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吸讲义附净化技术

合集下载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课件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课件

02
吸收剂的种类与选择
吸收剂的种类
01
02
03
物理吸收剂
利用吸收剂与气体污染物 之间的物理作用进行吸收 ,如水、乙醇、石油等。
化学吸收剂
通过吸收剂与气体污染物 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吸收 ,如氢氧化钠、硫酸等。
物理-化学吸收剂
同时具备物理和化学吸收 作用的吸收剂,如酸性或 碱性盐溶液。
吸收剂的选择原则
02
吸收法通常用于处理工业废气、 汽车尾气等气体污染物,是环境 保护领域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
吸收法的原理
当气体通过吸收剂时,有害物质与吸 收剂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被吸收剂 吸收,从而实现气体净化。
吸收过程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操 作简单、能耗低,且可以回收利用有 害物质,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
吸收法的应用场景
案例二:工业炉窑的烟气除尘
总结词
工业炉窑烟气除尘是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又一应 用,通过吸收剂与烟气中的颗粒物反应,使其沉降下 来,达到除尘效果。
详细描述
工业炉窑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其中含有颗 粒物等污染物,这些颗粒物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人 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需要对工业炉窑的烟气进行除 尘处理。吸收法是烟气除尘的重要技术之一,通过将吸 收剂(如石灰石、熟石灰等)与烟气中的颗粒物反应, 使其沉降下来,从而达到除尘效果。该方法具有处理效 果好、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等优点,是目前工业炉窑烟 气除尘的主要技术之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课 件
目录
• 吸收法概述 • 吸收剂的种类与选择 • 吸收设备与工艺流程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效果与影响因素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案例分析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湖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09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湖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09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对于典型的气液相反应
aA(气相)+bB(液相)
rR
如果化学反应进行得极快,根据A组分与
反应物B的扩散速率不同,会使液相浓度分
布出现3种情况:
(1)CBL<CKP时,吸收速率 方程如下
NA
K AG (PAG
a bH A
DBL DAL
CBL )
其中
11
K AG
1/( kAG
) H AkAL
式中:a,b——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系数;
A(液)
M++N-

[A]物理平衡 =HAPA* [A]化学消耗=[M+]=(K[A]物理平衡 )0.5
CA=[A]物理平衡 +[A]化学消耗 =HAPA*+(KHAPA*) 0.5
9、2 吸收速率
▪ 9、2、1物理吸收速率 ▪ 1、双膜理论(由刘易斯和怀特曼提出) (1)组成:气相主体+气膜+相界面+液膜+液
▪ 1、化学吸收过程
(1)化学吸收过程:①气相反应物从气相主 体通过气膜向气液相界面传递; ②气相反应 物从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传递; ③反应组分在 液膜或液相主体内与反应物相遇发生化学反 应; ④反应生成的液相产物向液相主体扩散, 留存于液相,若生成气相产物则向相界面扩 散; ⑤气相产物平衡
▪ 9、1、1物理吸收平衡 1、气体组分在液相的吸收
混合气体 (可吸收组分)
吸收 解吸
吸收剂 (液相)
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收过程的
速率和解吸过程的速率相等时气体溶质在液相中 的含量称为该气体的平衡溶解度,在同一系统中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2、享利定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讲义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气体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讲义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气体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一节气体吸收一概述1.定义:吸收净化法是利用废气中各混合组分在选定的吸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者其中某一种或多种组分与吸收剂中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达到将有害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净化废气的目的的一种方法。

吸收2.分类:( 1)物理吸收:可看成是单纯的物理溶解过程。

如:水吸收HCL 、 CO2等。

吸收限度取决于气体在液体中的平衡浓度;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污染物从气相转入液相的扩散速度。

( 2)化学吸收:吸收过程中组分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

如:碱液吸收CO2、 SO2等;酸液吸收NH 3等。

吸收限度同时取决于气液平衡和液相反应的平衡条件;吸收速率同时取决于扩散速度和反应速度。

(3)异同点:同:两类吸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以及所采用的吸收设备大致相同。

异:一般来说,化学反应的存在能提高反应速度,并是吸收的程度更趋于完全。

结合大气污染治理工程中所需净化治理的废气,具有气量大,污染物浓度低等特点,实际中多采用化学吸收法。

二吸收净化的基本原理1.气液相平衡(1)定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气液两相发生接触后,吸收质便由气象向液相移动,随着液体中吸收质浓度的逐渐增加,吸收速率逐渐渐少,解析速率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吸收速率和解析速率相等,即吸收质在气象中的分压和在液相中的浓度不再变化,此时气液两相达到平衡,简称相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被吸收气体在溶液上方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可溶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平衡溶解度,溶解度。

( 2)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100kg 水中溶解气体的千克数。

参见 P241 图 7-4,常见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知:①不同性质的气体在同一温度和压力下的溶解度不同;②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多数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③温度一定时,溶解度随溶质分压升高而增大。

在吸收系统中,增加气相总压,组分的分压会增加,溶解度也随之增加。

2.亨利定律( 1)定义:对于稀溶液,在较低压力下,x— p 是通过原点的直线,但在压力偏高时与直线偏差很大,这样在较低压力下,我们就可用“亨利定律”来表示。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吸收容量探讨
研究吸收剂在单位质量或体积下所能 吸收的污染物量,为实际应用提供参 考。
反应机理研究
深入分析吸收剂与气体污染物之间的 反应机理,揭示其化学或物理过程。
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吸收 效果的影响,为优化实验条件提供理 论依据。
06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06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100%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 吸收效率、吸收容量等指标。
80%
结果展示
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如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吸收效率与吸收剂用量关系图 等。
结果讨论与解释
吸收效率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吸收剂对气体污染 物的吸收效率,探讨不同吸收剂之间 的差异及其原因。
吸收容量探讨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CONTENCT

• 引言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原理 • 吸收剂选择与特性 • 气体污染物吸收设备与技术 •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 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CONTENCT

• 引言 • 吸收法净化气体污染物原理 • 吸收剂选择与特性 • 气体污染物吸收设备与技术 •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工业应用案例及效果评估 • 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常见气体污染物吸收设备类型及特点
喷淋塔
通过喷嘴将吸收液喷洒成雾状 ,与气体污染物充分接触并发 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净化效 果。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净化效率高等特点。
填料塔
塔内填充有适当的填料,以增 加气液接触面积和停留时间, 提高吸收效率。适用于处理大 气量、低浓度的气体污染物。
鼓泡塔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吸收净化技术及设备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吸收净化技术及设备

1 吸收机理
--双膜理论
气膜 液膜
pA是气相主体的分压 p A pAi是界面上的分压 气相主体 CA是液相主体的浓度 CAi是界面处的浓度
p Ai
液相主体
CAi
CA
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相流膜的分子扩散,通过此两 层膜的分子扩散阻力就是吸收过程下,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等于解吸过程的传质 速率时,气液两相就达到动态平衡。
(1) 陶瓷吸收塔 石英吸收塔 石墨吸收塔 列管式湿壁吸收塔
(2) 填料吸收塔 湍流塔吸收塔 筛板吸收塔 泡罩吸收塔 穿流式孔板吸收塔 泡沫吸收塔
(3) 带有机械搅动的卧式吸收塔 喷洒式吸收塔
4.3 填料塔
优点:结构简单,阻力小,便于用耐腐蚀材料制造,处理有腐蚀性的 物料或要求压强较小的真空蒸馏塔系统,及对于液气比甚大的蒸馏或 吸收操作,都表现出良好的优越性
⑴ 吸收塔 核心设备,集冷却、再除尘、吸收和氧化一体。常见 有喷淋塔、填料塔、双回路塔和喷射泡塔
⑵ 氧化区 功能是接受和储存脱硫剂,溶解石灰石,将亚硫酸钙 氧化成硫酸钙,并结晶生成石膏。
⑶ 烟气再加热装置 是将洗涤冷却后的烟气加热,再经脱硫风机送 入烟囱排人大气。加热器有蓄热式和非蓄热式。
⑷ 旁路系统 作用是系统出现故障时,引风机出口烟气经旁路系统 直接进入烟囱。
d. 石膏制备系统
e. 污水处理系统
把来自吸收塔的石膏浆经水力旋流器浓缩, 然后脱水成为石膏粉状晶粒
PH值为4~6,并含有汞、铜、铅、镍等重 金 属及砷、氟等非金属。处理方法时加入 石灰乳,PH调至8~9,重金属生成氢氧化物沉 淀
影响因素
a. 浆液的PH值 PH值愈髙,吸收速率愈快;反之,愈慢。另一 方面:影响石灰石/石灰的溶解度,使表面钝化。 石灰石系统控制在5~7,石灰系统控制在8 温度低,有利于吸收,但过低,会降低反应速率。 控制在50~80℃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PPT课件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PPT课件
z
(1)传质区、吸附波(传质波、传质前 沿):在吸附床中,平衡区与未用区之间的吸
附质负荷变化形成的S形曲线所占的区域称为 传质区,S形曲线称为吸附波(或传质波、传 质前沿)。
(2)穿透现象:当吸附波的前沿刚到床层的
出口端时称为穿透现象。
(3)破点:出现穿透现象后,吸附波稍微向前
移动一点,在流出物的分析中就有吸附质漏出来, 该点称为破点。
例题:(P186习题3)
3、 解: 由希洛夫方程得 K 0.1 Z m 109
B K Z Z m
K 0.2 Z m 310
解得 Z m 0.046m, K 2018 .52
am 又K C0 故有 am KC0 2018 .52 20 2 10
10、1吸附和吸附剂
2、工业吸附剂 (1)活性氧化铝 (2)活性碳※ (3)硅胶 (4)分子筛
10、2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 10、2、1吸附平衡 1、两个概念
(1)平衡吸附量(静态吸附量或静活性):在一定的 温度下,与气相中吸附质的初始浓度成平衡时的最 大吸附量,一般用单位 质量吸附剂在吸附平衡时所 能吸附的吸附质质量来表示,表示固体吸附剂对气 体吸附量的极限,以am表示。 (2)动活性:气体通过吸附层时,随着床层吸附剂的 逐渐接近饱和,吸附质最终不能被全部吸附,当流 出气体中可能出现吸附质时,我们认为吸附剂已失 效,此时计算出来的单位吸附剂所吸收吸附质的量 称为动活性。 显然:动活性<静活性
10、3吸附装置及工艺
• 10、3、1吸附装置 1、固定床吸附器 2、回转吸附器 3、流动床吸附器 • 10、3、2吸附工艺 1、一般吸附工艺 2、变压吸附工艺(PSA)
有机气态污染物固定床吸附 工艺流程(一般吸附工艺)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课件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课件

d e f c a
b
d b a e c
7.吸附除湿型空调系统简介
1:蒸发冷凝器;2:热交换器;3:加热器;4除湿器
g
d c e f b
h
a i
除湿型新风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和温湿图
全回风除湿型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图和温湿图
1:蒸发冷凝器;2:热交换器;3:加热器;4除湿器
Dunkle型除湿空调系统工作原理图和温湿图 1:水蒸发器;2:次级换热器;3:初级换热器; 4除湿器;5加热器
d s 6 / sv sv S p / V p
2.等温吸附线(Adsortion Isotherms)
• 朗谬尔公式
q bp qm 1 bp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限制条件: 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且为单层吸 附。 – 当bp>>1时,即整个表面被单分子层所覆盖 1或 q q
m
– 当bp<<1时,即亨利公式
除湿转轮用于新风全热回收
除湿转轮用于新风全热回收
空气蒸发冷却器
• 蒸发冷却是利用水蒸发吸热,具有冷却功 能这一众所周知的物理现象。
• 只要空气不是饱和的,利用循环水直接( 或通过填料层)喷淋空气就可获得降温的 效果。 • 在允许条件下可以利用该空气作为送风以 降低室温,这种处理空气的方法称为蒸发 冷却。
• 蒸发冷却空气处理方法主要只适用于东西 北地区。
空气蒸发冷却器的分类
• 直接蒸发冷却器、间接蒸发冷却器和复合 蒸发冷却器;
• 直接蒸发冷却器通过与水的直接接触来冷 却空气,或者通过一个展开的湿表面材料 来冷却。 • 在降低空气温度的同时,使空气的含湿量 和相对湿度有所增加,实现了加湿,等焓 过程。 • 适用于低湿度地区,如我国海拉尔——锡林 浩特——呼和浩特——西宁——兰州——甘

【精编】第11章气体吸附净化技术综述幻灯片

【精编】第11章气体吸附净化技术综述幻灯片

吸附方程式
BET方程(I、II、III型等温线,多分子层吸附)
V
VmCP
(P0 P)[1 (C 1)P / P0]
P 1 (C 1)P V (P0 P) VmC VmCP0
V-被吸附气体在标态下的体积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0-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Vm-吸附剂被覆盖满一层时吸附气体在标态下的体积 C-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 非极性吸附剂,具有疏水性和亲有机物的性质,它能 吸附绝大部分有机气体,如苯类、醛酮类、醇类、烃 类等以及恶臭物质,同时由于活性炭的孔径范围宽, 即使对一些极性吸附质和一些特大分子的有机物质, 仍然表现出了它的优良的吸附能力,如在SO2、NOx、 Cl2、H2S、CO2等有害气体治理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操作条件
➢ 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高温利于化学吸附 ➢ 增大m/s(停留时间大于1S)
吸附剂性质
➢比表面积(孔隙率、孔径、粒度等)
fVm
W f 22N .401A03
-比表面积,m2/g
f-单位体积气体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m2/mL N0-阿佛加德罗常数 A-吸附质分子横截面积,m2 Vm-吸附剂表面被单层分子铺满时的气体体积,mL W-吸附剂的重量,g
15~25
活性氧化 铝
750~ 1000 0.836~ 1.045 773
18~48
硅胶 800 0.92 673 22
沸石分子筛
4A
5A
13x
800
800
800
0.794
0.794
——
873
873
873
4
5
13
再生温度 /K
比表面积 / ㎡·g-1

第11章 吸附 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第11章 吸附 法净化气体污染物

q aP
1 n
q—吸附质质量与吸附剂质量之比值,无量纲,单位吸附剂在吸附 平衡时的饱和吸附量(m3/kg)或(kg/kg)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分压, pa; a,n—经验常数,与吸附剂、吸附质种类及吸附温度有关,对于一 定的吸附物质,仅与平衡时的分压和温度有关,其值需由 实验确定,而n≥1。
适应范围:在广泛的中压部分,与实际数据符合较好;常用于低 浓度气体的吸附。
第三节 吸附反应设备的计算
4、吸附区高度的计算
常用两种:穿透曲线法;希洛夫近似法。 (1)穿透曲线(透过曲线)法 (A)吸附负荷曲线 在流动状态下,气相中的吸附质沿床层不同高度的浓度 变化曲线,或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剂中吸附的吸附质沿床 层不同高度的浓度变化曲线称为吸附负荷曲线。 说明:横轴Z—吸附剂床层高度;横轴X—吸附剂的吸 附负荷;X0—吸附剂原始浓度(或反复再生过的吸附剂 中残留的吸附质浓度);Xe—吸附剂达到饱和时的负荷 ;τ0—床层开始吸附的时间;τb—达到破点的时间;τe— 全床达到吸附平衡(饱和)的时间。
第三节 吸附反应设备的计算
Y0
饱和区(平衡区)
传质区(传质带)
未用区
Y
吸附剂床层中各区分布示意图
第三节 吸附反应设备的计算
(d)图:τ=τb:吸附波前沿刚刚到达吸附层下端口, 若继续进行吸附,则从流出床层气体中,将发现有吸 附,此即所谓“穿透现象”或称“透过现象”。出现 穿透的点称为“穿透点”(或称“破点”),到达破 点所需的时间为“透过时间” τb(或“穿透时间”) 。
取对数后:
第二节 吸附理论
lg q lg a (1 n) lg P
①lgq—lgP关系,得直线;②1/n ,
1/n >2时, 吸附难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