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 论中国历史的启示》重要摘要
《统一与分裂论中国历史的启示》一九州的传说和现实《尚书》中有一篇《禹贡》: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九州。
另一篇《舜典》中,又提到在尧、舜时,“肇十有二州”从禹所划分的九州中又分出幽州、并州、和营州三个单位,因而总共有了十二个州。
《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至燕山山脉和渤海湾,南至南岭一带,西至陇东高原;至于具体涉及的理内容更广;当然不可能是夏朝的事实。
到了公元前二世末,也就是在《禹贡》问世的一二百年以后的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除首都附近的七个郡级单位以外政区分属于十三部,即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交趾、朔方;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巡察境内的地方官和豪强地主;称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在公元1世纪后的东汉,州才成为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域。
朔方并入了并州,加上管辖首都一带的司隶校尉部,总数仍为十三。
由于交趾改称交州,以州命名的单位就有了十二个,也不是九个。
现有的研究成果足以证明,不仅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不可能有什么行政区划,就是商朝和更后的西周时代也还没有出现行政区划。
九州制只是当时学者对未来统一国家的一种规划,反映了他们一种政治理想。
在《禹贡》中还记载了一种“五服”制: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根据这样一种国家模式,在王居住的京城往外,第一等是甸服(以农业为主的直接统治区),第二等是侯服(诸侯统治区),第三等是绥服(必须加以绥抚的地区),第四等是要服(边远地区),第五等是荒服(蛮荒地区)。
在战国时期形成的统一观,是以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为主干、以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的观念。
长城固然多少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的入侵和破坏,但同时也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华夏族及以后的汉族在同化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虽然也少不了武力的强制,但却有一种积极的传统,那就是并不过于重视血统关系。
两汉历史的教训
两汉历史的教训
两汉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吸取的教训:
1. 统一与分裂的挑战:两汉时期,中国经历了统一和分裂的周期。
从秦朝的统一到西汉的稳定统治,再到东汉的瓦解和三国分裂,这个过程表明统一国家需要稳定的政权和有效的管理。
同时,政权的弱化和内部纷争往往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衰落。
2. 依赖外族的风险:两汉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威胁,如匈奴和西域诸国。
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中国政府频繁地依赖外族势力来维持统治,但这种依赖往往导致了对外族的过度依赖和削弱。
因此,保持国家独立和强大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 贪官污吏的危害:两汉时期,贪官污吏的存在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他们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导致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这给我们提醒,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4. 农民起义的力量:两汉时期,农民起义频发,如赤眉军、黄巾起义等。
这些起义表明了底层人民对于不公和压迫的反抗,同时也揭示了政权薄弱和社会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村地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5.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并影响了政治、教育、道德等各个领域。
两汉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这提醒着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
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至关重要。
古代中国的分裂和统一
古代中国的分裂和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
1、春秋战国 2、三国两晋南北朝 3、五代辽宋夏金 国家分裂的原因: (1)自然经济的分散性;(2)商品经济发展不充 分;(3)中央权威的降低,中央集权的削弱;(4)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5)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膨胀;(6)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 矛盾激化,民族融合不够稳固等。 教训和启示:(1)要注意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 市场,维护政治统一;(2)注意保持中央政权的强 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割据势力的抬头;
中国古代,统一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 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2)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 影响深远。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 (4)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5)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 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g.赢政掌权后,广泛搜罗 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2)经过 a. 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六 国。b.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 统治。c.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 万里长城。 (3)意义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 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 发展奠定了基础。b.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 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 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一、书目信息:二、评分要求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
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
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魏帅朋摘要: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关键字:分裂统一启示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夏、商、周三代,虽小邦林立,史称“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 汤而三千余国”[1](《用民》);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国, 布列于五千里内”[2](p410),但所有这些小邦或封国都先后 统属或臣服于相继而起的夏、商、周三个中央王朝,显示出中 国最早的大一统初步格局。此后,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前期,中 国又先后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第一次 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第二次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走 向隋唐大统一,第三次是从五代十国、宋、辽、金走向元、明、 清(前期)持续三朝的大统一。总之,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 始终呈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夏、商时的统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西周则扩展至长江以南。 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 山至辽东” 汉通西域。唐朝周边进一步扩大,“其地东极海, 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 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元代虽享国不足百年,却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 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统治范围北至贝加尔湖;西南地 区的西藏、云南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又在彭湖设巡检司,以 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统辖。明、清两代,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规 模,尤其是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稳固更是做出 了杰出贡献,其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 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奠定了今天 中国的版图。
其二,分裂割据有时会为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某种有利契机,但 常常是破坏多于建设,摧残多于繁荣,秦统一后的历史就是如此。
事实上,在烽火遍地、战祸连年的情况下,学者的生存都成问题, 不能谋食焉能谋道!像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初期, 攻城掠地犹恐不及,是不可能顾及思想文化的建设与繁荣的。 其三,分裂时期虽然也不排除对峙政权之间和平交流的可能,但 交流是极其有限的,总体而言,分裂则更多的表现为阻隔、对抗 和冲突,阻隔是对天各一方的人们灵魂的煎熬,对抗是对对立双 方财富的无谓耗损,军事冲突则是对对立双方芸芸众生的血腥屠 戮。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统一状态下的各地区、各民族间 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常识与求实——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摘要】葛剑雄先生所著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有关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这一问题的难得佳作。
它在成书的那个年代给当时的思想界、学界甚至包括老百姓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引来了一些不小的争议,但也代表了学者关于这一问题比较成熟、理性的思考,体现出独立、求实的精神品格。
而笔者试从本书的成书背景、理论渊源、观点创新以及方法论等几个方面予以评价,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统一分裂求实一当人们翻开小说《三国演义》,在开篇第一节里我们总会看到这么一句家喻户晓的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
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由此而引出了接下来的一段三国历史风云,引人入胜。
而这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成了反映中国古代历史演变趋势的经典名言,深入人心。
统一与分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无论是政治家的施政纲领,史学家的春秋之笔,还是平民的街谈巷议,都多多少少离不开这个话题的讨论。
更何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还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说的,“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从未间断的过程,今天依然是中国政治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传统的史学观从来没有正确地解释过这一过程,几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也从未能做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教条主义、‘左’的政策和学术专制更使这方面成了事实上的禁区”1。
当“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被扣上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帽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规范与求实精神,这种学术失范与失实无疑会给这个问题的讨论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甚至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史学也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回归史学的实事求是,摆脱狭隘政治的粗暴干预与控制,由此而不断探求其中的真实历史趋势或规律,在政治已开放、社会已开明的背景下,更应该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在寻求学术求实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进行思想普及,让更多的中国民众了解、认识这一不得不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一、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简介中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中统一和分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统一主要指的是中央政权的统一,而分裂则是指中央政权的分裂导致国内分为多个政权或国家。
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的历史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的统一——秦统一和汉统一1. 秦统一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全国政权统一的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建立起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和文字,并修建了万里长城。
然而,大规模的征战和残酷的统治导致秦朝的统一不久就分裂为多个农民起义和抗秦的割据政权。
2. 汉统一汉统一是秦朝灭亡后,由刘邦建立的汉朝统一中国的事件。
刘邦建立的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统一,比如降低赋税、废除苛捐杂税、推行州县制等。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权进一步巩固,实行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与西域的联系。
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民族冲突的加剧,中央政权再次分裂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三、中国古代的分裂——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1.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裂时期,从公元220年到280年间,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夺统一。
三国时期的分裂主要是由于东汉政权的衰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所导致的。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三国时期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三国鼎立的混战局面最终以晋朝的统一结束。
2.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从420年到589年间,南朝和北朝分别存在于中国南方和北方。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主要是由于南北地理区别引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南方政权主要以南朝宋为代表,北方政权主要以北朝魏为代表。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给中国的统一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总结了中国历史统一与分裂的规律和启示,提出了在当今世界背景下,如何汲 取历史教训,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观点。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的核心观点在于揭示了中国历史统一与分裂 的内在逻辑和周期性规律。作者认为,统一与分裂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 主题,两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历史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分裂 则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强调应从历史中汲取教 训,珍惜和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也应对分裂势力保持警 惕,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是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不仅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目录分析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一部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分合进程的著作,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时期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历史 教训和启示。以下是该书的目录分析,旨在解析其主题、结构及核心观点。
书中还有一段描述:“统一,需要强大的中央政权和有效的治理体系。分裂, 则往往源自内部的不和谐与权力的争夺。”这段话精辟地分析了统一与分裂的 原因。在中国的历史上,统一时期的繁荣与安定往往与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治理 体系的完善密不可分。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内部分裂、权力斗争和社会 动荡。
书中还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话:“分裂,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统一,也不是理 所当然的结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国家的 统一。”这段话提醒我们,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推动历史的进程,实现国家的统一。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名师课件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 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 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 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分裂的代价逐渐 为人们所认识,统一的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肯定。传统的 古代社会,以战争方式谋求统一,几乎成为不二铁律。 在当代世界,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成为人们更理 性更睿智的选择
总之,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颇大,正如前辈史学家白寿彝所 言:“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 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么只有 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 富,形成不竭的长流。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国家统一的发展 和巩固是有密切关系的。”
自此而后的两千余年,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但这一观 念始终以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将中国各民族联系、 团结在一起,“覆涛之下,所有疆土,无内外,弼成大 一统之规” ,则成为清王朝的政治追求。追求和维护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不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 民众共同的政治理念和追求目标。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虽群雄并立,但各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 诸葛亮倡导“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蜀书》);前 秦苻坚渴求“平一六合” ,等等。又如南宋诗人面对 南北分裂,渴望国家统一,临终写下了“死去原知万事 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的感人诗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一统”思想 已经渗入诗人的血液,化为诗人的政治追求。孙中山先 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 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文明作 为一个国家保存下来。”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次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过程。
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社会、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一、统一与分裂的周期律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律。
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大一统王朝,如汉朝、唐朝和明朝。
这些统一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中国社会得以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衰弱,各地开始出现分裂和割据的现象。
这种周期性的统一与分裂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政治权力的流转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二、分裂的原因与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往往源于政治、经济和民族等多种因素的交织。
在政治方面,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皇位继承问题常常导致分裂的发生。
例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就是由于后梁、后唐、后晋等政权的建立而造成的。
在经济方面,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也是导致分裂的重要原因。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就是由于南方经济发达,而北方经济相对落后所致。
此外,民族因素也是导致分裂的重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地区经常出现分裂和割据的现象,如南诏、吐蕃等。
这些分裂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阻碍。
三、统一的方式与策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往往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
战争是统一的常见手段,通过武力征服和统治其他地区来实现国家的统一。
例如,秦朝通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统一后的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统一时期。
除了战争,外交手段也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多个王朝通过外交手段与其他政权建立联盟或婚姻关系,以达到统一的目的。
例如,唐朝通过与吐蕃的联姻来维护边疆稳定,实现了对西部地区的统一。
四、历史的启示与反思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分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与反思。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书报告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一本由唐铭珊编著的历史类读物,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对
中国的发展具有深刻启示的观点。
本书分析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的统
一与分裂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对于我们
理解中国历史和认识中国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的事件,从周朝的分裂
到秦朝的统一,再到后来的南北朝分裂,唐朝的统一和明朝的分裂等等。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历史中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
循环,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认识中国现实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统一与
分裂的规律和特点。
同时,对于当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我们也可以
借鉴历史经验,提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值得
阅读的历史类读物,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能够给
我们的思维带来新的启示。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
统一与分裂读后感《统一与分裂》一书由历史名家葛剑雄先生所著,在其中为我们讲授中国历史中关于统一与分裂的相关历史事实以及其背后的启示。
该书不够被时间跨度所拘束,而是通过简洁明了的逻辑,需先从统一的概念讲起,然后国际上区分我国历朝历代的统一程度,再讲到统一与分裂的对立,从政治、军事逐步延伸至民族、经济、风俗等细节。
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来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
”简而言之,作者用史实和逻辑推理来为你提供一种新式的、以往所意想不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历史的角度。
一、何为统一,何为分裂按照葛剑雄先生的著作,从第一标准来看,即统一并有效控制了我们当今中国的大部分疆域,包括传统的游牧民族区域的上的“大一统”朝代——只有清朝鸦片战争前在的81年。
而如果以传统“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技术标准来看,总共的统一时间大致为900多年。
与我们一般的想象不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同时指出的统一和分裂,常常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和分裂”。
作者举了一个很明显的案例——春秋战国:我们一般认为春秋战国便是礼崩乐坏,大分裂的时代,但其实,春秋战国却是在向大一统的前进着。
从上千上百的诸侯国变为七国再变为一国,这正反映了相较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更加的“统一”。
而我们经常奉为正统的大一统朝代——宋朝,却实实际际地跟辽夏金元并列了十分之久,成为实际上的分裂。
作者在看待统一与分裂这一宏观概念,除了摆史实、列数据以外,还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我在以往读中国艺术史之时,总是从中原原有的汉族角度出发来阅读和理解“统一”这一概念。
但其实,正如作者所举的吐蕃与唐朝的例子,在唐朝时,唐朝和吐蕃两个国家并立并不能理解为是一种分裂行为。
在吐蕃建国以来,吐蕃国在的文化和历史是由吐蕃人的先祖所创造的,它和北宋是平起平坐的两个政权。
但如果是元朝兼并了西藏这一块土地及人民以后,经过长久的统治,其再分裂出去,则相对于元朝来说,便是一种“分裂”。
看待统一与分裂概念,需要避免先入为主式的认知。
高考历史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课件
1.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分裂和割据,但统 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秦汉以后的历史为例, 总体来看,各代统治和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如下表所示, 秦、西汉、新、东汉四代统治共441年,其中统一时间为 273年;隋、唐两代统治共327年,统一时间为215年,元、 明和清前期三代统治共570年,而统一时间达465年。
大分裂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如春秋战国历经549 年(前770~前221),汉末魏晋南北朝经历了405年(184~ 589),唐末五代十国仅经历了86年(874~960)。虽然宋、 辽、金(960~1279)也是一个分裂时期,且持续了319的时 间,但却不能把这一时期与此前发生的大分裂等量齐观, 理由有二:一是北宋实现了大部分疆域的统一:
3.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 非王朝对地方的直接统治上。以西周为例,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实行的是王权领导下的封国自治制,只要各封国共尊 周天子为“共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周天子并不对各 封国进行实质性的统治。军队、财政、人事皆由封国自决。 这种统一形式十分适宜于当时各封国生产力较为低下和各 地区联系较为松散的历史条件,有利于各封国因地制宜地 制定自身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各封国的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各封国之间的交流与竞争都起了积极作用。然而,一 旦各封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也必然会走向大国争霸的分裂 割据。
பைடு நூலகம்
2.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夏、商时的统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西周则扩展至长江以南。 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 山至辽东” 汉通西域。唐朝周边进一步扩大,“其地东极海, 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凡东西九千五百一 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元代虽享国不足百年,却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西 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 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统治范围北至贝加尔湖;西南地 区的西藏、云南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又在彭湖设巡检司,以 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统辖。明、清两代,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规 模,尤其是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稳固更是做出 了杰出贡献,其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 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奠定了今天 中国的版图。
纵观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历程刘合体启示
纵观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历程刘合体启示①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
但应当看到每一次分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③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
④要辩证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4)中国古代有利于统一的战争①结束分裂的战争:秦灭六国,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古及元统一战争等,这些战争是为了结束国家分裂,实现统一,主流是正义的战争。
②维护(巩固)统一的战争:汉平定七国之乱,唐平定安史之乱,宋扫平藩镇割据,清平定三藩之乱,清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叛乱,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等。
③反侵略斗争:明朝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派兵抗击沙俄等。
2、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1)原因: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导致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2)认识:从王朝更替的结果与影响看,统一王朝和分裂割据政权的更替出现,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王朝更替虽然暂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六国论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
六国论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中国历史上的六国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六个诸侯国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过程。
这六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和魏国。
在这一时期,这六个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探讨六国的历史轨迹。
一、前期统一与后期分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六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外交纠纷,各自为了争夺霸权而展开竞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国逐渐意识到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开始探索统一的可能性。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齐国的孟尝君和燕国的晏婴,他们通过外交手段使得六国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
然而,随着各国利益的不断冲突,六国开始陷入分裂的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统一与分裂的周期律六国历史轨迹中的统一与分裂,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呈现出一种周期律。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经历了多次的统一与分裂循环。
每当出现一个强大的霸主崛起,便会短暂地实现了六国的统一。
然而,随着强大国家的衰落和新的势力的崛起,六国再次分裂为多个相对独立的诸侯国。
这一周期律一直延续到秦国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为止。
三、统一与分裂的原因分析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首先,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的差异导致了六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些国家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从而使得它们的实力相对强大。
其次,领导者的才干和政治手腕对于六国统一与分裂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优秀的君主能够凝聚民心,推动统一;而昏庸的君主则容易引发内外乱象,导致分裂。
最后,外部势力的干预也是统一与分裂的重要因素。
例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借助强大的军事实力,通过征服和吞并其他六国,最终实现了六国的统一。
四、统一与分裂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六国论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轨迹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强大国家追求的目标。
六国时期的统一循环和秦朝的统一,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统一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有效的治理。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后记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后记《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读后记这两天随着台湾大选,论坛上涉及到关于统独的问题。
想起了这本书。
这本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2008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增订版。
作者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
此书一出版就获得好评。
可惜我没有注意购读。
后来上网,发现有电子版,读了一点儿放下了。
今次想起,重读一过,收获大大。
网上的简介如下:这本书以理性的思考来审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提出如何认识统一时期的消极因素和分裂时期的积极因素,并面向未来,提出了作者独特的见解。
本书史料扎实,分析深入,视角鲜明,见解独特,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中国历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真本书虽然谈的是历史,但是作者在开篇和结尾两次提示,也是着眼于现实和未来。
书中并没有连系现实的只言片语,但是我们仍能够从中发现一点作者的深意。
我理解,这就是不能把统一当作绝对的价值标准。
此书我已经上传到“青竹图书馆”,需要者可以去下载。
这是旧版本。
新版增加了三个附录,是作者的三篇有关文章。
可惜没找到新版的电子版。
下边仅摘录一段关于农民对统一分裂的态度,说得非常有水平。
这个跟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描写的在鸦片战争中农民的态度完全一致。
请看原文:对统一人分裂最冷漠的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尽管对每一次统一和分裂作出最大牺牲的也是他们。
从经济利益而言,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感受到的是赋役的轻重,所以任何轻徭薄赋的政策都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至于这个政权的大小,这与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不发生战乱就行。
事实上,历史上统一王朝的农民的负担产不一定比分裂时期轻,大国的农民也不见得比小国的农民生活得好。
当兵打仗,只是农民不得不承担的义务或谋生手段,除了少数人能谋得一官半职或因抢掠而发财以外,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自愿投入的,除非他们自己的生命财产已经受到或面临着严重威胁。
今天我们大加颂扬的统一战争对参战的或不参战的农民来说,直接的结果只是死亡、伤残、增加赋税,而不会得到开疆拓土的好处。
略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略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摘要:“中国”一词古已定之。
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它不同的文化内涵。
本文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证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为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历史;统一;分裂;启示1 “中国”的文化内涵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对中国历史很经典的概括。
“中国”从字面意思上就是在很多的国中央的“国”,这就意味着起作用最大的国就是“中国”。
可以说从2000多年前开始,“中国”成了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地方的代名词,同时,它也不限在政治上,还用在其他方面。
“中国”的含义是一直在演变。
首先是政治上的含义,等同于中原或中央王朝,例如说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到以后明朝、清朝,我们把这个朝代统治的范围称之为“中国”,没有统治到就不是。
第二个概念是民族的概念,等同于华夏诸族或汉族,对应的是“南蛮、东夷、西戎、北狄”不属于“中国”,这个概念比较狭隘,但是也有其作用。
第三个概念是文化上的概念。
人们往往把华夏文化、汉族文化认为是中国文化。
这个概念是一个狭义上的概念,广义的概念是所有民族、地区文化都是中国文化,而不仅仅指汉族的文化。
比如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是不是中国文化?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藏族、羌族文化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一部分,这样造成广义和狭义的中国文化两个概念的不同。
第四个是地理和地域的含义,等同于中原,古书中很多“中国”往往指的是中原,但往往也是中华大地。
2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只有我们对“中国”这个概念清晰明了后才能讨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统一它是一个政治概念,不是其他概念。
一个地区是否统一,关键是这个地区的行政归属。
所以,统一应该是大家在政治上的结合,而不是文化、民族等其他方面,也不是地域的概念。
如果说地理上连在一起就是统一,那英国跟北爱尔兰就分开了,统一与分裂并不存在天然的界限。
根据这个标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是这样的一个历程。
《资治通鉴》中的统一与分裂
《资治通鉴》中的统一与分裂引言《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巨著,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
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种种情景。
统一与分裂是历史的两大主题,也是人们对历史的永恒关注。
本文将探讨《资治通鉴》中的统一与分裂的各种形式,从而深入了解历史的起伏与演变。
一、独尊儒术与内忧外患的统治1.1 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大多是基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思想。
《资治通鉴》中描述的各个朝代都以中央集权为目标,通过独尊儒术来巩固统治。
儒教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的思想体系在封建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成为统一政权的精神支柱。
统治者常常通过推崇儒教来稳定国家,打造统一的社会价值观。
1.2 内忧与外患的挑战然而,统一并不意味着没有分裂的因素存在。
《资治通鉴》中不乏描述国家内忧外患的情景。
君主的死亡,内部政权的斗争,民变与起义的爆发,外族的入侵等等,都对统一构成了威胁。
从历史上看,政权的统一与分裂往往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出现。
二、统一破碎与分裂气焰高涨2.1 朝代更迭的分裂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古代,统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政权更迭和分裂的过程。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很多朝代更替的故事,如西晋衰落后的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等。
这些朝代的衰落与分裂表明了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力量的不稳定性。
2.2 内战与兵变的衍生分裂的现象不仅仅在政权更迭的过程中发生,也经常出现在社会动荡与战乱之中。
《资治通鉴》中常常提到内战与兵变的事件,这些都是分裂的体现。
内战导致统治者的联合崩溃,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三、统一的呼声与分裂的斗争3.1 社会统一与文化认同尽管历史上的统一往往被分裂所取代,但统一的呼声与努力从未间断。
《资治通鉴》中有许多描述各个朝代统一的努力和战争,这些皆是统一的表现。
通过确立统一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建立统一的文化认同,统治者追求着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统一与分裂 读书笔记
.
《统一与分裂》读书笔记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是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的一部力作。
作者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以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阅读此书,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有很大的启发:
关于九州的传说:九州的记载起源又得到了后世众多学者的肯定,所以从西汉以来就成为了不可动摇的定论。
人民一般都认为,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有了九州这样的政区,以后又演变为十二州。
在五四运动以后,学者们向儒家经典发出了挑战。
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历史学界已经这传统的九州说推翻了,原来《禹贡》中记载的并不是历史事实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老师统计的中国历史实际统一时间为九百五十二年,占中国历史(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公元前841年】,到2018年结束)的33.29%。
中国最大的统一疆域是在清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实现的,维持至至1840年,持续时间为八十一年,占中国历史(同上)的2.83%。
公元5世纪,高句丽由丸都城(今吉林吉安市)迁都平壤,逐渐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的政权。
906年交州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开始独立于中原王朝,尽管之后的五代南汉以及大明曾恢复对交州的统治,但时间过短,均被当地人逐走。
越南自九世纪初开始逐步成为独立于
中原王朝的政权。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国处于分治状态,经过了一两千年的发展,到此时建立了以中原为中心、华夏为主干的集权政权,但同时还存在着其他自治政权。
此后有九百多年的时间,存在着一个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的中原政权,其版图时有盈缩;其余时间则分裂为若干政权;但自治政权始终存在。
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1759年实现的,持续了八十一年。
对中国而言,分裂、分治的时间是主要的,统一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对中原王朝而言,统一的时间略少于分裂的时间。
但在元朝之前分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元朝以后则基本上是统一的。
这本书里提到,统治者会通过移民实边和内聚移民等方式对新扩张的土地进行占有或舍弃,移民有助于民族融合。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能同时统治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只有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最高统治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比如汉人的皇帝,游牧民族的可汗,政教合一地区的或佛或菩萨转世,这些身份有利于他们对不同地区的整合。
★行政制度的种类:
汉
①郡(国)、县(侯国、邑、道)制,适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②初郡(用于南方和西南新开发地区):两项特殊政策:一、无赋税,全部或部分免除百姓应负担的赋税。
二、“因其故俗”,即保持当地原来的传统统治和风俗习惯。
不过东汉后就未再见到相关记录。
③郡县和部族混合制,主要实行于西南夷地区。
④都护制,西域地区监督性质的行政单位。
唐
(1)道、州(郡)、县正式行政区。
(2)羁縻都督府、州、县。
主要设置于南方、西南、西北和北方少数
民族地区。
一般由都督府、都护府和道管辖,形式上与内地无异,实际上大多是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性质的单位,不征收赋税,要交土特产或部分服劳役。
(3)都护府,从汉制发展而来。
但有所不同。
唐代安东、单于和安北
三个都护府没有实际辖区或期初有后失去;安西、北庭不再只是监护,而是更直接的管辖,但安西都护府的西部不同,只能说是大唐的势力范围。
安南都护府是正式的行政区,也管辖一部分羁縻州县。
(4)边州都督府,置于少数民族地区,起监护作用,监护羁縻都督府、
州,州以下不在置羁縻县,而用部落名。
元
1.行省、路、府、州、县正式政区。
2.土司制度,承担规定的贡赋和征发,是羁縻州县的发展。
3.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境内的部族自治
4.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
明
1)隶属于二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省)的府、州、县。
这是主要的和正式的行政区
2)隶属于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土司。
更加制度化。
3)都司卫所制,原本是军事机构,后在一些没有设立正式州县的地
区行施行政权。
4)西藏地区,政教合一。
明初设置乌思藏、朵甘二都司,后有所削
弱。
清
(一)十八省所辖的府、州、县、厅正式行政区。
(二)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
雍正时陆续改土归流,但民国时仍有遗留。
(三)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将军辖区。
(四)内蒙古六旗、西套蒙古、察哈尔等实行盟旗制,由中央理藩院直辖。
(五)西宁办事大臣所辖青海地区分盟旗制和土司制
(六)西藏办事大臣。
涉及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由大臣系统办理;内部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大臣制度不加干涉。
由此可以看到一国两制或多制在中国历史中即可找到根源。
百姓希望和平,轻赋,不在乎是统一还是分裂;市民为生存会对统一有所期待,高于农民,手工业者需要统一,方便买卖;活跃的知识分子则对分裂与统一有明确的观点。
吏的神通广大来源于官与吏、统与治的分离。
统一政权有其弊端,分裂政权有其贡献。
长期的分裂割据使中华民族文化在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中得以保存。
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而是政治制度,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到什么程度。
同样,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