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与国家认同的产生、构建及变迁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知识:认同理论——社会身份认同和社群意识

社会学理论知识:认同理论——社会身份认同和社群意识

社会学理论知识:认同理论——社会身份认同和社群意识社会学认同理论:社会身份认同和社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所定义。

我们属于哪个国家、哪个城市,我们的职业、宗教信仰、性别、年龄等等。

这些定义都为我们赋予了明确的身份,同时也会使我们形成自己对这些身份的认同。

社会学中,这种基于社会身份的认可被称作“认同”。

而认同理论研究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涉及到社群意识、心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着认同理论展开深入探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社会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个体从自我角度对自己的社会定位予以确认,即获得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标识。

可以说,社会身份认同是每个人在社会中建构自我的基础。

它是一个人视角下的多维度身份,从法律、经济和政治身份到文化、性别和生物学身份等多个方面。

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下往往会以某些特定的身份亮相,例如在工作场所,一个人可能会把自己的职业认同作为亮相的方式。

同样,在一场文化活动中,一个人会更多的展现自己与这个文化活动相关的身份认同,例如文艺青年、书迷、电影爱好者等。

我们的身份认同不是随便定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地方、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决定这个人的身份认同。

这些因素是社会性法则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体的身份选择和认同。

例如,在一个保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的文化认同,而在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社会中,个体的身份认同会更加多元化和宽泛化。

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社会身份认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大。

首先,它提供了个体自我价值的基础,可以使个体对自己的处境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社会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人们因为相同的身份认同而组成团体、集体,这样就形成了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群体。

当人们在社群中互动,他们的身份认同直接涉及到彼此的行为和受众。

同时,社会身份认同也存在风险和问题。

古代希伯来人宗教与民族认同的历史考察

古代希伯来人宗教与民族认同的历史考察

古代希伯来人宗教与民族认同的历史考察在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与民族认同紧密相连。

希伯来人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民族身份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民族认同。

一、起源与宗主国统治希伯来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根据《圣经》记载,他们是从迦勒底地区的乌尔出发,经过迁徙最终定居在迦南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与当地的居民发生了接触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

当时的希伯来人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更多是信奉一些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神祇。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形成一个独立的民族认同,他们共同分享着语言、文化和宗族传统。

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希伯来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社群,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二、与以色列宗教的嬗变在早期的社会组织中,希伯来人信仰的神祇主要是一些本土的自然神,如勒鲁厄尔和雅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宗教信仰逐渐发生了转变。

根据《圣经》的记载,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领袖摩西领导他们脱离埃及的奴役,并将他们领到了迦南地。

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希伯来人宗教信仰的重要转折点。

在摩西领导下,希伯来人接受了一种全新的宗教观念,这就是以色列宗教。

以色列宗教以唯一的主神雅威为中心,其特点是严格的道德规范和强调对主神的崇拜。

这一宗教的出现使得希伯来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并加深了他们的民族认同。

三、国家的兴衰与民族认同在以后的历史时期中,希伯来王国逐渐兴起并繁荣发展。

大卫和所罗门两位伟大的国王统一了希伯来人,并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信仰与民族认同的结合再次得以加深。

希伯来人相信,他们是以色列的选民,与雅威建立了特殊的契约关系。

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希伯来人愿意为了守护神圣的土地而奋不顾身。

这种信仰激发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进一步夯实了他们的民族认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希伯来王国逐渐衰落。

首先是北方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侵略并灭亡,随后南方的犹大王国也深受巴比伦的压迫。

主权与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主权与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主权与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主权和国家认同一直是人们探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独立地控制和行使内外事务的能力,而国家认同则是指一个国家内外居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可和认同程度。

主权和国家认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的主权才能获得内外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反之,一个国家只有得到内外居民的认同和支持才能真正拥有足够的主权。

主权的形成与发展主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程和历史发展密不可分。

早期的人类社会是分散的、没有明确的国界和政府机构的,人们通过氏族或部落来进行相互交往和合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和发展,人们开始形成了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国家机构和政府机构,这些机构具有了独立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成为了主权的基础。

在古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和征服,强者称霸,弱者臣服,也就是说,主权是通过武力征服和控制来实现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通过和平手段来建立主权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巴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君主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承认。

此后,主权的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法上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之一,成为了国家行为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当代,随着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动日益频繁,主权的概念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此时,一个国家的主权不仅仅是指其独立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还包括了与其他国家进行对等的交往和互动的能力。

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内外居民对自己所在的国家的情感认同和认可程度。

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多受到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的主要身份认同来自于自己所在的部落或氏族,而非一个整体的国家。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个部落和氏族逐渐被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国家,这就需要人们认同和承认整个国家作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区。

在现代,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已经逐渐转向更加抽象和普遍的国家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

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

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人们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的情感认同和认同感。

社会认同指个体对于社会集体、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而国家认同则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同时也与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认同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情感认同。

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生长和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和社会化过程的塑造。

这些社会化过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工作环境、媒体传播等。

社会认同的形成与社会化过程有密切关联,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接受并认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进而形成与社会群体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情感认同。

国家是个体生活的背景和依附的对象,个体通过体验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等,逐渐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

国家认同既包括对国家制度和政权的认同,也包括对国家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认同。

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往往是多方面、复杂的,包括情感联系、认同国家的形象、对国家的责任感等。

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社会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社会群体的认同和价值观往往反映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个体通过对社会群体的认同,也间接地影响到对国家的认同。

另一方面,国家认同也可以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会影响其对社会群体、社会规范的认同程度,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参与。

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还与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因素相关。

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国家环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身份定位和文化背景。

这些因素会对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产生影响。

举个例子,一个移民身份的个体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既受到原籍国家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目标国家文化的塑造。

这样的个体对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形成会更加复杂和多元。

总的来说,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和国家层面上的情感认同和认同感。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与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因素有密切关联。

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趋势

国家认同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趋势

同口 ] 。个体 有 许 多成员 资 格 , 如地 域 、 民族 、 国家 、 政 党、 社 会 阶层 、 性别 等等 , 从 这个 角度来 讲 , 国家认 同 是社 会认 同的一 种 , 是 群体 认 同的一 种特殊 形 式 , 组
成认 同的群体 是 国家 。
3 国家认 同研 究 的现状
1 引言
成员 资格 来建 构 自己或 他人 的认 同 ] 。H o g g 认 为依
据社 群 成 员 资格来 建 构 的认 同被 称 为群 体 认 同 , 而
依 据 个 人 的 独 特 素 质 而 建 构 的认 同被 称 为个 人 认
T a j f e l 等人在 2 0世 纪 7 0年代 提 出的 社 会认 同 理论 , 在群体 行 为 的研究 中受 到重 视并 得 到发展 , 现 已成 为 这一 领域 最有 影 响 的理论 之 一 。后来 T u r n e r
又 提 出了 自我 类 化 理论 …, 更 加 吸 引 了研 究 者 对 群 体认 同和群 际 和谐 等群体 过程 的关 注 。经 济全 球化
的不 断 发展 和不 平衡 加速 了各 民族 文 化 的交 流 与碰
撞, 也 使 国家认 同 、 族 群认 同 、 文 化 的 冲突 与 融 合 等
问题 浮 现 了 出来 。 其中, 国家认 同是 核心 问题 。国家 认 同是 国家 存在 的社 会心 理基 础 ,是 多 民族 国家归 属感 的核 心 。 因此 , 国家认 同研 究 在社 会心 理学 领域 就 占据 了一 种特 殊地 位 。
同看作 自我 概念 的核 心成 分 ,另一 些人认 为 国家认 同的作 用有 限 。 国家 认 同的个 体差 异有着 重 要 的意
行 为不 能单 从个 人 心理 素质 来解 释 ,要全 面地 理 解

“五个认同”实施方案样本(三篇)

“五个认同”实施方案样本(三篇)

“五个认同”实施方案样本____年“五个认同”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在____年,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五个认同”实施方案。

该方案着眼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旨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

本文将不使用“首先、其次、另外、总之,最后”等分段语句,阐述该方案的具体内容。

二、方案内容1.文化认同:鼓励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融合。

建设全民共同的文化认同,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2.价值观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3.政治认同:全面贯彻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4.经济认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鼓励民间经济的发展,提升全民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5.生态认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与行动力。

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建设美丽中国。

三、实施方式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广泛宣传“五个认同”的重要性和内涵。

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讲和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全民对“五个认同”的认知和认同。

2.推动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五个认同”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加强相关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加强社会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方案有效实施。

3.鼓励参与互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参与机制,鼓励全民积极参与“五个认同”的实施。

举办各类参与性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让全民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建议。

4.加强组织协作:多部门、多层级的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有效衔接和顺畅推进。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

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引言现代国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内部凝聚力的核心之一就是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一种对国家身份、共同价值观和集体意识的认同感,能够使国家内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保持相对稳定的秩序。

然而,国家认同的建构并非是一种自发的过程,而是经过政治角逐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重点分析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国家建构中的作用,并且通过举例说明这些认同是如何被操控和操作的。

一、民族认同的政治逻辑民族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认同形式。

在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往往成为国家认同的核心,并被政府用来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

一方面,政府通过炮制民族历史、传统和英雄事迹等来强化民族认同感。

这种历史建构往往会有选择性地突出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忽略或掩盖其他对国家认同构成挑战的历史片段。

另一方面,政府还会鼓励民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以此来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

这种文化建构往往涉及到对民族节日、传统服饰、风俗习惯等的正面塑造和弘扬。

通过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政府得以塑造一个团结稳定的国家形象,并使民众对国家感到归属。

然而,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往往也具有被滥用和操纵的一面。

一些政治家和领导人会通过扇动民族主义情绪来掌握权力、转移民众关注、达到政治目的。

他们往往通过制造外部敌意、宣扬种族优越性等方式来唤起民族认同,并将其转化为对特定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这种滥用民族认同的政治逻辑不仅容易导致区域冲突和民众对立,还可能使国家陷入困境和动荡。

因此,明智地引导和管理民族认同的政治建构是现代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二、政治认同的政治逻辑政治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政治认同是指对国家制度和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感,能够在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合法性。

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政治认同往往是公民对民主制度的支持和参与的结果。

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身份、归属和价值观的认同。

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和维系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群体归属和社会环境等。

首先,个人经历是社会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经历和亲身经历通常会对其社会认同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可能经历了种族歧视的伤害,这种经历会影响他对于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

同样,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也会对其社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的内容和价值观会对个体的认同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塑造他们的社会认同。

其次,群体归属也是塑造社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所属的群体、社会团体和社交网络会对其社会认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地方而对该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认同感。

同时,群体归属也可以通过与特定社交群体互动来塑造个体的社会认同。

通过与同侪的互动,个体可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和共享价值观,进而产生共同的社会认同。

另外,社会环境也是社会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包括文化传统、媒体和社会价值观等。

文化传统是一个社会共同的信仰和实践的集合,它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塑造个体的社会认同。

媒体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塑造公众舆论和价值观来影响个体的社会认同。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对于什么是好与坏、对于行为规范和期望的共同看法。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演变会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认同。

最后,个体的社会认同不仅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个人的社会认同可以激发集体行动和社会变革,促使社会进步和公平。

例如,一些受到特定社群歧视的人可能会积极争取平等权益,通过集体行动来改变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综上所述,社会认同的形成与个人经历、群体归属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

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认可和价值观的总称,是人们的整个思想、行为和信仰的基础,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不能割裂开来单独考虑。

社会认同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其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行为规范等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社会认同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和文化意识等基础上的,个人的认同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塑造和制约。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认同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人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这些共同的元素构成了人们的社会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人们对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国家文化等的认同。

国家认同是对国家认同程度的反映,是人们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了解和支持,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表现。

国家认同涉及到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是国家治理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社会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的认同感是建立在人民的社会共识基础上的,而一个社会共识的形成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包括教育、文化、传媒和社会组织等。

只有社会认同强烈、社会共识明确才能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

其次,国家认同的加强有助于社会认同的建立和巩固。

当人们对国家认同强烈时,意味着他们对国家历史、文化、发展前景等方面具有共同的认同,同时也会促进其对社会人际关系、文化传承、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认同。

因此,一个国家的认同和社会的认同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然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也可以相互制约和冲突。

当社会认同中存在主张“分裂”、“冲突”、“对抗”的因素时,这些主张也会影响到个人的国家认同。

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会受到挑战,甚至产生动摇。

另外,在现代社会,全球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人们也可能因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认同而影响到其国家认同。

这时需要加强国家认同的建设,强化对国家核心价值的传承和弘扬,提高人民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支持。

社群的名词解释

社群的名词解释

社群的名词解释社群,即社会群体,指的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共同体,共同拥有相似的兴趣、价值观、目标等特点,并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方式形成紧密联系和互助关系的群体。

社群可以是小范围的,如同一家庭、学校或公司内的群体;也可以是大范围的,如城市、国家乃至全球的社会群体。

社群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形成原始部落时期,人们为了互相帮助、共同抵御外部威胁而组织起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群的形式和功能也不断演变。

现代社群通常通过共同的兴趣、职业、文化背景等共同点来组织,形成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俱乐部等。

在现代社会中,社群不仅仅是一种组织形式,更成为了人们共享资源、交流知识、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平台。

社群提供了一个供成员集结、互动和合作的空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通过社群,人们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减少孤独感和无助感。

社群的形成和维持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使得跨越地理边界的社群成为可能。

在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加入感兴趣的群体,与志同道合者分享自己的想法、经验和观点。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结识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社群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社群作为一个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目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社群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共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同时,社群也是传播信息和推广理念的重要渠道,很多社群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然而,社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群可能会形成封闭性,形成“圈子文化”,只跟自己社群成员互动,排斥外部的观点和声音。

这种封闭性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使社群成员局限于相同的思维模式中,难以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观点。

其次,社群的形成和运作需要良好的管理和规范。

社群中必然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利益分歧,需要适当的管理和协调来维护社群的稳定和和谐。

社会心理学解析族群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解析族群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解析族群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互动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而族群认同和社会认同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论文旨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族群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后果。

一、族群认同的概念与形成族群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身份认同,包括种族、民族、宗教、地域等方面。

族群认同的形成受到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社会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在与同一族群成员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对该族群的认同感,认同自己与该族群的共同特征和价值观。

二、社会认同的概念与构建社会认同是个体对整个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是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结果。

社会认同的形成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社会化过程、社会身份等因素。

个体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对整个社会的认同感,认同自己与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族群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互动关系族群认同和社会认同是相互关联的。

个体的族群认同会影响其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而社会认同又会反过来影响个体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同感。

具体来说,个体对自己所属族群的认同感会影响其对整个社会的认同程度。

当个体对自己的族群认同感较强时,其对整个社会的认同也会相应增强;反之,当个体对自己的族群认同感较弱时,其对整个社会的认同程度也会减弱。

四、影响族群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因素1. 社会化因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过程接受到的族群和社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对其族群认同和社会认同产生影响。

2. 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其族群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族群和社会产生不同的认同感。

3. 个体经历:个体在生活中的经历和遭遇,如族群歧视、社会排斥等,会对其族群认同和社会认同产生直接影响。

4. 社会支持: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同感,会增强其对族群和社会的认同感。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

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一、本文概述国家认同,作为个体对自我归属于某一国家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的反映,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纽带。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代际间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代际特征差异,基于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对国家认同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代际间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国家认同的培育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系统梳理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明确国家认同的内涵、结构及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描述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分布特征,揭示不同群体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

接着,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深入剖析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揭示各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程度及方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家认同影响因素的代际特征差异,比较不同代际群体在国家认同影响因素上的异同点。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增强国家认同的对策建议,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理解,还有助于准确把握国家认同的代际特征差异,为国家认同的培育和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也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家认同的理论框架与影响因素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情感、认知和归属感。

在理论框架上,国家认同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程度、政治参与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

内部因素方面,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个体的收入水平、职业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对国家持有积极的认同态度。

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 -回复

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 -回复

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回复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议题。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封建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主要是基于忠诚、服从和依附。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近代国家模式。

这种模式以合法性、法治和公民参与为核心,对于以个体人权和自由为基础的国家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开启了市场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逐渐从忠诚转向对个人权益的关注。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市场化、民主化和公民权利的发展,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社会。

第三,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对国家模式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经济实力的提升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模式的认同。

人们逐渐转变为注重个人利益和福祉,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也反映了现代国家建设的需求。

最后,中国的文化影响也对国家模式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往往基于集体主义、家族观念和国家荣誉感,强调社会稳定和和谐。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的个体主义和自由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人们在对国家模式的认同上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更加注重个体权利和自由。

综上所述,中国人国家模式认同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历史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

社会变迁与社会认同的转变

社会变迁与社会认同的转变

社会变迁与社会认同的转变近年来,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变革的时代,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转型,更牵涉到人们对于自我身份、文化认同以及社会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重构。

本文将探讨社会变迁对社会认同的转变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社会变迁对社会认同的影响1. 影响社会认同的变迁社会变迁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传统的社会认同基于固有的文化、宗教和国家认同,而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社会认同愈发多元化和多样化。

他们开始追求与个人身份更加契合的社会认同,并对传统认同方式产生质疑。

2. 界定社会认同的重构社会变迁引发了对社会认同的重新界定。

以前的社会认同是由团体、地域或其他共同属性所决定的,而现在,个人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到社会认同的界定中。

人们尝试从个人经验、兴趣爱好、职业身份等多个维度来构建自己的社会认同。

3. 社会认同与群体凝聚力社会认同的转变也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的社会认同能够使人们在困难时团结一致,而现在,社会认同的多元化让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需求,群体凝聚力相对较弱。

然而,社会变迁也激发了新的群体凝聚力,例如基于共同兴趣的社群,让人们能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者。

二、社会认同转变的原因1.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推动使得人们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更加频繁和广泛。

传统的社会认同模式难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角色。

这导致了社会认同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身份认同。

2. 科技革新的冲击科技革新对社会变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全新的社交和信息传播方式。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多元化趋势,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参与到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并且以更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同。

3. 经济发展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对社会认同带来了深远影响。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

近代中国的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近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华人移民。

这些华人移民在海外,既维系着自身的身份认同,同时也承载着对国家的认同与责任。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演进中,海外华人问题和国家认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与互动。

首先,海外华人问题源于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

在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

为了逃离战乱与贫穷,大量的中国人选择了移民海外。

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劳工、商人、知识分子等。

而在移民过程中,许多华人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殖民地的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和法律限制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海外华人纷纷形成了一种诸多特色的海外华人社群,强化了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

同时,这种特殊的身份认同也推动了海外华人与中国国家的紧密联系。

其次,海外华人问题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华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随着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发展的愈加重要,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海外华人的地位和作用。

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殖民地时期的东南亚,到二战后的美国和欧洲,中国政府陆续与海外华人建立了各种联系和组织。

这些组织除了提供华人移民的帮助和保护外,还通过文化传承、经济合作和政治动员等方式,使海外华人更加关注和参与中国的发展。

海外华人也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样的互动不仅深化了海外华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也进一步激发了海外华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第三,海外华人问题和国家认同的发展也与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连。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互动的增多,海外华人问题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国家。

从东南亚到北美,从澳大利亚到欧洲,海外华人遍布于全球各地。

这使得海外华人问题不再是中国内部的问题,而是涉及全球华人和国际社会的问题。

中国政府不仅积极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海外华人的合法权益,也大力推动海外华人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同时,海外华人也通过各种渠道和机构,积极推动着华文教育、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中国问题的关注。

韩震 论国家认同

韩震 论国家认同

一、国家认同、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时代变化了,人们的生存境遇也在发生变化。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

所谓认同问题,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

现代性世界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产生文化自觉。

这一方面使人们的眼界扩大了,另一方面让人们有意识地确认自己的文化特性,这后一方面的问题就在全球化、的时代激活了沉睡的或潜在的民族主义。

就此,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 S.Nye)认为,“迅捷而深远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带来了跨国认同、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错综交织。

这些认同交织在一起,颇具张力。

鉴于传播的瞬时性,它们能够促使潜在的紧张关系转化为突然的冲突。

”譬如,如果说印刷术增强了国家的内部统一的话,那么现在的互联网就既有可能增强国内人民的共同话语,也有可能因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流通而削弱国家认同的强度,信息不经时间验证和过滤的瞬间聚集甚至会产生突发性危机。

正因为‟全球化带来如此这般的新变化,“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由于人们的流动和多元交流,人们不得不时刻考虑自己的身份。

当你到国外旅游时,你不时会因身处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环境而意识到自己当下已经变成“外国人”:当你在跨国公司工作时,你究竟是在为谁工作;当你在国外大学做研究时,你的工作成就与什么样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当你获得了其他国家的国籍,可是你的工作却仍然属于原祖国的性质——如最近,拍摄的《建国大业》影片,参加演出的却大都是加入其他国籍的华人演员,人们为此议论纷纷。

为什么人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疑惑,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的身份议论纷纷?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身份焦虑或认同问题。

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

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

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摘要弱国家一弱社会、强国家一弱社会、弱国家一强社会、强国家一强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

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在弱国家一弱社会到强国家一弱社会、强国家一弱社会到弱国家一强社会、弱国家一强社会到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动态图景中,政治认同呈现封闭型到权威型、权威型到放任型、放任型到开放型的图式演绎,而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是政治认同生长的最佳生态。

考察人类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可表述为国家与社会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历史。

从历史纵轴回溯,国家与社会大体演绎着同构一体、有限分离、有机互动的嬗变历程;从理论横轴上剖析,不难发现,国家与社会呈现弱国家一弱社会、强国家一弱社会、弱国家一强社会、强国家一强社会四种模式;从元哲学透析,国家与社会的强弱应有其限度与边界,社会过强、国家过弱易导致“离散型社会”“俘获型国家”的出现,社会过弱、国家过强则可能存在“僵化型社会”“掠夺型国家”的风险。

管窥历史,弱国家一弱社会、强国家一弱社会、弱国家一强社会、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博弈生态在东西方进程中或隐或显地存在过或正生长着,但并未存在统一的演绎定式。

综观当前学界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论域对政治认同相关问题的探讨,仅散见于少数论文中,如冯宏良、余金成从国家与社会论域对改革以来社会政治稳定展开学理分析,提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均衡是政治稳定的两个基本向度,叶长茂、虞崇胜提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健康发展需要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既合作又制衡的平衡关系,但总体上仍呈现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认同探讨的“两张皮”现象,关于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呈现何种镜像与图景的探讨则更为欠缺。

因此,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生成的表征、样态与根源,是当前洞悉并明晰何种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最适宜政治认同理性生长的必要考量。

一、弱国家一弱社会到强国家一弱社会:政治认同从封闭型走向权威型弱国家一弱社会,顾名思义,国家与社会均处于“孵化”状态,国家意识不彰显,社会自主亦未形成。

社会群体的形成与演变

社会群体的形成与演变

社会群体的形成与演变社会群体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特定地区内以某种共同特征或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集合体。

社会群体的形成与演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社会群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经济状况、政治体制等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社会群体的形成社会群体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包括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经济利益、共同的身份认同等。

首先,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促使人们组成社会群体。

例如,爱好音乐的人们会组成音乐团体,共同探索音乐的乐趣。

其次,共同的经济利益也是形成社会群体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会组成工作团队或商业联盟,以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

此外,共同的身份认同也可以促进社会群体的形成。

包括同一职业、同一民族、同一宗教信仰等。

社会群体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下,社会群体的形成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农业社会,人们会围绕田地、水源等进行社会群体的形成;而在工业社会,人们主要以工作单位、行业等为依托形成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演变社会群体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群体的演变可能表现为数量的增长、结构的变化和功能的转变。

首先,社会群体的数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增长。

由于人口的增加、迁移流动等因素,社会群体会逐渐扩大。

其次,社会群体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个人选择的空间的增加,社会群体的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最后,社会群体的功能也可能发生转变。

比如,原本单一的社会群体可能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方面产生分歧,从而分裂成不同的子群体。

社会群体的演变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群体的演变速度加快。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会群体的形成更加容易,同时,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引起社会群体的演变。

经济的繁荣或困境都会对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激发人们组成新的社会群体或改变原有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集团的归属、认同和认可的心理状态。

它是个体与群体互动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交往与群体行为的基石。

社会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家庭、教育和媒体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社会认同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首先,文化对社会认同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所具备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通过文化,个体能够建立起对所属群体的共同认同感。

例如,在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个体会受到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对其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认同,从而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认同。

其次,家庭对社会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集体,也是个体价值和行为的首要来源。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传递,都会对个体的社会认同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一个重视传统文化、注重家族荣誉感的家庭,往往会强调个体对家族的归属感,引导个体认同和尊重家族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教育也是社会认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直接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接受到来自社会的认同模式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个体会接受到关于国家、文化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这些知识和观念会对个体的国家认同和社会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媒体也是社会认同形成和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公众意识和观念的角色。

通过媒体的报道、宣传和影响,个体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信息,形成对社会的认同感。

然而,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见,因此个体需要保持辨别能力,不盲目接受媒体的观点,从而形成独立的社会认同。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社会交往和身份认同也对社会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交往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基础,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个体能够感受到社会集体的认同和认可。

同时,个体的身份认同也会影响其社会认同。

例如,一个个体在特定社会角色下的身份认同,比如职业、性别、种族等,会对其社会认同产生影响。

什么是人类的社群意识?如何培育和弘扬社群意识?

什么是人类的社群意识?如何培育和弘扬社群意识?

什么是人类的社群意识?如何培育和弘扬社群意识?人类是社交动物,自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开始形成各种社群,如家庭,部落,国家等等。

社群意识本是指人类在群体中感知到自我存在的认知,同时,社群意识也意味着认同、团结、合作和共同努力。

社群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社群意识的形成过程人类的社群意识是从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生存需要:人们在原始社会中需要相互协作以生存。

- 生殖需求:性别鉴别和后代照顾都促进了相互帮助和将个人置于群体中的倾向。

- 社会交互: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不断地相互交流,群体间形成了利益关联。

- 人类自我意识的萌芽:人类在社群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需要和想法表达转化为团体意识和团体行动的力量。

2. 社群意识的核心特征社群意识的核心特征包括三点:一是认同感,即社群中的个体能够清明地认识到自身与整个社群的关系、意义和价值;二是协作意识,即个体和社群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目标;三是互助精神,即彼此之间在困难和疾苦中互相支持和帮助,共渡难关,共创辉煌。

3. 培育和弘扬社群意识社群意识的培育和弘扬很重要,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有效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社群环境。

一个积极向上的社群环境能够促进大家之间的互助、协作和认同。

- 公共文化建设。

这可以借助日常的教育、媒体、公共广告和各类传媒手段等,增加公民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等。

- 建立社群意识的实践机会。

从社群活动、志愿服务和互助项目中提高个体参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接触和认同感。

总之,社群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不仅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营造促进社群意识发展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群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3期(总第200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3,2012Serial.No.200·政治发展研究·社群与国家认同的产生、构建及变迁李路曲(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治研究院,上海201620)摘要:从现代社会的交流和流动中可以看到,社群认同的给定性和客体性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纯粹的主观主义阐释也只能停留在现象的静态描述上;如果使用建构主义理论来阐明社群特性和认同则更符合当前的实际,因为它更关注认同形成的复杂而多元的动态过程。

同时,当代社会中急速扩展的流动和交往、尤其是它所酝酿的各种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正在超越近代以来的社群和国家认同,造就着一种新的共同体及其认同。

就目前而言,这种流动和交往主要使现代化所强化的、与族群认同相一致的国家层面的认同减弱了,使国家认同不再是以族群或族群同化为基础,而是在尊重族群文化平等共存的前提下强调更为基本的个人价值层面的文化认同,或者说是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层面上来构建社群或共同体的认同。

关键词:社群;共同体;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中图分类号:D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03-0049-06收稿日期:2011-12-20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1ZS165)作者简介:李路曲(1959—),男,山东乐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政治学、东亚政治研究。

一、文化与社群认同的特性及功能认同是一个人或一个社群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或我们不同于他们。

”[1]20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认同是构建起来的概念,人们是在不同的压力、诱因或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认同的。

本迪尼克特所说的民族是“想象出来的共同体”就是这个意思。

“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问题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

”[2]6-7在一定意义上说,认同是想象出来的“自我”,是“自我”认为自己是“什么人”以及希望成为“什么人”或者说自己的身份如何?不是想象的或难以改变的因素或身份只有祖籍、性别和年龄。

人种和民族具有一定的不可想象性或稳定性,但它们仍可以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被改变。

人们可以通过通婚改变下一代的种族属性,可以放弃自己的民族和宗教而加入其他的民族和宗教,而个人身份的其他特性都可以相对自由地随个人意愿而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较小的群体都有多重身份,而群体越大,其身份的多重性就会越少,因为他们的需要会在大的社群中得到更多的满足。

这些身份有归属性的、经济性的、文化性的、政治性的、社会性的以及国别性的,它们会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有时人们强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共性和同一性,有时却强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

例如在战争或民族冲突发生时,一个人的身份只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其他的身份则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这时,他也仅仅是通过强调与敌人的差异来塑造与自己同志的同一性,而实际上,无论是敌人还是同志都可能与自己同属一个地域、一个种族、一个宗教或一个国家等,但这些身份和属性已经不重要了,而他们在其他时期可能会被看得很重。

社群是认同的基础。

在同一社群的基础上往往产生同一种认同,在不同的社群基础上则产生不同的认同。

当然,不同是相对的,有时不同社群产生的认同也是相似的。

许多认同早期与对特定的气味和声音的感觉有关,这些感觉逐步获得了强烈的情感意义,并转化为认知;拥有共同情感和认知的人往往有着共同的经验,它们会促使个体融入社群之中。

个体与社群身份的联结或在社群内身份的形成过程是通过强调、但往往是过分强调社群成员共同的因素而完成的,它赋予“共同因素”以重要而过度的情感,通过一种共同命运的意识来巩固这种联系,偏离这一常规会受到选择性的忽视或否定。

在共同命运的感召下,个人·94·和社群之间的认同和互动在社群内部得到强化,而社群以外的人对此社群成员的特定预期,也从反面强化了个人与社群之间的认同感。

所以,对一个共同体来说,应对外部世界的内部形象建构是它发展文化认同的动力,而无论从外部和内部来看,社群或共同体总是认同产生的基础。

在传统上,人们的社群或公共想象主要是介于社群和不可预料的自然之间的,人们通过符号或图腾来理解自然。

换言之,符号和图腾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一种理解,社群是围绕着那些协调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符号或信念而建立起来的。

当经济发展和交换使社会组织的规模增大时,社群想象就会转变为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们必须通过建立一个协调时间和空间的、想象的共同体,来确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构建社群之间的关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同体可以理解为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

现代国家正是“依靠那些强加在社会之上的统一的虚构(或一致同意)来制造抽象观念的主体”[3]。

这意味着一个抽象的和虚构的共同体补偿了个人之间的真实共同体的缺乏。

在这个共同体内,“‘真实的’差异被确定为是‘自然的’,这些差异的特殊性则被掩盖在统一性的特征下面……想象的共同体支配了个人或单个的群体,并将行为规范施加其上”[4]。

所以,意识形态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的产物,现代社会被迫以共同体想象的形式不断地重新想象自身的合法性基础。

这些“想象”使共同体的真实基础变得晦暗不清,这种基础往往导致分裂与冲突。

当然,这些“想象”也阐明了共同体成员自己所期望的应然角色。

滕尼斯通过将社群与社会进行对比而对前者进行了界定,认为前者是有机的和有道德的,后者则是契约式的和非道德的。

当然,这种非道德性是相对的。

在现代化过程中,契约的力量战胜了道德一致的伦理和谐,构建了现代社会的结构和形式,因而现代社会与共同体是有差异的[5]297。

涂尔干从另一个视角分析了这个问题,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

他发现,在工业社会中正是差异性所导致的分工形成了社会团结的基础,社会和劳动分工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形成的互补造成了一种团结的感觉。

因此,“它一定具有道德特征,因为对秩序、和谐和社会团结的需要,一般被认为是符合道德的”[5]297。

传统共同体所具有的群体意识并没有被摧毁,但却变得抽象了,它变得具有跨场域性或普遍性,与个人主义同时存在,并成为一个矛盾同一体,而且在自由主义的民法中得到规范的表达。

因此,现代性所构建的新的道德秩序可以克服现代化导致的失范。

但涂尔干同时也认识到,传统共同体的群体良知是规范社会的一种力量,尽管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形式是理性的和非神话式的,但没有一个社会不需要周期性地重申群体情感和观念以建构团结,因为正是这些内容或传统的良知使人们感受到共同体的存在和力量[5]297-298。

当代最重要的社群或共同体是民族,以民族为基础建立的政府总是具有合法性的,会使政府看上去像是根植于民族共同体之中的一种自然的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这是由于民族观念早已形成为一种信念,人们总是假定它的存在,人们愿意在这种信念的感召下行动,从而使它能够影响精英和大众的社会行动,并赋予这种信念和行动以合法性。

政治社群的文化特性表现在社群成员对一定秩序和权威的认同上,正是这种认同构成了秩序和权威的基础。

文化包含着社群成员所共认的合法性准则,即人们认为能够公平分配有形物品和符号物品的准则。

合法性权威的建立对于社群来说是一个历史过程,而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心理过程,它是社群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中所捕捉和凝聚出的共同命运感中所产生的。

政治权威是在对利益和威胁的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持的。

例如宗教活动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对利益和威胁的认知与社群行动联系起来,从而凝聚了社群,并产生了权威。

所以,一个政治社群中的人们总是通过吸收一组相同的政治性符号来表达认同感,这些符号是他们理解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想象人们之间如何联系的方式,也是对社会进行分类并赋予其意义的方式。

它既是一种认同形式,又是塑造认同的一种手段。

同时,所有的社群内和社群之间都会发生冲突,而所有的文化都拥有支持特定冲突的解释和理由,同时也有如何管理冲突的规则。

一定的认同或文化形成着冲突,界定着什么是合适的社会行动、应该如何理解他人的行动以及什么是值得为之斗争的。

于是,文化不仅建构着社会秩序,也是统治的工具。

由此看来,社群的观念或认同是政治的构成因素,而政治是社群意愿的表达,同时也是捍卫和推进想象的共同体的手段。

我们应该注意到,社群或共同体不仅被想象为个人存在的一般形式,而且被想象为社会的某一特殊类型,体现并产生着特定的价值。

任何民族主义运动都至少是以一个民族或社群为基础的,人们总是通过将其看做独特的和与众不同的类型来界定它们,它在此基础上管辖其成员并发挥功能。

二、关于社群认同产生的三种观点的分析关于社群和社群认同的产生,学界有三种基·05·本的理论观点值得重视。

第一种是原生论,认为社群特性起源于特定的社会存在,如血缘、语言和习俗,它们在特定的人群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形成了一定的社群。

第二种是工具主义理论,认为社群认同只是策略施展的面具,是具有共有经济利益的人们、尤其是精英为了促进实现自身利益而推行的政治手段。

这两种观点显然是对立的。

而第三种观点则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综合了两种理论的建构主义观点。

原生论认为社群特性是自然的、给定的,社群认同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的。

这就是说,社群特性是非历史性的,无论历史背景如何变化,自然性和给定性都是认同的核心。

由此,同质性是社群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此基础上,它具有自己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特性。

这种运用本质主义分析方法分析社群特性存在的问题是,它拒绝承认特殊历史环境及其复杂性的作用[6],既没有解释历史环境变迁对社群认同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社群中会存在不一致的复杂情况。

因为按照这一理论,社群认同应该是具有同质性和完全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同一社群中的人们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尽管其有相似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所以,这种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路径因其生物简化论而受到质疑;同时,它在说明社群特性的构成时,也因其在牺牲物质因素的同时过于强调符号现象而受到批评。

在露丝·本尼迪克特看来,“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整个世界上不管哪个民族都能够接受别的血统的民族文化。

人的生理结构中并无任何东西去妨碍这种接受。

人的行为有什么特殊变化,完全不取决于他的生理构造。

人在不同的文化里所形成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诸如婚姻、贸易等问题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在人的原始能力的基础上都是同样可能的。

文化不是一种生理遗传的综合体。

”[7]9安德森·本迪尼克特甚至认为这种观点是“阶级的意识形态”[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