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思考

当今社会已进入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技术无疑会对博物馆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博物馆开辟了一块全新的天地。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并通过虚拟博物馆、网络传播、视频播放、信息查询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因此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内容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藏品,品味不同专题的展品、图书、文献、影像等对媒体资料。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化博物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及其在博物馆工作应用的领域中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不同意义,数字化博物馆应当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即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的博物馆。所谓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文博单位将现代信息技术引用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和研究、陈列等工作中。信息技术引入到博物馆,不仅积极地推动了博物馆的工作,同时博物馆既有的工作模式也因之而有所改变、有所发展。而数字化的博物馆是指以文物所负载和蕴含的历史、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为收藏、展示的主体,借助网络或其他信息传播途径对观众进行传播、发布和推广、宣传的一个不具实体意义的博物馆。

具体而言,博物馆的数字化,主要是指应用于传统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工程,包括博物馆信息网络的基础构建,针对博物馆

不同工作领域开发和各类应用程序、导览系统,以及陈列展示中所使用的各类信息化展示设施、设备,等;数字化的博物馆,是将历史、文化等各类信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传播和展示,因其是不具实体意义上的博物馆,所以以其载体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

二、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

实体博物馆的信息是依附于藏品存在的。由于藏品具有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特点,所以博物馆十分重视文物安全,经常强调“保护为主”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保持藏品原状,尽可能减少藏品的自然、人为损坏,实现长久保存,避免藏品的“重藏轻用”倾向。此外,在藏品的征集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记录,如馆藏文物的入库凭证、编目卡、文物总帐、分类帐、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这些资料包含了大量的学术、管理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过去,这些繁琐的信息保管工作完全是手工整理,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制约了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对资料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充分利用。数字化博物馆则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可以用文字、符号、图象等形式,记录、描述、复制、加工在数字载体上,借助虚拟现实、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途径,来弥补文物实体因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经常更换或展出的不足。由于建立了数字档案,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藏品本身,大大降低了损坏的成本,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不仅如此,数字

化技术可以节省印制各种表格、卡片、登记表、帐册的费用,将工作人员从繁琐重复的资料誊抄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到文物的保护、研究中去。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系统可将藏品按质地、形状、年代等条件科学地归类存放。管理者借助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功能,能迅速地查到藏品及相关资料存放的具体位置,在数秒钟之内就完成过去几个部门要多日才能完成的查询工作,为研究人员营造出一个开放、便利的环境,更充分地利用藏品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博物馆虽然以现代科技的手段弥补了实体博物馆的不足,优势显而易见,但对博物馆来说,文化属性终究是排在第一位的。数字化博物馆是实体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但也仅仅是有益、必要、不可缺少的补充,永远无法替代实体博物馆的存在价值,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过程可能会对实体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起到促进作用,但如果对其定位和功能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也可能造成工作上的偏颇延误。

三、数字化博物馆与标准化

标准化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数字化博物馆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源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文物信息指标和影像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是文博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无论是藏品的分类、定名、

定级、编目、登记、统计还是著录、简述,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词汇,各博物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管理规定,建立各自的藏品数字信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文化、地域分化明显,会出现文物定名不准确、称谓不一的现象,甚至存在同一种器物各个时代称谓不同,在不同博物馆中称谓也不同的问题,使得各馆的藏品数据库标准不一、检索不便、影响力小、覆盖面小、不具备通用性和资源共享性,重复建设严重。所以,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理应成为藏品数字化中最重要的环节。

我国的藏品管理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制定、推行工作显得较缓,现有标准不能按要求完全配套。根据当前形势,各地应该对已有的国家标准(如《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严格执行,对一些通用的国家标准(如日期表述方法、行政区划、中国各民族名称、论著出版形式类别等)直接采用;而对于具有本行业特点、没有既定标准可用的(如藏品级别、质地、分类等),则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习惯来确定。藏品名称、纹饰、工艺、来源等信息,必须采用专业、规范的文字语言进行说明性描述;藏品的计量统计可按照藏品的保管、统计意义来规定计数原则和计量单位,尽可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由于藏品信息采集的数量大、内容复杂,各地宜将采集与录入同步进行,以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确保各类资料信息在数据库中准确连接。至于藏品分类、定名、计件等还存有分歧的内容,函需各地文博同仁共同研究,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标准,避免“因馆而异、因物而异”,并逐步形成标准化

体系。

当然,要制定一套能涵盖所有博物馆藏品的定名标准,把全国各个博物馆的藏品定名统一起来,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有这样一套标准,要对我国数以千万计的藏品加以整理、规范定名,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此外,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藏品数据库,藏品的分类就必须科学、实用、简明、清晰,能涵盖全国所有博物馆的藏品,但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藏品分类标准,同样是一项耗时耗资的庞大工程。各地博物馆应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数字化博物馆与网站

当前,我国故宫博物院等少数博物馆的数字化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但从总体上来说,建设还有些不完善。特别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没能得到解决,致使各博物馆网站间不能直接链接,更无法进行信息的共享,阻碍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最简便易行、可操作性最强、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从网站建设入手了。博物馆网站虽然只是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也是博物馆的窗口。如果网站无法向观众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无法做到令观众满意,可能使观众对博物馆产生不好的印象。据统计,大众对网站的第一印象源于页面,所以一个好的页面设计不但能吸引眼球,增加网站的浏览量,还能提高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增加博物馆的知名度,是实现令观众满意的重要条件,因此,网页的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