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小学校回顾课改历程

合集下载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带领读者回顾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从中了解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和变革方向。

第一次教育改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迅速展开。

在这个时期,教育政策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改革的目标是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课堂教学的核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96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时期,教育改革集中在推广“大课间”(即大容量教室)和实行“生产教育”的教育实践中。

这些改革试图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扩大教育的规模,并加强教育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院系调整与专业设置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

同时,初等和中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教育改革的核心逐渐由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向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

近年来,我国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改革力度。

特别是2013年实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此外,我国还推行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等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总结一下,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经多个阶段,每一次改革都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小学课改情况汇报

小学课改情况汇报

小学课改情况汇报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小学课程改革,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课改的情况,本次汇报将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师培训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材改革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小学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改革。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材编写注重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教材改革的成果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三、教学方法改进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教师们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教育部门组织了大量的教师培训活动。

教师们参加了各类培训班、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培训内容涵盖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应对课改带来的挑战。

通过培训,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学生学习状况小学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们更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也有了明显提升。

六、总结与展望小学课改在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师培训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教师培训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推动小学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就。

重庆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

重庆谢家湾小学课改:一次艰难的探索

现不无裨益,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老师,你怎么还是记不住我的名字。

”英语老师张凌凌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她一周接触的学生近200人,单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次繁重的体力活,她形容自己每天的状况,用了一个词“跑班”,刚上完一堂课,来不及喘气,马上抱上教具又往其他班级赶。

类似情况其实在不少学校都真实存在,试想如此状态,有多少教师能沉下心来关心学生、研究学生,更不用说花更多时间塑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几番交流,不少家长意识到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

观念观念还是观念持反对意见家长中,聚焦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让没有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从事语数外教学?“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学习主要以基础性和综合性学习为主。

”学校负责人介绍,按语文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重字词的掌握,养成良好的倾听、写字、看书等习惯,三四年级重句段学习……现在教师的学历背景难道不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和能力?数学家并不一定能胜任数学教师的岗位,教育有教育的规律,能否成为好老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情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能力——谢小教师团队普遍这样认为。

“课程整合会让课堂产生奇妙的魅力。

”给二年级学生讲解如何发现数的重复的规律时,学生不好理解,他使用音乐学科内容《节奏》,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跟着节拍来找规律,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轻松掌握了数学知识。

谁说没有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教不好学生?熟悉杨必亮的家长都知道,他带过的班级年年体育比赛、合唱比赛拿年级第一,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

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相悖“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在逐渐接受之余,有家长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学校推动的任何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

”谢家湾小学抱有这样的理念,分数万万不能作为评价学生仅有的标准,但要让学生学会并善于考试,这也是将来适应社会的一种能力。

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一)指导思想 1949年12月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
的教育工作方针,明确规定当时课程改 造的基本原则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 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 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 建设的先进经验。”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二)改造特点
一、改造阶段(1949-1952)
改造后的新课程的特点为: 1、像解放区一样取消了“公民训练”以及
“社会”中的公民知识内容。 2、继承了1948年课程分科目和活动的结构形
式。 3、同时发展了集体活动形式,把活动区分或
规范化为朝会或课间会、周会、校内课外活动 以及校外社团活动等四种。
将1949年6月制定的华北区小学教育暂行 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小学各科及每周教 学时间”(参见附录一),国民党政府 教育部1936年7月颁布《小学规程》中规 定的“小学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 (参见附录二)和1948年颁发的小学课 程及教学时间总表(参见附录三),与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 暂行教学计划》(参见附录四)进行对 比。
课程出现如下变革:
1、形成了“劳动化”课程。按《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计算(参见 附录七),404+[(20∽34)×8=9601632学时,占总时数的18.29%-26.35%。 实际上,师生参加大炼钢铁或农业生产 大“会战”。
2、下放课程管理权力。1958年8月,中 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 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 “各地方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 则,可以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 的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 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领导学校 进行修订补充,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 书。”

课改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求索兮

课改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求索兮

课改之路慢慢兮吾将上下求索兮龙游十里铺小学徐雪平最早与课改的亲密接触,要追溯到2012年赴安吉紫梅小学的一行。

当时我参与了紫梅的课堂,我真切体会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课堂伊始,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情况,然后小组汇报点评,小组共同研读,探讨,再汇报展示,再交流。

一堂课下来,学生很“忙”,但“忙而不乱”;教师很“空”,但“空而不闲”;教师话语很“少”,但“少而却精”。

从学生的汇报展示环节中,我真正认识了紫梅小学谢利民校长所介绍的:“变要学生学为我要学,学生学会了为学生会学了”。

安吉紫梅小学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心中课改的种子悄悄萌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孩子的快乐成长。

孩子主动学习、乐于参与,便是快乐的源泉!我恍然大悟。

在接下来的学校课改思路操作下,我投身于课改的海洋。

首先让孩子们学会预习是课改的第一步。

低段孩子的模仿性相当好,我一步一步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同时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鼓励。

孩子的预习方法学会了,接下来是更为艰难的坚持预习,需要我们反复督促和纠正,耐心鼓励和陪伴。

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如果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我们会很理智地允许他们疏忽和遗漏,只要他们在继续,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就好。

班里有大半部分预习习惯比较好,我们就应该高兴,急功近利对待孩子并没有多少好处。

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最有争议的。

开始我组建小组,孩子们热情高涨。

但这样的热情只表现在说悄悄话更方便,同学情谊因为距离拉近更加方便巩固之上。

一开始,我和很多老师都发现,低段孩子本来自控能力就差,现在这样的小组位置,让自控能力愈加减弱。

那需要我们探究更加科学的方式。

我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有了现在比较中庸的方式——让面对面孩子的位置进行“八”字摆放,让他们既有小组的形式,又减少中差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同时,还改变一层不变的座位模式,让他们有时一人一座,有时两人一座,避免一种位置做一个学期的方式。

在低中段孩子小组交流中,我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特点,把问题的设置尽量简单化。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特点: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确立了 “一纲多本”的课程改革方略;在课程目标、内容、组 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敢于突破 以往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禁区,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 活动课程,但现实中应试的影响与冲击,课程评价过于 侧重结果,轻过程,影响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14
(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53年8月《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1955 年9月,根据四二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
自1954年秋季,初中一律不设外语科,另在初中增设 实习科,总课时减少,体现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减轻 学生负担的精神。教学大纲以苏联为蓝本,编入大量的 苏联文学,教学方法上,凯洛夫的教育学“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5
1963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 (草案)》,在小学方面,与1957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相 比,该计划在课程具体设置上有很大变化:语文、算术、 音乐的周课时有所增加,每年授课周数和总课时数上也分 别有所增加。此外,该计划还强调小学如具备条件可开设 外语。在中学方面:一是在初中开设外语课程;二是在高 中三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每周2—5节;三是在课时方面, 根据中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 新计划适当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要求,增加了 周课时;四是每学年上课周数略有增加。总的来看,新的 教学计划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重新重视了知识学科。
我国(新中国)课 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介绍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学校的职责之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历史我校十年前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工作。

在改革前,我们的课程设置规划不合理,课程内容过于繁琐,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知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受到限制。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的学校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课程改革从初试的摸索到逐渐成熟。

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我们的改革方向和方法。

由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我们把课程改革作为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普及。

课程改革方向我校的课程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强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技能和专业素养;•增加大众类课程的设置,丰富学生的素养和文化修养;•强化创意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推广方便的课程资源和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了让学校课程改革落实到实践中,并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强化教育目标我们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做好铺垫。

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设施进行了升级,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先进的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改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我们使用更加灵活跟先进的教学方法,分析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需要,并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减轻课堂压力。

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中心,他们的教学技能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效果。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

带你认识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近年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本文将带您回顾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历史,了解改革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成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体制和课堂教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启动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以少数师生互动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受到质疑。

教育部门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包括教材的改革、教师培训的改革以及课堂教学的改革等方面。

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

这一时期的改革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

面对学生素质的多样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时期,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四、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仍在不断地推进中。

在面对科技发展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倡导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形式的课堂教学。

此外,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80年代至90年代的深化改革,新世纪以来的素质教育探索,以及现阶段的技术应用与课程更新。

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

我们可以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感到自豪,并期待未来更多的创新方法和成果的出现。

通过回顾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的进程和成果,并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课改的总结发言稿范文

课改的总结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次课改总结大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师生,对本次课改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课改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回顾课改历程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课改工作。

以下是我校课改工作的简要回顾:1. 强化课程改革意识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改革政策,明确了课改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课改意识和能力。

2. 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在保证国家课程开设的基础上,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同时,我们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整合,提高课程的整体效益。

3. 改革教学方式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学评价改革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以“课堂革命”为抓手,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开展“一课三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改取得的成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课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 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课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中,我校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

2.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课改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许多教师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3.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高考、中考成绩逐年提高,升学率逐年攀升。

课改六年回头看总结8篇

课改六年回头看总结8篇

课改六年回头看总结8篇篇1一、引言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

在这六年里,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旨在回顾这六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面对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程改革实施过程1. 课程设置与调整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

一方面,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增加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同时,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体系的改革在评价体系上,我们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四、课程改革成效1.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具备了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2. 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们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校加强了教学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

3. 教育公平得到促进课程改革注重教育公平。

通过课程设置与调整的多样化,为不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了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学校课程改革进展情况总结范文(精选17篇)

学校课程改革进展情况总结范文(精选17篇)

学校课程改革进展情况总结学校课程改革进展情况总结范文(精选17篇)学校课程改革进展情况总结篇1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即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和学会创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缺乏专业指导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大规模送教师外出学习也不现实。

因此,学校必须探索出与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研修模式尤为重要。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在加强校本研修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1、拜师结对模式。

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

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

他们是这样做的(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

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

小学校长课改发言稿(3篇)

小学校长课改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我校课程改革动员大会,这是我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全体师生共同期待的一件喜事。

在此,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教育事业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课程改革的历程。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经学校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全面启动我校课程改革工作。

下面,我就我校课程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一、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课程改革旨在: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3.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5. 推进学校管理与评价改革,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任务1. 目标:通过课程改革,使我校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全面发展的优质学校。

2. 任务:(1)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资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改革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4)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加强师资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集锦5篇)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集锦5篇)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集锦5篇)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希望您能多留意我们网站的更新以确保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工作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就是撰写文档,范文的价值被大家广泛认可,范文的优秀构思能够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篇1摘要: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教师、学生、课堂、学校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老师们普遍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专家的事,不仅仅是名校、名师的事,而更应该是每位教师的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受益的是千千万万的学生。

但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办学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最薄弱地带”。

如何对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有效指导,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也能将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使更多的农村学生受益于课改,成长在课堂,不断提高农村学生素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要首先找准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搞好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只有探清“病情”,找准原因,方能“对症下药”。

我觉得,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见效不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在地域和交通方面处于劣势;而且农村小学学生人数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乃至十几人、七八人,经费十分短缺,致使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硬件、软件十分困难,个别“袖珍学校”恐怕连维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都捉襟见肘,困难重重。

由于经费和办学条件所限,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也很低,教师接受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一些新模式、新方法,都十分不便,而且大都没有外出学习的经费和机会。

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机械重复性训练、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设计,还是师生角色意识,都与新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极不相符,这说明教师还没有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实现转变。

小学校本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小学校本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小学校本课程改革汇报材料概述本文档旨在汇报小学校本课程改革的情况,介绍改革目标、实施进展和成效。

改革目标小学校本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2. 强化学科知识的研究,推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发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创造力;4. 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进展自小学校本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各个学校和教育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内容的优化:通过对现有课程的评估和调整,优化了课程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 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研究、探究研究等,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3. 师资队伍的培训: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4. 家校合作的加强: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效小学校本课程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兴趣的提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的研究兴趣得到了大幅提升,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2. 学业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在各个学科中的成绩明显优于过去;3. 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校本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4. 家校合作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积极的教育合力。

下一步计划为进一步推进小学校本课程改革,我们将继续采取以下措施:1. 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2. 深化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3. 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家校关系;4. 不断总结和分享经验,促进改革的良好实践在更多学校得以推广。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5篇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5篇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学校课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次课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报告将对小学学校课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课改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课改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改内容与措施1. 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对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引入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学校还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2. 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评价改革学校对教学评价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表现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改成效与亮点1.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通过课改工作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们在学术、体育、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特色课程成效显著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师专业成长显著课改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精选12篇)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精选12篇)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篇1一学期来,我校按照教育局的安排和部署,在中心学校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工作,在本学期积极开展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加强了三级课程管理,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面对本学期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一、结合实际,落实课程计划。

根据教学改革年的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

为了保证课程计划能够落实到位,学校实行“两制”管理。

月教学进度检查制,期末教学目标考核制。

月教学进度检查制是指对学科的教学进度进行监控,防止过快或过慢,从而落实课程计划。

期末教学目标考核制是指每学期末对课程计划所涉及的所有学科(包括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目标考核。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型的教师,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我校本着全员培训、全程培训的原则,在全体教师中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改革理论的学习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2、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

鼓励教师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为外出学习创造条件。

在学习中运用,将课改理念深植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3、突破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改革。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

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重点是课堂教学。

因此,我们把课堂作为课改的突破口。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设节。

做到有课时、有教师、有考评,真正走进课堂,落到了实处。

(2)、为确保各学科正常教学,进行严格的查堂制度,一经发现甲课换乙课或放羊式教学等情况,立即登记,作为教师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并纳入教师工作评价。

(3)、开展课堂教学交流与研究活动。

一是进行教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研,由组内成员轮流主持,研究本周的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

二是进行课堂交流,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教研课。

上课后,及时进行说课、评课,总结成绩,找出不足。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在大赛活动中让同学们和老师都能共同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课程改革改革时间改革情况简介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一次1949-1952第二次1953-1957第三次1957-1965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第五次1977-1985第六次1986-1991第七次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

小学教学改革实践过程(3篇)

小学教学改革实践过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我国某小学为例,详细阐述小学教学改革实践过程,旨在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改革背景1. 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2.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三、改革目标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

3.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四、改革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1)改革课程结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课程的综合性。

(2)丰富课程内容。

引入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2. 改革教学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改革评价方式(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八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专门领域和热门话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拐点上,对“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做一番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前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的未来发展。

一、历史轨迹在新中国60余年的历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之相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其大致路径及其重要细节如下。

第一次课改(1949-1952):改革旧制度,统一新政策,建立新课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其《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据此,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对旧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改革。

例如,中学取消了旧中国规定的“党义”、“公民”、“军训”等科目,设置了“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学科,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明确小学学制为5年,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和音乐课程,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做出了新的规定。

其中,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课改历程,瞻望美好明天
--板小课改回顾学校简介
遵化市铁厂镇板城联小,1976年建校。

学校位于铁厂镇东北5公里处,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0平方米,教职工19人,11个教学班,在校生256人,是地地道道的纯山区学校。

课改前生源全是四个邻村的农村孩子,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新鲜血液流动,加之还有三分之一的非公办教师,所以我校相对于其他三所小学来说师资力量最薄弱,而通过全体老师不断拼搏,我校成绩不断超越同类学校,一直处于上游,近俩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教学成绩斐然,学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名校,然而老旧的教学模式已然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针对此种情况,我校多次召开动员大会,研究商讨开展高校课堂活动,这仅仅是刚刚卖出的一小步,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但也把我们所做的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

2014年10月22日我校接到教育局小教室和教育办联合下发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拟于12月初举行全市“小学高效课堂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我校接到通知后,立即召开了全校教师学习动员大会,借此契
机全面推进我校高效课堂的改革。

一、思想引领,厚积薄发
为了从思想上让教师转变观念,学校在开始课改时,先进行了思想大讲论,在全校开展了“什么是新课改理念”、“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 、“什么是质量”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从而在教师心中确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课改新思想,从而确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内涵。

课改思想的统一,是课改实验成功的关键。

二、加强培训,共同提高
1、理念培训
(1)召开动员大会。

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信心、鼓舞干劲,为高效课堂在全校铺开奠定思想基础。

(2)举办专题讲座。

聘请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杜郎口崔其升校长、江苏连云港徐翔校长等,及杜郎口课改名师来我校做高效课堂专题讲座,让我校教师切实更新思想,转变观念。

(3)观摩示范教学。

先后邀请杜郎口十几名课改名师
来我校进行示范课、观摩课教学,通过对传统课堂的剖析和与高效课堂的对比,让教师深刻认识推行高效课堂的深远意义,激发教师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的热情。

一、具体措施
1、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

为了改变广大教师的旧观念、旧思路,学校连续召开了两次全体教师会议,就课改的背景及意义向老师们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同时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了有关高效课改的视频资料。

2、组建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

为了切实做好“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的“五步教学法”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监督课堂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3、认真思索,确立教学模式。

学校在充分学习教学理论,借鉴铁厂中心小学先进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破茧成蝶,模式构建
最终结合实际提出了课堂教学新模式为:
“五字”教学法
1、导(1-2分钟)
2、学(2-3分钟)
3、讨(5-8分钟)
4、展(5-10分钟)
5、练(10分钟左右)
二、遇到问题
我校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四、五十岁教师占到教师比例的三分之二,许多老教师习惯了多年的教学方法,从心里对课改的认识不足;另外学生也习惯了老师的主讲和自己的倾听及练习,从师生角度来看课改带给我们不小的难度;再者,新教师和老教师没有接触过高效课改方面的知识,起步对于我校教师来讲相对于其他兄弟学校晚的太多,诸多不利因素对我校课改的实施造成不小的困难。

三、解决方法
为了使高效课改工作顺利推进,不断解决课改中遇到的新问题。

我们定期将全体教师集中在一起,将课改中所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梳理,以讨论会的形式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其中的焦点问题。

讨论中,教师们各抒己见,把自己比较好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把自己在课改中遇到的新的疑惑再向其他老师问询,这样不断反思、小结模式实施情况,
不断改进和优化模式环节细节,从而推动高效课改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更好地开展。

总的来说,三小点去做:1、不断与老师们研究、切磋,了解课改遇到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集中大家智慧,解决问题。

2、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大胆启用年青教师。

3率先垂范,走进课堂,研究教学。

五、取得的收获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学会合作、互助,自主能力增强。

1.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开展“五步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活动以来发生的较为显着的变化,大多数教师在课上讲得少了,站在讲台上或前面的时间少了。

再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这些都说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有了较大的改进,尽管不成熟,但这种意识是很值得肯定的。

2.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参与学习过程,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这样的双向互动客观上必然引起师关系的变化。

新课改的课堂上,你经常会看到教师与学生同乐,一种积极探索、和谐融洽、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问题。

如:教师缺乏对教育新理念的认识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尤其是年长的老师;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要求不吻合;教师对如何开展更加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不准;优生与学困生不能兼顾发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如何进行准确的评价等等。

七、文化逐步行成
在改革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逐渐展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师生浸染其中,共同成长,全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班级的主人。

课改经验与体会
一、思想引领是前提
课改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观念是否转变,观念的转变需要专家,我们想通过“走出去,多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做思想引领。

一旦教师转变了思想,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意义,自觉地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从事教学,学校才会真正走了课改之路。

二、全员参与是关键
学校的课改不是一两个领导,更不是一两个年级或几个班级部分教师的事儿,要想坚定地走上课改之路,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深厚的课改氛围,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成为课改者,让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校的每一朵花草都散发课改的活力。

三、多元评价是保障
学校一改过去传统课堂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二变百分制为星级制;三变“以分数论英雄”为多元评语。

多种主体评价,学生、教师、家长;多种评价方式:口头表扬、鼓掌祝贺、介绍成功经验、物质奖励、张榜表彰等。

学校坚信“多一种评价方式就多少批人才”的教育思想,充分让学生展示
自己,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发现学生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常抓不懈是保障
对于每位教师学校专门成立学科小组,让教师在教研组中充分交流了解自己课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及时改进,以此保障在高效课堂的打造过程中少走弯路,让每一位教师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前景瞻望
课程改革我们只是向前走了一小步,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多,这不仅是对五中人教改热情的考验,更是对板小全体教师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改革是历史的潮流。

我们一定能够把握各种机遇,战胜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不断取得累累硕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