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考试要点大全
农业经济学考试要点大全第一篇:农业经济学考试要点大全1.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的一般特征:(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市场具有供给弹性大和需求弹性小的特点(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1)产品贡献如:食品贡献,是劳动力再生来源,为轻工业、服务行业提供原材料。
(2)市场贡献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一方面农业要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另一方面,农业还是工业品的购买者。
(3)要素贡献①.土地要素贡献②.劳动力要素的贡献③.资金要素的贡献(4)外汇贡献4.农村与农业的区别农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地域。
主要从事农业,以农业人口为主5.二元经济结构(1)二元经济:是指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于相对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经济。
(2)形成原因a.历史原因,重农轻商b.制度原因户籍制度、分配制度第3章1.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较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
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畜力的过程(产业、作业项目)。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养殖、育种等)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2)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农业现代化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一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一提高土地生产率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2.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一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效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一社会效益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生产专业化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为主)说明:参考PPT和书整理,仅供参考,“农业生产商品化”一词百度,望补证!一、农业现代化1、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2、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农业生产的本质: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能提高循环和转化的效率。
生产目的:获取农产品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未来发展:农业将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证实。
3、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
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发展的高效系统。
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的协调世界性: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
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4、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一)生产技术现代化:良种、病虫害防治、先进技术(二)生产手段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大地园林化(三)农业劳动者现代化: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具备四个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新型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5、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6、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发达的农业: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7、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我国的基本国情1)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2)农业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3)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4)现代科技落后,农民素质低,但传统农业技术丰富5)地区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2)具体举措1)坚持科教兴农,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技术革命。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是农业的本质特征。
1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
2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
3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
市场农业是指由市场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的农业。
规模报酬:是指随着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报酬的增量。
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利用有两种方式: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4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投于较多的土地,实行粗耕粗作,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靠扩大农业用地面积,土地的数量和土地的自然肥力对于农业增产特别重要。
5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总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6人力资本:又称对人力资源发投资。
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做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7农业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值的农业劳动力。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隐蔽性失业。
8信贷配给:就是在现行的利率水平下,借款人愿意借更多的款,而贷款人则不愿意发放更多的贷款,结果是信贷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
信贷配给是贷款人控制贷款风险的一种策略的手段。
9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利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具体实施。
10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问答、简答题)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
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3、宏观调控: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
(3)粮食援助补贴。
(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
(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
(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
(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特征?答:1.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
2.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3.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答:1.农业支持其他国民经济部门2.工业反哺农业3农业的贡献?答:1.产品贡献 2.要素贡献 3.市场贡献 4.外汇贡献4农业的功能?答: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 4.经济功能 5.文化功能5农业经济学及研究对象?答:农业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
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价格与市场、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与市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部门经济学科。
研究对象是1.农产品市场 2.农业生产要素 3.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4.农业保护与农业发展第二章农产品供求理论**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形成有效需求和供给的条件是什么?答:农业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条件略。
2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1.消费者收入水平 2.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3.中间需求的变化 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5.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理念 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7.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8.政府的消费政策。
3什么是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影响因素是什么?答: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或是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因素有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 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 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6.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4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特点?答:1.占用土地面积大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占地小的非主要农产品供给弹性大2.同一种农产品,在经济发达地区供给弹性大 3.农产品价格上升时供给弹性大4.农产品临时供给弹性小于短期供给弹性,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供给弹性5.畜牧业和林业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可能小于零。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最新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重点题目类型:材料分析;判断;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1.农业的根本特性: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
2.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A、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B、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产生和独立化的基础C、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A、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B、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3)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的经济地位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B、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4)农业比重下降规律的原因A、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不必保持原来的规模,一部分人会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
B、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
C、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下降。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精品文档(1)产品贡献(食品,轻工业原料)(2)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3)市场贡献(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4)外汇贡献(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4.农业的多功能性(1)环境功能(2)社会功能(3)粮食安全功能(4)经济功能(5)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农产品供求均衡是指在某种价格条件下,市场上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
农产品供求平衡图示B时,大量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产品滞销,市场剩余农产品供求平衡并非一直保持固定不变的,只要一个因素变化,就会引起供求双方变化,打破原有的平衡,通过市场自我调控形成新的平衡。
(完整版)农业技术经济学考试重点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技术技术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技能和工具设备的总称。
2.经济指劳动节约、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二、问答题1.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答:技术、经济、定量。
2.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答:在社会发展中,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1) 技术对经济的作用①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
②技术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
③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
④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 经济对技术的影响①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③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
3.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特征有哪些?答:(1)综合性。
农业技术经济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
(2)计量性。
用数量关系反映农业技术经济的现象和规律。
(3)比较性。
比较的观点贯穿于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工作的始终。
(4)预见性。
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先的分析和评价(5)实用性。
(6)时空性: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农业技术经济具有很强的时空性。
4.简述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概括为:根据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分析、评价、论证和优选等方式研究生产实践中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运动条件,以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研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经济规律,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学科性质:(1)研究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效果为目的,寻求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2)寻求生态效果和经济效果相统一的科学(3)解决农业技术措施与农业资源之间矛盾的科学(4)解决农业技术措施、技术制度、技术政策之间矛盾的科学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原理一、名词解释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对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经济上合乎目的性程度的评价。
2.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措施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功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和最终产生的物质成果。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概念
农业、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
农业经济学、农业现代化、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弹性、农产品供给
集约经营、土地、垦殖指数、复种指数、土地报酬递减
农业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本
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林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社会化
兼业经营、规模经营、家庭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宏观调控、乡镇企业、农村城镇化、农民工。
二、简答题
1、农业的特点和地位?
2、农业现代化的特征、目标和内容?
3、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分类,各类别分别指什么?
4、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5、农业集约经营的必要性及途径?
6、农业土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
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
8、林业的特点?
9、畜牧业的特点?
10、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目标和发展思路?
11、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条件?
12、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关键有哪些?
14、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专业化产生和形成
的主要原因。
三、理解分析题
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
2、农业生产专业化
3、其他现实问题
四、论述题
1、农业宏观调控的的概念、必要性、目标、手段和内容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特点、制约因素、转移模式及途径
3、如何用蛛网理论解释农产品供给问题
4、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
农业经济学选择题(20)填空(5)名词解释(6个)简答题(6)论述(2)一、 农业生产的特点及本质特征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融合交织。
特点: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3、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4、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5、农业生产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二、 农业劳动生产率(概念、公式)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三、 农业劳动力需求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内涵,包括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须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数量;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四、 农产品需求弹性系数(含义、计算)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
其中,Ed 代表需求弹性系数,Q 为需求量,△Q/Q 代表需求量变动的比率,P 为价格, △P /P 代表价格变动的比率。
五、 农产品供给弹性系数(含义、计算) 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Es= Es 为供给弹性系数,Q 为供给量,△Q 为供给变化量,P 为价格,△P 为价格变化量。
六、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及主要类型定义: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类型:绝对剩余、相对剩余、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型剩余。
七、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提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农业:是人们培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一般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2、农业现代化:是指要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具有当代世界水平的现代农业的历史过程。
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世界性概念。
3、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化:指采用现代化农业生物科学的成就,发展农林牧渔各业。
4、农艺过程专业化:把生产某一种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
5、农业生产商品化:是指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自足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转化。
6、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还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体的利益集团或利益共同体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7、土地肥力:是土地本身所特有的一种性质,是土壤供给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8、集约经营:是指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
9、水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俩个部分组成。
其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
10、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将各项农业适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宣传、培训的方式向农业生产转移和扩散。
11、农业资金:是指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一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各种生产要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12、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是指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有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
13、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指标对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状况进行计算和评价,寻找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目的是要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产出。
农业经济学试题库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l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 5个, 20分(2)不定项选择题, 5个, 5分(3)判断题, 5个, 5分(4)简答题, 5道, 40分(5)材料分析/论述题, 2道, 30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P8粮食安全恩格尔系数 p45蛛网理论 p53农产品批发市场 p60零售业态 p137适度规模经营 p14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p177农业剩余劳动力 p241农业家庭经营 p268农民专业合作社 p279农业产业化经营 p370农业可持续发展二、选择和判断(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1. 农业的基本特性是什么?p12. 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的条件?p233.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P284. 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P265.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表示。
P396. 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P407. 农产品需求需要具备的条件?p28.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P319.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及表示。
P4110. 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P4211. 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12. 农产品供求蛛网的类型及决定条件和表示。
P4513.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渠道有哪些?p5214. 农产品连锁经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p6615. 水资源的特性?p15816. 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p16517.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p17218.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p19119. 农业资金的分类与特征?p20520. 按功能性来划分, 农业财政资金有哪些类别?(公共性财政资金、调控性财政资金、保护性财政资金)21. 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p21322. 农户兼业化的原因?p2542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p272三、简答(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1. 农业的传统贡献有哪些?p4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表现在哪里?p82.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是什么?p533. 家庭承包制下土地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4. 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p1935. 你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p2016. 分析农业中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7. 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如何加以完善?8. 农业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9.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p27910. 试从理论上分析食品安全的经济特性。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农业经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结构,如城乡、产业、农业劳动力素质等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
2、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
3、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4、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
5、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
6、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是指的比例,其中,种植业结构主要是指的比例。
7、我国的粮食安全的含义主要包括:总量安全、和三个层次。
8、农业的本质特征是。
9、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来代替生产效率低下的落后农业技术。
10、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是凭借人类的本能向大自然乞讨的农业,是科学技术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农业。
11、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12、农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14、是指在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二、选择题1、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属于流通的中心环节的是()。
A.农产品的批发B. 农产品的销售C. 农产品的运输D. 农产品的销售2、产权是指财产主体对财产的权利,以下不属于产权范畴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权B.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权C.生产资料的使用和处理权D.收益的分配权3、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的是()A. 基尼系数B. 恩格尔系数C. 扩散效应D. CPI指数4、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不包括:( )A. 农产品商品率B. 土地生产率C.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D. 城镇化水平5、以下不属于相对贫困线测量方法的是()A. 收入等分定义法B. 恩格尔系数法C. 收入平均数法D. 商品相对不足法6、以下哪个不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A. 输送高科技人才B. 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C. 积累生产要素D. 争取外汇7、下述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观点,来自于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A. 促使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B. 原住地缺少工作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是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农业经济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根本特性;农业的地位、农业的贡献;农业的多功能论。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农产品供给定理,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性质、种类;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农产品需求定理,炫耀性农产品、吉芬农产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影响因素、种类;恩格尔系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蛛网理论。
第三章农产品市场体系期货市场的含义;期货市场的功能;试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批发市场、期货市场)。
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理论;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绿箱政策、蓝箱政策、黄箱政策;我国入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试论述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土地与水资源土地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特性、经济特性;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类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地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化改革的方向;土地市场的含义、特点,土地价格;试论述我国应该如何利用和配置水资源。
第六章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景汉模式、托达罗模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试分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面临困难,应该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和意义,结合中国的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第八章农业资金农业资金的概念与特殊性;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第九章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试论述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原因;农业兼业化的原因,试分析农业兼业化的利弊得失;如何理解我国农业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结合我国目前家庭承包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完善的途径和措施。
《农业经济基础》期末复习总结题.doc
农业经济基础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是一个()部门。
A.生产B.生活C.消费D.分配2.农业不具备()功能。
A.经济B.社会C.文化D.宗教3.按照土地用途进行分类,错误的是()。
A.农用地B.非农用地C.未利用土地D.滩涂地4.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和耕地分布分别是()。
A.少;均衡B.多;均衡C.少;不均衡D.少;均衡5.不属于我国农业劳动力需求决定因素的有()。
A.农业自然资源状况B.社会认可和经济状况C.农村人口规模D.政府政策6.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征分别是()。
A.大;多B.小;多C.大;少D.大;多7.农业资金特征不包括()。
A.功能性B.农业资金的外部性C.农业资金的政策性D.农业资金的高收益性8.工资性收入不包括()。
A.建筑业收入B.商业收入C.种植业收入D.餐饮收入9.()是农业经营形式及其制度的总称,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经营范围下,以财产权益关系为前提的产权制度、积累和分配制度、管理与服务制度以及对外能够与市场经营相适应、对内能够整合资源和收益的组织载体。
A.经营体制B.农业经营体制C.双层经营体制D.家庭承包经营10.土地的所有权与()分离,是产生家庭经营这一基础层次的前提。
A.承包权B.流转权C.收益权D.经营权11.农业技术特性支持农业家庭经营存在的原因有()。
A.农业技术应用有规模限制B.农业技术关联性大C.农业技术研发成本高D.农业技术的运用可以由单人进行12.哪个时期开始出现自耕农阶层。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奴隶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3.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是()。
A.土地公有化B.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C.农民职业素质低D.经营专业化14.下边哪位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A.查理•季特B.夏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克劳德•昂利.圣西门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哪一年正式实施的?()A.2005B.2006C.2007D.200816.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三要素不包括下列哪一个?()A.土地B.科学技术C.资金D.劳动17.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基本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又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环境不退化,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
林业:是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畜牧业:是利用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饲养繁殖取得产品、提供役用畜的生产部门。
渔业:是通过养殖、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按照农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农业生产社会化: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生产的农业,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社会化生产的农业的过程,兼业经营:是指即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经营方式。
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
家庭经营:是指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又称其为农户。
是一种弹性很大的经营方式,可与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农业微观组织形式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者适应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公认的基本原则。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农业宏观调控实质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民工: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
二、简答题1、农业的特点和地位答:特点:1、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
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样。
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地位: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2、农业现代化的特征、目标和内容答: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学化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目标: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建立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农村。
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和环境的现代化2、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3、农业从业人员的现代化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3、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分类,各类别分别指什么答: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需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它包括以土地和水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以及科学技术和企业家才能。
4、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答:特点:普遍性和大量性,连续性和多样性,可变性,需求弹性小。
影响因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农产品价格;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观念;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5、农业集约经营的必要性及途径答:必要性:1、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2、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资源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3、实行集约经营,可以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4、实行集约经营,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地水平。
途径: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加大农业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4、广泛运用农特科学技术,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
5、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6、农业土地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答:特点:(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2、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3、质量的差异性(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效用持续性和土地报酬的可能性2、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和途径是什么5、林业的特点答:1、林业生产同时产生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2、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占用大量土地3、林业生产周期长,获得多种收益需要较长时间6、畜牧业的特点答:1、农区畜牧业结构:以耗粮型畜牧业为主,兼用型畜牧业比较发达,以舍饲为主,饲料费用占比较高。
2、牧区畜牧业:经营管理相对粗放,农牧结合不充分,饲料供应季节性波动大,易受天气的影响,家畜生产力低而不均匀。
7、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目标和发展思路答: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协调2、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3、有利于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标:1、发展的任务——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着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2、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8、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内容、途径和条件答::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技术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9、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第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实际生活中,机器,设备往往是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存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第二,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第三,随着规模扩大,厂商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一些副产品.第四,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方面就拥有更多的优势,随着厂商产量的增加,这些优势逐渐显示出来.10、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关键有哪些11、农业生产社会化与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专业化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理解分析题1、农业家庭承包经营2、农业生产专业化3、其他现实问题四、论述题1、农业宏观调控的概念、必要性、目标、手段和内容答: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指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调节和控制,促进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必要性:1、农业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补充只有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和克服这些缺陷。
2、农业生产具有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特殊依赖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但农业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它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中的弱者,因而需要政府对它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目标:1、保证农产品产量和供给均衡。
2、增加农民收入。
3、平抑市场风险。
4、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手段:1、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价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