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 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 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 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 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 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 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 ”。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
感情。
答案: 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杜”。 2. 叙事写景 思乡
部编版(新)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 别》PPT (精)- 教学课 件PPT【 PPT上 课课件 】推荐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_____游__;__流__;__楼__;_。舟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拓展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 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 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 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部编版(新)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 别》PPT (精)- 教学课 件PPT【 PPT上 课课件 】推荐
“ ”。
2.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
感情。
答案: 1. 太白,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杜”。 2. 叙事写景 思乡
部编版(新)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 别》PPT (精)- 教学课 件PPT【 PPT上 课课件 】推荐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 _____游__;__流__;__楼__;_。舟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拓展阅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 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 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 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 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 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 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部编版(新)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 别》PPT (精)- 教学课 件PPT【 PPT上 课课件 】推荐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
写出边疆沙漠, 浩瀚无边
烟的劲拔、 坚毅之美
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景物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唯有黄河横贯其间
“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 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读准字音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精读细研
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远景 静 近景 动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 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精读细研
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抒发了诗人对于岁月易逝的感慨。
精读细研
颈联写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色,请赏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 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 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精读细研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太平 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 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 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 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 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 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长大 河漠
落孤
日烟
圆直
学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习 目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境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 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 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 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写动态近景,动静结合,展现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 田园风光。
整体感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修 辞 :用典。
“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彷徨、孤 独和苦闷。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中,所以只好向 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2、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 境更显静谧。
诗句赏析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
长大 河漠
落孤
日烟
圆直
学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习 目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境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 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 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 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写动态近景,动静结合,展现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 田园风光。
整体感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修 辞 :用典。
“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借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彷徨、孤 独和苦闷。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中,所以只好向 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2、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 境更显静谧。
诗句赏析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4、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 “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106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4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13. 渡进门送别
导入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 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 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 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导入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
阔大高远,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具 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归纳总结
2.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首联总叙渡荆门游楚,颔联、颈联细致入微
地刻画长江江面的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尾联 紧扣“送别”的诗题,与首联诗人离蜀远游的诗 意遥相呼应。
课文细读品味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由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借故乡水为“我”送
行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课文全篇探究
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别”? 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诗人离别蜀中;二说
赠给送别的友人;三说“送别”二字可删,如清人沈德潜认为: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第二种说法无依据,诗作中 也没有相应字眼,可不考虑;第三种说法可备一说。但从全诗来 看,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到荆门外,尾联写故乡水万里送行, 前后呼应,“送别”之意蕴含诗中。故教材编者倾向于认为, “送别”指故乡水送别诗人,实际上指的是诗人作别故乡。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75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会译读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起)
欲何依:化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用?
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我会译读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我会朗读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会译读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产生思归之情,可是归去何方呢?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理解性默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被人誉为“诗仙”。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荆门:从地理形势来说,这里是三峡尽头,也是古时蜀与楚两大地域的交界处,习称为“蜀楚咽喉”。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虎牙、荆门山口,便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此诗是李白26岁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724年,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起)
欲何依:化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用?
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我会译读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我会朗读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会译读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产生思归之情,可是归去何方呢?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理解性默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被人誉为“诗仙”。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荆门:从地理形势来说,这里是三峡尽头,也是古时蜀与楚两大地域的交界处,习称为“蜀楚咽喉”。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虎牙、荆门山口,便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此诗是李白26岁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724年,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这一段行程,在《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此即《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依(。yī)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huī)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guī)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wēi)
律诗特点:押韵严格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任务一:想读,再现意境
学生修改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笔下的美景美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此时立 于浩瀚无垠纯然一色的大漠之上,远望烽火台上燃起的一柱浓灰色的 烽烟,冲天而起,直入云霄。九曲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横亘大漠, 渺无尽头,而一轮浑圆落日正静默孤悬于地平线之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任务:诵读,感受诗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钱塘塘湖湖春春行行 白白居居易易
孤山孤寺山北寺贾北亭贾西亭,西水,面水初面平初云平脚云低脚。低。 几处几早处莺早争莺暖争树暖,树谁,家谁新家燕新啄燕春啄泥春。泥。 乱花乱渐花欲渐迷欲人迷眼人,眼浅,草浅才草能才没能马没蹄马。蹄。 最爱最湖爱东湖行东不行足不,足绿,杨绿阴杨里阴白里沙白堤沙。堤。
任务:诵读,感受诗韵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牧人人驱驱犊犊返返,, 猎猎马马带带禽禽归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对仗: 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hào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qī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3.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 《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 《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 太白集》传世。
使至塞上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 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边塞 诗、山水诗、律诗、绝句等都有脍 炙人口的佳作,与孟浩然合称“王 孟”,有“诗佛”之称。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相思》 《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 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 王维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 时的沿途景色。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 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圆。
作者诗风
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 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 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鬼神。”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7页)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写诗作歌背主景题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丽壮阔的风光, 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慷慨悲壮以及抑郁孤寂的思想情感。
写课作后背作景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写诗作歌背题景材
送别诗
边塞诗:诗人为即将远行的人的送行、告别而作的诗,而诗 人本人一般不离开此地。
诗意理解
乘船
往
楚地。这里指今湖 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平旷的原野 辽远无际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如同)飞下的天镜 形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 仍成怜的故美乡丽水景,象万。里送行舟。 喜爱
(我乘船)从荆门山外渡江,远 去楚地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 失,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 之中。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 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写诗作歌背赏景析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思乡之情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 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 表。
飘飘荡荡的样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剩下了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 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 古名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 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 的人生,不要忘了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感受到 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那是你们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 远的魅力!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6张PPT)
古诗词默写
2.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 鹤飞去后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荡荡。天 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时至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三、深层探究 1.诗歌赏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 ,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 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 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四、课堂加测 1、按课文填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根据理解默写 ⑴《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⑵《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 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 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默写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 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 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 再、世事茫然的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 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 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中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 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 愁设置了铺垫。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3课 唐诗五首 教学课件
第十五页,共六十三页。
背景资料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
身份出使西北边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廷。此诗即 作于赴边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见所感。
第十六页,共六十三页。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 滔东流。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三页。
精读细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 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三单元 风景之味
13 唐诗五首
第一页,共六十三页。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诗人们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难点)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第二页,共六十三页。
字词梳理
ɡāo xǐ yǐ
dú
qín
qí dū
皋
徙倚
犊
禽
候骑 都 护
yān
jiǎ nuǎn mò zhuó dī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三页。
精读细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背景资料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
身份出使西北边塞,这实际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廷。此诗即 作于赴边途中,记述了诗人出塞的所见所感。
第十六页,共六十三页。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 滔东流。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三页。
精读细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 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三单元 风景之味
13 唐诗五首
第一页,共六十三页。
学习目标
1.理解、感受诗人们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难点) 3.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第二页,共六十三页。
字词梳理
ɡāo xǐ yǐ
dú
qín
qí dū
皋
徙倚
犊
禽
候骑 都 护
yān
jiǎ nuǎn mò zhuó dī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三页。
精读细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3 唐诗五首》教学课件
押韵方面,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 常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如《黄鹤楼》,二、四、六、八句 “楼”“悠”“洲”“愁”押韵;而《使至塞上》则 “边”“延”“天”“圆”“然”押韵。
《渡荆门送别》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仗。 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对“江”,“平野”对“大荒”,都是物对物, 名词对名词;“随”对“入”,“尽”对“流”,都是动 词对动词。 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考查形式
①诗词中 ②诗词中 ③诗词中 由。
词用得妙,妙在何处?
词用得好,分析其表达效果。
词用
代替好不好?请说明你的理
四、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
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情
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பைடு நூலகம்
情感。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 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 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 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 品。
点。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苏幕遮:词牌名。
《渡荆门送别》中,颔联和颈联都是对仗。 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对“江”,“平野”对“大荒”,都是物对物, 名词对名词;“随”对“入”,“尽”对“流”,都是动 词对动词。 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考查形式
①诗词中 ②诗词中 ③诗词中 由。
词用得妙,妙在何处?
词用得好,分析其表达效果。
词用
代替好不好?请说明你的理
四、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
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情
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பைடு நூலகம்
情感。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 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 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 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 品。
点。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苏幕遮:词牌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 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 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 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 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 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 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 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 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 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 富于动态;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 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唐诗五首
思考探究
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 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画面:《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
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
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
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积累拓展
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 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 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 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盂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 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 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 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 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 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 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 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 酒。
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 雾);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 (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方法拓展
如何把握诗意体会景物特点
一、读懂原诗 初读诗词,讲解重点字词,大体把握诗意。
二、精读原诗 读熟诗歌之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景物特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 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 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 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 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 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 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 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参考答案】
“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 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极富表现力。
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 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 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 境的变化。
三、考查形式
①诗词中 ②诗词中 ③诗词中 由。
词用得妙,妙在何处?
词用得好,分析其表达效果。
词用
代替好不好?请说明你的理
四、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
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情
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
情感。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福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人水中, 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 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 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 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表现出作者送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 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人思乡之 情的抒发。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 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 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 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 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 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 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 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 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 “落日”即将没人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 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命题点 抓关键词赏析句子
一、什么是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古诗词中那些用得精妙的字词, 极具表现力的字词,最生动传神的字词。
二、关键词的种类
1.情感词。表明或暗示情感的词。 2.修饰词。指冷暖色调的形容词。 3.表示人、事、物、景等特点的词语。 4.关注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 词、数量词。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 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 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 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 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 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 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 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 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 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 富于动态;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 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唐诗五首
思考探究
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 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画面:《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
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
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
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积累拓展
五、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 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 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 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盂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 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 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 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 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 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 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 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 酒。
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 雾);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 (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方法拓展
如何把握诗意体会景物特点
一、读懂原诗 初读诗词,讲解重点字词,大体把握诗意。
二、精读原诗 读熟诗歌之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景物特
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 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 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 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 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 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 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 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参考答案】
“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 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 极富表现力。
四、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 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 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 境的变化。
三、考查形式
①诗词中 ②诗词中 ③诗词中 由。
词用得妙,妙在何处?
词用得好,分析其表达效果。
词用
代替好不好?请说明你的理
四、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
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情
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
情感。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福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人水中, 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 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 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 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表现出作者送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 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人思乡之 情的抒发。
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 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 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 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 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 品。
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 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 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
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 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 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 “落日”即将没人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 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
命题点 抓关键词赏析句子
一、什么是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古诗词中那些用得精妙的字词, 极具表现力的字词,最生动传神的字词。
二、关键词的种类
1.情感词。表明或暗示情感的词。 2.修饰词。指冷暖色调的形容词。 3.表示人、事、物、景等特点的词语。 4.关注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 词、数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