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合集下载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文档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 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

2008 年5 月12 号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数以万计的同胞罹难。

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吗?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防震减灾。

一、关于地震知识的简单介绍1、地震的概念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2、震源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 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 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 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 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 公里。

3、极震区和震中距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破裂、移动时所引起的地面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地质灾害,具有瞬发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影响以及地震灾害的防范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在地质构造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和位移所致。

常见的地震原因包括地壳板块运动、构造变动、火山活动等。

地壳板块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板块是地球表层的大块岩石,它们在地球内部的构造力的作用下,相对运动并在边界处发生摩擦和卡住。

当积累的应力超过破裂强度时,地壳板块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地震。

构造变动是另一个引起地震的原因。

构造变动包括地壳的隆升、下沉、扭曲等变形过程,这些变动会导致地壳板块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也与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

火山岩浆的喷发和火山地壳的运动都会引起地震。

火山岩浆喷发时,岩浆在地下运动时会产生很大的应力,当超过地壳的破裂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二、地震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损失、生命财产损失、环境变化等。

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直观和明显的影响之一。

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影响交通、通信、电力等基本服务的供给。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工厂停产、商业活动停顿,从而对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土地沉降等现象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尤其是强震带来的破坏力更大,给灾区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地震还会引起环境变化。

地震可能导致地表沉降、海岸线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现象。

地表沉降会导致土地变得湿润,从而影响农田的利用和生产。

海岸线变化可能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的丧失或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三、地震灾害的防范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发展各种地震防灾措施至关重要。

地震研究论文

地震研究论文

《关于地震研究的新思路的探讨》从近日土耳其地震造成的灾难的思索,我看历史资料发现,人类对于地震的研究,从古至今都是从地球本身的结构研究的!我是研究周易国学文化的!我深刻的思索感觉,为什么不从太空的角度研究地震呢!为什么不从太阳系的运行中,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找原因呢?为此提出一下新的思路!从地震的研究历史看,我们回顾;预测地震什么时候发生,是科学界的世界难题。

或许可以通过回顾过去(历史上)地震发生的规律,对于预判未来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帮助,这是地震科学家首先想到的解决地震预测难题的方法。

而这个方法我被认为,忽略了站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去研究地球,忽略的从地球在太阳系的运动中,从地球围绕着太阳的运转中,从太阳的运转中去研究地球与太阳的物理力学的关系运动中寻找答案!首先就要解决以前的“事儿”,弄清楚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地震,再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这种方法是地震科研工作基础中的基础。

学术界对历史地震的记载通常分为两类:一、按朝代编年进行断代研究;二、对某次大地震展开综合全面系统的研究。

其中第一种由于受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相当程度的缺失,使得历史地震记载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其详尽记载的程度会出现千差万别!历史的脉络是这样的:公元前23世纪-公元前700年左右:时间跨度1600多年时间内,仅有数次地震记载,地震记载基本上缺失;公元前700年-公元15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但不连续,地震资料缺失情况依然严重;公元1500年-1900年:时间跨度400年,地震记载开始增多,记载也相对连续,与明朝以后我国地方志兴起有关,但依然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存在较多的遗漏;公元1900年至今,从仪器记录地震开始出现,地震记录由仅有文字记录转向仪器和文字记录并存,随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区域地震台网基本成型,4级以上地震基本能够监测到,地震资料数量有了飞跃式的增长,该阶段的地震资料,充分反映出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与灾害防治研究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与灾害防治研究

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与灾害防治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在地质工程专业中,研究地震与灾害防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与灾害防治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地震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的发生主要受构造运动、地壳应力等因素的影响。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地震监测和预测是地震与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如地震仪、地震台网以及地震波传播理论等,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用于地震预测,但目前地震预测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

三、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振动荷载、土体动力特性以及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

研究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工程的抗震能力,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地震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地震灾害防治策略和技术,可以通过抑制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国内外地震与灾害防治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地震与灾害防治案例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和环境中的地震灾害特点和防治经验,为地震与灾害防治提供思路和借鉴。

六、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地震发生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研究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策略和技术,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和灾后恢复速度,减轻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震与灾害防治是地质工程专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地震的成因和特点、地震监测与预测技术、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技术、国内外地震与灾害防治案例以及地震紧急救援与灾后重建等方面,可以为地震与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在地震灾害防治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希望以上内容为您的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了参考和启示,祝您在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与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表面由于地壳内部产生的能量释放所导致的地球震动现象。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地球表层自然作用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非人为破坏,导致生命、财产和环境受到损失的现象。

地震是一种广泛的地质灾害,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可小觑。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范措施。

一、地震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断层破裂引发地表震动:地震的震源区域通常是地壳中断层破裂的地方。

当断层破裂释放能量时,会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地表震动,导致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受损甚至倒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2. 地震引发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能量的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当地震波穿过地下岩土时,会引发土壤液化、土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建筑结构的沉降或倾斜,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3. 地震引起地壳变形:地震时地壳产生的应力和应变作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进而引发各种地理现象。

例如,地震引发的地壳断裂可能导致火山喷发、地面沉降等灾害,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影响。

二、地震灾害的预防与减轻措施为了减少地震对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减轻措施。

1. 加强地震监测: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震的发生、发展趋势和震源位置等信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抗震建筑设计: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对地震频发区和可能受到地震影响区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灾害防范规划和措施。

4. 加强人员培训与宣传:通过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抵御地震威胁的自我保护意识。

5. 加强跨区域合作:地震是地区性的自然灾害,需要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和挑战。

地震的自然灾害链 地震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关联与影响

地震的自然灾害链 地震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关联与影响

地震的自然灾害链地震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关联与影响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其中地震是最具破坏力和威胁性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同时也与其他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与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其他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些关系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关联与影响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与摇晃。

地震可以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如地裂缝、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的破坏和改变而导致的,这些地质灾害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

二、地震与洪水的关联与影响地震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引起洪水。

地震使得地壳发生变形,导致地表地貌的改变,如河流的堤坝破坏、湖泊的淤积和泥沙的堵塞等。

这些地表地貌的变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流动,从而引发洪水。

而洪水的发生又会进一步加剧地质灾害和人类社会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三、地震与火山喷发的关联与影响地震和火山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震可以引发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也可以引发地震。

地震引起的地壳运动会改变火山体内部的压力分布,从而引发火山的喷发。

而火山的喷发也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活动,这是因为火山岩浆的喷发过程会引发地下岩石的破裂和运动,进而产生地震。

地震和火山喷发的相互关联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四、地震与气象灾害的关联与影响地震和气象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与影响。

地震发生后,会引起大气层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影响气象的形成和发展。

地震还会导致山体的崩塌和滑坡,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粉尘和颗粒物,这些物质会影响大气质量和气象条件,进而影响气象灾害的发生和性质。

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也会与地震相互作用,相互加剧灾害的破坏程度。

综上所述,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与相互影响。

地震与地质灾害、洪水、火山喷发以及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地震灾害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灾害论文自然灾害论文地震灾害论文
3 常见地质灾害防治
3.1 崩塌防治 对于崩塌而言,在整治过程中必须遵循标本兼治、分清
主次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危岩与保 护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治理,最大限度降低危 岩失稳的诱发因素,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崩塌本身仅涉 及少数不稳定的岩土体。 它们通常并不改变斜坡的整体稳 定性,亦不会导致有关建筑物的毁灭性破坏[2]。 因此,防治的 目的并不是一定要阻止崩塌落石的发生,而是要防止其带来 的危害。 因此,崩塌防治措施可分为防止崩塌发生的主动防 护和避免造成危害的被动防护两种类型。 具体方法的选择 取决于崩塌历史、潜在崩塌特征及其风险水平、地形地貌及 场地条件、防治工程投资和维护费用等。 图 1 列出了主要的 崩塌防治措施。
斜坡 还 是人 工 斜 坡都 不 是 固 定 不 变 的,在 不 同 因 素 的 作 用 下 ,
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滑坡的形成与气象水
文、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大都形成于沟
谷和坡地,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库等溃决而在沟谷或坡面产
150
Henan Building Materials
200180 年第 16 期 河南建材
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研究
谷永彬, 张 霞 济宁市明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72000)
进入 21 世 纪 后 ,随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与 住 房 制 度 改 革 的 深 1.2 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性租赁房缺失
1以抑制泥石流发生为主的方案采取蓄引水工程植树造林等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和松散固体物质的聚积和启动以行政管理法令措施消除激发泥石流的人为因素从而抑制泥石流的发生2以疏导泥石流过境为主的方案采取拦挡排导疏浚等河道改造工程调节泥石流流量消减龙头能量促使泥石流分流或解体从而控制通过保护区河道的泥石流流量流速使其顺利过境不至危及两岸保护目标的安全以避让泥石流危害为主的方案在泥石流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发生过程中采取警报措施并对危害区内保护对象采取临时加固撤离等措施使泥石流过境时灾害损失减至最低综合防治方案针对被保护目标的性质和重要性采取工程生物预警行政等措施对泥石流进行抑制疏导局部避让等综合措施以求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和节省投资参考文献

防震减灾范文

防震减灾范文

防震减灾范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震减灾。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的运动
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它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
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地震的危害性,做好防震减灾的
准备工作。

其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地震的危害。

首先,我们
应该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人们的地震安全意识。

其次,我们应
该加强建筑抗震设防,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

此外,
我们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最后,我们应该在地震发生后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灾害。

首先,我们应该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工作,尽快救出被困人员。

其次,
我们应该加强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总之,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
出努力。

只有加强地震科普教育,加强建筑抗震设防,建立健全的
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才能最大限度
地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

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社
会而奋斗!。

地震与地震灾害

地震与地震灾害

全球板块划分图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板块
南极洲板块
地壳的平均厚度 30-40公里,地幔的厚度 约 2900公里,地核的半径约3400 公里 。 据统计约有 92% 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 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地球表面分成 若干块,即板块。板块在它下面的软流 层流动的驱动下,不停地移动。在板块 边界,由于板块运动和碰撞引发的地震, 叫板缘地震;在板块内部由于断层活动 而发生的地震是板内地震。
“地震与断层”,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未必有 地震。
1、地震的概念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俗称“地 动”。一般是指地壳中因岩体断裂而释放 能量引起的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 每年约发生地震 500 万次, 其中人们能感 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次,能够造成破坏性的 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可能造成 巨大 灾害的7级以上的地震约10次左右。
NW
弥陀寺断裂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相继提出比较 有影响的假说有三: 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 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 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 性回跳说”;
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 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 “岩浆冲击说”; 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 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 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地震的烈度
例如:1976 年7 月28日发生的唐山 大地震,其震源深度只有 12公里, 震级为 7.8 级,震中烈度为 11 度; 受唐山地震的影响, 天津市地震 烈度为 8 度,北京市烈度为 6 度, 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4 ~ 5 度了。

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监测技术与地质灾害预防研究

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监测技术与地质灾害预防研究

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监测技术与地质灾害预防研究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震监测技术与地质灾害预防研究摘要: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本文旨在研究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介绍了地震的基本概念和成因,然后详细阐述了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传感器、地震台网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接下来,我们探讨了地震监测技术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包括土地开发规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和灾害应急响应等方面。

最后,我们总结了目前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地震监测技术;地质灾害预防;地震传感器;地震预警系统1. 引言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和地壳运动,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和防范地震的发生,地球物理学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地震监测技术。

本文将对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地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为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2. 地震的基本概念和成因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由地壳中的岩石在地震断层上的断裂运动引起。

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地震波和地面震动,给地表和建筑物带来严重的破坏。

地震主要由地震震源、地震波和地表破裂等因素组成。

3. 地震监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和地面运动等方式,实时获取地震信息并进行分析和预警。

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传感器、地震台网和地震预警系统等。

3.1 地震传感器地震传感器是地震监测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感知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面的振动。

常用的地震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它们能够将地震波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并传输到监测设备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3.2 地震台网地震台网是由多个地震监测站点组成的网络,主要用于收集和传输地震数据。

地震台网通过监测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到达时间和振幅等信息,可以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震级和破裂情况等。

论文《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论文《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近几年就我国来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例子依然历历在目。

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将地震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人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本文就《灾害学》课程浅谈了地震带来的危害、成因,并辅以丰富的震害资料进行说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对策。

引言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虽然人类不可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抗击无情的自然灾害,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研究历史地震,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地震灾害的危害1.1地震的概念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地震现象;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防震减灾得奖优秀征文(精选27篇)

防震减灾得奖优秀征文(精选27篇)

防震减灾得奖优秀征文(精选27篇)防震减灾得奖优秀征文篇15月12日快到了,然而在去年的这一天,四川省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

面对难以抗拒的巨大天灾,人类又一次表现出渺小与虚弱。

我们除了震惊、悲哀、坚强之外,也需要反省,比如面对地震、海啸、水灾,如何自救?世界三大自然灾害中,地震高居第一。

据《减灾必读》一书的统计,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曾毁灭了世界各地52个城市,其中因地震而灭的城市就占了27个,超过一半;其余25个城市受毁于地震以外的如水灾、火灾、火山喷发、风灾等。

因此,地震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群灾之首”是名副其实地震的威力十分的大,为了不让美丽的城市变成废墟,为了不让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变成孤儿……我们从小就要知道如何在地震中逃生,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在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场景随处可见,有教师、有消防员、有母亲……其中让我最感动的就是一位50岁的男教师—谭千秋。

他用自己的生命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展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保护4名学生。

最终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是我们的责任。

所谓“防震减灾,人人有责”。

我们应该从小学习地震知识,学会如何预防地震。

让这知识伴随着我们一辈子,让我们把这些知识传给每一个人,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知道防震意识,心中有“防震减灾,人人有责”的想法,共创美好明天!防震减灾得奖优秀征文篇2地震像一双无形的魔爪,夺去了多少人宝贵的生命。

它让许许多多的小朋友成了孤儿,拆散了多少幸福美好的家庭……但是,时光不会倒流,身于废墟中的人们,不要悲伤,要坚强的面对一切。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瞬时间,房屋倒塌,伤亡惨重:196人遇难,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累计231万余人受灾……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顿时愣住了:地震,你……夺去了那么多生命,你不会因此而停止吗?其实,只要把握住地震的预兆,就会幸存于免:如果在家里放一个指南针,地震前半分钟内,指南针会乱动。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

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抗震救灾精神论文范文(精选3篇)抗震救灾精神论文篇1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

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

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

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

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探讨摘要: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把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震减灾、防护工程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震前,地震部门根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异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在营口、海城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向各市地及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海城、营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有的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县驻军取消了当晚在礼堂的春节慰问演出等。

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

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

据估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

我国当前的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规定。

预测意见是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的。

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学科,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

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2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20~25分钟。

我国地震灾害成因

我国地震灾害成因

我国地震灾害成因、危害及应对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0030137姓名:张新瑶摘要:地震灾害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

地震能量巨大,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还易引起多种次生灾害(火灾、毒气污染、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河水倾溢、水坝崩塌等引起的水灾、瘟疫等),破坏力强,甚至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等产生影响。

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近年,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我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尽量减小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应将强对地震产生的成因的研究和对地震的监测、预报预警,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人们的抗震意识、抗震能力。

本篇论文通过对中国地震的成因分析,了解到中国地震频发,且产生严重破坏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针对地震的成因和危害,总结防震抗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震级、板块交界处、抗震能力、防震减灾一、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的地壳岩层突然破裂或错动的现象。

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类型: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构造地震的数量最多,破坏力也最强,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还有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地震相关术语:震源:地球内部诱发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等震线:破坏程度相同地区的连线烈度: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震级: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按地震等级大小划分:超微地震:震级大于1级微震:震级小于3级,一般人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等于5级,人们容易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强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7级(大于6级的地震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灾害)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多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交界地带活山脉平原交界地带,释放能量巨大,破坏严重。

我与防震减灾优秀作文范文800字(通用5篇)

我与防震减灾优秀作文范文800字(通用5篇)

我与防震减灾优秀作文范文800字(通用5篇)我与防震减灾优秀作文范文800字(通用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与防震减灾优秀作文范文8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防震减灾优秀作文800字1防震减灾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难,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听外婆说:1970年1月5日凌晨,通海发生了7.8级大地震,当时,恰逢半夜,人们在睡梦中惊醒,只听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到处是断壁残垣、哭声、呻吟声和呼救声掺和在一起,在夜空里显得特别凄厉。

事后,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了一万多人死亡,三万多人受伤,二万多头大牲畜死亡,三十多万房屋倒塌,被称为20世纪云南地震之最。

我外婆的妈妈也在地震中被倒塌的梁柱砸中后背,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老命,但却从此落下了病根,成了一个“驼背”的残疾人。

沉痛的瞬间,心痛的数字,死去的乡亲、受伤的肢体,久久萦绕在我心中……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还不可能做到像现在这样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所以每遇到自然灾害,损失总是很惨重。

如今,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但我们也要做好防震减灾的准备,为此,学校组织了很多活动,让我们学习防震减灾的知识,比如请消防大队的叔叔给我们讲解发生火灾的逃生细节;请交警叔叔给我们讲解交通法规,让我们文明出行,安全回家;请地震局叔叔给我们讲解防震减灾的知识,学会在地震时如何自救,减少伤亡,做到有备无患。

就拿地震来说吧,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和掌握许多防震避险的方法。

比如我们正在上课,突然发生地震,那一定不要惊慌失措,不要往教室外头跑,要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如果在操场室外时,应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果在家里发生地震了,首先应尽快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如卫生间、厨房等安全角落,待震后迅速撤离,千万不能落楼和乘电梯。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漫谈地震及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连续几年来,全球及我国的地震活动均呈现逐渐活跃的趋势。

我国大陆地区,几年来每年发生的M≥5级地震的次数都明显高于年平均活动水平。

1995年发生的永登、武定地震,96年发生的丽江、伽师、包头及南黄海地震,人们都还记忆犹新。

特别是新疆伽师,自1996年3月19日6.9级地震以来,已发生M≥6级地震8次,其中7次发生在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

最近的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尚义6.2级地震也为世人关注。

如此频繁的地震活动及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运动中的地球在地下,主要是在地壳里发生的一种剧烈变动。

具体地讲,是地壳内岩石在力的作用下突然破裂,就如向平静的湖水中扔进一块石头引起水面的一系列波动一样。

地壳内岩石引起的这种波动到达地表后使地表面强烈震动,即为地震。

地震造成地表面一定范围内地面倾斜、升降和断裂等变形的原生现象所造成的灾害为原生灾害;地震的弹性波引起地面震动造成的破坏,如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及山崩、滑破、地裂、坍塌、喷砂、冒水等为直接灾害(原生灾害和直接灾害常因二者紧密联系而无法区分,统称为直接灾害);由直接灾害导致的其他灾害均属次生灾害,如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导致的火灾,河堤、水坝决口和因滑坡、崩塌造成的河道淤塞、水位上涨及此后堵塞物溃决造成的洪水导致的水灾,因地震造成的海水、湖水水体扰动引起的地震海啸、湖啸、地震引起的管道破坏、化学物的容器破坏致使煤气、毒气、毒液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等等;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直接灾害、次生灾害进一步造成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停工停产、社会秩序混乱、饥荒、瘟疫等属诱发灾害。

上述不同成灾机制形成的不同灾害可或此或彼、或长或短地连锁而成系列,被称为“灾害链”。

地震的历史经验表明,一次强震发生后,因直接灾害将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由直接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往往大于直接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甚至是数倍到十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3(诱发地震:指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

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工业大爆破等,破坏了原来地壳构造应力相对平衡状态。

(二)按震源深度划分:浅源地震 (<70 km); 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大于300 km)(三)按震级划分:微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大地震、巨大地震。

(四)按震中距划分:地方震(<100 km)、近震(100-1000 km)、远震(>1000km)、极远震(>11000km)。

(五)按主震前后划分: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余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灾害粗略地可分为两类: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建筑物,造成建筑物开裂、倒塌,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也会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加重了破坏。

间接灾害:又称次生灾害,包括海啸、滑坡、塌陷、砂土液化、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等。

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阿尔卑斯—洋中脊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特点:该地震带是全球最大的地震带,释放的能量占到77%,这其中,八成左右的浅震发生在60km以内,在60到300km之间有许多中深震,当h>300km时,几乎全是深震。

2(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特点:该地震带情况复杂,条形带不鲜明。

3(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特点:该地震带具有窄、长、弱、浅的特点,释放的地震能量仅占全球的6.1%而已。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这五个地区: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特点:我国的地震带有数量多、分布广、独特性和灾害重四个主要特点:(1)数量多:在20世纪的钱80年中已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500多次,平均每年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5.4次。

(2)分布广:20世纪前80年中,全国30个省、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地震。

其中吉林有600km的深震,而台湾的地震活动水平是最高的,相比之下,大陆西部地震活动水平也比较高。

(3)独特性:全球的大陆内部杜宇8级的地震集中在我国及邻国。

(4)灾害重:古今死人最多的地震均在我国,中国地震局统计,1970—1980年间,我国地震伤亡比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

我国地震预报的现状与前景。

我国地震预报的研究是从邢台地震开始的,之后对于海城预报的成功预测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大家都以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是唐山大地震的到来彻底粉碎了人们的梦想,直到现在,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近几年来,地震预测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大陆地震活跃区地壳岩石物理参数变化的高精度测量上。

5种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参量:P波速度、地面升降和倾斜、水井中氡气含量、岩石中的电阻率以及地震发生频度。

地壳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而且地壳的厚度也不均匀。

地壳结构的特点包括:(1)地壳的地面是莫霍面,这一点具有全球性,地壳的厚度没有统一的标准,随地形变化和地质构造有某种对应关系,这跟重力学中的均衡理论一致。

在莫霍面附近,纵波速度从8.1km/s降到7km/s;横波速度从4.7km/s降到3.8km/s。

一般假定莫霍面是一个化学界面,地壳由含长石较多的岩石组成,上地幔则是镁铁橄榄石和辉石。

(2)在地壳的垂直方向上,其主要的分界面有Conrad面,低速层,这些都不是全球性的。

在垂直方向上地壳还具有轴对称横向各项同性。

其分层可以分为大陆型的和海洋型的,大陆型的由上到下分别为花岗岩玄武岩和低速层顶部,海洋型的由上到下可分为海水、沉积层和地壳(玄武岩)。

走时曲线: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经由内向外传播,地震波信号为地震观测站所记录,距离震源愈近的测站越早收到信号,利用不同距离所对应的不同时间,建立出来的曲线称为走时曲线。

由于走时曲线的特殊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用来定位。

地震学为地球存在“壳”提供了证据。

在1889年记录到了第一张可供分析的远震图;十年之后,Oldham识别出P波和S波;1904年Lamb计算半空间,表面源,表面记录的理论图;1910年又发现了库尔帕山谷的地震在39到2405km的29个台上记录到成对的P震相,根据其走时曲线推想存在首波。

按照首波理论,估计出地壳厚度为35到165公里。

此后世界各地军观测到Pn,Sn。

称上面一层介质为地壳。

早年就有Jeffrey的推导,从理论上证明了地壳的存在。

之后,各地的科学家们也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说法。

关于板块边界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发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

发散边界:当两侧的板块都是海洋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大洋中脊,例如大西洋中脊。

当两侧的板块都是陆地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裂谷,例如东非裂谷。

汇聚边界:当两侧的板块都是海洋的时候,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岛弧和海沟,例如西阿留申群岛。

当两侧的板块分别为海洋和大陆的时候,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山脉和海沟,例如日本海沟。

转换边界:当其两侧边界都是海洋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错断的海洋中脊,例如太平洋中脊。

当其两侧边界都是大陆时,其地貌特征表现为形变小的山脉沿断层变形。

例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主要包括灾害预防、灾害预报、灾害监测、救灾赈灾、灾后重建五个重要环节。

1) 灾害预防:防患于未然。

灾害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的损失。

2) 灾害预报:对潜在灾害进行预测,包括发生时间、空间范围、强度与规模等,为有效防灾做准备。

3) 灾害监测: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随时监测洪水、干旱、地震、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的发生情况,提供客观、及时的灾情信息数据,为制定抗灾对策、控制灾害范围作出贡献。

4) 救灾赈灾:救灾是指对发生灾害地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紧急抢救。

赈灾是对灾区人民救济和资助。

我国的防汛指挥部及各种救灾委员会,由各级政府挂帅,形成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

5) 灾后重建:一项比较长期的工作,它需要科学规划、全面协调。

气候灾害的灾后重建往往需要一、二年等,时间较短。

城市地震灾害的重建则需要几年、十几年。

唐山大地震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个崭新的工业城市又重新崛起在华北平原,新唐山的建立取得全世界瞩目的成就。

海啸海啸的英文Tsunami来自日语(tsu的汉字是津,表示港湾,nami的汉字是波,表示波浪),因此Tsunami意指港口内的波浪。

海啸是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山崩而引发的巨型海浪,常造成海岸地区巨大灾害。

在大洋中,海啸的波长可长达数百公里,波高约1米左右,常被风浪或涌浪覆盖,因此在传送过程不易被发现,当传到海岸时,波长变短,波速降低,波高增大,可达几十米。

海啸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有巨大水体,二是发生海地地震,且其震级大于6.5。

海啸按形成原因分为地震海啸、气象海啸、火山海啸、滑坡海啸和核爆海啸;按海啸发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远洋海啸和近海海啸。

海啸最容易发生的地区:综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地震海峡多发生在海沟、岛弧和年轻的褶皱带等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构造运动差异大,如智利海岸的安第斯山、日本岛弧山系高达千米以上,濒临的海沟深达万米、高差达几千米至十几千米。

因为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断层倾滑的可能性大,所以人们视海沟为海啸的潜伏所。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简而言之,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形成有其特殊的地质条件。

其形成条件十分复杂,起主导作用的有以下四个方面: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地下水活动。

1. 地形地貌:我国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滑坡、崩塌分布较集中,形成规模大,危害较为严重。

2. 地层岩性:斜坡岩、土体的性质及其结构是形成滑坡、崩塌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