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马人”研究
白马藏族调研报告
白马藏族调研报告白马藏族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藏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
白马藏族是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的白马乡。
为了更好地了解白马藏族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点,我团队于近期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白马藏族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承以及教育情况。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与当地的藏族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1. 居住环境:白马藏族居住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山水相间,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地区。
2. 经济状况:白马藏族主要从事农牧业,以养牛、养羊为主要生计。
土地资源丰富,为白马藏族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市场落后等原因,白马藏族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3. 文化传承:白马藏族秉承着传统的藏族文化,喜欢唱歌、跳舞,尤其擅长唱高山情歌。
他们还保留了许多祭祀活动和传统习俗,如藏历新年、射箭比赛等。
4. 教育情况:白马藏族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学校设施有限,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很多白马藏族的孩子上不起学或者辍学率较高。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1. 经济发展问题:由于交通不便和市场落后,白马藏族的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建议政府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支持,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文化保护问题:当地的藏族文化传统丰富,但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建议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更多文化活动,加强文化教育。
3. 教育问题:白马藏族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建议加强对该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改善教育条件,提高白马藏族的教育水平。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白马藏族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白马藏族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白马藏族,为他们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白马人与羌族围度特征的分析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o s t u d y b o d y c i r c u mf e r e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a i ma Ti b e t a n s a n d Qi a n g p e o p l e .M e t h o d s :T h i r t e e n
c i r c u mf e r e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2 3 3 B a i ma Ti b e t a n a n d 6 0 2 Qi a n g p e o p l e i n Pi n g wu c i t y a n d t h e Ti b e t a n Qi a n g Au t o n o mo u s
An a l y s i s o f b o d y c i r c u mf e r e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B a i ma T i b e t a n s a n d Qi a n g p e o p l e
CHI NE S E J O UR NAL OF ANAT0MY V0 I . 3 9 No . 6 2 0 1 6
解剖学 杂志
2 0 1 6 年第 3 9卷 第 6期
白 马 人 与 羌 族 围 度 特 征 的 分 析
金 丹 张兴 华△ 宇克莉 郑连 斌 魏 榆
J i n Da n ,Z h a n g Xi n g h u a  ̄ ,Yu Ke l i ,Z h e n g L i a n b i n,W e i Yu
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白马人 是 一 个语 言 、 文化 形 态相 对 独 立 的 少数
马人 民俗 文化 保 护 和 研 究 的 理 论依 据 。2 0世纪 7 0 年代 费孝通 先 生 把 “ 武 藏 人 ” “ 平 或 白马 藏 族 ” 为 作 民族识别 工 作遗 留问题 的典 型 予 以介 绍 … , 引起 而 国内外关 注 , 但众 多人 研究 该 民族识 别 问题 时 , 并未
《 历史 上 的 氐族 和 川 甘 地 区 的 白马人 —— 白马 人 族 属初探 》 , 该 文 重 点 探 讨 了 氐族 和 白 马人 的 关 J但 系, 以及 白马 人 的族 属 , 于 对 “ 至 白马 人 ” 念 的 界 概 定 , 对 还 是 比 较 模 糊 的 。2 相 0世 纪 8 O年 代 , 利 钟 戡 、 昌吉 、 谭 向远 木 等 人 开 始 运 用 “ 白马 人 ” 念 展 概
关 键 词 : 南 ; 白马 人 ” 民俗 文 化 研 究 陇 “ ; 中 图分 类 号 :2 7 K 0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最近 , 肃省 陇 南 市 已认 识 到 了研 究 境 内文 县 甘 “ 白马人 ” 民俗 文化 的重 要 性 , 立 了 由有关 市 领 导 成 任 会 长 的专 门研 究组 织— — 陇南 白马人 民俗 文化 研
究会 , 逐步 加大 了调 查 、 整理研 究 的人 力投 入 。我 们 通 过实 地考 察 和对 白马 河 流 域 白马 人村 寨 的走 访 ,
开研 究 工 作 , 交 替 使 用 “ 马 藏 族 ”“ 马 人 ” 但 白 白 “ 白马 氐族 ” 白马 氐” 不 同概 念 的情 况较 为普 遍 , “ 等
白马人的民间传说与族群认同
摘要: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
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
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
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存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作为这一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任何民族或族群文化都创造并发展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而人是具体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文化创造又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就白马人①而言,他们是白马族群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而白马族群文化又是在白马族群居住地和历史变迁中展开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人族群认同意识。
白马族群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居住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一致的,均处于华夏边缘。
白马人世居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
这一居住空间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在空间和文化上的双重边缘性。
正是这一特点构成白马人不同于周边共生族群———汉、藏和羌的文化景观。
正是这些文化景观建构了白马族群认同的逻辑起点,也正是这一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族群的认同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民族调查和识别时,鉴于白马人聚居区与藏族聚居区地缘关系紧密,又由于部分白马人识藏文、说藏话,便被暂定为“藏族”。
人们习惯以“白马藏族”称之,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藏族”,称自己为“白马人”。
他们也多次要求政府承认他们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作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认为“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在历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中国白马人”研究讲解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近三十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
马人 的关 系 , 不仅 回答 了费孝 通存 疑之处 , 首次 明确提 出“ 还 白马人 ” 的称谓 J 。上 世 纪 8 0年代 中 后期 , 利戡 、 昌吉 、 钟 谭 向远木 等人 开始运 用 “ 白马人 ” 念展开 研究 工作 。主要 论文 有 : 概 钟利 戡 《 今
关于白马人的历史族源学界 目 前有氐族说 、 藏族说 、 羌族说 、 氐和其他族说五种说法。徐 中 羌 舒、 缪钺 、 子琴 、 绍 明 、 邓 李 黄英 等认 为 “ 白马 藏人 ” 是历 史 上 古 老 氐族 的后 裔 ; 族 学 者 桑 木 旦 、 藏 索 朗多吉等认为是藏族 ; 任乃强等则认 为是古代 “ 昌羌” 宕 的后裔 ; 王家佑认为是格萨尔王的后裔 。
其他如肖常纬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音乐探索1986年第3期和平武白马藏人民间音乐考察录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向远木略谈白马人的丧葬制度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文化学研究音乐研究1992年第3期和从白马民歌看白马文化的来源音乐探索1993年第l期何晓兵四川白马藏族民歌的描述与解释连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4期至2001年第2期毛继增对白马藏人号角式音列民歌的联想音乐研究1999年第3期苟玉娟白马藏族入赘婚浅析一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木座寨为例天府新论2007年12月张益琴甘肃白马藏族民歌考察及演唱分析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第4期燕仲飞甘肃白马藏人歌唱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08年第l期施琰茹等白马藏人文化经济教育发展的考察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提 出 尚存 不足之 处 , 以供 同 仁参考 。
一
白马藏族调研报告
白马藏族调研报告
白马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甘肃省的藏东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对白马藏族的调研也越来越多。
首先,白马藏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他们主要以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采用传统的种植、放牧和捕鱼方法。
同时,他们也保留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节日,如白马古驿村的藏族年、足节和春牛节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白马藏族的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白马藏族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题。
调研发现,白马藏族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手段。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这给白马藏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白马藏族地区的扶贫政策和民生援助力度,促进他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最后,白马藏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白马藏族与其他地区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
这为白马藏族的文化传播和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背景下,应加强对白马藏族文化的保护和交流,挖掘和发掘更多的民俗、艺术和文化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促进白马藏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白马藏族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他们保留有丰
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白马藏族的调研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加强对白马藏族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白马藏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遗产,推动他们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四川平武:探秘鲜为人知的白马藏族
【内容】:在火溪河,本想做一下关于“白马藏族”的功课,没想惹出来一个大话题: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有多少个?56个民族的结论从何而来?白马藏族就是处于灰色地带(指族源划分不清,地跨不同行政区域的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民族。
延宕逾40年的民族识别,今日已鲜少人知。
在“56个民族56支花”的歌声中,戛然而止。
川北,平武,南坪,以及甘肃的文县,最新估计约有2万多人口的白马人,平武县境内大约有四千余人。
在全国,四千是小分子一个,目前,中国还尚有70多万待识别的民族人口的大分母呢。
白马人的问题,并非个案。
与西方大多由单一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民族混居杂处,难以细分。
鉴于此,1953年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从主人”原则,让各民族自报族称,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国自报登记下来的民族名称逾400种!仅云南,便有260多种民族。
不成了“400多个民族400多支花”?男女老少都戴帽白马藏族的来由和族属问题,是学术界一直争议关注的话题,1978年,学者费孝通专程赶赴平武研究白马藏人,对他们的族属提出疑问,他考证贝不是藏族,贝就是贝,是氐人的后裔,为此,四川民族研究所于1980年编印了《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案》,以后却沉寂下来。
据平武县政府官员说,解放后白马人就被视为藏族的分支,称白马藏族,如果重新讨论其族属问题,无疑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尽管他们的习俗、宗教、文化都与藏族不同,但仍然把他们视为藏族的一支。
山清水秀,外人难以打扰的地方其实,民族识别1986年已至落幕,国家民委向中央报告称,我国民族识别的任务在五十年代已基本完成,更改民族成分的问题,现已基本解决。
对待定民族识别问题,亦提出了处理原则,对于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团,尽可能地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共乐壶天有文献说,1951年的川北行政会议,协商决定将四川南坪、平武、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都归了藏族,因为他们一部分会说藏话,与当地藏族人也有来往,加上那时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不强,稀里糊涂地就定了。
羌族与白马藏人文化比较研究
2000年第5期思想战线THE IDEOLOGICAL FRON T————第 26 卷————Y unnan University’s Journal of S ocial Sciences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No.5,2000Vol. 26羌族与白马藏人文化比较研究Ξ李绍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17)摘 要:羌族与白马藏人源于古代同源的羌族和氐族,是两支地域相邻且文化相近的族体。
其文化的相近主要表现在生计、生活、宗教、习俗等方面,但由于历史原因,两种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羌族受汉化较深,农耕业较先进;白马藏人多受藏文化影响,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关键词:羌族;白马藏人;同源;比较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0)05-0039-04A C 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the Qiang and Baima Tibetan Ethnic G roupsL I Shao-ming(Ethnic Institute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610017)Abstract:Closely connected by geography and culture,the present Qiang and Baima Tibetans ev olved from the ancient Qiang and the Di ethnic groups that shared the same origin.Their close cultural connection is seen in livelihood,life,religion and customs.H owever,the two groups have many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Qiang,much influenced by the Han culture,has fully developed its agriculture while the Baima has made less progress in this field.K ey w ords:the Qiang ethnic group;the Baima Tibetan ethnic group;the same origin;comparis on 羌族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自称“尔玛”(Xma),人口19万,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汶川、理、茂、松潘、黑水县及锦阳市所属北川县一带,所讲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文字。
白马人族属研究述评兼及族群认同理论反思
在 批 判 方 法 论 之 前 ,我 们 首 先 应 对 白马 人 研 究 的 问题 意 识 进 行 反 思 。社 会 学 的研 究 取 向 会 将 白马人 作
为一 个 已客 观 存 在 实 体 社 会 进 行 社 会 结 构 与 功 能 的解 读 。以往 的 人 类 学 则 多 关 注 白 马人 的 族 群 归 属 与 民族
【 关键词 】白马人 ; 族群认 同; 边界 ; 层次 【 中图分类号 】 C 1 . 92 4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8 4 4 (0 0 0 — 0 7 0 10 — 12 2 1 )4 0 2 — 4
、
客观 文化特 征 派的 白马研 究
比研 究 , 据 各 种 文 化 特 征 ( 饰 、 言 、 式 、 根 服 语 仪 饮食 、 建
背 后 的 逻 辑 思 维 与 意 义 。 以 此 作 为 本 文 思 考 的 出 发点 和 落 脚 点 .笔 者致 力 于 阐述 的 是 在 具 体 的 环 境 下 怎样 解 读 白马人 的认 同观 。
大规模讨论会并形成 《 白马藏人族属 问题讨论集》 在 ,
这 本 研 究 白马 人 的 重 要 文 集 中 。学 者 们 的观 点 大概 分 为 三 类 : 数 学 者 从 地 理 、 史 角 度 认 为 他 们 是 古 代 氐 多 历
藏 族 后关 于 白马人 的族 属 问题 的争 论 就 没 有 停 止过 。 四川 民 族 研 究 所 在 18 9 0年 对 白 马 人 族 属 进 行 了
特 色 文 化 。 白马 人 作 为 一 个 有 着 强 烈 自我 族 群 意 识 的 研 究 群 体 对 象 , 们 应 该更 多 给 以思 考 也许 不 是 “ 我 他们 是 什 么人 ” “ 们 应 该 是 什 么 人 ” 问题 , 是 “ 或 他 的 而 他们 ( 们 ) 什 么 把 自己 ( 们 ) 做 什 么人 ” 这 种 认 知 我 为 他 叫 和
“白马人”概念问题商兑与探讨
“ 白马人 ” 民俗文化的前提 , 也是开展 陇南 白马人 民俗文化保护和研 究的理论依据 。“ 白马人” 就是一个 自周秦
以来历史上形 成的有共 同语 言即 白马语、 同地域 即西汉水流域至 白水 江流域甘川居住地 、 同经济生活 以 共 共
及共 同音 乐、 舞蹈 、 宗教 崇拜 、 丧葬、 婚俗等文化 、 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 而又稳 定的共同体 。“ 白马人 ” 已经具备
7
第 l 卷第 4期 (0 9 4 20 )
蒲向明: 白马人 ” “ 概念 问题商兑与探讨
V 1 4N . 20 ) o. o ( 0 9 1 4
县隶 东郡 , 白马县 隶兖 州濮 阳 国 , 晋 南朝 齐 隶东 郡 。 隋隶 东郡 , 为东 郡治 。唐隶 河南 道 滑州 , 为滑州 治 。 宋代 仍 保 留有 白马 县 , 宋 隶 京 西北 路 滑州 , 滑 北 为
上世纪 7 年代 费孝通先生 把 “ 0 平武藏人” 或
“ 白马藏族 ”作为 民族识别工作遗 留问题 的典型予 以介绍 ,引起 国内外关注 , [ 1 ] 但众多人研究该 民族识 别 问题 时 , 未 直 接 提 出 “ 并 白马 人 ” 的概 念 。真 正 首
次提到“ 白马人 ”应该 是 孙 宏开 先 生 追溯 “ , 白马人 ”
第1卷 期( o) 4 第4 2 9 o
甘 竹拒 音高
V1 .2 9 o 4 o( o) . N4 0 1
“ 白马 人 ” 念 问题 商 兑 与探 讨 概
蒲向明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 甘肃成县
摘
72 0 ) 4 50
要 : 么是 “ 什 白马 人 ” 这 是 一 个 为 许 多人 所 忽视 , 而 却是 十 分 重要 的 问题 。 这 个 问题 , 当说 是 认 识 ? 然 应
从不对称行为特征探讨白马人的族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r i g i n o f Ba i ma p e o p l e i n t e r ms o f b e ha v i o r a l t r a i t s o f l a t e r a l f u nc t i o n a l d o mi na n c e
6 b e h a v i o r a l t r a i t s o f l a t e r a l f u n c t i o n a l d o mi n a n c e i n Ba i ma a n d Qi a n g p e o p l e .Re s u l t s : Th e r e we r e s e x u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L - t y p e p e r c e n t a g e s o f h a n d e d n e s s o f Ba i ma p e o p l e a n d s t r i d e t y p e o f Qi a n g p e o p l e .I n B a i ma p e o p l e ,t h e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L - t y p e o n a r m
3 0 0 3 8 7 )
(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天津市 动植 物抗性 重点实验室 , 天津
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
介 绍 并 指 出 其 “ 历 史 上 并 非 属 于 藏 族 的 可 能 在 性 是 存 在 的 ” J, 而 引 起 了 社 会 各 界 对 “白马 J从
人 ” 关 注 , 些 有 关 “白 马 人 ”的 专 题 文 章 见 的 一 诸 于 报 端 , 要 是 对 该 民族 风 俗 习惯 、 活 方 式 主 生
位 代表上 北 京 , 个 老 大 娘 。毛 主 席接 见 代 是
表 们 , 她 是什 么 民族?毛 主席一 问 , 大 娘很 问 老
紧 张 , 也 说 不 上 来 , 人 就 替 她 说 是 藏 族 。 毛 话 旁
主 席又 问 :是 不是藏 族 ? 她 说 : 是 , 。 她 自 ‘ ’ ‘ 是 ’
昌 吉 《白 马 人 论 稿 》( 西 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1 8 《 99
己什么族也 不 清楚 , 的搞 不 清楚 。后来 一 部 真 电 影 上 有 这 个 民 族 , 作 藏 族 。他 们 就 说 , 们 称 我 不 是藏族 , 们 同他 们 不 一 样 , 言 不 同 , 饰 我 语 服 不 同 , 不 信 喇 嘛 教 , 么 说 我 们 是 藏 族 ? 过 了 也 怎 这 么三 十多年 了 , 们有 了 自己的知识 分子 , 他 现
学 员 座 谈 会 上 讲 话 时 指 出 : 川 省 平 武 、 潘 一 四 松
带 , 一 支 白马 藏 族 , 去 对 外 都 称 藏 族 。据 有 过 说 , 个 称 呼 是 这 样 来 的 : 放 初 , 们 选 派 了 这 解 他
一
需 要 申 明 的 是 , 孝 通 对 “白 马 人 ” 居 地 费 聚 的描 述 , 漏 了 甘 肃 文 县 , 为 文 县 白 马 河 流 域 遗 因 当 时 比较 偏 远 , 名 度 不 高 。 实 际 上 , 马 河 流 知 白 域 应 该 是 “白 马 人 ”人 数 最 多 的 聚 居 区 。 据 谭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医药的初步调查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医药的初步调查目的:调查和挖掘四川平武白马藏区的药物资源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对白马藏族医药知识进行抢救,为民族医药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
方法:深入平武白马藏族的4个民族乡进行座谈、访问、现场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验证性实验。
结果:平武白马藏区药物资源丰富,风湿病、胃病、咽炎、外伤等为当地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与当地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白马人用药具有就地取材、单味简用的特色,擅长使用“冷水药”和“鼻吸药粉”等。
结论:因受汉文化的影响,白马藏族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抢救白马藏族医药已迫在眉睫。
标签:白马藏族;民族药;药物资源;常见病;验方我国地域辽阔,中药资源丰富,而民族药和民间药占中药资源总数的90%。
各民族中传承的草药识别和应用知识,防病治病的经验和方法更是中医药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白马藏人”是指分布在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和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大都敬奉白马神[1]。
近3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白马人的研究重点聚焦在白马人的概念、族属、族缘、宗教信仰等问题的探讨上[2],在白马藏族药物资源和防病治病方法及原理方面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少。
四川平武县是白马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药物资源丰富,行医用药方式独特。
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白马藏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以平武县白马藏族的4个民族乡为主要调查地点,系统挖掘收集平武白马藏族的医药资源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建立调查档案,为民族医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方法概述采取现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调查四川省平武县的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和木皮藏族乡4个民族乡。
主要访问调查对象是各藏族乡的民间草医,具体有白马乡的扎噶才里、柴火,木座乡的卢德寿,木皮乡的余正荣,黄羊关乡星光村草医杨先生。
参加调查的人员有陶育照、苏洪全、孙志蓉、杜远、刘文杰、勇珠、呢嘎才里、张苏等。
白马人文化研究述评
一
惯等方 面与邻 近 的九 寨 沟 、 文县、 松 潘 等安 多 藏 区藏 族 的 比 较, 得出 白马人确为藏族 的结论 ” 。
( 三) 族 名待 定说
、
族 源 族 属 探 究
对 于白马人 的 民族界 定 以及 族源 问题 , 是 历来 学 界颇 有
中图 分 类 号 : C 9 5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3 6 3 7 ( 2 0 1 7 ) 0 2— 0 2 2 4—0 5
白马人 ( 或称 白马藏族 ) 是 对生 活在 今甘 肃文 县 、 四川平 逵夫 、 钱丽花等学者 的论著 中。
武Hale Waihona Puke 、 九寨沟县 ( 原南 坪县 ) 等 地 的少数 民族群 体 的称呼 。因
本文 以全部成果 ( 主要 是论 文 ) 为据 , 从 族源族属 、 民俗事 样 , 同源 于 占羌 人 , 白马 藏 人 实 为现 代 藏 族 的 一 个 地 方 支 。李 加才让则 从 白马藏族的历史记载 、 房屋建筑 、 风俗 习 像、 语 言文学 、 艺术 等 四个 方面 对 白马人 文化 研究 的情况 , 择 系 ¨
也有少量对 白马人族 源问题 进 行研 究 的论文 , 可 称 为 白 马 人 度来说 明白马 人 与 氐族 之 间 的渊 源关 系。如钱 丽 花 报道 了
N A技术验证 了白马人是 氐族 后裔 这一 事实 , 证 明 了白马人 研 究 的起 步 期 。2 0 0 0年 ( 含2 0 0 0年 ) 以来 的 l 6年 , 对 白马 文 D 化研究 的广度 和深 度都有所提 升 , 涉及 自马人族属 研究 、 语 言 与 氐人 的天 然 联 系 。 研究 、 服饰研究 、 日常生活图景研 究 、 艺术研 究 、 文学研 究等诸 多方 面 , 对 白马文化进行 了全方位 的铺排 、 展示、 分析 和研究 ,
“中国白马人”研究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白马人”的历史
“⽩马⼈”的历史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北史·氐传》《华阳国志》和《括地志》等古籍记载,西汉⽔、⽩龙江流域及涪⽔上游,是古氐原始分布所在。
古代氐族在些部落众多,有⼗多个,以⽩马氐为最⼤。
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氐⼈受到排挤。
据魏⼈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有王,所以来久矣。
⾃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分窜⼭⾕间,或在禄福,或在汧、陇左右。
”东汉末建安⼆⼗四年(公元219年)三⽉,曹操令雍州刺史张既⾄武都,徒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郡界内。
不久,魏武都太⾩⼜前后徒武都汉民、氐⼈等万余户于京兆(故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治上邽,今⽢肃天⽔市)、南安(治獠道,今⽢肃陇西东南)⼴魏(治临渭,今⽢肃天⽔东)等郡县之内。
汉魏时期,武都郡的氐族虽然经过数次⼤的迁徙,但郡内的氐族仍然很多,原有的王候部落组织仍然存在。
《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我“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有王候在其虚落间。
⼜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
韩定⼭《阴平国考》说:“阴平虽称古氐羌地,然考东汉以前,诸羌部落,似犹未⾄阴平,其在阴平者,⽩马氐⽽已。
东汉以后,羌氐错杂,⽽以氐为主。
”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武都氐王杨仆率众内附,被安置在汉阳郡(即天⽔郡)居住。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郡。
蜀汉改“道”为“县,”改刚氐道为刚氐县和⼴武县。
阴平郡领阴平,甸氐(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刚氐(今四川省平武县)、⼴武(今四川省青川县)四县。
建兴⼗四年(公元成都南)。
便苻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只有苻健来到蜀地,降魏的四百户被安插到魏的内郡。
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郭淮徙氐⼈三千余落以实关中。
经过上述迁徙,魏晋时的氐⼈除在天⽔(即汉阳)、南安、⼴魏(即略阳)三郡形成了新的分布中⼼外,原有的武都、阴平仍是中⼼。
白马人,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古老样本
白马人,活在现实世界中的古老样本作者:来源:《丝绸之路》2016年第01期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在川、陕、甘交界的秦巴山腹地,有一个神秘而古老的部族,在人类历史不断更迭、发展的进程中,她依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部族记号;在现代文明纷繁的天空中,她如一颗明亮的星子突然惊艳了世俗的眼眸。
他们带着自己的图腾、自己的神秘、自己独有的个性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就是甘肃白马人。
甘肃白马人至今仍保持着远古的生活习惯,他们聚族而居,深居简出,在远离尘世的山野之间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甘肃白马人有自己的部族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部族文字。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甘肃白马人乐观豁达的性情,他们率性而歌,纵情起舞;举杯畅饮,民风淳厚。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白马人依然保留着农耕时代的鲜明印记,并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标签,在灿若星河的民族大家庭中大放异彩。
曾几何时,居住于秦巴山腹地的白马人气定神闲地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考古探索、旅游业不断兴起,与世隔绝的白马人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们从哪里起源?他们的祖先是谁?他们是如何完成承上启下的部族使命的?他们的民风、民俗有何与众不同?伴随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了素有“大熊猫故乡”美誉的甘肃文县。
走进川、甘、陕交界处的甘肃文县,这里森林茂密,气候温润,一派巴蜀风光。
白水江畔的油菜花早已娇艳了春的盎然,在云海苍茫的青山翠谷间,通往铁楼乡的山间公路蜿蜒其中,神秘的白马人就聚居在这一带。
在对甘肃白马人这一神秘部族的探寻中,我们的初衷只限于在充满生命力的白马文化中寻找人类发展的轨迹,感知他们的历史以及苦难,并在这个活化石般的原生态部族中发掘不为所知的精神滋养和与华夏文明积淀相通的灵魂根脉。
最早来到东亚大陆的古老部族一直以来,文县白马人的历史渊源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社会学科在田野作业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进行不同角度的考证,但似乎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又有古老氐族历史的沉淀,他们与南方民族不同,与藏族也有明显的差异,国外尚未发现与此相同的民族,故专家提出称“中国白马人”是有道理的。
除已有大量白马人的论文外,现今还有编修《中国白马人史》的,有专门研究白马人的习俗文化、语音文化、音乐舞蹈、还将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列为世界保护范畴。
真是想在中国白马人生活的保护区中做出了这些大手笔文章,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二“中国白马人文化”的探考中国白马人的研究近年来是个民族学、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军事学家关注的交点。
多年的研究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也引起国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汉初司马迁在《史记。
西南夷传》中说:“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语意清楚叙事明白如话。
是司马迁把氐与羌明析地划分出来了,也是他首先把“白马”与“氐人”联结在一起的,此时汉族正在形成,藏族未必有更大的部落,相近中原的其他部落民族,也只是缺少记载,司马迂《史记》中己是清楚明白的。
其后有关氐族的记述遍及史书,载满国史、省、县、州志,更多的民间族谱、家谱和档案中也反映着氐民族的活动。
如现代人新作就有杨耀坤《仇池国志》、韩定山《阴平国考》近代研究《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1、2集、曾维益《白马藏族研究文集》、刘启舒《文县白马人》等都足证明这些史料,此不重述。
白马以地名相连后就出现了:白马番、白马路、白马路族番夷及白马河、白马夷、白马乡、白马公社、白马关、白马山、白马池、白马庙等。
以番相连的地名.族名有:西番沟、西番河口等;龙州三大番(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文州二番(王百户番地、马百户番地)等。
地名是人文历史最好的证明,是第一手有力证据。
至今白马人的群体居住地没有藏羌语或语音”定名出现很多呢?运用“白马人”称谓来研究比“白马藏族”称谓研究更具有特色。
研究之一:“白马藏族”的由来:1951年7月31日平武藏族自治委员会正式成立。
将著名的龙州三番(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统一认定为藏族。
但民间仍称“白马番”。
文县民国年间户口登记为“番号”的白马民。
自解放后民族登记含糊,到一九八一年五月才确订为铁楼、博峪藏族(1984年博峪乡划归舟曲县)公社。
而汉藏杂居的铁楼人民意见还不一致。
一九六四年国庆期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白马人代表时,面对身穿裸裸裙,头戴沙尕帽,上插白鸡毛的尼苏,询问他:你是什么民族?问题终于由毛泽东这位走过雪山、草地,去过藏区知识渊博的全国各民族的领袖这样一位人物提了出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在全国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二年中央政府先后派出中央访问团分赴民族地区慰问。
一九五三年全国曾汇总了四百多个民族。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六年民族识别分别因“文革”撂浅。
一九七六年甘肃省、四川省民委派员来文县考察白马人,接待的是白马人余守敬;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文县统战部罗文明、马福全二人随四川省民委、甘肃省民委和部分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实地深入平武、南坪、文县考察,研究白马人的族属问题。
识别民族是个艰苦细致工作也十分专业,然仅一些行政行为难以有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在此理论指导下产生了我国识别民族成份的基本共识:只要是历史上形成有在语言、经济、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经过识别确认为独一民族,广泛征询本民族意愿加以认定。
在许多族别称合并为一个民族时,选用哪一个民族称作为全民族认同的族称,则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通过本民族各层面代表人物协商来确定。
不论其数多寡、社会发展如何,统统称为民族,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的支持,既有利于民族及民族形成科学研究的活跃开展,也使民族识别顺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保护区内的“中国白马人”的探源、考证、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这些。
她们的一切活动并没有引起藏族内任何顷纠纷,和汉民族也没什么大的矛盾与冲突。
相反大力推还进了中国白马人的研究活动,引来国外学者、国内专家络绎不穷。
而对“白马藏族”的平武县、九寨县(原南坪县)和文县的旅游事业开发创造了先基。
一些学者为突出白马文化研究,也不去过多地从民族化分、另立、专识别一支民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白马人”。
这个写法学者颇能接受。
本民族也喜欢称呼,是新中国民族文化的新亮点。
三、“中国白马人”在文县“中国白马人”现今在文县生存的人数多、保留的最完整、代表性强,在文县研究白马人是最佳之地。
研究之二:历史上阴平(文县)境内活动的白马人(氐人)。
氐是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
在陇南活动十分频繁长达三百八十余年。
曾建立过仇池国(前296—371;后385—442);武都国(443—477);武兴国(477—553);阴平国(477—580)。
氐人所建的阴平国的最基本情况大致如下:仇池自杨芪搜开国共传八主,历时七十五年,世居仇池,阴平郡为其腹心辖地。
后仇池国共传五主,共五十九年;武都国,共传三主,共三十年,世居葭芦,这一时期阴平都在属。
南朝刘宋顺帝升明元年(477)仇池杨氐杨难当之族弟杨广香被北魏为阴平公与葭芦戍主,阴平国从这时开始,共传八主,计一百零二年。
阴平国领有原阴平郡地(含今文县、平武、青川等地),后来沿阴平蜀道南下,占领广元等地。
初治阴平县(今文县),主移治沙洲(今广元市青川县东之白水)。
之后,氐民族一直在阴平、文州、文县这一带顽强的生活着。
唐、宋、元时期的氐民活动已有不少学者论证,本文不作重点叙述。
但此后的氐民族史料上一般习惯于称为“番”、“蛮”等。
四川大学一批学者、教授多方考证吐蕃进入中原没有过入川甘之文县、平武等域。
明、清以后,文县一带的档案、族谱、家谱史料较多,其清楚的记述着中国白马人在文县的情况。
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皇帝钦命治边各督抚,把他们所辖域内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民族的衣冠服饰,绘成图像送交军机处,由大学士人傅恒乾隆二十六年(1761)编成的《皇清职贡图》中明确记载:“文县地联秦蜀番民盖以苗蛮之一种与西陲诸番不同,居县属之下舍书、英坡山先等处。
”明时设王、马二百户分领之。
王土司,始祖王砌豹,世袭指挥土司昭信校尉,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三月陕西都司授予,后传给王安巴、王封、王土、王允中、王承宗、王世爵、王绪先、王受印等九世。
其番地二十二处有:东仲沟、下麦鹅堡、麦鹅堡、官地堡、杀番沟、草坡山、香花山、鹞子坪、羊田山、上哈杀、梁寸峪、太平族、野不咱、崖道堡、下扎多、滩卜沟、得胜寨、园咀堡、扎多寺、堡子里、王家沟、下舍书。
马土司,其上始祖马郝耶是元文州万户头目,以番官传马桑、马章奴、马信、马让、马凯、马麟、马渥、马瑞、马声、马腾云、马体乾、马继宾、马显胤、马殿应、马成德、马超远等十多名世袭或钦准的百户番官。
延绵于明、清两朝。
领其番地有:英坡山、夹石沟、核桃坪、烟雾坪、麦贡山、立志山、中岭山、入贡山、枕头坝、郎藏山、雪卜寨、毛安族、竹林族、草坡山、本人山、盐土山、木路山、沙坝族、梨园山、博多坝、蒲池山、白固族、郎卜山、月牙族、古坪沟、班鸽山、扎麻沟、野人山、深沟族、马尾山价等三十余。
(注意:上两地名部分今仍沿用)现今居住在甘肃文县的中国白马人有:2001年统计数,铁楼乡1793人;石鸡坝487人;中寨990人;梨坪521人;马营299人;堡子坝222人;丹堡231人;上丹352人;刘家坪402人;城关599人。
总计5906人。
平武、九寨、松藩三县从略。
地名是最原始、最有力的证明,通过中国白马人居住地的历史地名的语言分析和地理景观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探索中国白马人历史上的自然面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迁徙、方言古语特征都可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三、中国白马人的心理文化素质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性格,指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表现出来的。
如建筑的艺术风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饮食、服饰、戏曲特点,以社会风尚、节日和民族传统等。
中国白马人在历代战乱中成长,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奋勇不屈的民族性格。
在中国历史上氐民族曾一度十分强盛,以符坚建立过“前秦”(350_394);吕光建立过“后秦“(384_417),这两个政权都想统一全国,故自称“大姓”、“豪族”。
只因符坚的“淝水之战“大败之后氐民族变成了弱小的割政权。
有的处于十分危机的谋生中发展的困境。
有的就不自然的融合于其他民族,文县的白马人是保存氐民族最为完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