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欺骗了历史]历史上的中越战争:吴王权打贼汉,中国史称为交州之战。

合集下载

中国战争故事吴越之战

中国战争故事吴越之战

中国战争故事:吴越之战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

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因为攻楚时相邻的越国常来袭击骚扰,心中恼怒,便下令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双方在欈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爆发了一场着名决战。

勾践先以敢死之士冲击吴军,又以“罪人之行”在阵前“自刭”激励士气,乘势大破吴军。

越将灵姑浮以戈击吴王阖庐,伤其大脚趾。

阖庐退师,死于离檇李七里之遥的陉地。

他的儿子夫差继立为王,重用大臣伯嚭。

夫差为报父仇,大力整饬军旅,积极备战。

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

夫差派人朝夕立于庭门,每逢夫差出入,就向他发问:“夫差!你忘记越王的杀父之仇了么?”夫差即大声回答:“哼,我怎么敢忘记!”勾践见夫差励精图治,积极练兵备战以复仇,非常焦急,想先发制人,随于公元前494年春天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发起进攻。

吴王夫差见时机成熟,率10万精兵,以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迎击越军,双方激战于夫椒。

吴军耻丧先王,誓死图报,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夫差更是亲立船头,秉袍击鼓,全军勇气倍增。

中越

中越

概述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狭义上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战争。

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其中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中方自卫还击作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国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等。

原因:对于本次战争的起因,中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称:“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中方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发动边界自卫反击战,对越南实行惩罚。

再则由于国内刚刚结束十年动乱,而且军队自1962年以来已经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仅有1974年海军收复西沙群岛),中央军委决定以多击少,用牛刀杀鸡。

背景:(1)印度支那即指中南半岛,法属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越共作为最强势的一方一直有恢复大印支的想法(2)随着中苏交恶,越南在对华对苏关系上逐渐开始棘手, 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开始决定与苏联发展更为亲密的外交关系——因为苏联比中国强大。

(3)越南在苏联的默许下,入侵了中国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民主共和国。

在国内开始疯狂排华,打压华侨的正常生活,导致大量越南华侨返回中国。

在中越边境则挑起武装冲突,派遣武装人员越界进行侵扰,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边境,制造了浦念岭、庭毫山等事件;越南方面还对中越边境的陆地、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出兵继承了越南共和国(南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占领,并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时期)则明确表示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

过程: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正式宣告将与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规模“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

中越战争及中越关系概述

中越战争及中越关系概述

中越战争及中越关系概述摘要: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国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发动边界自卫反击战,对越南实行惩罚。

时至今日,越南依然视中国为其最大威胁。

战争双方并没有因为此战解决实际的边界问题,反而使冲突进一步扩大化。

中越关系仍然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中越南海问题仍然是中越两国最大的缔结。

年初以来,“中越友好年”的各项活动进展顺利,各个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

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对越关系,愿与越方一道努力,推动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字:中越自卫反击战、国际形势、边境冲突、中越关系、南海问题、中越友好年、和平、发展前言: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战争,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是指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中国越南两国在越南北部边境爆发的战争。

广义的中越战争,是指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

越战前期中越国际形势:中美关系正常化刺激越南倒向苏联;越南的丧心病狂促使中美关系持续升温;中国屡次警告,越南视而不见。

正文:1972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开始关系正常化及建交谈判。

中美接近对越、苏无疑构成重大威胁。

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开始决定与苏联发展更为亲密的外交关系。

苏联加速拉拢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苏联,并在南北统一后,立即开始了反华的举动。

对内大加迫害华侨华人,对外频频骚扰我边境,打死打伤我边民及边防军,入侵我国土拆毁我界碑,蚕食边境。

中国政府一向以和为贵的主观愿望对其所行尽力忍让,更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

对中国来说,越南在北方蚕食中越边境,又在1978年入侵中国南方盟友柬埔寨,这是赤裸裸的地区霸权主义,是对中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

当时的中国,主要压力还是在东南台海一线和北方中苏边境。

对越南越来越反华的背信弃义的行径,广大边民和边防部队气愤不已。

北宋时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北宋时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北宋时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北宋时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一部越南古代史,就是一部与中国历代王朝分庭抗礼甚至侵吞蚕食中国领土的历史。

如果中国处于强势,则越南收敛;如果中国稍微弱势,越南即露出本来面目,肆意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

北宋时期,就爆发了一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1、战前形势北宋时期,越南表面上向北宋纳贡称臣,但边衅时有发生,对宋朝所属的岭南领土屡有蚕食,特别是钦州(今广东钦县)、廉州(今广东合浦)等地遭到的侵扰最为严重。

《宋史》记载:“交趾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

往天圣中,郑天益为转运使,尝责其擅赋云河峒;今云河[峒]乃落蛮[境]数百里。

盖年侵岁吞,驯致于是。

”现代越南史学家黄春翰在其所著《李常杰》一书中也称,“在李朝政权(即越南李朝)建立的头四十年内,就不断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法,笼络北部边境山区的酋豪,侵吞蚕食北宋的土地“。

当时北宋因面对辽和西夏两大强敌,故一直对越南保持克制。

宋朝虽不断息事宁人,但却助长了越南侵扰岭南州郡的野心。

宋仁宗时期,广西土酋侬智高叛乱,越南乘机向北宋政府表示愿派2万兵马助宋,以便“欲因此乘势以邀利”。

当时名将狄青识破了越南的险恶用心,坚决要求宋廷予以反对,使其计谋未能得逞。

侬智高山穷水尽之时,亦曾向越南求援,但越南兵至前,侬智高已败。

越南未能如愿。

不过,越南的狼子野心不死,一直在伺机而动。

2、“先发制人”1072年(北宋神宗熙宁五年),越南权臣李常杰秉国。

当时的北宋王朝,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

围绕变法,新旧两派正展开激烈内斗,而辽和西夏也在虎视眈眈,北宋王朝正值焦头烂额之际。

李常杰看到有机可乘,遂借口北宋桂州知州刘彝打算进攻越南,乃“先发制人”,出兵攻宋。

1075年11月(北宋神宗熙宁七年),李常杰兵分两路,水路并进进攻宋朝。

为师出有名,越南军四处张榜称中国做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

战争初期,李常杰连破钦、廉二州,进而合围邕州(今广西省会南宁)。

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全始末曝光(深度

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全始末曝光(深度

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全始末曝光!(深度现在国内有关中越战争的资料非常稀缺,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收集到的信息现在看来许多都难辨真伪,所以我们认为对中越战争的研究应慎之又慎。

我的外国友人在今年夏末已经写就了第二篇分析报告,后根据网友提供的资料对许多细节作了相应的修改,但仍然被他们的上司以文章过于亲华、过于赞誉邓小平为由而加以否定。

而我看这篇文章还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如果就此废弃扔掉实在可惜。

于是我按着自己的理解将该文翻译成汉文,标题没有更改,这就是下面即将奉献给大家的《中越战争》一文。

中越战争——冷战的转折点冷战的转折点其实就是1979年的中越战争,这场规模有限,时间短促,方式落后的战争当时虽然引起整个世界的震动,但不久就被人遗忘,没人会想到从这一年开始,仅12年整个苏联东欧集团就彻底崩溃。

而在此之前的34年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尽各种办法削弱苏联,都收效甚微,苏联在1979年反而达到了其扩张的巅峰。

(一)中国在冷战中的特殊作用苏联在这么短的时间戏剧性地崩溃,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尽管苏联崩溃22年来各种各样的评论层出不穷,已经发表的著作和政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却论述不多,那就是中国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之间发生了战略角色的转换:中国从苏联名义上的盟国变成了美国事实上的盟友,而完成这一转换的标致就是1979年的中越战争。

1945年以后的世界是美国和苏联分而治之的世界,但不论对美国还是苏联,中国的态度无疑都非常重要,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份量不是美国和苏联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替代的,不论中国加入苏联和美国的哪一方,另一方都会受不了。

从1945年往后的40年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都有一些卫星国或小伙伴背叛,苏联方面是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埃及等,美国方面有古巴、法国、委内瑞拉、伊朗、尼加拉瓜等,这些卫星国或小伙伴要么加入了对方的集团,要么游离于东西方之间,要么重新又回到了主子的怀抱,但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措施,都没有撼动苏联或美国的世界地位,也没有影响冷战的整个格局,这些国家的离开或加入对美苏双方来说都可以忽略不计。

解析十一世纪中越战争

解析十一世纪中越战争
邢利 海
( 华南师范大学 石牌校区历史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 公 元 1075 - 1077 年 , 国 宋朝 与越 南 李朝 中 发 生 了战争。对 于此次战争 , 南方面与 中国方面都各 越 执 一词 。本 文 阐述越 南史 学 家与 中国史学 家对 此 次战 争的主要观 点。从 双方的记 载来看 , 都有充足的理 由。 笔者根据双方的记载 , 浅谈 自己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一 个点展 开 , 谈谈 自己所认 为的历 史研 究方 法 。 关 键 词 : 李朝 宋朝 立 场 李 常杰撤 军 回国之 后 ,派遣 了很 多探 子 到 中 国去 探 听消息 ,继续 密切 注视着宋军 的准备情况和侵略计 划 。掌握 了敌人 的情况后 , 李常杰制定 了一个 主动而又 富有创造性 的抗 战计划 。首先 , 他亲 自视察 两 国边界 , 破坏宋 朝 拉 拢 占婆 的 阴谋 。让 各 个 少 数 民族 的酋 长在
队像把铁钳似的向前挺进 , 包围了琶州城。
经过42 天 勇敢 而机智 的进攻 ,公 元 1076 年3 月 1 日 我军 占领 了 岂州 城 。李 常杰 下令 毁 坏 城 垒 , 毁 粮库 , 烧 用石头填平河道 , 阻止敌人 的运输 。这次袭击 的 目的已 胜利完成 。公元 1076年4月、 当宋朝君 臣商讨对策还 , 正 没 有来 得及 调 动 大 军南 下 的时候 ,我 军 已经 迅 速 地 撤
这 时 , 军进攻 的幻想 几乎破灭 了。敌人从 猖狂进 宋 攻逐渐转人 防御 。郭 逮再也 不敢想 到过河进攻 的事情 。 敌人 的速战速决的战略遭到完全失败。在敌后地 区, 我 军的小股部 队与当地人 民相配合 , 不断地骚 扰敌人 , 消 耗敌人 的有生力量。气候也逐渐转热 , 宋军不适应这种 气 候 。形势 已经 到 了允许 我军转人 战略反攻 的阶段 。 弘真 和昭文两个 王子带 领几 万军 队在北岸 登 陆 , 进攻驻扎在东线的敌人 。我军深入敌人的阵地 , 目的在 于把敌人 的兵力都 吸引到这一带 , 然后再撤退 。在这次 进攻 中 , 我军受 到 了损失 , 弘真和昭文两个 王子英勇牺 牲 。李 常杰 趁 此机 会 , 在夜 里 亲 自指 挥 大军 过 河 , 出其 不意地偷袭 敌人 的主要 营寨 , 宋军 大败 。这是对侵 略军 的一次具有决 定意义 的打击 。 此时 的宋军 已陷人进退维谷 的困境 : 要进攻 , 力量 不足 ; 驻扎下来 , 又有被全部消灭 的危险 ; 如撤退 , 又怕 失去 “ 天朝 ” 的体 面 。根据 这种情 况 , 常杰 主动提 出议 李

中越战争

中越战争

1979年2月17日凌晨,隆隆炮声打破群山的宁静,道道火光划破黎明的天际,对越自卫还击战在上千千米的战线上拉开帷幕。

我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以英勇顽强的作风和机动灵活的战法,经过17天的英勇奋战,全部收回失地,给越南霸权主义者以应有的惩罚,并于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国国境线以内。

25年后的今天,重温那场战争的炮火硝烟,会使我们倍感和平的珍贵;铭记长眠在边陲的共和国勇士们血染的风采,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军人职责的神圣;而总结战争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人民解放军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坚决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背信弃义搞称霸害莫大焉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手足情长。

在越南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特别是在抗法、抗美救国战争中,中国人民节衣缩食,全力支援越南人民抵御侵略的正义事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起,中国就开始对越南北方进行军事援助。

仅从1950年到1974年,中国援助越南的军事物资总数就足足可以装备200万人(约20多个师),约合人民币42.6亿元,计有:枪支213.8万支(挺),火炮7万余门,枪弹124 440万发,炮弹1 807万发,舰艇176艘,中型坦克和水陆坦克552辆,装甲输送车320辆,飞机170余架,汽车1.6万辆,炸药18 240吨,有线电机6.5万部,无线电机3.5万部,军服1117万套……。

在历时11年(1965~1975年)的越南抗美战争中,我国出动防空、工程部队及技术人员达30万人次以上,有4 000余人在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所以越南人民把两国人民的亲密关系,叫做“同志加兄弟”。

在1 300多千米长的边境线上,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此期间,中国还转运苏联(1965年开始援越)和其他东欧国家援越军事物资63万吨,免收(过境)运费8 300万元人民币。

此外,中国还投入大量外汇开辟了一条经柬埔寨通向越南南方的交通线(即“胡志明小道”),把对越军援直接输送给越南南方的人民武装力量。

历史上的中越战争

历史上的中越战争

李朝与北宋之战
黎朝传三代,被权臣李公蕴推翻,建立李朝(1010-1225)。 1075年,李朝太尉李常杰率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两广。攻陷钦 州、廉州、邕州等地,死者几十万,破坏甚烈。次年(1076 年),北宋为报复,派郭逵领军10万来攻。两军隔裘江对峙, 宋军使用先进机具抛石如雨,大败李朝军,李朝军死伤众多, 士气低落。宋军趁势进攻、直逼李朝都城升龙(今河内), 这时宋军中却正好爆发瘟疫,民夫死亡大半,后勤供给中断; 但李朝也无力取胜。双方就此议和,李仁宗纳款投降,北宋 也就坡下驴承认了大越国。值得一提的是,宋军撤回国时, 只剩两万三千多人,因而称北宋此役为“惨胜”并不过分。
越南阮氏与清朝之战பைடு நூலகம்
后黎朝末年,南北分裂,北为后黎朝控制,南为阮氏控制。南方阮氏又爆发西山军阮 氏三兄弟起义。于是西山军阮氏又成为越南第三种势力,越南呈三国割据之势。后来 西山阮氏北伐后黎朝,后黎朝向清朝求救,1788年,清朝趁乱派两广总督孙士毅调广 西、广东、云南、贵州和四川兵,分三路进军,占领河内,大过新年。西山起义军趁 机突袭,清军大乱,抢渡红河浮桥逃命,人马拥挤,浮桥断。清兵溺毙者众。两军又 在玉洄村清军大营展开决战。清军先以满洲精锐骑兵出战,但是转眼间就被象队踩得 七零八落。清军退回营垒抵抗,弹矢如雨。西山军首领阮惠(已称帝,号光中)亲自 骑象冲战,连龙袍都被火药熏黑。又命敢死队以3块木板拼起,外裹湿泥草秸,腰插尖 刀架板冲锋。清军弹丸皆陷入泥板,无法杀伤后面人员。敢死队抵近营垒后放板抽刀, 逢人便砍,勇不可当。清兵不谙象战,又怕敢死队,顿时大溃,自相践踏,尸横遍野, 血流成河。提督许世亨阵亡,田州知府芩宜栋自缢。余部在逃跑时又误入河内青池附 近的“墨塘”,先后有上万人葬身于这片浩瀚泥泞的热带沼泽。各路清军闻讯皆撤, 西山阮氏怕清兵再来,上表臣服。清朝也顺势下台,封王安抚了事。

喋血邕州中越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战

喋血邕州中越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战

喋血邕州——中越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战 中国和越南有着上千年的交往历史。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交趾丁朝“遣贡使方物,上表内附”。

宋太祖赵匡胤接受朝贡,并于开宝八年(975)封丁氏为交趾郡王,自此确立了中越两国的藩属关系。

此后直到近代,两国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稳定,但是也曾有过几次激烈的军事冲突,发生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宋越熙宁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战争中的邕州(今广西南宁)之战则因为战后五万多邕州军民惨遭屠杀而成为中越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战。

一、从侵扰滋事到大举进攻宋代之前的大多数时间里,如今的越南都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一部分。

秦平岭南,在如今的越南中北部地区设立象郡,开始了中国王朝对越南地区的正式管辖。

西汉武帝时再平南越,在这里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此后直至唐朝,越南地区都没有脱离中国王朝的管辖。

随着唐朝灭亡,大一统王朝的消失,整个中国秩序大乱,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建立了诸多地方政权。

这些小政权之间以及政权内部统治者之间频繁地相互攻杀,谁也无暇顾及偏居南方一隅的交趾。

趁此机会交趾的地方势力也割据一方,并逐渐获得独立。

在经历了独立初期丁朝、前黎朝两个短命王朝之后,李朝的建立使交趾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强大的统一政权。

然而李朝建立之后很快便开始觊觎北宋领土,“虽奉朝贡,实包祸心,常以蚕食王土为事”。

仅举几例为证: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交州寇钦州及如洪寨,掠人畜甚众”;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交州李公蕴令男弟领众,使婿申承贵为乡导,入省地打劫,累行根逐,并不放还人口”;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李朝“甲峒及谅州、门州、苏茂州、广源州、大发峒、丹波县蛮寇邕州之思陵州、西平州、石西州及诸峒,略居人马牛,焚室庐而去”;云河峒原为北宋边境领土,到了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云河(峒)乃落蛮数百里,盖年侵岁吞,驯致于是”。

李日尊即位后,李朝对北宋的侵袭愈演愈烈。

单就邕州一地,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李朝苏茂州派兵入侵邕州;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交趾与甲峒夷人又寇(邕州)水平寨”;十二月,苏茂州兵再入侵邕州。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全记录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全记录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全记录1979年2月17日中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国通过这次战争,恢复了南疆边境的安宁,同时也将边境争议区收回,获得了一个满意的陆上边界。

同时通过后来的两山轮战和对战争经验的总结,锻炼了中国军队也为未来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指引了方向。

战争背景越南,是中国南方的邻国。

历史上,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置交趾郡,越南这片土地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历史上,越南地区一直作为中国的郡县归属在中国行政区划中。

随着五代十国末年越南丁朝从中国南汉独立,以及宋朝收复安南失败后,越南正式成为被中国政府承认的独立藩属国。

近代以来,越南沦为法国殖民者的殖民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两国命运相关,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唇齿相依情同手足。

越共老一批革命者都有在中国战斗的经历,中越两国共产党在各自的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越南领袖胡志明主席曾在广东参加过中国的大革命。

1951年印度支那共产党召开二大改名为越南劳动党时,将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而两军历史上更产生了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双料少将洪水(阮山)。

在越南抗法斗争中,刚建国的新中国派出了军事顾问团指导越军对法作战,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

越南战争爆发后,中国又无私地发起了抗美援越运动,派遣防空部队和工程部队进入越南,作战三年,击落击伤三千余架美机,牺牲千余人,还源源不断地向越南提供大量物资。

在越南抗美抗法救国的三十年间,中国约提供给越南折合二百亿美元的援助,大力支持了越南的解放斗争。

然而,随着中国与美国恢复外交接触,中越两国的关系则开始变得严峻了。

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老大哥一直是中越两国所仰仗的对象。

而在越南抗法抗美期间,中国则也是越南仰仗的对象。

随着中苏交恶,越南在对华对苏关系上逐渐开始棘手。

而中美在1972年的接触也让尚未结束抗美斗争的越南感到不安。

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越南,在国家尚未统一之时,和中国、苏联的关系面子上都要维持。

历史趣谈越灭吴之战:越王勾践率军趁虚击败吴国大军

历史趣谈越灭吴之战:越王勾践率军趁虚击败吴国大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越灭吴之战:越王勾践率军趁虚击败吴国大军导语:越袭吴都之战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命王子地、王孙弥庸辅佐太子友守国,自己亲率国内精兵北上,与晋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争盟。

越王越袭吴都之战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命王子地、王孙弥庸辅佐太子友守国,自己亲率国内精兵北上,与晋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争盟。

越王勾践趁此机会,发习流(水军)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及诸御千人讨伐吴国。

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统帅,循海而逆入淮河,以断绝吴兵归路。

另一路由勾践统帅,逆吴江而上,攻击吴都姑苏。

公元前482年6月11日,勾践先头部队由畴无余、讴阳率领,先攻至吴国郊区。

吴将王孙弥庸看见越军打着他父亲的“姑蔑之旗”,即要求出战,吴太子友不允许。

但弥庸不听,于公元前482年6月20日率兵五千出击,在王子地的协助下,双双得胜。

弥庸俘获畴无余,公子地俘虏讴阳。

勾践大军赶到,王子地则入城防守。

公元前482年6月21日,两国再次交战,越军大败吴师,俘虏吴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

公元前482年6月22日,越军攻入吴都,焚毁姑苏台,尽获吴国大舟。

吴派人向夫差报告国内败讯。

夫差为防止此事泄露,在帐幕中连杀七名使者灭口。

公元前482年7月6日,夫差在黄池摆下赤、白、黑三个万人大方阵,以兵威胁晋国,争得先歃血主盟的角色,然后回师。

吴军回国后,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惫,无力再战,就派太宰伯嚭向越求和。

勾践见吴军主力尚存,遂于吴国媾和后班师。

此战过后,吴国的军事优势已经丧失。

夫差佯作息民姿态,暗中作生活常识分享。

解密中越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原因、进程及胜负结果

解密中越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原因、进程及胜负结果

解密中越战争:对越⾃卫反击战爆发的原因、进程及胜负结果
1979年2⽉17⽇-3⽉16⽇,中越双⽅曝光了持续⼀个⽉的边境战争,中国把这场战争称为“对越⾃卫反击战”,越南则称为“中越战争”。

1975年越南打败美国之后,野⼼⾮常膨胀,开始不断在中南半岛推⾏地区霸权主义,还企图建⽴由越南为主导、⽼挝、柬埔寨三国组成的印度⽀那联邦,最让中国⽆法忍受的是越南完全站在苏联的⼀边与中对抗,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最后中国忍⽆可忍发动了对越南的惩戒性战争。

战争的过程是这样的:1979年2⽉17⽇,中国解放军动⽤20万⼈的兵⼒,在772英⾥长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进攻。

在两个星期的战⽃中,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向越南⼀⽅推进约40公⾥。

2⽉20⽇,西线⼤军攻克⽼街,经朗多、封上,3⽉4⽇攻克沙巴,东线⼤军同⽇攻克谅⼭,越北各重镇为解放军控制。

⽽谅⼭以南皆为平原地带,适合中国装甲部队作战,越军再也⽆险可守。

谅⼭⼀破,中国就达到了惩越⽬的,于是撤军。

关于中越战争究竟是谁胜谁负,中国宣称赢得这场对越⾃卫反击战的最后胜利,越南也称“赶⾛”了中国军队,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其实想看⼀场战争的胜负,需要从战略⽬的、伤亡⼈数、战争的主动权三个⽅⾯来分析,从对越⾃卫反击战来看,中国不仅达到了惩罚越南的⽬的,⽽且⼤⼤了歼灭了越南的有声⼒量,战争主动权⾃始⾄终都掌握在中国军队⼿⾥,所以毫⽆疑问中国是这场战争的最后赢家。

中越战争始末

中越战争始末
后勤供给重新畅通。
2月24日,龙州旅,南集团准备就绪,东西南三面会攻高平,由军区吴忠副司
令员统一指挥,前后7小时激战,25日0时25分占领高平省城,但歼灭之敌只是掩
护部队,越346师下落不明,25日前指下令各部份段清剿扫荡,由南北集团组成铁
臂来回搜索清剿,机动集团寻歼346师师直及指挥所,2月26日至3月上旬,346师及
中越战争始末 (转摘)
作者:潇湘妃子 于 2000年 4月 08日 17:59:45 发送:
送交者: ada 于 April 07, 19100 01:50:34:
背景
1974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揭开中美关系新的篇章。中美两国从此开始酝酿关系正常化,
这对当时仍与中国和好而与美军交战的越南来说,却无疑是个坏消息,因为这将意
郭首长,机动集团诸、赵首长。12月25日封锁边境,26日大军云集广西中越边境,
箭在弦上。次前一周,许视察了凭祥部队,该部首长为边贵祥,时任55军军长,
原55军163师师长,军区参谋长周德礼原为55军军长。
1979年2月17日,我东线5个军10余万人分14路进入越南境内,3小时后,北集团
突破莫隆,歼敌独立营,向通农前进,助攻部队正在茶灵方向与敌激战,呈胶着
挡我军南集团穿插部队,掩护主力撤退,19日我南集团先后战穿插路线上的地雷阵
、竹签阵、人工断壁,突破层层阻击,歼灭了上述越精锐阻击部队,其中缴获的越
军苏制冰雹反坦克火箭弹现在还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供人们参观。
2月20日,南集团从东、南两个方向逼近高平市区,至此南集团穿插部队基本到
位。就在南集团穿插企图被越军发现的同时,我北集团的行动也同时被越战区指挥
地方残余部队基本被歼灭,但没有发现346师指挥机关,估计已经逃出合围圈。

中越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中越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

中越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中越战争是指中国、越南两国在中越边境爆发的一次战争,也是从1979年到1989年近十年间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中越战争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中越战争是发生在近代的一场战争,它发生在1979年,持续的时间很短。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最古怪的战争之一,它的起因不明,胜负成谜。

中越战争对许多参战的中国军人影响很大,战争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人哭笑不得,让人无法理解,让人心生畏惧。

从发生的中越战争故事中可以看出越南军队的劣根性和恐怖之处。

中越战争发生之后,中国军队屡屡得胜,一次,一个跟随军队的中国女卫生兵在战场救了一个越南女兵,这个越南女兵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感谢中国的女卫生兵,而且狠狠的掐死了女卫生兵。

虽然那个越南女兵活了,但是她能活得安心吗?她亲手杀害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中国军队俘虏了不少越南军人,在被俘的众多越南军人中不乏女兵,而中国军队一般都是男兵,因此看管越南女兵的任务落在中国男兵身上了。

有一次,女俘虏集合,有一个越南女兵为了羞辱中国军人,赤身裸体的就跑出营地集合了,让她穿衣她却执意不穿,让当时许多中国军人感觉非常尴尬。

虽然这些故事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但也不至于是空穴来风。

从上述两则中越战争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越南军人的残暴,他们似乎没有做人的基本良心和羞耻感,他们可以亲手杀害自己的救命恩人,他们可以一丝不挂的走来走去,所有的种种让人们怎么也不能将其和崇高的军人联系在一起。

中越战争的起因中越战争,根据字面意思可以得知,中越战争其实就是中国和越南的战争。

中越战争正式发生的时间大约是1979年,结束的时间也在1979年。

这场战争非常的短暂,在那年的二月开始,在三月就结束了。

那么中越战争是为了什么而开始的呢?中越战争起因是什么呢?关于中越战争起因这个问题,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中越战争的起因是当时越南国内进行的“排华”事件。

在1979年前后,越南发生了“排斥华人”的一系列事件。

中越战争纪实

中越战争纪实

中越战争纪实中越战争,又被称为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指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爆发的冲突。

该战争起因于越南军队对中国边境地区的侵略行为,最终以中方胜利结束。

这场战争对中越两国及整个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这场战争进行的一次纪实。

1978年12月,越南军队开始不断加强在中越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并积极进行军事演习。

与此同时,越南不断进行对中国的边境侵扰,并对中国民众进行攻击和诱拐行为。

这些行径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严重关切。

尽管中国多次向越南提出抗议,并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但越南方面一直置若罔闻。

鉴于越南的坚持侵略行为,中国政府最终决定以武力反击。

1979年2月17日,中方发动了对越南的军事行动。

中国军队迅速穿越边境,对越南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由于中国军队的技战术优势,战争开始时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中国军队迅速占领了越南境内的一些重要要塞,推进到越南境内的战略位置上。

在战争中,中国和越南出动了大量的军队和武器装备。

中国在中越边境地区集结了约20多个军事单位,包括步兵师、装甲师、炮兵师等。

而越南方面则集结了约30多个军事单位,从越南南部和北方地区调来了大量的军力参战。

战争中,中国军队展示出了高度的战斗力和士气。

他们以如火如荼的攻势击溃了越南防线,并将战争拖入越南境内。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如截断越南军队的后援线,迅速穿越越南境内,充分发挥了中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战略优势。

然而,中越战争也给两国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据统计,中方共有约8000多人在战争中牺牲,20000多人受伤。

而越南方面的伤亡则更加惨重,有数万人死亡,超过十万人受伤。

此外,战争还给中越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中越战争的结束主要得益于国际舆论的压力和中越边境的实际形势。

1979年3月16日,中国政府宣布暂停军事行动,越南方面也表示同意停火。

越南民间评价中越战 争

越南民间评价中越战 争

越南民间评价中越战争中越战争,对于中越两国来说,都是一段沉重而复杂的历史。

在越南民间,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也是多样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越之间曾经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

在越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中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援助。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越南国内政治的发展,中越关系逐渐出现了裂痕。

在越南民间,一部分人认为中越战争是中国对越南的“侵略”。

他们强调战争给越南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毁坏以及经济发展的滞后。

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战争爆发的复杂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然而,也有不少越南民众能够以更客观和全面的视角看待这场战争。

他们认识到,越南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采取了一些错误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导致与中国的关系恶化。

他们认为,战争的爆发并非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些越南民众认为,战争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他们看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并努力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于这些人来说,中越战争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避免战争、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越战争对越南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军事领域,而忽视了民生和经济建设。

一些越南民间人士认为,这场战争使得越南的经济发展至少推迟了几十年。

在文化方面,中越之间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

尽管战争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创伤,但仍有部分越南民众认为,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不应因为战争而中断。

他们主张加强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以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民间的评价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对于中越战争的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越南民众希望能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改善中越关系。

总的来说,越南民间对于中越战争的评价是多元的。

无论是批评还是反思,都反映了越南民众对于和平、发展和友好的渴望。

百科中越战争

百科中越战争

百科中越战争2019-03-23第三次印度⽀那战争第三次印度⽀那战争,⼜称中越战争。

1979年2⽉17⽇-1979年3⽉16⽇爆发在中国和越南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将该场战争称之为“中越边境⾃卫还击作战”,或者“对越⾃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民间习惯称“对越⾃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越中边界战争”。

中越战争形态为“亚热带丛林战,⼭地攻坚作战、城市进攻作战”。

包括1979年“中越边境⾃卫还击作战”在内,1981年5⽉,中国收复扣林⼭、法卡⼭之战:1984年收复⽼⼭、者阴⼭、⼋⾥河东⼭之战;“对越拔点作战”;尔后被称为“对越坚守防御作战”的中越边境冲突,⼀直持续将近10年时间,于1989年结束。

战争进程中越战争分东西两个作战⽅向,三个阶段进⾏。

1979年2⽉17⽇晨,中国军队⾃⼴西、云南两个⽅向对越南6个省11个县发起进攻,空军部分战机起飞,沿边境中⽅⼀侧巡逻,海军部分战舰进⼊北部湾保卫⽯油平台。

第⼀阶段:1979年2⽉17⽇~1979年2⽉26⽇。

中国军队歼灭越南境内⾼平、⽼街两地区的越南国境警备民兵。

第⼆阶段:1979年2⽉27⽇~1979年3⽉5⽇。

中国军队攻克越南境内的军事要塞谅⼭市;歼灭沙巴地区越南军队。

第三阶段:1979年3⽉6⽇~1979年3⽉16⽇。

中国军队以交替掩护。

边清剿边撤退的⽅式,于1979年3⽉16⽇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伤亡⼈数中国官⽅未发表伤亡⼈数。

昆明军区后勤部《对越⾃卫反击作战⼯作总结》称,1979年2⽉17⽇⾄3⽉16⽇,⼴西,云南参战解放军,⽀前民兵共牺牲6954⼈,伤14800多⼈;根据越南部军事历史院《越南⼈民军50年(1944-1994)》称,中国军队伤6万余⼈,亡2万⼈。

越南官⽅未正式发表伤亡⼈数。

关于越军的伤亡,越南⽅⾯⼀直是含糊其词。

1979年越南《劳动报》公布平民损失的数据,越南在此次战争中损失平民为5万⼈。

中国⽅⾯曾称歼敌7万。

中越战争史

中越战争史

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秦攻百越之戰秦軍第一路在餘干(今屬江西省)集結,進攻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攻陷後設立了閩中郡。

第二路在南野(今江西省南康市南)扼守,對閩越和南越形成壓迫之勢。

第三路占領了南越的番禺。

第四路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寧遠縣南)駐守,第五路在鐔城(今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西南)附近的越城嶺駐守,準備一起進攻西甌。

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

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了,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

百越軍在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譯吁宋戰死後,選了新的將領桀駿,並且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及偷襲又切斷秦軍的糧道,迫使秦將屠睢上報秦始皇秦軍糧草已經不足。

秦始皇被迫派遣史祿負責運送糧餉,史祿率領士兵在湘水和灕水之間開始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保障秦軍的後勤供給。

秦軍士兵多為北方人,大部分都為現在陝西、山西及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

大致在前218年左右,百越軍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一支百越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

秦軍陣亡約30萬人,剩下20萬人全部退到嶺南北部邊界;百越軍的傷亡同樣慘重,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

秦軍徵發了更多罪犯戍邊,對峙持續了3至4年。

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建於前219年至前214年)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向百越軍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秦軍幾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深入嶺南,並且設置了南海、桂林及象郡等三郡,然而實際上行政仍然可能主要由地方土酋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越战争欺骗了历史]历史上的中越战争:吴王权打贼汉,
中国史称为交州之战。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大有十一年(938年),吴权据交州(今越南河内),利用潮汐大败南汉水军。

越南民间广为流传的“吴王权打贼汉”(污蔑性说法)即指此次战役,中国史称“交州之战”。

南汉大有年间,南汉将军杨廷艺反叛,率爱州(今越南清化)兵攻取交州,遂称安南节度使自立,以其属下吴权留守爱州。

大有十年三月,交州牙将皎公羡杀杨廷艺而代之。

吴权闻知,于大有十一年十月率爱州兵攻交州,皎公羡恐力不能支,即以厚赂向南汉乞师求援。

南汉高祖刘?欲乘乱收复交州,便以其子刘弘操为静海军节度使,徙封交王,令其率战舰趋交州,并亲率大军趋海门镇(今越南海防市西北)为其子声援。

未及南汉水军至,吴权已杀皎公羡并先占据交州,且于涨潮前在白藤江海口滩头广植尖头包铁木橛,以迎击南汉军。

正逢涨潮,南汉水军方至,吴权即遣轻舟挑战,尔后佯弱伪遁,诱南汉水军尾追。

刘弘操果率水军追击,及至潮落,其舰船轧在尖木橛上皆翻。

吴权乘机挥军奋力冲杀,南汉军死伤甚众,刘弘操战死,刘?收余众仓皇而还。

越南史称“白藤江大捷”。

(1288年越南军队在白藤江击败元朝水师,创造了第二个白藤江大捷。

)
吴权击退南汉后,于次年称王,从而造就越南脱离中国统治,被后世视为古代越南独立建国的重要人物。

越南官方历史学者认为他“结束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亡国时期。

我们民族赢得了自主权,揭开了民族长期独立的序幕。

”关于吴权在越南历史上的政治地位,越共学者认为
吴权的作为,件件都是越南成为“独立王国”的起点。

他在白藤江之战的胜利,是“为我们民族的历史开创了一个新时期──越南独立封建国家发展和越南民族迅速壮大的时期”。

尤其是939年,“吴权决定废除北方封建王朝的节度使职务,自称为王,建立起一个堂堂正正的独立王国”。

其实这些观点存在争议,吴权当时并未统一越南,称王时仍然是个部族首领,并不能作为越南独立建国的起点。

这样宣传的目的为了拔高越南的独立建国史。

1999年10月21日,越南发行“吴权”邮票1枚,纪念吴权独立建国1060周年。

邮票主图为吴权塑像,背景为白藤江战役场面,即将倾覆的战船上清晰地挂着“汉”字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