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恩施的民间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传奇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传奇故事大全民间故事是由故事文本、作者、读者、讲述语境等诸多要素共同建构而成的。
如果你想看民间故事的话,那不妨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中国民间传奇故事,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中国民间传奇故事1、宋江劫粮一天,梁山寨打探消息的小卒禀报:济州府的十三条粮船,早是从济州出发,已过汶上县地界,天黑时将靠安山镇码头过夜。
宋江听了心想:这许多粮食,都是百姓血汗,如今正是春荒,山寨里屯粮也不十分多了,不如夺了回来。
吴用也有意夺粮,对宋江说:“大哥,这安山镇离梁山泊近在咫尺,又有河汊相通,若要夺粮,请早做定夺。
”宋江连连点头,传令水军备下十条快船,一队由李俊带领,另一队由张顺带领,每队二十人,从安山镇东西两方划近码头,夜交二更动手。
入夜,安山镇码头的济州府粮船,桅杆上吊着一只只大灯笼,把河面照得通明。
守船的官兵受了一天的颠簸,身子骨乏了,坐在船头上,拄着杆长枪打盹。
夜交二更,只见码头上游漂来几条小船,箭一般靠近了粮船。
守船的官兵听见水响,打了个愣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这时只见小船已经贴上了船帮。
“谁?”守船官兵大声喝问。
小船上的人,也不答话,扳着粮船的船帮一纵身子,嗖嗖地蹿上了粮船。
后头粮船上守夜的官兵,见前边出了事,一齐赶来,把小船上上来的人堵住,在前边的船上厮杀起来。
约摸半个时辰,忽听人有高喊:“不好了,尾船上有人偷粮!”正在前边助战的官兵一听,慌了手脚,舍下前边,又一齐向后退来。
也真奇怪,前头小船上上来的人,也不追赶,各自跳上了小船,一声呼哨,飞一般地走了。
等官兵退到后边的船上,三条尾船上的粮食全不见了。
官兵知道中计,想要去追,河面上却连个人影也没有。
原来,宋江令李俊把船从河上游划近粮船,缠住守夜的官兵;叫张顺逆流上去,爬上尾船,带人搬运粮食。
等小船装载满了,叫人故意喊叫,把前边的官兵向后引,好叫李俊脱身。
宋江设计劫了这几万斤粮食,一半留在了安山镇附近,散给了四乡百姓;一半运回了梁山寨上,补做军粮。
事后,吴用又让戴宗到安山镇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写:“凡过往官府粮船,须留下三条尾帮船只的粮食,方可通行。
美丽的神话恩施

撒尔嗬”。“撒尔嗬”即“跳
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风俗。土 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 至一月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 人对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内容大多 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姊妹别 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 满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 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与 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多为传 统音调,口音,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 土家民族风情
福宝山莼菜
渣广椒
柏杨豆干
恩施玉露
外形条索紧圆光滑、 纤细挺直如针,色泽苍翠 绿润,被日本商人誉为 “松针”。经沸水冲泡, 芽叶复展如生,初时婷婷 地悬浮杯中,继而沉降杯 底,平伏完整,汤色嫩绿 明亮,如玉露,香气清爽, 滋味醇和。观其外形,赏 心悦目;饮其茶汤,沁人 心脾。历受消费者所赞。
恩施豆皮
清江漂流
清江闯滩
•
在土家族母亲河清江上,乘橡皮舟飘然而下,越五段峡谷,经48道险滩, “与浪共舞”,感受“玩就玩个心跳”的刺激。串起一个个急流险滩的是水 波不惊的静水区,“峡江无人语,鸟鸣山更幽”,白鹭一行上青天;青石水 草逗游鱼,野渡无人舟自横。沿江两岸,危崖耸峙,奇石满布,飞瀑流泉, 清风送爽,茂林修篁,山花吐香,雄奇险绝中透出清丽妩媚。巴人悬棺的神 奇洞葬,山民造纸的生活场景,村姑浣沙的曼妙诗韵,高亢激越的船工号子, 把您领入惊险、野趣、神秘境地。
•
恩施土司城是土家文化的展示区, 土家苗寨风情博物馆,是目前国内 规模最大、风格独特、景观壮丽、 以休闲和修学旅游为主要功能、集 土家族、苗族、侗族建筑艺术于一 体的“中华土家第一城”。展示了 巴楚建筑的工艺神韵,诉说着土家 土司的传奇人生,演绎出土家苗寨 古老纯朴的民俗风情。要景观有门 楼、风雨桥、廪君祠、土家民居、 土司王府(九进堂)、城墙、烽火台、 钟楼、鼓楼、六角亭、百花园、白 虎雕像、卧龙索桥、听涛茶楼等
民间故事:“金鸭子”由来的传说

民间故事:金鸭子由来的传说民间故事:“金鸭子”由来的传说清江流经恩施州城东门的地方,名叫捡儿湾。
不管哪年涨水,别的地方都淹了,就是这里淹不到。
据当地老辈子传说,在捡儿湾岩砍下,有一只美丽的金鸭子。
清朝道光年间,施南府来了一位姓胡的知府。
胡知府看中了捡儿湾,便令人赶走百姓,把衙门建在那里。
胡知府生性贪婪,把土著人不当人。
他仗着手中的大印,来不来就戳印捉人。
满城的百姓对胡知府的大印又恨又怕。
有一个田阿公,常在清江河里打鱼。
胡知府限他每天交一筐清江鱼,交不出来就捉去打屁股。
田阿公无奈,只得每天早出晚归下河打鱼。
可因田阿公生了一场大病,有两天没能交鱼。
胡知府就要盖印封门收船。
田阿公实在无法,只好驾船到捡儿湾的深水潭里去下网捕鱼。
他划着船儿,撒了一网又一网,竟连虾也没有捞到一个。
太阳偏西,打麻眼了,田阿公心里又急又气,就靠岩边撒下最后一网。
他喘了口气,然后慢慢地收网。
心里七上八下的,担心又会落空,回去无法向官府交鱼。
他收着收着,觉得这一网很重,等网出水时,忽见水面上闪出道道金光。
急忙将网提到船上,仔细一看,是一只黄灿灿的金鸭子。
他又惊又喜,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
忽然,金鸭子开口讲话了,“老阿公,放了我吧,我会报答你的”。
田阿公说,“要我放你好办,可你得答应我一件事。
”金鸭子说,“那样的事?”“帮我在水里赶出鱼来,因我打不到鱼,知府老爷就会打我,还要盖印封我的茅屋,没收我的小船”。
说着,田阿公竟流下了眼泪。
金鸭子点了点头说,“这好办,我帮你”。
田阿公连忙将金鸭子放入水中。
金鸭子游了几步又转头说,“老阿公,以后若有为难之事就找我,你只要在水里碰三下就行了”。
一眨眼,金鸭子不见了。
田阿公还在愣神,渔船周围到处冒起泡泡来,还跃起了几条大鱼,有一条竟还蹦到船上。
田阿公高兴极了,连忙撒开网,每一网都是沉甸甸的,不一会儿就打了好多好多的鱼。
田阿公心里暗暗感谢金鸭子,收了网,欢欢喜喜的划船回家了。
一连三天都是这样,不免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恩施廪君的故事

恩施廪君的故事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说的这片地界儿,有个叫做恩施的地方,那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流传着好多古老又神奇的故事。
今儿个,咱们就聊聊恩施廪君的传说,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又带着几分柔情蜜意。
那时候啊,恩施还是一片未被尘世烦扰的净土,山里头住着好些个部落,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领袖。
其中,有个部落的头儿,大家都尊称他为廪君,这名字听着就有一股子英雄气概,是吧?廪君啊,不仅人长得高大威猛,心眼儿还特别好使,聪明绝顶。
他懂得怎么让大伙儿吃饱穿暖,还懂得怎么保护大家不受外敌欺负。
部落里的老少爷们儿,提起廪君来,那都是竖大拇指,夸他是个难得的好领袖。
可话说回来,好男儿志在四方,廪君心里头总有个念头,那就是要带着大伙儿走出这片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可外面的世界哪有那么容易闯?得有本事,还得有运气。
廪君就琢磨着,得干点啥大事儿,让大伙儿信服,也让别的部落瞧瞧,咱们恩施人不是好惹的。
于是,廪君就召集了部落里的勇士们,说:“咱们得有点儿真家伙,才能让人家服气。
我看啊,咱们就比试比试,看谁能把咱们部落的神器——一艘用五色土做成的船,从这崇山峻岭之间,一路漂到盐阳去。
谁做到了,谁就是咱们部落真正的领袖,也是咱们走出大山的领路人。
”这五色土做的船,听起来就玄乎,但廪君心里有数,他知道这是考验大伙儿智慧和勇气的时候。
果然,勇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后,还是廪君亲自上阵,他带着几个最忠心的伙伴,驾着那艘神奇的五色土船,从湍急的河流中一路漂流而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盐阳。
这一路上啊,他们是遇到了不少难关。
有时候是激流险滩,有时候是猛兽出没,还有时候是别的部落的阻挠。
但廪君和他的伙伴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一一化解了危机。
特别是廪君,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妙计,让大伙儿化险为夷。
到了盐阳之后,廪君的名声就更响了。
他不仅赢得了其他部落的尊重,还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商量着怎么让各个部落和平共处,怎么共同抵御外敌。
恩施有名的故事

恩施有名的故事
五峰山莲花池的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了猎人谭顺山和父亲在一次出行中,遇到狂风被卷到了空中,后来落在了一个松软的土堆上。
在半夜时分,他们又饥又渴,此时谭顺山发现远处有一点金光,跑去一看,发现是一个大塘发出的光芒,金光把四周的山都照亮了。
接着,水中升起了一朵大莲花,四溢的花香扑面而来。
此后,这里变成了一片树林,人们也陆续搬到这里居住,这里逐渐成为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西兰卡普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土家姑娘心灵手巧,她绣的花能招蜂引蝶。
一天,姑娘看见一群蜜蜂在花上采蜜,她照样绣了一朵,竟引来了蜜蜂。
姑娘绣了一朵又一朵,引来了一群又一群蜜蜂。
姑娘看到绣品能招蜂引蝶,高兴极了,就给绣品取名叫“卡普”。
她越绣越爱绣,由爱绣而想到了要盖一床花被盖。
于是她不分白天黑夜地绣了起来。
谁知绣了三个月,还差最后一晚就要完工了。
这时因疲倦不堪,眼睛模糊了,一不小心,将用于绣龙的朱砂点到了绣有凤凰的翅尖上。
凤凰受污不能再飞上天了,姑娘悔恨不已,于是便将凤凰改成了一只喜鹊。
所以土家人的被面上喜鹊特别多。
以上便是恩施《西兰卡普的传说》。
这个故事体现了土家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恩施女儿城的历史故事

恩施女儿城的历史故事恩施女儿城啊,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恩施有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她呀,就像那山间盛开的花朵一样娇艳动人。
这姑娘不仅人长得漂亮,还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
她总是热心地帮助周围的乡亲们,哪家有困难了,她准会第一个出现。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群强盗。
这些强盗无恶不作,抢了村民们的财物不说,还打伤了不少人。
姑娘看到乡亲们受苦,心里别提多难过了。
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强盗赶走。
于是,她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
她装作给强盗们送饭的样子,悄悄地在饭菜里下了迷药。
强盗们毫无防备,吃下饭菜后就一个个昏睡过去。
姑娘趁机召集了村里的青壮年,一起把强盗们绑了起来,送到了官府。
从那以后,村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姑娘,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女儿城。
你说,这故事是不是特别精彩?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些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一样。
现在的恩施女儿城,那可是热闹非凡啊!走在那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到处都是充满特色的建筑,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街道两旁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特色商品,什么土家族的银饰啦,苗族的刺绣啦,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那美食,哎呀呀,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恩施的豆皮、炕土豆、合渣,每一样都好吃得让人停不下嘴。
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周围的风景,那感觉,真是太棒啦!而且啊,在女儿城,还经常会有各种民俗表演。
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那欢快的节奏,那优美的舞姿,让人忍不住也想跟着一起跳起来。
这可真是个能让人放松身心,尽情享受快乐的好地方。
你难道不想来这里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这里独特的魅力吗?不来可真是太可惜啦!恩施女儿城,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恩施人民的热情好客,可以了解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
所以啊,别犹豫啦,赶紧来恩施女儿城吧!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回忆!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恩施女儿城的故事

恩施女儿城故事
恩施女儿城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
相传,在古代,女儿城曾是土家儿郎上战场前的一种壮行酒,称为“摔碗酒”。
这种酒文化寓意着勇士们上战场前壮行酒,象征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和谐。
在恩施土家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涉及到两个族长或是兄弟之间化解恩怨的故事。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尽释前嫌,共饮一碗酒,象征着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和谐。
饮过之后,他们将碗摔碎,以消除过去的恩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肚量和豪气。
这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土家族的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而在恩施女儿城,七夕的女儿会异常热闹。
未出嫁的姑娘们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带着土产山货摆在地上,等待“意中人”。
小伙子们则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遇到中意的姑娘就开始搭讪。
如果双方机缘相投、一见钟情,就会一起到郊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互定终身。
这种自由婚姻的方式是土家族的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恩施女儿城,除了可以体验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还可以欣赏到各种表演和活动。
例如茶馆门口的巨大根雕茶壶、茶碗,传递着当地的茶文化。
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油香、土家苞谷粑粑、炕洋芋、蒸儿糕、糯米糍粑等。
总的来说,恩施女儿城是一个融合了土家族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的地方,是一个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好去处。
恩施女儿会传说

恩施女儿会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石灰窑(恩施市的一个村)地远山深,男女之间是没有拘束的,他们在劳动中唱歌跳舞,倾吐爱情、私订终身,尽情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牧歌生活。
后来由于张、薛、李、滕、杨、田、覃、曹、黄、王,等十姓人从山外攀藤越崖,登上海拔1700余米的石灰窑,他们分割居地,挽草为界,搭棚建屋,立户创业,号称"十个棚"。
到了明代末年,薛姓中有一人被推为"乡士"(有学问、能号令一乡之众的人),薛姓多女少子(今石灰窑薛姓已绝),膝下有九女,薛姓教女,严守闺门,平时不许外游。
儿女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女发男纳八字庚贴。
无见面之机,只等适龄,拜堂后方能相见。
有一年,薛乡士到山外远游归来,全棚为乡士大办筵席庆贺,薛乡士很高兴,一边饮酒,一边畅谈沿途见闻,介绍山外男婚女嫁的自由幸福婚姻。
酒酣兴尽之时,把他最钟爱的幺女珍妹唤至身旁,吩咐道:"明天是月半节,你和姐姐们都可以穿上新衣服,上街玩一天,观赏秋景,只能一天,平时不得离棚"。
听罢,九姐妹感到喜从天降,三更起身,五更打扮,头缠印花折叠帕,身着红绿花边衣,腰围黑色金线绣花巾,脚穿镶花鞋,手戴亮闪闪的玉镯,打扮得花儿一样。
出得门来,山寨的小伙子远观近望,不离左右,以山歌相追,以眉目传情,九姐妹均在这天相中了如意郎君,直至踏月才归。
尔后,每到七月十二这天,她们就梳妆打扮,穿着一新,偷偷溜出家门,与邻里姊妹相邀上街,连续数年如故,积之成习,人们便称农历七月十二日为"女儿会"。
后来,每年这一天,劳累了一年的女儿们都不邀而同戴上首饰,穿上镶边衣裳,里长外短,层层翻新成笋壳状,这叫"节节高",表示富有和美观,并用花背篓背点土特产上街赶集,女儿云集,争奇斗妍,吸引着众多的年轻后生,后生们在集市上装作一副闲散悠然的模样,一双眼睛却滴溜溜地转,暗中寻找着心仪的小阿妹。
"土家女儿会"也被人们喻为"东方情人节"。
湖北恩施利川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湖北恩施利川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1. 在利川,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张和他的苗族朋友老李,一起经营着一片茶园,他们相互扶持,这不就像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兄弟姐妹的情谊吗?他们一起面对风雨,共同收获喜悦,不是很好地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吗?2. 还记得那次利川的节日庆典,土家族的阿妹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舞,汉族的小伙在旁边鼓掌喝彩,那场景热闹极了,这不就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吗?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丽展现吗?3. 有个利川的学校,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羌族的孩子给维吾尔族的孩子讲家乡的故事,回族的孩子教蒙古族的孩子跳特色舞蹈,他们其乐融融,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最好体现吗?4. 上次去利川的乡村,看到侗族的妇女和汉族的妇女一起织布,有说有笑,像极了亲姐妹。
她们通过手艺传承交流着彼此的文化,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紧密相连的证明吗?5. 利川的那一场洪水,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抗洪救灾。
壮族的大哥扛沙包,纳西族的大叔帮忙转移物资,大家众志成城,这不正如同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团结一心吗?6. 听说过利川那对不同民族的夫妻吧?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们的爱情不就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情感的交融吗?7. 在利川的市场里,藏族的商人与汉族的顾客愉快地讨价还价,最后还互相送上祝福。
这种和谐的交易氛围,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吗?8. 利川的文艺演出上,布依族的演员和瑶族的演员共同表演了一个精彩的节目,台下各族观众热烈鼓掌。
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欢乐与共的时刻吗?9. 利川的一个社区里,不同民族的居民一起过传统节日,彝族的火把、朝鲜族的歌舞,大家共享欢乐。
这不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多彩的生活吗?总之,在湖北恩施利川,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让这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
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
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
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
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
土家族的民间故事

土家族的民间故事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的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土家族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代表着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有关土家族民间故事的描述。
一、传说故事1. 【山神的恩赐】从前,在土家族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善良的村民叫小明。
一天,他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小明不禁心生怜悯,将它带回家养护。
没想到,这只小鸟竟然是山神化身。
山神感激地对小明说:“你的善良将得到回报,我会赐予你一件宝物。
”随后,小明家中的田地都变得肥沃,收成倍增。
小明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告诫大家要善待自然,共同保护自然环境。
2. 【勇敢的少女】很久以前,土家族的一个小姑娘叫小芳。
她勇敢正直,为人厚道。
有一天,她听说村庄中有一头狡猾的狼,为非作歹。
小芳决定去寻找狼的巢穴,帮助村庄恢复安宁。
她冒着危险,踏上了探险之旅。
最终,她找到了狼的巢穴,并成功制服了它。
村庄因小芳的勇敢而再次和平。
故事传承至今,成为土家族教育后代勇气和正义的典范。
二、寓意故事1. 【乌鸦报喜】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乌鸦被视为幸福和好运的象征。
有一则寓意故事说,一个村庄的农田连年大旱,庄稼凋零。
人们都非常沮丧,以为再也没有希望。
然而,一天早晨,一群乌鸦飞临村庄,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人们发现,这些乌鸦引来了一场大雨,农田因此恢复生机。
自那之后,当乌鸦出现在村庄附近时,人们都会感到欣喜,因为它们象征着好运与幸福。
2. 【水井的秘密】在土家族的一个小村庄中,有一口水井,当地人口口相传,说这口井有神奇的力量。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好奇地向井中投下一颗石子,并伸手摸了摸井壁。
他立刻感到一股温暖流过他的手臂,原来这口井能治愈疾病。
从那以后,人们用这口井的水治愈了很多病患,井水被尊为圣水,成为村子中人们的宝贵财富。
三、神话故事1. 【七仙女】传说中,土家族有七位才貌出众的仙女,她们住在群山之间的一座美丽湖中。
恩施民俗文化、高坪故事知识、历史文化

恩施民俗文化、高坪故事知识、历史文化“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庆团圆。
吃喝玩乐乐翻天,耍龙舞狮争上游……”每当听见这首欢快喜悦的歌谣时,我就想起了闻名全国的土家族山歌。
不仅如此,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也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外省市朋友所熟悉和认可。
现在,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过后才算是真正过完年”!而在每个节日里最为热闹非凡的要数正月十五了。
一、高坪故事知识。
《恩施州志》记载:“灯戏者,源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高坪灯戏历史悠久,是由民间花灯发展演变而成的,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鄂西南,自古有“一点红”之称。
主要分布在恩施城区及周边乡镇,属于恩施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专家考证,它与湖北荆楚灯彩同根同源,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每逢佳节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聚集在街头巷尾看戏赏灯,好不热闹。
二、民间传说。
《白虎关战役》、《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穆桂英征西》等。
相传,很早以前,恩施州城东门外住着一位姓杨的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名叫玉凤,长得如花似玉,聪慧贤淑。
一年冬天,员外请了几个木匠师傅做了两条龙,准备送给他的两个儿子,以祝愿他们像龙一样威武、强壮。
谁料,小儿子因玩火把房子烧毁了,父亲狠狠打了他一顿,并让他跪在堂屋的神龛前面壁思过。
小儿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折磨,便跑到后院去哭诉。
恰巧吕洞宾路过,问明原委后,就将小儿子带到白虎关。
老虎要吃掉他,吕洞宾赶忙用宝剑砍死了老虎,救下了小儿子。
为报答救命之恩,小儿子在白虎关修建了一座观音庙供奉观音菩萨。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白虎关改名为“白虎关”。
又因为在恩施的白虎关是由白虎而来,所以,这里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白虎的传说。
三、“十不出门”习俗是从古到今一直流行在我们恩施州的民间文化之中。
意思是说,正月十五那天,妇女不能出门,男子不能进寺庙,否则会对家庭或个人造成不利影响。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又称“灯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按照旧时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晚上,全家团聚,同饮合欢酒,共吃元宵,然后燃放烟花爆竹,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民间故事:“龙泉洞”的传说

民间故事:龙泉洞的传说
民间故事:“龙泉洞”的传说
恩施城外有个龙泉洞,又名“倒龙嵌”。
在清朝嘉庆年间,龙泉洞的地方大旱成灾。
老百姓无吃无穿,只好找些草根、树皮充饥。
有一天,龙泉洞忽然涌出许多鱼虾来。
人们非常高兴,就捉鱼捞虾,维持生活。
当地有个财主,要霸占龙泉洞,不准百姓到这里挑水、捉鱼捞虾。
百姓质问他:“水是天生有的,鱼是地皮生的,为什么不许弄?”为了活命,百姓还是到龙泉洞挑水、捉鱼捞虾。
说也奇怪,百姓们去,平安无事,可财主一到洞门前,洞内又叫又吼,泉水直翻,搞得财主惊心胆颤。
财主不敢去龙泉洞,却拦路抢劫老百姓的鱼虾。
老百姓只好等天黑以后,悄悄去挑水、捉鱼捞虾。
有户穷苦人家,只有父女两人。
老汉叫向发森,女儿叫向英琴,这天老汉摸去挑水、捉鱼,在回家路上被财主看见了,抢了鱼虾,倒泼了泉水。
向老汉昏倒在地上。
第二天早晨,向英琴把父亲背回家,就来到龙泉洞背水、捉鱼。
救父亲的活命要紧,财主带着凶帮赶来,又要抢夺。
见向英琴长得美貌,起了坏心,伸手拉住她,想侮辱她。
向英琴大声呼救,又抓又咬。
这时岩洞里轰隆作响,“昂”的一声,飞出一条青龙来,青龙飞腾盘旋,顿时天昏地暗。
财主吓得骨软筋酥,瘫在地上,那些恶奴家丁也呆若木鸡,倒在
坡旁。
青龙着地,口衔向英琴,送回家中,在老汉床前放下,随即吐出一颗亮晶晶的宝珠,送给了父女。
然后调转龙头,边往外飞,刚飞到洞口,就筋疲力尽,落了下来。
以后这洞就叫龙泉洞。
有关于恩施的民间传说故事

有关于恩施的民间传说故事恩施日报“人来人往”问恩施州城的很多地名的来历,恩施州城附近的很多地名不是太熟悉,要从相关的地图核对地名,又要是查找相符合的地方。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恩施民间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你们。
五峰山莲花池的传说施南城东的天池岭下,有一口莲花池,四周有五座山峰看守着。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焦土,很少人烟的地方。
有一年,东乡有个叫谭顺山的猎户,和父亲一起出山卖兽皮。
刚刚走到天池岭,忽然狂风大作,谭顺山一下子被卷到了空中。
后来他睁眼一看,自己躺在了一个松软的土堆上。
这时候已是半夜,四周黑蒙蒙的,谭顺山又饥又渴。
他使劲爬起来,猛然看见远处有一点亮光,金黄金黄格外耀眼。
他跑去一看,却见前面横着一口大塘,那金光是从水里面发出来的,把四周的山都照得有点亮了。
一,水中突然升起了一朵大莲花,扑鼻的香味不断从水面飘来,四周原来光秃秃的山上,慢慢长起一片树林。
过了一阵,天渐渐亮了。
谭顺山又惊又喜,赶忙回头找父亲。
找到父亲后,把昨夜看到的奇事讲了一遍。
父亲忙说:“这是神莲呀!” 他们回到山里,赶忙把遇到神莲的事告诉了乡亲们,大家邀伙结伴去看神莲。
后来,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有灵气,干脆和一些乡亲把家搬到了天池岭下,人们辛勤,使这一带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这事传到了施南府的于老爷耳里,这老爷心想:“把这神莲弄来献给皇上,定能得个高官。
”他赶忙派几个下人,化装成几个老百姓的样子溜达到天池岭,乘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莲花偷偷地采走了。
乡亲们不见了神莲,都非常着急,四周查访下落,于老爷生怕露了马脚,于是栽赃谭顺山父子,把他们捆起来投到了塘中……以后,神莲的下落,七说八不一,有的说神莲化作了一团大火,烧死了于老爷就腾云飞上了天;有的说,神莲又飞回了天池岭,化成了五座山峰,保护着大水塘。
居住在大水塘边上的人们,为了纪念神莲就给自己的山寨取名为“莲花池”。
周围的五座山峰就世世代代地守护着这个神池。
此后,这一带地方又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湖北恩施的历史典故

湖北恩施的历史典故恩施州,全称施鹤(州)地区,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
这里的人民,主要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运动中,从江西、湖南两省移民而来的汉族。
恩施的建制,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县,迄今271年;置州,有1236年的历史(1206—1821)。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
境内有巴(东)、建(始)、施(恩)、利(川)四县,面积约为XX平方公里。
恩施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有“山川深重,不似川楚”之说。
这里“冬寒有雪,夏热有雨”,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
恩施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劳动、斗争,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恩施州在古代是巴子国境域。
巴国因与楚国有矛盾,为楚国所灭。
楚国在巴地设置黔中郡。
秦国灭楚后,仍沿楚制在巴地设黔中郡。
西汉时,在巴地设置“巴郡”。
三国时,吴国改巴郡为“建平郡”。
晋朝时期,因避晋太祖司马昭的祖父司马懿之讳,改建平郡为“建平郡”。
唐朝时期,并入施州。
宋朝时期,又设置施州。
明、清两朝未变。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称“施南府”。
恩施在历史上是“楚蜀间一大都会”。
自秦以来,先后属黔中、巫郡、“孙吴仍为重镇”、楚国夔巫地、蜀汉“以亭侯之重镇”置之、西晋分属巴东郡巴东、建平两县、南北朝改属齐兴郡齐兴县、梁以后分属齐兴郡建始县和信陵郡巴东县、隋朝改属清江郡和信州郡巴东县、唐初属归州巴东郡和施州清江郡巴东县、五代初属前蜀和后唐的施州清江郡巴东县、北宋属夔州路施州清江郡巴东县、南宋属夔州路施州清江郡巴东县和利州路利川县、元属夔州路施州恩施县和利川县、明属湖广行省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和四川夔州府利川县、清初因明制属湖广行省湖北施南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置恩施县属归州;嘉庆十六年(1811年)升为直隶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厅为府;中华民国时期先后属湖北省荆南道、荆宜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湖北省宜昌专区、恩施专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西行政公署。
揭秘神秘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传说,此生必去一次!

揭秘神秘的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传说,此生必去一次!风格独特的山水之地。
不一样的山水造就了不一样的恩施土家人,不一样的山水造就了独具风格的土家建筑。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今天逗比就聊聊咱恩施土家人的吊脚楼,每一座吊脚楼都是一种别样的风景,一段美丽的故事,一个神奇的传说……为疲倦的心寻找一片净土!到恩施的大山去寻找它们吧!↓↓土家吊脚楼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土家吊脚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高悬地面,楼上住人,楼下杂用,通风干燥,能防毒蛇、野兽的危害。
又因居高临下,便于户与户之间呼唤应答,还以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而独具一格。
恩施农村土家人住房多为吊脚楼,常依山就势而建,起初不讲方位,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
后来开始讲究房屋的方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朝西。
房屋规模,小康户多为“五柱两骑”、“五柱四骑”,大户人家则有“七柱四骑”和“四合天井”大院。
吊脚楼民歌上央视▼一首优美的歌儿,带你认识吊脚楼。
可能很多人觉得吊脚楼是神秘的,不曾清楚神秘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儿有一个寨子也许足够展示古吊脚楼群的故事彭家寨彭家寨坐落在武陵山北麓,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境内。
全寨45户250余人,均系土家族。
彭家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色古香,被誉为“湖北土家第一寨”。
中国古建筑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臬先生在考察恩施州古建筑后撰文:“要挑选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准定宣恩彭家寨出马”。
并以歌咏赞叹:“未了武陵今世缘,贫年策杖觅桃源,人间幸有彭家寨,楼阁峥嵘住地仙”。
彭家寨始建于清末年间,是武陵山区土家族民居的典型选址,以其完美而集中的吊脚楼群而享誉中外。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旧称“干栏”、“阁栏”、“廊栏”等,自古流行于土家族群居地域。
山区山多田少,农民择地建房,为了适应山坡地形,吊脚楼形式成为首选。
恩施的历史故事

恩施的历史故事
恩施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历史悠久,有许多传说和故事。
据说,在古代恩施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善良而勇敢的女孩。
她的名字叫做阿娇。
在当时,这个小村庄每年都会受到一些野兽的侵袭。
人们生活在恐惧中,苦不堪言。
阿娇决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来保护村庄。
她每天都会在村子周围巡逻,寻找野兽的踪迹,并且制定了一些方法来防御野兽的攻击。
她还鼓励其他的村民也参与到防御工作中来。
通过阿娇的努力,这个小村庄终于得到了安宁,人们开始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为了纪念阿娇的贡献,村民将这个村庄命名为“恩施”,意思是“感恩之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智慧是克服困难和危险的关键。
阿娇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保护了她所在的村庄,使人们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感恩和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我们做出贡献的人,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表示感激。
恩施玉露传奇

恩施玉露传奇话说数百年前,侗族姚吴张毛四姓从贵州出发,辗转湘、川、鄂边缘地带寻找风水宝地,最终来到了恩施芭蕉黄连溪定居。
说来也巧,当时贵州汝南的小本行商蓝姓人家赶风水接踵而至,也来到了黄连溪落户创业。
四姓人家一见如故,非常投缘,随着时日延伸,往来逐渐密切起来,尤其是蓝毛两姓人家交往更为频繁。
当时芭蕉茶树遍布,盛产山茶,冬花春芽,奇香无比,蓝氏商务出身,交流广泛,毛氏世为农耕,精通五谷,双方商定,建一茶厂垒灶制茶。
毛氏负责采茶,蓝氏承担加工售卖。
因茶园偶有病虫为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年一度清明前的求神祭茶活动。
有祭祀歌流传至今:“正月采茶是新年,金簪一点开茶园,一点茶园十二亩,采茶姐妹貌如仙;二点茶园虫病死,留得茶园四季鲜;三点茶园四季发,头茶二茶三四千,金簪每年点过后,茶树兴盛万万年”。
此活动已演变成而今恩施市一年一度的茶叶文化节。
凡此活动,无论男女老少都踊跃参加。
其中有一项仪式,要求未婚、健康的少女采茶,一未婚青年男子制茶,同时要求在清明节前春光明媚的巳时至午时磁场最强的时段,采摘一芽一叶的鲜叶为原料制作祀祭贡品。
大约在清康熙庚申岁清明节举行祭祀仪式,蓝氏选派美男子蓝黔玉制茶,毛氏选送美女毛贵珍采茶。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恰巧两人早就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一对情深意浓的恋人。
是日,毛贵绿采茶归来,恰逢蓝黔玉一人在厂房内一边炒制茶叶,一边蒸饭,黔玉见贵绿归来,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贵珍也顾不得少女的羞涩,还未来得及卸下茶篮便箭步扑入情郎怀抱,两人忘情的拥抱亲妮,致使茶篮中的茶叶撒入饭甑内而不知晓。
不经意间,扑鼻的清香使他们从梦幻般的激情中复苏过来,徐徐睁开双眼,发现原来是撒落在甑中的茶叶汽蒸熟透后发出的香味,两人索性将蒸熟的茶叶搓制成针形条茶展示在众乡亲面前,观其形色如玉淡青,会其神两人之情如玉纯洁,便将所制茶叶称为“玉绿”,其色比炒青更为绿润和匀调,从而蒸青技术代代传承,并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后随其工艺的不断完善,所制产品形如松针,色如绿豆,品质独特,崭露头角,闻名于世,更其名为“玉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时候已是半夜,四周黑蒙蒙的,谭顺山又饥又渴。他使劲爬起来,猛然看见远处有一点亮光,金黄金黄格外耀眼。他跑去一看,却见前面横着一口大塘,那金光是从水里面发出来的,把四周的山都照得有点亮了。一时间,水中突然升起了一朵大莲花,扑鼻的香味不断从水面飘来,四周原来光秃秃的山上,慢慢长起一片树林。过了一阵,天渐渐亮了。
疙瘩不灰心,把牛撵上坡,回头帮老汉做竹绷子,边做边问,“您做的竹绷子捕多大的鱼?”老汉说:“小捕小鱼,大捕大鱼,箩筐大的竹绷子,捕得龙大的鱼”。疙瘩一听,暗自高兴,连忙回家做了个箩筐大的竹绷子。
孽龙又出来作乱。摆摆尾巴,大水淹北岸;踢踢腿,大水淹南岸。打个滚,潭里的石头飞上天,打得满山的房屋像米筛,满坡的良田成石滩。疙瘩气红了眼,提起大竹绷子就往龙潭跑。孽龙见有人来闯龙潭,张开血盆大嘴冲过来。孽龙看得真切,一下子将大竹绷子丢进龙口。一拉绳子,大竹绷子撑住了龙的嘴。
财主很贪心,第二天又一人暗自上山寻找黄金,来到一处岩边,又看到一块金子。刚要伸手去拿,突然岩边跳出一只黄额老虎,吓得他不顾一切,跑往家去,财主被老虎吃掉。
财主的家人带着很多人到处寻找,财主没找到,却捡到了财主的头巾,所以古人有时开玩笑说也叫“巾子坝”,(这也点牵强附会)。
其实“金子坝”,真是黄金地带,俗有“一籽落地,万谷归仓”之美誉。这地方,古往今来,家家富裕,人人幸福。
钻呀,钻呀,也不知道钻了多少昼夜,也不知道钻了多少路程。这天,小龙对大龙说:“哥哥,我们分开钻吧,钻两个洞口,水不是流的更多一些吗?”大龙觉得弟弟的话有道理,于是,兄弟俩就分开朝家乡的方向钻。钻呀,钻呀,忽然亮光一闪,洞钻穿了。大龙钻的洞在母猪岩的北头,小龙钻的洞在母猪岩的南头,那滔滔不绝的海水,从洞里哗哗地流出来了。从此恩施这带地方就变成了山明水秀的地方。
兄弟俩在海边转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下海的路,急得他两对大海高喊,“龙王开门!龙王开门!”海水总是翻着波浪,却不见一个虾兵蟹将。忽然,从远处走来一个柱拐杖的白胡老汉,兄弟俩连忙上前请教下海的门路。老人指着前面的一颗大榆树说:“你们在树上雷三拳,在树根上拍三掌,大海就会开门让路。”说完就飘飘离去。兄弟俩按照老人的指教行事,果然大海开了一条水路,兄弟俩直奔龙宫大殿,拜见老龙王,把借水的事叙说了一遍。
这时候的孽龙,好比强牛穿上鼻绳,天大的力气使不出来,疙瘩乖乖地拉着沿潭跑。到了潭口沙滩上,疙瘩抽出牛鞭就打,打得孽龙鳞片乱飞,磕头求饶,疙瘩才放过手。打这以后,孽龙再不敢兴妖作怪,大龙潭一直风平浪静。
“金鸭子”由来的传说
清江流经恩施州城东门的地方,名叫捡儿湾。不管哪年涨水,别的地方都淹了,就是这里淹不到。据当地老辈子传说,在捡儿湾岩砍下,有一只美丽的金鸭子。
乡亲们看到两股长流不断的水,却不见大龙和小龙回来,都怀念他们兄弟俩,就给大洞取名为“大龙洞”, 小洞取名为“小龙洞”。
“金子坝”由来的传说
“金子坝”古时又叫“巾子坝”,方圆二十余里。它的样子好像一朵莲花,所以古人常称这里是“观音坐莲”。人杰地灵,风水宝地。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有个姓秦的,一家七口,住在北边的山塝上。那里的田地很肥沃,俗有“一籽落地,万颗归仓”之美誉。田上的飞禽走兽也特别多。到了秋季后,秦家父子就在田边猎打野兽,有吃有卖,年积月累,家里很富裕。
“母猪笼”的由来传说
在恩施州城南面有一个叫母猪笼的地方,古代称为穿洞大包。附近有个财主,诡计多端。看见别人的钱财,他总要想方设法欺骗到手。
财主家有两个放猪娃,大的十三岁,小的十一岁,都是王宝城的儿子。一天,财主的恶婆娘要他俩到穿洞河坡上去放猪。山高坡陡,有几头猪儿溜滚到穿洞河里去了。
说也奇怪,那群猪在后边也跟着他们来了。古人常言道,“猪来穷,祸事到;狗来富,没事找”。王宝城觉得很不吉利。急忙向外边赶猪,不管怎么撵,它们总是不走。王宝城想“人畜一般,天黑了,它们就在这儿算了,反正明天有人来找。”要儿子捞捆稻草,铺在屋的当头;又叫老伴提两桶潲水来喂它们,那猪吃了后相安无事地睡在草上。
山塝外的人知道了,便邀伙结伴,找秦家父子带路猎兽。秦家父子带着人们穿密林,攀藤葛,在荒林到处找。刚到林中,看见一群锦鸡,便追赶捕捉。秦家父子在山塝上住习惯了,自然跑得最快,追赶到“普陀岩”边,锦鸡不见了,却在岩边捡到一块金子。从此这里的人们把这里称之为“金子坝”。
坝湾有个大财主,认为金子就是锦鸡变的,便一人暗在这一带找金子。他在山塝找来找去,忽然又见到一群锦鸡,追到另一处岩边,碰巧也捡到一块金子。他自然欢喜不尽。
龙洞河的神话传说
恩施城北有两个龙洞,洞里流出来的水四季不断。传说这水是从东海流过来的。
在很古很古以前,恩施到处是一片焦土,老天爷不下雨,庄稼得不到收,居住在这里的土著百姓,日子十分清贫。
在母猪岩附近,住着黄家两兄弟,哥哥叫大龙,弟弟叫小龙。兄弟俩看到地里的禾苗枯黄,乡亲们个个焦愁,心里十分难过,便商议去东海找龙王借水。兄弟俩告别了乡亲,背着干粮和草鞋就上路了。干粮吃完了就吃野果,草鞋穿烂了就打赤脚,他们翻了七七四十九道山,趟过了七七四十九条河,终于来到了东海边。
财主的家丁们听到喊声,来到大坑边,只见大坑被大树包围的黑压压的,像猪笼子一样,不知深浅,都不敢下去。他们借着月光一看,有无数头猪把财主又撬又拱,又拖又咬,财主直滚到消水坑里死了。后来,这里的村民就把这个大坑取名为“母猪笼”。
“大龙潭”的传说 城外清江边上大龙潭又叫打龙潭。从前,潭里住着一条孽龙,吃饱了鱼虾,就在潭里兴风作浪,掀翻江中的船只,淹毁两岸的庄稼。老百姓吃够了他的苦头,就去求山菩萨治龙。山菩萨说:“我管得了山里管不了水里,没法治它。不过,听说它身上有三块反鳞,只要把反鳞打掉,它就会变老实”。
他又惊又喜,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忽然,金鸭子开口讲话了,“老阿公,放了我吧,我会报答你的”。田阿公说,“要我放你好办,可你得答应我一件事。”金鸭子说,“那样的事?”“帮我在水里赶出鱼来,因我打不到鱼,知府老爷就会打我,还要盖印封我的茅屋,没收我的小船”。说着,田阿公竟流下了眼泪。金鸭子点了点头说,“这好办,我帮你”。
谁也没有本事去打龙,孽龙照样为非作歹。年复一年,潭南岸出了个姓柴的放牛娃,个子生得矮小,爹妈给他取名叫疙瘩。疙瘩三岁能识地里百样草,六岁能辨山上千种树,九岁能和牯牛摔“抱滚”,十二岁爬悬崖擒飞鼠。疙瘩见龙潭年年不得安宁,起誓要制服孽龙,为民除害。
有一天,疙瘩出门放牛,见到三个人,一个是捕虎的,一个是捕鸟的,一个是捕鱼的。疙瘩走到捕虎的人前面请教制服孽龙办法,捕虎人说:“捕虎用陷阱,龙不走地上,我的办法没有用,你去问捕鸟的”。捕鸟的人说:“捕鸟要下套子,龙不入山林,我的办法没有用,你去问捕鱼的”。捕鱼的是个白胡老汉,正忙着做竹绷子(炸鱼用具),不理会疙瘩。
财主和家丁们又到包上撵猪。那群猪,一会儿穿密林,一会儿钻刺蓬,一会儿拱草笼,在包上东窜西窜,搞得他们身上撞起乌包,脸上挂起了血口子,衣服刮破了,鞋子窜烂了。已经到了天黑,连一根猪毛也没有抓到手。
最后撵到大坑边,那群猪全部钻到了大坑里去了。财主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跟着跳了下去,那些猪又拱又咬,财主大声喊救命,拼命往坑上爬。刚爬到坑边,忽然草丛中有跳出一只大母猪,用嘴把财主又拱到大坑里去了。
乡亲们不见了神莲,都非常着急,四周查访下落,于老爷生怕露了马脚,于是栽赃谭顺山父子,把他们捆起来投到了塘中 ……
以后,神莲的下落,七说八不一,有的说神莲化作了一团大火,烧死了于老爷就腾云飞上了天;有的说,神莲又飞回了天池岭,化成了五座山峰,保护着大水塘。居住在大水塘边上的人们,为了纪念神莲就给自己的山寨取名为“莲花池”。周围的五座山峰就世世代代地守护着这个神池。此后,这一带地方又变成了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
田阿公实在无法,只好驾船到捡儿湾的深水潭里去下网捕鱼。他划着船儿,撒了一网又一网,竟连虾也没有捞到一个。太阳偏西,打麻眼了,田阿公心里又急又气,就靠岩边撒下最后一网。他喘了口气,然后慢慢地收网。心里七上八下的,担心又会落空,回去无法向官府交鱼。他收着收着,觉得这一网很重,等网出水时,忽见水面上闪出道道金光。急忙将网提到船上,仔细一看,是一只黄灿灿的金鸭子。
天快要黑了,王宝城一家更加忧愁起来,要是有人来找这群猪,那不是祸上加祸吗?
却说,财主的家丁们抬着装着猪的轿子使劲地跑,累得满头大汗。母猪在轿子里乱拱乱撞,小猪又叫又跳。来到穿洞大包边,两头猪儿从轿子里拱出来跑了。在一路的财主急忙喊,“”住轿,赶快抓猪”。哪知轿子刚放下,那群猪全部跑到了穿洞大包上去了。
常言道,“惹了祸事多焦愁,逼人忧虑心烦闷”。这天晚上,全家没有睡好觉,鼓着眼睛等到天亮。天亮财主找上门来要赔猪,财主的事难办呀。
天刚亮,财主带着家丁,乘着娇子,来了。他老远就大吼大叫要赔猪。若赔不起他们就放火烧茅草棚。那群猪就从屋的当头跑了出来,站在外边,“咯哼咯哼”地叫。财主看见那些猪油光水滑,膘肥肉壮,就说“有猪不赔,休想赖掉”。家丁们脚慌手乱地抢猪,抓了一大阵,一头猪也没有逮住。财主拉开圈子围着抓,那些猪全部跑到轿子里去了。财主赶快叫家丁把轿子抬起跑了。
恩施日报“人来人往”问恩施州城的很多地名的来历,恩施州城附近的很多地名不是太熟悉,要从相关的地图核对地名,又要是查找相符合的地方。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恩施民间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你们。
五峰山莲花池的传说
施南城东的天池岭下,有一口莲花池,四周有五座山峰看守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芜焦土,很少人烟的地方。
清朝道光年间,施南府来了一位姓胡的知府。胡知府看中了捡儿湾,便令人赶走百姓,把衙门建在那里。胡知府生性贪婪,把土著人不当人。他仗着手中的大印,来不来就戳印捉人。满城的百姓对胡知府的大印又恨又怕。
有一个田阿公,常在清江河里打鱼。胡知府限他每天交一筐清江鱼,交不出来就捉去打屁股。田阿公无奈,只得每天早出晚归下河打鱼。可因田阿公生了一场大病,有两天没能交鱼。胡知府就要盖印封门收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