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解析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反问句式

文言文反问句式

文言文反问句式【篇一:文言文反问句式】《石钟山记》【篇二:文言文反问句式】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 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 或难道不吗?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 何(焉) 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 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哉(也) 的意思是为什么呢? 、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4、岂乎(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怎么呢?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 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②夫晋,何厌之有?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 、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文言文真题翻译解析

文言文真题翻译解析

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解析:一、句式结构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

主语为“学而时习之”,谓语为“不亦说乎”,宾语省略。

这里的“学而时习之”是省略了“之”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学之而时习”。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也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

主语为“有朋自远方来”,谓语为“不亦乐乎”,宾语省略。

这里的“有朋自远方来”同样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自远方来之朋”。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

主语为“人不知而不愠”,谓语为“不亦君子乎”,宾语省略。

这里的“人不知而不愠”同样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不知人之愠”。

二、用词特点1. “学而时习之”中的“而”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2.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加强语气。

3. “有朋”中的“有”是动词,表示存在。

4. “自远方来”中的“自”是介词,表示从。

5. “不知”中的“不”是副词,表示否定。

6. “而”在“而不愠”中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三、表达效果这段话通过反问句式和排比手法,强调了学习、友情和君子品质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之后按时复习是愉快的,有朋友从远方来是高兴的,不被了解却不生气是君子的表现。

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上)

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上)

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上)固定句式,又叫“固定短语(词组)”或“固定结构”。

固定句式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其用法和格式已经形成固定的形式,成为大家公认的习惯用语。

这种凝固结构的中间或后面可以加入词、短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

如果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固定句式,有时就能快速准确答题。

前面也有不少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些。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无法、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用(拿)来……的、不能”等。

例如:(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不能恬淡寡欲就没有办法(或“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或“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或“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明,形使动;使······明确、坚定;远,形作名,远大目标)(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我如果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终:使……结束),(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的,请让我用舞剑来取乐。

(“请以剑舞”后承前省略谓语“为乐”)(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

(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假借,同义复词,借。

状语“于藏书之家”后置)2、是故,以故,是以,以是,是用,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不必:不一定)(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荆轲刺秦王》)――(秦王)正处在危急时刻,来不及召唤台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能追赶秦王。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 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 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 记》) 4、“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 “又……又……”。例: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 阴侯列传》) 5、“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其 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 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 愈《师说》)
•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揣测性。句 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 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 不…吗”。
•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 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 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 论》)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 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 钟山记》)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 乃尔是过与?(《论语》)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 能”。 例: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考向三词类活用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

高欢引军东度。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

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

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

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

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

A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该项解释不正确。

B项中“骛”字,让我们想到“好高骛(追求)远”,这个“骛”就是“追”的意思。

这马怎么样才会跑,才会追呢?只有“用鞭子抽打”马时,马才会跑。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 何所……?(所……是什么?)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2.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3.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4.孰与……?(与……比,哪个…?)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5.安……乎?(怎么……呢?)《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6.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7.何如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表示反问1.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崤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3.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4.不亦……乎?(不是……吗?)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方法解析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固定表述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熟练地掌握高考语文的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说:' 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说的就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 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 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 表判断语气。

(1) 常见的有“无以” “所以”或“者…也”等。

①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一《荀子•劝学》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 亚父者,范增也。

一一司马迁《鸿门宴》⑤ 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一一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 “……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 —般译为:“说的就是 ”或“大概说的就是 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叫作……” 、“……称作……” 、 “……认为……”、“……说……”。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 “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俗语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 百姓认为我吝啬, 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2020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语文高考必备)

2020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语文高考必备)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5、“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7、“安……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何若……”“……孰与(孰若)……”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

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2.……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3.……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各种句式详解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标点辨析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

细雨课堂常用文言文固定句式89例(带解析带举例)

细雨课堂常用文言文固定句式89例(带解析带举例)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一、表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例: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 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 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题目,那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好文言文,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无乃……乎?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二、……孰与……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三、……之谓也其……之谓也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解析
1.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①: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兼有感叹)
译文:怎么能说得完呢?
2.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例①: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秦国呢?
例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译文: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
3.安……哉(乎)?(哪里……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兼有感叹)
译文: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4.不亦……乎?(不是……吗?)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

例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5.……非……欤?(……不是……吗?)
例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6.宁……耶?(哪里……呢?)
例①: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兼有惑叹)
译文: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7.顾……哉?(难道……吗?)
例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兼有感叹)
译文: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贫穷的和尚吗?
8.独……哉?(难道……吗?)
例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