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合集下载

清朝的皇帝退位与传承制度

清朝的皇帝退位与传承制度

清朝的皇帝退位与传承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皇帝退位与传承制度是清朝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皇帝退位通常是由于年老体弱、疾病或者死亡等原因所导致的,而传承制度则是确保皇帝的后嗣能够稳定继承皇位,保持朝廷的稳定与连续性。

一、退位制度在清朝,退位是一位皇帝非常重要的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到家族的传承、政权的稳定以及朝堂的平稳过渡。

退位的程序相对规范,并且有一定的仪式与规定。

具体程序如下:1.1 传位辞位当一位清皇帝决定退位时,他必须亲自起草一篇皇帝传位辞位书,并交给内务府传达给朝廷和外界。

这一辞位书通常包括对继任者的要求、希望在位期间的政绩以及对后继的期望。

1.2 内务府宣布内务府是清朝的宫廷管理机构,其负责宣布皇帝的退位消息。

宣布方式通常是由内务府的官员在皇帝的指示下,通过礼官、内廷等渠道进行宣布,以确保全国上下知晓这一消息。

1.3 端礼退位的皇帝会在宣布退位后,举行一个称为“享终典礼”的庄重仪式。

在这个仪式上,他会穿着朝服正式“东荐天地四方”,然后亲自用宝玺封印自己的印信。

这样,皇帝的退位正式完成,继任者即可登基。

二、传承制度清朝的传承制度旨在确保皇位能够顺利传承给下一代,以维护朝廷的稳定。

主要包括继任者的确定、登基仪式以及继任者的教育培养等方面。

2.1 继任者的确定清朝皇帝的继承通常由皇帝在位期间就进行设定,早有既定的继承顺序。

继任者通常是由皇帝亲自决定的,他会选择一位有能力、有才干的亲属来继位,以确保家族的统治得以延续。

2.2 登基仪式传承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继任者的登基仪式。

在仪式上,继任者会穿戴皇室盛装,向天地、祖先行礼。

随后,他会接受内务府官员、文武百官和统治者国家的贺捧礼,以显示他的正统地位。

2.3 继任者的教育培养为了确保继任者具备统治国家的能力,清朝皇帝通常会给继任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

这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以帮助他顺利承担皇位,并继续国家的统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清代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清代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清代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清朝的皇室家族与皇室继承

清朝的皇室家族与皇室继承

清朝的皇室家族与皇室继承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皇室家族与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大特点。

本文将介绍清朝皇室家族的起源、家族结构以及皇位继承制度,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一、皇室家族的起源清朝皇室家族的起源可追溯到满洲族,满洲族本是中国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

在明朝末期,满洲族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封建国家,即后金国。

后金国的建立奠定了清朝皇室家族的基础,皇室家族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二、皇室家族的结构清朝的皇室家族结构严密,分为内廷和外廷两个部分。

1. 内廷内廷是皇室家族的核心,担负着维护皇室尊严和王朝稳定的责任。

内廷包括皇帝、皇后、亲王、皇子等成员。

其中,皇帝是家族的最高统治者,由第一代建立起的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嘉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历代皇帝多达十多位。

2. 外廷外廷是皇室家族的分支,包括其他贵族和宗室成员。

外廷的成员在皇室继承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当内廷的皇位继承者无法继承皇位时,外廷的成员有可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三、皇位继承制度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基本上是男性继承制,即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

然而,在实践中,皇位的继承并不总是如此简单。

以下是一些影响皇位继承的因素:1. 亲属关系皇帝的血缘关系对皇位的继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直系亲属中,皇帝的儿子有优先继承的权利。

但如果皇帝没有儿子,继承顺序将会转向兄弟、侄子等其他近亲属。

2. 文化传统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性在血脉继承和权力继承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往往被边缘化。

因此,女性通常不被允许继承皇位。

然而,也有一些特例,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就在没有直系儿子的情况下选定了自己的第四子作为继承人。

3. 政治权力在清朝的历史中,政治权力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皇位的继承。

一些有强大势力的贵族和宗室成员可能会利用自己的势力来干扰继承顺序,以争夺皇位传承的权利。

这种干预可能导致继承顺序的改变,也可能引发政治动乱。

总体来说,清朝的皇室家族与皇位继承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统治体系。

略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略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略论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作者:韩雪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7期【摘要】皇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象征,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权利于一身,因此皇帝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由此更重要的是皇权传承情况,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以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清朝,由于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世界大变局之中,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因此清朝皇帝的继承制度也和其他王朝有诸多不同之处。

其中,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后,实施秘密建储制度,则更为首创。

【关键词】皇位继承推选秘密建储皇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象征,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权利于一身,因此皇帝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而由此更重要的是皇权传承情况,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

从两汉时期开始,历代以汉族建立的王朝,基本上都实施了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

尽管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但他在避免诸子争立、骨肉相残,在维护政局稳定、国家安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形式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此前中国已存在一千余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臻于完善,中国封建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也可以说在清朝得到了较好的借鉴与总结,其中就包括了皇位继承制度。

然而由于清朝其自身是由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大一统王朝,加之其又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历史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蒸蒸日上,清朝统治者又不得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又采取了与历朝历代相比不同的地方,其中也包括皇位继承制度。

在清朝的历史上,先后有4种不同的皇位继承形式,即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和懿旨确立嗣君。

这4种不同的继承形式代表着4种不同类型的的权力传承模式,由此可见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有其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这是其他王朝所不能企及的。

汗位推选制,这是清朝的第一种皇位继承形式。

从它的正式确立与废止共存在了21年,在清朝先后4种继承形态中最为短暂。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篇一:皇位继承制度是嫡子吗略析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内容摘要: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

它是皇权得以承袭的唯一途径,直接关系到君主专制统治能否巩固和延续,因而得到中国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

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几乎我们接触到的每本书都说唐代皇位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具体执行起来却十分不力。

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凡二十一君,只有德宗和顺宗按制度即位。

在学习唐以前和唐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的时候,我发现按制度都叫做嫡长子继承制,但具体执行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先秦,春秋战国之交以及战国以下的王位继承都不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

那个时候,从三家分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在王位继承上更多的是以才能、靠实力来选继承人。

这不仅表现在诸侯王的继承上,即使卿大夫阶层同样如此,孟尝君就是靖郭君贱妾所生子,由于才能、品格高卓,宾客都夸奖他,而被立为继承人。

而此时靖郭君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为什么不立嫡长子或者长子,而立贱妾所生的田文呢?赵简子不立长子伯鲁而立小儿子无恤为继承人,可见也不是长子继承。

再有赵武灵王立赵惠文王、秦国庄襄王(子楚)、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末帝(子婴)继位,都不是依嫡长子继位。

在西汉的十个皇帝中(刘邦除外),真正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只有惠帝刘盈、景帝刘启、元帝刘和成帝刘骜。

而在东汉的十个皇帝中(光武帝除外),以嫡长子继承帝位的也只有顺帝刘保和冲帝刘炳,其余八个皇帝皆非嫡长子。

魏晋六朝时期,曹丕的继位不是由于他居长,而是由于他的谋略和实力更胜曹植一筹。

魏明帝曹睿、齐王曹芳都不是嫡长子。

司马昭以兄弟的身份继承司马师之位。

司马炎的继位也是由于他谋略高且有大臣贾充等的支持所致。

其余各朝皇位继承,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更是少之又少。

在唐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中,宋代13帝只有3人嫡出,明16帝也仅5人嫡出,清代诸帝无一人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采取的是密诏选储继承制度。

从清宫档案解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从清宫档案解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 4) 继 续 实 行 后 金 各 项 收入 及 俘 获 所 得 , 均 由八 家
崇德 年 间在 后 宫 地 位 最 高 的 五 宫后 妃 , 全 部 是 蒙 古
方针 。 五 宫 后 妃 中 , 孝端皇后与宸 、 庄 两 妃 来 自科 尔 沁
由此体 现 出清 朝 ( 后金 ) 所 奉 行 的满 蒙贵 族 联 姻 即 八 旗 均 分 的做 法 , 以 强调 在 经 济 上 八 王 与 国君 利 益均 族 女 子 , 分, 国君 并 无 特权 。 且 是姑 侄 关 系。 宸妃 与 孝 庄是 亲 姐妹 , 孝庄 比姐姐 小 八 王 共治 制 的 出 台 , 标 志 着 努 尔 哈 赤 创 立 了清 朝历 部 , 却 提 前 九年 率 先 嫁 给 皇 太极 。 天命 十 年 ( 1 6 2 5 ) 孝 史 上 第 一 个 最 高 权 力传 承 制 度 , 即汗 位 推 选 制 。 在八 王 四岁 , 年仅十 三岁 , 尚 未脱 离 童 稚 : 天 聪 八 年 共 治 制 这一 新 的政 治体 制 下 , 后 金 新 汗 的权 力 将被 削 弱 , 庄 嫁到后 金时 , 1 6 3 4 ) 她 的 姐姐 嫁 给 皇 太极 时 , 已是 二十 六 岁 的成 熟 女 八 王 的权 力 与作 用 , 被进 ~ 步 突 出。 但是 , 由于确 定 了后 (

削 弱 。二 贝勒 阿 敏 是 努 尔 哈赤 之 弟 舒 尔 哈齐 之 子 , 性格 乖张 , 不善 与 人 相 处 。 三 贝勒 莽 古 尔 泰 也是 一 位 鲁 莽 之 人 。 为 了显 示 自 己对汗 父 的忠 诚 , 他 竟 将获 罪 的生 母 富
察 氏杀害 , 影 响 恶劣 。较 之 上述 三 人 , 四 贝勒皇 太极 的综 努 尔 哈赤 的器 重 。 一 次 , 努 尔 哈赤 向正 黄旗 固 山额 真 阿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

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根据清朝的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皇位继承的一种制度。

在清朝的皇权继承过程中,男性成员相对于女性成员更有优势,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清朝历史上也出现过女性直接继承皇位的情况。

以下是关于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详细介绍。

按照这一规则,清朝的皇位传承通常由父亲传给长子或次子。

但是,如果父亲去世时,太子未成年或身体不健康,那么皇位将经过一个私下的决策过程来确定继承人。

在满洲人的传统中,女性地位较低,不被认为适合统治皇位。

然而,清朝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女性直接继承皇位的情况。

例如,清朝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的长女秀兰(孝荣皇后)在其兄弟康熙皇帝死后被立为皇帝,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女性皇帝。

此外,在满洲人的社会和政治文化中,家族血统被认为至关重要。

因此,满洲人认为皇位继承应该由具有满洲血统的后裔来继承。

满洲贵族和皇室的血统和婚姻关系被严密地监控和维护,以确保皇位传承的合法性和纯洁性。

近亲婚姻被鼓励,以确保皇位继承时的纯正血统。

此外,在清朝历史上,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皇位继承规则。

例如,如果太子早夭或没有儿子,皇位往往会传给皇帝的弟弟或其他成员。

这种规则确保了皇位的继承不会被中断。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在其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内是相对稳定和顺利的。

这一制度也对清朝政权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男性继承制度容易导致皇位继承时的政治斗争和争夺。

其次,女性在继承权益上的被排斥也造成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根据满洲人的社会和政治文化背景来确定的。

这一制度注重男性的继承权益,强调家族血统的纯洁性和合法性。

尽管存在一些例外,但整体上仍然遵循男性继承的原则。

这一制度在清朝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特点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特点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特点一、秘密立储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秘密立储。

这一制度始于康熙朝,康熙帝鉴于明朝皇位继承的混乱局面,为了避免皇子之间为争夺储位而引发动乱,于是决定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

这种方式下,皇帝生前不公开宣布储君人选,而是将写有储君名字的密旨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等到皇帝驾崩时,由顾命大臣将密旨取出,遵照遗旨确立新君。

这种立储方式既避免了皇子间的争斗,又保证了皇位继承的有序进行。

二、重视皇子教育清朝皇帝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另一个特点。

清朝的皇子教育制度非常严格,包括经史学问、弓马武艺、书画技艺等方面的教育。

这种全面严格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储君,以确保皇位继承者的素质和能力。

这种对皇子教育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储君素质不高引发的政治动荡。

三、防范外戚干政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中,防范外戚干政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清朝皇帝在选择储君时,注重选择那些母族势力不强、外戚难以干预的皇子。

同时,清朝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对外戚的活动进行了限制和约束,以确保外戚不会干预政治。

这些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外戚干政的情况发生,保持了清朝政治的稳定。

四、权力的平衡与制约在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中,权力的平衡与制约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既不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也不是完全的皇帝选定制。

清朝在确立皇位继承人时,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如嫡长子的品德和才能、皇帝的个人意愿、朝臣的意见等。

这种综合考虑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和滥用。

同时,清朝还通过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对皇权进行了一定的制约,确保了政治的稳定和权力的正常交接。

清朝继承制度

清朝继承制度

清朝继承制度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继承制度主要是指皇位继承的规定。

清朝的继承制度是建立在满洲族的传统上的,皇位世袭制度被称为世宗制。

根据清朝的世袭制度,皇位的继承是由亲族内部进行的,即在皇帝的儿子之间进行继承。

皇帝在世时,通常会指定继承人,继承人一般是长子或者亲近的儿子。

但是,皇帝在死后,继承人的未成年时期,由政治权臣担任摄政王或辅政大臣,统治国家。

清朝的继承制度并不一直稳定,有时会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

特别是在乾隆朝以后,由于皇帝的儿子众多,继位问题常常引发家族内部的斗争。

清朝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朝代交替的事件,如嘉庆帝和道光帝之间的继位争议。

总的来说,清朝的继承制度是世袭制,由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

虽然制度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争议,但仍然延续了整个清朝的统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1)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1)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1)【内容简介】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皇位继承制度迥然不同之处。

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直接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它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中发展、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总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皇权与皇权传承第二节清朝皇权与皇权传承第三节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回顾第二章汗位推选制度第一节汗位推选制的产生与实施一、后金汗权的建立与努尔哈赤选立继承人的失败二、八王共治国政制与皇太极继位1、建立在八王共治国政制基础上的汗位推选制2、八王共治国政制对于皇太极的" 保护"作用第二节崇德时期的皇位传承一、天聪汗权向崇德皇权的转变二、皇太极的建储意图三、形同而质异的汗位推选制第三节汗位推选制的消亡一、清朝入关与皇权高度集中、强化的奠基阶段二、顺治帝的建储意图1、孝庄母子关系探析2、储君人选的分歧三、顺康之际皇位交接第四节关于汗位推选制的几点思考一、与氏族推选制及世选制的异同二、短暂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三、天、崇、顺、孝(庄)权力传承思想之演变嫡长子皇第三章位继承制度(上)第一节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实施的政治环境一、康熙朝皇权的集中与强化1、清除鳌拜集团2、改进中枢辅政机构解决皇权与阁权的矛盾二、崇儒重道方针的确立三、建储前政治形势概观四、满汉朝臣对建储的态度第二节康熙帝对子嗣的教育一、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二、文武兼备的培养目标三、注重实践的施教特色四、亲自谕教严格要求第三节权力关系:皇帝与储君、储君与皇子之间一、皇储关系的嬗变1、皇太子的成长环境2、皇储矛盾的积累深化二、太子党的构成特点1、皇太子与汉族大臣的疏离2、太子党中的满族大臣3、索额图的谋主角色三、皇子中反太子派的形成1、天潢贵胄的地位与权势下) 2、反太子派成员综述第四章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 (第一节两废太子一、皇权的限度: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下储权对皇权的反作用二、反太子派与太子的第一次较量:一废太子1、" 帐殿夜警" 与皇长子等在一废太子中的作用。

从清宫档案解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从清宫档案解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从清宫档案解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作者:杨珍来源:《北京档案》2013年第05期中国历史上,自汉高祖刘邦开始,直至清朝建立以前近两千年中,历代统一中央王朝无不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

然而清朝有所不同。

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后金政权,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历时296年,却先后经历了清朝入关前的汗位推选制度、清朝前期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清朝中期的秘密建储制度和清朝晚期的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皇位继承形态。

一、汗位(皇位)推选制度1.汗位推选制是八王共治国政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世纪下半叶,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进程中,逐步创建了八旗。

他以众子侄为各旗旗主,即八和硕贝勒。

八旗之间利益均分,互不统属,一律服从努尔哈赤指挥。

这一时期,八旗制度以及它所从出的女真族(1636年皇太极命名满洲)社会,依然受到军事民主制的很大影响。

据《满文老档》记载,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努尔哈赤提出,在他身后,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以下简称八王共治制)。

主要内容有:(1)以八旗掌旗贝勒即八和硕贝勒为王。

(2)后金新汗将由八王中产生,八王具有选举、更换后金新汗的权力,须择选能够纳谏的贤明之人立为国君。

这表明,努尔哈赤拟将自己对汗位继承人选的决定权,转交给八王,以集体决策的方式,以择贤为标准,选立新汗。

(3)强调八王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牵制,试图通过集体力量,抑制八王的分权倾向。

(4)继续实行后金各项收入及俘获所得,均由八家即八旗均分的做法,以强调在经济上八王与国君利益均分,国君并无特权。

八王共治制的出台,标志着努尔哈赤创立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最高权力传承制度,即汗位推选制。

在八王共治制这一新的政治体制下,后金新汗的权力将被削弱,八王的权力与作用,被进一步突出。

但是,由于确定了后金新汗与八王之间、八王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与制约的制度,八王不断增长的分权倾向将被扼制,后金新汗的统治,也将因此得到保证。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简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简介

作者: 孟昭信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史学集刊
页码: 36-36页
主题词: 皇位继承制度;清朝;史学界;历史研究;研究员;著作;时间跨度;成果;基础;目的
摘要:清朝皇位继承问题,是史学界同仁多年来一直瞩目的重要研究课题。

但因其时间跨度大.涉及问题多,所以仅有一些局部性的研究成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珍副研究员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多年的辛勤积累和持续努力,著成《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一书,由学苑出版社于2001年11月出版。

全书共6章、20节、48万字,是目前面世的同类著作中,最新、最全、最有深度的成果,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受到同仁们的关注和欢迎。

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刘潞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 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史研究中不是一个新题目.清代的皇位继承,因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就有"清初三大疑案之一胤禛夺嫡案"之说,再加上近几年清宫影视剧的渲染,"知名度"就更高.
【总页数】3页(P154-156)
【作者】刘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从清宫档案解读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2.扬民族文化之风采谱史学研究之新章--评《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3.唐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以及影响皇位继承不稳定的因素
4.宗法制度对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影响
5.《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内容简介】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皇位继承制度迥然不同之处。

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直接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它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总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皇权与皇权传承第二节清朝皇权与皇权传承第三节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回顾第二章汗位推选制度第一节汗位推选制的产生与实施一、后金汗权的建立与努尔哈赤选立继承人的失败二、八王共治国政制与皇太极继位1、建立在八王共治国政制基础上的汗位推选制2、八王共治国政制对于皇太极的"保护"作用第二节崇德时期的皇位传承一、天聪汗权向崇德皇权的转变二、皇太极的建储意图三、形同而质异的汗位推选制第三节汗位推选制的消亡一、清朝入关与皇权高度集中、强化的奠基阶段二、顺治帝的建储意图1、孝庄母子关系探析2、储君人选的分歧三、顺康之际皇位交接第四节关于汗位推选制的几点思考一、与氏族推选制及世选制的异同二、短暂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三、天、崇、顺、孝(庄)权力传承思想之演变第三章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上)第一节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实施的政治环境一、康熙朝皇权的集中与强化1、清除鳌拜集团2、改进中枢辅政机构解决皇权与阁权的矛盾二、崇儒重道方针的确立三、建储前政治形势概观四、满汉朝臣对建储的态度第二节康熙帝对子嗣的教育一、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二、文武兼备的培养目标三、注重实践的施教特色四、亲自谕教严格要求第三节权力关系:皇帝与储君、储君与皇子之间一、皇储关系的嬗变1、皇太子的成长环境2、皇储矛盾的积累深化二、太子党的构成特点1、皇太子与汉族大臣的疏离2、太子党中的满族大臣3、索额图的谋主角色三、皇子中反太子派的形成1、天潢贵胄的地位与权势2、反太子派成员综述第四章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下)第一节两废太子一、皇权的限度: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下储权对皇权的反作用二、反太子派与太子的第一次较量:一废太子1、"帐殿夜警"与皇长子等在一废太子中的作用2、皇太子的"狂易之疾"3、满汉传统观念的冲突与复立太子4、一废太子的社会反响三、反太子派与太子的第二次较量:二废太子1、反太子派的倒太子活动2、二废太子的导火线:景熙首告托合齐结党会饮案3、太子再废反太子派受挫四、康熙朝晚期的储位之争1、废太子的潜在威胁与康熙帝的防范措施2、皇八子的角色转换皇四子的韬晦之策3、康熙帝晚年的忧虑第二节秘密建储计划一、秘密建储计划的形成二、康熙帝的秘密建储思想三、皇十四子西征四、功亏一篑第三节关于康熙朝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几点思考一、与历代汉族王朝不同之处二、严格与宽容:两种文化形成的差异三、下五旗王公所扮演的角色四、对嫡庶有别原则的部分背离五、康熙帝的性格、作风因素六、皇权高度集中与强化态势的影响第五章秘密建储制度第一节秘密建储方针的成功实践一、雍正帝急于秘密建储的背景分析二、雍正帝的秘密建储思想三、雍正帝杀子辨疑第二节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一、秘密建储制度化与乾隆帝的建储思想1、乾隆帝的秘密建储2、乾隆帝对康雍二帝建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乾隆帝的重要贡献二、弘晳"心怀异志"案剖析三、乾隆帝内禅与秘密建储第三节成为"家法"后的秘密建储制度一、继续专权颓势难挽二、嘉道二帝建储三、清朝中衰之势在皇位传承中的反映第四节关于秘密建储制度的几点思考一、对秘密建储制度的总体评估1、中国皇位(皇权)传承中的制度创新2、对于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立储原则的局部扬弃3、秘密建储制度的局限性二、皇权极度集中与强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三、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四、秘密建储制度的多元文化特色五、两种皇位继承制度下统治集团成员的不同关系与心态第六章懿旨确立嗣君第一节晚清皇权一、主权不断丧失与皇权的重大变化二、慈禧专权1、皇权衰微与辛酉政变2、垂帘听政体制的确立3、慈禧专权的四个阶段4、慈禧长期专权的原因三、地方势力的增长第二节内外矛盾交织下的皇位传承一、秘密建储制度的终结二、光绪帝继统三、戊己废立四、最后一次皇位交接第三节慈禧的权力传承思想一、对秘密建储制度的吸收借鉴二、传位不传权的主旨三、联姻的策略结语附表一清朝皇帝简表(一)清朝入关前诸帝(二)清朝入关后诸帝附表二清朝皇子简表(一)太祖天命汗诸子(二)太宗崇德帝诸子(三)世祖顺治帝诸子(四)圣祖康熙帝诸子(五)世宗雍正帝诸子(六)高宗乾隆帝诸子(七)仁宗嘉庆帝诸子(八)宣宗道光帝诸子(九)文宗咸丰帝诸子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后记【原书结语】在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发展演变历程中,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不同于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独特之处。

同历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制度相比较,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所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皇位继承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4种模式。

此外,康熙帝的继位主要由孝庄皇太后而定,雍正帝则是利用康熙帝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中的失误,侥幸取得皇位。

晚清三次以懿旨确立嗣君方式出现的皇位继承个案(包括未能成功的己亥建储),继承人与皇帝的辈份关系及其承继关系,也各不相同。

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恪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无论在实施中出现何种情况,这一制度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其发展轨迹具有静态特征。

与此不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呈现出不断改革调整,以便更加适合客观形势需要的演变轨迹,具有动态的发展特征。

这种制度化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拘泥于已有模式的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原有制度及时做出更改、修订,甚至废弃的特点,反映了满族统治者的创新、务实精神。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的不断变化,实际上主要是择嗣标准的反复变化,以及储君、储权的时有时无。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选立储君的标准,有过数次改变。

汗位推选制下,八王(诸贝勒)以贤能与否作为唯一标准,在八王范围内推选汗位继承人。

康熙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时,以皇子是否具有嫡长身份,作为择选皇位继承人的唯一标准。

秘密建储制下,皇帝是从选贤的标准出发,择定皇位继承人,但优先考虑具有嫡长身份的皇子。

上述三种皇位继承形态中,择嗣标准出现了由贤能到嫡长,又到二者兼顾,既择贤而立,又重视嫡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轨迹。

懿旨确立嗣君的皇位继承形态下,血缘关系与年龄因素,是慈禧所考虑的主要方面,即在去世皇帝无子情况下的嗣君人选,除去是近支宗室成员外,还要具有叶赫纳拉氏血缘,同时必须是幼龄。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中,储君与储权时有时无,而且两者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

天命、天聪、崇德三朝确立、实施的汗位推选制度,以及顺治朝的皇位传承,均无储君,亦无储权。

康熙前期与中期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公开册立储君,储权随之而生。

康熙后期实行秘密建储计划,以及雍、乾、嘉、道各朝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过程中,均有皇帝所暗立的储君,但储君身份不公开,因而不存在储权。

咸、同、光、宣各朝,既未公开建储,亦无暗定储君,储权无从产生。

至于己亥建储,属于特殊情况,大阿哥溥儁虽然身在储位,并无储权可言,惟有听任慈禧的摆布。

概言之,清朝4种皇位继承形态演进过程中,在册立储君问题上,曾先后出现3次重要转折,即从不预立储君(汗位推选制)到预立储君(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暗立储君(秘密建储制),再到不预立储君(懿旨确立嗣君)。

另一方面,储权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汗位推选制)到有(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消失(秘密建储制度与懿旨确立嗣君)的变化历程。

此外,东宫机构建制,即“东宫官属”的有无及其实际运作,则与储权存在与否相一致。

有清一代,只有康熙朝实施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37年期间,存在储权和名实相符的东宫机构詹事府。

康熙以降,直至光绪年间,詹事府虽然继续存在,但已无从司其职。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乾隆帝曾指出,“现在詹事官属虽沿旧制,而其实一无职掌,只以备员为翰林院升转之资耳。

”清朝皇位继承形态所以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满汉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是这一特点所产生的根源所在,也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有别于历代王朝皇位继承制度之处的核心内涵。

明朝建州女真居住在浑河、牡丹江、松花江三河上游以及鸭绿江、图们江一带,长期处于汉族、朝鲜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

其先世斡朵里部、胡里改部等,在元代居住于牡丹江下游今依兰一带,与蒙古文化多有接触。

所以,建州女真是在其本民族文化与相对先进的上述三种文化的长期交往、相互影响下,逐步成长起来。

这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环境,是女真族的一个得天独厚之处,有利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女真族上层在考虑与规划本民族的未来前景时,存在多种参照,这使其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拥有多样选择机会。

他们比较善于吸收、借鉴明朝、蒙古、朝鲜的诸多长处和经验,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发展实际的各种方针、政策,并有效实施。

十六世纪以降,当明朝、蒙古各部日益衰落之际,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地方政权,又于1644年借助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的时机入关,经过长期征战,终于成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清朝皇位继承制度较大的包容性。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演变历程表明,清朝统治者并非一成不变地承袭汉制,或因袭满洲旧制,而是将保留、吸收相结合,既学习、借鉴汉族有关经验,又尽可能地保持满族传统制度与习俗的某些特点,将其溶为一体,有所创新和发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与需要,不断予以改进。

这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在实施中,所以相对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辽、金、元等朝,也曾不同程度地学习汉族王朝统治者的做法,立嫡立长,但是,它们都未能较好地处理采用汉制与保留本民族传统旧制的关系,因而皇位继承大都处于无序状态,对其统治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满汉文化相融合的土壤,以及清朝内外形势所构成的压力,滋养、造就了清朝几代杰出帝王,康、雍、乾三帝是其代表。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两次重大变革(从汗位推选制到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又到秘密建储制),都出现在康、雍、乾时期,三帝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演变中所起的至要作用,为其他清帝所不及。

康、雍、乾三帝均处于清朝的上升时期(乾隆后期开始停滞),尤其是他们都具备较为深厚的满汉两种文化素养,因而能够多视角地考虑如何促进皇权集中、强化与改革皇位继承制度问题,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