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后古诗重点句+赏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xx》xx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1、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2、"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答:"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好象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出泰山神奇秀丽。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3、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一个“割”字,表现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雄心壮志。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赏析:“xx青未了”。

答:“齐鲁青未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望”字,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绵延、高大。

“青”是青翠的山色,“未了”是写青翠的山色一望无际现出泰山绵延,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

《春望》xx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表现了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赏析及答案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赏析及答案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内诗歌赏析及答案(一)、望岳1.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高大雄伟的景色。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4、“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泰山雄伟、高大、神奇的特点,其中“割”好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表现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个名句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作者不拍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统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做简要赏析:“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8对诗句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头两句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仰慕之情和对泰山高大的惊叹。

B.“割黄昏”的割字用的奇险,形象的写出了泰山高大俊俏的特点。

C.“会当凌绝顶”写的是诗人远望山中云气升腾叠起,不觉心胸激荡。

D.末尾两句形象的写出诗人登上泰山之颠后的真实感受体验。

9.解词(1) 夫:语气词(2)造化:天地、大自然(3)会: 会当、定要(4)岱宗:泰山(5)青:苍翠的山色(6)钟:聚(7)割:分(8) 凌:登、乘(9) 眦: 眼眶(10)未了:不尽10.对这首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景而望,距离是由远到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

11.对这首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首联有问有答,写出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混淆”的“割”字用得好,写出了诗人近望泰山时所感受到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雄生曾云”是写诗人远眺山中云气升腾叠起,感到自己腾云驾雾如神仙一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盼望对你有所关怀!诗四首的理解与赏析1】归园田居1.本诗的是东XX 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

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呈现出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愿'指诗人隐居躬耕,喜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

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躲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躲避。

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

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

我们好象观察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中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闲逛归家的情景。

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使至塞上1.本诗的是唐代有名的诗人王维__。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

3.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似乎"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方,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

4.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知识点归纳汇总一、杜甫诗三首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

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春望》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班级:姓名:◇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作品】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重点词语】东皋:作者弃官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徙倚:徘徊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

采薇:采食野菜。

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画面: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运用互文的手法。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两句引用典故,诗人看到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不禁想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人教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

人教八年级上册古诗文赏析

《使至塞上》【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此句有两解)。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到燕然。

【主题】这是一首边塞诗。

通过写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奇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或开阔的胸襟)。

【课后题】本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变式设问:请分析颈联“诗中有画”的特点)?[答案] 第一问:一个“孤”字写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写孤烟之高,景物劲拔坚韧,“圆”字写落日之低,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字写沙漠景象的雄浑开阔,含蓄表现了诗人孤寂、抑郁、落寞的情怀。

第二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①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②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

③色彩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1.《使至塞上》中诗人前后感情变化显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诗人轻车简从出使边塞,见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心中产生郁闷之情与漂泊孤寂之感;②诗人见塞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奇壮丽之景,又听闻前线传来的捷报,个人失意的情绪被冲淡,转而产生的是慷慨悲壮之情。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①对偶,比喻,②以“征蓬”“归雁”来比喻诗人,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③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失意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25篇)(原文+译文+注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25篇)(原文+译文+注释)

1.三峡南北朝郦道元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空缺。

(3)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5)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古诗知识点1. 诗句背诵。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字词解析。

-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 “薄暮”:傍晚,这个词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

就像一天快要结束了,人也容易在这个时候多愁善感起来。

- “徙倚”:徘徊的意思。

诗人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这个地方,走来走去,不知道自己该依靠什么,内心很迷茫呢。

- “采薇”:用典,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这里诗人说“长歌怀采薇”,就是表达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有点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虽然和伯夷、叔齐情况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内心孤独的体现。

3. 诗歌赏析。

-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明时间(薄暮)、地点(东皋),并且通过“徙倚欲何依”写出了诗人的彷徨心情。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傍晚了,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心里空落落的。

-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写景的名句。

诗人眼中看到的树啊,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一座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中。

这景色看起来很美丽,但其实透着一种萧瑟和孤寂。

你想啊,满眼都是秋天枯黄的颜色,还有那即将消失的落日余晖,就像美好的东西正在消逝,让人感觉有点忧伤。

-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了牧人和猎人都回家了,他们都有自己的归宿,而诗人却只能看着他们,自己还是孤零零的。

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说周围看看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的隐士。

这就把前面那种孤独的情绪推到了极致,他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只能到古代去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1. 诗句背诵。

-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1.《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前半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半句运用了夸张、比喻,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之高大。

“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表达了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这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胸襟宽广,眼界空阔;整齐的对偶句写出山中云气的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总有一天我会登上这高峻的顶峰,把四周矮小的群山尽收眼底。

这里,诗人写由望岳而想到登岳。

这一句是虚写,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2.《春望》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写景,实抒感,以京城的荒凉、破败、草林丛生来正衬诗人的无限悲哀,对照强烈。

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突出国都残破,满目凄凉。

为全诗创造氛围。

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注释、译文、分析、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注释、译文、分析、赏析)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精编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唐·王绩(八上)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1)东皋(gāo):地名,今属山西省万荣,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2)徙倚:徘徊,彷徨。

《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3)落晖:落日的余光。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4)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的鸟兽。

(5)相顾:相视;互看。

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6)采薇:釆食野菜。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赏析(一)长歌行1.诗的主旨,作者情感: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二)野望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三)早寒有怀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天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精选5篇]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1《望岳》(主题: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含有拟人的意味,作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感情说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既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炼得极好,这里作者把泰山比作一把直指云天的硕大无朋的宝刀,它把阳光切断使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作者到底“望”到了些什么?请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将你想像到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望到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2《春望》(主题: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

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景交融的表达了诗人心中感时伤世的沉痛之情。

花开鸟啼本是娱人之物,但山河破碎、骨肉离散使诗人心中充满痛苦,以至于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句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心中忧国伤时的沉痛之情。

花、鸟本无情,诗人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春天的花朵也因感时而落泪,鸟儿也因恨别尔惊心,实际上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情景交融。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带译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带译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古诗【带译文】长歌行》鉴赏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 解析。

-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个王绩啊,傍晚的时候在东皋这个地方远望呢。

“徙倚”就是走来走去的,他心里很迷茫啊,不知道依靠啥,就像我们有时候站在一个地方,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一样。

-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你看那每棵树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一座座山都沐浴在落日的余晖里。

这画面感超强的,就像一幅秋天傍晚的油画,到处都是那种有点萧瑟的秋意。

-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牧羊人赶着牛犊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这就是乡村傍晚的日常啊,大家都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热热闹闹地往家走,可诗人呢,他不属于这个热闹的群体。

-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他看看周围,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就只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了。

感觉他有点孤单寂寞冷,在这个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同类,只能去缅怀那些古代的隐士,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解析。

- 开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以前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啦,就剩下这个黄鹤楼还在这儿呢。

这就有点那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仙人走了,就剩个空楼,让人心里有点空落落的。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飞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只有那白云千年来一直悠悠地飘着。

这白云多自在啊,可是黄鹤没了,黄鹤楼也显得更孤单了,诗人看着这景象,心里肯定也很惆怅。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天气晴朗的时候,隔着江水能清楚地看到汉阳的树,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很茂盛。

这景色描写得真美,就像我们站在高处看一片美景,满眼都是绿色,但是呢,美景有时候反而会衬托出人的愁绪。

- 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傍晚了,诗人就想啊,我的故乡在哪里呢?江上那一片烟波浩渺的,就更让人发愁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十八首)一、王绩《野望》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4.这首诗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

《野望》一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借薄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二、崔颢《黄鹤楼》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抒发了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王维《使至塞上》赏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八上古诗文全部人教版注释

八上古诗文全部人教版注释

1.《野望》东皋:地名,具体指济水东岸的高地。

皋,水边的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归鸟: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傍晚时分。

犊:小牛,这里泛指牛群。

树林:作者所隐逸的高山大岭。

层城:重重叠叠的山峦,象征城市的高大城垣。

2. 《黄鹤楼》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一作“黄鹄”。

一去:一作“一旦”。

悠悠:渺茫、深远。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与武昌、汉口隔江相望。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川、原野。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但原洲已消失,此洲唐时还在,宋以后就没有了。

日暮:时已傍晚。

烟波江上使人愁:一作“烟波江上使人伤”。

3. 《使至塞上》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指前敌统帅。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国境内,这里泛指边境的山。

4. 《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更爱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天际流:流向天边。

楚客:泛指楚地的旅客。

出自《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梄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这里借指自己入蜀远游的情怀。

月下飞天镜:月亮高挂在天上,江面倒映着天空中的月亮,像天空飞来的一面镜子。

云生结海楼:云雾弥漫江上,像缠绕在海边的楼阁上一般。

形容一望无际的江面景色非常美丽,让人产生幻觉,误认为是海市蜃楼中的建筑。

仍:依然、仍然。

表示动作、情况继续存在或继续发生。

这里表示诗人仍想留在蜀地而不愿东归故乡的心情。

5.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这里指代整个西湖地区。

因为唐朝杭州属于吴郡(今江苏苏州),且东边紧邻绍兴(今浙江绍兴),所以唐人多以“钱塘”指代整个江南地区或杭州地区。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寺和贾亭都在西湖上,但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说孤山寺在后湖西岸(见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自注),一说贾亭在湖心亭东面(见《唐六典》)。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课后古诗词赏析

《长歌行》赏析作品简介:“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

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

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

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着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