, 目的是借 自由化之名, 其 行 控制世界经济之实, 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 发展中国家越来 越穷, , 因此 掀起了反全球化运动 。就两种观点 的影响力 看, 前者要远远强于后者。越来越多的发展 中国家融人到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既然如此 , 如何趋利避害, 却需要 我们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角度揭示全球化的根源和发展 规律, 需要我们深人研究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论, 并使其对实践产生更大和更深远的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性 收人牛津英语 辞典 , 1985 年 T 莱 维 发 明了“ 全球 化” 一词 。莱维用“ 全球化” 这个词来形容此前 2 年间国际 0 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 , 即商品、 服务 、 资本 和技术 在世界 根本性 的有广泛影 响 的突破 和创新 。人 类历史 上一共 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 , 每一次都 引发 了相应 的产业革 命, 蒸汽机的发明使资本主义生产迅速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 电力的广泛应用促进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 断的资本主义 ,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 以后 电子计算 机、 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庞大而复杂的企业管理提供了必 要的手段 , 从而直接推 动 了国际贸易、 国投资和国际 跨 金融的迅速 发展 , 经济 全球 化 由模糊 变 得 越 来越 现 使 实。 其次, 经济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在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运动中,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 以由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制度无 所 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二战之后, 由于种 种原因造成世界经济形成两个独立的体系。冷战结束导致 世界经济大变革之一是两个平行市场对立的消失, 市场经 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取代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中欧、 东欧、 前苏联后继者十多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中 国实行以市场为取向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许多发展 中国家陆续放弃进 口替代经济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逆全球化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逆全球化分析摘要:逆全球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重要表现。
本文用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论证了现有经济基础条件下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关键词:逆全球化;原因;发展趋势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复苏困难不断引发国际社会众多深层次矛盾,在全球化中失利的国家相继出现严重的内顾倾向。
贸易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势力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逆全球化思潮逐渐进入各国视野。
因此,近几年逆全球化迅速发展为国际事务研究的核心议题,同时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
一、逆全球化成因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一)全球化动力变化导致跨国超额剩余价值分配发生变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全球化是由生产社会化和资本扩张运动所推动,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加深了生产社会化进程和资本全球性扩张,获得了比后发国家更高的超额利润,并通过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使这种超额利润生产能够长期固定化,为其进行国际性剥削和跨国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也在世界体系的结构中巩固了自身地位,其表现为贸易结果上的高利润、高技能、高工资和高附加值等方面。
[1] 当今技术创新和资本运动共同成为全球化推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管拥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但随着生产全球化展开,国际分工逐渐由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步过渡到产品内分工,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及科技研究逐渐独立化。
发达国家难以做到全面的科产结合,因而仅有技术优势也难以在全球化中得到充分发挥。
相反,具有制造产业发展基础的新兴经济体,利用其对外开放战略、廉价劳动力、广大的销售和服务市场,加之借助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其成熟产业和高端生产环节,在劳工技能、技术革新、市场地位等方面都得到相应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的技术革命、生产和组织创新方面反超中心国家。
[1]技术创新推动力进一步加强了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后发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分配,而原有发达国家此前通过垄断技术优势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必然受到压缩。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当今 全球 化 的现实 证实 了马克 思 的预见 ,狭 隘 的民族 必将走 向广 阔的世界历 史 ,马克 思世 界历 史 理论为分 析 当今全球 化 问题提 供 了理 论根据 。 1 . 全球化 的概念 “ 全 球 化 ”这 个 术语 最 早 是 T・ 莱维于 1 9 8 5年 提 出来 的 ,用来 形 容此 前 2 0年 间 国际 经济 发 生 的 巨大变 化 ,即商品 、服 务 、资本 和技 术 在世 界性 生 产 、消 费 和投资 领 域 中的扩 散 。不 久 R・ 罗伯 逊 和 弗 兰克 ・ 莱 克共 同发 表 了 《 现代 化 、全 球 化 和世 界 体 系理论 中的文 化 问题 》 ,第 一 次 在文 章 中使 用 了 “ 全球 化 ”一词 。到 9 0年代 , “ 全 球化 ”一 词 已风
果。 1 . 马克 思世界历史 理论 的形 成 马 克思世界 历史 理论 的形成过 程 ,也 同时是马 克 思对 前人 有关世 界历史 理论 的材料批 判继 承 的过 程 。世界 历史 的概念 首先是 黑格 尔提 出来 的 ,黑格 尔 认为人 类 历史 的发展具 有 内在 的规 律性 ,世 界历
杨 陶
(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乌鲁 木齐 8 3 0 0 5 4)
摘
要 :经 济全球 化 作 为一 种社 会 历 史发 展 进 程 ,早 在 l 9世 纪 ,马克 思 就 以其 惊人 的洞 察 力 对这 一 历 史趋
势进行 了分析。尽管没有使用到 “ 全球化”这一术语 ,但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些著作 中对全球化作 出了深刻 而全 面的阐释 ,形成 了丰富的全球化理论思想。在当今 ,这些宝贵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 实指导意义。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姜 莉
科
从马克思“ 世界历史, , 理论看全球化
( 黑龙江科技 学院 人文社会科 学学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 5 0 0
摘 要: 全球化是今年 来引起 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讨论 的热点 问题 , 也是 当 时代 的重大现实问题。人们 已经普遍认识 , 今 我们这个时代作 重要 的特征就是全球化 , 全球化在今 天的现实情 况与发展 趋势, 充分印证着马克思世界历 史理论的 巨大的科 学性与 高超 的预见性 。全球化就是“ 世界历
史” 今 天 的展 开 形 式 。 在
关键词: 世界历史 ; 全球化 ; 发展
何谓全球化 ,这是各 国政府尤其是学术界 于世界历史的整体化特征 , 要求人们注意俄国的 然会扩大各个国家 、 和地区之问的交往。在 民族 争论 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迄今为止人们对全 农村公社同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是处于“ 同时代 资本主义社 会条件下 , 在资本 的驱动下 , 既具备 也具备世 球化并未有—个确切的定义。 这是因为: 面, 的东西” 一方 。马克思认 为, 在资本主义时代 , 由于生 建立在普遍分工基础上 的大工业生产, 世界各 民族都被卷入到 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 ,历史 因而转变为世界历 就全球化所造成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而一言 , 它 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 , 不仅涉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且涉及到经济 、 体化” 的洪流之中, 这就打破了前资本主义时 史。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起步是历史向世 政治、 文化等各个领域, 由于每个 民族、 国家及社 代的地方局限性 ,随着这种发展 , “ 人们的世界历 界历史转变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今天 , 世界历史已经如火如荼 。 全球化就是 会不 同领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 所受到的震动和 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 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 获得的收益是不 同的, 从而使得不同国家和学科 存在了” 在《 。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敏锐地 世界历史在今天 的展开形式。正如美 国学者约 中, 看到的全球化存在一定差异 , 甚至较大的差异 ; 察觉到人类文明史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过去 翰 ・ 卡西迪所说 : ‘ “全球化’是 2 世纪末每—个 0 地区、 族为单位的, 民 在每个单位 人 都在谈论 的时髦语词 , 10 但 5 年前马克恩就预 另一方面, 就每个个体和团体在全球化进程 中所 的以单个国家 、 处的背景而言 , 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 , 受冲击 内部 “ 固步 自 地进行着的历史前进过程, 封” 正在 见到它的许多后果 。”0 0 9 9日墨西哥 20 年 月 的程度 以及各 自的传统 、价值观和认知背景不 被国家 、 区、 地 民族之间的普遍联系、 普遍交往所 《 永久》 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 , 在引证马克思恩格 取代 ,单个的历史正在被统一 的历史洪流所吞 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 中相关言论后写道, 正如 同, 所以对全球化所作的解释会有不同。 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 的开辟无疑对世界历 人们所看到的 , 2 世纪末的今天所出现 的全 在 0 曾经担任联邦 德国总理的施密特认 为 , 全 噬。 但是 , 照马 球化并不是新生事物 , 按 只不过反映了一种很久以 球化是—个实践政治命题, 也是—个社会经济命 史的开创起了催化和促成 的作用 , 题, 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命题。著名的哲学家哈贝 克思的观点 , 世界历史的现实基础就在于物质生 前就已经 出现并被 ^ 认 昕 识的现象的加速变化。 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 日 本学者伊藤诚非常明确地指出 , 《 共产党宣言》 马斯则明确地把全球化界定为 “ 世界经济体系的 产实践 , 结构转变” 。集中研究全球化 问题的里斯本小组 的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交往的普遍发展。 马克 中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 的扩大和深化 则认为 , “ 全球化涉及了国家与社会 之间多种多 思认为 , 一个民族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最明显地 带来了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 样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 从这些联系中产生了今天 表现于该 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 而分工的进一 在 当今资本 主义全球化经营 中令人再次想起这 虽然 ,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 , 的世界体系全球化 由两种不 同的现象组成 : 作用 步发展 , 必然引起世界性 的交往与联系, 从而形 预见适用于现代。 分工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 在交往的深 广程度上 , 全球化都不是早期 的“ 世 范 围( 或者横 向扩展 ) 与作 用强度 ( 或者纵 向深 成世界历史。 从而使生产者可以拥有较多的剩余 界历史 ” 所能比拟的 , , 但是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化 ) 综合以上几种对全球化的不同界定 , 水平的提高 , 。” 可以 看到 , 全球化大体上是一个跨越了时间与空间领 产品 , 另一方面也造成生产者的产品的单一化 , 的主要 内容 , 对于今天的全球化仍然是适用的。 参 考 文献 域的 、 以经济现象为基础 和主导 的、 经济 、 政治 、 从而使生产者之间通过交往以交换产 品成为必 1马克 第 卷) q北京: ^ 人民出版 文化现象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而逐渐走 向同一 要的活动。但是 , 程度不高的分工以及在狭小范 【】 思恩格斯选集( 1 【 . 马克思认 杜.9 5 19 . 的过程。当前 ,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否认 的 围内进行的交往并不会造就世界历史 。 为世界历史肇始于大工业发展阶段, 也就是资本 【 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 4 卷上册) 北京: 2 1 第 6 人 客观事实, 一种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 。 1 8 9 全球化浪潮在造成世界面貌 巨变的 同时 , 主义社会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自 把 然 民 出版 社 . 7 . 的 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 『1 3任平. 当代视 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f 】 M. 苏州: 再次凸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的当代价值。 早在 力用于工业 目 , 。 个半世纪前 , 马克思就 自觉地立足于现实, 从 的分工” 由于实行广泛的分工和采用机器生产 , 苏州 大学 出版 社 . 4 1 马克思世界历 史理论与全球化嗍 . 北 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 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 因而大大提高了大工业的实力。“ 大工业创造了 『 丰子义. 控制 把所 京 : 民 出版 社 ,0 2 人 20. 来审视 ^ 、 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 深刻地揭示了世界 交通 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 , 了商业 , 5齐格 鲍曼. 全球化——人类的后果【 北 . 从而使流通加速( 货 f1 蒙特・ 历史 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 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 资本 , 商务 印 书馆 ,0 1 20. 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创立了科学 的世界历史理 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 中” 正是这个大工业 , 京 : 、 。 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 论, 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 “ 的实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 的方法论 以及这些 国家 中的每一个人 的需要的满足都依 武器 , 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马克思虽然没 赖于整个世界 , 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 自 然形成 上接 3 7页) 是多方面的, 7 对建筑物沉降控 有使用“ 全球化” 一词, 但是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实 的闭关 自 守的状态” 。交往的高度发达是世界历 ( 史形成 的另一个重要前提 以及世界历史进程 的 制的研究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工程的某—个阶段, 际上是最早的全球化理论 。 使商品交换 而应对各阶段沉降进行综合控制, 并在不断的工 全球化在今天 的现实情况与发展 趋势 , 充 重要 内容。分工使生产力水平提高 , 推动理论发展 , 不断提高建筑 分印证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的巨大的科学性 和交往范 围扩大 , 商业 贸易 日 使 益繁荣 , 品交 程实践中积累经验, 商 世 物沉降控制的标准和可靠性。 与高超的预见性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散见于 换也突破了国内市场的限制而走 向世界市场。 使得分工在世界 的范围内进行 , 参 考文献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共产党宣言》 等著作中。在 界市场的出现 , 曾浩. 工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分析 对施 这些作品里 , 马克思从不同侧 面、 不同的角度 、 不 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卷入既互相竞 争又互相 川黄玲 , 同的语境对同一种新的现象进行 了揭示和描述。 合作 、 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依赖的状态, 由此产生 及处理 有 色冶金设计与研 究,04 1 20 ( ) . 在《 德意志意��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
考虑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这一事实,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用法。
这种用法有助于说明“全球化”在当代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
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概念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
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88、86、88-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第四章
第二,世界历史时代是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普 遍交往的时代,普遍交往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 的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孤立状态,使一切国家的 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每一个国家 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在物质生产、经济交往的基础上,又进而带动 和促进了政治的和文化的交往,这就使各个国 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 生互动关系。
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 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这是马克思 与黑格尔共同的理解,而不同的是,黑格尔把 世界历史等同整个人类历史,而马克思则认为 世界历史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就是 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 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是整个世界 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系 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和时代特征。这即是说,世 界历史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的物质生 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普遍化、世界化发展的产 物。
第四,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历 史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世 界扩张的过程。这是一个先进生产方式取代落 后生产方式的过程,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历 史进步性,同时又是一个与奴隶贩卖、建立殖 民地联系在一起的残酷而血腥的过程。
大英帝国是一个以英国为中 心的全球帝国,在20世纪初 的鼎盛时期,全世界有大约 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 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该帝 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 约336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 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到20 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 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 日渐式微的国力,大英帝国 逐渐瓦解。今天,英国和它 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 了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英联邦, 但是与大英帝国不同的是, 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 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英 联邦的其他成员了。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
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国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世界历史逐渐形成。
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密集。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对中国看清形势,稳住阵脚,在文化整合中彰显民族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文化;全球化;中国在历史朝着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文化世界化和经济世界化是相伴而生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新全球化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文化日趋多元化。
任何现象都有双重作用,文化全球化既为我国文化的创新注入了新因素,秉承“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实现文化大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带来了阻碍,为推崇“和平演变”政策的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扩张带来了契机。
中国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文化的激荡。
中国如何能够以最佳的姿态去迎接大国文化输出的挑战,实现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是当前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在“融合”和“互异”的双力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与传播,相互碰撞与吸收。
(一)文化全球化是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世界历史形成过程时就鲜明地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1〕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上层建筑方面的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全球文化系统。
他们也在这里直接地指出了物质和精神生产的世界化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并肩前进的,只是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凸显的程度、时间有所不同。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作者:王晶晶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而且对世界历史所产生的二重性影响也做了前瞻性的预见,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有着本质的相同,其对于我们观察当今全球化现象 ,解读全球化问题 ,认识全球化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75-02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使用到“世界历史”这一特定历史概念,他讲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
”随后便在《共产党宣言》中详细阐发和论述了这一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
首先是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思想。
在马克思著作中讲到了“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
”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个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这便是世界市场的形成。
马克思也有前瞻性的看到了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的实质,这主要是资本的本性—资本必须增值决定的。
“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国各地。
他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最后还论述了世界历史的最终结果:那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其次是马克思关于“统一的政治”的思想。
马克思不仅认识到当时的全球化结果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而且是政治的全球化,他写到:“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
【精编】第七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商品、 信息等全球性流动和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 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市场贸易活动的主体,依附于不 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而 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则对 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特点之一:经济发展的整体相关性。 特点之二:经济发展的多极主体性。 特点之三:地区性组织和世界性组织的作用日益突 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新的形 式和新的变化。
越努力越幸运
伴随着政治壁垒的破除,各个国家 和民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互动。
越努力越幸运
越努力越幸运
越努力越幸运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 仅仍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是民族性 和世界性的统一。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吸收先进国家成果, 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由于处于国际分工的下 游,资金、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又受到发达 国家的剥削、限制和干涉,影响自己的合理发展。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世界性交往,扩大人们的交 往范围,提升个人的能力,使个人世界化,但在 世界市场的支配下,个人逐渐同一化。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通过扩张,资本主义内在矛 盾得到缓解,但也形成世界性反对力量。
越努力越幸运
越努力越幸运
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是在二战结束之后,两次 世界大战,美国都因地缘上的两洋优势而 未受到战火的打击,反而趁机大做军火生 意,大发战争横财,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 界的霸主,确立了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人口和土地 面积仅占世界6%,而工业产量、外贸出口 和黄金储备分别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2/3、 1/3、3/4,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 商品出口、金融和资本输出国家。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思考
理论纵横理论版156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思考文/刘程(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阜新..844006)摘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全球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闭关自守都无法改变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回首世界历史长河,各国之间逐渐密不可分的事实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真实性。
但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的爆发,使逆全球化现象逐渐出现。
逆全球化又指去全球化,就是指将全世界各国家和各民族因为全球化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分离和回退的过程,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意义。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升温,其影响范围也在整个国际社会陆续扩大,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思考逆全球化思潮的态势及影响十分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逆全球化思潮 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具备着总体的世界历史视野,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指引着全球各国关系日益密切。
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各国发展甚至人类进步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因此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一种逆行。
当前世界,逆全球化思潮已经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政治关系等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仍旧处于蔓延状态,因此,在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国际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将端正态度,积极迎接逆全球化的挑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促进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反对逆全球化思潮贡献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印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以往的一些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同,其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人类在普遍交往和普遍联系中形成的总体性的人类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从原来封闭的民族历史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解放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打破区域限制、克服各种限制的过程,是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走向统一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人类也依然通过文化、语言和民族等属性 而相互区分。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新的市场——形成了全球性的外汇和资本市场; 新的手段——互联网、移动电话和传媒网络; 新的行为者——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全 球非政府组织;以及新的规则——由强有力的 实施机制保障的多边贸易、服务与知识产权协 议。 以上这些,对民族国家政府拥有了更大的约束 力,从而缩小了各国运用政策手段的范围。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 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 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的 闭关自守的状态。它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 并使分工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 点假象。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质一概消灭掉,只 要在劳动的范围内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它并且 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
替代性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较高比重这一点,同时 也构成了两次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是西方 国家的工业品与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交换。
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于世界贸易本身以及 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发达国家 而言,贸易保护主义的要求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并且集中于特殊行业,而不再由统一的阶级或 部门利益如劳动者、农业或重工业所驱动。另 外,对进口产品的需要,对开放的出口市场的 依赖和生产的国际化大大抵消了贸易保护主义 的压力。
跨国公司不可能无选择地以技术发展和经济效 率的提高为目标而进行投资,尤其不会在其利 润受到损害的地区进行任何投资。同样有研究 表明,“外国直接投资一般仅在那些已经达到 先进的发展水平,拥有保持增长的基础结构和 技术基础的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因此,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发达国家相互之间 进行投资。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 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 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 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 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 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 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 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 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 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 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十九大报告节录)
控制全球生产链
跨国公司的发展当然是由其追逐利润的动力所驱 使的,但客观上看,跨国公司的活动也有利于世 界范围内技术的进步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外来投 资在迫使所在国的公司以世界生产率极限生产, 以及剌激所在国的制度与技术创新方面起着关键 作用。外来投资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所 在国的经济增长和国家经济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普遍化,世界化发展的产物 4、世界历史时代就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普遍交往
的时代,是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世界 扩展的时代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 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 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 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 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 扩大为世界性历史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 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 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 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
只有10%是以实际的经济进程,也就是外贸和 直接投资为基础的外汇交易,换言之,外汇市 场交易的9/10都是为金融投机服务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自由贸易即商品的自由流动是经 济全球化的基础,贸易的自由化与全球化也常常被人 们视为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判断经济全球化的指标,就是贸易的增长超过国内生 产总值的增长;而1965—1990年间,世界贸易较之 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倍这一点,也就相应地 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
美国学者迪尔里克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在20 世纪末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二、资本主义在国家 意义上的“非中心化”;三、跨国公司扮演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了全球经济网络的中心环 节;四、生产的跨国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产 统一和分裂。
全球化基本特征
生产的全球化 贸易的自由化与全球化 金融和投资的全球化
“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 控制了商业,把所有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 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 中。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 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 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 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
最终,随着冷战的结束、两个“平行市场”最终转变为 一个市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 WTO)这一以自由贸易 为宗旨的全球性贸易机构的正式成立,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统一市场。
20世纪末的全球贸易表现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特点,那 就是产业内替代性贸易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
作为其结果,整个世界范围内互补性贸易的比重在下 降,而替代性贸易的比重则在不断上升。这种变化导 致在当前的世界贸易总额中,几乎有四分之三的部分 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内部进行的。
这表明了生产全球化中非全球化的一面,同时也是生 产全球化进程中地域性因素(各国的基础条件)与超地 域性因素(全球性的资源配置)相互作用的结果,而 从根本上说,地域性差别的存在是跨国公司这种超地 域性因素得以产生并获取利润的前提。
就此而言,生产的全球化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生 产同一化,就连同一产品同一价格这一原则在当今世 界上也还远未成为现实,而跨国公司的全部活动,恰 恰就是利用不同地域间的这种价格差异为其谋取巨额 利润。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内贸易对互补性贸易的替代 却可能意味着一场经济和政治上的灾难,因为产业内贸 易的出现实际 上意味着贸易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工业 品和高科技产品、知识产权和服务业产品在贸易中的比 例不断上升,致使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 贸易中被边缘化。
那些在原来的世界贸易结构中因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和 原材料以及初级产品从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国家, 正在失去这种优势地位,从而陷入相对乃至绝对贫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跨国公司数量的激增是20世纪末大规模的跨国 产业联合或者产业并购浪潮的结果。
制度性的环境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本自 由流动的可能性、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以 及相关国家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等。
由于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活动,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相 比而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同时世界出口额的 二分之一是在跨国公司之间完成的。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即固定汇率机制的废除、 美国相关的金融政策调整也为金融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提 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相关国 家金融自由化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又进一步为金融全球化 和自由化提供了重要的促进因素和制度前提。
20世纪最后20年的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最典型 的特点是它具有明显的虚拟性或者说投机性。 在90年代末期,每天在世界金融中心进行的外 汇交易额就已经达到了上万亿美元,是每天世 界贸易量的50多倍,也超过了所有国家持有外 汇的总量。全世界每天的外汇交易额比商品和 服务贸额高出100倍。
(二)、贸易的自由化与全球化
跨国贸易是一种比跨国生产出现更早的现象, 但以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形式对跨国贸易加以限 制或者鼓励,则是近代历史的产物。直到19世 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才逐步向自由贸易转 变,但这一过程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 骤然中止。大战过后,世界各国又重新回到了 贸易保护的轨道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
跨国公司乃是将根据市场、资源、效率以及战略性资 产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 (离岸与外包)
跨国公司最初的形态产生于1870—1900年间
由于20世纪末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生产已经 全球化。正如日裔美国经济学家大前研一: “在一张政治地图上,国家之间的边界像以往 一样清晰。但是在一张显示出金融和产业活动 的实际流动的、竞争性的地图上,那些边界已 经大部分消失了!”
在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金融和投资的 全球化即自由化可能是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方面, 但与此同时这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一个方面, 因为它所带来的金融投机、经济混乱乃至经济 危机的可能性,已经使其成为对经济全球化本 身的一种直接威胁。
金融全球化指的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大规模自由流动、 跨越国界的统一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以及金融规则的 迅速发展。 20世纪末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发展首先 得益于通讯技术,它使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形成了全球性 金融网络,使资本和货币的无国界实时流动具备了物质 上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1、黑格尔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 2、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思想中的合理因
素,将世界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3、世界历史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20世纪末期以来)
在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中断以及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对世 界市场的分割之后,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再次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席卷整个世界。在人类社会交往与社会 生活中,超地域性因素再一次压倒了地域性因素而占据 上风。
关于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大致有四种不同 的观点
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力量。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世界上最大的100家公司控制了世界外国 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排名前30位的跨国公司控制 了70%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的 公司总资产。15家最大的全球公司每一家的年销售额都 超过了 2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