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劳动力经济效益的学科。
在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1. 劳动力供求关系: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劳动力的需求则由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边际劳动生产力:指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
边际劳动生产力逐渐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增加逐渐减少。
边际劳动生产力的概念在分析劳动力的配置和效益时具有重要意义。
3. 工资刚性:指工资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随着市场供求变动而灵活调整的现象。
工资刚性可能来自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或组织协商等因素。
工资刚性的存在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4. 经济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经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5.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等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人力资源的总和。
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6.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隔离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由于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等因素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存在差距。
7. 无工资劳动:指没有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动形式,如家庭劳动、义务劳动等。
无工资劳动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由于难以计量和定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政策制定具有挑战性。
8. 隐性失业:指在就业人口中存在的一部分人即使失去工作也不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现象。
隐性失业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劳动者的风险规避和社会保障等因素有关。
劳动经济学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市场的流动性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效果。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的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图223 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
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4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5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7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8 总人口劳动里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9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1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11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12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劳动经济学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简答题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简答题答案:1.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经济环境。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出售其劳动力,雇主购买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2.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它受到人口数量、教育资历、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影响。
3. 什么是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它受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4.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当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数量相等时,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没有失业或劳动力短缺。
5. 什么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指的是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能创造的附加产出。
边际产出递减的原理表明,当增加劳动力的数量超过一定程度时,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出会逐渐减少。
6. 什么是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劳动力的边际成本指的是雇主雇佣每一单位劳动力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的原理表明,随着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所需支付的成本会逐渐增加。
7. 为什么工资存在差异?工资差异存在于不同的行业、地区、职位和技能水平之间。
它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和个人技能与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简答题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三)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
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
劳动经济学课程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3、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三、论述题
1.效率工资理论的内容(结合高薪养廉)
(1)一个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人力资本所导致的能力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率。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影响生产率的浮动。报酬制度的设计的焦点是员工激励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研究。
(2)一个员工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率是可变的,这取决于对其的激励机制。对人的管理其要点在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取决于管理的技巧和行之有效的报酬激励制度。
自由市场模式:政府培训项目涉及人数极少,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最困难的劳动力就业。其他项目都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
9、失业的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产生原因: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需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了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减少摩擦失业的公共政策:在劳动力市场上增大工作信息的流动。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开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开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应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开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8. 劳动的边际本钱: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消耗的本钱。
即工资。
9.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
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10. 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11. 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12.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13.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
劳动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解答)名词解释:劳动力: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很常见的一个概念,它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赋予不同含义。
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劳动力;二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劳动者总和。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通常以法律或法规形式颁发,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的比率。
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失业: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形成劳动人口相对工作岗位过剩的社会经济现象。
非力普期曲线:在长期内,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绘制的一条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曲线。
拉入型流动:劳动力流入地区或岗位因为有较高的工作生活条件、收入水平和较多就业机会形成一种较大的拉动力,吸引劳动力流入。
推出型流动:原工作地点或岗位的工作、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较低或就业机会少,形成一种推动力导致劳动力外流。
雇主歧视: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动力存在偏见,在雇用劳动力时倾向于选择自己偏好的群体,或将较好的职业分配给这些群体,或者支付给他们较高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歧视:某劳动力需求方对求职者或就业者所具有的与生产率无关的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不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其在工资收入、就业水平、晋升机会、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凭借各种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或土地资源)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就业者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它包括:第一,正在工作者;第二,有职业但并未工作者。
3.失业者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4.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
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6.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因未能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相衔接导致的失业类型,通常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有关。
结构性失业是指寻求就业的劳动者因技能等人力资本与市场上的需求不相适应时产生的失业类型,通常在产业结构变化剧烈而劳动者技能与之不相适应时升高。
7.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劳动价格相等。
公式表示为: VMP = W8.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指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所能带来的产出的价值。
等于产品价格乘以边际产出。
9.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10.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重要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
1. 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供求、劳动市场和劳动条件等与劳动有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学科。
2. 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结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资本投资和就业成本等。
3. 什么是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个体劳动者将劳动力提供给企业或雇主,而企业或雇主则支付工资以获取所需的劳动力。
4.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包括供需关系、工资率、就业率、失业率和劳动力流动性等。
5. 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失业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
失业率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口比例。
6. 技术进步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技术进步会改变劳动力需求的结构。
某些工作可能因为技术的替代而消失,而其他领域则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出现新的就业机会。
7. 某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怎样影响其经济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有良好就业机会、合理工资水平、高就业率的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以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简答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问题,请继续提问。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劳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p4)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p38)3.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半度愿并能雇用的劳动量。
(p80)4.劳动边际产品: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p93)5.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减少一单位劳动要素资金投入所减少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作边际产品。
(p93)6.均衡分析方法:是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说明实现均衡的条件以及如何调整实现均衡的方法。
(p135)7.通常平衡分析:实地考察所有市场的平衡的创建与变动,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一个市场的平衡问题。
(p135)8.“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其图形称之为“收敛型蛛网”。
(p143)9.“收敛型蛛网”: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为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如此,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远,无法恢复均衡。
这种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
(p145)10.“蛛网平衡条件”:这种趋向于均衡点的波动就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通过供需自发性地调节同时实现的,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称作“蛛网平衡条件”。
(p145)11.“蛛网不平衡条件”:因为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使工资和劳动力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距均衡点越来越离,平衡不可能将再恢复正常。
因此,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被看作就是“蛛网不平衡条件”。
(p146)1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地被理解为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市场关系。
它涵盖了劳动力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通过工资、工作条件等因素来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和流动。
2、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它受到产品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劳动力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以货币形式支付,反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5、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6、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等方式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够为其带来未来收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素质的总和。
7、失业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8、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相互寻找的时间以及工作转换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10、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市场需求: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劳动力需求。
当产品市场需求增加时,企业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反之,当产品市场需求减少时,企业会缩减生产,减少劳动力需求。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导致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第二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经济学:是系统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存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行变化规律的科学。
3.实证研究方法:是解决“是什么”的方法。
即科学的描述事务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
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5.横向比较法:是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6.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总和。
7.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的人口中的比率。
8.收入效应:指收入增加后,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增加休息,减少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9.替代效应:指工资增加后,劳动者感到闲暇消费更加昂贵,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一种反应行为。
10.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量。
它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12.等产量线:是指用于生产同一产出数量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组合点连线。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某一产量水平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函数。
13.等成本线:是在总支出和投入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所能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
1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对于同类劳动来说,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是指一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6.劳动力:也称劳动能力,是指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整理
第三章 劳动需求分析 (一)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领会: ①对劳动力的派生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②约束劳动需求的制度因素分类; 正式制度: 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 各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 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新工作带来的收益的净现值大于流动产生的成本,流动就会发生 新工作的收益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净收益现值越大,流动成本越低, 流动越可能发生
○2 城乡迁移决策模型; 1)托达罗模型 ①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3 在职培训的特征。 1.一般训练和特殊训练都涉及成本和收益 2.在两种情况下,人们对训练的支付都是通过在培训期间接受一个比市场
均衡工资更低的工资来进行的,这种成本是接受培训的机会成本 3.特殊训练工作,工人所得在训练期间大于其 VMP,此后则少于 VMP。
一般训练工作,工人所得等于 VMP,但其 VMP 随着训练时间增加而上升 4.风险的存在
○2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 1.每个家庭成员的工资率 2.家庭的非劳动收入 3.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
(四)劳动供给理论的政策应用 领会: ①工伤补偿计划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重新进入工作工资会降低,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 妨碍人们工作,造成的替代效应会使劳动供给减少 2.受伤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好(闲暇时间更多),造成的收入效应阻 碍人们尽早重返岗位,劳动供给减少
应用: ○1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的意义; 1.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 给时具有重要的作用。 2.这类数据可用来制定就业政策并确定培训需要。 3.这一指标也为计算男女人口的预期工作寿命和进入、退出经济活动的比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
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H/△W>0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
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需求:指用人单位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价格一定程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人力资本: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
机会成本:亦称间接成本,是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
投资报酬率: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
边际要素成本:MFC,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总成本。
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经济滞涨:是指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出现高失业率高通胀的一种情况。
财政政策: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包括政府支出改变和税率调整)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货币政策: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4.5.2自愿性失业: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非自愿性事业:因为产品需求下降使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供给的数量产生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6.1.2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决定因素:供给价格:劳动力的生产或在生产的成本、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互惠:所实现的经济交易对于交易双方或各方而言,都是吻合自己利益最大化或功能最大化需求的。
劳动力参加率:在 16 岁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供给: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在现行薪水水平下供给劳动时间的意愿。
边缘技术取代率:在技术水平摆出不变得条件下,围龙屋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投入所能够取代的资本数量。
薪水与空闲的取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空闲成本发生变化,在空闲时间和工作时间之间出现的相互取代。
保留薪水:一位还没有进入劳动力队伍的人,认为一小时的边缘空闲价值为X 元,只有当市场薪水率高于X 原时,他才愿意工作,反之他会保留自己的劳动力,此时的薪水水平 X 为此人的保留薪水。
负所得税:福利享受者在经过市场工作获得必然的薪水性酬金后,其实不会使他们原来享受的政府补贴被等量减少,可是减少一部分。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薪水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矫捷程度。
附加的劳动者效应:附加的工人效应是指劳动者失业后 , 其他家庭成员因非劳动收入下降而产生的取代效应而使其劳动力供给增加。
意气消沉的劳动者效应:在经济衰落时期,一些原来能够搜寻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在某种可行薪水率水平下搜寻工作比较悲观,所以停止搜寻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参加者的情况。
隐性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减少工时、减少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
劳动力需求:在必然的市场薪水率下,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所形成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
派生需求:由于对某种能够给人们带来功能的最后产品的需求而间接以致对于生产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力的边缘产出:在资本数量固定的情况下,新增的一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
劳动力的边缘收益产品:新增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钱币价值的增量。
人力资本投资:经过对人进行资本、时间、金钱等的投入,投资者未来获得价值增值的劳动产出及由此带来的收人的增加,也许其他收益。
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劳动力需求是由产品需求派生而不定式的,是一种派生性需求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规模效应:减少劳动雇佣使企业生产降低,劳动投入下降,工资率提高,产出水平降低,由此造成的劳动收入量减少的变动称为规模效应。
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条件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劳动 2.知识经济 3、经济人的人性假设4、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5、人力资源 6、人力资源率
7、劳动参与率 8、人力资源开发 9、人力资源配置10、劳动力供给 11、劳动力供给曲线 12、劳动力供给弹性
13、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14、劳动力供给的预算约束线
15、家庭生产函数 16、劳动力需求 17、劳动力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
18、边际生产力逆减规律 19、劳动力需求的等产量曲线
20、劳动力需求的等成本曲线 21、劳动力需求的一般原理
22、短期劳动力需求 23、长期劳动力需求 24、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25、劳动力市场 26、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27、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28、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与资源约束型劳动力市场
29、劳动力市场均衡 30、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31、劳动力市场歧视
32、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性歧视 33、劳动力流动
34、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合理性 34、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35、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 36、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知识资本
37、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与契约曲线 38、工资与薪金
39、工资与福利 40、实得工资与实际工资 41、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42、工资基金理论 43、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44、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45、经济租金工资理论46、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 47、工资水平与工资率
48、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49、最低工资制度 50、绩效工资制度
51、就业 52、货币主义的自然失业率 52、失业
53、摩擦性失业 54、结构性失业 55、失业率
56、工资铁则与工资刚性 57、社会保障 58、帕累托最优状态
59、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60、社会救助与社会优抚
论述
1、试分析概述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转变。
2、试论述劳动的意义。
3、试分析“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设各自的主要观点和管理主张。
4、试对计划型人力资源配置与市场型人力资源配置作一简要评析。
5、人力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该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6、改善我国劳动力供求有何政策建议?
7、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8、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有何影响?
9、影响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因素有哪些?开发利用我国人力资本的政策有哪些?
10、试述工资的职能及其工资职能实现应具备的条件。
11、试述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因素。
12、结合我国劳动就业的特点论述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13、论述影响劳动就业的主要因素。
14、试析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5、试述失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6、论述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7、试述主动失业治理政策。
18、试分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19、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与工资有何区别?社会福利的分类和特点是什么?
简答
1、简述马克思劳动力理论的内容。
2、如何理解机器利用与工人就业的辩证关系?
3、劳动的涵义与分类。
4、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的转变。
5、知识经济时代,劳动配备主要要素的变化,使劳动就业出现了哪些新情况?
6、现代化的人具备哪些特征?
7、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8、人们为什么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
9、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10、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1、为什么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最主要的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12、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意义与形式。
13、什么是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的微观配置包括哪些内容?
14、试分析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
15、工资补贴政策对劳动者就业有何影响?
16、简述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
17、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
18、劳动力市场有哪些特点?
19、劳动力供求双方各自的目标是什么?在不同的目标下,供求双方是如何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
20、简述以工会、政府为核心的组织要素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
21、影响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因素有哪些?
22、简述劳动力市场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
23、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现状。
24、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2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26、衡量个人劳动力流动决策是不是最优的标准是什么?
27、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征是什么?
28、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有何特征?
29、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30、影响人力资本配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1、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
32、简述开发利用我国人力资本的政策。
33、简述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相联系的规律。
34、组织工资应遵循什么原则?
35、最低工资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6、职业的特点是什么?
37、在个人差异中,兴趣对职业活动有什么影响?
38、制定工资等级制应遵循哪些原则?
39、简述就业的涵义及就业人员的构成。
40、社会保障的原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