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制度(5篇)

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制度一.实验室废弃物的定义1.实验废弃的高浓度溶液,标准曲线的标准溶液,配置不当的溶液以及过期的药品。
2.检测仪器使用过程当中排除的废弃溶液。
3.实验室药品用完后弃置的药品包装瓶,废弃玻璃器皿。
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1.目的:为防止实验室的废弃物污染扩散。
2.适用范围: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液。
3.责任与监督:实验操作人员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安全负责人应进行监督。
三.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一般原则1.在证明废液溶液浓度已相当小而又安全时,可以排放到排水沟中;2.尽量将废弃物放在安全处隔离储存,废液应根据其化学特性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等待统一处理。
3.固体废物应收集在大小合适,中等强度的包装材料(如纸箱,编织袋等),包装材料要求完好,结实,牢固。
4.每一类别的废弃物应在收集处,储存包装上贴好标签,以便在处理时分类。
5.收集好的实验室废弃物品,需按要求在废品清单上做好相应的记录。
6.按照单位的统一部署和废弃物处置公司的要求进行废弃物的转运,记录和交接。
四.注意事项1.因废液的组成不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有毒气体以及发热,爆炸等危险,所以在处理前必须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并在分类时应边观察边操作。
2.虽然各类废液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但可将可以统一处理的各种化合物收集后进行处理。
3.要选择没有破损及不会被废液腐蚀的容器进行收集。
将收集的废液的成分及含量,贴上明显的标签,并置于安全的地点保存。
特别是毒性大的废液,尤其要十分注意。
4.含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的溶液,要谨慎丝的操作,并应尽快处理。
五.安全措施1.处理废弃物时,必须戴上防溅眼罩,口罩,手套和实验服。
2.为防止废液挥发,每次倾倒废物之后应盖紧容器。
3.在处理易挥发,有毒等化学废液时,处理者必须戴上具适当滤毒罐的防毒面具,并在通风环境下进行。
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制度(2)是为了保障实验室成员和环境安全的规定。
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章规章制度

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章规章制度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章制度引言概述: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环境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制定了一系列废弃物管理规章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
一、废弃物分类管理1.1 分类标准: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有害废弃物、可回收物和其他废弃物三类。
1.2 分类采集:学校实验室设立相应的分类垃圾桶,有害废弃物、可回收物和其他废弃物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中。
1.3 分类处理:有害废弃物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利用,其他废弃物经过妥善处理后进行无害化处置。
二、废弃物存储管理2.1 存储容器:学校实验室配备符合规定的废弃物存储容器,容器应具备密闭、防渗漏等特点。
2.2 标识标牌:存储容器上应贴有明确的标识标牌,标明废弃物的种类、性质和存放日期等信息。
2.3 存储位置:废弃物存储容器应放置在指定的存储区域,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和食品等。
三、废弃物运输管理3.1 运输工具: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的运输应使用封闭、防渗漏的专用运输工具。
3.2 运输标识:运输工具应粘贴废弃物运输标识,标明废弃物的种类和运输日期等信息。
3.3 运输记录:每次废弃物运输都应有相应的运输记录,包括废弃物的数量、种类和运输人员等信息。
四、废弃物处理管理4.1 有害废弃物处理:有害废弃物应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确保符合环保法规和安全标准。
4.2 可回收物处理:可回收物应进行分类回收,经过处理后再进行再利用或者销售。
4.3 其他废弃物处理:其他废弃物应经过妥善处理,进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五、废弃物监管与培训5.1 监管措施: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应建立监管机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
5.2 培训教育:学校应定期组织废弃物管理培训,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废弃物管理意识和技能。
5.3 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校园废弃物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泛博师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全员参预的废弃物管理氛围。
废弃物处理制度(5篇)

废弃物处理制度对实验室三废处理,根据国家环保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法规和技术指标要求办理。
1、检验科三废处理工作,由清洁、保卫人员负责。
2、三废种类:有毒、具腐蚀性废弃物;废弃有机溶剂;细菌、病毒、动物性试验后的废弃物。
3、三废处理规定:实验室化学类的有毒、具腐蚀性废液物,严禁直接排入下水道或垃圾箱内,用专用设施分别收集保存,定期用化学方法将其中和,降解致无害,再经稀释后排入下水道;废弃有害溶剂,实验室应尽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集中处理;细菌、病毒、动物性实验后的废弃物必须严格消毒后,集中处理;严格根据国家环保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指标对各类废弃物集中处理。
实验室管理制度1、实验室是进行科学试验的检测、检定的场所,必须保持安静、整洁。
2、实验室内严禁随地吐痰、吸烟、饮食和会客。
3、禁止将于工作无关的私人物品存放于实验室。
4、非本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实验室。
5、试验后的所有用品,应尽快按要求处理,洗净放回原处。
6、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进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应戴工作帽,换鞋,工作服、鞋、帽不得带出实验室。
7、各实验室要有安全、卫生值日制度,要有专人督促检查。
hiv实验室工作制度1、进行实验室前须更换工作衣、帽、鞋,操作时要戴好手套,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2、核对血液标本编号、姓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正确吸样加试剂,发现可疑标本反复进行复查,务必做出正确结果。
3、疑有hiv阳性,经复核后依然阳性,应送省确认实验室确定,同时做好记录,并保护患者隐私。
4、在实验过程中所以废品废物、废水必须严格消毒处理,实验室每天必须进行消毒杀菌工作。
废弃物处理制度(2)的重要性和现状废弃物是人类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再使用的物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废弃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建立和完善废弃物处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废弃物处理制度的目的是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全面、高效的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实验室是科研、教学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实验室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是一大难题。
为了合理、安全地处理实验室废弃物,保护环境和健康,制定和执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废弃物分类和标识实验室废弃物应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并用统一的标识标记。
一般可分为化学废弃物、生物废弃物和放射性废弃物三大类。
具体分类及标识请参考下表:分类标签废物类型-----------------------------------------C 化学废弃物B 生物废弃物R 放射性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的分类可进一步细分为有害废弃物、可燃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
在分类的同时,还需要给废弃物贴上相应的标签,标明其危险性等级和处理要求。
二、废弃物管理和处理计划为了有效管理实验室废弃物,制定废弃物管理和处理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该计划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 废弃物收集和储存:设立专用的废弃物容器,保证废弃物按照分类标准进行收集,并储存于相应的场所。
化学废弃物容器应具备防漏和防爆措施,生物废弃物容器应具备防臭和防腐措施,放射性废弃物容器应具备防辐射措施。
2. 废弃物运输:规定废弃物的运输方式和路径,避免废弃物泄漏或污染其他物质。
运输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增加包装,密闭容器等。
3. 废弃物处理: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分类,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化学废弃物可采取中性化、固化等方法进行处理;生物废弃物可进行灭菌和消毒处理,避免传播疾病;放射性废弃物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储存。
4. 废弃物处理记录:建立废弃物处理记录,包括废弃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理等环节,以便监督和检查。
三、废弃物处理设施和设备为了有效地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和设备也是必要的。
在实验室中应配备以下设施和设备:1. 废弃物储存区域:建立专门的废弃物储存区域,该区域应密封、通风良好,废弃物容器应有专门的储存架或储存柜。
2. 废弃物处理设备: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分类,提供相应的处理设备,包括中性化设备、固化设备、灭菌设备等。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实验室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环境,因此需要有严格的废弃物处理制度。
以下是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的具体要求。
实验室污物处理及消毒1、含有生物危险物的临床标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应在试验完成后,用黄色塑料袋包装好,并存储于垃圾房。
2、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及器材,在完成实验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经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或在有机氯含量1000mg/L消毒液内浸泡1小时以上,再交有关人员进行高压消毒和煮沸洗刷。
3、试管、吸管、注射器等实验用具,在有机氯含量mg/L 消毒液内浸泡1小时以上,再经高压灭菌后取出洗涤或丢弃。
4、培养物或实验室垃圾,在离开实验室前必须经高压消毒灭菌。
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
已装满的应定期运走。
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内。
5、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中安全运出。
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6、如果实验过程中标本或含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0%酒精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7、实验室内未经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统,更不允许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废物的处理程序:1、工作人员应按照要求进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并设置标识。
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要求的包装袋或者内,并做好个人防护。
2、专人负责收集检验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
3、首先在科室进行高压灭菌或者化学消毒灭活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专人负责收集废弃标本及耗材等废物,并按运送要求送到废物存停放点。
5、医疗废物交接:根据医院要求,由专人每天固定时间到检验科废物暂时存放点收集,并做好登记交接。
意外事故的处理1、如果发生意外,必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人员,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对出事现场进行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制度范文

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处理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维护实验室环境的卫生与安全,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实验室废弃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置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实验室废弃物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中产生的化学废弃物、生物废弃物、放射性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
第四条本制度的实施需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参照相关行业规范。
第二章废弃物管理机构第五条本单位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工作由专门的废弃物管理机构负责。
第六条废弃物管理机构的任务包括废弃物的分类、统计、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等。
第七条废弃物管理机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废弃物管理人员,并保证其具备相应的岗位资质和培训合格证明。
第八条废弃物管理机构应建立专门的废弃物管理档案,记录有关废弃物的信息和处理过程。
档案应定期备份,且备份数据应储存于安全可靠的系统中。
第三章废弃物分类和储存第九条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其性质和分类进行分类,并储存在相应的存储设施中。
第十条化学废弃物应按照其所属类别和危险性进行分类,根据危险性级别储存于不同的容器中。
第十一条生物废弃物应按照其所属类别进行分类,且应在密封的容器中进行储存。
第十二条放射性废弃物应按照其放射性活度和危险性级别进行分类,并储存在具备放射性防护措施的设施中。
第十三条危险废弃物应按照其危险性进行分类,根据危险性级别储存于不同的容器中。
第十四条废弃物的储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
第四章废弃物收集与运输第十五条废弃物收集工作应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和及时收集。
第十六条废弃物收集过程中,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废弃物的泄漏和扩散。
第十七条废弃物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适当容器进行收集和运输,防止废弃物的泄漏和事故发生。
第十八条废弃物的运输应依据废弃物的性质和数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路线。
第十九条废弃物的运输过程中,应有相关的运输合同和证明文件,并按照相应程序进行申报和审批。
实验室消毒与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5篇)

实验室消毒与废弃物处理管理制度1目的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防止污染。
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和合理有效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避免环境污染及废弃物对人体的伤害,保护实验室人员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于实验室工作环境、实验台面、工作服、移液器等的清洁消毒工作,实验室所有废弃标本、使用过的耗材等。
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3职责3.1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人员负责实验室消毒及实验室产生的废物、废液的收集和处理。
3.2生物安全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消毒工作、废弃物处理的监督检查。
____具体要求4.1实验室清洁消毒4.1.1消毒液配制4.1.1.1配制2g/L有效氯消毒液:参照消毒剂说明书配制终浓度为2g/L有效氯消毒液。
4.1.1.2各实验区的清洁消毒工具均专用,不可混用。
所配制的消毒液只限在当天内使用,隔夜如使用时应根据本SOP重新配制。
4.1.2紫外消毒4.1.2.1紫外消毒须根据需要设定时间,通常为____分钟,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时间。
4.1.2.2消毒结束后,关闭电源开关。
4.1.3实验室消毒清洁程序4.1.3.1每次实验前一天和实验结束后对各区进行全面消毒。
包括实验台面、地板。
4.1.3.2实验过程中如发生标本或试剂外溅,应立即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湿布覆盖污染处____分钟,再进行擦拭,随后用清水擦洗,并作记录。
4.1.3.3实验结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对台面进行清洁,紫外灯照射____分钟。
4.1.3.4实验结束后,开启室内紫外灯对实验室进行紫外照射消毒至少____分钟。
4.1.3.5实验结束后,用含2g/L有效氯消毒液对各区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擦拭清洁。
4.1.3.6每次对使用过的移液器、镊子用____%酒精棉球进行擦拭。
4.1.3.7每周将待清洁工作服高压灭菌后洗涤消毒,不同实验区的工作服隔天洗涤4.1.4生物安全柜消毒消毒、清洁方法a、一项工作完成后,所有的容器和设备应用____%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后取出。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章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实验室废弃物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实验室所有废弃物,包括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等废弃物。
第三条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
(二)无害化原则: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三)资源化原则:充分利用废弃物资源,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二章废弃物分类及标识第四条实验室废弃物分为以下类别:(一)一般废弃物:指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无污染、无毒害的废弃物,如实验纸、实验报告等。
(二)危险废弃物:指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危险特性的废弃物,如废酸、废碱、废溶剂等。
第五条实验室废弃物标识应符合以下要求:(一)一般废弃物:无特殊标识。
(二)危险废弃物:应在废弃物容器上粘贴危险废物标识,并标明废弃物类别、数量、产生时间等信息。
第三章废弃物收集与储存第六条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分类要求,分别收集在专用容器中。
第七条专用容器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材质:应采用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无毒、不渗漏的材质。
(二)容量:应满足实验室废弃物收集需求。
(三)标识:应清晰标注废弃物类别、数量、产生时间等信息。
第八条废弃物储存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储存场所:应选择通风、干燥、防潮、防火、防盗的场所。
(二)储存期限:一般废弃物不超过3个月,危险废弃物不超过1个月。
(三)储存方式:应分类存放,不得混合堆放。
第四章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第九条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收集:按照分类要求,将废弃物收集在专用容器中。
(二)储存:将收集到的废弃物按照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三)处理:对危险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四)处置:将处理后的废弃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处置。
第十条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方式:(一)一般废弃物:可进行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废处理规定
编号:002- 2014
1为了加强实验室废弃物和染菌器材处理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实验室废弃物包括各类废弃的健康相关产品、生物样品、中毒样品、终止保存的菌(毒)种、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实验废弃物等。
本制度也适用于可重复使用的染菌器材的处理。
3实验室废弃物采取分类收集处置的原则,由产生废弃物的科室、技管科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管理。
4各类废弃物的处理
4.1各类食品、饮用水、卫生用品等检验后其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虽不符合但其不会引起环境污染,按体系文件规定的保存期满后,液体类经稀释后由下水道排放,固体类经毁形后按生活垃圾倾倒在中心集中的垃圾存放地,统一清运处理。
4.2实验室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等医疗废物,按下列方法处理:
4.2.1所有污染材料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中高压灭菌。
4.2.2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应分类收集,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且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4.2.3细菌性食物中毒样品和病毒阳性标本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4染菌玻璃试管、玻璃吸管、滴管、镊子等: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后,对试管进行清洗、晾干。
4.2.5染菌的一次性平皿、移液头等:经煮沸30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6病毒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30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7细菌类病源性培养物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8一次性手套、工作衣帽等防护用品经消毒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4.2.9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棉签、有毒有害实验动物尸体等医疗废物,及时交中心医疗废物收集处集中收集暂存。
4.2.10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四分之三时,应及时有效封口并移交市环保局指定的有资质的专业处置机构回收处理。
4.3化学性实验废弃物、过期化学试剂,按下列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
4.3.1废弃的乙醇可加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4.3.2强酸废弃物适当加入弱碱中和,强碱适当加入弱酸中和,再用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4.3.3易溶于水的其他无毒、量少的无机化学废弃物,用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4.3.4下列实验废弃物,实验室必须分类、妥善、安全存放或处理后排放下水道,存放的达到一定量后由检验科移交给重庆市废弃物中心处理。
4.3.4.1剧毒物质:如毒鼠强、氟乙酰胺、有机磷等妥善、安全存放;
4.3.4.2含氰化物、砷制剂、汞制剂等毒性成分较大的试剂或样品按以下方法处理或收集。
4.3.4.2.1低浓度含酚废液加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高浓度含酚废水用乙酸丁酯萃取,重蒸馏回收酚妥善、安全存放。
4.3.4.2.2含氰化物的废液应加入氢氧化钠使呈碱性后再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按质量计算:1份硫酸亚铁对1份氢氧化钠),生成无毒的亚铁氢化钠再排放下水道。
4.3.4.2.3含汞盐的废液先调至8~10,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再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的硫化铁将水中的悬浮物硫化汞微粒吸附而共沉淀,排出清液,残渣用焙烧法回收汞、或再制成汞盐妥善、安全存放。
4.3.4.2.4铬酸洗液失效,浓缩冷却后加高锰酸钾粉末氧化,用砂芯漏斗滤去二氧化猛后即可重新使用。
废洗液用废铁屑还原残留的()到(Ⅲ),再用废碱中和成低毒的()3沉淀妥善、安全存放。
4.3.4.2.5含砷废液加入氧化钙,调节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
或调节10
以上,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熔、低毒的硫化物沉淀妥善、安全存放。
4.3.4.2.6含铅、镉废液,用消石灰将调至8~10,加入硫酸亚铁作为共沉淀剂,使2+、2+生成()2和()2沉淀妥善、安全存放。
4.3.4.2.7实验室混合废液可用铁粉法处理,先用酸调节废液至3-4,加入铁粉,搅拌0.5h,用碱再调节至9左右,继续搅拌10,再加入高分子混凝剂,进行混凝后沉淀,清液可排放,沉淀物收集存放统一处理。
4.3.4.3废弃有机溶剂:如乙氰、乙醚、石油醚、甲醇、氯仿、二氯甲烷、正己烷等按以下方法处理或收集。
4.3.4.3.1废乙醚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用水洗一次,中和,用0.5% 高锰酸钾洗至紫色不褪,再用水洗,用0.5%~1% 硫酸亚铁铵溶液洗涤,除去过氧化物,再用水洗,用氯化钙干燥、过滤、分馏、收集33.5~34.5℃馏分。
4.3.4.3.2乙酸乙酯废液先用水洗几次,再用硫代硫酸钠稀溶液洗几次,使之褪色,再用水洗几次,蒸馏,用无水碳酸钾脱水,放置几天,过滤后蒸馏,收集76~77℃馏分。
4.3.4.3.3氯仿、乙醇、四氯化碳等废溶液都可以通过水洗废液再用试剂处理,最后通过蒸馏收集沸点左右馏分,得到可再用的溶剂。
方法可在有关资料上查到。
4.3.4.4其他按规定不能自行处置的化学废弃物。
4.5废气的处理
少量有毒气体可以通过排风设备排出室外,被空气稀释。
毒气量大时,必须处理后再排出。
如氧化氮、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用碱液吸收存放达到一定量后由检验科移交给重庆市废弃物中心处理。
可燃性有机废液可于燃烧炉中通氧气完全燃烧。
5 相关科室处理各种实验室废弃物应做好记录,并经科室负责人批准,必要时经中心领导审批。
6凡是要移交给专业处置机构进行集中处置的实验废弃物,均由检验科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统一移交。
各检测室应及时将实验室废弃物交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并与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办理移交手续。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员将废弃物移交给回收单位时,应与运送人员办理移交手续。
7行政办公室不定期组织对各科室废弃物移交、处置记录进行抽查,发现有安全隐患,
及时向中心领导报告。
8非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如仪器、设备、办公用家具等不适用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