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藏族酥油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藏族酥油茶
如果要给藏民族找到一个最具特色的标签,酥油茶一定是得票率最高的。
这种茶作为藏民生活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出镜率最高,而且历史悠久。
虽然现在的藏族也喝清茶和奶茶,但最普遍的依旧是酥油茶。
严格意义上的酥油茶其实是一种茶汤,只不过人们将酥油等佐料加入茶里面,再使用特殊的加工方法进行调配。
在藏语里,酥油茶叫作“恰苏玛”,意思是不断搅动的茶,这个名字的得来和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有直接关联。
因为在制作酥油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搅拌棒不断搅动,好让多种食材都可以均匀混合,散发出各自的味道。
将多种食物混合,使用牛奶或者羊奶来煮沸茶汤,冷却之后在溶液的表面会有一层脂肪,这就是酥油茶最基本的形态。
它喝起来咸香之中又透露出一阵的甘甜,不仅可以让身体变得暖和,还可以补充营养。
作为藏民族待客的最佳方式,酥油茶和糍粑配合起来,是他们特有的饮茶方式。
而且,客人在喝酥油茶的时候,不能一饮而尽,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每一次喝茶时都在茶碗底部留下一点,这是对煮茶者的肯定。
如果不想再继续喝了,可以将茶碗之中剩下的少部分茶汤轻轻泼在地上,这个动作就是告诉主人自己已经喝好了。
云南茶文化资料
云南茶文化资料云南是我国的茶叶大省,云南的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云南的茶文化你知道多少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云南茶文化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云南茶文化介绍文章为你介绍云南茶文化的基本概述,云南主要茶叶品种,滇红、普洱茶、七子饼茶、沱茶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基诺凉拌茶、佤族烧茶、布朗青竹茶、景颇族竹筒茶、丽江龙虎斗、大理三道茶、昆明的九道茶等茶文化的相关介绍!云南茶文化基本概述云南是茶的故乡,茶叶也是是云南省久负盛名的特产,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种植历史。
现在,云南省有92%的县种植茶叶,所产茶叶除供应国内市场需要外,还远销欧美及东南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云南有四十多个县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野生大茶树。
在哀牢山区镇源县九甲乡千家村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树龄2700年和2500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据西双版纳的古傣文记载,早在1700年前,当地就有茶树栽培。
勐海县南糯山上至今生长着800年前的人工栽培茶树,被称为“茶树之王”。
云南由于气温、土质、阳光适宜,云南种植的大叶茶,具有质优高产、发芽早、育芽力强、生长期长、芽叶肥厚、叶质柔软等优点。
经科学分析,茶的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的总含量高,故云南茶叶具有色泽鲜艳、味道浓厚、经久耐泡等优点,加之加工制作技艺精湛,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传统名牌茶叶。
其主要品种有滇红、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五大类,其中滇红、普洱茶及紧压茶中的沱茶、七子饼茶等深受国外游客喜爱。
但是云南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特别喜爱饮茶。
在悠长的历史中,茶渗透渗出到了每个民族糊口的各个方面,饮茶习俗也多姿多彩。
云南主要茶叶品种滇红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
滇红功夫茶的主要特点是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醇浓、香气淡郁、条素均匀、外形美观;滇红碎茶的主要特点是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汤色红亮,香气扑鼻。
如在红茶中加上牛奶和糖,乃是上等的营养补品。
【三年级作文】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
【三年级作文】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
纳西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州、丽江市、怒江州、迪庆州等地。
纳西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纳西族的民俗风情。
吃饭习俗
纳西族的饮食非常讲究,通常一顿饭会有多道菜。
在纳西族人的生活中,10个人以上的饭局称为“十卓”。
在“十卓”宴席上,每道菜都要有讲究,例如鱼要对面摆放,炒菜要靠墙摆放。
喝茶习俗
纳西族是茶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纳西族的生活中,喝茶是一种习俗。
纳西族人一站在茶卡子前,就会端起茶杯,茶水一口二口地喝进肚子里,然后再转身离去。
邀约习俗
纳西族人一般不直接开口邀请朋友聚餐,而是先询问:“明天你去哪儿吃饭?”如果得到回答是“我还没想好呢”,就意味着你已经被邀请参加聚餐。
舞蹈习俗
纳西族的舞蹈也非常有特色,主要有三种舞蹈:纳西舞、丽江古城舞和五色花舞。
纳西族的舞蹈表现出了纳西族人的自然、朴实和热情。
节日习俗
纳西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例如火把节、保国寺庙会、盘王会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把节,这是纳西族最盛大的节日。
在火把节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游行,这是为了祈求平安和祥和。
以上就是纳西族的一些民俗风情介绍。
纳西族人深爱祖国、懂得感恩、勤劳实干,在他们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少数民族茶艺专题
四、少数民族茶艺专题1、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青竹茶: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
然后找些干枝落叶,当作烧料点燃于竹筒四周。
当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当新鲜茶叶,继续煮沸,经3分钟左右,即可将煮好的茶汤倾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罐内,便可饮用。
青竹茶将泉水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所以,喝起来别有风味,久久难忘。
酸茶:一般在高温高湿的5-6月间进行。
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鲜叶,放入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
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入土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2、白族的三道茶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
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
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
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纳西族龙虎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纳西族龙虎斗生活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不仅喜欢饮茶,而且还有很多种独特的饮茶方法,盐巴茶、糖茶、油茶,每一种都充满了创意。
而这其中最具有纳西族特点的便是一种叫作龙虎斗的茶。
龙虎斗,在纳西语里称之为“阿吉勒烤”。
这种茶的制作方法,是在茶汤被煮沸之后,迅速地倒进装了白酒的茶盅之中,热茶汤和白酒相混合,发出一阵声响,所以称之为龙虎斗。
因为白酒和茶的混合,让这种茶具有了两种饮品的特性,因此特别受当地人欢迎。
冲泡龙虎斗的时候,需要准备两个茶罐,一个用来盛水和煮水,另外一个就用来烤茶。
烤茶也是纳西族人所特有的茶叶处理技巧,需要将茶叶放在陶罐里,架在火塘边上慢慢转动,一边烘烤,一边观察,等到陶罐里的茶叶发出了焦香的味道,就可以将另一个陶罐里煮好的水倒进去,焖煮几分钟。
与此同时,需要在茶盅里准备少半盅的白酒,等到茶汤煮好了,手脚麻利地将茶汤倒进茶盅。
茶汤和白酒猛然相和,茶盅里的白酒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在纳西族人的眼中看来,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倒入茶汤的时候动作越迅速,发出的声音就越大,所得到的寓意自然也就越好,大家就会越开心。
捧一杯龙虎斗,有茶香,也有酒香,趁热喝下去,滋味浓厚,香气盈口,到了肚子里都非常舒适。
纳西族人其他的饮茶方法,如盐巴茶、糖茶和油茶等,在冲泡方式上和龙虎斗有相似之处,只是在事先准备好的茶盅里放的不是白酒,而是盐巴或者其他的物料。
根据人们的口味不同,纳西人喜欢不断尝试各种食物的冲泡感觉,有的时候还会用这种方法来治病。
譬如说有人感冒了,冲泡龙虎斗的时候,就可以在酒里放一个辣椒,这样茶汤里会有一种辣辣的味道,喝下去浑身发热,会流很多汗出来,再睡上一觉,感冒自然就好得差不多了。
生活在怒江一带的傈僳族、普米族、彝族、苗族、怒族等,和纳西族有相似的喝茶习惯,相比较而言,纳西人更喜欢龙虎斗,而其他几个民族则更喜欢盐巴茶。
将烤好的茶叶冲泡之后,再加入盐巴搅拌,就可以饮用了。
这种茶的茶汤是橙黄色的,饮用的时候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盐巴咸咸的味道,如果再配上玉米粑粑,那就是更有风味了。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拉祜族姑娘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拉祜族姑娘茶中国多个民族的婚俗之中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
在人们的眼中,茶是非常贵重的礼品,也足以代表自己的心意。
云南拉祜族在谈婚论嫁的时候,茶叶是必不可少的一样礼物。
如果某个小伙子看中了谁家的姑娘,求婚的时候就必须要带上茶。
这种被特指为“求婚茶”的茶叶一般包括一份茶叶和两套茶具。
在判断小伙子诚意的时候,姑娘的娘家会参照他所带来茶叶的优劣,质量好的茶叶价值自然高,这也是反应男方财力的一种方式。
如果姑娘对这桩婚事无意,就会把茶叶退回去,代表这门亲事没有达成。
对于即将出嫁的姑娘,拉祜族也有一种茶,叫作姑娘茶。
这种茶叶是用特殊的工艺来制作和饮用,分为苦茶和甜茶两种。
在出嫁当天的早晨,新娘要喝一杯冲泡得非常浓的苦茶,这表达生活之中总会有一些悲欢与不如意。
然后,她的娘家人又会冲一杯放了蜂蜜的甜茶,寓意着小两口未来的日子会先苦后甜,越来越好。
既然吃过了人生的苦头,在喝甜茶的时候也会格外珍惜其中的香甜,父母的祝愿和人生感悟都在这一杯茶中。
制作姑娘茶的时候,需要将茶叶放进烤热的陶罐里,用文火来慢慢炒制。
当茶叶的色泽从绿色逐渐变成了黄色,到最后发出了焦香味的时候,就可以注入开水了。
陶罐里的茶汤被煮沸的时候,香气浓郁而又苦涩,喝起来也有一种苦苦的味道,这边是新娘要喝的第一杯苦茶。
当第一杯茶喝完,就可以在茶杯里加入蜂蜜和芝麻,此时的茶汤不像第一杯那么浓,蜂蜜让它变得甜蜜,芝麻代表未来的日子节节高,它们的香气融合在一起,香甜可口,内涵丰富,还能为即将参加婚礼的新人提供充沛的营养,起到保健作用。
来迎娶新娘的新郎在这一天也可以喝到一杯甜茶,娘家人用一杯茶来表达自己的祝愿。
前来迎亲的人一起饮用姑娘茶,也是对新娘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
云南的茶文化介绍
云南的茶文化介绍推荐文章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热度:中国悠久茶文化的历史热度:中国茶文化课后心得范文热度:中国茶文化传播历程热度: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文章热度:云南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那么你们知道云南的茶文化的基本资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云南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云南的茶文化介绍第一道茶谓之头道苦茶,此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
先将优质绿茶放入砂罐用火焙烤,待茶叶烤黄发出香味后,冲入少量沸水,等泡沫消失后,用火煨片刻,当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壶。
二道茶,象征生活应当先苦后甜才有意义,在砂罐中注入沸水,加上白糖、核桃仁、芝麻面等,煮后饮用。
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和红糖、蜂蜜、桂花、米花、花椒等物,饮时感觉口颊香甜而又略带辛辣,使人精神爽然,即寓意事业开拓成功令人回味无穷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寻访组在茶楼特制的长木凳上坐定后,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气定神闲的坐在表演台的中央,其余六位白族青年分成两组开始“三道茶”仪式。
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嘉宾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礼,后来流传到民间,经保留和发展延续至今。
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点。
差不多半个小时后,结束了“三道茶”的泡制和饮用的整个过程。
实际上,“三道茶”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茶”,更无法与龙井茶相提并论,但是它的泡制和饮用过程几乎始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白族人充满了喜迎嘉宾的兴致和亲热的感情。
白族青年用双手向客人奉上的每一道茶,那份主宾相敬的情景,会令品茶人有一份莫名的感动。
云南的茶文化起源自古名寺出名茶。
大理的感通寺(始建于南诏)的“感通茶”就是最初产于寺院中,并与寺院禅道相得益彰的名茶。
感通茶因产于感通寺而出名,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
明代冯时可在《滇行纪略》中记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苏)伏龙(绍兴) 。
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
”《明一统志》称:“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
云南白族非遗项目
云南白族非遗项目云南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
白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其中许多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将着重介绍云南白族的几个著名非遗项目,展示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个非遗项目是白族三道茶。
在白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中,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族的三道茶是指三种不同的茶叶混合而成的茶,分别是苦草茶、甜草茶和五色茶。
苦草茶是由野生苦草研磨而成,有苦中带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甜草茶则是由野生甜草研磨而成,味道香甜,能够提神醒脑;五色茶是由不同颜色的野生鲜花研磨而成,色彩斑斓,能够美容养颜。
白族人民喜欢将三道茶当作日常饮品,不仅具有饮用的功能,更是一种展示白族文化的方式。
第二个非遗项目是白族竹编。
白族竹编技艺精湛,历史悠久,被誉为“活字白族的文化”。
白族竹编以竹子为原材料,通过剪、削、扎、编等工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纤巧的器物和工艺品。
竹篮、竹帽、竹制花瓶等都是白族竹编的代表作品。
白族竹编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白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体现。
第三个非遗项目是白族绣花。
白族绣花技艺源于唐代,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白族绣花以红色丝线为主,以白色绸缎为底,采用刺绣的方式,绣出各种各样的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
白族绣花精细而细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白族绣花不仅用于装饰,还用于制作衣物、鞋帽等,是白族人民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个非遗项目是白族木雕。
白族木雕技艺独特,精湛绝伦。
白族木雕作品以木材为原材料,经过精雕细琢而成。
白族木雕作品形态各异,有动物、植物、人物等各种图案。
白族木雕注重形象的逼真和细节的处理,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白族木雕作品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是白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物品。
云南白族非遗项目丰富多样,每一个项目都承载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示了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是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
在长年的茶事活动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饮方式。
如: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景颇族的竹筒茶、腌茶;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阿昌族的青竹茶;佤族的藩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瑶族的打油茶、滚郎茶;彝族的烤茶、陈茶;苗族的米虫茶、青茶、菜包茶、油茶;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纳西族的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怒族的酥油茶、盐巴茶;独龙族的独龙茶、煨茶;水族的罐罐茶、打油茶;傣族的竹筒香茶、煨茶、烧茶;壮族的打油茶、槟榔代茶;普米族的青茶、酥油茶;满族的红茶、盖碗茶;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哈尼族的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等而就云南少数民族饮茶,对普洱茶的发展和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是:傣族"竹筒香茶"、哈尼族"土锅茶"、基诺族"凉拌茶"、布朗族"酸茶"、拉祜族"烤茶"、佤族"苦茶"、自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以及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的"酥油茶"和苗族的"打油茶"等。
1.傣族竹筒香茶云南傣族人口有101.4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簿肤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是云南的原住民,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有历史文献和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及各村寨。
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以泼水节最为隆重。
泼水节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人们互相间向对方泼水,以示祝福。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关于云南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以及各区域、流派、形式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体。
云南以鲜明的茶文化特征在其中占据着特殊的在位。
云南有2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茶事、茶俗、茶礼。
边陲各少数民族多住在山林、交通不便,反映在茶事上就显提十分的质朴、粗犷,甚至原始。
清冽的山泉,天然的环境,黑黑的土吊锅,笨拙的大土碗、竹筒甚至芭蕉叶,就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奇特的茶。
它淳朴、清远,等待着开发、整理、导引、提高。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仅次于闽渐的产茶大省,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资源。
因为这些天然资源,才有了与这相关的茶业、茶事、茶礼、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若是长江,那云南民族茶文化就是源头。
云南特有的普洱茶文化。
在久远神秘的茶马古道上聚集着20多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茶上交融,丰满着云南民族茶文化。
普洱带动了民族商贸,促进了民族交流,是西南众多民族汇进中华大家族的凝聚剂。
云南民族茶文化发展到今天的大好局面,应理解为是以云南丰富的天然茶资源,厚重的粒洱茶马古道文化资源,以及各民族茶事、茶俗、茶瀑为基础,以茶科技、茶经贸,茶文化工作者的成果为主体的,符合最广大云南各民族的利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一项先进文化。
中国茶史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云南民族的茶文化
云南民族的茶文化云南民族的茶文化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强,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繁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可贵的贡献。
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独具特色饮茶方式。
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并不断积极与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对饮茶十分讲究,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自饮茶多为雷响茶,婚礼中为两道茶,招待宾客一般用三道茶。
一般是第一道苦茶,第二道为糖茶,第三道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东北乌蒙山上的苗族,有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菜包茶"。
这种茶水,十分独特,饮后既能解除渴,还能解除疲劳。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
腌茶一般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
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
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颇为古老的.食茶方式。
临沧地区佤族的茶俗
为见面礼 ; 化解矛盾时则 喝“ 和睦茶” : 佤族 “ 三茶六
礼” 的婚俗等都为构建和谐家园、 和谐社会作出了积
2 茶与佤族婚礼 . 2 由于佤族人民对饮茶的喜爱 , 婚礼 中用茶为礼 的 风俗也在当地流传至今 。 佤族订婚 , 要送三次“ 都帕”
( 订婚礼 )第一次送 “ : 氏族酒” 六瓶 , 不能多不能少 , 另外再送些茶叶、 芭蕉之类 , 数量不限 ; 第二次送“ 邻
居酒”也是六瓶 , , 表示邻居 同意并可证 明这桩婚事 ;
户人家在佤族村寨的社会地位。 24 茶与佤族的其它习俗 . 在佤族中还有 “ 串姑娘 ” 的习俗 , 指未婚 青年男
子夜晚到未婚姑娘 家中 , 坐在姑娘 家火塘边谈 情说
爱, 这时姑娘就要煮茶 , 敬茶给小伙子 喝。在佤族的
辣椒 、 盐巴 、 味精等配料拌匀 , 便成为佤族喜爱 的凉 拌茶 了。
俗。 ㈣
第三次“ 门酒” 开 只一瓶 , 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 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在这里送茶叶是表示 吉祥
如 意 的意 思 。
要 不断地轻轻抖 动 , 使茶 叶受热均匀 , 待茶叶发 出 清香 , 叶色转黄 , 这时茶就烤好 了 , 此刻将茶 叶倾入
开水壶中煮。 3 约 分钟后 , 即可将茶置入茶碗饮用了。 在佤族的习俗 中如果烧茶是用来敬客的, 通常得由佤 族少女奉茶敬客 , 待客人接茶后 , 主人方可开始喝茶。
族发展过程 中, 佤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 , 其茶俗 文 化亦别 开 生 面 , 然 成趣 , 豁 主要 表现 在 烧茶 、 茶 、 擂
大理白族三道茶制作工艺
大理白族三道茶制作工艺
大理白族三道茶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种传统茶品,具有清香爽口、苦涩适中的特点,其制作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道茶:煮茶水。
将茶壶或茶具用水烫一下,去掉茶具里面的异味,然后将水倒入茶壶中,烧开水后略等一会儿至水温稳定,用官方干茶约4-6克的用量放入到茶壶中,在茶中撇去沫子,焖三到五分钟后即可饮用。
第二道茶:洗茶。
先将官方干茶约4-6克的用量放入盖碗中,用80℃-90℃左右的水将茶洗净,去除它的“凉味”,然后倒掉汤水。
第三道茶:泡茶。
将“洗茶”的茶叶放入茶壶中,用热水80-90℃左右将茶泡开。
(开水不要过热,否则会影响茶叶的色泽和香味)。
具体来说:先倒入前三遍开水到茶具中“激活”茶叶,泡1-2分钟不饮;
然后倒入第四遍开水,焖约一分钟,即可饮用。
最后,茶叶用水不要超过三泡,切记不要浪费好茶。
大理白族三道茶的特点是制作方法简单,无需特别精细的器材,而且既可以用瓷茶具也可以用铁壶、木壶等传统器皿,非常适合在户外品尝,更可体验到大理山茶之清香与居家之自然感。
云南人的待客之道
云南人的待客之道1、傣族竹筒茶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袭的一道待客的传统茶饮。
其配料有采自千年古茶园原生态的晒青毛茶或新鲜茶叶、蜂蜜以及甘甜清澈的纯天然山泉水。
竹筒茶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其色金黄透亮,饮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具有生津止渴,健体美容之效,是一道傣族同胞敬奉宾客的礼仪茶饮。
2、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人们独有的茶道文化。
他们热情好客,讲究先客后主,闻名天下的“三道茶”,便是他们的待客交友之礼。
“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既是白族人调节人际关系、待客之道和传扬民族茶文化的方式,亦蕴含了他们以和为贵、处世淡然的人生哲学。
3、藏族酥油茶茶与盐,前者为饮品,后者为调料,看似毫无瓜葛,却在“酥油茶”身上密切交集。
初饮酥油茶,可能很多人会不习惯它的味道。
但对于居住在高原地区的同胞来讲,它的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酥油茶是滇西北民族的生命之饮,既能迎来远方的贵客,也是礼仪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4、拉祜族烤茶拉祜族同胞家中有客人来了,他们必须用烤茶来招待。
烤茶的制作虽然简单,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将茶叶直接放在烧热的陶土罐子里烤香,待茶叶变得焦黄之后,冲人开水,煮沸后饮用。
这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焦糖香与豆香,是水、土、火与茶之间的亲密结合所成就,是茶叶从水土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烤出来的茶,汤色浓艳,味道浓酽,醇香诱人。
5、布朗族青竹茶布朗族,多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保山等境内,有多种自称。
布朗族人以茶为生,与茶相伴,保留本民族独特的风俗、礼仪、宗教祭祀等民族风情。
作为最早种茶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千年茶农”之誉,他们主要聚居在布朗山、景迈山等地。
在布朗山深处的老曼峨寨子,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的历史,这里仍保持着数千亩古茶园,遍布在寨子四周的原始丛林中。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布朗族酸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布朗族酸茶
布朗族生活在西双版纳,这个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惯,在口味上非常喜欢酸味,酸笋、酸肉、酸鱼都是他们的特色食物,而且广受欢迎。
这是因为布朗族生活的环境非常炎热,他们平时也喜欢吃糯米,但这种食物并不好消化,酸味食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
所以在吃肉的时候,他们喜欢将生鱼肉、生牛肉或者马肉、鹿肉都剁开,然后拌上一些辣椒、大蒜、盐、香菜等调味品,搁置在一边,等到有酸味的时候再吃。
出于对酸味的喜爱,布朗族在喝茶的时候也喜欢喝酸茶。
制作这种茶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来说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年的五六月开始制作,将鲜叶煮熟之后放在阴凉的地方,等它慢慢发霉之后,就放进竹筒里,然后埋入土中。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将那些装满了霉变茶叶的竹筒取出来,就变成了散发着独特气味的酸茶了。
和其他民族饮茶时都用开水冲泡不同,布朗族人的酸茶并不是用开水冲的,而是直接塞进嘴巴里咀嚼。
在他们看来,这种方式是食用茶最好的办法,通过咀嚼,茶叶的香气可以在口腔之中蔓延开来,还可以像其他酸味食物一样帮助消化,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
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有哪些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所产的茶叶不同,地域性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饮茶习俗也大有不同。
从茶艺表演角度来看,除了上面介绍的工夫茶、绿茶、红茶、花茶等形式外,还有融入地方特色的茶艺表演,如擂茶、新娘茶及各地的茶礼表演等。
下面就我国9个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做一详细介绍。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
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
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
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
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蛊,敬给客人。
彝族"腌茶"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的一种茶。
做法是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成了味道独特的"腌茶".蒙古族"奶茶"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
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兑入,烧开即可。
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道芳香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是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人在帐篷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用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茶文化的介绍
彝族茶文化的介绍彝族的隔年陈茶:今彝族支系的族,倮族等少数民族,古代通称蒲满人。
蒲满人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祖先,每到工休叶大发季节,祖先们常到大森林中采摘野生茶作为祭神和祭祖的贡茶,并有经过发汗的隔年茶能治病的传说。
彝族的茶文化与饮茶习俗茶是绿色天然饮料,源于中国,而遍及世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饮茶习俗。
洋溢着中国灿烂、绚丽多姿的饮茶文化。
新颖悦目的百样茶叶产品、韵味幽古的百样茶具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方式,展现我国数千年代茶文化的精华和品饮艺术。
一壶窨香浸透千古,人与自然瞬即一体。
云南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奇异,傣族的竹筒茶、爱伲族的土锅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青竹茶、拉祜族的烤茶、佤族的烧茶、白族的三道茶、以及香飘十里外、味酉严一杯中的纳西族“龙虎斗“,展现了民族特色,表达了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1、“百抖茶”:将一小土罐置于火中烘热,放入茶,边烘边讯速抖动数百次,直到茶叶变黄并飘出焦香味时,倒入杯内,然后冲入开水,泡出来的茶水色厚味香。
2、“罐罐茶”:把茶叶放入罐内,置于火旁烤,焙烤至茶叶酥脆焦黄时灌入适量事先烧沸的开水,待罐内的茶水泡沫停息后加水在火上煨煮至沸腾,便可起罐倒水饮用。
罐罐茶味香、汁酽、色美、爽口有神。
3、“油茶”:煨煮茶水至沸,把沸水倒入事先备好装有酥油、麻籽油、蛋清、盐巴等物的茶缸中,轻轻搅动片刻,在火上往返移动茶缸,让其受热平均,反复数十次,就可倒入茶杯趁热饮用。
油茶清新爽口、醒脑利目,滋补强身。
4、“清茶”:净水盛入茶壶,置于火塘边慢慢加热,壶中冒出热气时再加入适量的水,同时放入茶叶,把茶壶放在火塘上煮沸,用筷平均搅动,煮沸2分钟左右即可倒茶饮用。
清茶光彩金黄,色香具佳。
5、“盐巴茶”:把茶叶放入土陶缸内,移近火塘慢慢烘烤,罐内发出“噼啪”响声并有焦气息时,向罐内缓缓加水备好的开水,再煨煮5分钟左右,加少许盐,就可倒茶饮用。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基诺族凉拌茶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之基诺族凉拌茶
云南既是茶叶原产地,又是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饮茶的诀窍,还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缔造出了不一样的饮茶方法。
一杯茶里,有各民族一路走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也有他们各自对生活的不同感悟。
基诺族生活在西双版纳,他们对茶的钟爱一点都不比其他产茶区差,而且他们既有煮茶,又有独特的凉拌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上,基诺族的男女老幼过着安乐平和的生活,凉茶不仅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饮品,而且也是餐桌上最常见的饮料,作为佳肴的一种来呈现给客人。
基诺族在制作凉拌茶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茶树鲜叶。
将叶子采摘下来,用手揉搓到变软之后,再放进碗里,加入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调料,然后再添加一些山泉水进去,搅拌均匀。
完成这一套简单的程序,香辣、爽口、鲜咸的凉拌茶就制作完成了。
在基诺族的茶饮种类之中,凉拌茶最具有特色,而煮茶是最普遍的饮茶方式。
他们的煮茶是将茶壶里的泉水煮沸之后,加入加工过的茶叶,等到开水再次沸腾起来,茶叶也从水中漫出来的时候就可以饮用了。
将热茶倒进竹筒里,稍微放凉一些,一杯带着清香的基诺族煮茶就可以饮用了。
也许是泉水的甘洌,也许是竹筒的清香,又或者是基诺茶独特的芬芳,基诺族的茶饮总是让人神清气爽,回味悠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是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
在长年的茶事活动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饮方式。
如: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 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 景颇族的竹筒茶、腌茶; 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 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 阿昌族的青竹茶; 佤族的藩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瑶族的打油茶、滚郎茶; 彝族的烤茶、陈茶; 苗族的米虫茶、青茶、菜包茶、油茶;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纳西族的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怒族的酥油茶、盐巴茶; 独龙族的独龙茶、煨茶; 水族的罐罐茶、打油茶; 傣族的竹筒香茶、煨茶、烧茶;壮族的打油茶、槟榔代茶; 普米族的青茶、酥油茶; 满族的红茶、盖碗茶; 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 哈尼族的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等而就云南少数民族饮茶,对普洱茶的发展和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是: 傣族"竹筒香茶" 、哈尼族"土锅茶" 、基诺族"凉拌茶" 、布朗族"酸茶" 、拉祜族"烤茶"、佤族"苦茶" 、自族"三道茶" 、纳西族"龙虎斗"以及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的"酥油茶"和苗族的"打油茶"等。
1. 傣族竹筒香茶云南傣族人口有101.4 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簿肤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是云南的原住民,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 有历史文献和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及各村寨。
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以泼水节最为隆重。
泼水节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人们互相间向对方泼水,以示祝福。
傣族竹筒茶,又称"竹筒香茶"。
它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料。
傣族同胞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
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同胞喝的竹筒香茶,其制作和烤煮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 5 道程序:(1) 装茶: 将采摘细嫩、再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层陆续装实。
(2) 烤茶: 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为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通常每隔4~5 分钟应翻滚竹筒一次。
待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筒内茶叶也已达到烘烤适宜,即可停止烘烤。
(3) 取茶: 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劈开竹筒,就成为清香扑鼻,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
(4) 泡茶: 分取适量竹筒香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经3~5分钟,即可饮用。
(5) 喝茶: 竹筒香茶喝起来,既有茶的醇厚高香,又有竹的浓郁清香; 喝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傣族竹筒茶,还有一种食用方法,即当蔬菜食用。
具体做法: 采下鲜茶用锅蒸或太阳晒,把蒸软晒萎的茶叶放在竹帘上搓揉,装入约30 厘米长、碗口粗、一端有节的竹筒内。
装满后将竹筒倒置让余水流出,两天后用泥灰封筒口,发酵二三月后,劈开竹筒,取出变黄的茶叶晾干,装人瓦罐,加入香油淹浸。
随时可取出当蔬菜吃,还可以炒大蒜或作其他菜蔬的作料。
2. 景颇族竹筒茶景颇族,人口有11.8 万人,大多数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以及怒江泸水县,少数散居腾冲、耿马、澜沧等县。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景颇族发源于青藏高原,约在1 000 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至17 世纪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州。
景颇族人认为万物都有鬼魂,凡遇不祥事要请"菩萨"看鬼,祭鬼,迷信禁忌很多。
祭祀活动有祭官庙、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
最大的祭祀活动是目脑,现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 目脑节。
ˉ生活在云南德宏一带的景颇族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
每日三餐,以锅或竹筒煮饭。
吃饭时多不用碗筷,只用芭蕉叶包饭食用。
景颇族人还有饮竹筒茶的习惯。
竹筒茶的做法是:先选取粗大的竹子,锯成长约30厘米、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然后将采摘下来的茶树芽叶,通过日晒使其失去二三成水分时,再用手搓揉或者将采摘来的芽叶用锅蒸煮,待芽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搓揉,然后将茶叶倒入竹筒,用木棒分层筑实,到快要装满竹筒时,用竹叶或石榴树叶堵住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外流,这样过二三天后,再用灰泥封糊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置二三个月,待茶叶发酵变黄,或呈现金黄色,并发出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即可劈开竹筒,取出棍状茶柱,晒干即成。
饮用时,锯下一片,磨碎后用沸水泡饮。
竹筒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 。
除景颇族之外,哈尼族、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也喜饮竹筒茶。
竹筒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紧结端正,白毫显露。
冲泡后,汤色黄绿,兼具茶、竹、糯米的清香,滋味鲜爽。
竹筒茶每筒重约500克至1 000 克不等,长22至25厘米,直径5至6厘米。
外裹干笋壳,用竹丝捆扎,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3,哈尼族土锅茶哈尼族,人口有124.8 万人,分布在红河、金平、江城、绿春、元阳、墨江、元江、普洱、澜沧等县,西双版纳一带的僾尼人,也是哈尼族的分支。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南迁的古代羌人,公元7 世纪开始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只以刻木记事,而哈尼语则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
哈尼族信仰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定期祭祀天神、地神、龙神、寨神、家神,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过十月节即是过新年,节期由五六天至半个月不等。
喝土锅茶是哈尼族的嗜好,这是一种古老而简便的饮茶方式。
哈尼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也是云南茶叶主要产地。
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南糯山,还生长有树龄在800 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大茶树。
说起哈尼族发现茶和种植茶,以及喝土锅茶,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勇敢而憨厚的哈尼族小伙子,在深山里猎到一头凶豹,用大锅煮好后,分给全村男女老幼分享。
大家一边吃豹肉,一边高兴地跳起舞。
如此通宵达旦,跳了一晚,顿觉口干舌燥。
为此,小伙子又请大家喝锅中煮沸的开水,正当这时,一阵大风吹过,旁边一株大树上的叶片纷纷落人锅中,大家喝了锅里的开水,深感这种开水苦中有甜,还带有清香,非常爽口,自此,哈尼族就称这种树叶为" 老泼" ,即汉族里的"茶",并开始种茶树,喝土锅茶也就由此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哈尼族土锅茶,哈尼语"绘兰老泼" 。
"老泼"就是指茶叶。
煮土锅茶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凡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大土锅(或瓦壶)将山泉水烧开,随即南糯白毫"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 分在沸水中加人适量南糯山所产的" 钟后,将茶汤舀水入用竹子制成的茶盅内,一一敬奉给客人。
平日,哈尼族同胞也喜欢在劳动之余,一家人喝茶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4" 基诺族凉拌茶基诺族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喜爱的凉拌茶叶,是餐桌上的佳肴,是一种当蔬菜食用的茶。
凉拌茶是采用茶树的鲜叶,将它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里,再加上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再加一些山泉水拌匀,就成了清凉爽口,鲜咸香辣又提神又下饭的凉拌茶了。
凉拌茶连吃带喝,久食不厌。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尤以景洪最多,基诺族在居住的地方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
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
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人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
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
所以,与其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
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人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 分钟左右,当茶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人到竹筒,供人饮用。
竹筒,基诺族既用它当盛具,劳动时可盛茶带到田间饮用; 又用它作饮具,因它一头平,便于摆放; 另一头稍尖,便于用口吮茶,所以,就地取材制作的竹筒,便成了基诺族喝煮茶的重要茶具。
5. 布朗族酸茶布朗族,人口有8.1 万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和版纳西定,少数居住在镇康、双江、澜沧、景东、墨江等县。
语言属于南亚语系,没有本民族文字。
由于与傣族毗邻而居: 很多人会说傣语、用傣文,与傣族的关系较密切。
布朗人信奉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精灵鬼神,祈求鬼神的庇佑。
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宗教祭祀有关。
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尤善种茶,自古以来有饮嚼酸茶的习惯。
采制酸茶一般在高温高湿的5~6 月间进行。
先将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幼嫩的鲜叶,放人锅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再把煮熟的茶叶趁热装在土罐里,置于阴暗处10~15天,使其发霉。
再将发霉的茶叶装入竹筒内压紧,埋人土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取出晒干即可。
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体会其独特风味。
酸茶也可用开水泡饮,具有解渴生津、帮助消化的作用。
每当夏季,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除自己食用外,还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特别是小伙子提亲订婚,一包酸茶是送给姑娘家必不可少的礼物。
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不仅实践总结出一整套制作酸茶的工艺,也总结了一套用酸茶治病疗疾的方法。
将酸茶放人口中细嚼慢咽,味酸香间杂、甘爽俱备。
假如配上一定的辅料,既有防病治病的药效,又是味道佳绝的饮料。
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疗痢疾。
配菊花,可治暴发火眼,并有清风明目之功。
拌以白糖,健脾和胃。
对以米醋,可医治牙痛。
拌进蜂蜜,可治便秘。
加人食盐,化痰祛火。
掺上奶油,帮助消化。
单嚼酸茶,提神清心。
久嚼酸茶,身强体健,长寿延年。
布朗族人民,还有喝青竹茶的习俗。
喝青竹茶是一种方便而又实用的饮茶方法,一般是当地居民在离开村寨务农或进山狩猎时采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
首先砍一节碗口粗、30 厘米多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筒内加上泉水,当作煮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