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课件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论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论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论文“职业倦怠(job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2007年末我市教育局教研室对全市二十个学校,二千五百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

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

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

“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迅猛的科技进步和信息的膨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繁琐复杂的事务,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危害严重的问题,它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中小学教师面临许多职业压力,包括社会对教育的不断批评、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等。

这些压力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具体表现如下:1. 情感疲惫:教师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的问题、抱怨、不满等会给教师带来情感负担。

长期以往,教师会感到疲惫和心力憔悴。

2. 职业压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难性和挑战性。

对于教学方面的挑战,如应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当前逐渐增长的课业量等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

3. 工作过载: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完成很多学校分配的任务,比如处理纪律问题、准备课件、批改作业、参加会议等。

工作任务之间的重叠,会造成教师自身时间的压力及感受。

4. 人际压力: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上级领导等多方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但这些人员间的需要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会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人际压力。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显著的,它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学校和学生的正常运作。

具体影响如下:1. 影响工作效率: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会对学校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往,影响会越来越大。

2. 影响学生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的目标教育和素质教育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

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

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1.前言教师是社会的脊梁,承载着培养人才、传道授业的神圣使命。

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社会评价不足等原因,许多教师常常会感到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本文将分析此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2.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情感耗竭、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厌倦工作。

-情感耗竭: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导致情感消耗过度,感到疲惫和疲惫。

-缺乏个人成就感:教师在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长期得不到认可和鼓励,感到自我价值缺乏。

-厌倦工作:教师对工作失去兴趣,这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工作环境:教师的工作环境可能恶劣,例如大班额、学生纪律不佳、教学设施不完善等,这些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

-社会评价: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受到质疑,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得教师感到压力和挫折。

-自身因素:一些教师个人素质较差,无法适应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或者因为生活压力等问题,增加了职业倦怠的风险。

4.克服方法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改善工作环境: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保障教师的工作条件。

-提高社会评价:社会应该更加尊重教师职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给予适当的经济和精神奖励。

-自我调节: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业余活动,保持身心健康,减轻工作压力。

5.结语教师是知识的播种者,是人才的培养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希望教师能够坚持初心,砥砺前行,成为更好的人、更好的教育者。

论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对策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1)二、教师产生倦怠的原因 (1)(一)教师的确奉献精神不够 (1)(二)教师的待遇差 (2)(三)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四)教师工作的难度大,工作的时间长 (3)三、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危害 (3)四、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一)学校方面 (3)(二)个人方面 (5)(三)社会方面 (6)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

而教师职业倦怠指的是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学校以及学生,都有许多消极不利的影响。

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我保健意识,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让教师轻装前进。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

,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情绪耗竭。

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反映出负向、消极的心境和态度,形成对学生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

第二、人格丧失。

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

如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甚至倾向于极端——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

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

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长期紧张、疲劳和压力过大,导致身心疲惫和工作动力下降的一种心理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教师自身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克服方法对于改善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工作倦怠、情感倦怠和降职倦怠。

1.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感到疲劳、身心俱疲、工作动力下降的一种状态。

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工作疲劳、体力不支、工作动力低下、工作效率下降等。

在工作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往往感到工作重负、压力山大,难以真正投入工作中,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情感倦怠情感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的情感交流中,渐渐失去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情感投入和热情,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和冷漠的一种心理状态。

情感倦怠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情感疲劳、疏远和冷漠,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3.降职倦怠降职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工作中,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工作动力下降,逐渐失去对职业发展和提升的兴趣和动力,产生对工作前途和职业发展的消极态度和失望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降职倦怠主要表现为对职业发展的失望、迷茫和消极情绪,难以找到工作的意义和动力,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交织作用而成的。

1.工作环境因素教师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情绪。

比如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学校管理的人性化程度、学校的教学质量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影响。

2.工作压力因素教师面对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质量的压力等工作压力因素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

3.个人因素教师的个人性格、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发展的期望等个人因素也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探究分析

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探究分析

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探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小学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也让一些小学班主任面临职业倦怠问题。

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或者工作关系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个体对工作失去兴趣、疲惫不堪、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倾向的一种状态。

尤其是小学班主任这一特殊的教育岗位,工作内容繁重、责任重大,需要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家校沟通等多重任务,长期以来可能导致他们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针对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状态和心理需求,也为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对于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为小学班主任提供更好的工作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目的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究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情况的原因及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通过研究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困惑和压力,有针对性地改善工作环境和提升工作效率,提升个人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动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深入探讨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可以促进教育管理者和决策者对教师工作环境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上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200字】1.3 研究意义小学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们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管理、家校沟通等多项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职业倦怠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对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倦怠ppt课件

教师的职业倦怠ppt课件
Love ,not time,heals all wounds. 治愈一切创伤的并非时间,而是爱.
Life is tough,but I'm tougher. 生活是艰苦的,但我应更坚强.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神经 症性格
1 .道德愉快体验过少 2 .违禁性行为的罪感或耻感过强 3.不能享受无功利行为的快乐
1、我上次考试时英语单词没有记好。 、2、前天大会发言,我表现紧张 3、我的羽毛球打得不好 4、我画画儿画不来。
(六)精神健康比心理健康更重 要
情绪的创造性与情绪的精神化 精神健康的三个标准
1、有一个爱的工作 2、有一个爱的人 3、接受和勇于承受苦难
刘翔平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中国经济出版社 “感觉良好-认知改变心情”,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教程” 战胜考试焦虑 学校心理学 注意力障碍的诊断与矫正 紧急援助学习障碍儿童 不会阅读的孩子
(四)指向自我的积极
无条件地接纳自我:我在故我好 区分行为与自我:自我是发出行为的主
体,负责任。行为是具体时空中的行动, 是有后果的。 不要试图评价自我 对于自我没有失败,只有反馈。
(五)反败为胜的语言模式
问题解决取代问题剖析
1、剖析式的语言
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我存在哪些不足和责任 这个问题多久了,我怎末没发现它?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问题,我存在什么过失? 我为什么这样痛苦? 我为什么这样不走运,命运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特点是向后
我办不成这件事情VS到目前为止,我还 没把事情办好,但这不意味着将来办不 成。我要分析原因,努力工作,争取将 来把事情办成。
将能力置于空间中
消极的语言 1、我从来就没有过了好记性 2、一遇到 重要的事情,我总是紧张 3、我不擅长体育活动 4、我动手能力差,所有动手的事情别来

论述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

论述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

论述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后,感到精力不足、情绪低落、对工作缺乏热情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

它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包括情感倦怠、认知倦怠和行为倦怠。

情感倦怠是指教师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和厌倦感,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关怀;认知倦怠是指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动机减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行为倦怠是指教师产生工作上的逃避行为,缺乏积极投入和主动性。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工作压力:过高的工作压力、工作量过大、工作时间过长等因素都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 工作环境:不良的工作环境,如人际关系紧张、缺乏支持和认可、工作条件恶劣等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风险。

3. 职业发展阻碍:缺乏职业晋升机会、发展空间被限制、工作内容单一等因素也会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风险。

4. 个人特征:个人对工作的态度、价值观、性格特点等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

为了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寻找工作动力:教师可以回顾自己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重温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工作的动力和热情。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参加适当的运动和休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抗压能力。

3. 寻求支持和资源:与同事、家人、朋友和专业导师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支持,分享心得,获得工作上和心理上的支持。

4. 进修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技巧和课程内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增加工作的成就感和满意度。

5. 管理工作压力:寻找减压方法,如通过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放松心情,学会合理规划和分配工作任务,避免过度负荷和紧张。

同时,寻找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如与他人交流、写日记、倾诉情感等。

6. 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人生领域,增加生活的充实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职业发展状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成就感降低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多种因素,包括工作压力、职业发展、社会支持、个人因素等。

本文还探讨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成因,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探索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满意度,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由于工作压力大、职业晋升路径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职业倦怠现象尤为突出。

因此,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机制,也能为缓解教师压力、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研究。

从职业倦怠的定义来看,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描述为一种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和角色冲突导致的情感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状态。

在教育领域,这种倦怠状态可能导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减退,对学生的关心度下降,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重视程度低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不可忽视成因。

据所知,社会上许多对教师行业不了解的人对教师的印象很低,认为教师工作很轻松,周末双休,还有很长的每年俩个假期,而且工资又很高,国家给予教师的各种福利又多。

其实他们误解了中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师周末其实并不轻松,经常需要各种形式的加班培训,批改学生作业,还要处理好自己家庭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上有老,下有小,教师的工资又不高,所以压力可想而知。

这些压力会迫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全面发展。

二、没有健全的中学教师工资职称晋升制度,是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重要原因。

晋升职称工资是每个中学教师必须面对的工作挑战,高级职称岗位希缺,不同职称岗位级别之间的工资差距很大,相差几百甚至上千每月,职称竞争又十分残酷激烈,会存在太多的不公平。

为了职称晋级晋升而同事间拼杀,不利于教学的合作,更不利于教师自身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付出与收获严重不对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教师职业倦怠感并不断加深之。

从而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所以健全中学教师工资职称晋升制度迫在眉睫,国家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化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之教育价值危机。

三、学校管理体制与评诂机制落伍,是促使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实中,学校管理过度行政化与功利化较严重,这会导致权力集中在个别心术不正的人身上而变相滥用权力。

晋级晋升职称工资时偏重于管理岗位现象突出,这忽略了教师的教学成绩水平与师德师风等综合表现对职称晋升评诂标准的重要性参考价值。

这是对教育有极大贡献的中学教师们的严重不公平,在分配绩效工资时也不例外,过度看重管理岗位而忽视教育岗位进行不公平分配的边疆学校不少,这难免会让实干兴校而得不偿功的中学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并与时俱升。

对此,还所有正义教师一个公平竞争的学校管理与评诂机制是必要而紧迫的教育事业,这样才能让中学教师们早日远离职业倦怠苦海。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的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教育事业的重任。

然而,由于职业特点和工作压力,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1.工作压力过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压力、学生管理压力、家长压力和教育改革的压力。

教师需要应对这些压力并保证工作质量,导致不少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难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2.工作内容单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课堂上的重复性工作和缺乏挑战性的任务会让教师感到乏味和缺乏成就感。

3.管理和评价机制欠缺当前的教育管理和教师评价机制偏重绩效导向,过多注重考核成绩和教育质量等最终结果,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

这样会导致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创新受到限制,剥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1.提供支持和资源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支持。

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供教学资源和辅导材料,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2.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师办公室和教学设备,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通过改善工作场所,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舒适感。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去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进的项目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4.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评价,鼓励教师创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奖励机制。

评价过程应更加公正和全面,给予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

5.优化教师待遇和福利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完善保险和退休制度,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增加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总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于,当前,中小学,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关于,当前,中小学,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关于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专门用以说明工作者工作状态的概念。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也普遍存在。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却又不得意而为之时,感到厌烦,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持续存在就会导致自身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下降。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2007年末我市教育局教研室对全市二十个学校,二千五百余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反过来就会作用于工作,影响人的工作,导致工作恶化,于是职业倦怠进一步增强,继而影响到下一次的工作状态,导致进一步的工作恶化,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不但对工作有极强的破坏力,而且能导致当事人发生多种生理疾病,如失眠、头痛、头晕、内分泌失调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

对于每一位教师,可能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

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表明,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1.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我国也不例外。

“教师节”的设立,《教师法》的颁布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轻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种种偏见,对教师的物质文化生活漠不关心,鄙夷教师职业,轻视教师的劳动,甚至还有殴打、谩骂教师的现象。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一直渴望自己的职业与角色活动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誉,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但是一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们对他们及该职业的态度与他们所渴望的职业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他们为自己的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光荣而烦恼。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课件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课件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64.663
68.977
32.31%,第2个因素解释了
6
.704
4.143
73.120
总变异的19%,第3个因素
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40
8
.602
9
.533
3.766 3.539 3.136
76.885
解释了总变异的8.46%),具
80.424
83.560
有较高的解释力,因此最后
10
命 名






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分两个阶段(间隔3月)先 后从昆明地区四类小学(城区示范小学、城区一般小学、 城郊结合部小学、农村小学)中获得两个样本(A和B)。最 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答卷,样本A为234份,样本B为 467份。样本的构成详见表2-1, 表明两个样本的同质性 较高。样本A的测量数据用于预测,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样本B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表2-3 MBI 17个项目间的相关矩阵
项目 1
2
3
5
6
7
8
1 1.00
9
13
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 .544 1.00
3 .607 .690 1.00
5 .224 .137 .294 1.00
6 .413 .567 .526 .272 1.00
7 -.043 -.076 -.059 .168 -.168 1.00
4.49
1.80
.64
4
3.05
1.52
.44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目 的
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简称MBI)是工作倦怠 研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测试工具之一(1996)。文献综述的结 果表明,在MBI 的结构与测量问题上,至今仍存在着广泛的 争论。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样本,得出的因素结构具有很大的 差异,从最初Maslach等预备研究中的4因素模型,到后来的3 因素模型,以及其它学者所提出的2因素模型,可以说是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
本研究对职业倦怠问卷(MBI)进行中文修订,采用探索性 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MBI的因素结构并分析其特征, 形成适合昆明市小学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问卷,为进一步的研 究做准备。
2.2方法与程序
翻译
项目分析
结构分析
信度与效度
项 目 通 俗 度











探 索 性
因 素 分
因 素 分
1.2 职业倦怠的结构及测量
1.2.1 职业倦怠的结构
虽然目前多数研究把职业倦怠的结构看成多维的,但是 仍然存在单维和多维的诸多争议,对其成分及其内在联系的 看法也有较大的分歧。所以对职业倦怠理论的探讨仍将是今 后研究的主题。
1.2.2 职业倦怠的测量
应用最广泛的职业倦怠测量工具是Maslach 等人提出的职 业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简称 MBI)。在已发 表的有关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 采用 MBI 作为测量工具。
昆明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及其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答辩人: 导师:
论文提纲
导论
研究一:职业倦怠 的因素结构研究
研究二:昆明市小学 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及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三:昆明市小学 教师职业倦怠影响
因素模型的构建
探索性
因素 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Fra bibliotek样本A
样本B
1 导论
1.1 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工作耗 竭”、“职业枯竭”等,至今对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仍是众说 纷纭。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的回顾,本研究认为:
(1) 在职业倦怠的结构与测量问题上尚存争论,在基于MBI 的因素结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学者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大的 差异,因此其三维结构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2) 有关职业倦怠的理论及模式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 更准确地了解倦怠和预防倦怠。但已有的理论模型仍需要进一 步整合组织因素、工作特征、个体因素和认知调节变量,构建 更为合理的职业倦怠理论模型。
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 Maslach 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 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 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其中,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 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 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 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本研究通过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研究
(1)首先考察MBI 的因素结构并修订一个适合我国文化背景 的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验问卷;
(2)在此基础上考察昆明市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并系 统分析教师职业倦怠在人口背景上的差异,探讨工作压力、生 活质量、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及其对教 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MBI 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职业倦怠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 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但由于职业倦怠具有情景性,MBI 中 的一些具体项目还不能准确描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小学教师 的职业倦怠状况,其三维结构也需要加以验证。
1.3 职业倦怠的主要理论模式
生态模式 社会胜任模式 存在主义观点 资源保存理论 工作情境-人匹配模型 “努力—奖酬”失衡模型 倦怠风险心理模型
1.4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人口学变量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职业倦怠
生活质量
人格特质
1.5 研究概况与文献评价
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职业倦怠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扩 展。主要表现为:① 研究对象和概念的扩展。② 理论的扩展。 ③ 研究阶段的发展。④ 研究方法的发展。⑤ 研究范围和研究 区域的扩展。
(3)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将工作压力、生活质量、人 格、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变量纳入到一个整合的关系模型中, 从而建构出有关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更完整和更具有解释力的 模型。以期加深我们对于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它心理变量之间关 系的认识,为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 据。
2 研究一:职业倦怠的因素结构研究
(3) 职业倦怠是一个过程变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
发生与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与证实。而在有关教师 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中,所涉及的变量较少,缺乏系统深 入的分析,尤其对教师工作压力源与倦怠之间的调节因素 的探讨尤为不足。而且现有的研究很少考虑到多个变量之 间复杂的整合性关系,因此研究所建立的关系模型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限制了理论模型的解释能力。
1.6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教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 推动者和承担者,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转变。在这样一个大环 境下,教师的适应、生存及发展现状如何,越来越成为中国 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对 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忽视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以及教师在职业 生涯中心理、行为变化的研究。而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人、 学生、学校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已经日益凸显。 因此,了解教师职业倦怠,探求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对策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命 名






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分两个阶段(间隔3月)先 后从昆明地区四类小学(城区示范小学、城区一般小学、 城郊结合部小学、农村小学)中获得两个样本(A和B)。最 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答卷,样本A为234份,样本B为 467份。样本的构成详见表2-1, 表明两个样本的同质性 较高。样本A的测量数据用于预测,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样本B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