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_情爱观_及其现实意义_青年健康_情爱观_培养的路径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81期)2009年4月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2(Sum81)Apr.2009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余良才(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7)摘要: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舍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伦理观中圈分类号:G41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2—0082--03 爱情是男女之问真挚的爱慕.是一种高尚的情感.黑格尔讲:"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一).而这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质如果离开了道德的规范和保障是根本不能实现的.道德作为调节个人行为的一种特殊规范,在恋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们今天的恋爱生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相互之爱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真正的爱情已是稀罕之物.流行的爱情观往往把爱情视作性欲的满足.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爱情观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指出爱情是人所固有的规定和表现,是人的生命表现.在0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也揭示出爱情的本质.他明确表示:爱情应建立在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互相爱慕是衡量真正爱情的唯一标准,是衡量男女感情的试金石.他说:"如果你在恋爱, 但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看似非常朴素平实的语言,却准确地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彼此爱慕而不是单方面的暗恋,是男女双方走向爱情的首要条件.这种爱慕不是贪恋对方的财富,美貌,门第,地位.而是你生命的真实表现.在爱情里,你将自己生命中美丽动人的部分展现出来.同时你在对方身上看到你的影子,对方便是你的另一个生命.在爱情中你和对方合二为一.彼此的异质消失了,而结合为一个新的生命.同样, 恩格斯也指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是根本不同的"f.因为现代的性爱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是合乎道德的.但是.这种真正建立在互爱基础上的爱情是不是自古就有呢?马克思恩格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们认为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它社会权力手段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这样不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p.只有再是出于经济考虑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坚决主张爱情的前提和基础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而那种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是为他们极力反对的.它虽然看起来令人感动,但并不符合爱情的本质,对于自己是不幸的,同时对于另一方来说也是不道德的. 爱情的基础是互爱,爱情必须是男女双方的互相爱慕,是一种渴望结成终身伴侣的强烈情感.这是衡量爱情的试金石.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这样的男女之情还不能算是爱情,至少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情.因为我们可以对爱的内容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和界定.在生活中不乏这样所谓的爱情.男的爱慕女方的漂亮,美丽和年轻,女的欣赏男的地位,财富和权势.初看起来,这似乎也是男女互爱.但这种表面形式的互爱与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所向往的爱情是不同的.恩格斯说:"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间的性交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口.在我们常人看来,有这些已经很不错,毕竟有不少感情的成份,但在恩格斯看来,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它只不过是爱情的起码条件.同样,马克思也认为: "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萧肖特的物质的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14]f~s'7).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爱情不是抽象的纯粹精神的爱恋,也不是一种物质方面的交易.那种非常看重对方的财富,地位,权势的所谓爱其实只是"物质交换的爱",真正的爱应该是"使收稿日期:20o9—0l 一15作者筒介:余良才(1971一).男.江西宜丰人.哲学硕士,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第2期余良才: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ftN~.83 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爱".二,专一纯洁之爱爱情的基础是互爱.只有互相倾慕.而不是,厢情愿的感情才算是爱情,才真正符合爱情的本质.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可能合乎道德.但是单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如果男女一方或双方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即便开始是出于互爱,那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只不过是以爱情之名玩弄异性.真正的爱情要求感情专一,要求矢志不渝.它要求人们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整个身心去集中地爱自己所爱的那个人.恩格斯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f.那种在多个异性之问游移不定的感情不可能算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容不得第三者的存在,就像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像加特曼那样的人只能是爱情的骗子.马克思在致燕妮?龙格的一封信中对这个加特曼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从彼洛夫斯卡娅于彭普斯.这真是太岂有此理了.所以,现在妈妈对这种行为,并且对所有的男人都非常厌恶"[6]).虽然表面上是燕妮的态度.其实也是马克思的态度.同样一个加特曼.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向三个女人求过婚,并且有过暖昧关系.这种飘忽不定的感情根本不是爱情.他用情不专,缺少对爱的执着和真诚. 马克思虽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对性爱的这种排他性作出论述,但从他写给燕妮及女儿们的书信中,从他对待燕妮的感情中,我们能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观点上的一致.在,封给燕妮的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幅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换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就能克制这种悲痛"[]m.看过燕妮照片的人一定会惊羡于燕妮的美丽,也不难体会到马克思拥有燕妮的那种幸福.但是马克思也认为,如果仅从容颜的美丽来看.世间会有其他美丽的女人,甚至比自己所爱的人更美.如果爱情仅停留在爱慕对方的容颜,那么人就永远无法满足.永远会处于喜新厌旧的欲望中.这样又何谈什么爱情?虽然世间有许多绝色佳丽,但在马克思眼中.却惟有燕妮才能引起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能和他患难与共,同甘共苦.能给他无穷的力量.即使青春不再,俊俏的面庞爬满皱纹.但在爱人的眼里美丽依旧.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它能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化作一种永恒,在岁月的轮回中爱情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存越香.这样的爱是惟一的,是爱的极致. 爱情有它的自然属性,男女双方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性的冲动.这种对异性的渴望会激发爱情的产生.恋爱男女经过深入的交往.感情渐渐升温,渴望从灵魂到肉体拥有对方.出现一些暖昧的举动应属正常.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程度的亲昵举止才是正常?对于那些过早出现的亲昵行为.马克思他们是十分反对的.马克思认为亲昵是恋人间表达爱的方式.只有当感情真的已经成熟的时候,才可发生.即便这样也要区分场合.那种不分场合的过早的亲昵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重在精神情感的交流而不是仅仅追求感官肉体的刺激.也许有人会说,马克思完全像个封建卫道士,爱情就应该是灵与肉的结合,爱到最后便渴望和所爱之人融合在一起.其实马克思反对的也只是过早的亲密接触,并不是要求人们去过那种柏拉图式的恋爱方式.既然他们认为过早的亲密举止都是不应该的,那就可想而知.对于那种婚前性行为会持什么态度.三,恒久之爱马克思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过早的亲密接触,原因还在于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马克思说:"真爱情的道路决不是平坦的"7J(P.确实,爱情的道路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真正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克服重重困难.需要经受长期考验.只有历经磨砺而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它能增添爱情的分量,使彼此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就是这样,这样两个来自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女无论是在婚前还是婚后都需要面临现实的严峻考验.正像马克思所说:"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多年来我和我的未婚妻经历了许多不必要的严重冲突.这些冲突比许多年龄大两倍而且经常谈论自己生活经验的人所经历的还要多."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妮要顶住来自两个家庭的压力.特别是婚后.马克思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终生穷困潦倒,常常为饥寒所迫, 甚至最爱的儿子也被活活地饿死.但是.在岁月的磨砺下,他们的爱情依然忠贞不渝.正因为爱情要经受长期的考验,所以马克思认为过早的亲昵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在长期的考验中爱情可能会出现许多的变数.甚至有许多海誓山盟的爱情在现实生活面前也不堪一击.于是爱情消退了.而那些草率的行为特别是婚前性行为便会在当事人心中留下一层无法抹去的阴影.马克思认为恋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爱的人要经受长期的考验,要在长期的考验中使男女双方都渐渐成熟起来.一见钟情的爱让人怦然,tl,动,也令人神往.但这种爱往往是幼稚的,脆弱的,只有那种经历了风雨磨砺的爱才是成熟的,稳健的. 爱一个人容易,但在经历了生活的长期考验后依然不改初衷这并非是易事.而只有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才有资格谈婚姻.四,结语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时代.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模式基本上被颠覆.年轻人大多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确立关系.由爱情的渐渐培育而最后走向婚姻,是水到渠成的事.爱情越来越成为婚姻的基石.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过分强调爱情的男男女女甚至还没有等到走上红地毯,往日的爱情就成过眼烟云.所以,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恋爱问题是我们每个成人都要学习和思考的.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恋爱的基础是互爱.爱情不是占有,爱情也不是单相思,更不是违背他人意愿的纠缠,而必须是彼此的真诚爱慕.生活中不乏因恋爱不成而心生怨恨的事例.甚至因为恋爱遭到拒绝而残忍地杀害他人的悲剧.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他们把恋爱当作一种占有,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强加对方.认为自己喜欢的就要得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爱情的专一,纯洁和健康.认为过早的亲密接触是不道德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恋爱充满着变数,企图超越阶段去发生只有在婚姻阶段才能发生的关系,那是不合乎伦理的.反观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未婚同居,婚前性行为,甚至未婚妈妈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这些人在恋爱阶段完成了本应在婚姻阶段完成的事.但是他们之间是否就存在真正的爱情.他们是否真正能获得幸福?事实上,这些草率的人未必就能幸福,甚至有不少的人未能携手走进婚姻生活.从而为往后的生活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参考文献][1]黑格尔?关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5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OntheEthic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rxandEngel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theethicaloutlookofemotionallovefromMa rxandEngels,ofwhichtheethicalbase ismutuallove,pureloveandeternallove.Keywords:Marx;Engels;mutuallove;purelove;eternallove(上接第81页)2,建设良好的校风.营造健康倪芙的校园文化环境独立学院要结合本校实际,一方面可以通过阐释校训,校旗,校服,校歌,校徽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计和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从整体出发,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从净化,绿化,美化人手,整治校容校貌,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从师生角度着眼,增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3,组织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好校固文化活动独立学院可以利用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 阅览室,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通过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等形式及时向师生传达先进的文化思想.给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通过网络加强学校网站,专题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完善校园电视电化广播系统,利用学校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通过定期出版校报校刊,促进学生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四,结语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期望通过全员参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独立学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D】.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2】赵四亮,李毅.浅谈高hA.文素质D】.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On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Abstract:Thispaperhasdiscussedhowtocultivatethestudentshumanistquali tybyutilizingconstructionofcampuscultureatindependentinstitutions.Keywords:independentinstitutions;campusculture;humanistquality。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名人论爱情之——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偶像采取含蓄、谦恭乃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亲昵。
——马克思我的亲爱的: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和你交谈,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
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
无论如何,这些阴郁的圣母像中没有一张像你这张照片那样被吻过这么多次,被这样深情地看过并受到这样的崇拜;你这张照片即使不是阴郁的,至少也是郁闷的,它决不能反映你那可爱的、迷人的、“甜蜜的”,好像专供亲吻的面庞……你好像真的在我的面前,我衷心珍爱你,自顶至踵地吻你,跪倒在你的眼前,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
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
我的爱情就是如此。
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
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
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
你会微笑,我的亲爱的,你会问,为什么我突然这样滔滔不绝?不过,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
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
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挽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遍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能克制这种悲痛。
“在她的拥抱中埋葬,因她的亲吻而复活。
”这正是你的拥抱和亲吻。
再见,我的亲爱的,千万次地吻你和孩子们。
你的卡尔1856年6月21日于曼彻斯特。
马克思的爱情伦理观
无希望的爱恋是温柔的——爱的人生美的文学标签:书摘一爱情与文学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动力。
人生因爱情而多彩,生命因爱情而辉煌。
爱情会创造奇迹,已被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大师所证实。
童话《睡美人》中的美丽公主,被纺织针刺中而昏睡不醒,英俊的王子深情的一吻,她竟然睁开眼睛而复活了。
英国诗人勃朗宁对伊丽莎白·芭蕾特的真爱,使一个瘫痪的少女神奇般地站了起来,并向我们奉献了一册讴歌爱情的不朽诗篇:《十四行诗集》。
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死而化蝶,成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有感于柳梦梅的一往情深而死而复生,虽是浪漫主义的想象,却道出了爱情的魔力。
爱情是可以超越时空的。
难怪汤显祖在《牡丹亭》的卷首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的感情和性格的学问。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843-1852年)1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9页)因而,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自然无法回避对两性关系的描写。
而两性关系中最多姿多彩和激动人心的——爱情和婚姻,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试问:“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歌德)难怪《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就出现了反映青年男女慕爱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论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摘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爱情观; 劳动观; 矛盾; 自由平等说到马克思主义,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政治经济学,因为在我们的思维里,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早已成了定向连接。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搞政治的人才有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直到听了杨老师的课,才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才明白原来马克思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密切相关。
首先,爱情这个字眼在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来说是很流行的,拍拖也是正常行为,可以说现在我们唯一挂心的就是学位与爱情了,而我们明显更加关注后者,关注我与某个人的爱情是否可以开花结果。
试问我们连学位都不那么关注,还能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吗,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要进步,要贴近生活。
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要帮助我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单单只是服务于领导阶层,马克思固然死了,但他的思想却是活的,我们不断为他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能继续为我们服务。
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青年人的要求。
所以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应运而生,受到众多青年人的关注。
一、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爱情观相结合。
杨老师说:要从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作为平台去寻求肉体和精神理解的突破。
何为“异化”,即创造的价值不同。
肉体的突破则是人从劳动过程中得到的所需要的肉体存活的必需品;精神理解的突破层面上,是人能从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杨老师说:“劳动创造美,人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任何美的事物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即劳动产生美,美必须符合人的本性。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因为在劳动过程中男女这种搭配制度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同样,在劳动产生美的同时,这种美也随之升华为一种能使双方互相倾慕的美,爱情应运而生。
从劳动中酿造出来的爱情也时时刻刻在翻新。
双方随着劳动的内容不同,爱情也被注入新的内涵。
马克思的爱情心得体会
马克思的爱情心得体会篇一: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无尽的爱马克思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无尽的爱:“我爱您??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
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都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篇二:我爱马克思我爱马克思初次知道马克思,是上初中时候的历史课了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从第一次会晤到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患难与共,建立的真挚的友谊让我记忆深刻,难忘至今。
后来初步认识马克思,是在高中时候的政治课本,这当然是相当无聊被逼迫学习的内容,对我而言让我去被迫学一样而不是在我喜爱基础上学习的东西我是相当不喜欢的。
高中的哲学把马哲归为最科学的哲学,因为他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结合,可以说,马哲贯穿高中政治的始终,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也是各代领导人所大力宣传的政治先到,其思想也是立国治本之一,所以可以这么说,马哲是高中政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内容。
在高中枯燥的政治课学习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却是最难理解的哲学课。
因为这门课程贯穿了马克思哲学的概要,每一章节都能让我去仔细回味、反思,因为他的理论在我看来都是很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矫揉造作,与日常生活的感受很贴近。
小学初中的时候就比较喜欢老子的一些理念,但是老子的理念却没有马克思的系统化。
对马克思的记忆本以为在高考结束后就会结束了,未曾想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会再次“遇见”马克思。
有幸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让大学生活又多了一抹色彩。
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阐述了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马克思指导你谈恋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运用到恋爱中去!
马克思指导你谈恋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运用到恋爱中去!马克思指导你谈恋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运用到恋爱中去!思想8小时前马列之声0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死板的理论堆积,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普适性的科学,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我们的恋爱中去。
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爱情领域,就变成了唯心主义。
它们不理解人的恋爱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爱情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恋爱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因而得出恋爱意识决定爱情存在的错误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同理,恋爱的本原也是物质。
我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
首先你必须要有一具肉身(什么?你说灵魂的恋爱?马克思主义者是无神论者!)。
同时,爱情是外界的一定物理刺激引起的人体化学反应产生的生物行为。
也就是说,光靠冥想是无法完成恋爱的。
所以你要给予对方一定的物质刺激,比如,可见的,可闻的,可触的,甚至是可花的,才能唤起对方的意识:哦!我爱上你了!马克思主义的恋爱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恋爱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恋爱中的根本地位。
这是马克思主义爱情观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恋人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认为:“全部恋爱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也就是说,你光掌握了大量的恋爱知识是不够的,一定要亲自实践。
有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同理,要想知道爱情的滋味,也要亲口尝一尝。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事物是具有普遍联系并永恒发展的,恋人也是如此。
联系是指情侣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比如,女生禁止男朋友到处看MM以及和别的女生打情骂俏,就是制约性的最好例子。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每对情侣之间都有联系,但每对情侣之间的联系都存在差别,因此不能将别人的爱情模式照搬到自己身上,而要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爱情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及其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及其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启示陈金兰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揭示了人类爱情丰富的伦理内涵:纯洁之爱、相互之爱、专一之爱、文明之爱。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为指导,高校应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要突出爱情道德教育,强化恋爱责任教育,加强性教育。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爱情伦理;恋爱观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2-0067-03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分析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观,发掘其时代价值,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和青年大学生爱情伦理观的构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恩爱情伦理观的基本前提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现实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性才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属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73他们把对人的关注焦点从神和抽象的人身上拉回到人本身上来,强调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使人成为人的最终根据;人是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人本身或人的本质只能在现实中得以规定。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的爱情伦理学意义在于:肯定了爱情的社会性和具体性,爱情不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它本身即是人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规定。
爱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爱情的尊重即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恋爱权利的肯定即是对人的肯定,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则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爱情的目的也构成人的目的。
总之,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恩格斯爱情伦理观形成的前提和基本出发点,对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幸福的关注是马克思恩格斯爱情伦理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转载)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指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倾心爱慕,并且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
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客观物质基础:我们说,爱情不能完全以急功近利的标准地来做物质上的要求,但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一定的物质基础,过着精神的乌托邦生活。
认为只要有了感情就可以解决一切,恋爱过了一定时期,更多的是实际的物质生活上的问题。
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最真挚的倾心爱慕:这一点很重要,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说白点就是有共同语言,比方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而呢,恋爱的对象就基本上不可能是没有上过学或者上学很少的人,这里我说的是大致的情况。
一方面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这类人,再者就是因为如果双方没有共同预言的话很难持久得沟通下去。
另外就是双方的感情要真挚,没有感情支撑的爱情不会是长久的爱情,这点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很显然,爱情和婚姻按照是联为一体的。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现状及对策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现状及对策作者:王辉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更应该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情感认同。
加强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有利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民族复兴伟业。
但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不强烈,理论知识较为匮乏,理论水平偏低。
为破解此问题,要针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情感认同教育,进而增强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235-02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1],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发展的长远指导意义,并告诫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然而,在物质富足,生活安定的新时代,青年们仿佛已经忘记了先辈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初心,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小。
加之西方霸权主义企图以文化渗透的方式腐蚀我国青年的思想,使青年背离马克思主义,严重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因此,必须加强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使其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成长成才。
一、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现状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和效果。
我们的马克思爱情观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活动对马克思恋爱观的认识实践名称:队员:梁桂侯家宏张通张明陈紫华许永锡杨植雄陈泳池黄诗仪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班级:11高分班一、学习马克思恋爱观的背景二、学习马克思恋爱观的意义和目的三、寓言、事例及网上调查的分析四、我们对马克思恋爱观的心得一、学习马克思恋爱观的背景问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对于爱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自古以来,人总是会渴望爱情,没有人例外。
但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有不同的恋爱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恋爱观就是其中的一种。
马克思强调: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彼此之间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高尚情操。
因此爱情不仅是生理上的相互要求,而且是心灵上的志趣相投。
但对当今时代背景下,许多的大学生对于恋爱都是认识不够的,许多的他们都是为了摆脱内心的空虚而去谈恋爱,并且没有认真的对自己、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在博士生雷骥所完成的《象牙塔中的柔情与理性——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研报告》中也讲到,在给郑州大学等4所高校发放问卷4000份有38.9%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因为内心空虚寂寞、需要寻求感情慰藉,在校期间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手的比例竟高达81.7%,大学生恋人希望毕业后结婚的仅占到0.3%。
由此可见,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去谈恋爱。
我们一致认为研究这个课题对于我们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学习马克思恋爱观的意义和目的大学生是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为实现中国共产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自己的未来是必须的,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僵化地吸收书本理论,而应该应用马克思主义切实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起指导作用。
由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博大精深,我们暂且就马克思主义爱情观对大学生恋爱的指导作用进行相关的计论。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及其当代价值婚恋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阶段,婚恋观是人们对婚恋的观点或看法,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侧面体现。
婚恋观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状态及表现。
从不同角度来看,研究婚恋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来看,婚恋观的正确与否关乎着个人幸福;从社会和国家来看,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人们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婚恋观中体现着“人”的需要,反映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概况。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实践家,他们的理论思想不仅可以用来指导社会和国家发展,对于个人的婚恋价值取向,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与文本中零散分布,在整理的同时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婚恋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系统的概况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另外,在当今社会,受经济发展、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的影响,人们的婚恋观趋向于多元化。
在人们的婚恋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那么,树立怎样的婚恋观才能使人们的恋爱婚姻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使社会更加和谐,使“中国梦”可以尽快地实现呢?这时,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理论当中,重审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当代价值,用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理论去指导我国的婚恋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形成。
第一,述说了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婚恋的时代背景。
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婚恋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资本主义社会婚恋观的虚伪性是其突出表现。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实践是其婚恋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因此,阐述了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婚恋历程。
第二,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理论来源。
在形成内容上,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主要是对黑格尔婚姻伦理思想的扬弃。
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主要是对摩尔根婚姻思想的扬弃。
由此更为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形成。
用马哲原理分析大学生爱情观课件
经常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个人魅力, 吸引更优秀的伴侣。
尊重与沟通
在恋爱中尊重对方,善于沟通,及时解决矛盾和 问题,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
责任与担当
在恋爱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不逃避、不推诿, 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06 结论
对大学生爱情观的总结
爱情的本质
大学生对爱情的本质认识较为清晰,认为爱 情是基于情感、责任和尊重的结合,而非简 单的生理需求或物质欲望。
用马哲原理分析大学 生爱情观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马哲原理与爱情观 • 大学生爱情观的现状与问题 • 用马哲原理分析大学生爱情观 • 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爱情观
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包括对爱情的看法、价值观和行 为准则。
大学生爱情观
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段人群对于爱情的观点和态度,受到社会、家 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马哲原理在爱情观中的应用
实事求是地看待爱情
应用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实事求是地看待爱情,不夸大其词也不 妄自菲薄。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在爱情中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爱情中的挑战和困难。
矛盾的转化与解决
应用矛盾的转化和解决的原理,正确认识和解决爱情中的矛盾和 冲突,促进爱情的健康发展。
1 2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一些负面价值观如拜金 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了大学生的爱情观。
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庭缺乏对孩子的爱情观教育,导致孩子在 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念。
3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网络和社交媒体的 普及,使一些不健康的恋爱观念得以传播。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爱情观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的反映了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由于实践是历史的,随历史发展而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发展。
爱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是意识的。
由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永恒不变的真爱。
爱情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质的,随着生活实践而慢慢演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和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只有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彼此相当,才能促进爱情的发展,达成婚姻的美满;同时,这样的爱情婚姻对彼此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起到维护、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里关于物质的定义是朴素的没有矫揉造作的。
不是金钱堆砌的感情,爱情也好婚姻也好,都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结合,而且物质生活和爱情也是一对矛盾,当物质适应爱情时,则促进爱情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爱情的发展。
物质生活必须是爱情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爱情对物质生活又具有反作用,在双方快乐时爱情指引物质生活不断地向前发展,在双方不快乐时又会阻碍物质生活的发展。
否认物质生活是爱情存在的基础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否认爱情对物质生活具有能动作用则会陷入形而上学,因此对于爱情与物质之间的联系我们也要用一种辩证的方法来看待,用静止和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爱情与物质只会使爱情埋葬在物质的坟墓里。
爱情就是人们找寻自己的缺失,正因为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属于自己缺少的那一部分。
所以即使是世界观和理想观不相同的男女之间也会有真正的爱情,当然一致的思想会使爱情来得相对容易,爱情的道路不是那么曲折。
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摘要】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纽带。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伦理道德方面出现陷入不良境遇,亟需解决。
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性质的伦理道德观,对于提高我国伦理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社会伦理道德风气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伦理道德;以人为本;利益;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伦理道德观的形成与演变人的崇高的精神目标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人思想及其观念的形成通常源自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人物。
受家庭环境影响,马克思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所以,一出生便生活在资产阶级的阶层中。
而对马克思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则是他的父亲、中学校长和岳父。
马克思的父亲是一名资产阶级民主者,非常崇尚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这对马克思伦理道德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马克思的中学校长是马克思崇高人生目标的助推人,这位校长鼓励学生要立大志,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而马克思的岳父更是一位博学多才、思想开明的学者长辈,在与岳父的交流中使马克思在文学、历史、艺术、宗教、伦理等各方面都受到高屋建瓴般的指导。
在此三人的影响下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寄希望于生活在真正平等和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社会中。
但是,当马克思赴巴黎学习时发现,资产阶级社会根本不能够实现他所向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期望。
他看到的只是资产阶级的财富的不断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的不断扩大,看到的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两极分化。
资产阶级的权力和金钱才是资本主义平等和自由的通行证。
这让对苦难人民充满了同情心和怜悯心、誓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马克思倍感失望,并迫使他急切地想寻求一个能够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理想社会。
在掌握了大量的法律学、历史学、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发现表面上自由、平等的资本社会中实则隐藏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
而私有制是导致这种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本因素,必须消灭私有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爱”,即科学共产主义性质的“自由、平等、博爱”,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的爱情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马克思的爱情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于舒迪(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作者简介】于舒迪(1996-),女,辽宁营口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要】爱情是令人向往的存在,是人生的必修课。
回顾马克思与燕妮相知相许、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展现伟人的爱情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应该学习马克思的爱情观,从中受到重要启示,从而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正确爱情观。
【关键词】马克思与燕妮;爱情观;大学生;启示【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1-0133-03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反映,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意识状况的影响和制约,有着不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1]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保持初心,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但现实中,为爱而产生的悲剧比比皆是。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明确,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仅是保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根本需求。
爱情是人人需要面对的必修课,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既要传承和弘扬伟人对爱情忠贞的品质,又要根据现实的社会环境,树立属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
本文通过马克思与燕妮无论贫穷富贵依然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他们所展现的对爱情负责、专一、忠诚等优秀的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借鉴。
一、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摩塞尔河畔特利尔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生于贵族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伦的家距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两家父辈的友谊,使得两家的孩子们也非常要好。
幼年时期,马克思是燕妮家的小常客,燕妮的父亲老威斯特伦非常喜欢他,爱他如子。
大学时期马克思与燕妮便私订终身,自此,他们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等待,最终才如愿在一起。
马克思的恋爱观
马克思的恋爱观马克思的恋爱观,就像是一颗闪耀着智慧和人性光辉的星星,在爱情的天空中为我们指引方向。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那可是相当传奇。
马克思他不是那种只看重表面的人,他的恋爱观里,精神的契合就像两个齿轮严丝合缝地咬合一样重要。
在爱情里,他觉得两个人要是能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那可就像两只朝着同一个方向飞翔的鸟儿,能一起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比如说,马克思致力于为无产阶级奋斗,燕妮也是理解并支持他的伟大事业的。
这种理解和支持可不是简单的嘴上说说,就像是当你想要去爬一座高山,你的爱人不仅不拖你后腿,还陪着你一起找登山的路,给你递水递干粮,这才是真正的同路人。
在马克思的恋爱观里,尊重是爱情的基石。
你想想看,要是两个人在一起,一个人总是对另一个人指手画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对方身上,这像什么?就像把一只自由的风筝硬拉到自己想要的方向,那风筝还能飞得自在吗?肯定不能。
真正的爱情里,要尊重对方的想法、爱好,哪怕有些爱好你可能不太理解。
比如说你的爱人喜欢收集一些奇奇怪怪的石头,你可能觉得那些石头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你得尊重他的这个爱好,就像尊重他这个人一样。
马克思也注重爱情中的平等。
不是说一方要高高在上,另一方要低三下四。
这就好比两个人一起划船,如果一个人总是坐在船头啥也不干,还指挥着在船尾拼命划船的人,这船能划得稳吗?肯定不行。
在爱情的小船上,两个人都得拿起桨,一起用力,这样才能在爱情的河流里平稳前行。
无论是谁挣钱多,谁挣钱少,或者是谁做家务多,谁做家务少,这些都不是衡量地位高低的标准。
两个人是平等的个体,有着平等的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且马克思的恋爱观里,爱情还是要有责任的。
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把框架搭起来就不管了,还得一块砖一块砖地砌好,最后还得装修,让房子变成一个温馨的家。
爱情也是这样,不能只是一时的激情,激情就像那房子刚搭起来的框架,看着好看,但经不住风雨。
你得用心去经营,当对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得像个坚强的后盾一样站在他身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家庭伦理观及其时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家庭伦理观及其时代价值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及到社会、经济、哲学、政治等多方面的领域,其中也包括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
马克思主义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观点相对较为先进,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能够为当代人们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提供指导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对于当代社会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的指导作用及时代价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关于婚姻家庭的论述,以及他们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所持的态度和观点等。
该研究对于当代人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其正确看待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该研究还可以为当代社会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首先,了解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作家。
其次,分析这些作家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和观点,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这方面问题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最后,结合当代社会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的特点和现状,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对其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提出完善和发展当代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的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进行深入的研究,预期本研究将得出以下成果:1.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的基本思想和精髓。
2.深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当代社会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对于当代社会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观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青少年研究·论马克思的“情爱观”及其现实意义———青年健康“情爱观”培养的路径罗凯亮(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江西南昌330045)【摘要】青年正处于一个激情迸发的人生阶段,青年人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上如何抗拒旧习气的侵袭、塑造自己的社会人生、成就自己的自由个性?马克思的“情爱观”提供了一条现实的思想路径。
要在社会生活中抗拒旧习气的侵袭,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中改塑人生,成就人的自由个性。
【关键词】马克思青年情爱观培养路径收稿日期:2012-11-12作者简介:罗凯亮,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的“情爱观”是指马克思对爱情作为人的生命激情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如何成为改塑人生、互塑个性的本质力量的思想观点。
青年之所以为青年就在于青年正处于人生阶段上一个身心开始全面生长、萌发的启动期,常言说“青春如火”,一个“火”字,很形象地表达出青年在身体机能旺盛发育时释放出来的一种追求、拥抱整个外部世界、并力求与之融为一体的强烈意愿。
如何使这种源于自然需要的强烈意愿从人与自然关系提升为人与人的关系,即把人的自然情欲锻造成为改塑人生、互塑个性的社会情感———人与人的爱情,是值得每一个青年认真思考的问题。
而马克思的“情爱观”则为青年人培养健康的“情爱观”提供了一条现实的思想路径。
一、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抗拒旧习气的侵袭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在人们观念形态上所引起的变化,最为剧烈的莫过于建立在男女关系之上的“情爱观”。
从传统的内敛、疏离、单一化彻底地改变为外向、亲密、多样化。
引领这一时尚先锋的当属青年一代。
毋庸讳言,这种变化是一种进两步退一步的历史现象,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关系的快速扩张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交换关系从来就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扫荡了隐藏在温情面纱下旧的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又使人世间的一切都陷于冷冰冰的现金交易之中。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已经揭露了金钱关系在男女关系上发生的“无限倒退”,并指出了破解这一迷雾的现实途径: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社会积累起庞大的物质财富,又极大地膨胀了人的物欲、占有欲。
私有财产的运动必定使交换关系、金钱买卖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妇女卖淫不过是“工人普遍卖淫的一个特殊表现而已”[1]。
妇女卖淫与工人出卖自己的身体供人驱使一样,都是以蹂躏自己的肉体为代价来维持75自己肉体生命的持存。
此种谋生方式直接降到了动物以下的水平。
男女关系上的无限退化,不过是社会关系上全面异化的一个缩影。
同时,这一过程是发生在以货币为中介的买卖关系之中,该谴责的首先是助纣为虐的货币持有者以及这种逼人卖淫的社会关系。
然而,单纯的道德谴责或道德说教均无彻底的除旧布新的功能。
真正能破解金钱买卖关系对人的全面统治,提升人的社会教养,改变社会风尚,荡涤各种旧社会不良习气的乃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说:“当法国社会主义工人联合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一实践运动取得了何等光辉的成果。
吸烟、饮酒、吃饭等等在那里已经不再是联合的手段,或联络的手段。
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说来已经足够,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而且他们由于劳动而变得结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
”[2]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是破除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下“人受物欲”控制,实现人对人的现实性关系上的真情交往,全面联合的最根本的社会力量。
因此,劳动者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人与人直接的情感交流而无需借助任何外在的物质手段,交往成为目的本身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光辉成果”。
社会主义运动是改变整个世界的革命锻造场,劳动者则是这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力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实现这一巨变的主力军同样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阶层劳动群众。
青年人在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的历史洪流中,应把握历史运动的脉搏,不被表面的泡沫所迷惑,深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流运动中去,努力成为当今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力量的一分子,在男女关系的交往上拒斥各种旧习气,倾注“兄弟情谊”般的真情,弘扬人类的崇高精神。
二、在感性对象性关系中改塑人生爱情是什么?恩格斯将其称之为:近八百年来诗歌为之环绕的中心,似乎只是在文学艺术中方显出它璀璨迷人的光芒,若要从其内在本质上进行思考和把握似乎总是一个难题。
唯有马克思独具慧眼,把理论的触角从“解释世界”知识论的维度深入到“改变世界”实践论的维度上,把爱情放到“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相一致”[3]的基点上,放到与生产劳动相一致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中去考察,揭示出爱情之所以具有“改塑人生”的感性力量的秘密之所在。
历来的思想家们总是鄙视人的生活热情和生命激情,就像所有的统治者都要设法挖掘出自己与众有不同的高贵出身一样,思想家们也总想在人的千差万别的现实生活之后寻找出一个主宰人的感性生活的不变的理性本质。
欧洲思想史上费尔巴哈是打破这种“超感性神话”的第一人。
而真正能最终打破理性主义“内在意识”的思想藩篱、划定人之所以为人界限的正是马克思所提倡的“感性活动”———人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男女关系最能体现人同自然界的原始关联。
男女关系既是人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是人的最为原始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关系上,人首先体现为一个现实的作为对象性存在的自然存在物,是一个以感觉、激情为本质力量并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感性存在物,同时,人又是一个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是在社会的生产劳动中“相互补充,相互需要”[4]而自我生成的。
也就是说,发轫于以人的生命活动为本底,强烈追求自我对象化的爱情,是促使人的自我塑造、自我生成的一种最为原初、最为深厚的本质力量。
同时,这种关系又是最为久远、最为普遍的类(社会)关系,最能体现“自然对人生成”[5]的内涵。
在这种关系上沉淀了人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关于“爱情”一节中说:“因为爱情第一次真正教人相信自己身外的实85物世界。
它不仅把人当作对象,甚至把对象变成人。
”[6]人总是以他人和外部世界为参照物反观自身和成就自我的,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是人走向成熟的起点。
爱情使人第一次超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小天地,超出一己之局限,第一次投身于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对象性活动的情感世界,使人抛弃宗教神学和各种旧哲学对人的抽象片面的歧见,把眼前的恋人当作一个直接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动的“对象”。
另外,它又把以自然设定、两性区分的男人与女人陶冶成一对身心都放射出感性光辉的情投意合的恋人,恋爱着的双方都在对方身上不断发现和丰富着自己人性中的社会内涵。
在与对象的全身心交往中才“知道”自己融入对方之后所展现的另一番天地是何等灿烂辉煌,克服了自我单极的贫乏和单调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整体人性的圆融和丰满。
爱情体现了对象化活动的本意,然而,爱情又并非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全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7]。
对象化劳动,劳动的对象化,在自己的事业中投身于自己一辈子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劳动对象,倾洒出自己全部的能力与智慧,“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即是人的价值所在。
青年学生还未能进入社会实践之中,却可以从爱情的对象化关系中去体味劳动对象化的人生意义,把爱情作为激励自己更好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不竭精神动力,为将要进入“创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奠定牢固基础。
三、在相互理解中成就人的自由个性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而马克思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爱情生活的呢?在马克思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他与燕妮的爱情被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呢?我们又能从中体味出何种生活情趣呢?马克思既在理论上又在现实生活中诠释了爱情“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真谛。
人与自然种属最大的本质不同就在于“人的本质———即无限多的多样性,无限多的可规定性”[8]。
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都是人的无限多样性总“类”的一个构成部分,反过来说也一样,每个人也只有成为人“类”总体的一部分时,它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才有可能,因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他生来就是在社会联系中“相互补充,相互需要”的。
关于爱情的社会性(如责任、义务等),一般的议论并不错。
但是它更为深刻的内涵还在于———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感性形式”的爱情,它最为深刻地彰显和成就了人的鲜活的自由个性。
马克思在1856年6月21日致燕妮的信中说:“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
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热情。
现代的教养和教育带给我们的复杂性以及使我们对一切主客观印象都不相信的怀疑主义,只能使我们变得渺小、孱弱、啰嗦和优柔寡断。
然而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人’的爱,不是对摩莱肖特的‘物质的交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9]能使马克思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不是费尔巴哈那种无个性的、最后复归于抽象人性的爱;不是那种可以分解为化学成分进行“物质交换”的庸俗唯物主义的爱;也不是在殊死争夺的阶级斗争战场上所要求的阶级之爱,而只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与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心心相印的爱人———燕妮的爱使马克思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马克思又说:“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
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
”[10]95马克思是幸运和幸福的,在与燕妮的爱情中,成就了他在《我的自白》中“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11]所期望的人。
生活中的马克思是一个严谨、沉默甚至有点脾气暴躁的人。
而在爱情生活中,马克思却是一个十分热情、滔滔不绝,而又柔情似水的人,我们不妨从马克思在“特定生命表现”中的真情表露得到答案:“诚然,世间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
但是那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处皱纹,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
甚至我的无限的悲痛,我的无可挽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可爱的容颜中看出,而当我亲吻你那亲爱的面庞的时候,我也能克制这种悲痛。
在她的拥抱中埋葬,因她的亲吻而复活。
这正是你的拥抱和亲吻。
我既不要婆罗门和毕达哥拉斯的转生学说,也不需要基督教的复活学说。
”[12]对象化的爱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他的人生经历中刻骨铭心的独特感受,它具有改变一切、重塑人生的超凡力量。
马克思的“情爱观”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