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
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起的作用
小人物大作用——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起的作用摘要:以小见大自是文人写作惯用的手法,曹雪芹写《红楼梦》也不例外,刘姥姥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地位低微的庄稼人,而曹雪芹却安排了她三进荣国府,在贾家不同的状况时出现,成为一条隐藏的伏线,见证贾家的兴衰,可谓“旁观者清”,刘姥姥在这部小说中实是扮演了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同时,与贾府地位完全不匹配的刘姥姥的出场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侧面烘托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关键词:刘姥姥;贾府兴衰;侧面描写;塑造人物正文:刘姥姥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蕴含了许多深意的,无论是对情节的发展与连贯,或是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都有一定的作用性。
对一个人物加以深入的解析,才能更深一层的体认到这个人物在小说里的意义与地位,曹雪芹之所以设计刘姥姥这个人物,无非是想拉远其小说中叙述的距离,以便在贾府之外建立一个旁观的据点,以便完成其“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作用性使命,曹雪芹藉由刘姥姥一角,充分地见证了贾府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一、由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看贾府兴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赌,“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
到了荣府大门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
”这是作者藉刘姥姥之眼,由外部对贾府所做的观察,而整部《红楼梦》中,也只有刘姥姥有此一内、外兼具的观察作用。
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话,那么其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食、衣、住、行、玩等各个层面。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从第三十九回开始。
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探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
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转变成为了贾母的坐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浏览了“比画儿还强十倍”的大观园。
第三十九回中借刘姥姥之口说:“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
论《红楼梦》中人物之刘姥姥
论《红楼梦》中人物之刘姥姥摘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她有着鲜明丰富的性格特征,神采独具,魅力四射。
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即智、义、朴。
她心地善良、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质朴,知恩图报而不辞劳苦……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阅历丰富,聪明机智的庄稼人。
关键词:刘姥姥;知恩图报;见义勇为;庄稼人本色;一、前言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刘姥姥进大观园,已成为我国尽人皆知的口头禅。
往往用来嘲笑乡里人进城,没见过世面,孤陋寡闻。
可是如果这样来理解刘姥姥这个形象,那就太没有知人之明了。
事实上,刘姥姥的为人外朴实而内精明,又有侠义之风。
她虽身居山野,大字不识,却生来有些见识。
要不是这么有见识,能说会道,怎么能一进、二进荣国府,赢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而且在贾府败落之后,还千方百计地去把王熙凤的女儿巧姐找回来呢?也有人说,刘姥姥是一个丑角,造出了一大堆俗而又俗的“笑话”让人发笑。
我以为这只看到了表面。
其实,刘姥姥的“丑角”并不意味着“傻角”。
她并非不知道自己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是甘愿故作丑态,滑稽凑趣,以制造喜剧效应。
她说出的笑话在别人听来觉得好玩,有趣,但在她心里却是甜酸苦辣,别有一番滋味。
刘姥姥之谐,就像她脸上一道道皱纹一样,是饱经沧桑的印痕,是人生经验所集,是她大智若愚的表现!二、刘姥姥形象的艺术特征(一)朴素实在的老农妇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形象,根据第六回中对刘姥姥的描写是:“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
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1]。
刘姥姥本来只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被女婿接来奉养,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这[一心一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勤恳实在与对庄稼生活的投入。
而第六回劝狗儿时说:“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姥姥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
论刘姥姥在_红楼梦_中的作用_刘保忠
流 的言谈举止又 是让人 一看便知 的。刘姥姥一进贾
府时 , 由于 贾 母 的喜欢 , 王 熙 凤把 刘 姥 姥 当作 一 个 小
一 丑 个 花 脸 , 一 头 牛 , 导 演 出 种 种 恶 作 剧 , 尽 情 拿 这
位 乡下 老太 太取乐 儿 。对此 , 刘姥姥 心 知肚 明 , 并很
乐 意这 样做 。 因 为 , 她在 和这些 太太 小姐 的游 戏 中达
— 墅 ”
大 观 圆 , 把 银 子 花 得 像 淌 海 水 似 的 。 自然 ,
“也不过拿着 皇帝 家的银子 往皇帝身上使罢 了 , 谁家
有 那些 钱 买 这 个 虚 热 闹 去 ”在 这 里 , 通 过 刘姥 姥 的
所见所 闻 , 真实反 映 了贾府既豪 华奢侈 , 又 醉生 梦
死 、 空 虚无聊 的腐朽生 活 。
有一位并不属于大观园 , 但是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
— 如 生 , 她 就 是 住 在 大 观 圆 墙 外 的 下 层 人 物
刘姥
姥 。探讨刘姥姥在其中的作用 , 有利于我们深人理解
红楼梦之刘姥姥 红楼梦刘姥姥评价
红楼梦之刘姥姥红楼梦刘姥姥评价【篇一】红楼梦之刘姥姥浅析红楼梦中刘姥姥人物形象《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形象论析[内容摘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她神采独具,魅力四射,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概括:真、智、善。
她头脑灵活、大智若愚、风趣幽默、随机应变、心地善良、见义勇为,善于应酬又不失纯真,知恩图报又不辞辛劳……她的言谈举止,始终不脱自己的本色,是个极富个性魅力的老人。
[关键词]刘姥姥真智善纯真智谋过人知恩图报见义勇为在《红楼梦》中,人物逾千,但是除了那些过场人物和陪衬人物以外,上至王侯将相、名士官宦,下到底层百姓,不分主子或奴仆,没有几个是幸运儿。
或是整个人生或是某一个方面,基本上都是悲剧性的人物。
而从出场到终结,能够逐渐转机,稳步前进,得以高寿、德显、善终的唯独一村妪——刘姥姥。
之所以有如此结局,我认为与刘姥姥的个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红楼梦》里,刘姥姥与贾府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女婿王狗儿说起,王狗儿的祖上曾经是一个小小的京官,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认识,又因同是姓王,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
于是王狗儿家就结了贾府这一富户。
后来偏偏这王狗儿家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
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顾头顾不得尾,冬事都无钱办理,女婿烦躁气恼。
在这节骨眼上,刘姥姥语重心长地说:“这长安城中遍地是钱,只可惜没人去拿罢了。
在家跳蹋也不中用!”〈1〉42这个见多识广的老妪早就谋划好了。
在女婿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刘姥姥情不自禁地说了女婿祖上曾与现今显赫的贾府王夫人娘家有过联宗的蛛丝马迹,她决计亲自带着外甥去打抽丰,借着这个关系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于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上演了。
由于她抓住了贾府爱热闹,好体面的心里,一进荣国府,便开拓进取,巧为周旋,终于用一颗赤诚之心和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当家少奶奶王熙凤,获得了实权派王夫人的认同,以二十两另一串钱的银子馈赠于这个前来求助的老村妪,解决了刘姥姥女婿家的燃眉之急。
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
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刘镒嘉【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所见所闻揭示了贾府的兴衰过程,以及对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
【关 键 词】:《红楼梦》 刘姥姥 艺术价值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 2002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刘镒嘉《红楼梦》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小说,可以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最强,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以宏伟绚丽的画卷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红楼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寓意深邃。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刘姥姥论地位,她只是一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但是她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对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结构作用和刘姥姥对其他人物的陪衬作用,这两个角度,对这个人物进行深度解读。
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整个《红楼梦》艺术构思中的重要环节,从这一点的探讨出发,有助于我们理解全书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般来说,结构总是服务于主题,受制于主题,《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封建家庭由盛到衰的历程预示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这是一个大的主题,要把这一主题成功地体现出来,必须要求作品在有可能的限度内,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的广阔面。
从《红楼梦》全书内容看,能挑起这副担子,成为全书主线的就只有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这个过程才能容纳书中所写的一切人物和事件。
关于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曹雪芹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在进行了精心安排,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极其悬殊的第三者刘姥姥,通过刘姥姥在贾府进进出出的观察,由她的眼光见证了贾府兴衰成败的变化,刘姥姥在全书结构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脂砚斋曾说刘姥姥是此书“眼目”这不无道理。
《红楼梦》第六回说道:“正思从哪个人物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经荣国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来,倒还是个头绪。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人物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刘姥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她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将对刘姥姥进行人物分析,以揭示她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所代表的意义。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的一位贫穷老太太,她在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的形象却令人难以忘怀。
首先,刘姥姥的外貌特点十分独特。
小说中描述她“一副花白头发,双眼虽老而有精,眼眉和睫毛锦黑如墨,相识必下马”,可见她的外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她的言谈举止也十分风趣幽默,充满了乡土气息。
她总是满口跌宕起伏的俚语和谐音,令人听了忍俊不禁。
这种独特的形象使得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成为一个极具个性和鲜活感的人物。
其次,刘姥姥的地位和角色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她代表了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和处境。
虽然刘姥姥在贫苦中度日,但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她常说:“虽然贫贱,但是能心地纯洁安乐,有用兴尽快。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现了她的智慧和坚强。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作者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再次,刘姥姥在小说中的存在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刘姥姥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她的形象却与主要线索紧密结合。
她的到来和离去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她的到来为贾母的生日宴席带来了一丝喜庆和活泼,她的离去则引发了贾母和宝钗等人对生老病死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刘姥姥的角色,作者成功地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此外,刘姥姥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种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和继承。
她是一个勤劳朴实、孝顺顽强的贫困老人。
尽管她生活贫苦,但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她常说:“贫富贵贱,只是尘世浮云。
”这句话表达了她对世俗名利的漠视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同时,她对家庭的牵挂和对子女的关爱也体现了传统儒家道德的重要观念。
刘姥姥进大观园文学价值评析
刘姥姥进大观园文学价值评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幕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之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就《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片段进行文学价值评析。
首先,从情感描写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娓娓道来了刘姥姥初次进入大观园的喜悦与惊讶之情。
作者所使用的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刘姥姥的情感变化。
例如,作者笔下的“刘姥姥渔樵叟,胜似闲庵坐中愁。
柳底花排宜宴客,月台人拥拜蓬莱”,不仅展现了刘姥姥感叹大观园美景的喜悦之情,还通过对比,突出了刘姥姥此前的贫寒与幸福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她的惊讶之情。
其次,从细节刻画的角度来看,文中所细致描绘的物品和环境,也是这段文字的亮点之一。
作者通过对庭院、厅堂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大观园的富丽堂皇和宏伟壮观。
例如,“金钱砌成的荔枝树”,“银针绣成的烟雾楼”,这些夸张的修饰词语,形象地揭示了大观园的奢华与繁华,也凸显了贾府的荣耀和富贵。
同时,在描写刘姥姥眼前的美食和花卉时,作者通过描述细节,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刘姥姥对这些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和享受。
此外,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看,文中的刘姥姥形象鲜明而生动。
她作为一个乡下来的老太太,对大观园种种奇景的感叹和惊讶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姥姥的形象既具有朴实质朴的一面,又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
这种形象的对立与统一展示了刘姥姥的真实感受和喜悦之情,也让读者对她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最后,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看,《刘姥姥进大观园》所传达的思想主题主要有两个。
首先,它展现了现实与梦幻之间的对比。
大观园代表了豪华、富贵和诱惑,对于乡下来的刘姥姥而言,它是遥不可及的梦幻世界。
这种对比通过刘姥姥的视角来呈现,既传达了对贫穷与富裕的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感悟。
其次,这段文字还暗示了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老太太,在大观园中感到不适应,凸显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这种思想主题对于社会的变革和人物的内心矛盾有着积极的示意。
浅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威资料]
浅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I207.411 A《红楼梦》众多人物中,最吸引我的是刘姥姥这个人物。
我认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塑造了一个下层社会出身的劳动人民,通过下层社会劳动人民的亲闻亲见,将荣国府富贵繁荣、荒淫、溃败的生活和贫苦农民的生活予以对照,加以揭露;把她当作贾府盛衰的目击者和客观见证人。
所以说刘姥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
刘姥姥是一个久经沧桑的老寡妇,膝下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加上官府赋税德役等负担,生活非常艰难。
她女婿的祖父曾做过一个小小"京宫",曾和贾府王夫人之父连宗认作"侄儿"。
正是祖上"连过宗"这么一点瓜葛,引出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有人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求助和二进荣国府时的"俚言博笑"混在一起,说她性格的主要特点是善于逢迎巴结,不知羞耻;这种看法,我认为不正确。
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所有表演,都是贯穿着卑躬屈膝,奉承迎合的心理。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目睹了贾府贵族特殊的生活方式,特有的思想感情,并发出感叹,感叹中有赞赏和歌颂,但最主要的是批判,主要是那些批判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刘姥姥对贵族的高度物质享受表示不满。
这个从茅舍低檐的贫苦农民进入贾府,宛如到了另一个世界。
甚至有到了"云端"、"天宫"的感觉。
王熙风屋里的香气扑面而来,使她无法辨别是什么香味。
那满屋里的东西耀眼争光,使她头晕目眩。
怡红院里的琴剑瓶炉,锦笼纱罩,金彩珠光,使她眼花缭乱。
初进贾府时,刘姥姥看见,王熙凤那里一顿家常便坦的桌上摆满鱼肉,吃罢饭后,也不过略动了几样,当贾母等人吃腻了山珍海味,吃不了,拿去喂猫;又想吃新鲜瓜菜时,刘姥姥说"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
一、刘姥姥对贵族的高度浪费的不满贾母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长于候门公府,知多见广后,命人拿"软烟罗",给林黛玉糊窗子。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智慧、善良与乡土情怀的完美结合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智慧、善良与乡土情怀的完
美结合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智慧、善良、机智的老妇人,她的表现充分展示了这些特点。
首先,刘姥姥的智慧体现在她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在第一次进入贾府时,她通过细心观察和机智应对,成功地打动了贾母等贵妇人,得到了她们的施舍。
在与贾母、王熙凤等人的交往中,她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巧妙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展现出高超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其次,刘姥姥的善良体现在她对别人的困境和苦难深表同情,乐于助人。
她对贾府的女眷们始终心存感激之情,并愿意用自己的所能所为来回报她们的帮助。
在得知巧姐被舅父王仁拐卖后,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帮助巧姐脱离困境。
她的善良和热心感动了许多人,使得她在贾府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信任。
此外,刘姥姥的智慧和善良还体现在她对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珍视。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向贾府中的贵妇人们讲述乡村的故事和传统文化,引起了她们的兴趣和共鸣。
她始终保持着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怀念,这使得她在繁华的荣国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综上所述,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定位充分体现了她的智慧和善良。
她的机智、善良和经验使得她在贾府中赢得了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展现了乡村文化和传统价值的魅力。
自我救赎含笑悲,刘姥姥对红楼梦主题表现的价值
自我救赎含笑悲,刘姥姥对红楼梦主题表现的价值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小说,通过描绘贾府贵族家族的生活来展现封建社会的荣辱兴衰、人性的善恶矛盾。
刘姥姥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普通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形象,她对红楼梦主题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 平民视角:刘姥姥是一个老百姓,她来到贾府,并对贾府的奢华生活表示吃惊和敬畏,代表了普通人民对高门贵族生活的向往和观察。
她通过她亲身经历的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贾府生活的繁华与虚荣。
2. 善良本性:刘姥姥性格温和善良,她乐于助人,关心贾府中的人。
尽管她来到贾府并遭遇一些欺侮,但她仍然保持了善良的本性。
她的善良形象对比了贾府中的虚伪和阴谋,突出了小人物的纯真和善良之情,使读者对比贾府中那些心机和狡诈的人物。
3. 死后仪式:刘姥姥的死亡和葬礼被详细地描写了,在这个过程中,小说通过展示贾府对刘姥姥的不尊重和冷漠来暗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和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
刘姥姥的死亡和葬礼对比了后来贾母去世时贾府的盛大仪式,凸显了封建社会中地位和名份的重要性。
4. 自我救赎:刘姥姥在贾府生活过程中,对自己的儿子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通过在贾府生活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未来。
然而,这个期望最终破灭,刘姥姥的故事表达了人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和追求,以及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愿望。
她的
自我救赎也呼应了小说中其他角色的自我救赎,体现了小说主题中的个人意志和对命运的抗争。
综上所述,刘姥姥对于《红楼梦》主题的表现在于通过她的个人经历和人性的善恶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差异和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寻求自我救赎和追求幸福的努力。
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红楼梦》是备受关注的古代热门著作,《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深受研究者们的喜爱。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自不必说,仅在《红楼梦》出现三次的刘姥姥也是研究者们研究《红楼梦》时必不可少的人物。
在《红楼梦》第六回有介绍说“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瓜葛就是刘姥姥女婿的祖父和王熙凤的祖父认识,后来王熙凤的祖父认刘姥姥女婿的祖父为侄儿,就这样连了宗。
就是这个与荣国府关系有些牵强的乡村老妪,在《红楼梦》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就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刘姥姥的线索作用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着墨不多的一位乡村老妇。
她是芥豆之微的一个小人物,社会地位低下,但却发挥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通过三进荣国府经历了荣国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成为以贾府为首的封建社会四大家族衰落的目击者和见证人。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打抽丰”时,荣国府正是宁静富贵时的繁华时期;二进荣国府送礼物报恩时,正是元妃当宠,大观园建成的鼎盛富贵的绚烂时期;三进荣国府接受王熙凤托孤事宜时,正是荣国府繁华不在的凋零时期。
通过刘姥姥这一线索人物的穿插,清晰展现贾府的各个时期的兴衰变化。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她要去荣国府“打抽丰”,见证了荣国府开场时的富贵。
刘姥姥带着她的外孙到了荣国府的门石狮子前,小心的“蹭”到角门前,对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看门人问路,称呼是“太爷”,但那些坐在大板凳上的人却都不理他,过了好久才对刘姥姥说话,但却是给了错误的信息。
亏其中有一老年人心好,告诉她“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1在封建社会,只有喊那些县官为“县太爷”,而刘姥姥小心翼翼的“蹭”过去喊荣国府看门的“太爷”,而这些“太爷”还不予理睬,可以看出在荣国府的富贵下,刘姥姥这一乡村老妇是这些看门的人都看不到眼里去的。
况且从前门到后门,一个“绕”字,就体现了荣国府占地之大。
刘姥姥还没进荣国府就已经写出了荣国府这个时期的繁华,更不用说进荣国府后,荣国府的仆人——周瑞家的,还有自己的婢女;让刘姥姥误会是王熙凤的衣料光鲜的平儿,只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丫头;少见的西洋钟就挂在王熙凤的房里……荣国府的富贵可见一斑。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艺术形象及其 价值探索开题报告范文
《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艺术形象及其价值探索开题报告范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书中塑造了众多精彩的人物形象。
其中,刘姥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角色。
本文将以刘姥姥为研究对象,探索她在红楼梦中的艺术形象及其价值。
刘姥姥是一个生活在乡村的老妪,她被赋予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直率的个性。
她不事邀请自然来,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一种朴素和纯真的魅力。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真实和可亲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她的智慧和精明。
她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情世故,以及使人难以忽视的智慧和洞察力。
刘姥姥的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而且也具有开放的思想、通达的眼光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刘姥姥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小说的整体世界。
例如,她与贾母、贾政、宝玉等人之间的互动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她的出场往往以无意间的话语或举止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和思考,更加凸显了她在故事中的重要性。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小说传达了对老年人智慧和价值的肯定,同时也展示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丰富性。
刘姥姥的形象在红楼梦中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她虽然生活在乡村,却对城市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展示了一个智慧、善良而深思熟虑的人物形象。
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与贾母等人的对话中展示了对封建礼教的独特见解。
刘姥姥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充满了艺术魅力,她的形象不仅丰富多样,还具有深刻的内涵。
总之,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角色。
她的形象展示了一个真实、朴素而又智慧的老妪形象,同时也呈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她的形象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研究刘姥姥的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文化和艺术特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红楼梦人物刘姥姥评析
红楼梦人物刘姥姥评析《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难以尽数;其中栩栩如生又有血有肉者,也数以十计。
然而相对于大观园里面那些千金佳人,更为吸睛的还是刘姥姥一角。
她虽只是千里之外的豆芥之微,但她情景剧般的行为举止,却使她一出场就胜过贾府众男女,抢占主角位置,这种绝妙的不二人设被曹公刻画的活灵活现,每一个细节都可见作者对此角色的匠心独运。
从人物形象上看,刘姥姥是一个与贾府大观园里脂粉香气截然不同的女角。
对于作为村妇的刘姥姥,大观园里满屋之物都像是在耀眼争光,一切皆是没见过的新奇。
于是闻惯了泥土气息的刘姥姥只得不知所措地“点头咂嘴念佛”。
这种反应质朴又真实,一句“阿弥陀佛”,便是她给自己的安心丸。
刘姥姥好似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家,用一句接一句的熟语、谚语和凤姐一唱一和,唱出一出又一出好戏。
编故事,品茄鲞,醉卧怡红院,刘姥姥使出浑身解数,成为闹剧主角,卖力表演,只为博君一笑。
曹公没有描写刘姥姥在这场表演中有多么辛苦,字里行间满是嬉笑和欢乐,但背后则是小人物努力付出的那份心酸。
对贾府来说,一串钱币是不足挂齿的,然而当这串钱到了刘姥姥手中时,却被牢牢记作一份恩情,最后宁愿卖田卖地也要赎回巧姐,这便是她的知恩图报。
人情世故了于心,扮丑人人都道“趣”。
刘姥姥看似是个围绕着悲剧色彩、又充满心酸的底层小人物,然而在众人的嘲弄和嬉笑中,唯独这个老太太活得明白又通透。
刘姥姥是一面镜子。
曹公不仅用她的眼睛折射出富贵的另一个层次,让“富贵”与“贫贱”产生对话,更用她照出了其他角色的另一面。
就如贾母,她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却从刘姥姥身上看到了一种与富贵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体会到了贾府中难有的生命力;又如黛玉,平日里忧愁伤感,见到刘姥姥,却直说她是“母蝗虫”;再比袭人,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时,是她帮忙隐瞒,彰显善心。
不二人设,匠心独造。
曹公倾尽心血去设计刻画这样一个与贾府之“富贵”对立的“贫穷”角色,透露出来的全是封建社会令人窒息的压迫和世俗的束缚,但她又何尝不是这黑暗社会里一颗闪闪发光的亮星呢?从刘姥姥这一角色中,我们能读出的不只有心酸,更有一份专属于穷人的阔朗和强健的生命力,就好比失了茄子味的茄鲞,终究不像个茄子。
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多重作用
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多重作用范凌飞【摘要】《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而刘姥姥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的经典形象之一。
历来读者将之视为一个喜剧性的角色,实际上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承载着多重严肃的文学价值。
文章从刘姥姥在作品布局谋篇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陌生化视角的运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映衬等角度论述其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A Dream of Red Mansion has portrayed many vivid and lively characters,among which,Grandmother Liu is just one of the most classical images,who is ranked only next to Baoyu,Daiyu,Baochai and Xifeng.Readers always consider Grandmother Liu to a comicrole.Actually,she was endowed with many serious literature valu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In the following,the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ole and value of Grandmother Li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opening of the story and clue,the angle of defamiliarization,and foil to other characters.【期刊名称】《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1)006【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刘姥姥;陌生化视角;映衬;伏线;《红楼梦》【作者】范凌飞【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基础部,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1《红楼梦》[1]用丰富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封建大家族兴衰存亡的历史画卷,塑造了无数绚烂多姿、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刘姥姥的人物分析
红楼梦刘姥姥的人物分析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会忘记刘姥姥这个人物。
这个愚蠢中有精明,滑稽中有崇高,卑微中有人格,既能算计又重人情的上了年纪的老寡妇,在一代又一代的《红楼梦》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刘姥姥的性格核心及其多侧面表现刘姥姥的不会说话,表明了刘姥姥终究是个乡下的人,她具有乡下人的羞耻心,难以掩饰的情绪变化和由于没有文化,对上层社会不熟悉不了解而显得粗俗可笑。
由此可以看出,刘姥姥而性格具有一些对立的侧面:由于是乡下来,她感到了自身的卑微,然而又有强烈的自尊心;有时妙言解颐,有时粗俗无知;有时诙谐善谑,有时愚蠢自负;既能舍着老脸到亲戚宋告贷,又能豁出一切报恩助人。
这些不同的侧面,又统一在她的乡下人身份及企图改善这种身份的愿望这样一个核心。
二刘姥姥对表现其他人物性格的作用曹雪芹用他的如椽大笔,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不仅如此,在塑造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同时,作家还勾画出全书重要人物的一些性格侧面,使这些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复杂和立体化。
关于贾宝玉,刘姥姥对此处的评价是:“这是那位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
”从房间的布置往往可以看出其主人的情趣爱好、思想性格,环境与人,总是相得益彰的。
贾宝玉卧室的女性化特点,既反映了他对女性向往热爱的性格,也反映了其性格结构中的女性化倾向,揭示了他性格为什么有时很软弱的秘密。
在与刘姥姥打交道的过程中,“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贾宝玉对天下女儿的痴爱又得到一次夸张的表现机会。
这一切,都深化了贾宝玉的性格。
至于贾母——这个贾府至高无上的老祖宗的形象,也是在对刘姥姥的描绘文字中得到重要的突出和补充的。
贾母的迷信、贾母的惜老怜贫、贾母的豁达大度、贾母对人性的谙识等等都通过这段文字表现出来。
在引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的全过程中,贾母虽然也参与了全府上下对刘姥姥的取笑逗乐,但总的来看,她是最能理解体会出刘姥姥喜中含悲心境的人。
所以她总是及时地制止玩笑的过分发展,使其限制在无伤大雅、不过分伤害刘姥姥的自尊心的分寸内。
浅析刘姥姥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浅析刘姥姥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这些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不属于大观园,但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她就是住在大观园墙外的下层人物——刘姥姥。
当她走进“膏粱锦绣”的贾氏贵族之家时,这幅栩栩如生的封建贵族末世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就显得越发生动、鲜活起来。
探讨刘姥姥在其中的作用,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全书的思想内容,领会曹雪芹的创作意图。
一、皴染作用一提起刘姥姥,眼前就会看到一个:“村气”十足的老妈妈插了满头花朵,喝得酩酊大醉,层出不穷地闹笑话。
“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已成为人们常常引用的语言。
刘姥姥原是个久居乡间的村妇,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曹雪芹何以花费不算短的篇幅来描写她?这其中实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用前五回的篇幅作为小说全部故争情节展开的铺垫和引线。
脂砚斋第二回的《回前总评》:“其演说荣国府一篇者,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
故借用冷子兴,略出其大半,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跃然予心中眼中矣。
此即画家的皴染法也。
”从这个意义上讲,第六回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也是一次“皴染”。
如果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
“皴染”荣国府贵族之家,这第六回则是通过村妪刘姥姥更为陌生的眼睛,引领读者再次对这“珠光宝气”的贵族之家的种种进行了解。
在黛玉眼中,这外祖母家已是与自家和她所知悉的别家不同,但她的眼睛毕竟是贵族少女的眼睛,是小贵族见识于大贵族的“气派”与“礼仪”,难以产生强烈的对比。
于是,作者又匠心独运地采用,所谓“目注此处,却不便写,却去远远处发来”(第六回)的写法,用刘姥姥的眼睛进行了又一次的“皴染”。
二、结构作用刘姥姥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有了她,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事件才得以连缀在—起。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一以贯之。
刘姥姥对红楼梦主题表现的价值
刘姥姥对红楼梦主题表现的价值《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刘姥姥,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形象极具特色,而她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真理。
本文将试图从刘姥姥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红楼梦》主题的表现和价值。
刘姥姥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妇,她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
但是,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刘姥姥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她的人生经历既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也表达了人性中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
这在《红楼梦》的主题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那就是“世事如棋,乾坤莫测,笑尽英雄”这一主题。
刘姥姥的人生历程,正是这一主题的生动写照。
刘姥姥的智慧和机智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
她的进府拜访和尴尬遭遇虽然让人哭笑不得,但背后却充满了人世间的冷暖和无奈。
面对生活的艰辛,刘姥姥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机智,试图找到一条生存的出路。
这种精神状态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也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息的生存精神。
此外,刘姥姥的悲剧命运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揭示。
她的遭遇是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的真实写照。
而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对社会公正的深深期盼。
刘姥姥对《红楼梦》主题的表现,无疑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她的形象不仅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进行了深刻揭示,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不屈,智慧与机智。
同时,刘姥姥的悲剧命运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对社会公正的深深期盼。
通过刘姥姥的形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也可以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刻的思考。
无论是对人生的理解,还是对社会的洞察,刘姥姥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我们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探析
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探析【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出现于“乾隆盛世”时期的我国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
在这部旷世杰作中,“三进”荣国府的刘姥姥绝非可有可无之点缀,逗笑打趣之“小丑”,而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人物,是贾府盛衰的见证人。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刘姥姥是最合时宜的旁观者。
她“三进”荣国府,亲眼目睹了贾府由兴盛、鼎盛到衰败的全过程。
她既是贾府盛衰的见证人,又像是一条串联珍珠的线索,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刘姥姥在作品中的出场并不多,但她的每次活动都是与贾府的太太姑娘们联系在一起的。
从贾府的太太姑娘们对刘姥姥的态度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她们的一些性格特征,所以说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对人物映衬作用,使人物形象更丰富、复杂、立体化。
【关键词】:侯门深似海树倒猢狲散见证作用衬托作用一、刘姥姥在作品中的见证作用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出现,表面上看似乎是以丑角性人物出现的,她所到之处给人带来的都是轻松、诙谐。
然而在这轻松、诙谐的背后,有着更加深层的意义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刘姥姥的“三进”贾府预示着贾府由盛而衰的结局。
因而,这一人物的塑造,在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既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又是一位历史见证人。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在第六回。
作者从刘姥姥的视觉突出了贾府之大、之显赫、之奢华。
贾府有多大?在前面贾雨村跟冷子兴说的那段谈话,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已经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他说宁荣二府东西占了大半条街,这是东西,南北有多大呢?就是通过刘姥姥的活动给反映出来的,刘姥姥先是到了荣府大门口,看见轿马簇簇,刘姥姥根本不敢去打听。
她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到了角门前,只见那儿坐了好几个仆人。
这些仆人个个挺胸叠肚,指手划脚坐在大板凳上说东道西。
刘姥姥称他们为太爷。
刘姥姥在称呼上就显示出她那种胆战心惊。
像刘姥姥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在荣府的仆人面前,都是根本不起眼的,所以要陪尽小心。
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
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浅析刘姥姥的艺术形象摘要:刘姥姥这个人物,并不属于宁、荣二府这个圈子里的,她的出场看似无关紧要,就像一个处处搞笑的丑角儿;实则思虑严谨,她承担着见证贾府兴衰的重任。
曹雪芹这样的刻意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以远亲的身份,曾经三进荣国府,犹如蜻蜓点水般,准时地出现在贾府的不同转折期,细想起来颇有意味。
贾府由兴盛转向败落的这一过程,竟被这个老村妇尽收眼底,甚至能够在危难之际,救人于水火;而她的身世经历、衣着言谈,却又显得与小说意境格格不入,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有种“园内天堂,墙外地狱”之感。
这个勤劳淳朴、聪明善良的老人,给我们太多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形象《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中,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数非富则贵,面相俊美,锦衣玉食,即便算不得饱读诗书,至少也称得上“言谈去得”。
而刘姥姥的出场,宛如一桌排满山珍海味的盛宴,冷不丁蹦出一颗拖泥带水的土豆儿,——让人新奇之余,不免有些倒胃口。
纵观前两次进荣国府,家境贫苦的刘姥姥在凤姐儿房中、大观园里出尽了洋相,成为上至主子、下至奴仆竞相取笑的“女清客”,完全失掉了颜面自尊;而她自己也装疯卖傻、存心附和,弄得丑态百出,让读者都替她羞惭、难过。
然而,你得明白她这样做的背景。
从小说中不时出现的只言片语间,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只发生在人数比例较少的上层社会,而身处阶级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连年灾荒、官吏盘剥,弄得他们始终在贫穷与饥饿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刘姥姥就是其中的一员。
年关的窘境和来年的生计,到贾府“打秋风”成了他们一家唯一的希望。
尽管家境地位、经济实力悬殊,贫穷却已经使她顾不得面子了!面对贾府的主子奴才,她不仅要忍受冷眉白眼、讥讽嘲弄,更得屈意奉承、科笑打诨,来换取一点儿施舍,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和随机应变的智慧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目不识丁、浅鄙粗陋的村野老妪,却圆满完成了使命。
浅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
浅谈《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意义摘要:在《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巨著中,曹雪芹先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神采各异的人物形象。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一位身份地位虽十分卑微的刘姥姥却显得格外重要。
她既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线索人物,又是贾府兴衰的“对照物”,是贾府荣辱兴衰的直接见证人。
她虽不是最重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人物,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在此巨著中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线索性人物;见证者《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被誉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它的地位之高,成就之大,是其他古典小说所难以企及的。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神采各异的人物形象。
就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一位并不属于大观园, 但是却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 她就是住在大观园墙外的乡村老妪——刘姥姥。
探讨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全书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领会曹雪芹先生的写作意义。
一、线索性人物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出现,首先是一个线索性人物, 她的三次出现标志着贾府发展的三个不同时期:发展—繁盛—衰亡。
这三个时期可以说也是每个封建大家庭、乃至整个封建王朝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把贾府发展的这三个时期用刘姥姥这个农村老太太的三进贾府形象地反映出来,构思十分巧妙。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虽并不构成《红楼梦》一书情节的线索,而是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起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性作用,是有着独特的意义。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 是作者在交代了故事的起源和主要人物后精心构思和描写的重要情节。
作者心想: 乱麻一般的荣国府,从什么事什么人下笔才好?刘姥姥的出现, 使作者找到了一个叙述的头绪。
作者正是从这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去仰视庞然大物般的荣国府,为全书的描写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府的繁盛从“护官符”中已见端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刘镒嘉【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所见所闻揭示了贾府的兴衰过程,以及对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刘姥姥这个人物的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
【关 键 词】:《红楼梦》 刘姥姥 艺术价值作者简介: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 2002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刘镒嘉《红楼梦》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小说,可以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最强,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曹雪芹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以宏伟绚丽的画卷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红楼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寓意深邃。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刘姥姥论地位,她只是一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但是她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对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结构作用和刘姥姥对其他人物的陪衬作用,这两个角度,对这个人物进行深度解读。
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整个《红楼梦》艺术构思中的重要环节,从这一点的探讨出发,有助于我们理解全书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般来说,结构总是服务于主题,受制于主题,《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封建家庭由盛到衰的历程预示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这是一个大的主题,要把这一主题成功地体现出来,必须要求作品在有可能的限度内,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的广阔面。
从《红楼梦》全书内容看,能挑起这副担子,成为全书主线的就只有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这个过程才能容纳书中所写的一切人物和事件。
关于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曹雪芹没有让故事平铺直叙,而是在进行了精心安排,选择了一个与贾府地位极其悬殊的第三者刘姥姥,通过刘姥姥在贾府进进出出的观察,由她的眼光见证了贾府兴衰成败的变化,刘姥姥在全书结构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脂砚斋曾说刘姥姥是此书“眼目”这不无道理。
《红楼梦》第六回说道:“正思从哪个人物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国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经荣国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来,倒还是个头绪。
”在乱麻一般的众多事件和人物中,且听细讲。
作者之笔一下转到豆芥之微的小人物刘姥姥身上,让她作为纲领,作为故事的头绪。
刘姥姥,何许人也?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她是一个久经世事的老寡妇,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仅仅靠两亩薄田维持生计,膝下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已嫁作他人为妇,日子也过得相当艰难、又有一对儿女,又要种地操持其它生计,忙得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照顾。
所以只得把刘姥姥接来帮着照顾孩子。
由于人口多、土地少、加上沉重的赋税,刘姥姥女婿一家的日子过得非常的不容易,寒冷的冬天到了,家中却没有钱办理过冬的东西,女婿只有在家中借酒浇愁,寻闲生气。
于是刘姥姥这个精明能干,能说会道的老妇人便粉墨登场,出现在贾家的门庭里。
其实刘姥姥能够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是有其自身的条件的:其一,她和贾府“略有些瓜葛”。
其二,刘姥姥是一个局外人,她不是荣国府的奴仆,和贾府又多年没有来往,所以她看贾府才处处觉得新奇,这样才能起到仔细观察并向读者介绍贾府的作用。
刘姥姥一进荣府,曹雪芹就是通过她的眼睛和活动,比较具体地写出了贾府的宏大和显贵奢华。
为了生计的刘姥姥带着孙子几经周折终于来到荣国府,在荣国府大门前刘姥姥看到的是“挺胸叠肚,指手划脚的豪奴”,见到这般情景的刘姥姥格外小心,她先是掸掸衣裳,又教了孙子几句话,然后绕了进去。
由此可见贾府的豪华给一般平民百姓的压抑感和那高不可攀的姿态。
刘姥姥跨进荣国府是由前门绕到后门进去的,仅仅一个“绕”①字,就足以说明贾府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转身”或其它的词,而是特意用了个“绕”字,这个字很生动真切地说明了贾府是一个异常宏大的宅子。
饭都吃不起的刘姥姥在荣国府可谓是开了眼界,见了一回世面。
她在王熙凤的正房堂屋里闻到了一阵阵的香味,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是在云端里一般。
满屋子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刘姥姥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这里作者用了寥寥数笔,通过刘姥姥的眼、耳、口鼻和身子的具体感觉,把贾府的那种“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富丽堂煌、大富大贵,形象化地写了出来,使每个读者犹如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闻得到似的。
再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如何表现的。
刘姥姥的这次荣国府之行不像上次那样是为生存而来的,这次是专门为了送瓜果蔬菜的。
刘姥姥是一个有心人,她知道贾府的达官贵人们吃腻了山珍海味,对那些田野里种的野菜,难得一吃,也让他们尝尝鲜、换换口味,这让贾府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虽然值不了几个钱,但是物以稀为贵,山野间的瓜果野菜是他们平常难得一品的美味佳肴。
就像贾母所说的那样“外头买的不新鲜,还是你们地里现摘的好吃”。
精明的刘姥姥这一次在贾府受到了极为难得的欢迎。
至高无上的老祖宗贾母也会有寂寞的时候,她也想找一个相当年纪的老年人来一同说说话,解解心中的闷,刘姥姥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要倾吐的对象。
刘姥姥从乡下带来的一肚子新鲜事取乐了贾母等人。
王熙凤是狡猾而富有心计的,她看到刘姥姥倍受贾母的喜欢,所以迎合贾母的心态,让刘姥姥成了“座上宾”,千方百计地戏耍刘姥姥来讨贾母欢心。
成了“座上宾”的刘姥姥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还观赏了比“比画儿强千倍”的大观园。
这样作者处处通过乡下老太太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来表现贾府主子们的享乐和奢侈,从此开始了对贾府的腐朽没落的揭露。
王熙凤拉着刘姥姥在刘姥姥头上插花,席间用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筷子给刘姥姥,让刘姥姥看着满桌的佳肴却无从下手。
王熙凤这些小技量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在坐的各位,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喷的喷茶,揉的揉肠子,贾母更是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刘姥姥见自己居然能给这些贵人带来如此笑声,打心眼里高兴,还时不时的说出幽默话,做点可笑动作,贵人们叫她做什么,她都照做,从不推诿也豪不含糊,随机应变能力也强,就连贾母要求的行酒令,她也对得有生有色,生动幽默,实在是令人佩服。
刘姥姥的二次荣国府之行可以让我们看到贾府的奢侈铺张的生活。
她二进荣国府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成日里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它坐,荒年间饿了还吃它。
”②简直说出了当时平民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贾府的一席螃蟹,却要花二十多两银子。
刘姥姥算了一个帐,感叹到:“这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
”③看到大观园用来糊窗的“软烟罗”她可惜得口里不住念佛:“我们想做衣堂也不能。
”王熙凤一碗鸽子蛋放在桌子上,告诉刘姥姥说是一两银子一个,刘姥姥没有挟稳,掉到地上姥姥感叹到:“一两银子也没听到响声。
”这样奢侈浪费的生活已经是让人吃惊的了。
然而他们却把这些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却拿去喂猫,在他们眼里一个平民的生命还没有他们家养的一只猫重要,这真是腐朽至极。
这群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里离不开丫头奴才们,没有了扶侍他们的丫头奴才。
他们就会像一个断奶的婴儿一样,只得是死路一条。
正如贾母对刘姥姥说:“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④一针见血,自嘲到家了。
刘姥姥的三进荣国府,已经到了一百一十三回,此时的贾府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金碧辉煌,珠光宝气了,也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了,而是一片秋风扫落叶的破败凄惨景象,贾府的精神支柱贾母,“寿终归地府”了,总管家事的王熙风病得“骨瘦如柴,精神恍惚”了。
一切都变了,这种变化在见证过贾府的鼎盛和繁华的刘姥姥的眼里更鲜明,更巨大,更凄惨。
由此可见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贯穿全文,成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人物,是读者了解《红楼梦》的一个关键性的人物。
这样的结构安排突出地表现了《红楼梦》的主题。
二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第二个作用便是起到了一个衬托作用,作者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时的各种行动把贾母、王熙凤、宝玉、黛玉等人的性格特征衬托得更加鲜明,丰满复杂立体化,在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中,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都露面登场,出现在刘姥姥周围通过刘姥姥这面镜子,把他们性格中的某些侧面进行了强调,这可谓是“一笔多能”。
王熙凤是刘姥姥进荣国府见到的第一个主子,在刘姥姥的眼中,她显得柃持高贵、不苟言笑。
这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她对刘姥姥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的王熙凤是:“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著儿拔手炉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拔手炉内的灰。
”⑤她对刘姥姥只是出于王夫人的关照,表面上应付一下,态度冷漠。
而在林黛玉眼中她却是热烈泼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这就使王熙凤的性格显得更加复杂,在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看到刘姥姥得贾母欢心,于是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把刘姥姥奉为上宾。
虽然不时拿刘姥姥寻开心搞恶作剧却也不敢怠慢她,刘姥姥离开荣国府的时候得到了许多赠送便是最好的证明。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这位昔日辉煌一时的总管家已是病魔缠身,炎炎一息了,失去了往日的珠光宝气,眼看已是时日不多了,当他看到刘姥姥时,便把她当作救命稻草,要刘姥姥为她求神拜佛,并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托付给刘姥姥。
由此可见,王熙凤其实也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对穷亲戚居高临下,拿穷亲戚摆谱开心,但又怜老恤贫,得势时趾高气扬、失势时也不耻于求人。
总之王熙凤是一个善于变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并且还算有一些眼光的人。
刘姥姥在贾府也和宝玉打过交道,其中一次是讲故事,也就是第三十九回的标题,“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姥姥为了讨贾府的人开心讲起了故事:“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
我那日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只听见外头柴草响,我想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
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中的人,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也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小姑娘,梳着溜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正说道贾府却起了火,待火扑灭后,宝玉还要好奇地追问故事中的那个姑娘,却被贾母给制止了,宝玉心中还一直念着那个小姑娘。
”这里表明贾宝玉对下天女儿的痴爱得到了夸张的表现。
另一处是宝玉与刘姥姥并未直接接触,这是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注释:①曹雪芹著《红楼梦》第六回,人民文学出版,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65页。
②曹雪芹著《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人民文学出版,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439页。
③曹雪芹著《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人民文学出版,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416页。
④曹雪芹著《红楼梦》第三十回,人民文学出版,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 418页。
⑤曹雪芹著《红楼梦》第六回,人民文学出版,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68页。
⑥曹雪芹著《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人民文学出版,2000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