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猎德千年广州丢弃的文化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乡猎德:千年广州丢弃的文化名片

—兼谈恢复古猎德对于珠江新城建设及“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摘要:猎德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但不应该被遗忘或抛弃,而且应该优化整合到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整体规划建设中去,因为它不仅能提升中央商务区的文化形象,塑造中央商务区的文化个性,而且可以成为千年广州的亮丽的文化名片。

关键词:猎德中央商务区历史文脉文化名片

水乡猎德濒临珠江、距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南段不足200 米。它的命运让人如此揪心,源于它那沉甸丰厚的历史烙印,而这些印迹,恰恰又深烙在广州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

一、穿越千年的历史印迹

据志书记载,宋时广州八大镇为大通、瑞石、平石、猎德、大水、石门、白田、扶胥。猎德所以能位列八大镇,就是因为位于猎水(今猎德涌)与珠江交汇处的猎德码头。在此后的数百年间,猎德码头发展成为中西商品、文化的交汇点。有赖于猎德码头的繁荣,猎德迅速成长为广州城东商业重镇和文化名埠,猎水两岸也逐步形成远近闻名的岭南水乡,聚集了大量的人流与物流。现在的猎德涌两岸基本保留了几百年来的水乡格局:两岸全用石板垒成宽十至二十米,长约两公里的商业街,祠堂、神庙、书院、民居临河而立;猎德桥也是一座全石桥,南北向纵跨猎德涌,平添了几分古韵;河涌两岸古树成行、浓荫蔽日,三四百年以上的大榕树有三、四十棵,大多需要五、六个人才能合围,最大一棵须十人方可围抱;河涌两岸的里巷基本保留了古时的称谓,有的教化意义明显,如仁和里、仁勇巷、崇文巷、崇礼巷等,表明这里是尊文重礼之地。可以说,猎德是广州老八区保存最完整的水乡之一。

从村志上看,猎德村内有神庙三座:龙母庙、文阁庙、华光庙。龙母庙呈锅耳封火山墙,龙舟形正脊,灰绿筒瓦,绿色琉璃瓦滴水剪边。封檐板有花鸟浮雕,犀头为花鸟器物砖雕。门前的花岗岩雕刻门联“ 源溯悦城龙德著、恩流猎水母仪彰” ,点出了猎德龙母庙与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渊源关系。门联上下各有兽面,中有加边棱。因此猎德龙母庙虽小,却浓缩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 )至光绪五年(1879 ),短短169 年里龙母庙却历经五次重修,平均每34 年重修、美化一次,可见猎德龙母庙那一时期香火之旺盛,“堪与德庆龙母媲美”。现在的龙母庙两廊仍镶嵌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各朝重修碑记 5 方。其中康熙三十二

年的碑记记载了清初广州的交通情况,对研究广州地方史有一定价值。除了龙母庙,村内还有一座龙母宫,宫里有龙母拜桌一张,做工精细、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曾有台湾商人出高价购买。文阁庙位于猎德临江大道,有颜曰“直上青云”,阁的主体高三层,四角飞檐,冠以碧绿琉璃阁顶。东侧为观音殿,西侧为三元殿,皆两进深,中间牌楼,隶书“珠海文明”横额,配以“海势欲浮双榙去,山形恰拥七星来”的大草书法对联。建筑临江,结构很是宏伟。华光庙位于猎德东约大街神厅巷,是供奉华光菩萨的庙宇。猎德整个村庄面积很小,约 1 平方公里,却有庙宇三座,供奉着不同宗教的神灵:龙母庙供的是岭南母亲文化至高无上的代表龙母;华光庙供的是火神华光菩萨;文阁庙观音殿供的是佛家送子观音、三元殿供的却是太上老君等道家仙祖,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弹丸之地竟能如此和平相处、交相辉映,古猎德文化、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宗祠可以说是猎德最有特色的文化遗迹。猎德村现存祠堂约10 座,如珍珠般散落在村内

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度如此之高,在整个广州市无出其右者。祠堂分宗族祠堂和私家祠堂两类,宗族祠堂有李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和梁氏宗祠各 1 座,私家祠堂6 座。此外,村内还有家塾两座。这些祠堂始建于嘉庆、道光、光绪年间不等,是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结晶。其中的雕刻艺术更是经数百年而光芒不散,雕梁画栋、镂窗刻檐,神韵尤在。从材料上看,有木雕、石雕、砖雕;从内容上看,有人物、花鸟、故事等。在各个祠堂里,精细的刀法,神情毕肖的人物,富于立体感的画面仍清晰可见。万福李公祠的廊下大梁,整体饰以雕刻,雕刀深入木头尺许,形象之生动,造型之大气,让人叹服不已。

猎德涌的另一重要文化贡献在于它成就了猎德龙舟文化的光彩夺目。猎德和珠三角的村庄至今延续着划龙舟相互拜访祈福的风俗,并有一整套的仪式:平时龙舟藏在泥里,农历四月初八,将龙舟挖起,搭龙船床、画花、采青后在农历五初一正式趁景,并相互走访。也许是因缘巧合的约定俗成,一直以来都是端午节这天( 五月初五) ,远近各乡七、八十条龙舟赶来猎德拜访;亲戚朋友也赶来看龙舟、吃龙船饼。每年这天,一河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声、炮竹声震耳欲聋。河面上群龙竞渡,水花四起,烟雾迷漫,十分壮观。猎德龙舟的文化魅力如此强大,并不仅仅源于它是约定风俗中的核心一环,更因为它在竞技舞台上也是独霸江河、名扬四海。1998 、1 999 广州国际龙舟赛传统龙桂冠、1996 、1997 广州国际龙舟赛艳龙一等奖、2004 年更是独得传统龙和艳龙双冠(1996 年之后,只要参赛,必夺冠军) ……这些骄人的战绩足以让海内外游客把它奉为广州龙舟文化的代表。

因为猎德独特的地理位置,战争的炮火也在这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猎德炮台。猎德炮台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在鸦片战争中成为广州东面水路的重要防御工事。但是这个炮台自建立以来,不仅没有打过胜仗,反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

片战争以及此后历次战事中不断地重复着毁灭、重修,再毁灭、再重修的屈辱,成为几代人难以愈合的伤痛。但猎德炮台上并非只镌刻着耻辱,黄埔军校时期,猎德炮台“ 是军校炮兵经常训练的地方” ,是培养黄埔炮兵的摇篮。在屈辱与辉煌中,猎德炮台完成着自己的一次又一次使命。再加上民族英雄林则徐“ 於省河之猎德炮台,筏断来往”并到猎德村避雨的历史往事,以及“猎德等乡民与清兵联合组织抗英,以沙石填塞猎德等处珠江水道”等反侵略壮举,流传在猎德老人们嘴里的猎德炮台,就成了一道道苦涩浓强的早茶,越品越有味道。

猎德码头、猎德神庙、猎德宗祠、猎德炮台,以及家塾、民居、古商业街等,都是广州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它们所呈现出的猎德文化遗存的高密度性、多层次性、多样态性以及唯一性,表明猎德是广州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和生生不息的象征,是构成千年广州历史文脉的重要的文化坐标点。保护好猎德的文化遗产,事关广州城市文明特征的维护,事关广州城市精神的弘扬,事关广州城市的崛起。

二、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

在猎德村的里巷间徜徉品味,仿佛是在一条时光邃道里穿梭徘徊。一块青石板,可能有着九百年的厚重,一段红木雕,早已浸透了几个世纪的风雨;你刚走过一间明清时的祠堂,转眼又见一座解放初建的苏式礼堂……然而,这种古朴悠长的感觉正在急剧减淡,因为那些深厚的历史印迹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重视和保护,长期被遗忘、破坏和毁灭,正一片一片地消失在我们视野之外。

有些建筑因自然的力量失去了高贵的容颜。不少宗祠和神庙里的字迹、雕刻等因为几百年的风化,已经变得浅旧甚至模糊不清。龙母庙虽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无人管理,里面灰尘堆积、蛛网满布,风华不再。

战争和政治运动的人为破坏也使猎德文物惨遭灭顶之灾。由于猎德东村、西村李氏不同宗,史上曾有东、西李氏大宗祠并立。据村民介绍,西李氏大宗祠才是猎德占地最大、建筑工艺最考究、最能代表岭南建筑特色的宗祠。不幸的是,在文革破四旧的狂热中,西李氏大宗祠因最突出而横遭摧残最重,现已无迹可寻。现存李氏大宗祠也是被毁后重建,艺术性元素几乎没有恢复,根本无法与古宗祠相提并论。龙母庙的龙母也在“打、砸、抢”中只留下了龙头和龙尾。好在古猎德遗产密集、繁星灿烂,部分文物劫后余生,仍在这里顽强地搏动,昭示着祖先的辉煌。

缺乏扶持和引导,使得民俗文化难以为继。猎德村除龙舟独霸江河、久负盛名外,猎德醒狮也是独步狮群、名声在外,此外,猎德曲艺社后来居上、精品迭出,丰富了猎德民俗文化。其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