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https://img.taocdn.com/s3/m/4df6dbe1856a561252d36fdc.pn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岩层: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层面(顶、底)限制的岩性大致相同的层状岩体。
●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是指岩层层面保持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这样产状的岩层。
●层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小的间断面,经常发育层面构造。
●层理:沉积岩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变化所显现出来一种成层构造。
●原始倾斜:由于地形起伏而造成的岩层倾斜叫做原始倾斜。
原始倾斜一般在古隆起的周围或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发育。
●穿时现象: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供应与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变化,成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同一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这种现象叫作穿时现象。
●走向:面状构造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discomformity):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Angular uncomformity):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超覆不整合:由于水侵作用,在海(湖)盆地的边缘地带,使越来越新的地层直接覆于剥蚀面之上而形成的新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非整合(nonconformity,国内也称为角度不整合):层状沉积岩覆盖于侵入岩和深变质岩形成的剥蚀面上而形成的不整合关系。
代表较深或时间较长的剥蚀期。
●古潜山:古潜山与潜山的涵义是相同的,是指由古老的岩石组成的、被后期的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山。
即较老地层组成的地形突起(基岩突起)出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之后下降埋藏,上覆有较年轻地层沉积。
(完整word版)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73b6ae195f312b3169a5e2.png)
1.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2. 真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真倾角。
3. 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4.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5.应力: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
6. 差异应力:σ1、σ3的差值。
7.应力轨迹:各个应力状态的连线8.线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物体内质点之间的线段的变化,常用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来表示。
9.剪应变:变形的结果引起两条线段之间的夹角的变化叫做剪应变。
10.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11. 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
12. 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13. 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14. 应变椭球体: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形成为一个椭球,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便是应变椭球体。
15. 旋转变形: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发生改变的变形叫旋转变形。
16. 非旋转变形: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未发生改变的变形叫非旋转变形。
17. 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叫做共轴递进变形。
18. 非共轴递进变形:在递进变形过程中,如果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不一致,叫做非共轴递进变形。
19. 增量应变:变形期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20. 有限应变:物体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21. 蠕变: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的变形称为蠕变。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6fa21b3169a4517723a364.png)
名词解释:右列:垂直节理走向观察时远处节理向右侧错列,或在右端重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构造尺度:对地质构造的观察研究可以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一般把构造尺度划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以及超微型等级别原生构造: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产生构造变动的构造特点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岩层产状: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方位其主要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唯一的构造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断层线的交线整合接触:上下底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平行不整合:一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
应力:在应力均匀分布的情况下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称力变形。
主要有拉申,挤压,弯曲,扭转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的各点变形方大小和性质都变化的变形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瞬时的应力状态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方向与剪工破裂面之间的夹角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同沉积褶皱:一些在岩层沉积同时而逐渐形成的褶皱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横弯褶皱作用:岩层爱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褶皱.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3aae7b61a45177232f60a288.png)
一、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各种线理和面理构造等。
2.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
3.构造尺度在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研究时,可按规模大小划分为许多级别,称为构造尺度。
4.侧伏向与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叫侧伏向。
5.倾伏向与倾伏角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叫倾伏向;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之间所夹锐角叫倾伏角。
6.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7.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叫做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叫沉积岩层。
8..岩层的产状岩层的空间产出状态,常采用岩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
9.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岩层的走向。
10.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真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倾向。
11.倾角层面上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
12.视倾向在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13.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
14.真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就是岩层的倾角,又称真倾角。
15.真厚度真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6..视厚度在与岩层走向斜交的剖面上或在与岩面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立剖面上测得的顶、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是视厚度。
17.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分布形态较复杂,表现为与地形等高线呈交切关系,并有一定规律,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和坡度角不同,“V”字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
![构造地质名词解释+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2668a2162f60ddccda38a06a.png)
1.构造应力场:把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各点的应力分布状态称为构造应力场。
2.视倾角:当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
tanβ=tanα?cosω真倾角总是大于或等于视倾角。
3.剪裂角:剪裂面与最大主压应力轴之间的夹角。
4.侧伏向与侧伏角:侧伏角: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线状构造所在平面指示线下倾的走向。
5.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发育在强烈变形的岩石中。
6.劈理域:通常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故称薄膜域。
高应变域,由变余矿物定向排列构成。
其中原岩的组构被强烈改造,矿物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或晶格具有明显的优选方位。
7.透入性构造:均匀连续弥漫于地质体中的构造现象,发生均匀变形(相对),反映了地质体整体发生并经历了变形、变质。
8.不连续劈理:劈理域在岩石中具有明显间隔,用肉眼就能直接鉴别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称为不连续劈理。
即褶劈理(滑劈理)和破劈理(间隔劈理)。
9.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矿物颗粒或矿物集合体等平行定向排列显示的线理构造。
主要是岩石组分变形时发生塑性拉长而形成的,其拉长方向与最大应变轴——X轴方向一致,因此,是一种A线理。
10.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矿物等顺其长轴的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理。
是岩石在变形-变质作用中矿物在引张方向重结晶生长的结果。
因而矿物及纤维生长的方向往往指示岩石重结晶或塑性流动的拉伸方向,一般平行于最大应变轴。
也是一种A线理。
11.窗棂构造:是强烈褶皱岩层中发育的一种大型线理构造,由强硬层所组成的形似一系列半圆柱形或波状起伏的浑圆状棂柱。
棂柱有时被磨光,并蒙上一层云母等矿物薄膜。
多沿强弱岩层相邻的硬岩层一侧的界面上发育,由强硬岩层的卷曲形成一系列宽而圆的背形和尖而窄的向形构成;软弱层总是以尖而窄的向形嵌入强硬层,强硬层呈圆拱状背形突出于软弱层,从而铸成一系列圆柱状的肿缩式窗棂构造。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知识归纳整理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知识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9aec3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8.png)
知识归纳整理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个点的海拔高度都基本相同,具有这样产状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
3.整合接触(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间为延续沉积,其间无明显的沉积间断,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
4.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层的缺失。
5.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也叫假整合(Disconformity),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
6.角度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相同。
7.超覆:当水侵阶段,新地层一次超越下面较老地层的覆盖范围,而直接覆盖在盆地周缘或隆起区的剥蚀面上。
8.底部超覆:指在层序底界面上的超覆,其中向着原始倾斜面向上的超覆叫上超;顺原始水平面或原始倾斜面向下的超覆叫下超。
9.顶部超覆:指在层序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原来倾斜的地层向着层序顶面忽然消失。
10.潜山(Buried hill):也称古潜山,是指被新地层覆盖埋藏的基岩古地貌隆起。
11.批覆构造:剥蚀面以上由于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在较新地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
12.断块潜山:风化面以下的基岩受后期断裂活动的作用,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潜山。
13.褶皱潜山:由较老的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被新地层埋藏的潜山。
14.褶皱(Folds):层状岩石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延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15.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的褶皱构造。
16.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的褶皱构造。
(若底层的新老关系不清,则分别称背形(Antiform)和向形(Synform)。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2f165452b160b4e767fcfb2.png)
一、名词解释:1、视倾角: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为视倾角(apparent angle)(β)或假倾角2、真倾角:倾斜面上的倾斜线与其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的夹角为倾角(真倾角)。
它是所测量的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夹角。
3、侧伏向与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向,即侧伏向。
线理包含在某一斜面内时,此线与其所在面走向线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此线在该面上的侧伏角(pitch)。
4、倾伏向与倾伏角:指向(trend),又称倾伏向(plunge)即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此倾斜线向下一端的方向。
在包含线理面的铅直面上测的该斜线与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plunge angle) 。
5、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附加内力(简称内力)内力均匀时,记作:σ(应力)=内力/ 面积=P/A。
6、差异应力:当σ1= σ2 = σ3时,称为均压状态。
而σ1-σ3 = ∆σ,称为差异应力。
(最大正应力(σ1);中间正应力(σ2)和最小正应力(σ3))。
7、应力轨迹:依次沿相邻的各点的主应力或剪应力方向连接得到的轨迹线称为应力轨迹线。
8、线应变:描述物体内线段长度的变化量,叫线应变。
9、剪应变:描述物体内两个互相垂直的直线的夹角改变量,为剪应变。
10、剪裂角:最大主应力σ1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11、均匀应变:指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12、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称——非均匀变形13、应变椭球体:设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单位的圆球体,其变形后形成椭球体,以它的形状和方向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该椭球体称有限应变椭球。
14、旋转变形:变形前后物质线方位的改变15、非旋转变形:代表应变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不发生方位的改变。
16、共轴递进变形:递进变形的过程中,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应变轴方位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应变轴的方位始终保持一致。
作为主应变轴质线也始终如一,不发生转换。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91c24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c.png)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嘿,朋友!让我来给你讲讲那些神奇的构造地质学名词呀!
啥是断层?就好比一条大地的“伤疤”!你想想啊,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物体,有时候它会因为各种力量出现破裂,这破裂的地方就是断层啦。
就像你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上出现的那道口子一样。
比如著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那可是相当厉害的存在呢!
褶皱呢,就像是大地的“波纹”。
你看过那种被揉皱的纸张吧?差不多就是那样的感觉。
山脉有时候就是由这些褶皱形成的呀。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不就是无数褶皱堆积起来的雄伟奇迹嘛!
节理呢,就像是大地的“纹路”。
它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
你看那石头上的一道道小缝隙,那就是节理呀。
这就好像人的脸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一样。
还有劈理,像是给岩石做了一次特别的“梳理”。
它让岩石有了特定的排列方向。
构造地质学里的这些名词,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东西的类比嘛!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断层可能会引发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但也让我们更了解地球的力量;褶皱造就了壮丽的山脉,让我们欣赏到大自然的雄伟;节理和劈理也都有着各自在地质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觉得呀,构造地质学的名词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等待着我
们去解读,去探索地球的奥秘。
它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敬畏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地质学的考试题名词解释
![地质学的考试题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ebe58f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a.png)
地质学的考试题名词解释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结构、性质和演化的科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和专业术语。
在地质学的学习和考试中,理解和掌握各种名词的定义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一些地质学的常见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知识。
1. 地壳(Crust):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由岩石、土壤和沉积物构成。
地壳的厚度约为5-70公里,且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以花岗岩为主,较厚且密度相对较低;海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薄且密度相对较高。
2. 地幔(Mantle):地球地壳之下约2,900公里至2,900公里的区域,由较浓稠的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温度和压力较高,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层次。
地幔运动活跃,与地壳的动态行为紧密相连。
3. 地核(Core):地球的中心部分,占地球直径约15%。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主要由熔融的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的金属铁和镍构成。
地核是地球产生磁场的关键部分。
4. 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研究地球内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地质学分支。
构造地质学探讨岩石变形的原因、方式和过程,揭示地壳的构造状况。
通过研究断层、褶皱、山脉等地质构造,可以了解地球地壳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5. 地层(Stratum):地质学上用来划分岩石或岩层的基本单元。
地层由各种不同性质的岩石沉积物所组成。
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和对比,可以了解地质历史和地壳演化过程。
6. 地震(Earthquake):地壳内部能量积累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可以产生强烈的震荡和释放巨大的能量。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并预测地震的发生。
7. 火山(Volcano):地球表面上喷发岩浆、气体和火山碎屑的地质现象。
火山活动与地球内部热能释放和岩浆运动有关,可以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特征。
通过研究火山活动,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地壳演化。
构造地质学资料(期末必过)
![构造地质学资料(期末必过)](https://img.taocdn.com/s3/m/402cf7b7b4daa58da0114aad.png)
构造地质学资料(期末必过)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
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
(4分)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
(4分)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
(4分)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
(4分)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
(4分)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
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
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
(4分)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
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瓦状逆冲断层。
(4分)14、侏罗山式褶皱:又称过渡型褶皱,主要指隔槽式和隔档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
隔档式褶皱的特征是背斜紧闭,发育完整,其间的向斜平缓开阔;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发育完整,两个向斜间的背斜平缓开阔,常呈箱状。
(4分)15、日尔曼式褶皱:又称断续褶皱。
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盖层中,以卵形穹隆、拉长的短轴背斜或长垣为主。
褶皱翼部倾角极缓,但规模可以很大;空间展布上无明显方向性。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33aced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9.png)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构造地质学参考答案
![构造地质学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c1e1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76.png)
构造地质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现状构造等。
2、断层:破裂面两侧岩石具有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3、褶皱:岩层发生弯曲而形成的构造现象。
4、应力:单位面积的附加应力或固有内里的该变量。
5、节理:破裂面两侧岩石无明显位移的构造。
6、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地质体,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形成的一种构造。
7、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8、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其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变化是连续而有规律的。
9、劈理: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此生面状构造。
10、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
11、非均匀应变:物体内各质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12、递进变形:是指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所发生的应变状态发生连续变化的变形方式。
13、枢纽:单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14、褶皱脊线:同一褶皱面上沿着背形最高点的连线。
15、平行褶皱:各岩层呈平行弯曲,褶皱层真厚度不变。
16、相似褶皱:各岩层弯曲的形态相似,或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17、同沉积断层:边下降边沉积的断层。
18、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褶皱,称纵弯褶皱作用。
19、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层面垂直的外力作用而发生褶皱,称横弯褶皱作用。
20、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是指使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皮里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构造作用。
21、节理组:指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呈规律变化的一群节理。
22、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称节理系。
23、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709e4295a8102d276a22f8c.png)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由内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配规律和演化历史。
露头宽度: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向和倾角),以及该岩层的厚度。
整合接触: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产状基本一致,岩性或所含化石一致或递变。
它们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情况下缓慢下降接受连续沉积形成的。
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有地层缺失,产状一致。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而且产状不同。
潜山:埋藏在不整合面以下的古地貌高地,包括披覆构造和潜山核两部分披覆构造:指剥蚀面以上因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较新底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应力状态:物体受力时,其内部通过某点的截面上应力的大小、方向和性质将有规律分布,物体所受的这种力学状态称为应力状态。
应变椭球体:在变形前的连续介质中的任意划定一个圆球体,当介质发生均匀变形时圆球体变成了椭球体,这种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岩石的强度: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褶皱要素: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确定其形态的几何要素闭合度:背斜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
在构造等高线图上,则是最高等高线与最低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闭合面积:背斜已被闭合部分所占的面积,也就是闭合构造内最低一条完全闭合的构造等高线所包围的面积。
指的是平面面积。
闭合背斜:如果背斜的枢纽向两端倾没,成为一个四周被同一岩层包围的背斜。
闭合背斜的要素:①闭合度:是指背斜的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也称闭合差。
②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生长背斜:在普遍沉降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隆起形成的背斜。
底辟构造:地下高塑性的岩层或岩体在构造力或重力差异作用下向上拱起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构造。
滚动背斜:是在生长断层活动时由于两盘之间的差异压实作用和下降盘沉积层的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弯曲现象。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ffe7f750242a8956aece465.png)
名词解释1 构造层次:指因向地下深处温压升高引起的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变化所导致的地壳-岩石圈的分层性。
2 构造观:指对全球构造和岩石圈的总体结构、形成和演化、铸成构造的构造运动性质和动力来源的基本认识和观点。
3 构造组合:就是去识别具有内部组合秩序的许多密切联系的构造要素的集合体—构造组合或构造系。
4 构造样式:一套相关的构造的总特征。
5 构造叠加:指已变形的构造再次变形而产生的复合现象。
6 构造置换:指岩石中的一种构造在后期变形中或通过递进变形过程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7 构造继承:如果前期构造控制或影响了后期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后期构造保留了前期构造的某些主要特点,即为构造继承。
8 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及构造序列。
9 平衡剖面:指可以把剖面变形构造通过几何原则全部复原的剖面,是全面准确表现构造的剖面。
10 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两段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脚倾斜线,倾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集倾向。
倾角:指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教的夹角。
11 应力椭圆:在而为应力状态下,通过一点的盈利矢量之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的椭圆成为应力椭圆。
12 应力椭球:在三维应力状态下,通过一点的盈利矢量之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之椭球成为应力椭球。
13 应力莫尔圆:14 应力场:物体内各点的盈利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15 应力集中:16 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成为均匀变形。
17 非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成为非均匀变形。
18 应变椭球体: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变状态,常设想在变形前后岩石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变形后称为一个椭球,一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便成为应变椭球体。
19 纯剪应变:非旋转变形中不发生体积变化且中间应变轴的应变为零的变形。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3b5a83c0912a216147929d6.png)
名词解释:1.(真)倾角:倾斜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在垂直倾斜平面走向的直立剖面上该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2.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为视倾角。
3.倾伏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士延伸方向。
用方位角或者象限角表示。
4.倾伏角: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的锐角。
5.侧伏向,侧伏角: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位即侧伏向,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6.应力:材料发生变形时,内部产生了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抵抗外力,把分布内力在一点的集度称为应力。
7.差异应力: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之差。
8.应力轨迹:物体内相邻各点间主应力方向的连线,反应物体各点主应力方向的连续变化。
9.线应变:物体内部一点在一定方向上的相邻点排列成质线,质线上的相邻点沿质线方向的相对位移称为线应变。
10.剪应变: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量为角剪切应变,其正切为剪应变。
11.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与剪裂面之间的夹角。
12.共轭剪裂角:岩石发生剪切碎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象限在内的共轭剪裂面之间的夹角。
13.均匀应变:在连续介质中,如果变形前任一取向直线上的质点变形后任然在一条直线上,则这样的形变称为均匀形变。
14.非均匀形变:与均匀形变相反,直线经变形后不是直线,而成了曲线或者折线,平行线经变形后也变成不再保持平行。
15.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单位球体,均匀形变后为一椭球,以这个椭球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力状态。
16.无旋变形:代表应力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后不发生方位的变化。
17.有旋应变:代表应力主轴方向的位物质线在变形前后发生了方位的变化,即旋转了一个角度。
18.有限应变:物质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试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又叫总应变。
19.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质从初始状态的过程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渐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
地质构造名词解释
![地质构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511b634580216fc700afd9a.png)
1 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 递变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
3 原生构造:在沉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特征。
4 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5 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的层序有间断。
6 岩层真厚度:指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7 单剪和纯剪应变: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
8 主应力: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该应力即为主应力。
9 应力椭球体: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和σ3 为半径作出的一个椭球体。
10 构造应力埸:指地壳内一定范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11 应力轨迹:定性表示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迹线。
12 变形:物体受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
13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方向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14 应变椭球体:设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即为应变椭球体。
15 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
16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且二者倾向基本一致,倾斜角度也大致相等。
17 拐点和转折端:拐点:上凸与下凹部分的分界点。
转折端: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18 背形和向形:岩层新老不清,或变形面非层面,则向上弯曲的褶皱面称背形,向下弯曲的称向形。
19 枢纽和轴面: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轴面: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联成的面。
20 倾伏角和侧伏角:倾:在直立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它的水平投影线间的夹角。
侧:在线状构造所在的构造面上量得的该构造线与构造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
21 构造盆地和穹窿:褶皱长宽之比小于3∶1的向斜构造即构造盆地。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99b28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f.png)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和矿物形成、地壳变动以及与地球表层现象相联系的科学。
地质学涉及广泛的概念、术语和名词,以下是其中一些地质学名词的解释:1. 地质:地质是指地球的构造、成分、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2.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变动的学科。
3.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类型、组成、形成和变质作用的学科。
4.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组成、性质和分布等方面的学科。
5. 古地理学:古地理学是研究古代地理环境和地貌演变的学科。
6.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的各个地层、地层序列和地质历史的学科。
7.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化学成分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8.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地震波传播和地震监测的学科。
9. 碎屑岩:碎屑岩是由碎屑颗粒通过风、水等运动沉积形成的岩石。
10.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中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
11. 岩浆:岩浆是地下熔融的岩石物质。
12. 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的岩石。
13.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不同部分。
14.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包括推覆、挤压、拉伸等形式。
15. 拗陷:拗陷是地壳在区域性受力作用下,发生下陷的构造形式。
16. 断层:断层是地壳中岩层发生断裂并相对移动的地质构造。
17.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用来衡量地质历史时间的一系列标准和单位。
18. 土壤: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的地球表层的物质。
19.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和相对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
20. 横波:横波是地震波的一种类型,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以上仅是地质学中的一小部分名词解释,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广阔,涉及的名词较为复杂,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切褶皱作用:岩石沿着一系列不平行于层面的密集剪裂面或劈理面发生有规律的差异性滑动形成的褶皱的作用,特点:形成的褶皱并非真正的岩层的弯曲变形;典型形式是相似褶皱。横剖面上平行轴面方向测得的视厚度在各个部位基本相等;岩层面不具控制作用,滑动不限制于层内是穿层的;多发生于变质岩地区
柔流褶皱作用:指高韧性岩石(如岩盐、石膏、煤等)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类似粘稠的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褶皱,如肠状褶皱等。
指高韧性岩石(如岩盐、石膏、煤等)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类似粘稠的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褶皱,如肠状褶皱等。
褶皱的组合型式:
平面上:燕行状;S型与反S型;剖面上:复式褶皱(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档式和隔槽式
1.S及反S型:一系列短轴和长轴背斜组成S或反S型褶皱带。
褶皱: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它是由岩石中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表现出来的.褶皱的规模差别极大,可形成巨大的褶皱系和构造盆地,也可出现在个别露头或手标本上,甚至可形成显微褶皱构造.
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枢纽,轴面,轴迹,顶和槽
倾伏角:是枢纽与它的水平投影间的夹角.倾伏方向:是枢纽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指向该线向下一端的方位.
2.雁行褶皱:又称斜列式褶皱,为一系列呈平行斜列的短轴背斜或向斜,它可以由不同规模和级次的背斜或向斜所组成.
3.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隔档式是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是窄而紧闭的,而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隔槽式褶皱中的背斜和向斜形态和隔档式相反.
4.复背斜和复向斜:是由多级褶皱所组成的巨大背斜和巨大向斜.各次级褶皱与总体褶皱常有一定的几何关系,一般认为典型的复背斜和复向斜的次级褶皱常向该复背斜或复向斜的核部收敛.
弹性变形:岩石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当外力取消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形态
塑性变形:当应力产国岩石的弹性极限时,当外力去掉后,变形的岩石不能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形态
断裂变形:当作用的外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岩石内部质点间的结合力就会遭到破坏,使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
张裂:产生取决于张应力的大小
剪裂:产生取决于剪应力的大小
褶皱形成时代主要是根据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分析法、岩相厚度分析法。此外还可以根据与褶皱相接触的岩浆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及重叠变形关系间接确定。大多数褶皱是成岩后,或主要是成岩后形成的,如果区域性不整合面以下地层褶皱,而以上民层未褶,则褶皱形成于下伏老地层中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新地层中最老地层形成之前;对于在较长地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褶皱可通过褶皱地层的岩性厚度分析其形成时代。
弯流作用:由于岩层内部物质流动形成褶皱的作用。特点:多发生于脆性岩层之间的塑性层内;层内物质流动方向由两翼流向转折端,形成顶厚或相似褶皱;当软硬互层收到相互挤压坚硬岩层形成平行等厚褶皱,软流层形成顶厚褶皱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收到与层面垂直方向上的挤压而形;(2)发生层间滑动作用及层内的弯流作用;(3)物质流动方向是从转折端流向两翼,形成顶薄褶皱;(4)伴生层间小褶皱的轴面与层面锐夹角指向褶皱的内弧方向;(5)形成穹窿等构造,并形成放射状及环状伴生断裂。
应变:物体变形程度的量度。
线应变:指物体内某一方向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剪应变:直角发生改变
剪裂角:最大主应力轴σ1与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共轭剪切破裂角: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包含最大主应力轴σ1象限的共轭剪切破裂面之间的夹角。
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
Richard(1971)根据轴面倾角,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三个变量绘制出一个类似岩石命名分区图的三角投影网图,并根据三角网图内各项数据的规律变化,将三角投影网图划分为七个区,分别代表七种特征的褶皱类型。
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80°。
以上七类褶皱反映了轴面和枢纽产状的连续变化系列,因此包含了自然界可以出现的各种产状的褶皱。三角投影网图上所划分的七个区,分别代表七大类型褶皱产状的变化范围。图内各区范围的大小也大致反映出该类褶皱在自然界出现的几率大小及其过渡类型的一般变化规律,其中Ⅵ区范围最大,表明斜歪倾伏褶皱在地壳中最常见,它是产状变化最大的一类褶皱。
膝折作用:是岩性均一的薄层受到与层理平行或稍稍斜交的力的作用时,由于层间滑动受到某种限制而使滑动面发生急剧转折,即绕一个相当于轴面的膝折面发生转折而发生的褶皱作用。其特点如下:(1)常形成具长翼和短翼规则的单列膝折,短翼构成膝折带(或称扭折条带),轴面为膝折面,有时也形成共轭膝折;(2)形态为尖棱褶皱;(3)几何形态既为相似褶皱,又是平行褶皱;(4)形成机制上兼具沿层面的弯滑褶皱作用和沿膝折面的剪切褶皱作用;(5)膝折带带是一个剪切带,同一列膝折有相同的剪切方向。
应变椭球体:设想物体和岩石变形前内部某一点为一小圆球体,变形后这个圆球体就会变为椭球体,该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变形:当物体受力后,其内部各点之间相互位置的改变称变形。它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或者同时发生改变。
均匀变形:指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非均均变形:指岩石各点部分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不同的变形。
这一分类使对褶皱形态的研究从定性描述提高到半定量的水平,为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褶皱形态和产状特征提供了条件。
褶皱形成机制是指各种褶皱的形成方式、变形过程、形成环境和条件,以及影响褶皱形成的因素等。不同形成机制的褶皱,在形态、产状、分布及产出的地质背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影响褶皱形成的因素:诸如层理的发育情况,岩层的厚度,岩石的力学性质,动力作用的方向、性质,埋藏深度和基底构造等。
岩石的基本变形有:拉升、压缩、剪切、弯曲、扭转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围压;温度;溶液;空隙压力;时间(施力速度,重复受力,蠕变与松弛)
第五章 褶皱
背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则将向上弯曲的叫背形。
向形:褶皱层层序不明,或层序倒转,或变形面不是层理面而是其它构造面,则将向下弯曲的叫向形。
第三章 岩石的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
主应力:剪应力为零的面上作用的正应力为主应力。
应力状态:经受力物体内任意点各个截面上的应力总和称应力状态。
应力场:任一物体或岩体中都存在着一个与该点对应的瞬时应力状态,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组成的空间称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指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近直立,倾角和倾伏角均为80°-90°。
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 °–80°),枢纽近于水平(倾伏角0°-10°)。
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水平,倾角和倾伏角0°-10°。
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倾角10°-80°),枢纽倾伏 (倾伏角10°-80°)。
斜卧褶皱: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均为10°-80°,倾向和倾伏向一致,倾角和倾伏角大致相等,枢纽在轴面上的侧伏角为80°-90°。
等倾斜线:指褶皱层的上、下褶皱面倾角相等的切点的连线。
滑脱构造:沉积盖层顺基底剪切滑动所形成的隔档式或隔槽式褶皱称滑脱构造。
核:又称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又称翼部,系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
转折端:系指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
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部面上,同一褶皱面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
侧伏角:是枢纽与轴面的走向之间所夹的锐角.
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外侧岩层较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外部岩层较老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弯滑作用:多个岩层在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上下坚硬岩层之间的层剪作用,特点为(1)各单层都有中和面,整个褶皱无统一中和面;(2)褶皱不发生物质流动形成平行(等厚)褶皱;(3)层间滑动规律为上层面向背斜转折端滑动,而下层向向斜转折端滑动;(4)层间滑动引起层间剪切作用,形成旋转节理、同心节理、层间破带、层间破碎劈理及与枢纽直交的层面滑痕线理等 伴生构造;(5)两个相邻强硬层的弯滑作用,在转拆端形成“虚脱”;(6)当强硬层夹有软弱层时,可能形成层间小褶皱,其轴面与层面锐角指向邻层滑动方向。据此可判断岩层的顶、底面及背、向斜的位置。 当岩层纵弯褶皱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某些软弱层会出现物质流动,这就是纵弯弯流作用,有下列特点:(1)物质从翼部流向转折端,使转折端加厚;流动受层面控制;(3)形成相似褶皱和顶厚褶皱;(4)产生线理、流劈理、构造透镜体等伴生小构造。
蠕变: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松弛:指当应变保持不变时,随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
应力: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它表示内力的强度
正应力:垂直于截面上的应力叫正应力,正应力可以是压力,使物体受压缩,也可以是张压力,使物体受拉伸.
剪应力:平行于截面的应力称为剪应力
轴面:在一个褶皱内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构成的假想几何面.
脊和槽:在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背斜或背形的最高点称为脊,向斜或向形的最低点称为槽。
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
槽线: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为“槽”,它们的连线为槽线。
脊线: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线为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