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比较

合集下载

四大文献分类法的对比

四大文献分类法的对比
• 基本部类:分类表分为5大部类(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 基本大类:共有25 大类 • 编制体制:以科学分类为基础分类。《科
图法》是体系分类法,类目采取层层划分、 详细展开的方式,形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类 目体系。
《资料法》
• 基本部类: • 基本大类:总共分为38个大类 • 编制体制:将《中图法》中由“T工业技术”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对比
《中图法》《科图法》 《人大法》《资料法》
——by 516宿舍
我们的分工
• 收集资料:吴&赖 • 整理资料:扶&陈 • PPT制作:钟 • 上台演讲:温
四者之间的比较
•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历程
•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体系结构 • 比较四者的标记系统 • 比较四者的复分表
四种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历程
• 基本大类:共有17个基本大类 • 编制体制:各类体制,大体一致,分为两部分。
凡属于本类总的理论、学科概况、学科史、综合 性的标准和规范、通用技术与方法等类目都列于 本类的前面,用圆括号弧把号码括起来;凡属于 本类其他的同等类目,列于前述类目的后面,只 表明类号,不用圆括弧,以示区别。
《科图法》ຫໍສະໝຸດ 《资料法》• 种类:采用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
• 编制制度:基本上采用层累制标记制,为了适应 类列的展开,也采用了八分法、双位制、借号法 等灵活的编号方法。
• 辅助标记符号:与《中图法》一样采用了推荐符 号、起讫符号(起止符号)、交替符号、联合符 号等辅助符号。此外还采用了通用任务标志符号 “‘’”与通用环境标志符号“《》”,分别用于 区分人物特征和环境特征。并可以在全表中广泛 采用联合组配(即“+”号组配)、复分组配与关 联组配。这实际上就是采用自由组配。

中国图书“七分法”和“四分法”的演变

中国图书“七分法”和“四分法”的演变
,
但 限 于 水 平 和 篇幅
只 从 分 类史 上
七 分法


四 分 法 ” 的 分 类思 想 技

方 法演 变的角度 进行论述


分 类 的萌 芽和 刘 氏父 子 的

七分法


图书资料的分类是 随着历史 文化 的发 展而产 生 的
和 行简
,
远 古 时期我国 记 录 知 识 的载体是 甲骨
,
从 《 殷虚书 契 前 编 》卷 五
侍 医 李柱 国 校方 技 ”
由国家对所

藏 图 书进 行 了 一 次大 规 模 的 整理 刘向通 经 术

,
能 文章

又是 皇 族 的 本家
所 以 奉敷 负责 校理 皇 家 图书 馆 一 天禄 阁的藏
,
先 后 达 二 十年

详 细情 况 就不 清楚 了
,
、 、
远古文 化还很不 发 达
:
学术 由官府 垄断
;
书籍也 由各官 分管 掌则


《 周 礼 》一 书 记 载着设官
,

太 师 掌建 邦 之 六典
;
掌法
;
小史 掌邦 国 之 志

… … 司 士掌群 书 之
,
司 民掌 万 民 之 数 目 法律
、 、
春官大 师教 六 师
、 、
但 就 目前 图 书 馆学界 的有关 文 章 来
,
大 多局限 于 对古 代某 一 部分 类法 的 简介或评 述
,
而 现有 图书分类 学教材 中 的 有 关古 代 图 想 对我 国古 代 图 书分 类法 的 源 流提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范畴, 因此刘 歆 实际 上是 用六 分法 分类 群 书 。其 著 录
层 次是 , 略下 有 种 , 下有 家 , 种 家下 列 书名 。全 书共六
勖因魏《 中经 》 更著《 簿 》” J ∽《 新 。 ( n 新簿 》 按 四部 分 是 类法 , 那么作 为它 主要 依据 的《 中经 》 也应 是 一部 以四 部来分类 的国家 图书 目录 , 对我 国 图书分 类 的四分 法 做 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 。
而子 犹先 于史 。至 李充 为著 作 郎 , 分 四部 , 重 五经 为
甲部 , 史部 为 乙部 , 子 为丙 部 , 赋 为 丁部 , 诸 诗 而经 史 子集 之次 始定 。ll 四部 分类 法发 端 于 苟 勖 , 渐 ”5 ( 逐 代替六 部分 类法 而 成 为 官 修 目录 的基 本 规 范 。但 六
中国古 代 的文 献 典 籍 , 如 烟 海 。历 代 著 录 文 浩
献者, 不计其 数 。分类 工 作 是著 录文 献 的基 本 要 求 。
子 文献分 成两 个层 次 , 是 对 文 献 的初 步分 类 , 文 这 是 献 分类思 想 的发展 。 西 汉时 , 继 承 前 人文 献 分类 思 想 的基础 上 , 在 已
术数 : 文 、 形 、 数 、 天 五 历 蓍龟 、 占、 法 ; 杂 形 方技 : 医理 、 经方 、 中 、 房 神仙 。 《 艺文 志 》 论在 篇 章结 构 、 文 和书 目的结 合及 无 序 分类 的合理 性 等方 面 , 较《 略 》 明显 的进步 。对 都 七 有 同类 中分类 较 多 的 文 献 , 采 取 了分 阶 段 著 录 的 办 还 法 。例 如赋 ,艺 文志 》 采用 了“ 《 就 屈原 以下 ” “ 、苟卿 以

历史类中国图书分类法

历史类中国图书分类法

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史学的哲学基础社会发展理论史学专论年代学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法历史写法历史学习法史学史世界中国世界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研究、考订、评论东方学年表普及读物上古史(公元前世纪以前)古代史(公元前世纪~公元年)古代东方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中世纪史(~年)早期封建社会(~世纪)中期封建社会(~世纪)后期封建社会(~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年)阿拉伯帝国(~年)近代史(~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巴黎公社前夕(~年)巴黎公社至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年)现代史(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民族史志中国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古代史籍纪传体史书合刻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公牍、档案诏令、奏议笔记、掌故、旧闻、回忆录研究、考订、评论中国学、汉学年表普及读物原始社会(约万年前~多年前)奴隶社会(约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三代(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夏(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商(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西周(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史料春秋(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封建社会(公元前~公元年)战国(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秦、汉(公元前~公元年)秦(公元前~公元前年)农民起义汉(公元前~公元年)西汉(公元前~公元年)农民起义东汉(~年)农民起义三国、晋、南北朝(~年)。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21
二、古籍分类

集部[“集(雧)”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群鸟在
木也”。引申为汇集、聚集等意义。集部书大都带有 汇集、综合性质。个人作品综合集称为别集,诸家作 品综合集称为总集。当然,集部除包括历代诗、文、 赋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外,也包括对各种作品进行评论 及文学理论的著作。总之,诗文、词曲等文学作品集 入此,文学理论之书亦入此]
6
二、古籍分类

(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 整体分爲經、史、子、集、叢五部,各部又分 类,有的类又分属,属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 具体类目如下:
7
二、古籍分类

经部[“经”是指织布时的竖线,人们只有先把竖线排
好,才能用横着的纬线织出布来。古人由此引申认为, 儒家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 证,因此把它称为“经”。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 最初只有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 传)。到了唐代有“九经”之说,宋代又发展为“十 三经”。另外,古代经部的书除了包括儒家诸经外, 还包含有“小学”(即今天的语言文字学)类的书。 总之,儒家尊崇十三经之正文与注释、研究经文之书 入此,传统语言文字学与谶纬之书亦入此]
20
二、古籍分类



小说类 笔记(杂事 异闻[神怪小说入此,如《山海经》、《穆天子传》、 《白猿传》、《太平广记》、《夷坚志》、《五色线》等书] 琐 语[小品文入此,如《玉堂丛语》、《耳新》、《女才子》等书入 此] 谐谑[笑话之书入此,如《开颜集》、《山中一夕话》、《古 笑史》等书]) 短篇 长篇(讲史 人情 神怪) 类书类[从许多图书中采录材料,分门别类按一定体系编辑而成之 书入此]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注疏 撰述 语录 纂集 史传 音义 目录 杂撰 附[释、 道以外宗教之书入此]) 道家类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0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 哲学 20. 社会科学(总论) 21. 历史、历史学 27. 经济、经济学 31. 政治、社会生活 34. 法律、法学 36. 军事、军事学 37.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41. 语言、文学 42. 文学 48. 艺术 49. 无神论、宗教学 50. 自然科学(总论) 51. 数学 52. 力学 53. 物理学
《七略》(七分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
略,方技略;佚失)------西汉刘向,刘韵父子
《七志》(九分法:九篇条例,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
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道经,佛经)-----------宋朝王俭

《七录》(七分法: 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 佛法路,仙道路)---------五代十国梁国阮孝绪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夏李南 2009-3-27
A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基本流程
分类与加 工
典藏(文 献调拨)
文献采访
流通阅览
B
图书分类及加工
图书分类的任务概括起来有: 1,揭示每种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 2,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集在一起; 3,根据各类图书间的亲疏关系把藏书组成一个系统。 对图书分类的要求是: 确认图书,归类正确 前后一致,位置固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简称《东北法》)----1948年8月东北图书馆 《图书分类新法》(简称《山东法》)-----1951年山东省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1952年中
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法》)------1956年文 化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1954年中 国科学院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简称《武大法》)------1958年武汉大学图 书馆学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1975年《中图法》 编委会

“四库分类法”和《中图法》对古籍文献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

“四库分类法”和《中图法》对古籍文献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

( 中国农业 大 学 图” 是 中国传统的 图书分类法 , 也是 目前我 国古籍文献的主要 分类方法。“ 四库分类 法” 的礼教
价值 内核使其与现代 图书分类体 系相互独立。文章就“ 四库分类 法” 和《 中图法》 划分 古籍文献的 关联 性及各 自局
限性 进 行 探 讨 , 试 建立二者的对应关 系, 为古籍文献的统一分类提供依据 。
四川 图书馆 学报
2 0 1 4年 1 期 总第 1 9 7期
文章 编号 : 1 0 0 3— 7 1 3 6 ( 2 0 1 4 ) O 1 — 0 0 8 0— 0 4
“ 四库分类法" 和《 中 图法》 对古籍文献 分类的局限与关联探讨
王雪荻 , 潘 薇
1 0 0 0 9 1 )
3 “ 四库 分类 法” 在 古籍 利 用方 面的 局 限性
鱼虫之分 , 涉猎范围甚广 , 其 中的花草树木谱录又与
农 家 类 的 园艺 之 属 多 有 重 叠 。 “ 四库 分 类 法 ” 在 类 分 功 能上 的 缺 失 是 其 特 点 , 正 如 古 人 所 谓 “目录 之 兴, 欲使 正教 伦 理 、 金 言有绪 、 提 纲举要 , 万 然 可 观 也 ”, 端正 人们 著 书立 说 的 方 向是 其 主 要 目的 , 而 划
树 形 等级结 构 ; “ 四库分 类 法 ” 的一级 类 目意 象性 较 大, 不 具备 实质 的类 分 功能 , 从 四十 四个二 级类 目开
类功能则像极 了中国人 的写意画, 讲究以意概形 , 没
有 严 格 的界 限 。但 是这 种意 象性 也制 约 了今 天人 们 对“ 四库分 类法 ” 的理解 和应 用 。
现与 现代 图书 同步 的计算 机化 管理带 来制 约 。本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

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图书分类是通过对图书的管理、归类进行图书管理,这是图书管理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收集和保管、利用图书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类方法,迅速实现查阅,对学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图书分类过程,要根据图书的内容、形式和题材,坚持便于利用的目的进行归类。

了解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对治学过程中了解我国学术渊源和演变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图书分类定义和意义图书分类就是根据图书内容、形式、题材,按照一定的分类法,进行图书整理,同时给予其相应的分类号,以便按号进行图书排架和组织分类目录。

其结果是把学科相同的书聚积在一起,以便图书馆科学管理和供读者按类查书。

图书分类意义在于揭示每种文献的内容性质和其他特征;把相同的文献集中在一起,把不同的文献区别开来;根据各类文献之间的关系组织成一个系统;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状况,了解学术盛衰。

了解学术源流和学术演变,为读书治学指示门径。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

”(《十七史商榷》卷一)又云:“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卷七)二、图书分类的历史演变1.我国最早的文献分类法,有史可查的是《七略》。

汉惠帝元年(前194)除挟书律。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

又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

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写成一部总的图书目录,叫做《七略》。

他将国家图书分为七略,主要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诗赋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为总论,六略又细分为三十八小类。

实际上只有六分法。

辑略,即概说;六艺略包含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共九种129家2926篇;诸子略包含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共十种187家4546篇;诗赋略包含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共五种102家1232篇;兵书略包含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共四种66家1375篇;术数略包含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共六种110家2157卷;方技略包含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共四种36家857卷。

我国古籍分类法

我国古籍分类法

同,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 再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信息整序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区分开来, 并归入一定的类。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 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第一节《七略》分类法也叫做六分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 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讲的即:真正的文献分类法。

汉代,文化学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文献种类与数量骤增,文献收藏利用频繁,文献组织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出现了官修、史探、专着三大类型的目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奠定了我国文献组织的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文献组织也从简单幼稚走向成熟。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对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将所收的书编成目录, 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即《七略》。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

《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着作,它反映了西汉一代典籍之盛。

它着录的图书分为6 大类、38 种、603 家, 13, 219 卷。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书目, 也是我国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的真正开创。

《七略》的6 大类、38 种分类体系中反映了孔子的六艺知识分类思想。

图书分类法简史

图书分类法简史

图书分类法简史自从有了图书的收藏,也就有了对图书的分类的研究。

从西汉到现代,我国先后出现了《七略》、《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有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

1 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七略》原书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汉书〃艺文志》识其概貌。

《七略》将当时的图书分七种,分别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序,因而《七略》实际上是把图书分为六种,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体系。

2 四分法:四部分类法始创于荀勖。

据《隋志序》“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以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中经新簿》将图书发为甲、乙、丙、丁四部。

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在《中经新簿》基础上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

《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经、史、子、集的专名,成为我国第二部综合性的图书目录。

清乾乾隆时纪昀等奉剌编制《四库全书总目》,成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把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另一大体系。

3 古代其它一些分类法:除《七略》、四部外,我国还有一些其它的分类法,最主要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

该书标新立异地将图书“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体系完备,精详周到。

但因为不是“正统”,影响不是很大。

4 近现代的分类法:我国近代,由于西学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新的的分类法:《西学书目表》、《古越藏书楼书目》、《南洋中学藏书目》等,打破了四部分类的传统,摆脱了尊儒思想。

1910年,《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传入中国,此后中国图书分类法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出现了一批“仿”“补”“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分类法,如《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十进分类法》等。

解放后,我国先后出版了30多种综合性和专门性的分类法。

论《中图法》传统书籍分类之弊

论《中图法》传统书籍分类之弊

论《中图法》传统书籍分类之弊摘要:《中图法》和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方法有本质的差别,其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处理中国古代传统文献的过程中仍旧有某些不足之处,其科学性未必对于所有图书文献的分类都是合理的。

现代图书馆在类分古代文献的时候,应注重对我国旧有的传统学术成果(比如版本学、目录学)的利用和传承。

关键词:《中图法》;四部分类法;缺陷我国现代图书馆在图书分类管理方面依据和使用的图书分类法主要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到2010年,《中图法》已经修订出版了第5版,广泛应用于各种图书馆及情报系统,对中国现代图书管理意义重大。

但是,《中图法》在使用过程中仍旧有某些不足之处,已经有许多学者指出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1]。

实际上,在对待中国传统文献方面,《中图法》在分类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中图法》与中国传统图书分类法的区别《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是在5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组成22个大类。

5大基本部类分别为马列毛邓、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综合性图书[2],涵盖了现代科学的全部文献内容。

从应用上来说,《中图法》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作为标记符号,分类详细简明,便于读者检索。

可以说,《中图法》的设计体系是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的,基本上也是和国际上通用的图书分类法接轨的。

《中图法》与国内外其他图书分类法相比较而言,编制产生的年代要晚一些,应用时间也不算太长,但相对其他图书分类法来说还是比较完善的。

应该说,在现代图书管理方面,《中图法》的使用是很有科学性的,也适应中国绝大多数图书的分类原则。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献分类方法主要是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分别为经、史、子、集,自魏晋时代以来萌发一直使用到清代,沿用时间长达一千余年。

四部分类法的四分方式比《中图法》简明很多,而且主要包括的都是古代的人文学科的图书,自然科学类的书籍设置只是子部术数类的一小部分。

显然,这是与《中图法》截然不同的分类方式。

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之一。

“经”、“史”、“子”、“集”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所有书籍。

“经”是指经书。

其中主要包括《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谶纬等。

其它还有小学、训诂、文字学之类“人人习用之文字”。

“史”是指的历史著作。

其中主要包括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十三类。

“子”是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其中主要包括道家、法家、名家、兵家、释家等书。

此外,农、医药、天文、历数、五行、小说等凡能成一家之言的书也包括在这里面,共十三类。

“集”是指诗词文集。

其中主要包括《楚辞》、“别集”“总集”三类。

(集一人之诗文为一书,称“别集”;集多人之诗文为一书,称“总集”。


四部分类法比较简明扼要,眉目也比较清楚,各种不同门类的古书大致都可以包括在内了。

同时每一类书,仿照《汉书·艺文志》体例,简要地把各家的学术源流演变情况都以总序、小序的形式作了说明,这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唐以前各种古籍的由来及其分流情况,
增长许多书的知识,如前面所说,由于分类比《七略》更为细密,这样也就更便于查阅。

四部分类法 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 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一种,它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这种分类法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1. 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2. 史部:主要收录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志等内容。

3. 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孟子》、《荀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4. 集部:主要收录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文学创作、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剑南诗稿是指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部诗集,名为《杜工部集》。

这部诗集收录了杜甫在四川剑南地区的一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民生疾苦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

剑南诗稿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经典古籍分类知识

经典古籍分类知识
22
二、古籍分类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个人诗、文、赋等文学作品集入此。有的个人著
作中即有诗文,也有经、史、子部其他内容,若散在各卷中,则 仍视为别集;各自独立成书,则视为自著丛书]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23
二、古籍分类
总集类[收録二人以上诗文之书入此] 丛编[二人以上独立诗文集汇刻之书入此]
(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 整体分爲經、史、子、集、叢五部,各部又分
类,有的类又分属,属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 具体类目如下:
7
二、古籍分类
经部[“经”是指织布时的竖线,人们只有先把竖线排
好,才能用横着的纬线织出布来。古人由此引申认为, 儒家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 证,因此把它称为“经”。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 最初只有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 传)。到了唐代有“九经”之说,宋代又发展为“十 三经”。另外,古代经部的书除了包括儒家诸经外, 还包含有“小学”(即今天的语言文字学)类的书。 总之,儒家尊崇十三经之正文与注释、研究经文之书 入此,传统语言文字学与谶纬之书亦入此]
20
二、古籍分类
小说类 笔记(杂事 异闻[神怪小说入此,如《山海经》、《穆天子传》、
《白猿传》、《太平广记》、《夷坚志》、《五色线》等书] 琐 语[小品文入此,如《玉堂丛语》、《耳新》、《女才子》等书入 此] 谐谑[笑话之书入此,如《开颜集》、《山中一夕话》、《古 笑史》等书]) 短篇 长篇(讲史 人情 神怪) 类书类[从许多图书中采录材料,分门别类按一定体系编辑而成之 书入此]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注疏 撰述 语录 纂集 史传 音义 目录 杂撰 附[释、 道以外宗教之书入此]) 道家类

中国图书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进过程目录者,学术之史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的书籍文献目录,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一门传统的学问。

它之所以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于其有科学的分类和每类之科学分类序。

正如《通志·校雠略》所说的:“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

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

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

”这说明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从创造文字起,就有记录了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及源远流长的书籍史,这也要求我国图书分类法出现比较早。

在公元前一世纪,刘向父子把周秦以来逐渐发展的分类思想,运用到整理图书上,终于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综合分类图书总目——《七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图书分类法从古代演变至近代、现代,却未一脉相承发展,而是出现了断代的特征。

古代书籍纯粹采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而近代、现代则完全吸收了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图书分类法演变发展史的最大的最重要的特征。

那中国图书分类法演进过程究竟怎样?中国图书分类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流传下来记录文字的简策整编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即为图书的六大分类。

“六艺”是图书分类的雏形,具备图书分类的框架,“为以后图书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汉初,吸取秦时的“焚书坑儒”的教训,西汉初期的皇帝,实行黄老之治,在修养生息,发展国力同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注重民间图书搜集和收藏。

皇家藏书在这时期迅速增加,经过初步整理,大致分为律令、军法、章程和礼仪四大类。

这可能是一次比较正规的图书分类。

在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等一批专业人员就奉命,校定皇家宫廷藏书。

他们的分工主要按照学术的性质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个整理组。

刘向坚持工作了尽20年,他还给每种书撰写叙录一篇,内容包括篇目、校定过程和全书大意等。

有人将其汇聚成书称《别录》,《别录》就是“别集众录”的意思。

史部的分类

史部的分类

史部的分类史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图书分类,按照其分类来看,史部可以分为十二种不同的类别。

本文将按照这十二种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史部的内容和特点。

一、经部经部是史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别,包括了儒家经典和其他学派的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礼记》等,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其他学派的经典著作包括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作品。

经部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二、史部史部主要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包括了正史和野史。

正史是古代官方编写的历史记载,如《史记》、《汉书》等;野史则是民间编写的历史记载,如《资治通鉴》等。

史部中的作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子部子部是史部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子部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有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

其中包括了儒家经典注释、文学名著、诗歌、音乐等作品,涵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四、集部集部是史部中一个比较广泛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文集和选集。

文集是指某一位作者的多篇作品集合,如《唐文粹》、《宋诗选》等;选集则是指从不同作者的作品中选取一部分进行整理和编辑,如《全唐诗》、《文选》等。

集部中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了古代文化、文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五、古籍类古籍类是史部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文献和典籍。

这些古籍包括了古代的医学著作、法律典籍、天文历法等。

古籍类的作品大多是古代智慧和知识的结晶,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医学、法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六、子部类子部类是史部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子部类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有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

其中包括了儒家经典注释、文学名著、诗歌、音乐等作品,涵盖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七、集部类集部类是史部中一个比较广泛的类别,它主要收录了古代的文集和选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 前 世 孔子 把当 时 的史 册 定为 艺 也 就是 将 图 分 为 大类 即诗 书 礼 乐
春秋
,
“六

,

思。


艺 是 孔 子对 当时 学 术 流派 的 系 统 总结 同 时 也体现 了他 的 书 分 类 想 这 一 想 虽 未 构 成 据 组 织
,
,
,
图书 的分类体 系 还 不 能 称 其 为 图书 分 类 法 但 它 却 为 我 国 古代 图 书 分类 法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二 《汉 志 》 《七 志 》 《七


,


七 略 之 后 仿 照 七 略 体系 编 制分类 法 的大有 人在 其 中有 一 定 代表性 的 当 推 东 汉班 固 的 汉 书





,

艺 文 志 南北 朝 齐 王 俭 的 七 志 梁 阮 孝 绪 的 七 录 它 们构 成 了我 国古 代 图 书 分 类 法 的 一 大 系统
东 汉班、 固编 撰 的
《汉 书

艺文志、》
简称
《汉 志
,

是 继 《七 略 》之 后 又 一 部 影 响 较 大 的 图书 分 类 目录







矛。 《

汉 志 的体 系如 下 六 艺 略 诸 子 略 兵书 略 诗 赋 略 数术略 方 技
汉 志 在 大 类设置 类 目安
,

,
,
《略
,


排 上 与 《七 略 差 异 不 大
,



更 改 类 名 , 六 艺略 改 为经 典 志 诸子 略 改 为 诸子 志 兵 书 略



改 为 军 书 志 诗 赋略 改 为文 翰 志 数 术 略 改 为 阴 阳 志 方 技 略 改 为 术 艺志
增 设 “ 图 谱 志” , 以 收 录 图 谱
,


典 突 破 了刘 欲 收 书 不 收 图 的 例
,
,
《七 略 汐 分 类 法 是 以 书 立 类 也就 说 它 的 类 目 设 置不 是 向壁 虚 造 而 是 依 据 当时 存有 的 图 书 来 立 类


书、

书、

在汉
很长 一

的 当时 经
诸子 诗赋 兵
数 术 方 技 之 书的 确 很 多 早
武帝前

时 期 内 经 书就 是
,



士 子们 的教 科 书 其 数之 多 言 而喻 武 帝 后




七基

七录 将全部 书组 成 录 本 大类

以 出,
个部 类 的分类 体 系 从基 本大类
可看


,




七 录 才是 真 正 的 七 分 法 每 一 大 类 都 能 分 书 七 录 的 分 类体 系 已 与 七 志 有 很 大 的 区 别
增加了
新 的类 目 。 为 史 书立 了 专类 “ 纪 传 录 ” 为 佛教 著 作 立 了专 类 “ 佛 法 录 ” 为道 教 著 作 立 了专 类 “ 仙 道录 ”
侧去了
,

”,
,
三 方 面 的 内 容 一是 删去 了 辑 略 将 其 内容 分 而 治 之 成 为 真 正 的六 分 法体 系 二 是 删去 了 一 些题 解 三

是 删去 了重 复 著录 之书





汉 志 还 调 整 了 七 略 中某 些 图 书 的 归属
,






,
由 此 看 来 说 汉 志 完全 因 袭 七 略 是不 符 合事 实 的 汉 志 的 历 史 价值 在 于 一 方 面 它 是 我 国 先
《安 徽 史学 》
年第 期
中 国 古 代主要 图书 分 类法的 比较
伍 昭泉
图 书 分类 法 是 在 有 了图 书 以 后 , 并 随着 图书 文 献 的 日益 增 多 , 人 们 为 了系 统地 组 织和 有 效 地 利 用 图
书 , 才逐 渐 形 成 和 发展 起 来的


,
书六
,



易 、

,
切 图 书 纳 入 统一 的体 系之 中 以 佛 道 为 附 一 方 面 正 视 当 时 图书 典 籍 的 客 观 实 际 另 一方 面也 明显 体 现 了儒

它 《七 》又 不 同 之 处
家的 场。 但 与



图书
七 类, 后

经两

取消 辑
把 分成 大
附佛 道 类

,
上 成为 九大 类 九志 开 几分 法 之 先河

,


时书 集 如 的 皇 家藏书 经过 选 择 校 勘 从 中选 出
,
,

卷 写 出 定本 进 行 分 类 他 们将所 收 的 书分



《 。
》反
,


为 略 , 并编 成 录 写 出学 术性 的总 论 各类 的分论 七略 所 映 的这 种分 类体 系 是 我 最 早 的 部



《万


图 书 分 类 法 这 部 图 书, 分类法 的 诞 生 瑞 士 吉士 纳
和经

上 反映
上层 筑 念



一 定 社 会的政 治 济 在 念 形 态 的
作 为 建 观 形 态 部分 的 图书 分类 想 也 然 如此 这




便 我 们 在所 说 的 图书 分类 法 的 想 性 的体。

《七 》

略 首先 应 用 了 学 术性 质 作 为划 分依 据

定类标准的原则

。《
便
取消





七 录 在大 的方 面 仍 因 循 七略 成 法, 但 在、 小的 方 面 也 有 所 修 补 和 改 革 为 史 书和 佛 迫 著 作正 式 立
,


类 改 诗赋 略
文 翰志



文 集录

实 为 明 智之 举
类 口的增 加 和 类 名的 屯 改
都是从当 时图书的实际
情 况 出 发的 。 阮 孝绪 的 优七录 分 较 之 王 俭 的 《 七志 》 无论 从学 科 体 系上 还 是 类 目 名 称 上 者 合理 多 了 。
年编 的 象图 书 分类法 要 早
,

,《


现只
《汉 ・ 文 》 见 《七 》 概 。
年左 右 可惜 七 略 原书 在唐 朝 后 遗 失 了
在 能在
书 艺志 中到
略的 貌




,

根 据 汉 书 艺 文 志 的记 载 七 略 把 图 书 分 类 组 成 这 样 一 个体 系 辑 略 诸 书 总论 和 分 论
— 、
一 我 国 最早 的 图 书 分 类法
《七 略 》
公元前
世纪末 ,

刘向
刘歌 父 子 两 人做 了一 件 对 我 国古
代 文化 有 巨大 贡 献 的事 情
,

那 就 是 刘 向开 始

》《



,
刘 敖 最 后 完 成 的 七 略 七 略 是 一 部评 价 推 荐性 的分 类 目录 刘 向 刘 敖父 子 经 过 几 十年 的工 夫 对 当

从 内容来类分 图 书 七 略 从 图 书
,
,
》以
内 容 的学 术 性 质 出发 把 全部 图 书 分 为 个基 本 大 类 每 一 基 本 大 类 略 中 当 时 的 学 术 流 派 家 来 分
,

,
”。

这 样 做法 目的 在于 辩 章 学 术 考 镜源 流 也就 是 说它 当 时 注 意 到 从 内 容来 类 分 图 书 使 图 书 分 类 与 当





从 面 所 列 的分类体 系可 看 出 七略 具 有 如 下 个特 点



西以
义正 思 。
七 略 成 书 于 西汉 末 年 公 元, 前 年 濡 家 思 想 是 周 来 封 建 主 的 统 想 公 元 前 年
,
,
,
。《


汉 武 帝 即 位 后 罢 黝 百 家 独 尊濡术 首推 公羊 七略 的分 类 完 全 体 现 了 这 种 思 想 在 实际 入 书 的 六 略


述如下 七 志



纪 六 艺 小学 史记 杂传 诸 子 志 纪 古 今 诸子 文 翰 志 纪诗 赋 军 书 志


,
,
,

纪兵书


— 志 纪 经阴典 志 图 纬




术艺 志


纪方 技 图谱志


纪地域 及图书

附 佛经 录 附 道 经 录 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